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谥号

中国历代谥号
中国历代谥号

中国历代谥号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

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

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

崇:能修其官曰崇

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

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

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

大:则天法尧曰大

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

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追改前过曰鼎

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礼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

干:犯国之纪曰干

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

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

革:献敏成行曰革

公:立志及众曰公

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责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

暠:综善典法曰暠

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温厚无苛曰和

厚: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

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惧曰胡;

怀: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

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荒: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昏乱纪度曰荒;从乐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

惑:满志多穷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丧志曰惑;妇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穷曰惑

基:德性温恭曰基

坚: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

俭:菲薄废礼曰俭;节以制度曰俭;举事有经曰俭

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

节:好廉自克曰节;不侈情欲曰节;巧而好度曰节;能固所守曰节;谨行节度曰节;躬俭中礼曰节;直道不挠曰节;临

义不夺曰节;艰危莫夺曰节

介:执一不迁曰介

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

靖: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教众曰靖;柔直考终曰靖;虚己鲜言曰靖;缉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鲜言曰靖;慎以处位曰靖;政刑不扰曰靖;纲纪肃布曰靖;厚德安贞曰靖;律身恭简曰靖;以德安众曰靖

开:信道轻仕曰开

凯:中心乐易曰凯

康: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寿考且宁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务德不争曰康;宽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礼曰康;保卫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动而无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无逸曰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

考:大虑行节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

宽:含光得众曰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众不近曰宽

匡: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国曰匡;辅弼王室曰匡;弥缝灾害曰匡;正君之过曰匡

旷:审音知化曰旷

类:施勤无私曰类;勤政无私曰类;不忝前哲曰类

礼: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俭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

理:才理审谛曰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

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良:温良好乐曰良;理顺习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谋猷归美曰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

密: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

闵:慈仁不寿曰闵

敏: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

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

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齐: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轻輶恭就曰齐;执正克庄曰齐

祁: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迁:博物多爱曰迁;良史实录曰迁

强:和而不流曰强;中立不倚曰强;守道不变曰强;死不迁情曰强;自胜其心曰强。梁光禄大夫江革谥“强”。

钦:威仪悉备曰钦;敬事节用曰钦;克慎成宪曰钦;肃敬而承上曰钦;夙夜祗畏曰钦;敬慎万几曰钦;神明俨翼曰钦;小心励翼曰钦;寅恭供职曰钦

勤:温年好乐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劳无怨曰勤;广业不怠曰勤;勤行世业曰勤;好学力行曰勤;能修内职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劳中外曰勤

清:避远不义曰清;洁己自爱曰清;洁己奉法曰清

顷: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祗勤追惧曰顷;慈仁和敏曰顷;堕覆社稷曰顷;震动过惧曰顷;阴靖多谋曰顷

悫: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一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

确:执德不惑曰确;执德不回曰确

让: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

仁: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荣:宠禄光大曰荣;先义后利曰荣

容:宽裕温柔曰容

柔:顺德丽贞曰柔;至顺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圣曰睿;深思远虑曰睿;圣知通微曰睿;虑周事表曰睿

伤: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伤

殇: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童蒙短折曰殇

商:昭功宁民曰商;文学博识曰商

绍:疏远继位曰绍

深:秉心塞渊曰深

神: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静寡言曰慎;思虑深远曰慎;谨饬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周有慎靓王姬

声:不生其国曰声;不主其国曰声

圣: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虚己从谏曰圣;敬祀亨礼曰圣;行道化民曰圣;穷理尽性曰圣;穷神知化曰圣;通达先知曰圣;大而化之曰圣;博施济众曰圣;极深研几曰圣;能听善谋曰圣;裁成天地曰圣;睿智天纵曰圣;百姓与能曰圣;备物成器曰圣;备道全美曰圣;神化难名曰圣

