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生物氧化的电子受体

有机物生物氧化的电子受体

有机物生物氧化的电子受体是指一种能够将有机物与氧气结合,使其失去电子而转化为氧化产物,从而使生物得以维持活力并获取能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转氧酶和氧化酶,它们可以将一些有机物,如脂肪和糖分子,通过氧化而转变成少量的能量,即电子,易于机体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如酸性磷酸根、乙酰辅酶A等。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最常见的转氧酶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它将细胞色素c与氧气结合,使其失去4个电子,并将这4个电子传递给氧化酶,从而使这4个电子被有效利用,从而实现生物氧化过程。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呼吸链转氧酶”的酶,它可以将许多抗氧化物质中的电子转移给氧气,然后将氧气形成的电子转移给另一种受体,从而实现平衡的氧化反应。

在氧化过程中,氧化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们能够将电子转移到氧气中,这些电子然后被机体利用来获取能量。一般而言,氧化酶有几种类型,如谷氨酰胺氧化酶、谷胱甘肽氧化酶、聚糖酶和辅酶Q等,它们可以将电子从氧气中转移出来,从而实现平衡的氧化反应,使机体得以有效利用氧气。

综上所述,有机物生物氧化的电子受体包括转氧酶和氧化酶,它们可以将有机物的电子转移到氧气中,然后将这些电子转移给另一种受体,从而使机体利用氧气来获取能量。因此,有机物生物氧化的电子受体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微生物名词解释

8,11,27,35 1.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牛、羊、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这种细菌通常以内孢子之形态出现在土壤中,并可借此状态存活数十年之久,一旦由牲畜摄入,孢子便开始在动物体内大量复制,最后造成死亡,随后于尸体中仍能继续繁殖,当细菌将宿主养分用尽,又可重回睡眠态的孢子。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翻译成汉语):(07年,15年)放线菌目的一科。基内菌丝不断,气生菌丝通常发育良好,形成长的孢子丝。孢子不能转动,外鞘上常有疣、刺或毛发等状饰物。 2.地衣(3):真菌和光合生物(绿藻或蓝细菌)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共生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其形态及后代的繁殖菌依靠真菌。也就是说地衣是一类专化性的特殊真菌。 3.子囊孢子(3):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产生于子囊中经减数分裂后形成有性孢子,子囊指的是两性细胞接触以后形成的囊状结构。 4.球状体(P27) 5.生长因子(07,13,15)(P47) 6古生菌(07,13): .古菌(11,14)古生菌:又称为古细菌(archaeobacteria)或称古菌生物按流行的3域分类观点可分为古生菌域、细菌域以及真核生物域。古生菌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真核生物包括动植物、霉菌等。古生菌是地球进化早期产生的微生物,能适应极端环境,例如在强酸下生长的Thermoplasma (最佳生长pH=2)还有能在沸水中生长的Pyrobolus。古生菌成为和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并驾齐驱的三大类生物之一。 7.抗代谢物(P87) 8.免疫酶蛋白 9.bacillus thuringiensis (09,10): 炭疽芽孢杆菌 10.底物水平磷酸化(P70) 11.命名模式 12.类病毒(P103) 13.次级代谢(09,14)(P71) 14.蓝细菌(拉丁文) :Cyanobacteria,或蓝绿藻。(P182) 曾被称为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分布很广、含有叶绿素a,无鞭毛,能够以水作为供氢体和

