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3595065.html,

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作者:郑建铭,张永信

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慢性丙型肝炎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有了新的发展,相关治疗指南也有相应更新,故有必要介绍这些重要的进展。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对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已有两个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即博赛泼维和特拉泼维进入临床应用,并被推荐联合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作为治疗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新的标准治疗方案。结论:研究提示,现有的聚乙二醇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治疗方案再联合博赛泼维或特拉泼维已成为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关键词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博赛泼维特拉泼维

中图分类号:R978.7; R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1-0011-04 A new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ZHENG Jianming*, ZHANG Yongxin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Hepatitis C is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ere is some new progress of antiviral ag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practice guidelines are also updated,thus it’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se important progresses. Metho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virus drug was summarized by searching literatures. Results: Two antiviral agents of boceprevir and telaprevir which have direct actions have been approv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y are recommended in combination of peginterferon alfa and ribavirin as a new standard optimal therapy for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present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of peginterferon alfa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and then jointed boceprevir or telaprevir has become the new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Key words hepatitis C;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boceprevir; telaprevir

目前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类型,分别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仅表现为急性肝炎,而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慢性肝炎。其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最容易导致慢性感染,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以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是

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第48卷 第5期2012年10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QINGDAO UNIVERSITATISVol.48,No.5October 2 012[收稿日期]2012-04-12; [修订日期]2012-08-09[基金项目]青岛市卫生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0WSZD08)[作者简介]黄艳秋(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通讯作者]史昌河(1963-) ,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黄艳秋,史昌河 (青岛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以输血为主要传播途径。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较高的复制率及变异率,在人体内呈准种分布。目前根据Simmonds命名系统可将其分为6个基因型。HCV基因分型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病毒载量、病情转归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特别在抗病毒治疗方面,HCV基因分型是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预测抗病毒疗效的重要依据。[关键词] 肝炎, 丙型;基因分型;综述[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488(2012)05-0468- 03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病原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可引起肝脏急、慢性炎症,极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曾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但近年来,随着筛查方法的改进, 此种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目前注射、器官移植、血液透析、性传播及母婴传播亦较常见。人类对HCV普遍易感,而且感染后高达80%的病人转为慢性感染,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抗病毒治疗,有相当比例的病人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全球感染率为3%,因此全世界约有1.7亿人曾感染过 HCV[1] ,但各国的感染率不尽相同,我国HCV感染率约为 3.2%,属于高流行区。1 HCV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1.1 HCV基因组的基本结构 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可分为3′非编码区、5′非编码区及编码区(ORF)3个区域,ORF可编码一个病毒蛋白前体, 在宿主和蛋白酶裂解的共同作用下该蛋白前体可生成至少10种蛋白。