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一)

浅论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一)
浅论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一)

浅论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女性劳动就业,特征,问题,措施

〔论文摘要〕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就业歧视,有其客观性。从劳动力参与的生命周期看,女性劳动参与率呈M型;家庭中男性户主就业,对妻子就业有很大的影响;男女劳动效率也存在差异。而男女性别差异、女性所承担的生养责任、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现实,使中国女性在经济转轨中面对市场的冲击更大。促进女性的公平就业,可以通过法律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使女性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健全女性社会保障,提高女性的生活水平;鼓励各种就业方式,使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企业及社会公众平等就业教育。

女性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她们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主要责任,为整个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她们却面临着种种困扰。当未婚女性踏入职场时,往往面临着就业歧视;当就业女性选择生育时,往往面临着“生了孩子,丢了位子”的难题;当女性55岁时,又面临着比男性提前退休的忧虑。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从成本—效益出发,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在选择女员工时犹犹豫豫,这样做又无可厚非。女性劳动力就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在中国目前的状况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怎样协调女性公平就业和企业追求利润的矛盾呢?本文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给予分析。

一、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

与男性劳动力就业相比较,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呈“M形”。因为女性需要在家庭内承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职责,所以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比较特殊。从劳动力参与的生命周期看,女性劳动力就业呈“M形”。在女性的生命周期中,15~20岁年龄阶段,劳动力就业上升,形成第一个峰顶;20岁以后,由于结婚生育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就业下降,形成一个峰谷;大约在35岁左右,劳动力就业形成第二个峰顶;50岁以后,劳动力就业下降。女性劳动力在生命周期内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年轻和中年以后分别出现两个峰值,这种现象被称为女性“M形”就业或者“双头”就业。

(二)女性婚后的劳动就业取决于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这样,女性婚后作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劳动就业决策既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制约,又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决策行为。假定家庭中男性(主要指丈夫)已经就业,家庭中的女性(主要指妻子)是否就业,是以能否得到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为决策原则的。如果妻子因就业带来的效用小于闲暇的效用,妻子会选择不就业,因为妻子选择就业获得的收入,还不能补偿因失去相应的闲暇而降低的效用,于是家庭的整体效用损失,所以妻子会选择不就业;如果妻子因就业带来的效用大于闲暇的效用,妻子就会选择就业,因为妻子选择就业获得收入,由此增加的家庭效用大于因就业而相应减少闲暇而减少的效用,家庭的整体效用增加,所以妻子会选择就业。由于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他制度因素的影响,谁去就业、谁去承担家务,由就业后预期能得到的工资率和家务劳动的效率决定。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角度看,一般地,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所以婚后女性相对偏重于家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普及、女性独立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逐渐减弱,收入效应逐渐增加。

(三)女性就业带来的双重角色冲突。客观上讲,由于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看。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社会方面的差异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是在社会制度及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建立、传递和巩固的,是可以改变的。

现代社会的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家庭去就业,在单位和家庭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承担着家庭和单位的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

面临事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兼顾事业与家庭。这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及由此而可能存在着劳动效率的波动。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未婚女性员工入职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恋爱,恋爱了不久结婚,结婚了不久怀孕,怀孕了又要休产假,产假完了上班又会担心家里的孩子等等,一直要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女员工的心才能稍安定一些,这个过程几乎需要三五年时间。看起来男性与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似乎确实存在。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企业会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和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从而成为限制女性就业的一个瓶颈。女性因其生理机能而决定了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当企业主面对女性怀孕生产、哺乳抚养后代等义务可能对企业造成利益损失时,往往考虑自身利益,这是理性的、正常的选择。总的来说,因两性差异而造成的就业不公平竞争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公平与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

二、女性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尤其是统包统配平均分配的劳动制度的松动,使女性劳动力就业开始接受市场的考验,面临着以下一些现实问题:

(一)职业女性劳动时间(包括职业劳动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长。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显示,长期的“低工资、广就业”政策使女性早已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职业女性除职业劳动外,还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女性实际劳动时间高于男性,闲暇时间少于男性,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调查样本中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1990年缩短了6分钟。城镇在业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平均为2.9小时,仍比男性多1.6小时。

由妻子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家务劳动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分工结构,这直接影响了妇女的职业表现,使妇女并不实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传统的家庭角色直接影响妇女的就业动机,使得以家庭生活为定向的职业妇女对职业的参与客观上受到限制,而主观上又消极无奈,因而无法与男性在职场上一争高低,相提并论。