生物氧化客观题带答案

生物氧化(客观题带答案) 生物氧化 一、名词解释 1.分解代谢反应(catabolic reaction):降解复杂分子为生物体提供小的构件分子和能量的代谢反应。 2.合成代谢反应(anabolic reaction):合成用于细胞维持和生长所需要的分子的代谢反应。 3.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催化一个代谢途径中前面反应的酶受到同一途径的终产物抑制的现象。 4.呼吸链(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electron-transport chain):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电子受体分子氧(O2)。 5.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伴随着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 6.解偶联剂(uncoupling agent):一种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之间的紧密偶联关系解除的化合物。 7.P/O比(P/O ratio):在氧化磷酸化中,每1/2O2被还原时形成的ATP的摩尔数。电子从NADH传递给O2时,P/O 比为3,而电子从FADH2传递给O2时,P/O比为2。 8.高能化合物(high energy compound):在标准条件下水解时自由能大幅度减少的化合物。一般是指水解释放的能量能驱动ADP磷酸化合成ATP的化合物。 9.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氧化称为生物氧化,即生物体由外界吸入氧,氧化体内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故生物氧化又称呼吸作用。 10.底物水平磷酸化 二、选择题 ( 4 )1.关于电子传递链的下列叙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①线粒体内有NADH+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②电子从NADH传递到氧的过程中有3个ATP生成。 ③呼吸链上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从低到高排列。 ④线粒体呼吸链是生物体唯一的电子传递体系。 ( 3 )2.下列化合物中除哪个外都是呼吸链的组成成分。 ①CoQ;②Cytb;③CoA;④NAD+ ( 4 )3.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抑制了哪种细胞色素? ①Cytc; ②Cytb; ③Cytc; ④Cyt aa3 ( 4 )4.各种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的排列顺序是: ①C→b1→C1→aa3→O2; ②C→C1→b→aa3→O2; ③C1→C→b→aa3→O2; ④b→C1→C→aa3→O2 ( 2 )5.线粒体外NADH经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内实现氧化磷酸化,其p/o值为 ①3②2③1.5④2.5 ( 4 )6.下列化合物哪个不是电子传递链中的成员: ①辅酶Q;②细胞色素c;③细胞色素b; ④细胞色素P450 ( 2 )7.下列关于电子传递链的叙述,哪项正确? ①电子传递过程依赖于氧化磷酸化; ②电子从NADH转移给氧的过程,形成3分子ATP; ③电子从NADH转移给氧的过程,自由能变化为正值; ④电子可从CoQ直接转移到分子氧。 ( 2 )8.下列物质中哪种是常见的解偶联剂? ①2,4二硝基苯酚;②氰化物;③寡霉素;④安密妥。 ( 4 )9.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反应的DG0’等于: ①+7.3kJ/mol; ②+30.5kJ/mol; ③-7.3kJ/mol; ④-30.5kJ/mol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化学能和光能。那么自然界的能量是怎样转变成微生物可利用的形式?能量是如何被利用的?这些都是微生物能量代谢的基本问题。 一、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能量产生 物质失去电子称为氧化,含有氢的物质在失去电子的同时伴随着脱氢或加氧。物质获得电子称为原,在获得电子的同时可能伴随着加氢或脱氧。可见氧化和还原是两个相反而偶联的反应,二者不能分开独立完成,即一物质的氧化必然伴随着另一物质的还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为: AH2→2H++2e+A(氧化) B+2H++2e→BH2(还原) AH2+B←→A+BH2(氧化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凡是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为电子供体;得到电子的物质称为电子受体。如还伴随有氢的转移时则称为供氢体和受氢体。上式中AH2就是电子供体(或供氢体),B 是电子受体(或受氢体)。实际上,生物体内发生的许多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生物氧化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放出能量的过程。其中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生物氧化的主要形式,在此过程中都包含有氢和电子的转移,称为脱氢作用。 各种基质给出电子而被氧化和接受电子而被还原的趋势是不同的,这种趋势称为基质的还原势(reductionpotential),用E0',表示,以伏(V)或毫伏(mV)为单位。在电化学上还原势以基质H2作参比而测定,因而各种物质的还原势可以相互比较。按规定还原剂(电子供体)写在反应式的左边。在pH:7时,氢和氧的还原势分别为: 2H++2e→H2 E0'=-421mV 1/2O2+2H++2e- →H2O E0'=+816mV 在细胞内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最初供体转移到最终受体,一般都需经由中间载体(电子传递体) 全反应过程的净能量变化决定于最初供体和最终受体之间还原势之差。 表2-3列出了生物的一些常见氧化还原系统中电子载体的标准电位E0'值。在分解代谢中,电子供体一般就是指能源,当电子供体与电子受体偶联起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能释放出能量,两个相偶联(氧化一还原分子对,或称O--R对)的反应之间还原势相差愈大,释放的能量就愈多。 中间电子载体有两类:一类是游离的,一类是牢固地结合在细胞膜中的辅酶上。表中所列辅酶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就是细胞中常见的游离电子载体,它们是氢原子载体,能携带一个质子和两个电子,在反应中另一个质子(H+)来自溶液。NAD+ +2e-+2H+产生NADH+H+,为简略起见一般将NADH+H+书写为NADH。尽管NAD+和NADP+具有相同还原势(—320mV),但在细胞中前者直接用于产能

