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等教育生态优化管理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等教育生态优化管理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等教育生态优化管理

教育生态学在幼儿园生态式主题活动中的运用

教育生态学在幼儿园生态式主题活动中的运用江苏省扬州市机关第三幼儿园扬州225009 【摘要】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教育最初阶段的幼儿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链,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形式,我们要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开展生态式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Abstract】Education bionomics, is one new subject and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y the teaching staff. The infant education, as the first period of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zoology chain in the education bionomics system and the subject activity is the basic education form of the infants’ school, so we should apply the idea of education bionomics to develop the zoology subject activity to advance infants’gener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s】Education bionomics Subject activity about bionomics General development 近年来,我们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个角度,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增强幼儿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生态习惯,同时,我们又将目光聚焦在教育的生态行为上,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树立生态理念、构建生态课堂,开展生态式主题教育活动。 1.教育生态学与生态式主题活动。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我国学者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中指出: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是研究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尤其侧重于考察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题的人的影响。 生态式主题活动是指在教育生态学的指导下,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各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与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教育生态学理念与生态式主题活动。在生态式主题活动中,我们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对生态式主题活动有何指导意义,怎样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渗透于生态式主题活动中,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1 联系与整合。克雷名认为:教育生态学强调联系,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收稿日期: 2007210220 作者简介: 陈旗敏(19822),女,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2008年1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an 1,2008第21卷 第1期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Educati onal Science )    Vol .21 No .1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陈旗敏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摘要: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生态学对课 堂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链法则,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环境,发挥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效应。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课堂教学;课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16(2008)0120109203 一、教育生态学的含义及起源 教育生态学是2O 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简而言之,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自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首次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海卡尔 (ErnstI —I aecke1)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应该是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aller,W.)。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 60年代,阿什比用生态学诠释大学,用生命的观点 提出了著名的“突变说”、“遗传环境论”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 ogy of Educati on )”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托斯顿?胡森对此曾高度评价,认为这对发展跨学科 研究,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是个重要贡献。之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1977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以研究教育资源分布为宗旨;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鲍尔斯教授等人多年来则坚持研究生态危机给文化、学校的教学、课程等带来的影响,等等。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对德、日两国学者关 于教育环境学的研究的译介为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目前,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专著7部,发表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两千多篇。这些论著涉及 教育的宏观研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学校制度等)和微观研究(高教、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环境等)。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还刚刚起步,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如何确定教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发挥教育生态学的别样魅力。同时,我们还要探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一个教育问题———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何以成为一种“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组 9 01

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因此突破教师发展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局限,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现实的需要。 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教育生态学最早于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名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主要指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探讨教育构成要素,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是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我国教育学者范国睿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用系统观、

整体观、平衡观来看问题,而高教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兼具整体关联和动态持续的研究课题,与教育生态观彼此契合。教育生态观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可透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为满足如何教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现实是部分高校教师仅仅具备自己专科领域的单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严重匮乏。职前培训也只能帮助教师掌握其皮毛,难以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无法做到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培训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做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去灵活指导教学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在职后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师并不注重教育理论技能的探索,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生态主体长时间占据课堂的统治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平衡。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泊

教育生态理论的背景及其研究价值

教育生态理论的背景及其研究价值 摘要:这是《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书的序言,介绍教育生态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笔者所知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说明《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书的大致内容和业已取得的成果,并真诚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引。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教育著作;序言 Abstract: it is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the preface to the book.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background and I know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at 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research a book roughly content and achievements. and sincerely thank the support of leaders of all levels and mentor of the guidelines. Key words: edu cation ecology; ecological theo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works; preface 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自然、社会与教育生态危机的凸现,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彰显。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生态问题,这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明智选择。可以说,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方兴未艾的生态范式将是开拓视野看教育的新范式,或许它的思维模式本身更切近于教育的形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织,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教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资深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劳伦斯•A•克雷明敏锐地觉察到,当时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不能把教育失败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学校,必须看到学校以外的种种教育现象,对教育问题应当有新的思考。在新史学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克雷明尝试将生态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着重考察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理论,并将其运用于美国教育史研究,开辟了教育史研究的新时代。他把教育界定为“审慎的、系统的和通过不断努力去唤起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的过程。”指出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相互作用论”,即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整个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考察教育问题时,就必须坚持生态学思考方式,即全面地、有联系地、公开地思考。 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就笔者所知,迟至2007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首次对多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回溯,从理论体系的视角提出了“教育生态理论”的概念: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因此,教育

