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魏子英)(2021年)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魏子英)(2021年)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魏子英)(2021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液体的压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下列实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A.热气球B.针筒C.茶壶D.密度计 2.下列探究水的压强与水的深度关系的实验装置,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容器里分别装着水和煤油,且液面高度一样,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的是() A.装水的容器B.装煤油的容器C.同样大D.无法判定 4.底面积相等,高度相同的甲、乙两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容器中装满酒精,乙容器中装满水,则甲、乙两容器底部所受压强之比是() A.5:4B.4:5C.1:1D.无法确定 5.如图所示,小明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从图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如图所示,左右两容器间斜管上有阀门K控制,两容器中盛有同种液体且液面相平,当打开K后,则()

A.液体从左向右流动 B.液体不会流动 C.液体从右向左流动 D.无法判断 7.如图甲所示,向浴缸中注水直至注满,已知相同时间内注入的水量相等,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随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表示桌面受到容器的压强p1,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2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8.盛有不同液体的甲、乙两个柱形容器(S甲>S乙)放于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倒入(液体不溢出)或抽出部分液体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为p'甲、p'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倒入相等质量的原液体,p'甲可能等于p'乙 B.若抽出相等质量的原液体,p'甲一定大于p'乙 C.若倒入相等体积的原液体,p'甲一定大于p'乙 D.若抽出相等体积的原液体,p'甲一定小于p'乙 9.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小刚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A和B,将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放在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九章第二节《磁场》教学设计

第九章电与磁第二节《磁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的描述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方向的规定。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知道地磁的南北极。 重点:感知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难点:感知磁场的存在。 课前延伸: 1.任何一个磁体都具有吸引________的性质,都有________个磁极。分别是_____________。 2.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磁化。 列举磁化优点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磁化害处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 5.地球上各处都能用指南针方向,说明地球周围存在______叫______。因此说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其磁极分布。地理北极附近有______,地理南极附近有______。 6.磁场的描述可以用_______描述,它都是从磁体的_____极出发,回到_____极。 课内探究: 探究一:磁场 1.把磁针拿到一个磁体周围,会怎么样? 2.把钢针放在磁体磁极周围呆一会儿,钢针会带磁吗?看钢针能否吸铁屑。、 3.一根条形磁体的外面包着一层纸放在桌上,它的N极是哪端?用一磁针来探测一下。 4.把几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地方(上下,平面),磁针所指方向相同吗? 各小组做一做以上小实验,思考:磁体周围空间中有什么? 结论:1.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_______。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有一个基本性质:它能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磁极间相互作用,磁化就是通过它发生的。

选修3-3第九章第二节 液体(学)

2液体 [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2.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重点) 3.知道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毛细现象.(重点) 4.知道存在于固态和液态的中间态的液晶有什么特征,了解液晶的应用. 知识点一液体的微观结构和液体的表面张力 1.微观结构 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作用 力要小. 2.宏观性质 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具有流动性,比固体扩散速度快. 3.分子力的特点 在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在r0左右,而在表面层,分子比较稀疏,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因此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相互吸引. 4.表面张力 由于表面层分子间比较稀疏,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使液体表面绷紧,这种力叫表面张力. [思考] 我们看到的小草上的露珠为什么都是球形的? 【提示】这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使液体表面积趋于最小.而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呈球形.[判断] 1.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作用力弱,易流动.( ) 2.液体表面层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内部要小些.( ) 3.液体表面张力具有使液体表面收缩的趋势.( ) 知识点二浸润、不浸润和毛细现象 1.浸润和不浸润 (1)定义 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做不浸润. (2)附着层 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3)本质 浸润和不浸润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 2.毛细现象 (1)定义 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2)影响因素 对于一定的浸润液体和一定材质的管壁,管的内径越细,液体所能达到的高度越高.[思考] 你知道为什么松土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吗? 【提示】把土壤锄松,破坏了土壤中的毛细管,地下的水分就不会沿毛细管上升到地面被蒸发掉. [判断] 1.一种液体可能浸润某种固体,也可能不浸润另一种固体.( ) 2.液体与固体附着层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液体与固体之间浸润.( ) 3.对浸润液体,毛细管内径越细,液体上升的高度越高.( ) 知识点三液晶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学案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液体压强的特点. 2.学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实行分析计算. 课前预习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另外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相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 2.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液体密度的单位是_______,深度的单位是_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的三只容器中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液体,则三只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 A PaPb>Pc C Pa>Pb=Pc D PaF B,P A=P B B F AP B D F A=F B,P A

