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利用科学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

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

其行为变化的方法。

3、霍桑试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 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

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4、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特定反应倾向。

5、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包括人、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

6、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

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7、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比被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8、气质差异: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9、挫折: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

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

1、激励:激发鼓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激励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内外诱因,

引起机体变化,进而强化行为,实现目标。

2、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

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

进行研究,他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4、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

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5、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复的影响程度。

6、群体规范:指群体所规定的或自然形成的行为标准,诸如规章制度、纪律、法律等,以及人们心理活

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里,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8、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9、组织变革:制止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10、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其成员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能很好地合作,追求集体的成功。

二、填空或者简答

1.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个体心理与管理(气质、性格和能力;需要、期望、人性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个案法、群体谈话法、问卷法、实验法、测验法、)

4.学科产生标志(法约尔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韦伯(组织管理之父)的组织理论)

5.泰勒制(1. 科学管理的中心是提高效率,制定工作定额。2.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4. 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 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6.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 实行“职能工长制”。

8.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

上实行例外原则。)

6.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

基本观点:(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

(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

(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管理措施:1)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评价: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劳资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下,使管理者考虑的重心落在了人性的自然层面。经济人假设的提出,对于缓和劳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基础。即使现在,尽管一些发达国家一般认为该理论过时,但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或中小企业管理实践中,仍能看到这种理论的影子。

局限性:①、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多数人看成天生懒惰,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依据此假设确定的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及措施,是以金钱激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用权力严密地控制职工,不可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大志和责任心,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不符合管理的本质。③、对人的感情漠不关心,不可能激发劳动者的工作动机,所以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7.“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

基本观点:(1)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

(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管理策略: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

5)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评价:局限性:尽管突出了人际关系对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工作任务、工作本身对人的重要作用。

合理性:①、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也更重视人的社会性②、丰富了激励理论。从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入手进行管理,可收到比单纯物质刺激更好的效果③、改变了管理重心。开创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8.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第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高级需要,爱的需要起着中间过渡作用。人的需要次序由低至高逐级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第二、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但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不象间断的阶梯,低一级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得到满足才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需要的演进是波浪式。较低一级的需要的高峰过去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第三、低级需要是有限度的,一旦得到满足,但不再成为积极的推动力和起组织行为的作用了;高级需要的满足却是无限的,对行为具有持久的激发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需要—激励—行为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行为激励过程的共性。它还强调了人的内在需要是激励主要诱因,强调了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动机的激发和影响,批判了人的行为是单纯的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行为主义外因决定论。

9.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主要内容?

麦克利兰个体在较高层次上有三种主要的动机或需要。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的需要。

归属需要:希望与人为伴、归属于某些群体的需要。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

该理论实际上关心的是人的成就动机,对发现高成就需要的人及培养下属的成就需要非常有用。

10.霍桑实验及其结论:(照明实验良好的心理状态与人群关系比照明条件更重要,更利于提高工效、福利实验人群关系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产量方面,是比福利措施更重要的因素、群体实验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注意协调他们与正式群体的作用,以使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互相协调,充公发挥个人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访谈实验新型管理者必须善于倾听和沟通工人的意见)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以前的管理认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B、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C、以前的管理只注意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的特殊情感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D、以前的管理把物质刺激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而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E、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想感情漠不关心,管理人员单凭自己个人的复杂性和嗜好进行工作,而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像霍桑实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

11.四种人性假设,即存在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质等。)

13.科尔曼(H.Kelman,1961)认为态度改变要经历三阶段:(服从(obedience):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按社会规范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认同(identification):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态度,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内化(internalization):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14.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感是指个体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某人对工作有较高的满意感意味着此人总体来说喜欢他的工作,对工作有较高的评价和积极的情感。包括工作本身、报酬、升职机会、上司、及同事。影响因素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年龄年长的员工有较高满意度2、职业阶层员工的职业阶层越高满足感越强3、教育年限:4、组织规模组织规模越大,员工满意感越低5、领导风格:专制领导下的员工满意度低;民主型领导下的员工满意度高。6、工作的丰富程度:新颖复杂创造性的工作通常会提高满意度)

