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一、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

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14C和3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

4.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

与相应的普通元素之间存在着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所引起的个别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对于轻元素而言,同位素效应比较严重。因为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判别是倍增的,如3H质量是1H的三倍,2H是1H的两倍,当用氚水(3H2O)作示踪剂时,它在普通H2O中的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使水的物理常数、对细胞膜的渗透及细胞质粘性等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由同位素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在实验误差内,可忽略不计。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利于追踪测量,但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应小于安全剂量,严格控制在生物机体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免实验对象受辐射损伤,而得错误的结果。

二、示踪实验的设计原则

设计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实验应从实验的目的性,实验所具备的条件和对放射性的防护水平三方面着手考虑。原则上必须从两个主要方面来设计放射性示踪实验:一是必须寻求有效的、可重复的测定放射性强度的条件,二是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比活度λqδ(单位是原子/时间/分子,dpm/mol或ci/mol)。其中,λ=-dN’dt/N’为该处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常数。q=N’/n’,表示n’个该化学形式分子为N’个放射性原子所标记。δ=n’/n表示放射性标记的分子数n’与总分子数(标记的加未标记的)n之比。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来实现所研究课题预期目的全部或一部分,一般须经过实验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放射性废物处理三个步骤。

1.为什么同位素具有放射性

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自19世纪末发现了放射性以后,到20世纪初,人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已有30多种,而且证明,有些放射性元素虽然放射性显著不同,但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910年英国化学家F.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应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做同位素。

不久,就从不同放射性元素得到一种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6.08,另一种则是208。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他改进了测电子的仪器,利用磁场作用,制成了一种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当他用氖气进行测定时,无论氖怎样提纯,在屏上得到的却是两条抛物线,一条代表质量为20的氖,另一条则代表质量为22的氖。这就是第一次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即无放射性的同位素。当F.W. 阿斯顿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后,进一步证明,氖确实具有原子质量不同的两种同位素,并从其他70多种元素中发现了200多种同位素。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元素有109种,只有20种元素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但所有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1932年提出原子核的中子一质子理论以后,才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原子质量会有所不同,涉及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如

放射性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同位素,而且通常不少于3个,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般只有一个稳定核素,其稳定同位素从不会多于两个,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一步。这不仅使元素概念有了新的含义,而且使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再一次证明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不是原子质量数。

2.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如P(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P(磷)-32 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衰变得越快。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变的时候放射出射线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高中生物学中常见同位素示踪法实验

同位素示踪法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参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实验中经常应用的一项重要方法,它可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总之,同位素示踪法正在更大规模地应用于生物研究领域。 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131I等。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下面笔者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如下: 1 研究蛋白质或核酸合成的原料及过程 把具有反射性的原子参到合成蛋白质或核酸的原料(氨基酸或核苷酸)中,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以及分布如何。 2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在一次性给予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的前提下,通过观察细胞中放射性物质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位置,就可以明确地看出细胞器在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证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3 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或核苷酸并引入细胞内,探测这些放射性标记出现在哪些结构中,从而推断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 探究光合作用中元素的转移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8O、14C、3H作为示踪原子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例如,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 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另外,卡尔文等用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5 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 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的氧气(18O),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H218O。用18O标记的葡萄糖(C6H1218O6),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水全部无放射性,即C6H1218O6→C18O2。例如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水。 6 研究某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输过程 研究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32P等来做实验,发现根毛区是根尖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部位。研究矿质离子在茎中的运输部位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的韧