教育生态学

关于教育生态管理的几个问题(一) ——《教育生态管理》读书摘要一段时间以来,阅读了吴林富著《教育生态管理》,对于和工作实际密切关的有关概念和论点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本书从生态学角度,审视日常教育管理中的种种活动和现象,运用教育生态理论系统阐述了教育生态主体管理、教育生态环境管理、教育生态信息管理、课堂生态管理和教育生态安全管理等,并从实践层面列举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生态管理的案例和做法。本书视角独特,案例丰富,观点新颖,体系结构和内容也有别于一般的教育管理类书籍,是我国目前第一本教育生态管理类书籍。1.为什么关注生态问题?(P1) 答: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经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如生物成长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一样,永远需要某种丰富营养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与共生共荣,彼此促进与协同进化,才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每一个系统的协同进化。生态问题已经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如同和平与发展一样,保持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之后的形成的全球共识,生态学讲的是生物与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我们也应该从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那我们就会找回教育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生态学的观点为我们管理教育,认识、实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2.教育生态危机?(P10) 答: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化比过去任何时候等快,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过于缓慢,因此而产生的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已过时的陈旧的课程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显示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三是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严重的教育不平等。四是教育费用的增加与各国将资金用于教育的能力和愿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等。五是教育还存在者追求数量而损害质量,盲目引经不适合本国国情和教育目的的外国教育体制的严重问题。特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从宏观上,微观上与经济、文化、科技等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已为国人关注,并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部分生态结构上看,基础教育的层次结构、学制结构、类型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存在种种的矛盾与不平衡。从学校系统内部看,过度学习、过度教学、片面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教育等,也是教育生态失调的种种表现。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相应的需要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基础教育还存在观念陈旧、制度僵化、形象扭曲、目标偏移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基础教育一方面要面对环境的力量和社会各界施加的压力,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基础性和教育性要求,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尽管著名教育理论家胡森认为,判断和论述教育危机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教育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是,对各种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本身也许并不如此简单,为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探讨各种教育问题,而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的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 3.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P10) 答:通过我们的管理,如何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从而构建起安全、和谐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4.生态化概念?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文介绍了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并对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关键词:生态学应用;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的概述,使人们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并吸取已取得的经验,找出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生态学”源于希腊文,最早是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现在,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r¨。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其在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领域发展迅速。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开始。1935年,英国学者比尤斯的《人类生态学》问世。在这以后,不仅有关人类生态学的著作日渐丰富,“社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也相继问世。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生态系统的含义也逐步广义化,不但指生物学方面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二、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在《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言论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孟子(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在《孟子滕文公》中强调的“后稷教民稼墙,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以及“孟母三迁”的典故,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古希腊,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47年)提出:“为身体的健康而实施体育,为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音乐贵在能抒发豪迈的情感,培养勇敢的德行,摒弃萎靡哀叹的歌曲。”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公元前322年)于公元前335年创设了利森学院,聚集门生在绿荫树下讲学。这与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兴起的学园计划类似。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田蒙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最先表达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主张儿童通过观察、游戏和劳动等来理解事物并获取经验。裴斯泰洛也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来开展,强调多感官学习的重要性。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注重实物教学,提出了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体现了生态学精神。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阐述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和态度迁移,以及教学方法中的发现法。这些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论著和观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生态的观念[2]。三、国外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一)国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概述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源于对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教育者开始关注学校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但那时万方数据还没有自觉地运用“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布泽曼等人试图建立“教育环境学”,以研究教育与各种宏观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期,德国出现了关于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在英美,关于学校环境的研究有韦德的《作为学生环境一部分的中学测量》(1935),主要是对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物理环境、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要素的评价;在日本,有学者细谷俊夫的《教育环境学》,论述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对教育的影响。1959—1965年,密西根大学建筑研究实验室进行了著名的学校物理环境研究。20世纪70—80年代,沃