15.马斯洛把人类行为从理论和原则上作了系统整理,提示了人类需要、激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示了行为激励过程的共性。马斯洛认为人的内在需要是激励的主要诱因,强调人的不同层次需要对动机的激发和影响。评价优点:1、需要层次理论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动机结构进行科学研究;2、需要的排列次序基本符合人类需要的规律;3、指出了“本能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的不足,强调了动机与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动力作用4、提出了自我实现的观点和途径。缺点:1、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否定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体现了他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2、他认为的需要层次上升的固定程序,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6.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也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公平性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员工态度的影响。基本观点:①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人们对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只看绝对值也看社会比较后的相对值。相等认为公平,不等认为不公平。②一般说,员工是以对工作的付出比较所得。组织里人们不断地与他人比较,并对公平作出判断。③不同的判断就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建立奖罚分明的制度、发展员工参与制度、加强组织沟通、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

17.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因人而异、及时强化、以奖为主

18.双因素理论实际上说明了对员工的激励,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某种满足,如对工作的爱好、兴趣、责任感、成就感。这种满足能够使员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外在激励是指外部的奖酬或在工作以外获得的间接满足,如劳动保险、工资等。这种满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产生少量的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精神需要,而外在的激励或保健因素难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员工,必须注重工作本身对员工的激励。

19.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目标的一致性与可实现性、群体成员的共性(背景、爱好、兴趣、利益目标等共同点越多,凝聚力越强)、群体规模大小(小,交流畅通,易聚合;大群体,易出现意见分歧,信息交流不畅,难有强凝聚力)、群体与外部的关系(与外部比较隔离的群体凝聚力相对强;受外部压力或攻击的群体,内部会加强合作,凝聚力会增强;与外部竞争也会增强凝聚力)、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加入群体的难度(难加入,凝聚力越强)、成员之间的沟通(沟通越多,信息畅通,易相互理解,凝聚力高)、领导因素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领导班子是否团结;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成员对领导的信服、钦佩、拥护等影响凝聚力)

20.群体沟通指的是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基于其各自目的的群体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并在此集合体中进行交流的过程。语言非语言、口头、书面、表情、动作)障碍:来自发送者的沟通障碍(如何表达信息,如何发送信息);来自接收者的沟通障碍(对信息的理解与发送

者不同)沟通双方的不同背景特征导致沟通障碍(社会地位、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标准、职业、年龄等导致对同一问题看法不同)性别差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传递环节是否被增减、曲解等)

20.有效团队的特征目标明确(每个成员都清楚并接受他们的目标,且经常要求扩大目标。清楚开会流程、任务分派、工作进度,知道如何集中精力做好目前的任务。)积极参与(成员乐于参与团队目标或任务的完成,至于贡献高低则不重要)具有相关技能;成员间相互信任;保持良好沟通(成员间信赖、愿意合作,有利于公开沟通)以个体为基础对工作不断探索和调整;管理层要给团队提供完成工作的内部和外部技能;分享领导权(每个成员必须负责团队任务的完成。团队失败也代表每个人失败。团队领导人或协调者拥有行政与层级的职权,其他成员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职权。)

21.解决群体间冲突的方法:解决问题(冲突双方会晤,通过坦诚讨论解决问题)目标升级(由双方的共同上级提出一个由双方共同完成的新目标)资源开发(开发资源或融资,扩大资金来源等);加强沟通

组织结构变革(如果是因为职责不分、分工不合理等造成,可重新设置部门或重新划分职责)改变人的因素(人际沟通、增进人际交往)回避(让时间冲淡)官方命令、树立系统信念(每一部门都是组织大系统中的一员,密切配合)

22.因素(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提高领导影响力(首先,合理使用权力性影响力,做到:①、要慎重与理智地使用权力(尽量少用强制性手段或惩罚性手段,不以权谋私)②、要适当授权(调动下属积极性,获得更多支持)③、善于具体指导(让下属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方法,不能一味发号施令);