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5单元生物氧化 (一)名词解释 1.呼吸链; 2.氧化磷酸化作用; 3.磷氧比值(P/O); 4. 底物水平磷酸化; 5. 解偶联剂; 6. 化学渗透学说 (二)填空 1.生物分子的E0'值小,则电负性,供出电子的倾向。 /O值是指,NADH的P/O值是__,还原性维生素C的P/O值是,在DNP存在的情况下,氧化分解琥珀酸的P/O值是__。 3.在呼吸链中,氢或电子从氧还电势的载体依次向氧还电势的载体传递。 4.化学渗透学说认为:呼吸链组分定位于内膜上,其递氢体有泵作用,因而造成内膜两侧的差,同时被膜上合成酶所利用,促使ADP + Pi →ATP。(三)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或多个正确答案) 1.生物氧化的反应类型不包括下列哪种反应 A.脱氢反应 B.失电子反应 C.羟化反应 D.脱羧反应 E.加水脱氢反应 2.如果质子不经过F1/F0-ATP合成酶回到线粒体基质,则会发生 A.氧化 B.还原 C.解偶联 D.紧密偶联 E.主动运输 3.有关呼吸链的正确叙述是 A.两类呼吸链都由四种酶的复合体组成 B. 电子传递体同时兼有传氢体的功能 C.传氢体同时兼有传递电子的功能 D.抑制细胞色素aa3,则呼吸链各组分都呈氧化态 E.呼吸链组分通常按E0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下述哪种物质专一性地抑制F0因子: A.鱼藤酮 B.抗霉素A ,4-二硝基酚 D.缬氨霉素 E.寡霉素 5.下列关于化学渗透学说的叙述哪一条是不对的 A.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都有质子泵的作用 B.呼吸链各组分按特定的位置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 +返回膜内时可以推动ATP酶合成ATP D.线粒体内膜外侧H+不能自由返回膜内酶可以使膜外侧H+返回膜内侧 6.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福建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题) →b→c→aa3→O2→c1→b→aa3→O2;→c→b→aa3→O2; →c1→c→aa3→O2;→c→c1→aa3→O2 (四)是非题 1.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脱氢酶是以NAD+为辅酶的脱氢酶的总称。 3.代谢物脱下的2摩尔氢原子经呼吸链氧化成水时,所释放的能量都储存于高能化合物中。 4.寡霉素专一地抑制线粒体F1F0-ATPase的F0,从而抑制ATP的合成。 (五)分析与计算题 1.什么叫呼吸链它由哪些组分组成有哪些方法可用来确定电子传递顺序 2.为什么在通气条件下生产等量的酵母菌体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明显低于静置培养 3.分离的完整线粒体悬浮液中有过量的ADP、O2和谷氨酸,谷氨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可产

生物化学第12章知识点总结

1.能量的生成:当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时,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 2.生物氧化的特点(异同点): ①酶的催化②氧化进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发生。③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氧供体。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予了氧化反应。④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氢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到氧并生成水。⑤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能量通过逐步氧化释放,不会引起体温的突然升高,而且可使放出的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⑥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一般都贮存于一些特殊的化合物中,主要是ATP. 【生物氧化和有机物在体外氧化(燃烧)的实质相同,都是脱氢、失电子或与氧结合,消耗氧气,都生成CO2和H2O,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同。但二者进行的方式和历程却不同:生物氧化体外燃烧 细胞内温和条件(常温、常压、中性pH、水溶液)高温或高压、干燥条件 一系列酶促反应,逐步氧化放能,能量利用率高无机催化剂能量爆发释放 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被利用转换为光和热,散失 3.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在标准条件下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4.高能化合物的类型:磷氧键型(乙酰磷酸);氮氧键型(磷酸肌酸);甲硫键型(S-腺苷甲硫氨酸);硫酯键型(酰基辅酶A) 5.ATP的特殊作用: ①ATP在一切生物生命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中都有ATP存在。 ②ATP在磷酸化合物中所处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细胞的酶促磷酸基团转移中是一个“共同中间体” ③ATP是生物体通用的能量货币。

