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虫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害及防治方法

1、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的寄主为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0多种作物上。玉米螟每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秆、根茬、果穗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第一代成虫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及卵盛期,8月中旬为幼虫盛期,9月下旬开始越冬。在昌吉严重危害玉米,被害株率达到30%—80%。

2、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雌穗发育受阻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减产20%—40%。

由于玉米螟幼虫大多集中在尚抽出的雄穗上危害。因此,在雄穗刚抽出来未散开前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并带出田外处理,可消灭约70%的幼虫,同时去雄也是玉米增产措施之一。用黑光灯诱蛾结合田间查卵,在掌握产卵数量和孵化进度及田间危害情况下,当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到10%时进行普查,超过20%或百株着卵30块以上需再防1次。夏玉米心叶末期防1次,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有虫杀虫无虫预防鳞翅目害虫特效杀虫剂

产品特点:

1.康管为生物农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及助剂配制而成,对棉铃虫、玉米粘虫、玉米螟、甜菜夜蛾、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喷施到农作物上被害虫取食后,病毒在体内大量

繁殖,使害虫染病致死,药效持久,具有持续传染、降低群体基数之功效。

2.为增加本产品的持效期,公司又每瓶增加增效缓释剂一瓶,使农药的持效期能达到30天以上,大大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

3、杀虫预防持效期长达30天以上!产品优势1.杀虫速度快,对大龄害虫有特效,杀虫效果不可逆。2.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玉米、水稻、花生、棉花、蔬菜等。3.康管加缓释剂属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保护环境对人畜安全。4.康管加缓释剂持效期长达一个月,真正达到有虫杀虫、无虫预防的目的。5.防治率高达95%以上,减少害虫危害和降低生产成本。

使用方法:

使用时将康管和增效缓释剂以1:1的比例同时倒入水中或康管20毫升兑水15公斤,混合均匀喷雾。混合使用可提高药效2-3倍,可广泛适用于棉花、玉米、水稻、果树、蔬菜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乐东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是我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香蕉之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年种植水稻40万亩,蔬菜30万亩,香蕉12万亩,橡胶16万亩,芒果9万亩,玉米5万亩,龙眼2万亩,荔枝1万亩,还有槟榔、番薯和花生等作物,是海南省的农业的生产大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危害严重,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把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危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根据历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与农业界同行进行农业技术交流,以相互切磋学习,共同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为农作物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1、农业防治技术 1.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 1.2栽培管理。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覆膜,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加强水肥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微灌、滴灌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 1.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侵染源;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等杂草,减少虫卵。

2、生态控制技术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宜于蝗虫等害虫栖息、繁殖的生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建设,将分散的小块耕地连结成大面积农田或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田埂、夹荒、地边、地角等适宜蝗虫、草地螟产卵场所。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因地、因时制宜,种植宜发害虫非喜食的作物,如木薯、小杂粮等,以避害或减轻危害。推广采用覆膜起垄或搭架栽培,提高垄间通风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并加强通风、透光、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技术 3.1黄色粘虫板诱杀 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在温室大棚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可用于防治蚜虫、粉虱、斑潜蝇等。作物定植后在温室大棚内选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黄色粘虫板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行间、株间,高出植株顶部,随植株生长的高度及时调整黄板的高度,每亩地挂黄板20-30块。当板上粘满虫子时及时清除或更换。设置黄板以预防为主,主要在害虫发生初期使用。 3.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方法或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在玉米、蔬