胜:容仪恭美曰胜

世: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

淑:言行不回曰淑;虑善从宜曰淑;温仁咸仰曰淑;善行著闻曰淑

舒:举事而迟曰舒;言行轨物曰舒

庶:心能制义曰庶

顺:慈和遍服曰顺;慈仁和民曰顺;柔质慈惠曰顺;和比于理曰顺;德合帝则曰顺;受天百禄曰顺;柔德承天曰顺;德性宽柔曰顺;淑慎其身曰顺;德容如玉曰顺;克将君美曰顺;好恶公正曰顺;德协自然曰顺

舜:仁圣盛明曰舜

思: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谋虑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虑道远曰思;念终如始曰思;辟土兼国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肃: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能执妇道曰肃;好德不怠曰肃;貌敬行祗曰肃;刚德克服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有礼曰肃;貌恭心敬曰肃

素:达礼蔽乐曰素

太:克启行禩曰太

泰:循礼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

通:物至能应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威:猛以刚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服叛怀远曰威;强毅执政曰威;赏劝刑怒曰威;以刑服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信赏必罚曰威;德威可畏曰威;声灵震叠曰威;庄以临下曰威;

温:德性宽柔曰温;和顺可即曰温;仁良好礼曰温;乐育群生曰温;宽仁惠下曰温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

息:谋虑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绩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称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

僖;恭慎无过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贤:仁义合道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道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

显: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圣德昭临曰显;百辟惟刑曰显;有光前烈曰显;中外仰德曰显;德美宣昭曰显

宪: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

献: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曰献;敏惠德元曰献;圣哲有谋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学该古训曰献;智质有理曰献;智质有操曰献;智质有礼曰献

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向:简易多闻曰向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干蛊用誉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时曰信;出言可复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礼不违曰信;宽仁孚众曰信;政令划一曰信

修:勤其世业曰修;好学近习曰修;克勤世业曰修

虚:凉德薄礼曰虚;华言无实曰虚

宣: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玄: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逊:谦和善让曰逊

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尧:翼善传圣曰尧;大而难名曰尧

野:质胜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礼曰野

仪:善行足法曰仪

夷: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隐居求志曰夷;失礼基乱曰夷

义:制事合宜曰义;见利能终曰义;先君后己曰义;除去天地之害曰义;取而不贪曰义;理财正辞曰义;仁能制命曰义;能成其志曰义;道无不理曰义;推功尚善曰义;以礼节行曰义;行礼不疚曰义;见利能让曰义;以公灭私曰义;正身肃下曰义;

逸:隐居放言曰逸

毅: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敌曰毅

翼: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爱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赞宣德化曰翼

懿:温柔贤善曰懿;温和圣善曰懿;体和居中曰懿;爱人质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见中外曰懿;爱民质渊曰懿;德浸广大曰懿;文德充实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争曰懿;主极精纯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贤善著美曰懿

隐: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不明误国曰隐;威德刚武曰隐;

英: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婴:恭俭好礼曰婴

雍:居敬行简曰雍

勇:胜敌壮志曰勇;率义死国曰勇;致命为仁曰勇;奋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挠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义共用曰勇;以义死用曰勇;临事屡断曰勇;临难不惧曰勇;见义必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

友:睦于兄弟曰友

俞:愚智适时曰俞

禹:渊源通流曰禹;受禅成功曰禹

圉:威德刚武曰圉

裕:强学好问曰裕;建中垂统曰裕;宽仁得众曰裕;性量宽平曰裕;仁惠克广曰裕;宽和不迫曰裕;宽和自得曰裕

誉:状古述今曰誉

渊:不幸短命曰渊;沉潜用晦曰渊;德信静深曰渊;沉几烛隐曰渊

元: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道德纯一曰元;遵仁贵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肃恭懿曰元;体仁长民曰元;茂德丕绩曰元;体乾启祚曰元;万邦以贞曰元;体仁内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虑不爽曰原;植德开基曰原;庆流奕叶曰原