④ATP是能量的携带者和转运者,但并不能量的贮存者。起贮存能量作用的物质称为磷酸原,在脊推动物中是磷酸肌酸。 6.电子传递链的概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生成水,这种氢和电子的传递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 7.电子传递链的组成:FMN、辅酶Q、细胞色素b、c1、c、a、a3以及一些铁硫蛋白 8.细胞色素c:唯一能溶于水的细胞色素; Q循环:通过辅Q的电子传递方式称为Q循环 9.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必考): NADH:NADH→复合体Ⅰ→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 FADH2:FADH2→复合体Ⅱ→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 10.电子传递抑制剂的概念: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 10.常见的几种电子传递剂及其作用部位: 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阻断了由NADH→辅酶Q的传递);抗霉素A(抑制电子从还原型QH2向细胞色素c1的传递);氰化物(CN-)、叠氮化物(N3-)、一氧化碳(CO)等(阻断了电子由细胞色素a3向分子氧的传递) 11.氧化磷酸化概念: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 12.底物水平磷酸化:ATP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的作用。 13.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的全过程(通常所说的氧化磷酸化是指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偶联磷酸化: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生物氧化

一、填空题 3、真核细胞电子传递是在进行的。 4、常见的呼吸链有和两条,氧化时分别可以产 生和分子ATP。 5、NADH呼吸链,偶联ATP合成的3个部位分别 是、和。 6、FADH2呼吸链,偶联ATP合成的2个部位分别是、。 7、生物氧化中CO2不是氧和碳直接结合的结果,而是产生的。 8、生物氧化常见的方式有、和。 9、呼吸链组分中惟一的脂溶性有机分子是。 10、呼吸链各组分以4个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线粒体膜上,这4个复合体分别为、、、。 11、CN-是的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属于剂,寡霉素是的抑制剂。 12、磷氧比值是指,解偶联作用是指。 13、细胞色素氧化酶是以为辅基的蛋白质。 14、在呼吸链传递中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15、生物体内最主要高能磷酸化合物是,它可通 过、和方式形成。 16、ATP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氧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作用在无氧时不能发生 B、生物氧化一次就可放出大量的能量 C、生物氧化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D、2,4-二硝基苯酚是电子传递的抑制剂 2、下列哪种化合物不是高能化合物?() A、磷酸肌酸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琥珀酰丙酮酸 D、6-磷酸葡萄糖 3、肌肉中能量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贮存?() A、磷酸肌酸 B、6-磷酸葡萄糖 C、ATP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4、氧化磷酸化发生在()。 A、线粒体外膜 B、线粒体内膜 C、线粒体基质 D、细胞 5、呼吸链各成分排列在()。 A、细胞液中

B、内质网中 C、细胞核中 D、线粒体内膜上 6、抗霉素A对呼吸链抑制的作用部位在()。 A、NADH脱氢酶附近 B、细胞色素b附近 C、细胞色素氧化酶 D、偶联ATP生成 7、氧化磷酸化机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说阐明的?()。 A、化学渗透学说 B、共价催化理论 C、中间产物学说 D、构象学说 8、下列哪种呼吸链组分不是蛋白质而是脂质()。 A、CoQ B、NAD+ C、Cytc D、FMN 9、呼吸链复合体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 A、I II III B、II I V C、I III IV D、II IV III 10、下列哪个部位不是偶联部位()。 A、复合体I B、复合体II C、复合体III D、复合体IV 11、ATP合成的部位是()。 A、CoQ B、F1因子 C、F0因子 D、每个部位都可产生 12、线粒体内产生的1分子NADH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时,产生ATP的数目是()。 A、1个 B、1.5个 C、2.5个 D、4个 13、在下列的氧化还原系统中,哪一种氧化还原电位较高?() A、延胡索酸琥珀酸 B、氧化型泛醌还原型泛醌 C、CytbFe3+ CytbFe2+ D、CytaFe3+ CytaFe2+ 14、下列化合物中除( )外都是呼吸链的组成成分。 A、CoQ B、Cytb C、CoA D、NAD+ 15、线粒体外NADH经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内实现氧化磷酸化,生成的ATP为多少个()。 A、0 B、1.5 C、3 D、2.5 16、不能参与电子传递的物质是()。 A、细胞色素C B、肉碱 C、CoQ D、Fe—S蛋白 17、线粒体中的乙酰CoA转到胞液中的方式是()。 A、肉碱的帮助酶的催化 B、α—磷酸甘油循环