我国常见树种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常见树种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扩大绿化面积,使得人工林的面积在不断扩张。然而由于人工林的树种大多比较单一,病虫害种类繁多,导致林木免疫能力比较低。各类病虫害对林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已成为林木行业所面临的第一大威胁。本文通过对树种病虫害的相关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病虫害;感染原因;防治 0.引言 目前,我国树种病虫害问题十分严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幼林保存率十分低下,给我国林木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面对当前的病虫害形势,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1.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树木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2.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见树种的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2.1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这类病害初期并没有很明显的患病症状,严重会导致树叶的脱落和树木的死亡。比较大的树木患上此类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树干底部以上会流出一些树脂类的物质。小树患病后,皮层组织会慢慢变软,然后腐烂,树木还可能出现枯萎现象。对于根腐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2.2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的预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带卵的纸条剪掉的方法,还可以适量喷施一定量的吡虫啉类的药剂,尽量在产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进行防治。 2.3叶斑病 叶斑病,顾名思义,可知其经常发生在树木的叶片部位。叶斑病的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对于叶斑病的防治,应当采取积极去除带病的植株或纸条的方式,并要定期喷洒防治此类病害的杀菌剂。 2.4介壳虫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摘要:文章论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技术 1 赤眼蜂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1 形态特征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纹翅卵蜂科、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它是专门寄生在许多害虫卵的小型寄生蜂。赤眼蜂的成虫体长约0.3-1.0毫米,体呈黄色或黄褐色,复眼和单眼均呈红色,故称为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 1.2 生活史 赤眼蜂为完全变态昆虫。它的各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予蛹-蛹-成蜂五个发育阶段,完成这五个阶段叫做一个世代。一般完成一个世代历期约12天左右,其中卵期1.5天、幼虫期2.5天、予蛹期3.5天、蛹期3.5天,发育到成蜂后经20小时左右破卵飞出寄主卵。 2 赤眼蜂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它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是: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蜂卵在害虫的卵内很快孵化为幼虫,并立即取食害虫卵内的营养,使害虫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但赤眼蜂却以害虫的卵液作为养料,在害虫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又继续去寻找新的害虫卵作为寄主寄生、繁殖。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阶段。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应用技术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只有在害虫卵期时释放才能收到防治效果。因此准确、详细掌握靶标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产卵习性及落卵数量及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3.1 玉米螟的预测预报 3.1.1 化蛹进度调查吉林省地区从6月1日开始,西部地区从5月20日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越冬代玉米螟化蛹情况,直到化蛹率达20%为止。在玉米秸秆垛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每点取40棵玉米秆进行剥秆调查,共计调查200棵,记载幼虫数量,计算化蛹率。 3.1.2 成虫发生期调查黑光灯诱捕玉米螟雌、雄蛾。 3.1.3 田间百株卵量调查调查玉米田间百株卵块数。 3.2 放蜂时间 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1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约7月5—10日),间隔5天,即第一次放蜂后推第6天为第二次放蜂期;黑光灯同时诱到玉米螟雌、雄蛾2天后即可放蜂;当玉米田间百株卵块达到1~2块时,即可放蜂。 3.3 放蜂数量和点数 每亩(667㎡)共释放赤眼蜂1.5万头,为一个释放点。分两次释放,第一次释放数量为0.7万头,第二次释放数量为0.8万头。 3.4 赤眼蜂田间释放方法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30℃之间、旬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七叶树播种繁殖及育苗方法

