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社区服务千万家

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社区服务千万家

本文共有1249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区坚持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创服务型党组织,建人民满意社区”为目标,着眼群众需求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优质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建设平安和谐的幸福大家园。

以党建为龙头,打造“凝心工程”。社区党组织在党员中率先提出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结百家亲”的“五百”行动。建立“135”党建模式,为老党员、孤寡独居人员及低保残疾等弱势群体发放了“党群联系卡”,使他们坐在家中通过电话就可以享受社区代办服务。结合“设岗定位”活动,设计了志愿者登记表,提供了志愿者岗位,建立了“党员志愿者”微信群,建立了“党员责任田”,结成帮扶对子,成立了志愿服务队走访慰问了困难党员及空巢老人。及时以“网格化、微自治”为抓手,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优质化,塑造邻里相望、礼尚往来、和谐互助新文化,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社区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四位一体”的基层善治目标。通过城市家党建共建单位党员每季度按时走访慰问,切实解决了这些困难家庭的实际生活困难,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以服务为抓手,打造“民心工程”。由于社区居民很多都是双职工,工作时间对撞,社区探索推行了“错时、预约、代办、亲情、上

第1 页

论文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研究

(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及路径研究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填写时间:

摘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剧,社区已经完全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好坏对于城市发展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在社会发展与稳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改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来介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审视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状况后,提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最后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行政体制改革多元化供给模式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 (3) 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4) (一)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和运营机制 (4) (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规划协调 (4) (三)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和配套设施的短缺 (5) (四)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 (5) (五)供给体系中居民参与度不高,服务意识较低 (6) 三.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及社多元化供给模式的探析 (6) (一)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 (6) 1、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社区市场性公共服务效率 (7) 2、政府正确定位自身的公共服务功能 (7) 3、建立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多元筹集渠道 (7) 4、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8) 5、推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8) (二)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的探析 (9) 1、多元化的供给主体 (9) 2、建立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 (9) 3、出台配套的放律法规政策,保证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构建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组织结构制度创新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新的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治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理顺社区服务各主体间的责、权、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治理的目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确保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效地提取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尽快恢复和社会全面进步,党和政府对旧有的基层社会组织进行彻底颠覆,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在城市社会基层组建了形式多样的社区组织模式。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公布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工作方法、经费等作了具体规定。至1956年,全国各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从此这一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式正式形成。然而,随着单位制度的强化,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便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 1986年,民政部提出了开展“社区服务”的要求,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之确定了在若干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这也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随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在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和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自治型治理模式。也有学者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街居制——国家行政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和社区制——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治理的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通过授权和权力的下放,逐步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让渡给社区内的社会组织,社区自治性逐步增强。社区组织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不再需要包办社区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中美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单位制”、“街居制”的惯性,城市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美国地方政府、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定位合理,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成效明显。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历史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其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仍有借鉴意义。 (一)管理部门角色和职能的越位 我国社区工作从总体上看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社不分”,政府承揽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职能;二是仍然习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非政府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工作。 在美国,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即除