镭 镭,英文名radium,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7周期,第IIA族,原子序数88,元素符号Ra。纯的金属镭是几乎无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氮气反应产生黑色的氮化镭(Ra3N2)。镭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强烈的放射性,其中最稳定的同位素为镭-226,半衰期约为1600年,会衰变成氡-222。当镭衰变时,会产生电离辐射,使得荧光物质发光。是居里夫人发现的新元素,镭的发现对科学贡献伟大。 镭元素符号Ra,原子序数88,原子量226.03。外围电子排布7s,密度6.0g/cm,熔点700℃,沸点<1140℃,位于第七周期第ⅡA族。银白色有光泽的软金属。第一电离能509.37kJ/mol,电负性0.9。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不稳定,易跟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化合。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镭(Ra(OH)2)并放出氢气。溶于稀酸。化学性质跟钡十分相似。镭的氯化物、溴化物、氢氧化物易溶于水,硫酸盐、碳酸盐微溶于水。已知镭有多种同位素,镭-226半衰期最长,为1622年。镭有很强的放射性,衰变时放出α和γ两种射线,并放出大量热(每克镭每小时放热586.18焦耳),裂变生成氢和氮。在镭射线照射下,水、氨、氯化氢能分解,氧气能转变成红氧。硫化锌、硫化钙等碱土金属硫化物,在镭射线的照射激发下能发出浅绿色柔和的磷光。镭射线能破坏动物体,杀死细胞、细菌。利用镭的放射性可治疗癌症,在硫化锌,硫化钙中混入10ppm的镭盐,可制成发光涂料、发光塑料。镭盐跟铍粉的混合制剂,可作中子放射源,用于探测石油资源和岩石的组成。镭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多种矿物、土壤、矿泉水和海底淤泥中。镭在自然界中分布特别稀少,仅占地壳原子总数的一百亿亿分之八。1898年12月,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从沥青铀矿提取铀后的矿渣中分离出氯化镭,1907年测出镭元素的新的原子量,1910 年又用电解氯化镭的方法制得了金属镭(白色金属)它的英文名称来源于拉丁文radius,含义是“射线”。镭在地壳中的含量为1×10-9%,至今已发现质量数为206~230的同位素中,除镭223、镭224、镭226、镭22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外,其余都是用人工方法合成的。镭存在于所有的铀矿中,每2.8吨铀矿中含1克镭。 镭是荧蓝色/银白色金属,是最活泼的碱土金属。镭在空气中可迅速与氮气和氧气生成氮化镭(Ra2N3)和氧化镭(RaO),与水反应剧烈,生成氢氧化镭和氢气。镭的最外电子层有两个电子,氧化态为+2,只形成+2价化合物。镭盐和相应的钡盐属同晶形化合物,化学性

稳定同位素应用

高精度稳定同位素技术 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化学元素,最常用的稳定同位素有碳-13 (13C)、氮-15(15N)、氢-2 (2H即氘) 和氧(18O)等。因为这些同位素比普通元素重1到2个原子量单位,所以也叫作重元素。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就是天然同位素或非放射性同位素(non-radioactive isotope),即无辐射衰变,质量保持永恒不变。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包括所有化合物、水和大气,所以也就自然地存在于动植物和人体内。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普通元素相同,所以可用作示踪剂来标记化合物用于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和药物生产等几乎所有自然领域。由于没有辐射污染,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可以用于任何对象,包括孕妇、婴儿和疾病患者,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都绝对安全。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另一特点是其测试定量的高精度和超高精度,达到PPM级(即百万分之一精度),而且同时也测定了化合物的浓度,事半功倍,且降低了测试误差。现在,利用同位素技术人们可以同时测定多个不同的样品,从而提高测定效率。这些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是放射性同位素等技术所不可比拟的。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示踪能力的微观性和灵活多变性。微观性是指它可以用来标记、追踪化合物分子内部某个或多个特定原子,比如葡萄糖分子中各个原子在人体内的不同代谢途径, 哪些原子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而哪些原子进入脂肪代谢途径参与脂肪合成。多变性是指通过对同位素标记位点的合理选择和巧妙设计来追踪、定性定量测定化合物的不同代谢途径或者生成过程。 由于以上特性,自上世纪中叶特别是70年代以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科技先行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营养、代谢、食品、农业、生态和地质等研究和生产领域。近年来在药物研发生产以及新兴的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和代谢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 等前沿领域,稳定同位素技术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独特高效甚至必须的技术,显著地提高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效率。最新近的例子是德国科学家用碳13氨基酸通过三代喂养成功地标记了动物全身的所有蛋白质而获得了细胞代谢的重要发现。这一崭新的技术堪比当年的聚合酶连锁反应技术(PCR), 必将迅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地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无所不在意味着该技术应用的普遍性,有大自然显微镜的独特功能,将揭开越来越多的大自然和人体的奥秘。

