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汽化和液化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汽化和液化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它包括沸腾和蒸发.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观察现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教具:电教器材: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生每组器材:烧杯、水、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中心有孔的纸盖、火柴 一、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演示:我用棉纱蘸些酒精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鸡腿”,不一会儿,咦!我的“鸡腿”不见了. 提问:我的到底“鸡腿”跑哪儿去呢? 回顾:物质三种状态是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一则物理幽默笑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又复习了物质三种状态的有关知识. (二)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1、回顾上节课内容,观察下列现象,你想到什么? 冰融化成水,铁块变成铁水,固态 液态 水结冰,铁水定型成铁块,液态 固态

汽化( ) 2、笑话里的“鸡腿”跑哪里去了?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由学生小组归纳概括出汽化的概念: ( )态 ( )态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类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归纳,从而总结出汽化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明确强化 探究水的沸腾 1、提出问题: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进行猜想:(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3、实验仪器:(一个学生说) 4、观察实验:(4人为一个小组做实验,组长从水瓶中分热水) (1)沸腾时,气泡大小的变化? (2)沸腾前、后,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 (3)沸腾时,移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吗? 5、数据记录并绘图: 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图.(电脑平台投影3个学生画的曲线图像) 90 95 100 温度/0C 时间/min 6、归纳总结:(由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沸腾时的特点) (1)沸腾概念:在 温度下,在液体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现象. (2)沸点:液体 时的温度. (3)液体沸腾时要 热,但温度 .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 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 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难点: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出各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演示电压表、学生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 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 是什么? 二、新课开始 水流形成的原因: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 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 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

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 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 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 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 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 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 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 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 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 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 例说明.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前与沸腾时现象的区别。通过探究活动, 2.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沸腾时与沸腾前的现象,并探知规律和条件。 教学工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 教学过程 1、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8-60,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汽化? (2)什么是液化? (3)什么是沸腾? (4)什么是沸点?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3、探究:水的沸腾 (1) 注意: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记录数据 依照晶体熔化曲线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 (4)总结实验 ①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它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②液面上的“白气”越来越多,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第一章第8 节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电容的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容概念,定义式,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 难点:电容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 1.播放视频《水球的爆炸过程》,提出问题:气球为什么会爆炸?引导“水压”。 2.往杯子里倒水,会有水压吗?“会!” 3.容器在储存水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水压,水压过大,容器会爆炸。 4.展示课题:电容器的电容 (二)电容器 1.了解电容器结构 (1)观察主板,展示电容实物。 (2)播放视频《拆解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3)介绍平行板电容器结构。 2.电容器充放电 过渡:电容器作用是什么? 【演示实验】电容器接交流电源,直接引线短接,观察“电火花”。 充电时,有短暂的充电电流,电容器极板带电,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极板所带电荷量,称为电容器的带电量。充电后,正负极板电荷由于相互吸引而保存下来,极板间存在匀强电场。能量以电场的形式储存起来。 放电时,正负电荷相互中和,有短暂放电电流。放电后,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分组活动】体验二极管的充电、放电。

Q 过渡:容器储存水后会有水压,那么电容器储存了电荷后,会有? 【演示实验】测量电容器的电压,知道充电的电容器存在电势差。 3. 探究电容器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猜测:电容器的电压和什么有关?对比水量与水压。 (1) 理论分析。电荷量越多,电场越强,根据 U=Ed ,两极板间电势差越大。 (2) 实验探究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问题:怎样知道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呢?若一个充电的电容器,连接完全相同不带电的电容器呢?电荷量应该等量平分,电荷量减少一半。如果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也应该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可以通过测量电压,间接论证。 方案:单刀双掷开关,先充电,后平分。 推广:利用等量平分原理,可以得到电荷量的 1/4、1/8,实现多次测量。 (三)电容 过渡:将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写成等式,引入常数 C 。 1. 电荷量与电压比值的含义。单位电压储存的电荷量,反映了容纳电荷的本领。 2. 电容定义式, C = 。单位:法拉。 U 3. 对比水杯理解电容概念。单位水压时容纳的水量,类似于水量比高度,相当于杯底的底面积。 4. 讨论:容纳电荷的本领与储存的电荷。 5.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电容和电容器的说法正确是( ) A. 电容器简称电容 B. 电容器 A 的电容比电容器 B 的大,说明 A 带的电荷量比 B 的多 C. 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 1V 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 D. 由公式 C=Q/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 答案 C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识记本文中的字词及文体知识。 2、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先自学20分钟然后提问答疑,再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完成课文学习,最后留10分钟就行课堂总结及训练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到我们未来的理想,(小时候老师布置的