远:疏远继位曰远

愿:思厚不爽曰愿;弱无立志曰愿;败乱无度曰愿;忘德败礼曰愿;柔无立志曰愿

章:温克令仪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远耀曰章

昭: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声闻宣远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问达道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业升闻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礼不愆曰昭;高朗令终曰昭;遐隐不遗曰昭;德辉内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贞: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乱守正曰直;不隐其亲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质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狱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挠曰直;率行无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质: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章义掩过曰质;言行相应曰质;恬淡无为曰质;直心靡他曰质;真纯一德曰质;至治还淳曰质;宅心笃实曰质;淳茂无华曰质;静正无华曰质;朴直无华曰质;强立守义曰质

智:官人应实曰智;尊明胜患曰智;默行言当曰智;推芒折廉曰智;临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择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刚柔不偏曰中;因时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

终:有始有卒曰终;克成令名曰终

纣:残义损善曰纣

专:好功自是曰专;违命自用曰专

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真心大度曰庄;好勇致力曰庄;威而不猛曰庄;严敬临民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维德端严曰庄;恭敬端肃曰庄;端恪临民曰庄;端一克诚曰庄;齐敬中礼曰庄;执德不矜曰庄;德盛礼恭曰庄;严恭自律曰庄;严恪有仪

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

纵:弱而立志曰纵;败乱百度曰纵;忘德败礼曰纵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清代大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鸿章谥“文忠”。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所用的字来自《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分享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 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 --刘贺[5] -前74年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 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 -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昌邑王刘贺。昌邑王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柳宗元谥号

柳宗元谥号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柳宗元的谥号是什么呢?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直都是人们备受推崇的文学家,为唐诗作出了卓越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谥号,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谥号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赵构给柳宗元加封"文惠昭灵侯".对谥号中"灵"字的含义是褒是贬,历来有不同看法. 《史记正义》记载:谥法是周公旦创制的,用来臧否死去的统治阶级成员.东汉王充在《论衡*须颂篇》离有:"谥者,行之迹也,谥之美者,成,宣也.恶者,灵,厉也."对于"灵"字,王力在其《古代汉语》中也把它作为批评性的.他们都是以周公旦《逸周书*谥法解》为依据的.但是后人对《谥法解》的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顾炎武《日知录*谥法》记载:"汉魏以来,悉损益而遵用之."例如,西汉元帝曾追尊汉高祖母亲为昭灵皇后.作为子孙的皇帝对祖宗是不会妄作批评的."灵"字在这里是表扬性的.从赵构《加封文惠昭灵侯告词.的内容来看对柳宗元也没有批评的意思.依上述二点,可以断定"文惠昭灵侯"是肯定性,表扬性的谥号. 柳州构筑罗池庙,唐中央政权是不承认的.《罗池庙碑》是罗池庙最早的历史文献.碑中说:"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祸福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这是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总结.在宋代,韩愈逐

渐成为文化规范的象征.韩愈对柳宗元的总结也被宋朝统治阶级所承认,宋哲宗在元祐七年(1092年)正式承认罗池庙建立,并重新赐名为"灵文庙",此后,柳宗元被加封"文惠侯"和"文惠昭灵侯"这种加封属于褒义的. 柳宗元介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具备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父母双亲在言传身教和学识方面,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二十年,太平盛世不再,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大形势的影响,年少得志的他,20 岁中进士,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开始参与政治。 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柳宗元对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萌发了革新的想法。顺宗即位后,开始任用他和王叔文、王伾等大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可惜,改革进行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时间长达十年。这一件事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被贬期间,柳宗元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著书

2017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中的谥 号解读 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 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 【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 【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 【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 故事解读: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读历史的意义

清史烂漫 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 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功劳政绩,留传万世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建立了大清永固的江山.这是一个日出 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她曾经盛极一时,创造了烂漫的大清文明,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这更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画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在清朝历史上,12位皇帝有着不同的提法,每一位都有着众多的名字。他们究竟应该怎样称呼?他们为何有着如此之多的名字,他们的称号、他们的名字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规矩和避讳?清朝十二个皇帝,大家在影视剧当中,发现这十二个皇帝有不同的提法。他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所以我想一个一个说一下。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