镭资料

镭的资料 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镭能生成仅微溶于水的硫酸盐、碳酸盐、铬酸盐、碘酸盐;镭的氯化物、溴化物、氢氧化物溶于水。已知镭有13种同位素,226Ra半衰期最长,为1622年。镭能放射出α和γ两种射线,并生成放射性气体氡。镭放出的射线能破坏、杀死细胞和细菌。因此,常用来治疗癌症等。此外,镭盐与铍粉的混合制剂,可作中子放射源,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是原子弹的材料之一。 发现人:居里夫妇 元素结构 晶体结构: 晶胞为体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3个金属原子。 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Ra ,原子序数88 ,原子量226.0254,属周期系ⅡA族,为碱土金属的成员和天然放射性元素。1898年M.居里和P.居里从沥青铀矿提取铀后的矿渣中分离出溴化镭,1910年又用电解氯化镭的方法制得了金属镭,它的英文名称来源于拉丁文radius,含义是“射线”。镭是荧蓝色/银白色金属,是最活泼的碱土金属。镭在空气中可迅速与氮气和氧气生成氮化物和氧化物,与水反应剧烈,生成氢氧化镭和氢气。镭的最外电子层有两个电子,氧化态为+2,只形成+2价化合物。镭盐和相应的钡盐属同晶形化合物,化学性质很相似。氯化镭、溴化镭、硝酸镭都易溶于水,硫酸镭、碳酸镭、铬酸镭难溶于水。镭有剧毒,它能取代人体内的钙并在骨骼中浓集,急性中毒时,会造成骨髓的损伤和造血组织的严重破坏,慢性中毒可引起骨瘤和白血病。镭是生产铀时的副产物,用硫酸从铀矿石中浸出铀时,镭即成硫酸盐存在于矿渣中,然后转变为氯化镭,用钡盐为载体,进行分级结晶,可得纯的镭盐。金属镭则由电解氯化镭制得。镭及其衰变产物发射γ射线,能破坏人体内的恶性组织,因此镭针可治癌症。 发现人 玛丽·居里(Marie Curie)和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发现年代:1898年12月26日上午8时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或译彼埃尔·居里、比埃尔·居里。 1859年5月15日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医生家庭。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稳定同位素样品处理技术

稳定同位素样品处理技术 1、固体样品 固体样品在进行同位素质谱分析之前必须进行干燥、粉碎、称量等处理步骤。 1.1干燥 样品可以放在透气性好,而且耐一定高温的器具或取样袋中,然后在60~70℃的干燥箱进行干燥24~48小时。 注意:烘干的样品要及时研磨或者保持干燥,否则有返潮现象,给磨样造成困难,而且影响同位素数据。 1.2酸处理 将土壤样品适当粉碎(为了更好的反应),放在小烧杯中,倒入适量浓度的盐酸(浓度一般用0.5mol/L),这时会发现有小气泡冒出,这是盐酸与土壤中的无机碳反应产生的CO2,用玻璃棒搅拌使反应更完全,可以间隔1小时搅拌一次使之充分反应。反应至少6小时,除去土壤中的无机碳,沉淀,倒掉上层清夜;再用去离子水搅拌洗涤,沉淀,倾倒上层清夜,重复3~4次,充分洗净过量盐酸;然后烘干土壤样品(条件同上)。 注意:测定碱性土壤中的有机C同位素,在干燥之前需要进行酸处理。因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含有无机碳,会影响到我们需要的数据。 1.3粉碎 经过烘干的样品需要粉碎才能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样品的均匀,粉碎程度至少要过60目的筛子。粉碎可以用研钵、球磨机或混合磨碎机来等来处理。 1.4样品整理 磨好的样品放在合适的包装里,如小瓶子、小信封或自封袋里,最好密封保存。以数字和英文字母做标记区别样品。 1.5称量 经过干燥和粉碎处理的样品在分析之前还得放在锡箔帽中称量。用微量分析天平(同位素实验室专用),样品量可以精确到0.001mg (百万分之一天平)。称样前,先将所需工具及样品排放好,所需工具包括样品垫、样品盘、镊子、勺子。先调天平平衡,看水泡是否在圆圈内,在圆圈内则表示天平平衡。在称量过程中尽量不要碰桌子,减少对天平的影响。称量时,先将锡帽放进天平内,等天平显示的数字稳定时调零,然后将锡帽取出放在样品垫上,放适量样品至锡帽中,样品的量根据测定的同位素以及样品中的含量而定。称量最终质量并作记录。然后将锡帽团用镊子或拇指和食指轻轻用力团成小球。已经称量并用锡箔包好的样品放在专门的样品盘里,并附带一份质量表格,保存。 注意:任何时候不能由裸露的双手触摸样品或锡帽。若用手操作,须带上无尘橡胶手套。并确保包好的样品没有泄漏。样品盘中样品的标记对应记录本上的标记。(只要同位素比率值的不需要记录质量数,而需要全N或全C量的则需要记录质量数)。