④、要接受下属监督,虚心听取下属意见其次,努力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现实中,领导者要注重品格修养,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水平,包括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社交能力、公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注意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建立和维护好情感关系,关心下属,真诚帮助下属,得到被领导者的支持。

23.领导理论综合起来主要有: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领导作风理论

24.决策原则:①信息准全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对比选优原则④集团决策原则⑤时效原则⑥系统性原则

25.四分图①、虑弱型领导低关心生产和低关心人的领导行为②、任务型领导高关心生产和低关心人的领导行为③、战斗集体型领导高关心生产和高关心人的领导行为④、人际关系型领导低关心生产和高关心人的行为

26.俄亥俄州大学的卡门(科曼)于1966年首先倡导的。领导生命周期论是在俄亥俄州大学领导行为四象限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图的基础上,加上成熟度因素,就可以考察,在什么阶段领导应采取何种方式。生命周期论认为,“高工作、高关系”的领导不一定经常有效,同样,“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也不一定经常无效。

27.组织功能(社会、管理、个人)

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

组织文化的结构: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组织文化的内容: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8.变革阻力和动力:动力来自组织环境,包括外部动力(政治、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和内部动力(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阻力:组织的与个人的。

组织的阻力:过分强调员工行为的一致性;片面强调变革、群体惯性、权力威胁、资源分配

来自个人的阻力:习惯、安全、权力、地位的考虑、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人际关系的威胁、失败的恐惧、同伴的压力。

29.组织有效性的衡量指标是什么(目标、劳力分配和权威)

《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doc》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Management Psychology) 编制单位:金审学院 编写人:周文莉 编制时间:2016年3月

课程说明部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介绍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类的基础课,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管理心理学是有关组织情景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行为的理解、解释、预测和变化规律,以便改进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与管理效能的学科。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讲课使学生能够认识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了解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心理与行为的主要特征,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管理类的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以为改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管理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学问题,明确个体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如何有效地进行激励;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发挥群体效应、提高群体工作效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影响力、领导方式、自身素质,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性;组织结构、组织效和组织变革等内容。把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于管理实践。 (三)课程性质 《管理学》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 (四)适用对象 经济、管理类本科各专业。 (五)预修课程 管理学、普通心理学。 二、课时分配

正文部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管理心理学的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体系结构,及其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及范围。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内涵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对推动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作用 三、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良好效能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 一、萌芽期 二、确立和形成期 三、发展期 【实践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建议】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潜移策略:所谓潜移策略,是指学校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这方面,主要有活动与规范一动一静的影响策略。 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如私下交换意见,传播谣言,搬弄是非。其主要特点有:①自发性,②灵活性,③不可靠性。(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如校务会议、课堂教学等。) 3.挫伤:挫伤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中,挫伤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实际上,它也是人们在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是名词意义上的挫伤。作为动词使用的挫伤,主要是指妨碍人的需要的满足,造成心理创伤的过程。 4.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5.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 6.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成员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不一致时主观上想像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7.领导: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而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 8.中介策略:是指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的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以便原有态度有过渡的桥梁。 9.成就动机:麦克莱伦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0.学校组织氛围: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二、简答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经典解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解读 文/蒋小华 德鲁克:所有的书都在讲如何管理别人,本书讲的是如何管理自己,让自己的管理行为真正有效。 解读:管理自己,从而实现管理别人,首先自己做到,然后再帮助别人做到,我觉得这就是领导力!管理自己、领导别人,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管,领导还差不多。 领导,不要只是管理。因为不是你有权力,而是你有魅力!你是领导吗?回头看看有没人跟随?!大凡自己以为是领导却无人跟随的人,只是散步而已! 德鲁克:一个人假如只勤奋苦干,只强调拥有的权力,那么不管他的位置有多高,他也只是个员工。相反,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他对工作的结果负责,那么不管他的地位多么低下,他所做其实就是”最高管理层”的实际含义、他其实就是“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业绩负责。 解读:领导者是由组织的价值定义的,真正的领导人并不是职位,而是他对价值的做事方式。 有效性:不但要让员工们抱有梦想,而且还要拥抱它、实践它;深入到员工们中间,向他们传递积极的活力和乐观精神;以坦诚精神、透明度和声望,建立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团队,把同员工的每一次邂逅都作为评估、指导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机会;有勇气,敢于做出不受欢迎的决定,说出得罪人的话;以好奇心、甚至怀疑精神来监督和推进业务,要保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带来员工们的实际行动;勇于承担风险、勤奋学习,亲自成为表率;懂得欢庆。 德鲁克:重视贡献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自己狭隘的部门、专业及技能,转移到组织的业绩上来,从而使他更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效益的地方。只有这样,他才会事事都想到客户。 解读:德鲁克第一次把管理价值定义在客户价值上,使管理获得了客观性;建立了客观的标准—有效产出。员工与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的关系,靠价值交换报酬。 德鲁克:优秀的领导人最常自问:“若要大幅度地提高组织效率,我到底能作些什么贡献呢?”多数管理者都将自己管辖的那点事看得过重,他们很担心本单位或上级会让他们“吃亏”,特别在乎自己“应该享受”的一些权力,导致行为无效。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3101204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课程类型职业选修课 学分数 3 总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得性质与任务 1.课程得性质 本课程就是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得专业模块选修课;也就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得选修课。本课程就是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知识而形成得交叉学科,就是研究管理领域中人得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得积极性得学科。 2.课程得任务 通过对本课得学习,将帮助学习者熟悉与掌握管理心理学得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得基 础理论、人得个性、人得需要、人得期望、人得挫折、人性管理、以及激励行为、决策行为、领导行为、创造行为、人群心理。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技巧与主要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全面地提高学生得实际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在本课程得教学中,要求学生应能辨认行为事实以及组织管理中得社会心理现象,了解人得心理行为变化得基本过程及变化倾向,熟悉与掌握管理心理学得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对提高学习者得管理素质与工作效率,加速管理现代化就是十分必要得。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管理学基础 后续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课程