第6章--生物氧化习题

第六章生物氧化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活细胞内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 氧化磷酸化:指底物脱下的2H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到分子氧形成水的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与ADP磷酸化生成 ATP的过程相偶联生成ATP的方式。 3 底物水平磷酸化:某些底物分子中含有高能磷酸键,可转移至ADP生成ATP的过程。 4呼吸链: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称呼吸链。 5 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水解反应或基团转移反应可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成为高能化合物。 6 磷氧比:指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TP的物质的量。 7 电子传递抑制剂:能够阻断电子传递链中某一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 8 解偶联剂:具有解偶联作用的化合物称为解偶联剂。 9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是指直接作用于线粒体F0F1-ATP酶复合体中的F1组分而抑制ATP合成的一类化合物。 10 F0F1-ATP合酶:位于线粒体内膜基质一边,由F0和F1构成的复合体。是一种ATP驱动的质子运输体,当质子顺电化学梯度流动时催化ATP的合成;当没有氢离子梯度通过质子通道F0时,F1的作用是催化ATP的水解。 二、选择题 1.生物氧化的底物是:( D ) A、无机离子 B、蛋白质 C、核酸 D、小分子有机物 2.除了哪一种化合物外,下列化合物都含有高能键?( D ) 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B、磷酸肌酸 C、ADP D、G-6-P E、1,3-二磷酸甘油酸 3.下列哪一种氧化还原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最大?( C ) A、延胡羧酸→丙酮酸 B、CoQ(氧化型) →CoQ(还原型) C、Cyta Fe2+→Cyta Fe3+ D、Cytb Fe3+→Cytb Fe2+ E、NAD+→NADH 4.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中,不是蛋白质而是脂质的组分是:( D ) A、NAD+ B、FMN C、FE、S D、CoQ E、Cyt 5.2,4-二硝基苯酚抑制细胞的功能,可能是由于阻断下列哪一种生化作用而引起? ( E ) A、NADH脱氢酶的作用 B、电子传递过程 C、氧化磷酸化 D、三羧酸循环 E、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过程 6.能使线粒体电了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试剂是:( A ) A、2,4-二硝基苯酚 B、寡霉素 C、一氧化碳 D、氰化物 7.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 D ) A、c1→b→c→aa3→O2 B、c→c1→b→aa3→O2 C、c1→c→b→aa3→O2 D、b→c1→c→aa3→O2

第三节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三节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等呼吸代谢过程中脱下的氢被NAD+或FAD所接受。细胞内的辅酶或辅基数量是有限的,它们必须将氢交给其它受体之后,才能再次接受氢。在需氧生物中,氧气便是这些氢的最终受体。这种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中所进行的一系列传递氢和电子的氧化还原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脱氢、失去电子或与氧直接化合,并产生能量。然而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不同,它是在生活细胞内,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pH和有水的环境下,在一系列的酶以及中间传递体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地完成的,而且能量是逐步释放的。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被偶联的磷酸化反应所利用,贮存在高能磷酸化合物(如ATP、GTP等)中,以满足需能生理过程的需要。 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反应的一般机理 一、呼吸链的概念和组成 所谓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即呼吸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是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总轨道。呼吸链传递体能把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有序地传递给氧,呼吸传递体有两大类:氢传递体与电子传递体。氢传递体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FAD、UQ等。它们既传递电子,也传递质子;电子传递体包括细胞色素系统和某些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呼吸

链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是:代谢物→NAD+→FAD→UQ→细胞色素系统→O2。 呼吸链中五种酶复合体(enzyme complex)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简要介绍如下(图5-11,5-12)。 图 5-11 植物线粒体内膜上的复合体及其电子传递 Ⅰ、Ⅱ、Ⅲ、Ⅳ、Ⅴ分别代表复合体Ⅰ、Ⅱ、Ⅲ、Ⅳ、Ⅴ; UQ库代表存在于线粒体中的泛醌库 1.复合体Ⅰ 又称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分子量700X103~900X103,含有25种不同的蛋白质,包括以黄素单核苷酸(flav in mononucleotide,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多种铁硫蛋白,如水溶性的铁硫蛋白(iron sulfur protein,IP)、铁硫黄素蛋白(iron sulfur flavoprotein,FP)、泛醌(ubiquinone,UQ)、磷脂(phospholipid)。复合体Ⅰ的功能在于催化位于线粒体基质中由TCA循环产生的NADH+H+中的2个H+经FMN转运到膜间空间,同时再经过Fe-S将2个电子传递到UQ(又称辅酶Q,CoQ);UQ再与基质中的H+结合,生成还原型泛醌(ubiquinol,UQH2)。该酶的作用可为鱼藤酮(rotenone)、杀粉蝶菌素A(piericidin A)、巴比妥酸(barbital acid)所抑制。它们都作用于同一区域,都能抑制Fe-S簇的氧化和泛醌的还原。