浅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浅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原子物理》课程论文 这学期通过学习XX老师的《原子物理》课程,我对原子物理其中一个领域—放射性同位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兴趣源于我在高中时期对生物学科中同位素示踪法的学习经历,当时我就感觉这一技术十分奇妙,但不明原理,《原子物理》课程让我认识并理解了物理和生物两大学科之间的这一联系。课堂上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些有关的应用,但是我仍不满足。老师只能作为课程的引路人,为学生指明入门方向,要想横向更加广泛地,纵向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课程的某个领域还是要学生在课外多方搜集资料,筛选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比较和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浩瀚广博,即使仅仅只谈它的示踪技术应用,也远非我这篇小论文可以概述详尽的,所以我也只能用“浅论”这两个字。下面我就对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进行浅显的介绍和论述。 具体论述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相关的基本概念,无论结构多么复杂的物理学大厦,它的地基都是由一块块叫做“基本概念”的砖石筑成的。基本概念不明晰,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如此广泛而丰富的应用。那么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呢?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位元素的原子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原子重些,有的原子轻些;有的原子很稳定,不会变,有的原子有放射性,会变化,衰变后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我们把这些处于同一位的元素但有不同性质(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中有的会放出射线,因此称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发出射线,它到哪里,人们就可以追踪到哪里,可作为示踪剂使用。示踪剂可以是示踪原子,也可以做成示踪化合物。因为加入示踪剂之后,就像贴上标记一样,所以又称之为标记化合物。人们已经用氚、碳-14、磷-32、硫-35、碘-125等许多核素合成了许许多多标记化合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以下简称示踪技术)作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干扰少、准确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工农业生产、医疗、环保、国防和科学研究等许多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这种应用还在迅速扩展。 (一)示踪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高中时期我们就曾经学过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即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它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有关光合作用的基本产物的知识,也是在利用二氧化碳-14(14CO2)作为示踪剂之后才被人们所了解的。二氧化碳-14中的碳-14是碳的一个放射性同位素。此外,有些植物具有非常巧妙的机能——在夜间,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到了白昼,就在叶子中进行光合作用。这一现象也是利用二氧化碳-14进行研究后才发现的。利用示踪剂二氧化碳-14还可以研究有关植物呼吸的详细情况。例如,由于昼夜之间的差别,植物的呼吸情况有什么不同?呼吸对光合作用有什么影响?不同植物之间,呼吸有什么差异等等。 (二)示踪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放射性示踪剂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石油蕴藏在地下,油层非均匀性质很严重,油水分布复杂。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的情况,对提高采油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用氚或碘-125、硫-35作示踪剂,注入油井中,打一些监测井进行监测,就可以知道地下油水的分布情况。再如,不同公司生产的石油往往共用一条输油管道,要想把哪个公司输送过来的石油分辨得一清二楚,也可找示踪剂来帮忙。例如在甲公司的石油中加入放射性碘做示踪剂,在乙公司的石油中加入放射性硫做示踪剂,当接收站测到放射性碘示踪剂信号时,就知道甲公司的石油过来了,就会自动打开甲公司的贮油槽。当测到放射性硫示踪剂信号时,就知道是乙公司的石油过来了,就会打开乙公司的贮油槽,保证不会认错货。 (三)示踪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用氚标记示踪剂可以帮助水利学家们研究江河中泥沙是怎么淤积的。利用氯-36示踪剂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下水运动走向和渗透率的大小。利用碳-14示踪剂可以研究大洋水流的循环模式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等等。磷-32、硫-35、碘-125、碳-14或氚作示踪剂,可以帮助医生从分子水平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机制,进行药物代谢,基因工程等研究。用磷-32或硫-35标记的核苷酸,可用于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分子序的测定。 (四)示踪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通过查阅相关医学文献,我发现在医学研究中,经常需要了解某种物质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和代谢规律,包括药物、抗体、细胞膜受体,基因片段以及蛋白质等各种分子。如何能够较为方便地在活体动物或人体条件下了解这些情况呢?示踪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随着放射性标记药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在体外探测体内放射性分布的设备不断进步,示踪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早,我们为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给病人口服放射性碘,然后测定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高低,定量显示甲状腺的摄碘功能,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对于甲状腺整体和甲状腺肿块局部功能的评价,用数字或图像的方式很容易获得。还可以用于

同位素示踪在植物光合作用研究中应用

题目:同位素示踪在植物光合作用研究中应用 学院:XXXXXXX学院 专业班级:XXXXXX班 姓名:XXX 引言: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Hevesy创立了示踪实验并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中文名称:同位素示踪 英文名称:isotopic tagging;isotopic tracing 定义:化合物的同位素标记物与其非标记物具有相同 的生物化学性质,且同位素能够很灵敏地被检测,因而 追踪同位素标记物在所研究对象中的移动、分布、转变 或代谢等,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有力手段。 正文: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

