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和低胆固醇血症

贫血和低胆固醇血症
贫血和低胆固醇血症

贫血和低胆固醇血症

庞家秉李占全崔森冀林华柴克霞(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810001)【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74-02

个体的血脂水平变动幅度较大,而波动的原因鲜为人知。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清胆固醇浓度,而血脂水平并不稳定。有研究报道了个体血脂的每日变动情况,变动范围在10-20%之间[1],其血脂波动并非测量错误或饮食变化所致。

由于胆固醇水平对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而言是一个风险因子,因而评价贫血患者胆固醇和血红蛋白之间的相关程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综述系统性回顾了贫血患者的低胆固醇血症及可能的促进因素。

1临床报道和成果

Rifkind和Gale[2]于1967年提出血清胆固醇的降低并非归因于一些血清脂蛋白家族的特定减少,低胆固醇血症是由于所有的主要脂蛋白家族成比例减少所致。这一研究结果是基于血浆容量依赖效应的。该研究还表明脾切除术可使小球形红细胞症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值成倍增加;恶性贫血患者接受维生素B12治疗后,血清胆固醇水平上升,且先于血红蛋白的升高。由此得出结论:低胆固醇血症并非贫血本身所致。

Westerman[3]所作的研究验证了低胆固醇血症与各型贫血的关系,诸如巨幼细胞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症、纯合子镰状细胞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肝关联性贫血。该研究还定期随访患者,以确定何种因素导致这一关联,并评估了低胆固醇血症对红细胞的作用。经用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r=0.898, p=0.003; r和p 值指血细胞压积和胆固醇之间的关联)。治疗后,二者平行升高。遗传性球形细胞症患者在切脾后二者均升高(r=0.797,p=0.009)。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二者均低,输血后二者升高。随着红细胞压积升高,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后也升高(r=0.315,p=0.1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后二者也升高(r=0.502,p=0.006)。

这一研究表明,在贫血初始及与低胆固醇血症关联的整个贫血过程中,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红细胞压积密切相关。无论红细胞压积改变的原因如何,这种关联仍可确定。由于低胆固醇血症发生于各型贫血,且贫血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上升,因而认为红细胞压积降低导致了低胆固醇血症,而非贫血的类型。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正常个体和已切脾近似于预处理的遗传性球形细胞症患者中,低胆固醇血症并不导致相关联的贫血。该研究还指出,细胞压积和胆固醇之间的关联性很有可能与胆固醇分布的改变或血浆稀释有关,这源于输血后胆固醇水平迅速发生了改变,也源于单纯性贫血中红细胞压积与胆固醇水平之间密切的联系。

El-Hazmi等人[4]进行的一项研究似乎支持血浆稀释论。该研究针对45位镰状细胞贫血患者(HbSS)和45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血红蛋白对照者(HbAA)的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进行了调查。镰状细胞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t检验)。但是,两组的甘油三酯水平均未明显改变。胆固醇与血红蛋白的关联性遵从线性方程:胆固醇=1.536(mmol/L)+0.232×[血红蛋白]。关联系数(r)是0.289(P<0.05)。其结论是: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低胆固醇血症可能归因于特发性胆固醇生成减少,胆固醇利用增多,肝功能异常或血浆容量增加。关于镰状细胞贫血的血红蛋白和胆固醇之间存在的正相关,作者令人信服的解释是血浆容量的单一改变(血液稀释)。

Dessi等人[5]对G6p脱氢酶缺乏的儿童进行了研究。这些儿童经蚕豆摄入诱导可发生溶血性贫血。研究显示,他们的总胆固醇、LDL和HDL胆固醇均降低,而且发现这种减少与骨髓增生有关。结论是:胆固醇浓度的变化归因于增殖细胞利用胆固醇的增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