七叶树播种繁殖及育苗方法 七叶树,世界著名行道树,非常高大美丽壮观,时逢每年五月中旬,七叶树花开,繁花满树,花絮奇异,绮丽精彩,世间稀有,景致尤为壮观。别致的花絮,犹如一个个玲珑宝塔插满枝头,又酷似一支支精致烛台高悬苍穹,挺拔强劲,径直蓝天。 七叶树主要以播种方式繁殖,扦插很难成活。注意播种时种脐向下,因幼苗出土能力不强,覆土3-4厘米即可。播后25-30天发芽,苗期一定要适当遮阳,秋季落叶到翌年春季萌芽前移植。幼树移植后做好草绳缠干工作,防止出现灼皮枯叶的现象。天气干旱时,应注意浇水。成年树每年冬季落叶后应开沟施肥,以利翌年多发枝叶,多开花。 采种一般在9-10月。蒴果球形,顶端扁平,略凹下,9月下旬左右,蒴果呈黄褐色,即可采集。采后种子发芽力消失较快,宜随采随播。不播的进行沙藏,但发芽率不高。七叶树种子极易丧失发芽力,采种后一个月内播种,最好随采随播。先选择地势平坦的土地,栽植前应施足基肥。生长过程中,一般不需修剪整形。所用基肥可以是土杂肥也可以是鸡粪,撒匀后深耕。然后按1.6-1.8米的宽度整理畦垄,耙平备播。 播种时,在已整好地的苗床上开沟条播,条距20-30厘米,株距10厘米左右。播种时要将种脐向下,这有利于种子的生根发芽,点播时的株距以20厘米较为合适。下一步就是覆土,覆土深度5厘米,覆土完毕后,接着要浇一遍透水,等地面晾干至能站人时,覆盖10厘米厚的盖草,用来保温、保湿,这对种子生长及幼苗的安全越冬是很有必要的。至此,播种工作可以告一段落。秋末至第二年春天,种子将陆续生根发芽。在二月中旬可以去掉盖草,此时要注意已经钻出地面的小苗,不要碰断苗芽。因为七叶树的幼苗顶土能力较弱,因此,去掉盖草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以有利于幼苗出土。 由于七叶树幼苗耐荫,容易受到日灼伤害,最好是沿畦埂种植一些其他树种

赤眼蜂如何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如何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在自然界的种类很多,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一般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使其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而使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怎么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吧!

放蜂时间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共放两次蜂,第一次在玉米螟产卵始期,一般是指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或者玉米田百株玉米落卵率为1~1.5块(鱼鳞状虫卵落到玉米叶片上)的时候,后推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5~7天第二次放蜂,每次放蜂10000头。

放蜂方法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玉米螟生物防治方法中的一种,采用这项技术时地块必须连片,应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每亩地放蜂总量为20000头,第一次每亩地10000头,第二次每亩地10000头。

蜂卡别法 将蜂卡均匀分开(一般每个蜂卡约70粒柞蚕卵,每粒柞蚕卵可出70~80头赤眼蜂,一般每亩地别放2个蜂卡),固定于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中间背光处,方法为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牙签或针线别在圆筒内既可。

设释放点 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垅开始数第15条垅为第一个放蜂垅,顺第一放蜂垅向里走15步为第一个释放点,再沿垅向前走3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顺第二放蜂垅向里走3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

注意事项 1、放蜂时应选择晴天早晨,避开中午或大风天气,如有大降雨,应在雨后放蜂,小雨不影响。 2、取到蜂卡后,立即别到玉米叶片上,最晚不超过1.5天。 3、玉米螟孵化时间与赤眼蜂出蜂时间要吻合。 4、赤眼蜂蜂卡是免费发放的。 5、一般赤眼蜂蜂卡应该由镇级部门统一组织放蜂专业队别,如果当地有违规行为可向当地政府投诉。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水果玉米最容易发生玉米螟危害,原因是水果玉米甜度高。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8月下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 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6月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防治方法 摘要:1、农业防治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 1、农业防治 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 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使用高效农药一举歼灭。 ③结合田间管理清除虫源。如利用间苗、定苗及果菜类的整枝打杈清除有虫卵或幼虫的植株,集中销毁。 ④选用非玉米螟寄主进行间作。在一些地方习惯使用玉米与辣椒间作,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但有时躲过了病毒病,却加重了玉米螟对辣椒的为害,应注意避免。 2、生物防治 2.1以菌治虫 即使用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进行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于心叶中期(玉米螟卵处于孵化初期至孵化盛期)施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消灭幼虫。颗粒剂可以自行制作,白僵菌颗粒剂是将每克50-500亿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煤渣5kg拌匀,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是将苏云金杆菌乳剂15mL同砂粒3.5kg拌匀制成,每株用2g施入玉米心叶内。此外每亩用白僵菌粉250g与陶土750g混合喷粉,也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②早春使用白僵菌封垛,即在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对寄主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用量为每平方米100g。 2.2以虫治虫 即利用自然或释放的赤眼蜂消灭玉米螟。为了提高田间自然赤眼蜂的寄生率,可采用增加间作物的方法。例如在玉米田内间作绿豆,可增加赤眼蜂的数量。此外,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方法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每4-5d(天)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化学防治 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是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含有化学农药的颗粒剂。颗粒剂可使用市售的制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g;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g; 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g;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用200g 与细土4kg拌匀后撒施。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时也可以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自行配制的颗粒剂应经过药效及安全性试验后,再大量使用。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2.1.2 生物防治