根据所编码蛋白的功能不同,编码区又分为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其中结构基因编码的4种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包膜蛋白1(E1)、E2、P7,这些蛋白参与病毒的组装,又被称为结构蛋白。非结构基因翻译编码的蛋白有非结构蛋白2(NS2)、NS3、NS4A、NS4B、NS5A、NS5B,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病毒复制,故又称非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HCV基因组的变异率高,这一特点使之在人体内呈现准种分布,基因组中E1和E2区是变异率最高的区域,而5′及3′非编码区则是最保守的区域。 1.2 HCV各区段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①5′UTR:它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HCV 5′UTR包括4个保守的结构区域,其中结构域Ⅱ~Ⅳ构成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IRES能够在不依赖于HCV蛋 白作用的前提下启动下游HCV编码区基因的翻译,因而抗病毒药物的靶向定位点常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IRES。②3′UTR:3′UTR位于HCV 3′末端,由200~235个核苷酸组成。其中可变区具有基因型的特异性,在此区域内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不同的基因型其HCV多聚U区的长度亦不相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HCV型甚至同型不同株型之间3′UTR的交换都会导致HCV不能复制。因而得出结论,只有当病毒具有完整的3′UTR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宿主细胞内部所固有的多聚嘧啶束结合蛋白或自身抗原若与HCV基因组中的3′UTR结构部分(尤其是X尾)结合,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的翻译效率和稳定性均可增强。③核心蛋白: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组的342~914核苷酸位点系核心蛋白基因的位点。编码核心蛋白,核心蛋白的功能之一是与糖蛋白作用组装出完整的HCV病毒颗粒。在核心蛋白的氨基端内,高度保守的抗原表位含量非常丰富。核心蛋白在与病毒RNA靶向结合的前提下可调节HCV基因组的翻译, 并且核心蛋白的基因调节作用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因为核心蛋白可抑制P53启动因子这一重要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核心蛋白在人体感染HCV后通过对大量基因的调控作用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了HCV对肝细胞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等人体细胞的持续感染,此外核心蛋白能加速感染细胞内脂质小体的形成,诱导肝细胞变性。④包膜区:在HCV结构中,病毒的外膜常由包膜蛋白构成。第915~1490nt位点和1491~2789位点共同构成了包膜区基因,分别编码E1和E2蛋白。其中,E2氨基端具有高度变异性,HVR1和HVR2均为E2氨基端的两个高变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E2突变增加常由干扰素治疗诱发,HVR1序列也会在慢性感染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改变。E2结构中还含有若干个中和抗体表位,至少有一个中和抗体表位位于HVR1。由此可知,免疫反应常以E2为主导靶向目标。此外,病毒受体、CD81、低密度脂蛋白等物质的受体均可与E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故E2蛋白具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介导病毒附着和进入感染细胞内部。因此,在研究和开发HCV疫苗这一方向上, 深入地研究膜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中国丙肝病毒基因分型:GT1b(56.8%),GT2(24.1%),GT3(9.1%),GT6(6.3%),未见4型和5型,海南省以GT6a 和GT3为主。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 DAA 一、奥比帕利(商品名:维健乐) 奥比帕利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是奥比他韦(Ombitasir)、帕利瑞韦(Paritaprevir)、利托那韦3种药物组成的抗丙肝病毒复方制剂,治疗基因1型。奥比他韦是一种NS5A抑制剂,通过抑制NS5A聚合酶抑制丙肝病毒组装和释放,其作用机制与达拉他韦相似。帕利瑞韦属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NS3/4A蛋白酶活性,起到抑制丙肝病毒多聚蛋白处理和加工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西美普韦(Simeprevir)相似。利托那韦(Ritonavir)没有抗丙肝病毒作用,它是一种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的抑制剂,在处方中的作用是延缓帕利瑞韦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药物的血浆浓度和谷浓度。奥比帕利的药物组成:奥比他韦12.5mg,帕利瑞韦75mg,利托那韦50mg。 二、达塞布韦(Dasabuvir)商品名:易奇瑞 达塞布韦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属于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丙肝病毒NS5B聚合酶的作用来抑制丙肝病毒RNA的复制,治疗基因1型。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两药

联合,三面出击,从3个不同的途径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再加上利托那韦的增效作用,对基因1型丙肝病毒感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被国外专家称为基因1型丙肝的“3D”治疗。维克派克套装由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组成,是妊娠期间安全性程度B级药物,建议在治疗期间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但不要使用含有炔雌醇的药物避孕,雌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危险,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不建议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B级和C级)使用。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中的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不经过肾脏代谢,有肾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 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服药时间有讲究:两药需要与食物同服,因为食物可增加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但对食物的种类、热卡和脂肪含量无特殊要求。奥比帕利每次2片,每日1次,与早餐同服。达塞布韦每次250mg(1片),每日2次,早餐和晚餐时各服1次。整片吞服药物,不应咀嚼、掰碎或溶解药片后服用。 如果一餐漏服了药物,可以按照下面的处理: 奥比帕利: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12小时之内服用该处方剂量。如果从奥比帕利常规服药时间起已超过12小时,则不应补充漏服的剂量,患者应按排定的给药时间服用下一剂量。 达塞布韦: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6