教育生态学精选

教育生态学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

教育生态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相应的生态承载力,高等教育的生态承 载力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会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在这些因子一定的客 观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高等教育的急剧发展可能使高等 教育系统超越自身的生态承载力Ifn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同时,由十超负荷的运行Ifn导致教育质量下降Ifn生产出大量文凭型人才不能就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生态承载力基础之上。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的大力扩招和 步入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的超速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对高等教育的生 态承载力形成极大威胁和破坏,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笔者认为应从影响高 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复杂因子着手以达到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首次分析了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在不同演替阶段的表现,最简明Ifn 准确地界定了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得出了影响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限制 因子,即资源(Resource)一一环境(Environment)一一结构(Structure)一一人口 C Population,简称为RESP因素。要提升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保证高等教育持续、 健康、稳定发展,维护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就必须从这四个因子着眼,保证每个 环节不出问题,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上不能迷失方向,必须坚持全面的思考、公 开的思考、联系的思考,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达到RESP的合理、优化配置,哪 方面出问题,就在哪方面找对策,做到对症下药。实现资源一一环境一一结构一一人口 的动态平衡,为此,该文通过模型的建构,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原则措施: 一是加大投入,稳定教育资源的输入,保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外界循环的能量流,二 是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优化和稳定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外界循环的物质流, 二是坚持开放办学、走出象牙塔,畅通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外界循环的信息流,四是优 化教育资源组合,形成多样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最大化, 五是改善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创造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其它社会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良 性互动。笔者希一望此项研究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限制因子;演替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教育生态研究 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但不少学 者认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十1976年首 先提出。20世纪70年代是国外研究的兴旺时期,除克雷明的贡献外,英国学者埃格儿 斯顿的《学校生态学》独树一帜,以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主。另外一些学者则从教育 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来探讨问题,如费恩的《公立学校的生态学》、坦纳的《生态学、环 境与教育》、沙利文的《未来:人类生态学与教育》等。80年代和90年代,教育生态学 研究范围更加拓宽,血目_向纵深发展。一些学者把教育放在当代世人瞩目的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如莱西和威廉斯合编的《教育、生态学与发展》;华盛顿大学的 古德莱德则侧重十微观的学校生态学研究,首次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目的在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统筹各种生态因子,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鲍尔斯对微观 的课堂生态和宏观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教育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 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对象认识颇不一致,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综合、联系、 平衡;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十微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宏观教育生态学 这二个方面。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 教育》中列专章讨了教育生态学问题。1978年9月克雷明发表了题为“教育生态学中的

教育生态学理论知识

教育生态学理论知识 一、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人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不同群体的关系,还包括由文化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所构成的复杂关系。)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其特征有哪些?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其基本点在于强调系统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功能上的统一。 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不仅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也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由此可以说,生态系统的原理也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 三、什么是生态平衡?其特征是什么?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每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

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各因子的运动发展变化遵循运动的一般规律,是运动与平衡的统一。也就是说,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虽不意味着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固不变,但变化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生态平衡不是静止平衡,它总会因系统内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或人为机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并进入新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维持原初稳定状态,而且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它合理的结构,发挥更高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可以说,正是这种由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才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进化。 四、什么是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又称物理环境,即一般生态学所称的生物圈,它包括高山、丘陵、平原、湖泊、海洋等各种自然地理空间,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系统与循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自然环境对教育生态系统以及教育生态系统中不断发展着的人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称结构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层次性的复杂整体,社会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