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实训成绩(20%)+期末成绩(40%) 三、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2、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一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3、周妙勤,《管理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4、王重鸣,《管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5、卢盛忠,《管理心理学》(第三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6.廖明明,《管理心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6月 7.朱永新,《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8.孔祥勇,《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9.汪雪兴,《管理心理学》(第二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四、大纲执行说明 1.本大纲为教学指导性文件,所列内容只就是基本内容,只表明教学得范围及深度,具体教学安排应按具体教学计划执行。 2.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顺序上作部分调整。 第二部分理论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学得基本内容,以及对人得行为基础、挫折、关于人性得几种假说、领导行为得概念与要素、领导班子合理结构得基本内容、组织结构、创造得特点、人群关系得理论与实践等基本理论得认知。 要求学生熟悉管理心理学得研究对象、作用、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得相互关系,熟悉心理过程、管理学得基础理论、个性心理得相关理论,熟悉期望理论、目标管理理论、需要理论、激励理论、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及其在管理中得作用,熟悉决策行为、领导者行为以及组织得特征、要素、作用,熟悉创造心理与行为,熟悉人群关系等相关理论。 要求学生理解影响人行为得因素、个性得特点、人得价值观、态度对行为得影响、激励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根据人力资源课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拜读了德鲁克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通过阅读总结,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当做到: 一、重视目标和绩效管理。通过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让自己的工作更有计划性。使自己的日常工作始终围绕目标进行,通过责任意识将计划的执行到位,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团队的目标,要通过组织来实现。这要求我们要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和团队合作,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和培训等手段来实现组织目标。 二、做好时间管理。我认为要更好的实现目标,同一时间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我们慎重设定自己工作的优先顺序,将宝贵的时间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划分。 三、用人所长。如何发挥一个人的长处,使他在团队中做出最大贡献,这是我们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的目的。这要求我们根据工作中时刻变化的形势,对人员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合理搭配班子、进行性格互补和工作按流程咬合、做好人性的制衡,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激发潜力,做好授权和及时沟通。 四、进行有效决策。管理者每天要做很多决策,这必然分散他的注意力,降低决策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关注经营核心,集中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影响经营结果的核心业务上,从关乎企业命运的战略目标着手,审慎制定战术策略和行动措施,按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先后顺序,充分发挥组织内各人的专业学历、经历特长,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做好综合分析和换位思考,把握机遇,有胆有谋,进行有效的决策,完成组织目标。 五、关注运营体系建设。达成目标要讲究方法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上有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使组织内各人各负其责,按照既定规范,最大效率的完成日常工作,将更多的经历和时间给予“危机管理”,才能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结合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关于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案例,我更深刻的认知到管理能够优化经营效果,特别是战略目标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设置、激励政策关注的核心对经营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并书中的成熟做法,对照自身的不足,对日常工作进行了改进: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强化时间管理和进度控制,时刻强调有效决策,将管理的基本常识用到日常工作中,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绩效,重视长久利益,做到顺时应势、与时俱进。 2、一向对畅销书有点抵制心理,也不知道是出于标新立异的想法还是觉得畅销书太过大众,体现不了自己的能力,总之这个想法一直制约着自己,让自己成为井底之蛙。上半年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让我已经感觉到,即使再大众读物,你大概也只知道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次看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更是印证了这个想法。这段话写在开头,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不要夜郎自大! 全书分7部分,分问题列表,时间管理,我能贡献什么,发挥别人长处,要事优先,决策要素和有效决策几个模块。除了第一部分仍然有部分意见不能苟同外,其他部分,看了深受启发。第一部分讲到:卓有成效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个人以为,还需要天赋及管理者某些共同的性格特点(现在还不能完全描述,但是成功的管理者都有,做事持续跟进的能力),当然不排除为了更畅销,鼓励一下我们这样资质一般读者的购买潜力:)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