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 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

同位素示踪与荧光标记技术

同位素示踪与荧光标记技术 [热考解读] 1.同位素示踪法 (1)同位素示踪法: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示踪法,也叫同位素标记法。(2)应用: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治疗甲状腺肿大。 (3)使用注意事项:一次只能使用一种同位素标记 2.荧光标记法 荧光标记法(Fluorescent Labeling)是利用荧光蛋白或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志物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分析方法。 (1)常用的荧光蛋白为绿色和红色两种 ①绿色荧光蛋白(GFP)常用的是来源于发光水母的一种功能独特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 kD,具有238个氨基酸,蓝光或近紫外光照射,发射绿色荧光。 ②红色荧光蛋白来源于珊瑚虫,是一种与绿色荧光蛋白同源的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发射红色荧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人教版教材中用到荧光标记法的地方 ①《必修1》P66“细胞融合实验”:这一实验很有力地证明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必修2》P30“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荧光标记法特别是在免疫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分子标记上荧光素,当与其相对应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时,在形成的复合物上就带有一定量的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就可以看见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结合部位,检测出抗原或抗体。 [命题设计] 1.(2018·山东青岛一模)同位素标记法常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小鼠供应18O2,其呼出气体中可能含有C18O2 B.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只能在分生区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 C.用15N标记DNA分子,可用于研究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后可检测到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

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

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根据其放射性,对生物体内各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追踪,叫同位素示踪法。常利用14C、18O、15N、3H、32P、35S等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 1.推断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引入细胞内,探测这种放射性标记出现在哪些结构中,从而推断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例1.用示踪原子3H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将其配制到培养基中培养人的白细胞,待细胞恢复分裂后,发现子代细胞中除细胞核外,细胞质中也探测到3H的存在,你认为细胞质中的3H主要存在于() A.叶绿体B.核糖体C.线粒体D.高尔基体 例2.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培养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3h后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该植物细胞内含有14C最多的结构是() A.核糖体B.高尔基体C.内质网D.细胞核 例3.若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的氨基酸研究胰腺细胞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过程,则放射性同位素15N先后出现在() A.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B.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C.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D.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2.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原子转移的途径 (1)光合作用:O2来自于水的光解,C6H12O6中的C和O全来自于CO2 (2)有氧呼吸:CO2中的O来自于C6H12O6和H2O,H2O中的O来自于O2。 例4.用C18O2参与光合作用,再经过有氧呼吸,则18O转移的途径是()A.CO2O2 B.CO2 C3 C6H12O6 H2O C.CO2C3 C6H12O6 CO2 D.CO2 C3C6H12O6 H2O+ CO2 例5.在某动物有氧呼吸实验中,若所用的水中有12%含18O,氧气中有4%含18O,则该动物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中约含() A.6%的C18O2 B.12%C18O2 C.4% C18O2 D.2%C18O2 例6.将生长旺盛的两盆绿色植物分别放置于两个玻璃钟罩内,甲钟罩内的花盆浇足含18O 的水,乙钟罩内充足含18O的CO2,将两个花盆用塑料袋包扎起来,并用玻璃钟罩密封,在适宜温度下光照1h,回答: (1)甲钟罩的壁上出现了许多含18O的水珠,这些水是经过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还有许多18O2,这是植物进行产生的。 (2)乙钟罩的壁上有许多含18O的水珠,这是C18O2进行作用产生的。 (3)将甲移入黑暗环境中,几小时后,钟罩内18O2减少,减少的18O2被转移到植物体内形成了,这一生理过程的主要意义是。3.定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元素的转移情况 例7.有人给农作物施用15N标记的肥料,结果在食用该农作物的动物尿液中查出15N。(1)含15N的化肥从土壤溶液中先后经过和过程进入根细胞。(2)含15N的物质在植物体内的核糖体处合成植物蛋白。以后动物摄取该植物蛋白,在消化道内先后经等酶的作用,又分解为含15N的氨基酸。(3)含15N的氨基酸被吸收到动物体内,又经过作用被分解为含15N的物质,进而在内转化为,随尿液排出体外。 4.证明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同位素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同位素 第一部分同位素 原子里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位”之意,是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共同占有一个位置。 同位素这个概念是1913年由英国科学家素迪(1877~1956年)提出的,当时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在研究放射性元素的性质时,观察到有些放射性不同的元素,尽管它们的原子量各不相同,而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如铀有原子量为234、235、238等多种放射性元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同位素原子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部分放射线是什么? 前面已经讲了,贝克勒耳发现了放射线,居里夫妇又作出了新的贡献。放射线本身究竟是什么呢?这正是当时科学界最关注的大问题。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工作。 1895年,就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那一年,年轻的卢瑟福从新西兰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到有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和工作。汤姆逊热情地欢迎了他。 一开始,他研究刚发现的X射线。当贝克勒耳发现放射线以后,在汤姆逊的建议下,卢瑟福立即转而研究放射线。 卢瑟福把铀装在铅罐里,罐上只留一个小孔,铀的射线只能由小孔放出来,成为一小束。他用纸张、云母、玻璃、铝箔以及各种厚度的金属板去遮挡这束射线,结果发现铀的射线并不是由同一类物质组成的。其中有一类射线只要一张纸就能完全挡住,他把它叫做“软”射线;另一类射线则穿透性极强,几十厘米厚的铝板也不能完全挡住,他把它叫做“硬”射线。 正在这时候,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并且用磁场来研究镭的射线。结果发现在磁场的作用下,射线分成两束。其中一束不被磁场偏转,仍然沿直线进行,就像X射线那样;另一束在磁场的作用下弯曲了,就像阴极射线一样。 用磁场研究射线,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可是拿手好戏,实验室主任汤姆逊在不久之前就是利用磁场、电场来研究阴极射线而发现电子的。居里夫妇的研究情况传到了英国,卢瑟福立刻用更强的磁场来研究铀(这时他手中还没有新发现的镭)的射线。 结果,铀的射线被分开了,不是两股,而是三股。新发现的一股略有弯曲,卢瑟福把它叫做α(阿耳法)射线;那一股弯曲得很厉害的叫做β(贝他)射线;不被磁场弯曲的那一股叫做γ(伽玛)射线。