HCV基因分型检测

HCV基因分型检测 项目简介:HCV是一种经血液传播引起慢性肝脏疾病的RNA病毒,由于HCV RNA复制所依赖的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致使其基因组发生突变的频率较高,从而更容易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HCV的高度变异性,使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患者、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程中均呈现不同基因型。目前国际通用的HCV命名系统是Simmonds系统,该命名利用核酸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将HCV分为6中主要基因型(以1~6表示)和一系列的亚型(以a,b,c等表示)。不同HCV基因型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病严重程度及慢性化病程进展均有差异,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不同。因此通过检测HCV基因型有助于了解HCV感染的分布特征、变异及进化演变情况,同时,HCV基因型与病程发展和治疗应答有一定相关性,例行检测有助于判断治疗的难易程度,制定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基因分型与治疗方案:我国常见的基因型为1b和2a,其中以1b为主。HCV基因型与其致病性、肝细胞癌发生及干扰素疗效有一定关系。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临床过程和干扰素治疗反应亦表现不同,如2a 型治疗效果好; 1b 型HCV 占到重型肝炎的80%,对干扰素治疗不敏感效果差,与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密切关系。1型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较难获得应答,治疗时间要长,治疗剂量要大,合并用药剂量也要加大。肝硬化及肝癌患者HCV‐1b型明显高于慢性肝炎。HCV‐1a、2a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大部分急性肝炎患者为1a型;4型易引起失代偿性肝脏并发症;3型与肝脏脂肪变的关系较为密切。同样的治疗进程,2型、3型感染患者对干扰素的持续应答是1型的2‐3倍;与1型感染患者相比,低剂量的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对2型、3型慢性患者疗效较好。临床常采用定量HCV RNA检测与HC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进而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评估过程如下图所示。