2.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单元(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历史。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重点: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管理心理学的概念与范畴 第二单元(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历史。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背景 教学重点:管理心理学的背景 教学难点:管理心理学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第三单元(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人性的概念。理解人性的不同学说。掌握人性在管理心理学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人性在管理心理学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人性在管理心理学中的意义 第四单元(章)基本的激励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激励的概念。理解激励与操纵的特点。掌握激励的多种理论内容。教学重点:激励的不同理论 教学难点: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第五单元(章)激励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加深了解激励的概念。理解组织背景中的激励原因。掌握组织中激励的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组织中激励的应用条件 教学难点:组织中激励的条件与作用。 第六单元(章)激励后果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概念。理解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意义。掌握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组织公民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第七单元(章)组织中的知觉 教学要求:了解知觉的概念。理解组织中知觉的意义;掌握组织中知觉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理解组织中知觉对管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组织中知觉对管理的应用领域。 第八单元(章)组织中的记忆与学习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中学习的概念。理解组织中学习对组织的意义。掌握组织中学习的管理。 教学重点:组织中学习的管理。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A套 一、名词解释 1、学校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真实自我。 3、动机动机就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行为指向特定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心理动力系统,它就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就是相互吸引还就是相互排斥,就是接近还就 是疏远,就是尊敬还就是轻蔑,就是爱还就是恨,等等。 二、填空题 1、学校管理与人的__心理活动______就是紧密相连的,学校管理归根到底就是____人____的管理与____人的心理____的管理。 2、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应把教师心理放在_ _主导______作用位置,应重视与强化学生的_ _ __主体____意识。 3、活泼好动、敏捷、灵活就是人的_ _气质_____特征。勤奋、刻苦、认真、敬业就是人的__性格______特征。 4、双因素理论的两类因素就是__保健______因素与__激励______因素。 5、态度的三个成分就是___认知_____、___情感_____、与___行为倾向_____。 6、“三个与尚没水喝”说的就是群体中的__责任分_散____现象。 7、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就是___教育目的_____。 8、领导影响力因素有___权力性影响_____与__非权力性影响两大类。 三、单项选择题 1、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D )。A、人际关系阶段 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 C、“管理科学”阶段 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2、独立型与顺从型就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 A、阿德勒 B、荣格 C、威特金 D、卡特尔 3、阿Q被人打了以后说就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C ) A、反向行为 B、压抑 C、合理化 D、升华 4、挫折后嚎啕大哭、撕衣咬手……属于下列哪种反应?(C )。 A、攻击 B、冷漠 C、退化 D、幻想 5、血压高、心脏病就是压力的(A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行为反应 D、情绪反应 6、法治社会强调对(B )的服从。 A、权威个人 B、社会规范 C、小群体规范 D、单位领导 7、“先入为主”说的就是对人知觉的(B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投射效应 D、近因效应 8、适应与(B )就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A、交往 B、发展 C、生存 D、学习 9、根据卡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 )。 A、命令式 B、说服时 C、参与式 D、授权式 10、管理心理学中的校园组织文化的含义就是(C )。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进行管理行为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知识点及考试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导论 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对象与任务(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三、国外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科学管理运动 (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四)群体动力理论 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 (二)以德为本 (三)中庸之道 (四)无为而治 五、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六、当代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当代管理心理学进展的特点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N07011102 2、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心理学 3、课程英文名称:Managerial Psychology 4、课程性质: 必修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7、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得、意义 《管理心理学》就是公共管理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得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心理学有比较系统与全面得认识,了解与掌握管理心理学得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掌握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得主要应用;熟悉管理心理学得主要理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管理问题,了解如何通过管理心理学引导员工与企业行为,掌握解决现实中企业员工与组织得冲突;运用管理心理学得相关理论提高员工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2、学时、学分 学时:理论40 学分: 2 分 3、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研讨。 4、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作业、课堂讨论 (2)考试成绩占70 %,形式有:试卷考试 5、参考教材及书目 (1)《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2)《管理心理学》(第二版)李靖科学出版社2011 年 (3)《组织行为管理》李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 (4)《管理心理与实务》张友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管理心理学》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 (6)《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7)《组织管理心理学》王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管理心理学》刘永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年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得与要求】 1、了解管理学得理论基础与研究对象 2、了解管理心理学得演变、研究动态 3、掌握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管理心理关于人得假设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纲)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内容纲要 一、时间管理。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工作。 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不应该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下列四项基本原则: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和培养他人。 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 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三、善于利用长处,利用所有人的长处,因势导利。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会误入因人设事的陷阱的四个原则: 1、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完成。拒绝完人意识。 2、职位的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弹性和专业以外的机会。 3、先考虑某人能做什么,而不是职位要求什么。 4、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管理上司:管理上司的关键在于了解上司的长处,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使其弱点不产生影响。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让每个人的才智、健康以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长。 四、将精力集中在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要事第一原则。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 1、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2、重视机会,而不是重视困难; 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盲从; 4、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舒适区) 五,善于决策。决策是一种选择,是在不同意见讨论和不同方案上做的判断,不是"一致意见"的产物。决策的五个要素: 1、要确定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按问题的发生情况,可分为四类: ①、真正经常性的问题。发生的个别问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管理心理学 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管理心理学大量借鉴了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其主要内容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内容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对个体心理的研究,个体是构成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管理组织的细胞。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又是管理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立的人格。认识个体心理是研究管理心理的基础。对个体心理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 (2)对群体心理的研究。群体是管理组织中的基层单位,在管理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心理对管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管理心理学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 (3)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 (4)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把管理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研究管理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管理行为行为的影响等,社会心理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社会管理理论。 【课程任务】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有两个,即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对劳动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其中主要的任务是掌握管理工作中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制定出管理个体、群体、组织的科学管理方针政策和方法,同时极大地促进领导者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还有就是吸收、运用各相关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及其他涉及管理的学科)的理论、方法,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活动规律,说明如何通过调整人际关系、激励动机、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增强组织凝聚力等手段,来协调人—人系统。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与要求】 引言管理心理学导论 基本要求:明确管理心理学相关概念及其价值,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学习意义与指向范畴,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讲管理与心理 第一部分管理之道 基本要求:明确和了解管理思路与管理对象,掌握和理解管理核心与管理关键。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4. 考核方式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N07011102 2.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心理学 3. 课程英文名称: Managerial Psychology 4. 课程性质 : 必修 、课程说明 1. 教学目的、 管理心理学》是公共管理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心理学有比较 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掌握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 理实践中的主要应用;熟悉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管理问题,了解如何 通过管理心理学引导员工与企业行为,掌握解决现实中企业员工与组织的冲突;运用管理心理学 的相关理论提高员工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2. 学时、学分 学时:理论 40 学分: 2 分 3.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研讨。 闭卷考试 1)平时成绩占 30 % ,形式有: 作业、课堂讨论 5.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6. 开课单位: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7. 授课对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2)考试成绩占70 %,形式有:试卷考试 5. 参考教材及书目 1) 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2) 管理心理学》(第二版)李靖科学出版社2011 年 组织行为管理》李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 管理心理与实务》张友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 管理心理学》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7) 组织管理心理学》王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 管理心理学》刘永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年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2.了解管理心理学的演变、研究动态 3.掌握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管理心理关于人的假设 2.难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动态 教学内容】 1.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业100分答案

