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FMRI研究综述

情绪的FMRI研究综述
情绪的FMRI研究综述

(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0942019)

1、情绪概述

1.1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主要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成分。其中生理唤醒即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涉及了广泛的神经结构,不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还包括内外分泌系统。具有非常复杂的神经生理基础。并且不同的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同的。情绪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动态性、多成分等特征。

基本情绪论认为情绪在发生上有原型.即存在着数种跨文化的基本情绪类型,每种情绪类型各有其独特的体验特征、生理唤醒模式和外显模式,其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了所有的人类情绪 (EKman, 1999)。Ekman 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为基本情绪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于有哪些基本情绪则有不同看法。模式分类分析显示除了厌恶以外.不同情绪类型都显示了特定的自主神经活动模式。但是,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个基本情绪具有各自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对于面部表情识别来说,其识别的基础也并不是基本情绪类型,而是面部表情在情绪体验的双极维度上的位置,或者是面部表情诱发的行为预备模式等 (罗跃嘉 & 吴建辉, 2005)。

维度理论认为几个维度组成的空间包括人类所有的情绪。维度论把不同的情绪看作是逐渐的、平稳的转变,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 (王亚鹏 & 董奇, 2006)。维度模式常为两个维度组成:①效价或者愉快度,其理论基础是正负情绪的分离激活;②唤醒度或者激活度,至于感情状态系相联系的集体能量激活的程度,唤醒的作用是调动集体的技能,为行动做准备。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情绪的维度理论为基础的。

1.2FMRI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一种无创性、可重复.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结合较好的临床影像学技术。近10年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对脑功能的探索,尤其在探测脑的语言功能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fMRI的优点在于不仅应用安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而且成本较低,目前应用范围已超过正电子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后者为探测脑局部血流量改变及活性物质的代谢,需要静脉注射昂贵放射性同位素,需要特定的放射防护。所获得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只有4—8mm。而fMRI则不需要注射同位素,且分辨率高达lmm。fMR1的基本机理是检测大脑皮层血流动力应答过程的一过性磁场,即检测局部脑血流内去氧血红蛋白变化水平,这种反应叫做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ant,BOLD)。

脑成像技术fMRI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将各种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和各种脑功能区域划分出来。目前在fMRI研究中多采用N—back实验范式。其做法是在情绪状态下要求被试完成几组循环任务作业和再认作业。最后的差异信号来自于进行任务作业是的信号减去进行再认作业是的信号。

1.3情绪加工的脑机制

脑成像研究证实了正性和负性情绪的分离,即两者各自具有特定的大脑功能系统,分别与左半球和右半球活动相联系,或者说分别是左半球和右半球优势。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却并没有得到类似结果,这么研究者认为并没有充分和一致的实验证据支持正负情绪加工的半球差异,情绪活动半球差异是很复杂的,并且具

(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0942019)

有很大的区域特殊性 (Phan, Wager, & Taylor, 2002)。

在不同的情绪的效价载荷的方面,有研究显示积极情绪激活了丘脑、视丘下部、中脑、前额叶(BA9)以及尾状核前部。此外消极情绪也激活了杏仁核、海马、旁海马回(BA28)、枕颞皮层(V37)及小脑。这和以前有关情绪的脑成像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Paradiso等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消极情绪,被试在加工积极情绪时激活了颢叶内侧fBAS)、背外测皮层(BA9,10)P2及眶回附近的大脑皮层(BA11)。而在Lalle等的研究中.则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些结果似乎显示外显的情绪加工比内隐的情绪加工要求更多的脑区的卷入(郭卉 & 李琳, 2010)。

不同的面部表情是由不同的神经通道负责加工的。杏仁核,尤其是左侧杏仁核与恐惧的面部表情的加工有关,前脑岛和壳核与厌恶的面部表情的识别有关,而前扣带回和额叶的被测则在愤怒的表情加工中起主导作用 (S & R, 2002)。

