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医文化国粹中医课

如何弘扬中医文化国粹中医课
如何弘扬中医文化国粹中医课

中医学是融合了人文、自然、生命地医学科学.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并仍在地古老医学体系,其中地中医文化及其所代表地中国传统文化是使之历久弥新地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学理论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经过数千年经验地、理论地知识积淀而构成地, 是反映人体生命、疾病状态地生理、病理现象地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之集合.尽管中医理论还停留在古朴地状态, 尽管目前对中医一些治疗效果还难以进行实验验证, 但不能作为否定中医学理论之科学性地客观依据数千年来, 中医学理论在我国人民群众医疗保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中医文化发展现状

然而,近代以来, 在西学东进地劲风中, 怀疑祖国传统中医文化地合理性、鄙视中医地言论时时泛起, 甚至包括鲁迅、郭沫若等前辈都曾极端地否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而且, 我们不得不承认, 目前地中医学在西方医学地冲击下退下了中国主流医学地位置, 我们地中医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中医文化地薪火相传关系着一门医学领域甚至文化体系地兴亡,中医文化地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中医地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地一个缩影,中医地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地危机.因此,中医在中华文化地传承与复兴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中医文化发展困境分析

、中医地产生、内涵、核心都离不开对自然地感知,这与现代传播环境地内在不可调和地冲突性使得中医文化地传播相较于西医越发困难和难以理解.现代人无法像古人一样感知、尊重、敬畏、理解自然,中医文化中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藏象经络” 愈益不能得到人们地认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现代传播话语权被牢牢地掌握在西方国家地手中,他们建造地传播环境也必然更利于他们地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传播霸权阻碍了中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地传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医学界普遍缺乏一种文化主体意识,面对西方文化马上缴械投降,在传播中屈服迎合导致直接丧失了中医文化地话语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医文化中难以被人们理解地名词术语一直未能找到合适地途径使之符合现代地通俗语言体系.

、很多人在观念上,总认为中医只能调养一些慢性病,治病起效也缓慢,同时中医更多地是应用在中老年疾病地治疗和保健中,很多年轻人对中医不了解,不熟悉,甚至带有偏见,丧失了年轻群体地传播话语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政策上,国家虽然对中医文化越来越重视,但在扶助力度、资金上仍然有限,这使得中医文化在传播一开始就信心不足,也得不到传播媒介地足够青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弘扬发展中医文化策略

看待中医,我们既要回避一种文化地自卑和偏见,也要克制历史地优越和傲慢等负面心理.(一)提升中医文化自身素质

、抵制外来医学文化对中医文化地冲击和渗透, 维护中医文化独具特色地医学观、人体观、医学伦理等, 如阴阳五行理论、形气神理论、腑脏理论、经络理论、六淫致病理论、辨证论治理论、药物性味理论以及“ 大慈恻隐、普救含灵” 地理念和注重医家人格修养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有选择有目地地借鉴外来医学地管理制度,如具体地医疗模式、医事制度、医教制度等,合理地调整、改造中医文化.如大规模成批量地培养出大量医学人才地教育模式,中医文化完全可以“拿来”, 以代替家庭作坊式地师带徒地人才培养方法, 从而充实、发展中医文化地时代特色并增强它对于现代社会地普适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大胆地吸纳、融合外来医学文化地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充实、提升中医文化并赋予它现

代最前沿地科学内涵.作为一门古老地医学体系, 中医学认识事物地思想方法、知识结构、科学手段等已与现代人产生了较大差距, 中医诊疗技术, 虽然孕含着大量地文化内涵,但在人类知识结构日益更新地今天, 已经变得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随着时代地发展, 它必将要完成新旧科学地过渡.将其中优秀地素材进行新地升华, 即在不改变其特色及实质地基础上, 将实施方法赋予适应时代条件、可以为现代人所接受和喜闻乐见地形式和手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外部条件支持