题号: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世界上第一本工业心理专著《心理学与工业效率》的作者是()。 选项: A、A.冯特 B、B.闵斯特伯格 C、C.斯科特 D、D.梅奥 学员答案:B 题号: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注重工作分析的早期工作设计与专业化阶段也被称为()。 选项: A、A.科学管理时期 B、B.行为学派阶段 C、C.社会科学原理阶段 D、D.“管理科学”阶段 学员答案:A 题号: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梅奥是下列哪一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选项: A、A.科学管理学派 B、B.管理行为学派 C、C.管理科学学派 D、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学员答案:B 题号: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 选项: A、A.人际关系阶段 B、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 C、C.“管理科学”阶段 D、D.综合性的现代管理时期 学员答案:D 题号: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选项: A、A.20世纪30年代 B、B.20世纪50年代 C、C.20世纪60年代中期 D、D.20世纪70年代 学员答案:C 题号: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罗夏墨迹测验是测量人的()。 选项: A、A.气质 B、B.性格 C、C.智力 D、D.能力 学员答案:B 题号: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是()。 选项: A、A.性格 B、B.气质 C、C.兴趣 D、D.能力 学员答案:A 题号: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性高”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 选项: A、A.胆汁质 B、B.多血质 C、C.黏液质 D、D.抑郁质 学员答案:B 题号: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独立型与顺从型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选项: A、A.阿德勒