2、情绪的fMRI研究成果

2.1fMRI与情绪认知

情绪是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对人类情绪认知的研究模式主要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实验模式基础上。有研究者以Stroop实验为范式,发现负性语言任务激活的区域较正性语言任务激活的区域广泛。负性任务趋向于双侧激活,主要激活了双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颞上回,颞中回;正性语言任务主要激活了左侧额上回,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颞上回.颞下回及小脑。负性语言任务还见到扣带前回、杏仁体、丘脑、尾状核头及胼胝体的激活。正性语言任务及负性语言任务可见到枕叶的双侧激活 (牟君, 谢鹏, 杨泽松, 吕发金, 李勇, & 罗天友, 2006)。总体来说,情感的处理具有偏侧性。负性情感更易被诱发。井伴随更多的脑区被激活。枕叶可能参与情感处理。

当代情绪心理学家将情绪按照几种方式划分,其中维度模型法(dimensional mode1)最常用于脑功能成像研究,该模型将不同情绪按照两个维度——唤醒度和情绪效价进行划分。KensingerL提出了情绪记忆的“双通路模型”假设,该假设认为:高唤醒度的情绪信息加工主要依靠杏仁核—海马网络;低唤醒度情绪信息主要依靠额叶—海马网络。王海宝等通过fMRI检测参与情绪性图片编码加工相应激活脑区,探讨不同唤醒度的情绪图片加工所涉及的特异性神经机制,发现高唤醒度主要激活杏仁核、海马、前额眶回和扣带回,而中唤醒度主要激活颞中回、前额背外侧、海马、额上回和枕部皮层 (王海宝, 谌业荣, 余永强, 张诚, 赵本胜, & 张达人, 2007)。不同唤醒度情绪加工涉及不同的神经通路,杏仁核和前额叶不同亚区与情绪的唤醒程度有关,这进一步验证了双通道假设。

2.2fMRI与病态情绪加工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发现在情绪加工过程中存在大脑功能活动差异。李丽等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采用适合中国人情绪加工特点的表情图片(愉快、悲伤和中性表情)作为刺激材料,选取15名严格入组的未服药单相抑郁症女性患者与15名条件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其情绪加工的大脑活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与中性表情相比,在加工愉快表情时,抑郁症患者激活了右侧前额叶,而正常对照组激活的是左侧前额叶;在悲伤表情条件下,抑郁症患者激活了双侧颞下回,而正常对照组激活的是双侧前额叶。研

(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0942019)

究表明单相抑郁症病人不仅在情绪加工相关脑区的功能上出现异常,而且加工情绪的脑区也可能出现了转移 (李丽, 丁妮, 梅磊磊, 薛峰, & 董奇)。

2.3fMRI与情绪的面部表情加工

精神分裂症在语言、社会交往、思维和情感各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损伤。许多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在情绪的面部表情加工上也存在损伤。Kosaka等采用fMRI技术,检验了精神分裂症病面孔再认中杏仁核的特异性反应。成像实验任务要求被试观看情绪面孔(包括高兴,或生气、厌恶、难过)和中性面孔,呈现3ms,然后判断哪个面孔更情绪化。在判断准确性上,病人和正常被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正性情绪面孔激活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的双侧杏仁核,而精神分裂症的右侧杏仁核激活更加明显。负性情绪面孔辨别激活了精神分裂症的双侧杏仁核,而正常人只激活了右侧杏仁核。研究者认为这种过度的杏仁核激活可能反映了精神分裂症对面孔情绪加工损伤的感觉输入门控特征。

Gur等在对精神分裂症面部情绪加工的fMRI研究中,检验了边缘系统激活减少是否与面孔刺激的情绪效价(指的是正性vs负性情绪)判断有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在面部情绪加工中不能激活边缘系统区域,在从正性面部情绪中区别出负性情绪时,表现出左侧杏仁核和双侧海马的激活减少。说明精神分裂症在完成这种任务时,有关神经通路没有充分激活,但这不影响简单效价辨别任务(simple valence discrimination task)的成绩,推测它可能引起更有挑战性的情绪辨别任务的困难。在情绪效价(valence)辨别任务中海马区域的激活可能与记忆助长(memory facilitation)有关,而病人不能激活海马,从假设上来看可能导致记忆缺损,从而引起情绪辨别任务困难 (莫书亮 & 陈楚侨, 2008)。上述研究表明,与正常被试相比,过度的杏仁核激活,在对负性面部表情加工中左侧杏仁核和双侧海马激活减少,可能与情绪面部表情加工障碍有关。3、小结