作文)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我们真的要好好研究一下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怎样的教育历程了,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二)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字音字形 学生通过自学识记 (四)整体感知 1 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奎屯二中胡远 教前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现将本节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总结如下: 教学设计: 一、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蒸发的定义: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的汽化现象。 二、新课引入: 同学们,给你一块玻璃片,你能看清自己的头像吗?朝镜子哈气,再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 刚才同学们哈气,像很快模糊了,但一会儿又清晰了,这个现象里面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探究了《汽化和液化》后,相信都能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

将一滴酒精滴到玻璃片上,轻吹几口气,观察到什么现象? 投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探究。 下面请大家一起研究蒸发发生的部位。 第一组实验:蒸发的发生部位 1、将陈醋倒入玻璃杯中,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2、将麻油倒入醋上面,提示分成两层,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3、用玻璃棒搅拌液体,请身边的同学先猜想后闻一闻,说出气味; 4、上述实验说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5、举例:湿衣服温度高时会干,温度低时也会干,说明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投影:蒸发的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湿衣服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说明蒸发有快慢之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取两张纸,放入水中浸湿,并排贴在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一只盛满热水,另一只盛满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2、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用手将拎着,一张展开,另一张折成四分之一,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11.4、单摆教案 单位: 姓名: 电话:

11.4、单摆教案 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1、 阅读课本第167页到168页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单摆? 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 梯度小问题:(1)平衡位置在哪儿? (2)回复力指向?(学生回答) (3)单摆受哪些力?(学生黑板展示) (4)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学生回答) 注意:数学上的近似必须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此处也能让学生单摆做简谐运动是有条件 1)平衡位置 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 点时, 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 和悬线的拉力F 平衡, O 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2)回复力 单摆的回复力F 回=G1=mg sinθ,单 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呢? 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 回=mg sinθ,如图:虽然随着 单摆位移X 增大,sinθ也增大,但是回复力F 的大小 并不是和位移成正比,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但是,在θ值较小的情况下(一般取θ≤10°),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的认为 sinθ=X/ L ,近似的有F= mg sinθ= ( mg /L )x = k x (k=mg/L ),又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O 点,与位移方向图2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需要吸热,了解蒸发有制冷的作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了解液化现象,知道液化要放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像法是描绘物理变化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1】观察蒸发现象 1.到医院去打吊针,护士小姐往往用蘸有酒精的棉球在手腕附近擦一下,涂酒精处皮肤有什么感 觉?一段时间后,酒精还存在吗? 凉快的感觉、酒精消失了 2.人的皮肤会感到凉快,大家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酒精消失的时候吸热了 3.若给你提供温度计及部分酒精,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 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要点点击】 1.上述实验中,酒精由液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蒸发。 2.蒸发要吸(吸/放)热。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其他的蒸发现象? 洒水车在路上洒水以后不久就干了 【活动2】探究蒸发的影响因素 1.日常生活中,若我们想将刚洗过的衣服让它干的更快些,你有哪些具体的方法?越多越好! 把衣服弹开晾晒、放在阳光下、放在通风的地方 【要点点击】 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的高低(2)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程度 阅读课本P34页“火洲里的坎儿井”,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地区为什么要用这种独特的输水方式? 减慢了水的蒸发和渗漏 【练习巩固】 夏天扇扇子或吹电风扇时,人会感觉特别凉快。想一想,为什么? 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而蒸发是吸热的 【活动3】观察水的沸腾

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 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 1、电容器内部结构 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 (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导语: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周运动呢?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

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的 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2.2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l、你知道什么叫汽化?知道汽化有和两种方式。 2、蒸发。蒸发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蒸发的实例? 【课堂学习】 【问题1】、自然界中,物质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吗?你举出一些液态转化成气态的实例(举三个实例) 7 一、汽化:物质由变为。 汽化有两种方式:和。 【问题2】:根据小学已有的知识,你对蒸发了解多少? 活动2.3观察蒸发现象(P36,页) 观察的现象:1) 2) 二、、蒸发只在发生的汽化现象。 根据蒸发的定义,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些蒸发的实例 三、总结以上现象得到 蒸发的特点: 1)发生在

