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综合征

眩晕综合征
眩晕综合征

眩晕综合征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眩晕综合征眩晕综合征,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的,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者平衡感觉障碍。

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及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习惯于使用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概念[7]。其中,眩晕和头晕的含义与国外基本一致,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7],通常与自身运动并无关联。

准确和完整的病史采集可以使70%以上眩晕/头晕的诊断近乎明确[1],但由于对"眩晕/头晕"等词意理解的差别,一些病历中常出现"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的现象[8],影响了资料的可靠性;一些病历中还存在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信息的丢失[1],导致诊断要素的缺损。建议:问诊需要还原眩晕/头晕的真实场景,并使用简练的语句如实地记录;在准确掌握前庭症状的若干亚类的定义之前,病历记录应避免仅仅使用简单的"头晕"或"眩晕"等词组替代对平衡障碍场景的描述;眩晕/头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因素,须完整地记录。

除常规的体格检查之外,应重视神经-耳科学的检查,包括自发性眼球震颤、视动性检查、前庭-眼反射以及前庭-脊髓反射等内容[9,10,11]。眼球震颤、平滑跟踪、甩头试验和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均属于基础性的检查,

对于鉴别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或判断前庭功能低下的侧别,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眩晕综合征包含:

(一)前庭周围性病变

前庭周围性病变在眩晕/头晕疾病谱中的占比为44%~65%[12,13,14],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突发性聋伴眩晕等相对常见。

(二)前庭中枢性病变

导致眩晕/头晕的中枢病变,多位于脑干和小脑,少数见于丘脑、前庭皮质或颅底高颈髓。前庭中枢病变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存在解剖结构改变的病灶且常能被影像学等检查所证实,除眩晕/头晕之外,患者往往合并中枢损害的其他表现,主要见于血管性、炎症性、肿瘤或变性病等[12,13,14];另一类则没有解剖结构的改变,除眩晕/头晕和头痛之外,患者没有中枢损害的其他表现,见于前庭性偏头痛;

眩晕相关检查:

1.耳科检查

外耳道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听力检查VEP/BAEP等。

2.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与前庭系统相关的部分、星迹试验、偏指试验、视力和眼底检查。3.内科其他疾患引起的眩晕检查

更应尽可能做全面体检,如血压、脉搏的测试等。

4.影像与电生理相关检查

头颅CT、CTA,脑MRI、DSA、TCD,心电图,EEG等。

5.血液化验检查

血常规、生化检查。

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常见的周围性疾病

定义:

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又称耳石症,英文缩写:BPPV。是指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诱发的、短暂的发作,是一种具有自限性、常见的周围性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40~60岁的人,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在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都有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称为囊斑。它的表面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其为耳石。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老年性的衰老、内耳供血不足、、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椭圆囊的囊斑发生蜕变,导致。

半规管是一个负责管理平衡的装置,当人改变体位时,半规管内淋巴液(俗称)的流动方向也会相应改变,从而传递信息给平衡神经来调节人体平衡。而耳石脱落后,会直接影响淋巴液的流动,给平衡神经提供不正确的刺激信息,平衡神经对这些信息不胜负荷,就可能引发眩晕。

耳石的大小只有20~30微米,这些灰色的微细碳酸性物质,黏附在内耳中的前庭内,主要功能是让人体感应直线加速度。耳石老化、人体过度疲

劳、头部外伤等是造成耳石脱落的是最常见原因。此外,供应椭圆囊的血管阻塞、、噪音、药物中毒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耳石脱落。

临床类型:

根据迷路结石的存在部位分为上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外侧半规管型及混合型4种类型。

临床特点: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临床诊断:

耳石症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Dix-Hallpike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PC-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当然以上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也有的作者这样描述:某一头位诱发的短暂(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突发性

眩晕和眼震,病程为数小时或数天。从头位到位置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有数秒钟的潜伏期。可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

临床常借助Frenzel goggles眼镜或视频眼震图观察位置性眼震,尤其对很弱或很短暂的眼震观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绝大多数病例的眼震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实际上,后半规管是最常受累的半规管

(80%~90%),其次是水平半规管(5%~30%)。迷路任何一个半规管均可以受累发生管石症或嵴顶结石症,因此每侧耳均具有六种受累方式。除了上半规管嵴顶结石症以外,其余所有类型均有眼球运动记录证实。

鉴别诊断:

包括源于前庭性偏头痛的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和脑干、小脑、尤其是发生在第四脑室邻近区域的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通过彻底的神经系统检查可以排除,但是一些病例可能会有难度,因为这些患者最常被报道为水平或下跳性眼震,应该给予格外关注。通常只有出现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的症状或体征,或者出现不典型位置性眩晕或眼震,或者反复复位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行颅脑MRI检查。

治疗:

耳石症的治疗有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手法复位为首选。

手法复位

分为:Epley法、Semont法、Lempert法、Kim法和Brandt-Daroff习服练习。手法复位治疗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枕头。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药物治疗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手术治疗

对于确诊的耳石症患者,经过反复治疗仍反复发作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