同位素示踪法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同位素示踪法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参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实验中经常应用的一项重要方法,它可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131I等。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下面笔者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如下: 1 研究蛋白质或核酸合成的原料及过程 把具有放射性的原子参到合成蛋白质或核酸的原料(氨基酸或核苷酸)中,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以及分布如何。 2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在一次性给予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的前提下,通过观察细胞中放射性物质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位置,就可以明确地看出细胞器在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证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3 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或核苷酸并引入细胞内,探测这些放射性标记出现在哪些结构中,从而推断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 探究光合作用中元素的转移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8O、14C、3H作为示踪原子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例如,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另外,卡尔文等用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5 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 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的氧气(18O),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H218O。用18O标记的葡萄糖(C6H1218O6),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水全部无放射性,即C6H1218O6→C18O2。例如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水。 6 研究某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输过程 研究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32P等来做实验,发现根毛区是根尖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部位。研究矿质离子在茎中的运输部位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42K的肥料,5小时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位的分布;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42K,韧皮部几乎无42K,说明运输42K的是木质部;柳茎在用蜡纸隔开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以下区段以及不插入蜡纸的对照实验中,韧皮部中也有很多42K,说明42K可从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7 研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水中镭的α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水中镭的α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GB11218-8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中镭的α放射件核素的测定方法、操作步骤、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以及计算公式。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地表水、地下水和铀矿冶排放废水中镭的α放射性核素的测定。测定的浓度下限为8×10-3Bq/L,精密度好于15%。 2 方法概要 用氢氧化铁—碳酸钙作载体,共沉淀浓集水中的镭,沉淀物用硝酸溶解。在有柠檬酸存在下的溶液中,再以硫酸铅钡为混合载体共沉淀镭。与其他α放射性核素分离。硫酸铅钡沉淀用硝酸溶液洗涤净化,并溶于氢氧化铵碱性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中。加冰乙酸重沉淀硫酸钡(镭)以分离铅。将硫酸钡(镭)铺样,干燥,用低本底α探测装臵测量,得出结果。 3 仪器设备与试剂 3.1 仪器设备 3.1.1 低本底α探测装臵。 3.1.2 离心机。 3.1.3 离心试管:10mL。 3.1.4 玻璃抽水泵。 3.1.5 过滤式铺样装臵(见图A2)或不锈钢样品盘。 3.2 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分析试剂和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3.2.1 盐酸:1190g/L。 3.2.2 硝酸:1410g/L。 3.2.3 冰乙酸:99%。 3.2.4 铁钙混合载体溶液:溶解14 4.6g硝酸铁[Fe(N03)3〃9H2O]和208g无水氯化钙[CaCl2]于400mL水中,加320mL硝酸(3.2.2),用水稀至1L。 3.2.5 碳酸钠溶液:170g/L,溶解170g无水碳酸钠(Na2CO3)于水中并稀释至1L。 3.2.6 硝酸溶液:(2十1),2体积硝酸和1体积水混合。 3.2.7 硝酸溶液:(1十100),1体积硝酸和100体积水混合。 3.2.8 柠檬酸溶液:350g/L,溶解350g柠檬酸于水中,并稀至1L。 3.2.9 硝酸铅载体溶液:166g/L,溶解166g硝酸铅[Pb(NO3)2]于水中,并稀至1L。 3.2.10 硝酸钡载体溶液:9.517g/L,溶解9.517g硝酸钡[Ba(N03)2]于水中,并稀至1L。3.2.11 氢氧化铵溶液:(1十1),1体积氢氧化铵和1体积水混合。 3.2.12 硫酸溶液:(1十1),在不断搅拌下小心地将1体积硫酸加入1体积水中,混匀。3.2.13 EDTA溶液:93g/L,溶解93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于水中,并稀至1L。3.2.14 碱性EDTA溶液:5体积EDTA二钠盐溶液(3.2.13)和2体积氢氧化铵溶液(3.2.11)混合。3.2.15 甲基橙指示剂溶液:1g/L,溶解0.18甲基橙于100mL水中。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专题复习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等。 一、3H练习 1.将植物细胞在3H标记的尿苷存在下温育数小时,然后收集细胞,经适当处理后获得各种细胞器。放射性将主要存在于:() A.叶绿体和高尔基体B.细胞核和液泡C.细胞核和内质网D.线粒体和叶绿体 2.用3H标记葡萄糖中的氢,经有氧呼吸后,下列物质中可能有3H的是() A、H2O B、CO2 C、C2H5OH D、C3H6O3 3.愈伤组织细胞在一种包含所有必需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了几个小时,其中一种化合物具有放射性(3H标记)。当这些细胞被固定后进行显微镜检,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发现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因此,可以肯定被标记的化合物是() A一种氨基酸B尿嘧啶核苷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葡萄糖 4.(多选)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 A.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B.用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D.用无毒的染料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5.为了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将小鼠的肝细胞悬浮液分成等细胞数的甲、乙两组,在甲组的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乙组中加入等剂量的3H-TdR加入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细胞的总放射强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3H-TdR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该种分子所在的细胞结构名称是,。 (2)乙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比甲组的,原因是。 (3)细胞利用3H-TdR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期。