生物化学__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 2.呼吸链 3.底物水平磷酸化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2.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3.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 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5.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 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二) 填空题 1.生物氧化有3种方式:____脱氢_____、_脱电子__________和_____与氧结合_____ 。2.生物氧化是氧化还原过程,在此过程中有___酶;______、______辅酶;___和_____电子传递体___ 参与。 7.生物体内高能化合物有___焦磷酸化合物;;;______、___酰基磷酸化合物______、____烯醇磷酸化合物;_____、__胍基磷酸化合物;_______、____硫酯化合物_____、______甲硫键化合物___等类。 8.细胞色素a的辅基是____血红素A;_____与蛋白质以_____非共价____键结合。9.在无氧条件下,呼吸链各传递体都处于___还原______状态。 13.举出4种生物体内的天然抗氧化剂___维生素E ______、____ GSH;β_____、_____胡萝卜素____、_____维生素C ____。 15.生物氧化是____燃料分子_____在细胞中____分解氧化_____,同时产生_____可供利用的化学能____的过程。 18.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__线粒体_______,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___线粒体内膜上______。 19.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参与____呼吸_____作用,即参与从_____底物____到_______氧__电子传递作用;以NADP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将分解代谢中间产物上的__电子_______转移到_______生物合成__反应中需电子的中间物上。 20.在呼吸链中,氢或电子从__低氧还电势_______的载体依次向___高氧还电势______的载体传递。 21.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重组实验证实了线粒体内膜含有______电子传递链的酶系;___,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录入时间:2010-8-31 9:35:00 来源:青岛海博 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 ATP 。对微生物来说,它们可利用的最初能源有三大类即:有机物、日光和还原态无机物。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反应的总称。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失去电子;生物氧化的过程可分为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三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则有产能、产还原力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三种。异养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的方式,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以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1 .发酵 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成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在发酵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一小部分的能量。发酵过程的氧化是与有机物的还原偶联在一起的。被还原的有机物来自于初始发酵的分解代谢,即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受体。 发酵的种类有很多,可发酵的底物有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主要分为四种途径: EMP 、 HMP 、 ED 、磷酸解酮酶途径。 2 . EMP 途径 整个 EMP 途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认为是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释放的准备阶段,只是生成两分子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甘油醛 -3- 磷酸。第二个阶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 ATP 并形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在糖酵解过程中,有两分子 ATP 用于糖的磷酸化,但合成出四个分子的 ATP ,因此每氧化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净得两个 ATP 。 在两分子的 1 , 3- 二磷酯甘油酸的合成过程中,两分子 NAD + 被还成为 NADH 。然而,细胞中的 NAD + 供应是有限的,假如所有的 NAD + 都转化为 NADH ,葡萄糖的氧化就得停止。因为甘油 -3- 磷酸的氧化反应只有在 NAD + 存在时才能进行。这一路径可以通过将丙酮酸还原,使 NADH 氧化重新成为 NAD + 而得以克服。例如在酵母细胞中丙酮酸被还原成为乙醇,并伴有 CO2的释放。而在乳酸菌细胞中,丙酮酸被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此传递过程与细胞呼吸过程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ATP合酶:ATP合酶是使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中的酶复合体,催化ATP的合成。主要由F1(亲水头部)和Fo(疏水尾部)两个部分构成。F1由5类9个亚基组成:α3β3γδε。功能是催化生成A TP。催化部位在β亚基中,但β亚基必须与α亚基结合才有活性。FO由a、b、c三类亚基组成,其功能是构成质子通道,由a和c之间形成质子通道。当H+顺浓度梯度经FO回流线粒体基质时,释放出能量导向F1,F1催化ADP和Pi合成并释放ATP。 磷氧比(P/O):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 TP。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也是生成ATP的分子数)称为磷氧比值(P/O)。如NADH的磷氧比值是3,FADH2的磷氧比值是2。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 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 TP。如在糖酵解(EMP)的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后产生的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激酶催化下形成ATP的反应,以及在2-磷酸甘油酸脱水后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催化形成ATP的反应均属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另外,在三羧酸环(TCA)中,也有一步反应属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如α-酮戊二酸经氧化脱羧后生成高能化合物琥珀酰~CoA,其高能硫酯键在琥珀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转移给GDP生成GTP。然后在核苷二磷酸激酶作用下,GTP又将末端的高能磷酸根转给ADP生成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是在被氧化的底物上发生磷酸化作用。即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通过酶的作用可使ADP生成ATP。 .能荷: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TP-ADP-AMP系统的能量状态。 .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反应中的一种抑制剂,使磷酸化作用与电子传递在一个或多个电子传递链的位点解除偶联。如二硝基酚,通过引起线粒体内膜上质子的渗漏,从而使推动氧化磷酸化的质子梯度消失而起作用。 高能化合物:指体内氧化分解中,一些化合物通过能量转移得到了部分能量,把这类储存了较高能量的化合物,如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称为高能化合物.它们是生物释放,储存