园林苗木主要病虫害

园林苗木主要病虫害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苗木基地主要苗木病虫害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1.樱花、红梅、腊梅 3月下旬-4月上旬蚜虫开始危害。 4月下旬-5月上旬食叶害虫和螨类危害,常见有卷叶蛾、刺蛾、毛虫、尺蟃、红蜘蛛。 6月-7月红蜘蛛危害严重,食叶害虫交替发生。红蜘蛛危害严重年份,需要连续施药,间隔期15天左右。平常年份6-7月各施药一次 樱花爆芽前施石硫合剂防治介壳虫 2.青枫、红枫、鸡爪槭 春季蚜虫危害较轻 青枫、鸡爪槭危害严重的月份6月底7月初和8月上旬、中旬需要防治刺蛾,红枫有叶蝉危害 3.无患子 主要蚜虫危害春季5月和秋季9月下旬 刺蛾危害较轻微(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4.垂丝海棠、西府海棠 蚜虫食叶害虫均危害严重病害也多。 3月中下旬开始,蚜虫危害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防治蚜虫并预防病害。 5食叶害虫开始发生。可蚜虫、食叶害虫病害同时防治。 7-8月重点防治食叶害虫 8月中下旬防治秋蚜

5.北美海棠 和垂丝海棠、西府海棠、防治方法相当,它在整个生长阶段食叶害虫均严重。 6.紫薇 主要是介壳虫、蚜虫、刺蛾危害。 病害: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等 4月下旬防治蚜虫。7-8月防治刺蛾 介壳虫一般三代,5月上中旬防治一次,8月下旬-9月上旬防治一次。10月防治一次。 杀虫施药时,病害同时防治。如介壳虫严重,休眠期也可喷施石硫合剂防治。 7.重阳木 主要防治锦斑蛾、刺蛾、蚜虫 锦斑蛾一年2-3代 5月上中旬一代,7月中下旬一代,9月底-10月初一代 8月底-9月初有蚜虫危害 8.桂花 主要红蜘蛛危害,一般2-3代,食叶害虫少 4月下旬-5月上旬红蜘蛛一代,6月中、下旬一代,进入9月后如果不是特别严重基本不会防治。(气候不利于红蜘蛛生长繁殖它会自然死亡。) 9.石楠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粮食及其制品品质及安全性日益重视。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它的发生危害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铃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1]。现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作一探讨。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玉米螟谷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 布广,持续性大,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玉米螟发生。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玉米减产5%~ 7%;中等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玉米 减产13%~15%。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玉米减产20%以上。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500万hm 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20%。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造 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 6.5亿元。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仅为0.2~1.0mm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赤眼蜂外形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上面有1对复眼和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又称红眼蜂[2]。由于赤眼蜂非常小,因此在感官上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作用,很多放过赤眼蜂的地区,一些农民都 说看不到它起了什么作用,不像施农药那样,虫子死了,效果立竿见影。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生长发育,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育蛹及成虫等5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卵消灭在卵初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3]。 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必须协同当地的植保部门,搞好玉米 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确切掌握害虫卵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及放蜂计划。在放蜂时期上,赤眼蜂对寄生卵的新鲜程度有严格的选择性,所以放蜂时期很关键,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1次放蜂在田间玉米螟卵初期[4],以辽宁省中部地区为例,当玉米螟幼虫的活蛹率达15%左右,再往后延10d 即为第1次放蜂适期,我国北方地区防治1代玉米螟是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正是玉米喇叭口期,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20%,螟卵孵化后螟虫均集中在玉米鲜叶内,成活率高,又主要危害雄穗,临近蛀茎危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导致折雄影响授粉,破坏玉米功能叶和折秆,因此控制住这阶段的螟卵至关重要。第2次放蜂再往后推5~7d ,是在玉米螟卵发生的盛期以前。此时,玉米已经抽雄,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45%,这些螟卵孵化后,螟虫大部分集中在雌穗顶部危害,这次放蜂主要是控制玉米螟对雌穗的危害,在放蜂数量上,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一般释放量为22.5万头/hm 2。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放30~45点/hm 2,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间,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 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成本及效益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农民投入约30元/hm 2,可挽回 粮食损失525kg/hm 2左右,以每年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下转第203页)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鲍晓来 (辽宁省绥中县农广校,辽宁绥中125200) 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原理;技术;成本中图分类号S476.3;S435.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199-01 收稿日期 2010-12-28 植物护理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3期