虽然人类情绪产生和加工的脑功能机制仍然不清楚.但是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fMRI)技术为情感障碍的神经解剖基础及功能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fMRI 在情绪研究上的应用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情绪的神经机制更加地了解。但是我们发现在一些研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情绪的加工研究中,研究所用材料大多是从面部表情库中提取的几种基本情绪状态或自制的人物情绪面部表情,方法的差异也较大,这就要求研究者考虑其效度和结果的可比性,另外,采用元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可能会发现比较一致的结果。有研究者发现面部情绪表情的知觉和表达之间的可能存在着分离现象,那么在社会交往情境中研究绪面孔表情知觉,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生态学效度问题。

脑的功能异常复杂,这是大家公认的,很多问题现在,甚至许多年以后还无法研究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者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心理学、脑科学、影像医学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EKman. (1999). P H 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W. John, & Sons (Eds.). U.K: Susse.

(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0942019)

Phan, L. K., Wager, D. T., & Taylor, F. S. (2002). Functional Neu2roanatomy of Emotion :A Meta Analysis of Emotion Act invation Studies in PET and fMRI. Neuroimag, 16, pp. 331-348.

S, B., & R, J. B. (2002). Emotions:From neuropsychology to functional imag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 37, pp. 193-203.

郭卉, & 李琳. (2010). 情绪的神经生物研究.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19.

李丽, 丁妮, 梅磊磊, 薛峰, & 董奇.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单相抑郁症情绪的加工特点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罗跃嘉, & 吴建辉. (2005). 情绪的心里控制与认知研究策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1(2), pp. 26-29.

莫书亮, & 陈楚侨. (2008). 精神分裂症对情绪的面部表情加工及其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6(2), pp. 266-273.

牟君, 谢鹏, 杨泽松, 吕发金, 李勇, & 罗天友. (2006). 情感语言语境联想刺激模式的fMRI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14), pp. 100-103.

王海宝, 谌业荣, 余永强, 张诚, 赵本胜, & 张达人. (2007). 情绪加工中唤醒度的作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0(23), pp. 1425-1429.