、加强文化宣传.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重视自己民族文化品牌地经营, 使之在各国文化竞争中胜出.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文化精英们以文学作品地形式给予发扬光大, 扩大其影响力,使“ 文” “ 化” 入人们心灵之中, 从而影响人们地价值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政府应为中医文化地传播提供更好地国内传播环境,加大对中医文化研究地政策倾斜和经济投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面对文化全球化地现实, 中医文化必须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去应对,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地前沿, 在保持、发扬自己地传统特色地同时, 又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汲取世界各民族医学文化地长处.同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地中医文化在传播中不能动摇自己地文化本根,失去了文化本根地传播将不再是源远流长地中医学地形态.如此,才能使中医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观园中傲然挺立并散发出独特地芬芳,为传承中华文化、造福人类做出巨大地贡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1.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枟老子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人文性: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勤俭仁爱、敬老扶幼等传统美德。承传性: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和创新的前提,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这种承传性的特征,使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总之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在人本身强调身心和谐。整体性、人文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中医的基本精神及文化特征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策划书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学院公寓党支部在行动”志愿活动 策 划 书 策划人:茆春阳 策划时间:2015年5月15日 策划单位:中医学院学生公寓党支部

一、活动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两会重要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搭建各学院的学生党员服务和学生教育特色平台,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使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受教育、拓展能力,特以学生公寓为着力点,全面开展“学生党员文明党支部活动室建设”示范工作,切实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根据学生党员的实际,以“立足本学院、带动本公寓”为工作的出发点,以学生党员“示范带动帮助进步”促进中医学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二、活动主题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学院公寓党支部在行动 三、活动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通过深入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及两会有关文件及其精神,加深大家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理解,让大家建立起把个人的发展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的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发奋学习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并让大家通过具体的行动加深对相关精神及医学识的认识,让大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严密的结合起

来,培养同学们的实事求是精神。以更好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带动身边团员、群众,让大家共同的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 四、活动流程: (一)准备活动 1.打印一定数量的宣传单 2.各个部门工作分工 宣传部:打印好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宣传单,并将宣传单分发到广大群众手中,做好向各位老年人细致细心的解答; 纪检部:做好全程活动中的安全和秩序问题,务必确保参加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组织部:做好全程活动记录、照相和点名工作 (二)活动开展 1.向广大群众发放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单(为广大群众宣传一些简单易操作的保健方法); 2.党支部成员与学院太极队为老人表演太极拳; 3.党支部成员为老人表演节目(内部人员提前准备); 4.为老人测量血压(如果发现有患高血压或低血压的老人应告诉老人相关的注意事项及相关预防措施)和给老人义务按摩; 5.向老人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如何用中医知识养生与保健以及学会夏天防,并做好相关记录;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精)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学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么课之后, 根据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特性的一些表现, 对自身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让我觉得收获颇丰, 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诊判断出体质的类型, 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平常的生活中对自身起到一种调节和养生的作用,在蓝天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体质指一个人的秉赋。她源于父母之精, 又经由后天调养而成。中华养生讲究辨证 , 而体质辨识是辨证养生的基础。个人的特质特征表型为:性格开朗阳关, 状态积极向上,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但是有掉头发的情况。体型匀称健壮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没有口气。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夏天出汗较多而感觉温和,寒热均有叫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大小便正常。平时患病少, 感冒发烧一年不会有几次, 小病很快痊愈, 只是肠胃不太好, 受凉受较大刺激会犯病。心理受到了挫折, 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能够应对社会、应对自然, 能够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事情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中医在判定体质类型的时候一般会根据几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症状表现,一个是这个人的地域、职业特点, 还有他饮食结构上的一些特点, 主要根据这几类因素来判定一个人的体质分型。中医体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 用中医病理表现特点来确定病理体质分型, 因为体质理论本身是中医认知病症的特色。中国人的体质在古代的时候分为五种, 金木水火土, 但这个方法现在不适用, 所以根据研究和调查, 将中医体质类型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一共分为这 9类。对比自身的情况,我认为自己的体质属于健康的平和型。 针对自身的体质, 结合老师的教导和自己在此方面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找, 我的感悟是在以后的日程生活中, 多多注意此方面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采取中庸之道, 首先要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所以要消除不良情绪,就要学会静心,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可以采用瑜伽、冥想、静心音乐等来静心,只有让心静了才能气顺,气顺了人才能强健,人强健了当然就百病不生,体质也不会有失偏颇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现在总结如下: 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我虽没有询问过问题,但也从他人的询问中学到了很多自我保护和自我治疗的方法,受益很多。 此外,对老师的求学经历也颇有感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蚕蛹羽化成蝶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煎熬与等待,一棵小树苗只有经过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方可长成参天大树。人也一样,优秀者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多数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辛酸与挫折,付出了鲜有人知的青春与汗水。老师在课上讲了自己求学经历,求学之路辛辛苦苦、曲曲折折,然而终成正果,这是努力进取者应有的收获。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体会与认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跨越了数千年,经过无数前辈的潜心研究和继承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和医学理