源于殷代,一直到清朝,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统因为他退位之后是民国了,所以他就没有庙号,这是一。二,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十二,宣统没有谥号,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1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b16403268.html,/)网友分享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新东方在线刘春先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 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 【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 【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b16403268.html,/)网友分享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 【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 故事解读: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景】讲究道义,坚持自我,有始有终,好话坏话都说在明处。 代表人物:汉景帝 【庄】做事认真,稳重,谨慎;也有曾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没成功的意思。 代表人物:宋庄公,清孝庄文皇后 【正】人品靠得住,行事有规矩,懂分寸,大家都很服气。 代表人物:曾国藩(文正),范仲淹(文正),司马光(文正) 故事解读: 你没看错,这几位代表的谥号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没关系,就好比我们听到新闻联播播音员用低沉缓慢的口吻播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好多人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因此废除了谥号;汉朝开始又重新兴起,并且逐渐规范;明清时,谥号管理由礼部负责。 下面是一些和谥号有关的趣事: 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后世所嘲笑,按照规矩,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由于他

做皇帝时候的荒唐表现,被当时的皇帝杨广定谥号为“炀”(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杨广继承时的大隋王朝,强盛繁荣、威震四方,到他临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义军的风起云涌下,已经是落日余晖,离灭亡不远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谥号为“炀”,得以与南齐东昏侯、陈后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这位文采绝佳、风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这么个谥号之后有什么感想。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之后,被朝廷赐予了“忠献”的美谥、赠予了申王的爵位。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算是符合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骂、石像还跪在西湖边风波亭中的历史地位,后来秦桧的后人到此还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之名、连累后人,让人唏嘘不已。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身边人都很诧异,这时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朝廷已经为他定了“文正”的谥号,听到这个消息后,李东阳激动的要跪下来给杨一清磕头,可想而知“文正”这一谥号对士大夫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得谥号为“文正”,从此以后这个谥号成了文人士大夫毕生最高的追求)。 清朝时期,谥号的拟定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被定谥号为“文正”(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之后,对其他人说,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我死后看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结果是,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看来人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还真不能太良好! 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

皇帝谥号表

谥号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谥号详解,源自周书《谥法解》

谥号详解 源自《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译文)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客厚礼仪的称“圣”。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集仁、义在身的称“王”。 赏罚公道的称“君”,民众都归从他的称“君”。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公”。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侯”。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简”,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文”,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文”,勤学好问的谥号“文”,慈惠爱民的谥号“文”,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文”,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文”。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恭”,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恭”,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恭”,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恭”,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恭”,爱护百姓、抚养兄弟的谥号“恭”,讲礼仪、迎宾客的谥号“恭”,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恭”,尊重贤良、礼让友善的谥号“恭”。 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 威仪见于外表的谥号“钦”。 深谋远虑又安定百姓的谥号“定”,安定百姓又效法古人的谥号“定”,行为纯正无差错的谥号“定”。征战能返回的谥号“麓”,思虑深远又接受规劝的谥号“嫠”。通古今又多才能的谥号“宪”。聪明而富于哲理的谥号“献”,心性通达事理的谥号“献”。性温柔,明事理又善良的谥号“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

