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在现代社会来说,抛弃机械是不现实的,关键的问题是该保持怎样一种心情建筑是在完成空间之后的最终外在,但是空间不该被建筑粗鲁地隔绝在它的里面,与自

然,与人,本该亲密。也许今天的人们慢慢地认识到了这种很久以来的精神隔绝,那些落地

的大窗、半开畅甚至完全开放的“私密空间”,它们张开怀抱吸纳着大自然的一切,山与

水、风和光、泥土和空气。

这座建筑是大自然的,它处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山坡之间,没有令人讨厌的化学材料包

裹,仿佛亘古以来这里就应该有着的一座建筑,在和谐中酝酿着生机,仿佛集天地之灵气而

生,但他却是出自人类之手,还有比这更令人感动之事吗他所拥有的空间,就是这无法不感

动的一切,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中,怎么可以视而不见它的和谐之冲击!也许这冲击,并不是

每个人能够感受得到的,需要有这种冲击的“承载力”才可以。

大自然是寂静的,它发出的声音是寂静着传到聆听者的耳朵之中的,无论泉水、树木、

原野,还是建筑本身。没有聆听的人,无法感觉这种寂静之美的。在自然生机的天地中让它

焕发人性的生机,每个清晨,每个黄昏,每个夜晚,让寂静酝酿一种力量,是每块石头、每

一片落叶之间的力量……

并不是你要不要亲近自然,而是必须这样。

“自然”在建筑完成过程中已经在表现着它的力量,从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赖

特”到德国着名的包豪斯(bauhaus)学院都信奉着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一为用。”意思是,室内空间才是房屋的真正实用

之处。建筑的外在形式应该以室内功能为主来确定它的造型,这句话又联系到了人的因素,

室内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如果人们在它的空间中并不舒服,功能别扭,不自

然,那么这座建筑外观无论怎么漂亮,它也只是一座“死建筑”,失去了自然的生命力。这便是“功能主义”渐成建筑界主流的原因。

古典主义的繁琐,为了显示皇家的高贵而强制性地人为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型,现代极简主义却要抛弃一切多余的装饰,只讲求功能实用,这些都不自然,不人性化,扼杀了人们在精神上的自然流露,趋于物化或者作做。寻找自然的感觉,并不是说抛弃手工或机器的人为因素,而是怎样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机器。

在庄子的《天地篇》有一故事说:子贡自南方北返,路遇一农夫,以瓮取水灌田,子贡遂问他“你为何不用桔槔呢一天可灌溉浇园上百畦,事半功倍,又很省力。”农夫答曰“我并非不知,只是使用机械必有机心,人一有机心,使会失去纯真。”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典型体现。庄子担心人类会失去感性天性而论为机械的附庸。在国外的建筑史上也有很多信奉这样理论的建筑师,反对使用机械。过多的依赖于机械,会成为现代文明的奴隶,那样还有什么自然可言

当然,在现代社会来说,抛弃机械是不现实的,关键的问题是该保持怎样一种心情

音乐还是那样的低调着在耳边响着,是窦唯的,他的音乐感觉自然,而我喜欢自然的事物。喜欢音乐或者其他,并不需要理论来支持或引导,这是通过时间感受出来的,感受建筑同时也在感受一种音乐——那就是自然的音乐,和自然的一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