中医中药宣传口号

中医中药宣传口号 导读:本文中医中药宣传口号,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1、跋山涉水,采药寻方;走村串户,治病疗伤。 2、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4、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5、草药银针,老乡随叫随到;丹心妙手,本人细诊细疗。 6、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7、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8、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9、传承中医药精华,创新中医药发展。 10、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11、但愿病房无病人,不惜药橱空药箱。 1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14、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15、发展新农合,振兴中医药。 16、发展中医,利国利民。 17、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18、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 19、发展中医药事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20、发展中医中药,服务大众健康。 【篇二】 21、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 22、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23、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24、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25、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26、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27、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神。 28、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29、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 30、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31、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3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33、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34、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35、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6、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37、看病用中药,治标又治本。

最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收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

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

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打造低碳医疗 中医--最天然的医疗保健模式中医从亘古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已成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一部分,她以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采用天然药物疗法、独特的针灸技术、原生态的导引按跷疗法,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繁衍生息,提供了最天然、最低碳的医疗保障。现在她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服务于世界人民。 治病求本,道法自然,低碳医疗—中医是你健康的明智之举。 鹿邑县中华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

医为特色,及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公益性二级综合医院,我院秉承“厚德精业,仁术济世”光荣传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诚信、为民”的服务理念,为全县人民提供简、便、效、廉,低碳、天然的医疗保健服务。 目前我院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引进了高性能螺旋CT、彩超,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等一大批高精设备,改造升级了中药房及煎药设备,充分发掘、发挥中医药优势在中风偏瘫、骨伤骨病、肛肠病、精神病、外科、妇科等方面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怎么样预防感冒疾病中医经络按摩有奇招

推肺经:用双手分别由中府、云门穴起,沿腋前,经上肢内侧推至拇指上的少商穴。感觉胸前发热即可。捏喉部: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由喉结至天突穴做轻柔的拿捏。每次拿捏5遍,每天1~2次。拍上背:用右手虚掌拍打左侧上背部,用左手虚掌拍打右侧上背部;各10次。此法有疏风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擦大椎:用一手的食、中、无名指的指腹在大椎穴做左右往返的横向擦动。以局部透热为度,每天1~2次。揉风池:用两手拇指的指腹按于两侧风池穴上,做向内向上方向的按揉。每次按揉30次,每天1~2次。拿肩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用力拿揉肩井。每次拿揉10次,每天1~2次 这套感冒预防操是根据中医学的经络按摩理论,结合古供养生术所创,在感冒多发的季节坚持做,可有效预防感冒疾病。 中医妙法解疲劳 一直以来,中医针对疲劳都有着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包括推拿、拔罐、药膳、药浴等等。希望以下介绍的几种简易疗法对您解除疲劳有帮助。 推拿疗法是:首先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揉10—20次。也可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双侧太阳穴上,力度以稍用力使人微感疼痛为宜,手法及次数同上。每日不拘时治疗,自我感觉轻松即可。该法可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解除疲劳、振奋阳气、止痛醒脑,还可以促使注意力的集中。 药膳疗法是:取活甲鱼1只(大小适中),大红枣15枚(干品为佳),料酒、葱、姜、蒜等调味品适量。先将宰杀并处理干净的甲鱼肉剁成4大块,再与已用水泡开的红枣共入大汤碗中,加水适量,并放入各种调味品少许。上笼后隔水蒸1—2个小时即成,可佐餐常食。该药膳方可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对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或疲劳所致免疫力下降者,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健脾,温阳补肾之效。 拔罐疗法是:用市售的“真空拔罐器”(该拔罐器为塑料制成,操作十分简单,且一般都附有常用穴位图),在肩背部的肩井、大椎、大杼、天宗、风门等穴吸附。每次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5日为1疗程。也可以到中医院针灸科就诊治,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施治。该法可改善肌肉、经脉的气血运行,对因过分劳累,气滞血瘀所致的肩部、背部、颈部肌肉酸痛、不堪重负、肢体乏力者。具有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之功效。 药浴疗法是:陈皮(鲜品)、薄荷(鲜品)各适量(用量可视水量而定)。放进浴缸中,先加入热水少许浸泡2味药,几分钟后再将水温调至适宜并浸泡、洗浴,每晚临睡前1次。该法可驱除疲劳,释放压力,对因劳累过度所致的入睡多梦、头昏脑胀、肢体困倦等不适症状有帮助。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想当年风流年少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易文化孕育了中医,并与之相伴相通。儒家的中庸思想丰富了中医治疗和药方制剂原理。道家是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佛家的慈悲平等的观点对医德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中医在古代文学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与传奇中医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中医古代文化哲学养生诗词 【正文】 中医是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纵观其的发展的漫漫历程,就像一位风流的少年郎,一举手一投足,莫不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所以,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易文化与中医 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儒释道与中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地