(二)就业和再就业歧视的存在。受传统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观念和女性生养后代的重任的影响,女性就业在现实社会中仍处于劣势,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就业的障碍往往多于男性,性别歧视现象广泛存在,甚至有着较高文化程度的女性也难以幸免。一些用人单位,随意提高女性就业标准,或只招男不招女等,对女性身高、相貌要求挑剔,甚至要求女工在录用期保证不生育等。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陈苇教授组织的一次调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歧视。数据显示,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性别歧视的感受比男生强烈很多,有67%的女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情况,60%的男生则认为是局部存在。各种类型的单位都存在性别歧视,但性别歧视最为严重的是“国”字号单位,四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其中,政府机关居于首位,其次是事业单位,第三是国有企业。就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女生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供职的占36%;而男生的此项比例达71%。调查发现,女生在校的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参与社会活动担任社会职务的比率也不低于男生,但是女性的薪酬预期值却低于男性。女生的就业签约率比男生低5个百分点,女生就业形势远比男生严峻。

再就业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调整中女性往往首当其冲,而下岗女性再就业压力也远远大于男性。一项调查显示,男性失业者平均求职1.6次就能找到工作,

而女性失业者则高达3.6次,这说明妇女再就业的难度比男性大得多。2000年12月1日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中的国企职工专项调查数据表明,国企下岗女工普遍感到再就业困难,她们中有49.7%的人认为自己再就业时受到年龄和性别歧视,比下岗男工高18.9个百分点,表明女性再就业难与市场忽视女性利益有一定关系。

(三)女性就业层次下降。女性就业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所以,女性就业层次下降直接表现在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上。根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显示,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包括各种收入在内的年均收入为7409.7元,是男性收入的69.3%,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比1990年两性收入的差距扩大了8.2个百分点;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1999年的年均收入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入的59.6%,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21.8个百分点。从收入分布看,城镇在业女性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占47.4%,低收入的女性比男性高19.3个百分点,而年收入高于1.5万元的女性为6.1%,中等以上收入的女性比男性低6.6个百分点。10年来,男女两性工资比例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明女性就业层次的下降。另外,女性工龄短、寿命长,孤独老人多,因而更相对贫困。(四)妇女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妇女就业劣势使得女性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三资”、个体、私营企业中以及租赁承包的国有大集体中,有些企业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减压到最低,甚至缺乏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和设施,业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在现实中,突出问题为:1.女职工产期、哺乳期、休长假时工作岗位无保障;2.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女性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加班不加薪;3.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4.违规作业,在有毒有害环境工作而不告知;5.随时解雇,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换新人;6.惩罚性克扣工资,借故减少女员工的收入;7.拖欠工资或工资不兑现等。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浅析女性劳动力就业障碍 大学论文

集美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女性劳动力就业障碍 专业:工商管理 准考证号:032116190022 姓名: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2017 年 2 月

集美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工商管理准考证号:032116190022 姓名:郑玲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女性劳动力就业障碍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的日期: 2017年12月26 日起至2017年03月26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步骤: 1、考生根据我校公布推荐的论文题目,选择论文题目,上报学校自考办,收集相关资料,初步拟定论文大纲。 2、根据成教院网站公布的论文指导教师,联系教师。 3、指导教师审核大纲初稿,进行论文写作指导,下达写作任务。 4、论文初稿撰写。 5、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 6、根据指导老师要求,修改并最终完成论文。 7、向学校自考办提交毕业论文(三份)。 8、按学校指定时间参加论文答辩。 四、任务书的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独立检索中外文资料并运用恰当的能力,提高阅读、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庄渝霞:当代女性就业地位分析,《学术探索》,2003 年第10 期 [2] 伊兰伯格:《现代劳动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 雷小波:女性就业为什么难,《职业杂志》,2001 年第4 期 [4] 蒋永萍: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中国妇女就业论坛”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3 年第2 期 [5] 董克用,刘希:《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8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7]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1982年、1990 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自考办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女生性格分析