微生物的代谢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代谢:细胞内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主要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过程组成。 分解代谢:是指将细胞内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的大分子,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反应来源物质来源于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无论是分解代谢还是合成代谢,代谢途径都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前一步反应的产物是后续反应的底物。 第一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在生物体内大分子有机物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是一个产能的过程,又称生物氧化。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生物氧化反应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又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1、发酵 A、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体。 可发酵的底物有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主要。 简单了解EMP途径、HM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 B、乳酸发酵: 许多菌能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这类细菌称为乳酸菌。根据产物不同,乳酸发酵有3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和双歧乳酸发酵。 a、同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过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由于产物只有一种,故称同型乳酸发酵。 b、异型乳酸发酵:葡萄糖先经PK途径分解,发酵产物除乳酸以外还有一

部分乙醇或乙酸。 c、双歧乳酸发酵:是两歧双歧杆菌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的一条途径,此反应中有两种磷酸解酮酶参加反应。 2、呼吸作用 发酵中底物所具有的能量只有小部分被释放出来,并合成少量ATP,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底物的碳原子只被部分氧化,二是初始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的还原电势差不大。 呼吸作用: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称为有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称为无氧呼吸。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电子传递系统中的氧化还原酶包括:NADP脱氢酶、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细胞色素、醌及其衍生物。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氨的氧化、硫的氧化、铁的氧化、氢的氧化。 三、能量转换 1、底物水平磷酸化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a、物质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氧化过程中形成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或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 b、形成跨膜的质子梯度差及质子势; c、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 内容 生物氧化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实际上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边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发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也可通过能量转换储存在高能化合物(ATP)中,以便逐步被利用,还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1)发酵 ⏹发酵的概念: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过程,即微生物细胞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发酵的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HK(PK)途径。 ⏹发酵的类型:乙醇发酵、乳酸发酵、混合酸发酵 ⏹发酵的特点: ①生物氧化所需能量ATP是借助于基质水平磷酸化的形成 ②基质氧化不彻底,产物是较复杂的有机物 ③产能少,氧化不完全,故其产物贮存起来 ④电子和H传递中,不需细胞色素作递H体,而是分子内递H“分子内呼吸”。 ⑤条件:无氧 (2)呼吸 ⏹呼吸概念:微生物以分子氧或无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可将1分子的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CO2,并可产生38个ATP。 有氧呼吸的特点: ①产生的能量借助于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 ②将复杂基质氧化成很彻底的产物H2O和CO2 ③能量多,全释放出来,是逐步释放的过程,并逐渐贮存 ④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无氧呼吸:在厌氧条件下,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以外源无机氧化物(NO3-、NO2-、SO42-、CO2、Fe3+等)或有机氧化物(延胡索酸等,但很罕见)作为末端氢(电子)受体时发生的一类产能效率低的特殊呼吸。进行厌氧呼吸的微生物极大多数是细菌。包括有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硫酸盐呼吸(硫酸盐还原)、硫呼吸、碳酸盐呼吸等。 无氧呼吸的特点: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本科)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 磷壁酸:是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以磷酸二酯键同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相结合。主要成分是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 脂多糖:是G-细菌的特有成分,位于细胞外壁层中。它是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的类脂多糖类物质。 聚-β-羟丁酸:许多细菌的细胞质内常见的碳源类贮藏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卡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和菌苔:单个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许多菌落连成一片成为菌苔。 基内菌丝:又叫营养菌丝或一级菌丝,长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菌丝无分割,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 异形胞:在丝状蓝细菌中,有少数细胞核其它细胞不同,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称为异形胞。 放线菌: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缺壁细菌: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 L型细菌:专指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伸出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从细胞膜内长出,伸出细胞壁外,具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生物。 2μm质粒:在酿酒酵母中发现的闭合环状超螺旋DNA分子,长约2μm,每个细胞中含60-100个,占总DNA的3%,复制受核基因组的控制。 锁状联合:许多担子菌的气生菌丝,在菌丝细胞隔膜出外面,形成一种桥接状的菌丝结构而连接两个细胞,不断是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真菌生活史:真菌从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种孢子,其染色体行为由单倍体再回到单倍体的过程。 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假菌丝:酵母菌在进行芽殖时,芽细胞长成后未脱离母细胞,芽细胞又产生新的芽体,这种由单细胞连接形成的集合体,称为假菌丝。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壁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2021微生物学生作业答案