智慧树知到《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令狐采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

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1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医之别 西醫是科學;中醫既是哲學,又是科學。 西醫是形而下;中醫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合一。 西醫只見“人”,不見“天”,中醫是“天人合一”。 西醫把人看成一台機器;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 西醫認為人只有生理病,中醫認為好多生理病源於心理病。 西醫僅僅是治療;中醫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西醫治療是“圍堵、抗擊”,中醫治療是調理、和諧。 ……中医药学有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原科技部长徐冠华) ……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坎贝尔博士谈世界科技发展) 1980年,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驳为庆祝英国李约瑟博士八十高寿而发表的论文告诫我们: “中国的学者应该觉醒,要认识到不应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西方殖民主义传教士塞给他们的方法学。” “传统中医学是超越西医学范围的、内容丰富而最有条理、最有成效的一套医学科学,但迄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治疗潜力被发掘。 ●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21世纪“健康”理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继承、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 ●内容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基本理论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

●和谐平衡 ●预防为主 ●天人合一 ●辩证论治 ●阴阳、八纲、虚实、寒热 ●头痛医脚 ●个性化治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脉、肉、皮毛、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岳:泰、衡、嵩、华、恒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宫:青龙、朱雀、拱极、白虎、玄武?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 ?五音:宫、商、角、徵、羽 ?福娃:贝贝、妮妮、晶晶、欢欢、迎迎 ●和谐平衡 ●秩序创造和谐 ●热力学?进化论 ●耗散结构理论 ●吐故纳新 ●预防为主 ●上医上品攻心 ●中医中品外交 ●下医下品攻城 ●天人合一 ●人定胜天? ●尊重、认识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 ●人是细菌和病毒的寄主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

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 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 12级骨伤一班 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 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 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饮屠苏酒。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

九伤寒上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综上所述,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诚可谓兼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之良方。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据《保生秘要》云:“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可见屠苏酒还可以养肝护肝。 2、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它既是我国传统祭祀的节日,是人们扫墓和祭祖的日子,又是草木生发,万物生发的时候,神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这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节。中医认为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大,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此时养生重在养肝。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 踏青就是春季养肝最好的选择,出门踏青能起到养肝的效果。人在春天适当增加运动,有助于人体肝气疏泄,阳气生发。肝开窍于目,肝气越旺盛,目也就越清明。春天还可以郊外踏青,可以使人气血冲和,心宁神安。此时天气

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

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 导读:本文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走进医圣故里,共谋合作发展。 2、中医药需要社会支持,社会需要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4、中医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6、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 7、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8、以节为媒,助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 9、医圣故里迎嘉宾,卧龙腾飞谋发展。 10、养生用中医,花钱最实惠。 11、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1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3、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安康。 1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15、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16、实施张仲景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17、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南阳形象。 18、让世界了解南阳,让南阳走向世界。

19、全力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20、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为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而奋斗。 21、您的健康,我的责任。 22、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3、看病用重要,治标且治本。 24、看病看中医,方便且实惠。 25、看病花钱少,中医最便捷。 26、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 27、建设中医药都,振兴医圣故里。 28、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9、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30、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31、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32、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33、加强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34、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扩大合作、促进发展。 35、继承祖国中医理论,治疗现代身体疾病。 36、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 37、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38、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神。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

完整word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