9.2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 压强第二节液体压强同步练习题

第二节液体压强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密封的“凸”字形容器中装满水,放在水平桌面中央,若把它倒置,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1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2的变化情况是() A.P1增大,P2增大B.P1增大,P2不变C.P1不变,P2不变D.P1不变,P2增大 2.如图所示,水库的堤坝总是修成截面为梯形状,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A.美观B.没必要C.水产生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D.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 大 3.如图所示,当试管从倾斜放置到竖直放置的过程中,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A.变大B.不变C.变小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此时两液面齐平。 若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部分液体后,两液面仍保持齐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 p A、p B和压力F A、F B的关系是() A.p A<p B,F A=F B B.p A<p B,F A>F B C.p A>p B,F A=F B D.p A>p B,F A< F B 5.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装有高度、质量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则它们对容 器底部压强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这两种液体的密 度大小关系是() A.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D.无法判断 7.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木桶来装水,若制作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如图)。那么决定木桶底部受 到水的压强大小的是() A.木桶的粗细B.木桶的轻重C.最短的一块木板D.最长的一块木板 8.如图,一个未装满水的瓶子,正立在水平桌面上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1,瓶底受到水的压强 为p2.倒立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3,瓶盖受到水的压强为p4,则 A.p1p3,p2p4 D.p1

第九章第二节U检验法

第九章 第二节 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假 设检验 设总体()2 ,~σμN X , n x x x ,,,2 1 为X 的样本. U 检验法 一: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1. 已知方差2 σ, 检验假设:0 :μμ=H . 分析:由于x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总体均值μ的信息,所以检验函数可以从x 着手考虑。 2 11~(,)n i i x x N n n σμ==∑ 。 由于)1,0(~N n x U σ μ-=, 因此很自然地选用统计量: n x U σ μ0 0-= 作为检验函数,

在0 H 为真的条件下, ) 1,0(~0 0N n x U σ μ-= 且()00=U E ,因此,n x U σ μ0 0-= 应当在0 的周围随机摆动,远离0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拒绝域可选在双边区域。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检验方法步骤如下: (1)先提出假设0 :μμ=H ; (2)选取检验用的统计量 )1,0(~0 N n x U σ μ-= ; (3)确定检验水平(或显著性水平)和拒绝域, 给定检验水平α, 查()1,0N 表得2 1α - z ,这里2 1α - z 为由 ()1,0N 表得到的2 1α - 分位点, 2 1}{)(2 12 1α α α - =≤=Φ- - z U P z ,

于是有 12 {||}1P U z α α- ≤=-, 12 {}P U z α - >12 1{||}1(1)P U z ααα- =-≤=--=, 即得 12 {| |}x P z α α- ->=, 这就是说事件}|{| 2 10 α σ μ - >-z n 是一 个小概率事件,从而拒绝域 =D ?? ????∞???? ??-∞-- - ,,2 12 1α α z z ; (4)根据样本的试验值n x x x ,,,2 1 , 算得U 的值n x u σ μ0 0-= , 比较判断下结论, 若2 10 α - >z u ,(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 验中发生),则拒绝原假设0 H , 若2 10α-