如何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如何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给你一个团的番号,让你拉一个团的队伍。拉成了你就是团长,拉不成你就给团长拉马。 思考题1: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思考题2:如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 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什么? 1. 管理就是组织大家朝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要有目的; 2. 管理就是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要有规划; 3. 管理就是决策,就是决定做不做一件事,如何做,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要有抉择; 4. 管理就是将一项或数项工作顺利完成的过程,要有成果; 5. 管理就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支,解决人浮于事等问题,要有效率; 6. 管理就是进行协调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将公司的决策和意图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要有润滑剂; 7. 管理就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管理能力从何而来?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 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职务本身附带的,也不是专业决定的,而是在学习中、实践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2. 不断的学习、培训、体验、总结、研究、领悟等,加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全面良好的素质和敢于开拓的精神,可以使你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 3.管理者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造就自己,树立起管理者的形象,建立起管理者的威信。 4.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的习惯、效率和收获,以及由此转化而成的能力,决定着你的未来。 5.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定的素质? 管理者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全面的专业素质、良好的个人修养、较强的交际能力、积极的心理状态、一定的创新意识之外,还需要有一些特定的素质或条件: 1)远大的抱负。虽然时下在做着普通的编辑工作,但是已经萌生了将来做主编或主任的想法;虽然时下暂时栖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天地,但是已经看到了一个可以大展鸿图的空间; 2)当下的准备。虽然暂时只是一个小组长,但是已经在做着知识、素养、心理、能力、魄力等方面的准备,时刻在准备着担当重任,只等那重要的机会向你走来; 3)较强的掌控能力。无论是部门主管还是一个工作单元的小组长,时刻都要对自己所辖的人员、工作、动向等情况了如指掌,要能够把握团队前进的方向,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较强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4)良好的口才和文采。不光要能够准确、完整地把自己的思想、思路、意图、部署讲出来,还能成为一个演说家,一个培训师,一个话语中心,一个信息集散地和处理终端。 6. 管理者要明白人是管理的中心,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心灵总是会向员工敞开着,自觉地把自己与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拒员工于千里之外,高高在上,和员工没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员工也就会自然地背弃你。 7. 树立与团队同在的意识,自己既是团队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团队的一员,管理者是因为团队而存在的。 三、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Psychology 课程代码:* 学时数: 34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管理学、公共管理学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城市管理专业的专业任选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关系方向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其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奠定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补充和发展;《组织行为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管理心理学》。 先修课程:《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等课程,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如能通过自学修读完《普通心理学》将非常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 后续课程:《组织行为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理解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管理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难点: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 1、工业心理学创始人: 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2、霍桑实验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中的几个假设 假设一:物质条件的改善可提高生产率。 假设二:工间休息,缩短工作日可减少疲劳,提高生产率。 假设三:计件工资制可提高生产率。 假设四:管理方法的改变可提高生产率。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福利试验。 第三阶段:群体试验。 第四阶段:谈话试验。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是: 1. 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提高生产率的第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受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的影响。 2. 工人的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情绪,也就是他们的“ 士气” 。 3. 改善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愉快工作是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 4. 论证了团体中,非正式组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影响。 3、管理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 萌芽 追溯到闵斯特伯格 心理技术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技术。 学校管理心理的诞生 20 世纪70─80 年代 美国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再版时更名为《教育组织行为学》心理技术学

