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孟子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论辩艺术。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能正确理解文意;理解文中“仁政”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伟大崇高的人格;感受儒家传统仁政思想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文言知识,读通文章;朗读与解读并重,读出言外之味;感悟孟子的伟大精神,理解儒家的仁政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读入题

1、齐读以前学过的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教师小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2、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二、听读入文

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停顿,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弃甲曳(yè)兵

涂(通假字,同“途”)有饿莩(piǎo)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无(通假字,同“毋”)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通假字,同“斑”)白者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2、整体把握: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民加多”。

关键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也。

惠王问政——尽心焉,移民移粟而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议政——分析原因;王道之始,解决措施,行仁政的结果,王道之成。

小结: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4、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论题。

第二部分(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段),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美读感情

(一)研读第1段,论题的提出

教师范读。

请同学说说听出了哪些语气,梁惠王请教什么问题。明确:自满、疑惑。

自夸自满的情绪,表现在那些词句上?明确: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梁惠王的尽心具体表现在哪里?明确:救灾。

他的疑惑是什么呢?明确:人口不增加。人口增加意味着军力强盛、国力强盛。梁惠王列出了三个前提,可是居然得不出理想的结论。

梁惠王希望通过武力和战争来称霸。可是孟子主张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呢?明确:孟子主张仁政,坚决反对称霸,这样的对话有点像赤道和南极对话,像黑夜和白天对话。同时,中国古代这么多知识分子面对地位显贵的王侯,绝大多数为了乞讨一点残羹冷炙而取悦、谄媚、奴颜婢膝,或者心惊胆战,唯恐触怒君王,孟子面对这样的君王,这样的难题,会怎么解决?

(二)研读第2、3、4段,民不加多的原因

指名朗读。

面对这些问题,孟子有没有直接回答?明确:没有,“请以战喻”,比喻论证。

孟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你认为五十步能不能笑百步?明确:不能,因为本质一样。

你认为这个比喻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针对梁惠王的哪一起前提?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明确:梁惠王和邻国君主,本质一样,半斤八两。针对第三条前提。孟子用这个比喻对梁惠王进行批评讽刺。

梁惠王听出来了吗?明确:没有,看出有点愚昧。

孟子期望梁惠王这样回答吗?这说明什么?明确:梁惠王完全钻进了孟子的圈套里。孟子一向善辩,用锐利的词锋八两。针对第三条前提。孟子用这个比喻对梁惠王进行批评讽刺。剥去统治者刚愎自用的思想外衣,再适机引导。

小结: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三)、研读第5—7段,如何使民加多

男生齐读第5段,女生齐读第6、7段。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明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明确:①对比,涂有饿莩与狗彘食人食。②比喻:将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四、背读悟理

1、全班比赛背诵课文第5——7段。

2、探讨孟子的仁政思想。

仁政究竟包括哪两个基本阶段?明确: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两个阶段分别有哪些措施,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功效呢?明确:重民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

孟子的仁政措施,你们觉得美好不美好?梁惠王接受了吗?明确: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接受。

没有人接受,可是孟子颠沛流离,坚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小结:为了天下苍生,孟子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路……请大家满怀激情的朗诵仁政理想的文字,想象一个在王侯面前敢于挺直腰杆,执着追求梦想的儒者形象。

3、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

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2)当时天下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

五、诵读出文

1、再次齐读课文。

2、文言基础知识检测。

3、拓展延伸。

理解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不仅孟子,后代的君王和政治家家都说过“以民为本”的话: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李世民

天地间,人为贵。——曹操

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贾谊

人民万岁。——毛泽东

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

总结启发:张载“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胸怀家国天下,谱写梦想华章!

背诵时代最强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