古人谥号论略

古人谥号论略 暴希明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提要: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谥号用字分美、恶、平三类,一般根据死者的是非功过来确定,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谥号源于周,废于秦,复行于汉以后的各个朝代,辛亥革命爆发后,伴随着封建等级制的废除,终于油尽灯灭,寿终正寝。 关键词:谥号;美谥;恶谥;平谥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3)04-0167-03 谥号是古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这就是谥或谥号。由于它是名字之后新增的称呼,所以在字形上写作“谥”。历代相沿形成的有关给谥的一套规定和法则,就是谥法。 谥号产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礼记·檀弓上》:“死谥,周道也”;《通志·谥略·序论一》:“古无谥,谥起于周人”;《谷梁传·桓公十八年》范宁注:“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 谥法是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一种礼文化。朝廷之所以要在一些人死后再给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号———谥号,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以谥号代替死者姓名,避免直呼其名,以示敬重。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白虎通义·谥》:“谥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因而,历朝历代对于哪些人可以得到谥号都有严格规定,如唐代规定一般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可以得到谥号。于是,有谥号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五经通义》:“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这种根据死者一生是非功过而给予的总结性的称谓,既是对死者的慰藉或谴责,也是对生者的一次封建礼法教育,它可以使活着的人闻美谥而钦慕,人心向善;睹恶谥而惧怕,不敢作恶。 谥号既为“行之迹”,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确定。人的一生行事有好、有坏、有一般,故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恶、平三类。按照谥法,每一类谥号用字都有特定谥字,每一个字的意义也都有特殊限定,不能任意解释。 所谓美谥,就是褒扬死者功德的谥号,这类谥号在所有谥号中占绝大多数。根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的记载,文、武、庄、成、穆、元、宣、桓、襄、忠、明等字皆为美谥。在这林林总总100多种美谥中,又有少数几种特别高贵的美谥,古人称之为“特谥”,一般不轻易予人,如“文正”、“忠武”等。 “文正”被人们视作极美之谥,是在宋代以后。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谥之至美,无以复加”。他解释说:“所谓‘道德博闻曰文’者,非闻见杂博之谓也,盖以所学所行不离于道德也。‘靖共其位曰正’者,非柔懦苟愉之谓也,盖以《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也。”[1]经司马光这么一鼓吹,“文正”一谥,正式被人们认可为称赞人臣极美的谥号。宋人费衮《梁溪漫志·文正谥》条指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按:指沂国公王曾)、范希文(按:指范仲淹)而已。”在明朝,“文正”也是阁籍中特载不宜轻用的谥号,明朝开国150年内,无人得之。据福格《听雨丛谈·谥法》条记载,武宗正德十一年,致仕后的大学士李东阳病重卧床,其好友大学士杨一清前往探视,言谈中探知他正为身后名担忧,就向他表示:“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公如不讳,请以谥公。”垂死的李东阳闻听此言,感激莫名,竟在床上朝杨磕起头来。号为“楚地三杰”之一的李东阳得文正之谥是否名副其实,姑且不论。李东阳对杨一清曾有私恩,因而人们认为杨一清促成李东阳得到谥号“文正”,是出于个人私谊,是“以天下之公谥,报臣门之私恩”。根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国朝》条的记载,当时有无名氏改宋人讥讽京堂诗句对杨一清加以讥讽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有明300年内,“文正”一谥除李东阳之外,仅谢迁、方孝孺、倪元璐、刘理顺诸人得之。 如果说“文正”是称赞文臣的极美之谥,“忠武”则是褒扬武将的极美之谥。《史记正义·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经世大典·臣谥》:“赴敌无避曰武。”臣子既忠且武,就能为皇帝打江山、保社稷而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即使蒙冤含屈,还要山呼皇上“万岁”。因此历代非常看重给予臣子的忠武之谥。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忠武”谥号的大臣。据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以忠武为谥》条统计,除诸葛亮之外,历史上还有晋代的温峤,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岳飞(先谥武穆,孝宗淳熙时改谥忠武)、韩世忠,元代的伯颜,明代的常遇春,清代的杨遇春等50余人以“忠武”为谥,这些人多是叱咤风云、匡扶社稷的著名人物,“其为无上美谥可知”。 所谓恶谥,就是贬斥死者劣迹恶行的谥号。根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的记载,灵、厉、戾、丑、幽、 761 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神:民无能名 皇:靖民则法化合神者 帝:德象天地德合天者 王:仁义所往 公:立志及觽 侯:执应八方 君:赏庆刑威从之成髃 圣:扬善赋简敬宾厚礼 明:照临四方谮诉不行果虑果远 文: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德:绥柔士民谏争不威 武: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 成:安民立政 康:渊源流通温柔好乐安乐抚民合民安乐 穆:布德执义中情见貌 昭: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 平:治而无眚执事有平布纲治纪克定祸乱 景: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 贞: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 桓:辟土服远克敬动民辟土兼国 元:能思辩觽行义说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 宣:圣善周闻 庄:兵甲亟作叡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惠:柔质慈民爱民好与 敬:夙夜警戒合善典法 肃:刚德克就执心决断 声:不生其国 戴:爱民好治典礼不愆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隐:隐拂不成不显尸国见美坚长 知:官人应实 悼:肆行劳祀年中早夭恐惧从处 荒:凶年无谷外内从乱好乐怠政 愍:在国遭忧在国逢傦祸乱方作使民悲伤 匡:贞心大度 莫:德正应和 类:施勤无私 爱:啬于赐与 忠:危身奉上 魏:克威捷行克威惠礼