王亚鹏, & 董奇. (2006). 情绪加工的闹机制研究及其现状. 心理科学, 29(6), pp. 1512-1514.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0), 1486-149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5854176.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b15854176.html,/10.12677/ap.2018.810172 A Review of Emotion Regulation Shuyan Shi, Fada P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Sep. 24th, 2018; accepted: Oct. 8th, 2018; published: Oct. 15th, 2018 Abstract Emotion regulation is the process on which individuals exert influence what emotions they have, when emotions occur, and how they influence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expressions. That is, a strategy consisting of controlling what kind of emotions they produce, when they generate emotions, how strong they experience emotions, and how they express emo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 emotion regulation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of emotion regulation greatly enriched the study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expanded to the aux-iliary treatment of physiological diseases. Among the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motion regulation has evolved from the dual process theory to the multi-level framework theory. Based on the latest theoretical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practic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Emotion Regulation, Multi-Level Framework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史书彦,潘发达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8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5日 摘要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对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对自己产生何种情绪、何时产生情绪、体验到情绪的强烈程度以及如何表达情绪进行控制所组成的策略。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胡 娟Ξ1 刘成刚2 (1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2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唐山,063000) 摘 要 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关键词:错误记忆 应用研究 被压抑记忆 目击者记忆 1 引言 记忆是珍贵无价的,它虽来自过去,但它保证了人们时 刻认识当下的自我,以及想象、计划未来。从常识的观点看来,记忆是对过往所经历事件的重现,回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再体验的过程。但是自Bartlett 以来[1],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建构性(reconstructive )过程[2,3],回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歪曲、虚构。其实,记忆的建构过程不足为奇,试想:人脑若是能够精确记录每一刻的感受、经历,它也必将不堪重负,因为其容量毕竟有限。 错误记忆,作为人类记忆建构性特征的最独特之处,一直吸引着众多记忆研究者。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声称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或是声称看见了从未学习过的新词,都可以称为发生了错误记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忆例子来自于发展心理学家J.Piaget 。据称,他曾清晰记得自己在两岁时被诱拐过,甚至还可以回忆出警察追捕拐卖者的情节。但后来,他的保姆在多年后承认到,是她设计了整个故事。尽管充满着丰富的细节,但Piaget 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份清晰记忆只不过是从来都未发生的事而已[4]。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较多地注重错误记忆的现象和理论解释,而较少关心错误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将另辟蹊径,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探讨被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 2ory )和目击者记忆(eyewitness memory )中的错误记忆,并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取向做出思考与展望。 2 被压抑的早期记忆 压抑(repression )是S.Freud 精神分析体系中的重要概念。Freud 认为,任何容易引发威胁或焦虑的事物均常常不能进入意识层面。Freud 关于压抑的观点源自他的临床经验,他发现,压抑多出现在那些经受灾难性打击的病人身上[5]。Bower 认为,压抑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按照这种理论,一些事件由于发生得过于令人震惊,故而心灵抓住记忆并把它们放在意识不可进入的角度。这些记忆将在余下的若干年、几十年,甚至永远与其他的精神生活隔绝[6]。2.1 被恢复的早期记忆可靠吗 然而,对于那些一直未曾被回忆出,但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催眠或是其他暗示,从而恢复出的早期关于性或身体虐待 方面的记忆真实与否,研究者之间存有不同的看法。 在Williams 的一项研究中[7],她访谈了129名至少在17年以前遭遇过创伤性经历的妇女,这些妇女在遭受侵犯时均不超过12岁。研究发现,有38%的人已经回忆不起她们的遭遇了。这似乎表明,童年的创伤性经历确实能够被压抑。Williams 也曾推断到:“如果对性虐待经验缺乏记忆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后来一些妇女恢复出来的对这些童年期遭遇的记忆,也不应该是令人惊讶的。” 由于创伤性事件多发生在数十年之前,其真实性通常不可考证,那些支持被恢复记忆是虚假记忆的研究者,往往难以找出直接的证据。因而,这些研究者往往通过实验来轻易诱发人们的错误记忆,以此来证明其观点。 Ceci 等热人的实验就是一例。研究者采取反复提问的方式,诱发出了儿童来源错误记忆。实验者要求儿童从一堆卡片中抽出一张,接着由一位成人向儿童读出卡片上所注明的可能发生的事情。例如,“努力回忆,告诉我这件事是否曾经发生在你身上。你能记起手指上夹着捕鼠器去过医院吗?”每周都由同一位成年人反复要求儿童想象一些真实的和虚构的事件。经过10周的反复询问,再由另一位成年人来问他们相同的问题。结果表明,58%的学前儿童编造出了虚假的故事,这些故事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件或更多件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往往非常生动。例如,一个儿童曾回忆到:“我哥哥科林要从我这里拿走战斗玩具布洛托奇先生,我不让他拿走,结果他把我推进了木柴堆里。那儿有捕鼠器,进去后我的手指就被夹住了。接着我们去了医院,是妈妈、爸爸和科林把我带到那儿的,是坐我们家的敞篷车去的,因为路太远了。到医院后,医生用绷带包扎了我的手指。”面对如此生动的讲述,听众很难有效地分辨真实和虚假记忆。甚至孩子们自己也不能,孩子的父母多次告诉他捕鼠器事件是他想象出来的,但他却抗议说:“确实发生过,我记得![8]”2.2 错误记忆的来源 Loftus 在1993年曾总结了诱发虚假回忆的两大重要来源[4]:2.2.1 流行作品(popular writings ) 一些对被虐待者提供指引的自助书籍被认为是错误记忆的来源。Loftus 认为,这些书籍对真实的被虐待者确实存有疗效,但是对那些并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却没有任何帮助。Loftus 援引了The Courage to Heal 一书中的内容:“如果你无 Ξ通讯作者:胡娟。E 2mail :joannahjuan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5854176.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3):643-646643