据俄罗斯《莫斯科时报》消息,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但也可以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女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半边天”的女人们是否在闲暇之余分析过自己的性格,如果没有,不防自己读读以下的分析,或许你就属于其中的某一类型。 命运曲折型 她拥有大师般的天份,与人交谈时显得非常缓慢,显然她在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她总是把周围发生的事情视为不同寻常,悲惨而且意味深长,她无法容忍别人的不赞同,平时也很少化装,因为在她的心目中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她对酒精饮料非常的挑剔,但是当有人愿意请她喝一杯的时候,显得非常大方,而且很难自制常常会喝多,这时候她会变得更加失落,以致于忘记给自己的孩子支持生活费。 热情奔放型 她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当有客人领着孩子来作客的时候她会非常得高兴,她在第一口就会喝醉,可以同时发出笑声和哭声,对待感情她又凭着感觉走,如果有位男士请她吃一顿大餐或者绅士地亲吻一下她的手,她可以立即与这位男士投入爱河;她喜欢看电视,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表示怀疑,她几乎对每一位单身男士的玩笑都发出笑声,即使是非常荒谬的玩笑,但她的心灵深处却是孤独的,然而正是由于她易于亲和的性格使得每一位男士都不会放过请她吃饭的机会,因此,她也常常表现出超重。 害羞腼腆型 她喜欢读书,但是却无法完成编织一件肥大毛衣的任务,她喜欢向来访的客人展示其购买的新书,并聆听对这本书的评论,她认为人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自己的性格,而且这种性格不会改变,因此,她宁愿一身只爱一个人,她通常以最为传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她会将白马王子的照片放在抽屉里,并时常拿出来看看,一旦有家人进屋,她会立即把照片藏起来。她经常照顾一些无人可归的动物,表现出特有的爱心。 哲学家型 她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女人,连钱数都会算错,她常常忘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衣服拿来就穿,即使是男式的衣服,她拥有非常昂贵的书籍,但是可以随意地借给别人。她不会傻笑、不会哭,对外部的一切显得很冷漠,很少对周围的人或者事表现出难过,因为她更喜欢笑。她可以成天躺在沙发上,看着窗户上随风而动的窗帘。她认为男人就是普通的一种人,无论他们的经济地位或者社会地位有多大的差距,因此,她不会与任何男人上床,只是保持一种朋友的关系。 主妇型 她有超人的能量,整天忙忙碌碌于收集书籍、整理花卉、饲养宠物、摆拿化妆品、收拾屋子,是家庭主妇的最好典范,因此很多男人和她在一起都会感觉非常安全。 自命不凡型 她因为自己的某种天份而疲惫不堪,因此时常后悔自己拥有这种天份,但她却无法轻言放弃,因为她觉得这种天份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应有的别人羡慕的目光。她认为上帝赐予她这种天份,理所当然应该经历磨难,但不喜欢与人讨论“生活的意义”,这样会使她发疯。 猎人型 她善于运用自己优势,男人们常常成为她的俘虏,她更喜欢男人们为了自己进行“厮杀”,但是她又可以在战争结束后让每一位当事人尝到胜利的喜悦,因为只有这样她才可以有体会到什么是作女人的价值。 客观冷静型 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待人和善、聪明而且可爱,她可以非常客观地评论一切事物,并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她偶尔抽烟以消除心中的不快,她讨喜欢写诗的男人,因为她常常向往浪漫与温情。 梦想家 她神秘而且喜欢白日作梦,对于她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自己根本不存在。 女人性格分析: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探讨——以A镇为例-毕业论文

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探讨 ——以A镇为例 摘要 就业和再就业,成为弱势群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获得精神享受的基础保障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城镇的弱势群体失业率也逐年上升。尤其是女性弱势群体,由于就业环境的不完善以及企事业单位雇主对于女性就业的态度和预期都较差,再加上不少女性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较差,又缺乏就业热情,使这一群体的再就业难度加大。本文以A镇上的女性弱势群体为分析对象,结合该镇女性失业与再就业的现实情况,深入分析A镇女性弱势群体再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并从用人单位、女性就业者与相关政策等层面分析女性群体再就业困难的原因。最后,寻求解决女性就业困难的问题的相关路径,希望能找出改善A镇女性弱势群体就业、再就业发展。 关键词:女性;就业;歧视

目录 引言 (3) 一、女性就业歧视理论概述 (4) 1.就业歧视 (4) 2. 就业歧视理论 (4) (1)就业歧视的市场竞争理论 (4) (2)就业歧视的非市场竞争理论 (5) (3)统计性歧视 (6) 二、A镇女性就业歧视现状 (6) 1.女性就业歧视概况 (6) 2.女性就业歧视的具体情况 (7) (1)失业率显著增加 (7) (2)失业女性再就业的发展困境 (7) (3)女性就业工资低且缺乏保障 (8) 3.A镇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解决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9) 三、A镇女性就业歧视的形成原因分析 (10) 1.A镇女性就业及再就业引导不完善 (10) 2.雇主不愿意雇佣女性员工 (11) 3.女性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能力相对较差 (12) 四、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建议 (13) 1.优化女性就业社会环境 (13) 2.改善雇主对女性雇员的态度 (14) 3.加强女性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15) (1)引导女性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主就业能力 (15) (2)提升女性就业者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15) (3)改善女性再就业的稳定性 (16) 总结 (16) 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浅谈现代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浅谈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摘要:调查显示,目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性别结构趋于平衡,在校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比例已分别达到51.4%和49%,女大学生、研究生和男生一样受到良好教育,同样希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常常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在目前的各类招聘中,直接而明确的拒接女生的用人单位仍然存在,间接拒绝的更多。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同样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女性发展的谬论与歧视。 关键词:性别歧视现存现象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正文: 目前,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最普遍,女性在就业中存在各种不平等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就业中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愈演愈烈,社会上关于这类话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归其实质是主要是对性别的歧视。女性就业歧视实际就是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及待遇。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原因,或拒绝接受女性,或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或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不重视妇女的升迁机会,或使女性与男性相比同工不能同酬。 前不久,据中国妇女报报道,一公司女员工在怀孕期间被终止劳动合同,不愿离职的她愤然申请劳动仲裁。最终,通过诉讼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日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一审审核该起劳动争议案,判决某科技公司给付女员工一定赔偿,包括经济赔偿金,半个月产假工资,试用期工资差额,双倍工资共计17340元。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工资。某科技公司在知道其怀孕的情况下通知不续签合同,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理应支付其经济赔偿。 日前,在各大卫视热播剧“咱们结婚吧”,女主人公杨桃因年龄问题,公司考虑其以后的生活婚姻问题,不给予以续签合同,给予辞职,她之后的一系列面试碰壁现象,让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及性别上的歧视。同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浅议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