4、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 “ 理性-经济人” ,实利人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X 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 M. McGregor) 《企业中人的方面》 X 理论和Y 理论 X 理论就是对“ 经济人” 假设的概括。 X 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多数人是: (1) 懒惰的,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2) 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心受别人指导。 (3) 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迫使他们工作。 (4) 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5) 只有少数人能自励,能克制感情冲动,应担当管理的责任。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管理模式:“ 任务管理” 1 、管理的重点在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 2 、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 3 、在奖惩方面,主要用金钱和严厉的惩罚,通俗些说就是采取" 胡萝卜加大棒" 政策。 泰勒制与“ 经济人” 假设 “ 时间-动作分析” 管理者和生产工人严格分开 “ 计件工资制” 如果人真能象牛一样愚蠢,就可以让他们俯首帖耳按照我所设计的那套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也许会更高。 ——泰勒 “社会人”假设 一、“社会人”(Social man)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管理心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Management Psychology 课程编号:0106032 课程性质:选修 教学语种:中文 总学时:32学时,其中实验课2课时 学分: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应用心理学课程,主要介绍个体、群体以及组织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一门心理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包括气质理论、性格理论、能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决策理论、认知规律理论、组织心理理论以及领导理论等。 本课程的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相应的管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人们改进在组织中的行为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等。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PPT投影;音像资料。 2、网上交流与答疑:为学生的课余学习提供指导。 3、实例分析与讨论:中外管理心理学的实际案例。 4、论文写作:读写议教学之重要环节。 三、教学要求 1、多媒体教学:PPT课件要求与本教学大纲内容相匹配。 2、实例数量:总数量20个以上。每一学年要求更新4个以上实际案例。 3、开展课堂讨论与上课发言,教师做好发言成绩纪录。 4、论文写作:论文选题需经老师认可;字数要求3000以上。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课时) 本章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介绍课程的安排以及管理心理学的重要性;二是介绍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即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三是介绍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理论。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早期管理科学的发展 (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三)最新研究趋势 本章重点和难点:理解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发展演进史。 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2课时) 管理心理学上讲的人性是指管理者对员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它不同于哲学上的人性观。人性假设是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一切管理措施的出发点。本章主要介绍管理心理学中关于人性的五种理论:X理论;Y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Z理论以及超Z理论假设。 一、人性的假设 (一)哲学上人性观和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二)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的特点 二、五种人性假设 (一)X理论 (二)Y理论 (三)自我实现人理论 (四)复杂人理论 (五)Z假设和超Z假设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对五种人性假设的理解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