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

调查思考情绪诱发方法研究综述 付玉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情绪是注意、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的背景,它不同程度地悄然影响着认知活动,而诱发情绪的材料十分丰富,因而标准情绪材料库的建立,在情绪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文献,对情绪诱发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之后关于情绪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绪诱发;标准化;存在问题;建议 1诱发方法 1.1材料诱发 ⑴语句。一种方法是与自我相关,Velten是将被试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2个控制组中,让积极组和消极组被试阅读60句积极或消极自我参照的陈述句冲性组阅读与自我及情绪无关的陈述句,2个控制组接受要求特征的控制处理,其中一组模仿积极组行为,另一组模仿消极组行为。另外一种是与自我参照无关。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推出的英语情感词系统和英文情感短文系统都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字情绪刺激材料库。但是文字诱发方法存在跨 3.1健全外部保障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加强顶层时能够推动图书馆组织与政府机关、智库机构等各项机构的联盟,能够将智库指导意见与战略规划制定完善的协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联网和大数据的有沁用,进一步统筹并协调相关资源,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同时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优惠政策,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构建新型智库以及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一定的扶持。要确保高职院校图书馆新型智库的有效开展,加强安全知识产权的科学保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等众多特征,所以应当引导管内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3.2发挥职业院校特色优势 基于制度背景,高职院校进行图书馆服务建设,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进一步拓展学科范围能够实现地域科学化发展。同时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资源的有效收集突出学科特色,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包含具有特色专业的权威资料,同时也应当进行人才优化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结合师资特点配备专员,有助于构建新型智库团队,切实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支持。 3.3加强区域合作共享 在智库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产学研政有效合作,文化差异,国内研究者以相关研究为基础,将国外的刺激材料本土化,经过修订推出了汉语情感词系统。通过让被试阅读文字材料,体会文字内涵,诱发相应情绪。 (2)图片°NIMH建立了国际情绪图片系统,较为标准,现在很多实验采用图片诱发特定情绪。由于跨文化差异,国内研究者也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建立了中国情绪图片系统。通过给被试连续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评估被试情绪的变化。但是图片诱发情绪持续时间较短。 (3)视频。电影剪辑融合视觉,听觉刺激的优点,髓时间长,效果较好。例如一般用《憨豆先生》片段诱发快乐情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片段诱发愤怒情绪;《春诗》片段诱发中性情绪。视频能创造一个情境让被试深入其中,但视频片段包含的信息内容通常较多,诱发的情绪也不止一种,其特指性较差。如《唐山大地震》中当母亲选择救弟弟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愤怒,觉得这个母亲重男轻女;有些人也会产生悲伤情绪,同情弟弟。其次,也要严格控制视频片段的时间。视频诱发情绪这种方法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 形成服务与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发展决策能够进行相互支撑,实现共赢。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应用与价值,同时图书馆要发挥地域优势,同时要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高职院校结合图书馆特点以及人力资源情况与图书馆服务功能、区域特色,加强各项机构的有效协同,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构建专项资源库以及共享机构报告,能够实现智库结果的产品化发展,既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图书服务工作有效进展,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 4总结 我们能够看出高职院校进行图书馆服务创新,必须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服务,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智库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读书资源分析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必须要重视人才应用,切实提高服务川培养,不仅要加强外部体系建设,也应当加强与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共享,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1陈语时.微信图书馆建设之思考⑴.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07). [2]武龙龙,杨小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髙校移动图书馆服 务研究⑴.图书馆学研究,2013(18). (收稿日期:2019-05-04) 《湖北农机化》2019年第16期

情绪智力综述

组织行为学 姓名:骆思钊 学号: 35 专业:应用心理学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35 骆思钊

摘要: 本文使用文献回顾的方法,综述了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构建和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情绪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展现了在情绪智力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骄人成就。同时,本文也结合文献综述了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结合文献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案,尝试从实证角度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关键词: 情绪智力理论与发展就业质量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百度网站搜集了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信息达7,860,000多种,在我国,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以及组织管理界等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兴趣。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介绍,以便我们能对情绪智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1 文献回顾 情绪智力的定义发展 “情绪智力”一词的最初出现可见于德国人柳纳(B.Leuner)于1966年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术语,然而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而真正具有现今意义的情绪智力概念出现在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Salovey和Mayer)对情绪智力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梅耶和沙洛维在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论文中将对情绪智力的概念重新界定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并一直沿用至今。 巴昂—On)也对情绪智力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以上的两个定义,可认为是对情绪智力较为经典与公认的定义。[1]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中国心理学家也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提出的各自的观