2020人教版八下物理第九章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作业设计

2020人教版八下物理第九章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修筑河堤总是下部比上部宽,这是因为() A. 堤下部宽稳度大 B. 河堤下部宽便于施工 C. 河堤底面积大,对河岸的压强小 D. 河水在河堤下部压强大 2.如下图,当盛有液体的试管逐渐倾斜时,在图中三个位置液体对试管底的压强是( ) A. p a=p b=p c B. p a>p b>p c C. p a

5.如右下图所示,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1,酒精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1>p2 B. p1<p2 C. p1=p2 D. 无法确定 6.甲、乙两个容器横截面积不同,都盛有水,水深和a、b、c、d四个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水在a、b、c、d 四处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 a、P b、P c、P d,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P a=P d B. P b=P c C. P a<P c D. P b>P c 7.在连通器的两端分别装有盐水和清水,液面相平,如图所示,如果将阀门打开,则() A. 盐水向右流动 B. 清水向左流动 C. 均不流动 D. 无法判断 8.一只可口可乐瓶,其侧壁有a、b两个小孔并用塞子塞住,瓶内盛有一定质量的酒精,如图所示.把可口可乐瓶放入水中,当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拔出a、b两个小孔上的塞子,则() A. a、b两个小孔均有水流入 B. a、b两个小孔均有酒精流出 C. 酒精从a小孔流出,水从b小孔流入 D. 水从a小孔流人,酒精从b小孔流出 9.如图,一支试管装有一部分水,当把这个试管倾斜时(水未流出),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第八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分层作业

第八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分层作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2节液体的压强 1.小聪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时,在同一杯水中先后做了如图9-2-6所示的两次实验,这是为了探究 () 图9-2-6 A.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2.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9-2-7所示的事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 图9-2-7 A.只有(1)(2) B.只有(3)(4) C.只有(1)(3)(4) D.(1)(2)(3)(4) 3.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图9-2-8是轮船通过船闸的示意图。此时上游阀门A打开,下游阀门B关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9-2-8 A.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A两侧的压力相等 B.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A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C.闸室和下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B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D.闸室和下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B两侧的压力相等 4.1648年帕斯卡做了著名的“裂桶实验”,如图9-2-9所示。他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木桶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然后在楼房的阳台上往管子里灌水。结果,只灌了几杯水,桶竟裂开了。该实验现象说明了决定水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是 ( ) 图9-2-9 A.水的密度B.水的深度 C.水的体积D.水的重力5.[2013·柳州] 如图9-2-10装置中,两端开口的U型管装有一定量的水,将A管稍向右倾斜,稳定后A管中的水面将 ( ) 图9-2-10 A.高于B管中的水面 B.低于B管中的水面 C.与B管中水面相平 D.均有可能 6.如图9-2-11所示,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圆柱形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的水。水对甲、乙两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分别是:F甲________F乙;p甲________p乙。(均填“>”、“<”或“=”) 甲乙 图9-2-11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课后作业第九章第2节液体解析版

人教版选修3-3课后作业第九章液体 一、选择题 1.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 ) A.液体表面层分子较紧密,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B.液体表面层分子较紧密,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C.液体表面层分子较稀疏,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D.液体表面层分子较稀疏,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2.(多选)关于液体表面张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甲图中露珠呈球形,这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B.乙图中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产生表面张力 C.丙图中水黾可以停在水面上,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 D.丁图中液体表面张力方向与液面平行 3.(多选)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浸润现象,图乙为不浸润现象

B.图甲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C.图乙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D.图甲和图乙中表面层的液体分子都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E.图甲中表面层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而图乙中表面层分子比液体内部密集 4.(多选)关于浸润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浸润液体,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B.水是不浸润液体,水银是浸润液体 C.浸润现象中,附着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密集 D.不浸润现象中,附着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 E.浸润现象中,附着层里的分子具有扩展的趋势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浸润液体在细管里能上升 B.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能下降 C.在建筑房屋时,在砌砖的地基上要铺一层油毡或涂过沥青的厚纸,这是为了增加毛细现象,使地下水容易上升 D.农田里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要把地面的土壤锄松,以减少毛细现象的发生 6.下列属于液晶分子示意图的是( ) 7.(多选)关于液晶的分子排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晶分子在特定方向排列整齐 B.液晶分子的排列不稳定,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液晶分子排列的变化 C.液晶分子的排列整齐且稳定 D.液晶的物理性质稳定