玉米绿色防控

玉米绿色防控 [摘要] 玉米作为山西省定襄县的主要粮食作物长期连作,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化学农药的使用逐年增加,玉米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和破坏。玉米绿色防控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从而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达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 玉米绿色防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65-01 玉米是定襄县主要农产品之一,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占到了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6.9%。由于长期的玉米连作,再加上气候、品种、防控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化学农药的使用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玉米品质,农业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针对此种情况,定襄县积极实施了玉米绿色防控,不仅使玉米质量安全得到提高,并进

一步增强了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绿色防控,是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出的新型植保理念。玉米绿色防控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从而促进粮食增产、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1 农业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玉米病虫害。 2、对田间的玉米秸秆进行彻底清理,将剩余的秸秆集中后用泥封垛,降低病虫越冬基数。 3、采用适时迟播、浅播技术防治丝黑穗病。 4、是在玉米大(小)斑病和黑粉(穗)病发病前期,病穗未散苞前,及时摘除病株或摘除下部病叶,集中带出田外进行深埋,可有效减少小地老虎和黑穗病、大(小)斑病的为害。 2 物理防治技术 1、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控技术,利用杀虫灯的光、波、色味防控玉米螟和地下害虫。 2、采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根据害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种群监测和玉米螟成虫的诱杀。 3、黄板诱杀玉米蚜虫技术。黄板诱