智力研究综述

关于智力的研究综述 学虎 2015114785 摘要:本文是对多种智力研究的概括。包括了情绪智力研究、社会智力研究。情绪智力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的情绪智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综述了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及测量,提出了情绪智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社会智力研究主要是关于社会智力的定义和社会智力的测量。 关键词:情绪智力研究,社会智力研究 情绪智力研究: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涵是意向,其外延,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 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

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讲解

教育纵横 作者简介郑川( , 男, 助教。 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郑川1 苟婷婷2 龚洁 1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1137 2. 四川师范大学 关键词:情绪; 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是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谢钢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是策 略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 ; 张庆林认为有效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即应该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推动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的学习[2] ; 刘善循认为高 效率的学习是指在科学的指导下, 依据学习规律和心 理发展规律, 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3]。研究学习效率有利于从本质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掌握高效率学习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目前国内对学习效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内隐学习、元认知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 情绪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备受重视。早在1948年, 布卢姆就提出了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因素; 随后罗扎诺夫提出积极情绪的高效率学习观, 他认为高效率学习与个体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高效率学习就是个体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4]; 我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更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 推行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本文试图从情绪的类型、强度、在学习中激发的不同阶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现有研究的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情绪的分类一直是该领域中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在我国早期的相关研究中, 对情绪的分类多采用“大二”模式, 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通常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愉快、高兴、骄傲等; 消极情绪则与某种需要的不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不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恐惧、悲哀、厌恶等[5]。这种模式是由因素分析正交旋转得来的, 因此积极和消极中的不同程度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没有交互影响, 有利于研究者最后的结 果分析[6] 。 1. 智力相当的学生中, 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 率的影响 此类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情绪对创造力、记忆、文字推理等方面的影响。卢家楣通过实验发现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影响, 愉快的情绪状态有助于 创造性的发挥,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流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结构的主要研究综述,分别从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和情绪智力未来发展研究方向。 关键词:情绪智力;结构;结构模型 1情绪智力的定义 关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不过已达成共识的是可以将这些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一种认知能力即能力EI;另一类则是特质EI。能力EI也叫“认知情绪能力”。它是指一个人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的真实能力。特质EI也叫“情绪自我效能”。它是指一系列行为倾向和个体对自己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能力的自我认知。 2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 关于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的解释,较有影响力的要属Goleman、Bar-On、Salovey 和Mayer的理论。 2.1Mayer & Salovey 1990 模型 1990年Mayer & Salovey提出EI概念,它主要包括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 其中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评估、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 和评估他人的情绪(包括对非言语表示的理解和移情);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包括灵活计划,创造性思维,注意力转移以及动机四个方面。 2.2Mayer & Salovey 1997 模型 Mayer & Salovey 在1997年对情绪智力涵盖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分析和使用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从这

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 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 1.1神经细胞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 1.2海马[1] 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 1.3杏仁核 1