2)在温度下都能发生。 3)发生的较少 (剧烈或缓慢) 4)蒸发时需要 (吸热或放热),使液体和周围的温度。 四、蒸发吸热——致冷作用‘ 【问题3】请举出利用蒸发吸热的实例 例:请解释干湿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问题4l猜想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例1:试分析火洲里的坎儿井为何没有干涸的原因。 练一练:分析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子长成针形,对它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课堂学习】 1、某同学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在室外放了两只等量酒精的相同的烧杯,其中一只放在烈火日下,另一只放在附近的树荫下,一段时间后,比较两只烧杯中剩余酒精的多少,他这样做是为了验证( ) A、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B、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C、液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D、液体蒸发快慢与表面气流快慢的关系 2、将一瓶开口的酒精,置于30℃的环境中,若放置一段时间后再用温度计去测量酒精的温度,则温度计上的示数:( ) A、一定是30℃ B、一定低于 c、一定高于 D、可能是30℃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的是( ) A、把洒在地上的水扫开,蒸发加快。 B、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装有40℃和20℃的水,甲容器中的水面下降要快一些。c、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装同温度的水和酒精,一段时期后,发现酒精容器中的 液面下降得要快一些 D、擦干手上的水,吹风时会加快蒸发 4、江心州农村有一种没有上釉的陶制茶壶,夏天盛茶水后,壶身常会渗出一些小水珠。但壶内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4.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5.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12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

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第 3 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以证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三个板块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 1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估测大气压的数值等。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演示实验和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法,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液化与汽化教学设计 1 课题引入,结合实际场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能力 1.1 播放记录片:贝尔?格里尔斯在纳米比亚《荒野求生》中的?@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们求知而带有兴趣的眼神.看过《荒野求生》的基本技能后发现,了解一点求生的基本技能,其意义远远大于沉迷于无聊虚拟的游戏中,来得有意义.所以合理有意义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很重要. 【设计意图】 第一:播放的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适应个体的终生发展; 第三:“荒野求生”视频涉及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暂停视频画面,学生总结贝尔在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获得淡水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总结: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放上一个茶杯,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太阳照射下,一段时间内就搜集到淡水了. 师:画出贝尔?格里尔斯获得淡水的示意图,结合刚刚同学的总结,概括贝尔海水提纯装置图,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水杯中.(ppt出示) 1.2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 师:(模拟贝尔的海水提纯过程,海水水蒸气淡水自制装置,如图2)这里有个烧瓶,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管的输送下,送到右侧烧杯中,途中有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注意观察右侧玻璃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 生:右侧玻璃管口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获得了清水. PPT:污水水蒸气清水 师:对照海水水蒸气淡水 物理学上: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汽化和液化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具体过程. PPT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而言,前者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后者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计意图】 由《荒野求生》的视频过渡延伸到“污水提纯”实验,不仅能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迁移知识,得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同时还渗透环保的理念,落实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课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基于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栾川县栾川乡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 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观察水的沸腾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学生描述沸腾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进行实验和观察。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录像:“乙醚蒸发”。(条件允许时,可将录像、投影片等一并做入课件) 2.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酒精灯需要大火或多头或者用酒精炉)、铁架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麻油、滴管、打火机、手表。 3.投影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配示意图;方格坐标;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及其空白表。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 新课引入 用手指沾水(或酒精)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不一会水干了,提问:水到哪儿去了?板书:一、探究蒸发现象 请同学们观看“乙醚蒸发”的实验录像: 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 题,得出蒸发的概念。 认真观看录像,注意实 验方法,根据现象思考、研 用创设的情境引入 蒸发,学生感到自然, 容易接受。 通过乙醚蒸发能 使金属盖底的水结冰,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3 第七章第五节内能 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重点)2.掌握分子势能的概念,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的变化.知道分 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重点、难点)3.理解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曲线.(难 点)4.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重点 回顾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新课: 一、分子动能 1.定义:分子由于永不停息地做()具有的能.EK=() 2、单个分子的动能(不确定性、无规律性) 3、分子的平均动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2)表达式(3)影响因素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唯一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4、分子的总动能 微观上看:() 宏观上看:()

讨论1.(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吗?不同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是否相同? (2)、温度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吗?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一定相同吗? 总结: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2)温度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相同. 例题1 关于物体的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降低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减小 C.物体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目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目增多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判断1.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3.10 ℃的水和10 ℃的铜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练习.相同质量的氧气和氢气温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个氧分子的动能都比氢分子的动能大 B.每个氢分子的速率都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C.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相等 D.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速率一定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