园林病虫害防治手册

园林病虫害防治手册 (简本) 二〇一五年九月八日

目录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2) 二、园林植物害虫防治 (4) 1.食叶害虫 (4) 2.蛀干害虫 (6) 3.枝条害虫 (9) 4.地下害虫 (10) 三、园林植物病害防治 (11) 1.叶花果病害 (11) 2.茎干病害 (14) 3.根部病害 (15) 4.草坪病害 (16) 四、常用的农药 (16) 五、石硫合剂 (17) 六、波尔多液 (20) 七丶园林病虫防治原则 (23)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1.园林植物病害的含义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和储运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的非正常影响或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导致生理丶组织结构或形态上产生局部或整体上的不正常变化,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品质变劣,甚至引起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降低绿化效果及观赏价值,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2.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 病原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两大类。 生物性病原主要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的生物,主要有真菌、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和寄生瘿螨类等,通常将这类病原也称为病原物或寄生物。 非生物性病原是指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营养和有毒有害物质等多种因素。 3.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因素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植物与病原在特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相互斗争,最后导致植物生病的过程。所以,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 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大量繁殖和传播是植物侵染性病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消灭或控制病原物的传播蔓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各种不利的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东亚、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又名箭秆虫,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杂食性、分布广、危害十分严重;可取食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水稻、棉花等几十种农作物及野生植物,以玉米受害最严重,其次是谷子和高梁等。吉林省玉米螟主要是亚洲玉米螟,20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较轻,80年代后,由于杂交玉米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加上气候的变化,使田间生态环境发生了有利于玉米螟繁衍生息的变化,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吉林省玉米田的重要害虫。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第1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孔洞,使受害植株的养分和水分疏导受阻,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瘪粒而减产,若遇风雨天气,穗下茎秆易被折断,产量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烂。 二、生活习性 吉林省一年发生1-2.5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根茬里越冬为主,其次是在玉米穗轴里越冬。越冬幼虫第1代第2年5-6月化蛹,蛹期5-15天。蛹羽化成成虫后,白天潜伏在麦田或田边,傍晚开始活动,晚上八九点是成虫交尾产卵的盛期,夜间九点左右开始潜伏。成虫有趋光性,夜间飞翔力强,卵大多数产在离地50厘米以上的玉米叶背面叶脉两侧,成虫寿命5-9天,每头雌蛾产卵300-600粒。卵期3-5天,卵孵化后,幼虫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向植株幼嫩部分爬行,3龄前幼虫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3龄后幼虫大部分散钻入茎秆、穗轴、穗柄,蛀食茎、轴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和养料输送。 三、发生规律

七叶树怎么养

七叶树怎么养 七叶树养殖方法 光照和温度七叶树的养殖要依据它的生长习性进行,首先养殖七叶树需要充足的光照,所以要将七叶树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七叶树的生长需要肥沃深厚、排水性良好的土壤,而生长的温度要保证暖和,当然七叶树也抗寒,不过冬季为了正常生长,一定要搬到室内温暖有光照的地方,以免冷空气冻伤。 浇水和施肥七叶树在种植以后就要立刻浇水,等到一周以后再浇第二水,第三次浇水要在第二次浇水后的第10天进行。三水之后就是每个月浇一次大水,浇透即可。 进入植株的生长期,在雨水多的6到8月份要浇少量的水,在深秋季节每个月再进行一次透水,等到了初冬再浇一次透水,进入冬季以后停止浇水,来年三月再浇解冻水,所以三月要浇大量的水分,进入春季则要频繁浇水,保持植株生长环境的湿润。 施肥:七叶树喜好肥料,在七叶树栽植期间用牛马的粪或者腐叶肥等做基肥进行施加即可。 在七叶树生长期间,第一年6月份可以施尿肥,促使枝叶的生长,等到了8月末,使用磷钾肥施肥,增加七叶树的防冻害能力,到秋季要追加一次腐叶肥,施肥量要大。 繁殖七叶树繁殖一般会采用播种法,先采集健壮母树上的种子且无病无害,进行晾晒,直到晒干,再把种子湿藏在湿润排水

良好的土壤里,注意要留通风孔。 等到春季3月末的时候,用点播法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砂质土壤种植,种植以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常除草,松土。 七叶树养殖注意事项 病虫害在养殖期间一定要注意七叶树的病虫害,七叶树常见的虫害有:迹斑绿刺蛾、铜绿异金龟子、金毛虫、桑天牛等,注意防治。 修剪要注意给七叶树修剪,在七叶树落叶以后的冬季或者是春季发芽前进行,截剪长枝,修剪成自然圆头形即可。 换盆因为七叶树生长快,养分消耗多,所以一年一次进行换盆,保证营养充足。