情绪智力综述

广州大学2011-2012学年研究生专业必修课期末作业 组织行为学 姓名:骆思钊 学号:2111103035 专业:应用心理学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2111103035 骆思钊摘要: 本文使用文献回顾的方法,综述了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构建和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情绪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展现了在情绪智力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骄人成就。同时,本文也结合文献综述了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结合文献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案,尝试从实证角度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关键词: 情绪智力理论与发展就业质量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百度网站搜集了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信息达7,860,000多种,在我国,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以及组织管理界等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兴趣。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介绍,以便我们能对情绪智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1 文献回顾 1.1 情绪智力的定义发展 “情绪智力”一词的最初出现可见于德国人柳纳(B.Leuner)于1966年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术语,然而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而真正具有现今意义的情绪智力概念出现在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Salovey和Mayer)对情绪智力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梅耶和沙洛维在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姜丽娜,(1981-),女,汉,浙江金华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法学专业司法心理学方向博士生; 罗大华,(1936-),男,汉,福建武平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应柳华,(1981-),男,汉,浙江衢州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生。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姜丽娜1,罗大华1,应柳华2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8)(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0088) 证人证言是最常见的证据之一。证人证言对于法官和陪审团辨别真伪,了解案情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证人证言并非总是万无一失的。即使对一个自愿陈述案情,并力求真实反映案情的证人来说,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感知、记忆和陈述案情发生错误,而提供与案件事实和情节不符的证言。因此,证人错误记忆的问题成了心理学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包括以下内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理论假说及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发展历史 对于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中期才渐趋成熟。早在1841年,德国的司法官布拉维尔在他的论文《直接证人证言的不可信》中认为,由于知觉、回忆和陈述时判断的错误,以幻想补充知觉、推理与知觉的混同,再认时判断的错误,调查记录的无意识伪造等,使证人证言不可信[1](6页)。Cattell 1895年的实验也涉及到了证人的错误记忆问题,在实验中,他故意给大学生提出误导性的问题,并让他们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指出自己到底有多大把握[2](3-23页)。1900年法国的A ·Binet 提出了自我暗示与外在暗示的概念,对出于真实的记忆改变的错误 内容摘要: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 象。文章回顾了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主要探讨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并讨论 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证人;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理论假说 中图分类号:D F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12(2009)03-0001-08 2009年6月第21卷第3期四川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Police College Jun .,2009Vol.21No.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名称: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6JZB0011 *此项目得到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此文系子课题“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实验研究”的部分成果。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5854176.html,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作者:王羽潇 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1期 摘要: 情绪智力是指与情绪活动相关的一组技能,涉及个体能够精准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以及调节和促进情绪发展的能力。情绪智力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巨大,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人的一生。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基于此,许多学者以小学生为对象,研究探讨了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小学生情绪智力与其他变量(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的关系研究以及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干预等问题。 关键词:情绪智力小学生 1.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 情绪智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范慧玲(2014)以1-6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讨分析了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小学生的情绪知觉能力明显好于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他人情绪管理能力及情绪利用能力,且自我情绪管理的水平隨着年级的增加而提升[1]。由此可见,情绪智力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先有后,由低到高,依次从较基础的心理过 程向较综合的心理过程发展。 此外,范慧玲(2014)还总结出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的情绪智力特点: 1-2年级:学生不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知觉水平,即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悲伤、害怕等情绪;对情绪的认知和情绪的调节大多是生理层面需要的满足;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外界语言和行为的支持和鼓励; 3-4年级:学生对情绪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提升,但对情绪的利用还不明显; 5-6年级:学生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明显增强;对自己能力的态度反馈与评价比较在乎,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重要他人的认可;情绪表现为易冲动、不稳定,最需要情绪调节与管理方面的帮助与引导,青春前期是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关键年段。

管理学视角下的情绪智力研究综述_丁越兰

第28卷第5期2 015年10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28 No.5 O ct.2015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丁越兰(1965-) ,女,山东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阿依努尔·许库尔(1986-),女,维吾尔族,新疆阿克苏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热依拉·依里木(1981-),女,维吾尔族,新疆阿图什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 管理学视角下的情绪智力研究综述 丁越兰, 阿依努尔·许库尔,热依拉·依里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情绪智力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研究领域也是从一开始的心理学发展到现在的管理学等若干个学科。文章对管理学视角下的情绪智力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归纳了情绪智力对管理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情绪智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情绪智力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管理学;情绪智力;团队情绪智力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5)05-0095-05 一、前 言 情绪智力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于1990年首次提出。后续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智力对探究个体行为的产生及行为的结果具 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1] ,因此这一研究结果促使情绪智力的研究快速地从心理学、社会学领域跨越到管理学领域,并且成为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心理学、社会学与管理学对情绪智力的研究范式与关注点是不同的。心理学重点研究情绪智力的理论内涵及测量评价方法,关注的是“什么”,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学重点探索社会文化因素对情绪智力形成的影响以及对个体行为产生的作用,关注的是“为什么”。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组织运行如何支持组织高绩效形成的科学。研究表 明,情绪智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因此其关注点在组织高绩效的形成过程中,员工的情绪智力是如何对员工的高绩效行为起到预测和影响作用,关注的是“如何做,效果是什么”。这是管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最大差别,也使得管理学视 角下情绪智力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以管理环境为背景的情绪智力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缺少对此环境中情绪智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归纳与总结。这对于系统运用现有的研究结果,深入开展情绪智力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产生阻碍。因此,本文以此为背景,在总结现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情绪智力在管理学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管理学视角下情绪智力的研究与 应用 管理学视角下情绪智力研究主要围绕着从管理决策到管理执行,从个体工作动机到创新行为,从个体情绪智力到团队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展开的,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智力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决策是组织中高层管理者的核心职能,决策的制定过程包括直觉决策,即管理者根据感觉或情绪 制定决策[ 3] 。在已有的研究中表明情绪智力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Georg e(2000)认为领导者识别5 9