第九章第二节液体压强集体备课

团风县思源实验学校集体备课记录

教师点拨: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点到自由面的距离。 2.准备器材: 教师:实验室里有一种专门研究液体压强的器材——压强计。 教师介绍压强计的构造与使用方法。 用手按压橡皮膜,U形管两侧液面 出现高度差,用力越大,高度差越大。 (让学生亲手实验,引起很大的兴趣) 结论: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表示液体内部有压强,高度差越大,表示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 3.设计实验: 教师点拨: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可以采取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1)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收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金属盒的深度/cm 金属盒 的方向 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cm 上 下 左 右 上 下 左 右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2)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盐水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收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金属盒的 深度/cm 压强计U 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金属盒在水中/cm 金属盒在盐水中/cm 结论: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通过以上了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液体的压强到底有多大呢?接下来我们以水的压强为例,同学们猜想一下,水的压强会和那些因素有关?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三、帕斯卡原理(液体压强的传递) 帕斯卡定律:加在被封闭液体上的压强大小不变地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大小根据静压力基本方程(p=p0+ρgh),盛放在密闭容器内的液体,其外加压强p0发生变化时,只要液体仍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不变,液体中任一点的压强均将发生同样大小的变化。这就是说,在密闭容器内,施加于静止液体上的压强将以等值同时传到各点。这就是帕斯卡原理,或称静压传递原理。 2.应用:液压机,液压千斤鼎,汽车刹车系统 五、总结提升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2课时)》教案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 2.教学器材:U 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 自制的可移动U 形管、茶壶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7.1 《力》【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九章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4、国民经济的调整 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的发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力图抓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有利于国内和平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开创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但是忽视了客观规律,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毛泽东是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觉察并实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但是这种纠“左”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当时国内的高层领导对1958年以后的工作和当前形势的估计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场争斗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错误延长了更长时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由于把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当作阶级斗争来处理,这就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升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什么是左倾?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什么是右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教材分析】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固体压力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气体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等奠定基础。2011 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需要在课本P81 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学生分析】 不利因素: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直观感受,感性经验较少,对液体压强的认识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而液体压强知识比较抽象,且初三学生抽象维能力往往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学生很难理解。 有利因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已经比较熟悉,对实验探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提供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⑵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方向; ⑶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 ⑷认识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 难点:用等效替代法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方式】 1. 教法:教师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实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步子,多台阶,步步深入,进行探究。教师再进行理论分析,加深对液体压强的规律的理解。 2. 学法:依靠“课前预习,