长:教诲不倦 直:肇敏行成 绍:疏远继位 节:好廉自克 易:好更改旧 克:爱民在刑 简:一德不懈平易不訾 恭:尊贤贵义敬事供上尊贤敬让既过能改执事坚固爱民长弟执礼御宾芘亲之阙尊贤让善 钦:威仪悉备 定:大虑静民纯行不爽安民大虑安民法古 襄:辟地有德甲冑有劳 僖:小心畏忌 厘:质渊受谏有罚而还 懿:温柔贤善 度:心能制义 献:聪明叡哲知质有圣 孝: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 齐:执心克庄资辅共就 顷:甄心动惧敏以敬慎 靖:柔德安觽恭己鲜言宽乐令终 圉:威德刚武 胡:弥年寿考保民耆艾 刚:追补前过 威:猛以刚果猛以强果强义执正 祁:治典不杀 考:大虑行节 使:治民克尽 安:好和不争 思:道德纯一大省兆民外内思索追悔前过 悫:行见中外 誉:状古述今 商:昭功宁民 夷:克杀秉政安心好静 怀:执义扬善慈仁短折 丁:述义不克 烈:有功安民秉德尊业 翼:刚克为伐思虑深远 白:外内贞复 灵:不勤成名死而志成死见神能乱而不损好祭鬼怪极知鬼神 厉:杀戮无辜 刺:愎很遂过不思忘爱 哀:蚤孤短折恭仁短折 躁:好变动民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 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第一部分、悯谥——谥号含义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哀早孤短折 愍在国逢难 悼年中早夭 第二部分、恶谥——谥号含义 厉杀戮无辜 灵死而志成 庄武成不遂 隐隐拂不成 愍使民悲伤 悼恐惧从处 幽动祭乱常 顷甄心动惧 第三部分、平谥——谥号含义

元始建国都 敬夙夜警戒 庄屡征杀伐 简一德不懈 景布义行刚 成安民立政 康安乐抚民 定安民法古 理质渊受谏 献聪明睿智 平布纲治纪 懿温柔贤善 第四部分、美谥——谥号含义 文经纬天地 文慈惠爱民 武威强敌德 戴爱民好治 孝秉德不回 武克定祸乱 桓辟土服远

襄辟地有德 昭昭劳有德 庄胜敌志强 穆布德执义 惠爱民好与 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纯:中正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粹曰纯 贤:仁义合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 “孝贤”是富察氏的谥号清制皇后死后的谥号中必有一“孝”字,如“孝庄”、“孝诚”、“孝钦”等“纯”是乾隆的谥号(高宗纯皇帝),皇后的谥号后面都要加上其夫皇帝的谥号 关于谥号和庙号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了,大家是要对他盖棺论定一下的。这风气据说出自“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死了的姬昌和姬发摆摆功劳。结果是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了。那名目叫做“谥”。“谥者,行之迹也”,摆明了一副给你钉上棺材板后谁也别想翻案的架势。 说到“谥”的起源,这里要提到一本《逸周书》了,那里面有篇《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