2021微生物学生作业答案 【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 一、填空题 1.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不同。 2. 异养微生物的能量ATP和还原力均来自有机物的生物氧化,而化能自养微生物在 无机 能源氧化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3. 乳酸细菌可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根据产物不同,乳酸发酵可分为同型乳酸发酵、异型 乳酸发酵和双歧发酵三种类型。 4. 生物氧化的形式有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三种:其过程包括脱氢(电子)、递氢(电子) 和受氢(电子)三种;其生理功能有产能(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三种;而其类型则有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 5. 在生物氧化中,根据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可把它分成三个类型,即呼吸、无 氧呼吸和发酵。 6. 在有氧情况下,基质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以分子氧作氢受体,这类生物 氧化称 为呼吸;在无氧条件下,氢经呼吸链传递,并以无机氧化物作氢受体,这类生物氧化 称为无氧呼吸;而在无氧条件下,若氢不通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由氧化态中间代谢物为 氢受体,则称为发酵,例如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等。 7. 硝酸盐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具有 两种作用,其一是利用它作为氮源,这就是同化性硝酸 盐还原作用;另一种是利用它作为呼吸链最终氢受体,这就是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又称硝酸盐呼吸或反硝化作用。这两个作用的共同点都需要一种含钼的硝酸盐还原酶将硝 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8. 在光能自养微生物中,其利用日光产生ATP的机制有三类,①循环光合磷酸化, 如光 合细菌等微生物;②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如蓝细菌等微生物;③紫膜的光介导ATP合成,如嗜盐菌盐直等微生物。

2023大学_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202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202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计30分) 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在感染寄主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寄主产生病症。异染粒:分散在细胞质中的多聚磷酸盐颗粒。 细胞壁:细胞壁是包在细菌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质膜的较为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 半知菌:还不知道是否有有性繁殖阶段的真菌。 锁状联合:是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为确保子细胞都含有________于父母亲本的核而进行的特殊的分裂方式。无氧呼吸:以无机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机物的生物氧化的过程。 主动运输:是微生物中的主要运输方式,在代谢能和载体的参与下可进行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效应的物质叫做表面活性剂。它改变细胞的稳定性和透性,使细胞内的物质逸出细胞外,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 互生:两个群体相互协作,达到在某一生境中共同生存的目的。 碱基配对:核酸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配对互补。 DNA聚合酶:以反向平行的DNA链为模板催化合成新链DN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圈层,包括了生活于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三圈界面的所有生命体。

活性污泥: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絮凝体。 氨化作用:是指有机态N被微生物降解形成NH3的过程。 细胞膜: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双层膜结构。 污泥容积指数:在暴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经过30分钟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体积。优势菌种挂膜法:将优势菌种附着在滤料上,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生长繁殖,使之形成生物膜的方法。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生物絮凝剂:是一类具有絮凝作用的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 废气的微生物滴滤法:用微生物挂膜的生物填料上方喷淋循环水,当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经过填料时,被挂膜的微生物分解的过程。 二、是非题(每题1分,计10分) 1、病毒有抗青霉素的效应,因它们不具有基因组。( - ) 2、放线菌具有菌丝,并以孢子进行繁殖,它属于真核微生物。( - ) 3、属于肉足虫纲的原生动物借助鞭毛运动。( - ) 4、微生物的能量除了贮藏在ATP中外,还可以贮藏其他有机物中。( + ) 5、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 + ) 6、嗜盐微生物是那些能够生活在高糖环境中的微生物。( - ) 7、 DNA的遗传密码在蛋白质中通过单糖的序列表达它们自己。( - ) 8、民间制作的泡菜就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菌产生的拮抗作用才保证泡菜的风味、质量和 良好的保藏性能。( +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