62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结果分析

62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13T15:16:33.61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作者:张威威[导读] 所以在病毒学研究特别是病毒基因表达谱研究、病毒感染的诊断、病毒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情况进行分析,为HCV诊断和治疗地区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利用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HCV抗体阳性标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阳性的62例标本用基因芯片进行不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检测HCV感染标本62例,共检出7种基因亚型,分别为1b、6型、2a、1b+ 2a、1b+ 3a、3a和3b,其中1b占72.6%,6型占8.8%,2a 占7.8%,1b+ 2a占5.9%,1b+ 3a占2.9%,3a占1.0%,3b占1.0%。结论:HCV基因型主要为1b与中国南方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比较一致。按照年龄分组20岁以下4例,占6.45%,20~ 30岁12例,占28.6%,30~ 40岁15例,35.7%,40~ 50岁5例,占11.9%,50~ 60岁8例,占19.5%,60岁以上18例,占42.8%。青壮年和有吸毒史、外伤手术史、输注血液制品史的人群阳性率较高。【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芯片;基因分型【中图分类号】R5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146-01 Analysis of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ing in 62 Cases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genotype of hepatitis C virus(HCV)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and to provide a strong basis for HCV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62 samples of HCV RNA positive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The genotypes were detected by cDNA microarray. RESULTS:A total of 62 HBV subtypes were detected,including 1b,6,2a,1b + 2a,1b + 3a,3a and 3b,of which 1b accounted for 72.6%,type 6 accounted for 8.8%,2a 7.8%,1b + 2a 5.9%,1b + 3a 2.9%,3a 1.0%,3b 1.0%. Conclusion:HCV genotype is main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CV genotype in south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ge group under the age of 20 in 4 cases,accounting for 6.45%,20 to 30 years old in 12 cases,accounting for 28.6%,30 to 40 years old in 15 cases,35.7%,40 to 50 years old in 5 cases,11.9% Cases,accounting for 19.5%,over 60 years of age in 18 cases,accounting for 42.8%. Young adults and the history of drug addiction,trauma surgery history,infusion of blood produc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ositive rate of high population. Key words:hepatitis C virus;gene chip;genotyping 前言: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比较高,非常容易造成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而这些病变的形成与其病原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某些重要生物学特性有关。我国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及新发患者数是非常多的,大部分HCV患者会逐步演变为慢性感染,并根据病程轻重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HCV病毒基因有较强的变异性,变异位点可以发生在基因组的各个区域,根据变异位点的不同将HCV分为不同型别。由于HCV基因型别不仅与疾病严重性存在相关性,而且与抗病毒治疗和肝细胞癌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采用的是我院2015~ 2017年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HCV抗体阳性标本,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阳性的62例标本(其中男31例,女31例,年龄8~81岁)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阴性对照为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仪器用的是ABI7300型全自动PCR扩增仪,美国1285REL#6生物安全柜,日本三洋VIP SERIES- 86℃超低温冰箱。试剂用的是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购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瑞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方法 方法用到的是HCV RNA定量检测法,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先进行RNA提取;逆转录;PCR扩增及荧光检测;然后再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HCV基因分型检测也需要严格按照HCV基因检测芯片说明书进行操作,RNA提取与逆转录;PCR扩增;HCV芯片杂交与显色。 2.结果 62例HCV RNA荧光定量检测阳性结果与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相符合,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基因芯片结果可靠。检测HCV感染标本62例,共检出7种基因亚型,分别为1b、6型、2a、1b+ 2a、1b+ 3a、3a和3b,其中1b占72.5%,6型占8.8%,2a 占7.8%,1b+ 2a占5.9%,1b+ 3a占2.9%,3a占1.0%,3b占1.0%,1b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基因型6型已经取代2a成为第二常见亚型,混合基因型感染较多。 3.讨论HCV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的病原体,HCV以血液和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加之公众对其认知水平较低,因此病毒的传播不易控制,患者也容易因不能及时诊断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HCV基因型主要为1b与中国南方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比较一致。按照年龄分组20岁以下4例,占6.45%,20~ 30岁12例,占28.6%,30~ 40岁15例,35.7%,40~ 50岁5例,占11.9%,50~ 60岁8例,占19.5%,60岁以上18例,占42.8%。青壮年和有吸毒史、外伤手术史、输注血液制品史的人群阳性率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HCV不同的基因型对肝脏损伤的程度不同,1b型对肝脏的损伤要比其他型严重得多。HCV对干扰素的应答率也不同,Kandi等,报道HCV 1b型感染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2a型比1b型对干扰素敏感。已证明HCV的基因型能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感染HCV基因1型或基因4型的患者对使用干扰素和病毒唑的标准治疗反应较差,至少需延长治疗期1年,而且感染基因1型和基因4型的患者比其他基因型者能更快地发展成慢性肝病。HCV是引起人类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病原之一。基因分型芯片法,又称基因微矩阵,这种方法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医学诊断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比如说准确性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简便快速,不需要荧光标记。