浅议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 一、选题依据 1.选题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劳动力的就业面临歧视现象,女性就业歧视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损害了女性权利,违背了男女平等,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分析了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的现状和原因,并为消除歧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力市场起到促进作用。2. 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是对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研究的一个补充,可以引起社会对传统文化、性别分工机制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政府在制定何完善相关就业政策、法规方面提供借鉴,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提供更多的的制度保障。 2.2现实意义 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女性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能使人们更加关爱女性,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二、研究背景 现如今,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女性社会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推动和保证女性就业权利的实现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就业中仍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女性面临的就业歧视和就业困难是中国女性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折射,它进而反映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女性就业难,女性失业人数比重较大,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凸显。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提出相应合理的应对之策。 三、研究方法 1.对比分析:本文在分析就业性别歧视表现时,主要是运用比较分析法,指出 和男性相比,女性就业难,工资低,就业行业边缘化等问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充分把握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加以整理;并在充分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女性就业歧视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从而为消除性别就业歧视提出相应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内容 (一)女性在就业中遭遇歧视的表现 1.就业歧视的概念 2.女性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的表现

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专业班级:10国贸4班姓名:学号: 摘要: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当前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特别是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就业问题成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为我国的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有越积越重的趋势。近年来,工人阶级被迫下岗的惨剧发生的频繁;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随处可见;人才市场里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公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近些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严峻。 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1.企业岗位需求急剧减少 “十一五”期间,预计城镇新增劳动力达5000万,但劳动力就业岗位却只有4000万。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证券、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受冲击较大,而且受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外企业压力不断加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断减少,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招聘计划。 2.高校毕业生供给大幅增加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计划,随之带来的是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2001年是115万,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工作任务艰巨。,再加上2012年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约250万,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群体数量约为9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成为国家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群体。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难的成因 从供给数据看,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工荒”的出现似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劳动力供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紧张。对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缺工率高达10%。然而伴随着“用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到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蔓延,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造成我国各类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供给不足 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稳定在8%左右,经济总量年年创新高。但纵观经济发展质量并不高,主要是通过能源、资源高消耗、环境大污染的粗放型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虽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主要分布在生产性领域和部门,而高端就业者就业多为脑力劳动且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造成就业的脱节。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虽取得不小成就,但离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不小差距。从短期来看,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高素质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大学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严重滞后,大学教育同质性强、创新能力不足,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

当代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及建议

当代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及建议 内容摘要: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就业更加困难一直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这种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刚出校门的女大学生身上,在社会上更是如此。女性就业是女性获得其经济独立和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不仅仅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范围远远低于男性,而且其就业质量以及就业后的待遇和发展机会也普遍低于男性,使得男女两性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总体差距和分层差距明显加大,从而影响女性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女性在就业道路上所受到的性别歧视的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解决女性在就业中受到的性别歧视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女性,劳动力,就业难,性别歧视 在当代中国,女性和男性同等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女性与男性一样需要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家庭的开销和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但是在面对就业这样的现实问题时,女性往往要比男性更容易遇到更多的就业障碍。在很多招聘现场,或者是企业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一些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明“只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样,同时还给出了似乎“合理”的解释,如:该岗位需长期出差;或者该岗位需要值夜班,不适合女性等等。本文将从我国女性劳动的就业现状、女性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以及提出缓解女性就业中受到就业歧视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一)女性就业机会不平等 在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中,中国人口达到13.6亿,其中女性就达48.5%,因此我国就必然出现劳动力过剩的困境,失业人口比重较大,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就业难度更是难上加难[1]。尽管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大学生的比例已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