“生态课堂”的解读

"生态课堂"的解读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为促进教育发展,"生态教育"的研究也应运而生。生态教育是运用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运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考量教育。 一、"生态课堂" 的诗意解读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 1、生态的课堂回归自然生长。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让我们的课堂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生态的课堂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训技强化般的鞭打,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2、生态的课堂提升生命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要渡过自己的几年、十几年的时光,这时的课堂体验再也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还应当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学生不只是为了未来而生存,那么关注学生当前的生命状态同样重要。我们提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做题与考试的机器,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关注的中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天是否幸福。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人格的完整,为了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3、生态的课堂充满智慧挑战。 生态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他们如同一个交响乐团,和谐地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学生们不断地在做思维的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这里,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课堂生活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智慧的觉醒。 4、生态的课堂关注持续发展。 生态的课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培养终生发展能力。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的。教学生六年,为学生想六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六百年。 二、"生态课堂" 的科学解读 1、"教育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生态课堂"研究现状分析 生态学最早是从对动物的研究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成为动物生态学,植物也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为植物生态学,它们共同属于自然生态学的范畴。后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从自然科学领域被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单独成为一个系统,即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0972389.html,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丹丹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08期 【摘要】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现在的生态时代要求,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 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生态学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并提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生态学概况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视教育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生态学从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反作用,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生态结构。 二、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教育生态学协调问题是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第一,他们提出的目的和任务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教育与生态不协调的问题。第二,具体的着眼点和内涵侧重不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保持发展的基础不变,而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生态状况之间的关系是否互相协调。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生态因子组成的环境取得生态平衡。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流通”起积极作用。 三、高等教育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 (一)在教育教学层次方面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生态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在教育实施中,教育理念与生态教育相脱离;第三、在教育内容上,生态教育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分量”。 (二)国家管理政策方面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1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限制因子定津 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精神因子。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理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当然,限制因子多种多样,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 (2)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即是符合耐度定律的。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3)花盆效应 (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成长过程中的花盆效应。同样地,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这一原理在教育学中一直是受重视的,但从生态学的观点去分析,提高了高度,并逐渐有可能走向定量化。 (4)教育生态位原理 从大系统角度看,教育对社会各方面有促进作用,也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与其它系统共存,彼此间应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这里就有竞争、排斥的体现。同样,在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诸系统之间,也有彼此竞争、排斥作用。在同一生态位中的竞争体现主动进取,起鼓舞斗志、激励向上之作用,但竞争、排斥也会有消极作用,这些影响要及时分析。 (5)教育生态链法则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_1086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 迄今为止,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重视,但是大家只关注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各种利益,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风险。高等教育大众化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各个主体,它的负效应不应该被我们忽视。 一、概念界定 首先需要对“教育生态系学”做一个具体详细的解释: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该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是分析研究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运用生态平衡的机制和理论,促进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第一个层面是高等教育系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层面;第二个层面是高等教育内部的学校各组织、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微观层面[1]。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来对高等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具体情况

我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查找了2013年与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面是整理的有关高等教育的资料:发现研究生招生由61.14万人增加至62.13万人,本专科招生由699.83万人增加至721.40万人。联系着下图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图表,可以看出毕业生人口不断增加,其中毕业的研究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根据以上数据,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逐年增加,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并且逐渐接近普及化的程度。我?J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表现,但是正是这样一种正常的现象对高等教育和毕业生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学非所用现象普遍、高学低就现象严重,从教育生态学的宏观层面分析,我认为这是一种生态失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有学者认为这是由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起的过度教育,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经济社会的总体结构的失衡,而并不是一种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的现象。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处在发展运动的过程中,因此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教育提出新要求,但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没有满足社会需求,这是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各科类内部的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协调,还有一种这是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编辑摘要 目录 ? 1 概念介绍 ? 2 理论研究 ? 3 生态环境 ? 4 生态结构 ? 5 生态功能 ? 基于教育生态的学校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并在此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在国内外都有比较漫长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十年教育学才加速了学科的分化和发展。生态学则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生态学

已经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除生物学中的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外,在地学中也建立了海洋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态气象学。 50年代以后,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乃至教育生态学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教育生态管理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充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