由于基因芯片可以一次性对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具有高通量、并行、快速等特点,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序列少、效率低的缺点,所以在病毒学研究特别是病毒基因表达谱研究、病毒感染的诊断、病毒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参考文献: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和现状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与现状 病毒性肝炎有经血液传播,也有经肠道传播,肠道传播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接触比较多的就是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 (一)关于甲型肝炎 中国属于高发国家但不就是最高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很高,其次就是美国北美、澳大利亚等等。从1990年开始统计,中国甲肝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卫生设施改善,第二方面就就是打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使得甲肝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中国甲肝报告的发病情况,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西部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比较高,发病率在20%以上。北京最低,不到十万分之一。从中国甲肝报告的年龄分布来瞧主要就是5—9岁年龄组,学龄儿童为主。北京市2004年与2006年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年龄分布比较来瞧,小年龄组发病率下降,大年龄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甲型肝炎的流行特点,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甲肝疫苗接种比较好,成年人接种甲肝疫苗比较少,相对来说成年人甲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国的甲肝还有一个特点,虽然整体发病率下降,但就是不断有爆发。2004年26 起,2005年33起,2006年43起,2007年52起,小的爆发不断有,通过手足传播,一发生之后影响社会的安定。 我国甲肝疫苗免疫策略,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将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二)关于乙型肝炎 1992年1月1日我国开始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疫苗自费。2002年1月1日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5年6月1日开始,新生儿乙肝疫苗完全免费。 1992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这期间肝炎专家们做了很大努力,开会倡议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专家写了报告,通过肝炎基金会当时的理事长何鲁丽把专家的意见书交给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批示给财政部与卫生部,2001年11月批准通过,2002年1月1日开始纳入计划免疫,疫苗费用国家出钱。 2008年4月21日卫生部正式发布,通过将近14年,中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比1992年减少了三千万,以前讲1、2亿携带者,现在就是9300万携带者,十年减少了三千万,这跟乙肝疫苗的接种密切相关。 中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1992年调查中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就是9、75%,十个人里面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 一、术语 1.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2.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6.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8.乙型肝炎再活动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 9.HBeAg阴转 (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10.HBeAg血清学转换 (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11.HBeAg逆转 (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 12.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者以Metavir评分,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13.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14.临床治愈 (Clinical cure):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15.原发性无应答(Primary nonresponse)-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IU/mL或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16.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suboptimal or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 IU/mL,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17.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8.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加以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19.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20.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停止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是输血后感染肝炎常见的一种病毒,目前其分为6型,其亚型已经超过100个,由于其复制依赖的酶缺乏校对功能,所以易发生突变,这也是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分型的基础。其分型的命名因为采取的标准及使用的分析方法不一样也有不同的命名系统。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检测方法很多,但是不简便经济,而且其与丙型肝炎有很大的关系。 标签: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进展研究在如今生活中,除了乙肝是常见肝病外,丙肝患者的比例越来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于丙肝的感染途径不了解,未对丙肝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传播途径主要有:①输血及血制品,尤其是反复输血及使用血制品者,据统计,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②不正规注射。③伤口未护理。④性接触。⑤母婴传播。在这几种传播途径中,①④⑤最易感染丙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以免感染丙肝。 1 HCV的结构 HCV的RNA大约有9500-10000bp组成,其5′非编码区有319-341bp,3′非编码区有27- 55bp。在5′非编码区下有一开放阅读框(ORF),其基因排列顺序为5’C-E1-E2-p7-NS2-NS3-NS4-NS5-3,能编码多聚蛋白前体(一长3014个的氨基酸)。经宿主细胞及自身蛋白酶作用可裂解成三种结构蛋白,其分别为核心蛋白、糖蛋白、非结构蛋白三种。HCV基因标记有很多种,如GP72,其基因标记为E2/NS1。其糖蛋白能产生抗HCV的中和作用。还有NS2、NS3、NS4等基因标记。 NS2和NS4的功能可能与细胞膜紧密结合在一起。NS3参与解旋HCV-RNA 分子,具有螺旋酶活性,以辅助RNA复制,NS5参与HCV基因组复制,依赖于RNA的聚合酶活性。 2 HCV的分型及地理差异 目前HCV分型尚无统一的定论,这是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及研究的位置不一致,因而出现了很多基因分型,这些基因分型没有同一的标准。综合各个国家的研究结果,大致上可分为6型,其亚型很多。而且HCV感染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比如欧洲国家主要是HCV-Ⅰ型感染,亚洲国家主要感染Ⅱ型。在我国,很多患者为Ⅱ型感染,其次为Ⅲ型感染,但是有些地区Ⅲ型感染率超过Ⅱ型感染率,从这里来看,丙肝感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跟地区有很大的关系。 3 HCV基因检测方法 关于HCV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分子学方法和血清学方法两种,其中分子学方法占主要方面,其有:①直接测序法;②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③特异性探针杂交法;④基因芯片;⑤遗传系统进化树分析方法;⑥型特异性引