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学领域已有90多年的历史,到本世纪30年代利用镭治疗肿瘤达到盛期,到50年代后,随着核技术和医学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门年轻学科——核医学。核医学的发展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为阐明代谢过程、探讨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客观规律提供了灵敏、特异、快速和方便的研究手段,也为临床诊断、放射治疗、医学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核医学按其内容分为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前者主要任务是利用核技术诊断和治疗疾病;后者则主要是用核技术来研究疾病。 目前,世界上生产的放射性核素约有80%~90%用于医学,其中30多种核素大量用于临床。 一、放射治疗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多种类型恶性癌的疗效得到显著改善。50年代后,各国用60 Co治疗机代替以前的镭治疗机,它的射线能量为1.33MeV,穿透力强,深部组织吸收剂量高,皮肤吸收剂量低,适用于深部肿瘤的治疗。近年来,也开始把快中子、质子束等应用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系利用它衰变时放出的射线在机体内引起电离作用,破坏病变细胞来达到治疗目的。 采用各种放射源(60 Co,137Cs,192Ir等)直接或通过手术植入病人体腔内或肿瘤部位,实施短程放射治疗,具有使肿瘤部位有较高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的优点。近年来,腔内后装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医务人员也几乎可免受射线照射,更便于开展门诊治疗。 另外,可把放射性药物直接引入体内进行治疗,如198Au,90Y,177Lu等可治疗白血病,支气管癌等。用”’I治疗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将32P、90Sr、60Co等β放射性核素制成适当活度的放射源,敷贴在体表疾患处,可治某些浅表疾病,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毛细血管瘤等。 二、临床诊断 核医学临床诊断检查可分为体内检查(功能测定与显像技术)和体外检查(竞争放射分析等)两部分。核医学临床诊断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示踪剂,并通过核仪器测定其在脏器中的分布和强度,可以诊断疾病。 1.体内检查(功能测定与显像技术) 应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可以测定甲状腺、肾、心、肺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并能进行血液系统检查。举例如下: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核技术与核安全课程作业 稳 定 同 位 素 技 术 的 发 展 及 其 应 用