玉米螟学案

玉米螟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玉米螟为害特点 (2)、玉米螟的生活习性 (3)、玉米螟综合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解决自主预习题目、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看到玉米螟的症状图片,防治方法的视频,从直观上认识生活习性、防治措施。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为害特点、生活习性、综合防治 【学习难点】 综合防治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玉米螟俗称、属于目科。是食性害虫。 (2)、为害玉米高粱时,整个植株中,哪部分不为害? (3)、玉米螟的生活习性。 A、每年发生的世代数? B、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 C、成虫活动规律 D、幼虫为害特点 E、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是什么? F、玉米的抗虫素有哪几种? (4)、综合防治 A、农业防治 B、生物防治 C、化学防治 (a):防治适期(b)、防治指标 b):具体措施 二、检测预习 教师同步导学案 学生笔记及反思 一、预习环节: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预习题目,并做好充分准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鼓励每位同学认真准备,积极展示。并积极提出疑问? 学生笔记: 二、检测预习环节 1、采用抽查每个小组某个成员的方式,到黑板上书写答案。写错的小组成员纠错或其他小组纠错。 2、收集各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后写到黑板上,或小组间交换问题讨论解决;还可以指定某个小组解决指定的问题。 3、要对各小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好的要有表扬,不好的要指出缺点促其改正。(比如采取积分制,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学生笔记:

七叶树的介绍

七叶树的介绍 七叶树是珍稀庭院绿化树种,又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又名娑罗树,俗称婆娑树,又叫做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参禅悟道修炼成佛的,它因此被尊称为佛门宝树,在各大寺院广为种植。七叶树因其外形高大壮美,深受世人的喜爱,和雪松、金钱松、鹅掌楸同列世界著名观赏树种;又和悬铃木、椴树、榆树同列世界四大行道树种。 1概述 七叶树为七叶树科,七叶树属植物。高大落叶乔木,叶子呈掌状,复叶对生,通常有小叶七枚,幼树叶5—7枚不等,成龄树树高可达20多米,树干直径可达1.5米。树体雄伟,树阴浓密,宛若华盖,叶大而形美,开花时硕大的花序在绿叶之中随风摇曳,恰似一盏盏华丽的烛台蔚为奇观。人秋后,一枚枚小拳头大小的黄褐色果实缀满枝头,给人带来一种丰收的喜悦。 2产地分布 七叶树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等省市均有栽培生长。目前,在欧洲的各大城市七叶树作为行道树和草坪点缀品种被广泛种植。 3生态习性 七叶树为中等喜光树种,幼树喜阴,对光照要求不严,喜欢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怕干热,在深厚肥沃派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长良

好。七叶树属深根性树种,萌芽力不强,生长缓慢,但寿命较长,病虫害少,树龄可达数百年。 4繁育栽培 七叶树的繁育栽培主要以播种繁育为主,扦插很难成活。七叶树的花期在67月份,果实成熟期在9—10月份。果实为蒴果,形状近似圆形,直径大约在2.53cm之间,外观形似板栗,呈褐色而有光泽,种脐宽大,七叶树的种子几乎没有休眠期,生活力保存时间较短,因此在9月份果实成熟后要及时采收,及时播种,对暂时不能播种的要进行沙藏保存。沙藏方法:选择一处凉爽干燥的地方,根据所贮存种子的数量,挖一个大小合适的沙藏坑。沙藏时首先在底层铺设lOcm左右的沙子,然后一层种子一层沙均匀放入,最后覆盖纯沙510cm。这里要注意的是所用的沙子要有一定的湿度,沙藏时问最好不超过一个月。 5播种方法 首先选择地势平坦的土地,然后要适足基肥,所用的基肥有土杂肥和鸡粪。土杂肥每亩300~500kg,鸡粪每亩2~5方,撒匀后要深耕,然后按1.6~1.8m的宽度整理畦垄,耙平待播,畦面宽1.3~1.5m。由于七叶树幼苗耐荫,容易受到日灼伤害,最好是沿畦埂种植大苗,以起到遮风蔽荫的作用。 播种繁育每亩大约需要种子8kg左右,播种前应该对种子进行分级处理,可以按大、中、小分三级,播种时将同一级种子点播在一起,这样做既有利于出苗整齐,又有利于日后苗木生长。在播种前要对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