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我国颁布实施《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即使是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隐藏得更深,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才被发现,它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注射器械感染;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如透析;其它尚未被证实的因素,如长期密切接触感染(追查患者家属,发现家庭有聚集感染现象)已经引起重视。 丙肝的危害在于,HCV感染后HCV R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5%。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后,HCV RNA滴度开始稳定,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后果是进展为肝纤维化,并发展成为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来自6个国家的11项研究表明,感染HCV 7年至5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0.3%~55.0%,肝癌发生率为0~23%,平均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约为10%~15%,中年因接受输血感染者约为20%~30%。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0%和15.29%。 因此,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颁布《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开始实施,目前,《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预期发布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机关刊物——《中华肝脏病杂志》。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指南,它的问世将会给丙肝防治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期,全文刊发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现节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不应将本指南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一、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一)HCV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二)HCV基因组结构特点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三)HCV灭活方法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min或60℃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 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 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5年10月22日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 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分级修订)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一、术语 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 —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 个 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 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 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 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氐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 作(acute exacerbati on or flare of hepatitis) —ALT 升至正常上限10 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 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HBV DNA阴性者由 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侔20 000 IU/mL。 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HBeAg阴转(HBeAg clearanee)—既往HBeAg 卩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抗-HBe出现。

进化树分析HCV基因分型

如何进行丙肝基因分型 HCVRNA提取、逆转录、特异性片段Core、NS5b、E1等的扩增,测序在“HCV测序标准流程中”中已经阐述,本文主要从拿到测序结果到建树分型成功来阐述。 1、所用到的软件 BioEdit_700_070404或者sequences scanner:分析测序结果,峰图的质量; DNAman.rar:对特异性片段比对,休整,主要用到他的拼接功能; MEGA 4.rar:用于建立比对(alignment),建树分型。 2、用到的参考序列包括: >D90208-1b >M58335-1b >M62321-1a >M67463-1a >D00944-2a >AB047639-2a >D10988-2b >AB030907-2b >D50409-2c >AB031663-2k >D17763-3a >D28917-3a >D49374-3b >D63821-3k >Y11604-4a >Y13184-5a >AF064490-5a >Y12083-6a >D84262-6b >D84263-6d >D63822-6g >D84265-6h >D84264-6k 3、首选打开测序结果(本文以核心片段core为例),分析测序结果的峰图质量,去掉测序结果中质量不理想的片段,得到要分析的目的片段A1、A2………… 4、利用DNAman软件寻找参考片段:在DNAman软件中,通过“序列——序列拼接”打开序列拼接窗口,通过添加文件将目的片段与参考序列添加。按“拼接”,显示结果。在显示出来的窗口中,寻找与目的“片段A1、A2…………”对应的“参考片段B1、B2…………”。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_上_

#地坛抗疫课堂#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上) 张为民,李蕴铷,谢雯 (北京地坛医院,北京100011)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1089(2006)04-0023-03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 C 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于2004年3月正式公布。 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任何临床诊疗指南都不应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1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 v iri d 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 C V 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quasispec i e s)。 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 A依赖的RNA 聚合酶,均为H C 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e5分钟或60e10小时、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2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抗2H C V阳性率为3.2%。各地抗2HC V阳性率有一定差异,抗2HC 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由1岁组的2.0%至50~59岁组的3.9%。男女间无明显差异。HCV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某些地区有1a、2b和3b型报道;6型主要见于香港和澳门地区,在南方边境省份也可见此基因型。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1HCV主要经血液传播;o性传播:?母婴传播;?部分H C 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 C V。 3丙型肝炎的自然史 暴露于HCV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 V RNA。但在急性H C V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抗2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2HCV阳转。 感染H C V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感染后20年,儿童和年轻女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 94%;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一般人群为10%~15%。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H C V后自发清除病毒率较高;感染H C V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及合并感染H I 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的进展。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嗜酒(50g/d以上)、非酒精性脂肪肝(N AS H)、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HCV相关的H CC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上述促进丙型肝炎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H CC的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HCC发生率相对较高。发生肝硬化和H CC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肝硬化和H CC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为最主要。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存活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存活率仅为25%。干扰素(I FN A)治疗后完全应答者(包括完全应答后复发者)的H CC发生率较低,但无应答者的HCC发生率较高。 4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4.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 23 5中国临床医生62006年第34卷第4期(总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