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称为同位素,它们处在周期表上的同一位置,可分为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通过自发的放出粒子而衰变成另一种同位素。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其中一部分是由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衰变后形成的稳定产物,称为放射成因同位素;另一部分是天然的稳定同位素,是核合成以来就保持稳定,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它们能够自发衰变形成其他同位素。自然界中共有1700余种同位素,其中稳定同位素有270余种。有的元素由很多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如第50号元素锡含有10个稳定同位素;而有的稳定同位素却仅仅只有一个稳定同位素,如元素氟、钠等。 稳定同位素较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安全、无污染、易控制的优点,在地质、生态、医药、农业等领域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过程 稳定同位素的发现比放射性同位素要晚一些,1912年汤姆孙用电磁分析器(近代质谱计的雏形)才第一次确定了氖-20和氖-22的存在;1927年发现了氧的稳定同位素O 17和O 18 ;1932年发现了重氢(D )。1936年尤里等用精馏法从水中富集了O 18,随后又用化学交换法富集了Li 8,C 13,N 15和S 34,不但证实了早年发表过的有关分离的计算理论,同时也发现了化学交换法对大量分离轻同位素很合适的。与此同时也采取了几种物理方法分离了若干种同位素。 在1930-1941年期间稳定同位素分离还处于探索阶段,此时尚无工业规模的生产,少量分离物只是提供研究同位素本身的核性质以及作为示踪原子用。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稳定同位素特殊性质的逐步显示,才使之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稳定同位素的研制工作起步于50年代中,60年代首先在农业上获得应用。之后,在医药学中的应用也取得初步成果。目前,我国已有一支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生产机应用的技术队伍,个别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 2.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分离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前提,它是稳定同位素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质谱分析,它用于同位素分析已有70年历史,是经典、常用,准确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元素同位素质量和浓度测定以及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近来在样品引入、离子源、分析器以及检出系统等四个主要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在样品引入部分加上气相色谱,构成色质联用仪器,可以分析复杂混合物样品而不必转化为简单气体。此外,现在又出现高压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更新技术。在离子化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型离子化型式,如化学离子化,在离子源中产生的离子基本上是分子离子,谱线要比普通的电子轰击离子化单纯得多,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又如场致离子化和场解吸离子化,它们都是不直接轰击样品分子,是一种软离子化技术,不出现离子碎片,基本上没有同位素效应的干扰问题,可以直接分析多成分的混合物样品,而且不必像GC-MS 那样需要引入适合于气相色谱的诱导体,所以操作更为简单。这对多重标记物的分析十分有利,能测定稀释了一百万倍的样品,最小检测量可低到fs(1510 g)。此外,还有激光离子化、大气压离子化和多点场离子化等。在分析器方面,除了磁场偏转形式外,还有一种简便的四重极质量过滤器,它是用四根圆棒电极(最好是双曲线断面型式)代替了笨重的磁铁。对角线上两根电极互成一对,分别加上高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小结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小结 1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氨基酸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合成部位及运输方向 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 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则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这个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也证明了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2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H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时,DNA分子在间期要复制,为细胞的分裂做准备。为了研究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小鼠肝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用3H等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原料,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因此细胞有丝分裂时,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复制可以被检测到。 3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8O、14C、3H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 3.1 19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进行了这样2组实验:用氧的同位素18O分 别标记H 2O和CO 2 ,使它分别成为H 2 18O和C18O 2 ,然后进行2组光合作用的实验:第1组向绿 色植物提供H 218O和CO 2 ;第2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 2 O和C18O 2 。在相同的条件下,对2组 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 2 ,第2组释放的 氧全部是O 2 。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2 用18O、14C标记二氧化碳(14C18O 2),固定后产生的三碳化合物有放射性(14C 3 ),产物 葡萄糖(14C 6H 12 18O 6 )有放射性,产物水(H 2 18O)有放射性。因此可以知道18O、14C元素的转移 途径为:14C18O 2→214C 3 →14C 6 H 12 18O 6 + H 2 18O。 3.3 C 4 植物的发现过程澳大利亚科学家M.D.Hatch和C.R.Slack在研究玉米、甘蔗等原产 热带地区的绿色植物时发现,当向这些绿色植物提供14CO 2 时,光合作用开始后的1s内,竟 有90%以上的14C出现在含有4个碳原子的有机酸(一种C 4 化合物)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 行,C 4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而C 3 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增多。说明在这类绿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中,CO 2的C原子首先转移到C 4 化合物中,然后才转移到C 3 化合物中。科学家将这类 植物看叫做C 4 植物。 4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8O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