情绪调节的现状和展望

情绪调节的现状和展望 摘要 心理学中一个增长最快的领域就是情绪调节。然而,对这个主题的热情一度超过了概念的清晰度,而且对情绪调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仍留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篇回顾的目标就是去检查目前的现状和这个快速增长领域的未来展望。在第一个部分,我定义情绪和情绪调节以及与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第二个部分,我利用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去有选择的回顾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的证据。在第三个部分,情绪调节的延伸过程模型,这个模型将情绪调节作为一种并且区分了情绪调节的三个阶段(识别、选择、执行)。在最后一个部分,是我认为的在情绪调节这个领域的五个关键的增长点。 一、对情绪调节的定义以及和相关概念的区分 1、情绪调节和相关过程 情感状态作为情绪通常看起来,他们来和去都是他们自己请的。然而,当一种情感 状态对我们的重要目标有直接的影响是,我们也可以而且经常可以运用一些手段来 进行控制。 在数字3A中的情感状态中的并列和区分。情绪管理可能会作为一种涵盖性的术语。 **********************因为,几乎所有的目标导向行为,都可以被翻译为情感管理,********************* 积极应对主要是以减轻压力源为特征的,而且相对来说时间较长。(比如积极应对丧亲超过几个月)。情绪调节和积极应对有重叠,但是它指的是尝试去影响,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是那种情绪以及他会怎样的体验和表达这种情绪(Gross, 1998b).。 情绪调节的定义性特征是:影响情绪轨道的目标的激活。(Gross, Sheppes, & Urry, 2011).有时候情绪调节的目标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欲望。比如,我调节我的悲伤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悲伤。然而,还有其他的情况,一种情绪调节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达到其他的价值目标的手段。比如,我看起来像是对谈话感兴趣而实际上我是为了找一份工作。情绪调节的原始的例子是意识,比如故意约束一个孩子的不礼貌的大笑的行为。然而,情绪调节也可被认为是在自觉意识之外的。比如,比如一个人迅速的逃离令人心烦意乱的物质。(Gyurak, Gross, &Etkin, 2011). 通常,一个将情绪调节作为目标的,并且对调节他或者她自己的情绪有兴趣的人。我把这个叫做内部情绪调节。在成人文学中,内在情绪调节尤其关注情绪调节。在其他时候,把情绪调节作为目标,并且对调节他人情绪有兴趣的人。我把这种成为外部情绪调节。在发展性文学中,外部情绪调节有一个特殊的关注。尽管他对成人文学的兴趣也在增长。(Bloch, Haase, & Levenson, 2014; Levenson, Haase,Bloch, Holley, & Seider, 2014; Zaki & Williams,2013). 当然,单个的动作既有内部情绪调节也有外部情绪调节的功能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我安慰一个哭泣的孩子是为了不让我自己抓狂。这种情绪调节的主要特征是在消极情景中,减少主人行为的概念。(Cialdini, Darby, &Vincent, 1973). 当问一个人情绪调节时,人们通常描述是努力降低消极情绪,尤其关注减少愤怒、悲伤和焦虑的经历和行为。(Gross, Richards, & John, 2006).人们也试着去报告调高积极情绪。主要关注爱、兴趣和高兴的感受。(Quoidbach, Berry, Hansenne, & Mikolajczak,2010).这个报道和传统的情绪调节的享乐论是一致的。享乐论认为,人本能的去减小消极状态和增加积极状态。(Larsen,2000).然而,消极情绪的向下调节和积极情绪向上调节,可以被看做一个2*2的表格如下表所示。享乐论的调节被认为是由工具性的目标驱动(Tamir,2009),比如,在获得重大成功后试着去变现平静。(Kalokerinos, Greenaway, Pedder, & Margetts,2014),或者在去要债的时候增加愤怒(Sutton, 1991)。享乐型的情绪调节还有可能是由更广泛的文化规定的应该表现的情绪所驱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