初二下册物理第九章 《压强》第二节液体压强练习

试管倾斜,但水未溢出 p A p B 有同种液体,两管液面等高 A 、B p A p B 甲、乙两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 质量相等的液体,两试管液面相平 p 甲 p 乙 水对杯底:p A p B F A F B 杯对地面:p 'A p 'B F ' A F ' B ①容器中未装满水 水对杯底:p A p B F A F B ①密闭容器装满液体后倒置 水对杯底:p 甲 p 乙 F 甲 F 乙 杯对地面:p '甲 p '乙 F ' 甲 F ' 乙 A B ②密闭容器未装满液体后倒置 水对瓶底:p A p B F A F B 瓶对地面:p 'A p 'B F ' A F ' B p a p b a p b 第九章第二节 液体压强练习 1 2、试管倾斜问题: 3、容器中的木块问题 4、密闭容器倒置问题 5、同深度同液体不同形状容器的问题:重力相同的甲、乙、丙三容器的底面积相等,形状不同,装有深度相同的水后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如图所示 ①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F 甲 F 乙 F 丙 ②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p 甲 p 乙 p 丙 ③容器中所装液体的重力G 甲 G 乙 G 丙 ④其液体自重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关系是: G 液_____ F 甲 ,G 液_____ F 乙 ,G 液_____ F 丙。 ⑤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 ' 甲 F '乙 F '丙 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 ' 甲 p '乙 p '丙 (1)∵液体深度h 相同,装的同种液体,∴由p=ρgh 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又∵容器的底面积s 相等,∴由F=ps 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2)由图可知,v 甲>v 乙>v 丙,∵G=mg=ρvg ,∴三个容器所装液体受到的重力: G 甲>G 乙>G 丙,∵三容器质量相等,∴三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 甲>F 乙>F 丙, 又∵底面积相同,∴三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 甲>p 乙>p 丙.

第九章 第2节

第2节液体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 2.知道生活中的液体表面张力现象,知道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3.了解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毛细现象。 4.知道什么是液晶,了解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一、液体的微观结构 1.分子距离: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间距离□01小得多,比固体分子之间距离略大。 2.流动性:液体没有固定的□02形状,具有□03流动性。 3.分子力: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04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小,比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大。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 1.表面层 (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2)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01稀疏,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因此,在表面层内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表面张力 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引力,它的作用效果是□02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具有使液体表面收缩的趋势。 三、浸润和不浸润 1.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01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浸润。 2.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02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固体上。这种现象叫做不浸润。

3.附着层中分子的特点:附着层中的分子同时受到固体分子和液体□03内部分子的作用力。 四、毛细现象 1.浸润液体在细管中□01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02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2.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上升后,形成□03凹形液面,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下降后形成□04凸形液面。 3.毛细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与毛细管的□05内径有关,毛细管内径□06越小,高度差越大。 五、液晶 1.介于□01晶体和□02液体之间的中间态叫做液晶态,把处于液晶态的物质叫做□03液晶。 2.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既具有液体的□04流动性,又像某些晶体那样具有物理性质的□05各向异性。 判一判 (1)表面张力是液体内部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浸润现象中,附着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 (3)液晶分子的排列不稳定,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液晶分子排列的变化。() (4)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是因为分子在液体里的移动比在固体中容易。() 提示:(1)×(2)×(3)√(4)√ 课堂任务对液体微观结构的认识 1.液体的微观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教材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节。《课程标准》中本节没做具体的要求,但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体验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时身体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通过连通器经历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二、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光盘、微小压强计、连通器、水槽、水; 学生:关于带鱼的调查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课前要求学生到水产市场上观察带鱼。查阅资料,调查带鱼的生活环境。课堂上描述观察调查结果:市场上没有获得带鱼。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2. 展示穿着抗压服的深水潜水员 问题:1).为什么没有活的带鱼呢? 2).深水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抗压服?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那是因为液体中有压强。 (教学说明:新课导入环节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调查,使学生参与实际的学习活动,学习兴趣会很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尖子生特优培训创新试题

特优培训课时作业 第九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 【知识点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如图所示,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时,将液体看做“叠人塔”的 参与者,再将其中一个“参与者”当成自己,自己的感受是,越在下层感到挤压越厉害。 根据这种感受,提出液体压强规律的对应假设是() A.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C.液体压强随液体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D.液体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2.小涵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⑴压强计_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连通器; ⑵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她却 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调节的方法是______(选填“A”或“B”);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⑶调好后,将探头放入水中,并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如图乙所示, 同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3.如右图所示为长江某水坝的示意图,水坝左侧水面高, B和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A和C两点到各自液面 的距离相等。水在A、B和C三点产生的压强分别 为p A 、p B 和p C ,则()

A.p A

p B C.p A >p B= p C D.p A =p C

第2节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第2节《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简单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说出连通器的特点,并能举出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2.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熟悉使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压强表现的特点也不同。压强的概念包含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本节从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受重力作用出发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知识综合性较强,它是在学习了密度、力、平衡力和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又为后面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为了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较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建议让学生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定性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建立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出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定量关系。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本节的难点是应用液体压强特点和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连通器的内容,体现了液体压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教师通过对我国三峡船闸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重点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35第九章 第二节

第九章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用时:______分钟 1.(2019·苏州)如图,小亮为了测量校园里教学楼AB的高度,将测角仪CD竖直放置在与教学楼水平距离为18 3 m的地面上.若测角仪的高度是 1.5 m,测得教学楼的顶部A处的仰角为30°,则教学楼的高度是( ) A.55.5 m B.54 m C.19.5 m D.18 m 2.(2019·长沙)如图,一艘轮船从位于灯塔C的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60 n mile的小岛A出发,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C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这时轮船B与小岛A的距离是( ) A.30 3 n mile B.60 n mile C.120 n mile D.(30+303)n mile 3.小明利用测角仪和旗杆的拉绳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旗杆PA的高度与拉绳PB的长度相等.小明将PB拉到PB′的位置,测得∠PB′C=α(B′C为水

平线),测角仪的高度为1米,则旗杆PA的高度为( ) A.1 1-sin αB. 1 1+sin α C.1 1-cos αD. 1 1+cos α 4.(2018·湖州模拟)一个小球由地面沿着坡度1∶2的坡面向上前进了10米,此时小球距离地面的高度为__________米. 5.(2019·荆州)如图,灯塔A在测绘船的正北方向,灯塔B在测绘船的东北方向,测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20海里后,恰好在灯塔B的正南方向,此时测得灯塔A在测绘船北偏西63.5°的方向上,则灯塔A,B间的距离为________海里(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26.5°≈0.45,cos26.5°≈0.90,tan26.5°≈ 0.50,5≈2.24) 6.(2019·梧州)如图,在Rt△ABC中,∠C=90°,D为BC上一点,AB=5,BD

第九章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

期末冲刺天天练(第八天:6月9 日)姓名: 班别: 学号: 第九章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请阅读课本 p33-p38,完成以下练习: 1、一个空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浸入水中,一次瓶口朝上,一次瓶口朝下,这 两次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如图所示?每次橡皮膜都向内凹,这是因为液体内部存在方 向的压强,___________________ (选填“甲”或“乙” 橡皮膜凹进得更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乙两个容器中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 或 “乙”)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理由是_(选填“甲” 3、如图,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 压强不同时其形状发生改变。它可以用来做“探究液体压强是否跟深度、液体密度有关”的实验。 (1 )若要检验“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这一结论,你的做法是图中 隔扳 機皮膜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检验“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压强跟密度有关”这一结论,你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答: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时,液体的压强随 _________________ 增大而 __________ ,河水的深度越深,压强越 _____________ ,为了使拦河坝能承受更大的 水压,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2)三峡水电站的水库大坝高185m,当水库水位为175m时,坝底受到的水的压强是多 大? 5、(1)如图是一种嵌于厨房或卫生间地面的地漏存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分析地漏存水杯的作用? 答:根据地漏的结构图可知,存水杯上端________________ ,底部___________ ,因此地漏的结构就是利用_______________ 的原理,在液体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况下,容器中液 面的高度总是_________________ 的,可防止异味从下水管冒上来。 (2)如果地面有足够的水进入存水杯中,那么当水不再流动时,水面能到达的最高高度是(漏水孔 存水杯下水営 A.位置1 B.位置2 C.位置3 D.任意位置 (3)2003年3月下旬,香港淘大花园爆发“ SARS.经香港卫生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 引起淘大花园“ 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泄地面上 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 型存水弯头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如图所示,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 常发挥作用?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原因作出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