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十分关注,因为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而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是供求不平衡,下面从社区卫生医疗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特有的卫生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卫生服务需求供给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提高,对各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就好医,好就医”成为人们的一个迫切要求的需要,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社区卫生服务是缓解我国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也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要和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 次的问题, 1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委员会将卫生服务研究定义为:卫生服务研究是系统开发和分析各种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重点研究覆盖面(coverage)和服务可及性(accessibility)、医疗需求、卫生资源和服务利用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因素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影响,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交叉学科。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成就,分析与评价卫生部门为增进人群健康而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所需的医疗、预防、保健及康复等服务的整个过程。因此,卫生服务研究对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提出卫生服务的重点与发展方向,制定卫生事业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大大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也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要和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但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 学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 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总体看,既与医疗卫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社区公共服务是当今城市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产生了资源回收利用与再创造的需求,同时传统的供给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社区服务未能真正有益于居民。“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资源供给、生产到服务模式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相连结的资源分配链从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当代居民生活的主要矛盾由物质生活逐渐转变为精神需求,社区文化资源的供给逐渐成为供给模式中必要的模块。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互联网+”是当今各行各业发展的共有标签,这既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与新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模式相协调。社区管理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供给模式的创新不仅是便民利民的必要改革,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在社区供给模式创新的同时既要考虑到互联网最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防止矫枉过正的行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要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程序,充分考虑各个年龄段的市民适用度,降低操作门槛。同时,“互联网+”操作系统的信息安全要得到保证,社区在“互联网+”系统中为市民提供供给的同时要谨防市民的隐私被不法分子获取从而谋取不法利益。 一、“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背景催生出新式的互联网思维,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他人提供必要的资源供给。随着互联网思维在人民生活中的渗透,资源供给主体从单一的政府及权威机构转变为多元供给。供给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互联网中发起供给行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模仿行为,在这种自下而上的互联网现象影响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将多元供给主体融入在更加规范系统的供给模式之内,才能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使供需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二、“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一)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链的构成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在原有政府供给模式的基础上过渡到“多元化供给”的新模式的过程中以用户的体验作为模式检验的最终标准,在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供给模式中的“政府孤岛”现象,让市民在资源供给的模式中既成为资源的获得者同时也使自家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互联网+”供给模式中供

社区医疗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分析

社区医疗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分析 社区医疗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分析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医疗机构管理与服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本文对社区医疗机构与服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居民档案社区居民医保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基础机构。最初由德国学者提出,我国学者从英文意译而来。社区医疗服务在国外开展已经有半个世纪,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已与上世纪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成为市民。这样原来的社区也有了发展壮大,管理的人员也相对加大,就医人员逐渐增多。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的医疗,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医疗管理急需改革。 一、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差,社区医疗价格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差,知识陈旧,技能不够熟练[2]。因此急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强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使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指南。建立民主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地鼓励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社区理疗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1]。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定期著名医生服务日,定期的著名医生坐诊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建设定期开展居民健康医学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医学知识。开展定期普查,及时发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社区医疗机构改革与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与服务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典型经验-mca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 《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 号)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前两三年重点针对发展短板,采取有效促进措施,形成综合服务能力,后两三年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推广成功试点经验,形成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为落实上述规定,汇总分析90个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上报的240个经验材料,基于实地调研和专家评估,汇编了7方面的试点经验,供全国第四批、第五批改革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各地在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参考借鉴。 经验之一:多措并举,增加服务设施供给 部分试点地区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增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一是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民政部门参与规划、验收、移交和管理,保证设施落地到位。二是整合利用社区各类闲置资源,优先用于改造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三是推动在社区设立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提供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

案例一:规划先行,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浙江省杭州市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先后出台并修订《杭州市养老设施布点规划》《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规范》及老年人照顾服务文件,明确新建住宅项目和已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二是设施建设分层分类。街道级居家养老设施按“重综合、强辐射”的枢纽作用,重点解决老年人日托、中短期全托以及喘息服务需求;社区级居家养老设施则按“重特色、强覆盖”的要求,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兼具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功能,包括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服务等六大功能。 案例二:整合利用闲置资源,改造成为养老服务设施。 江苏省南京市在社区层面实现基层养老服务设施整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设养老服务专区,开展助餐、助浴等服务,在全市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便民圈”。 山东省济南市针对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实难、主城区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地难等问题,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在做好规划基础上,多措并举加以解决。一是着力解决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问题。市国有土地招拍挂领导小

社区的商业模式

随着各色的小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社区商业也随之“热”得发紫。许多商家纷纷摩拳擦掌,意欲抢占这一市场。 是什么使社区商业拥有如此的魅力? 据北京市商委一负责人介绍:“社区商业拥有三大法宝:就近方便、价廉物美、服务多样,其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商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社区商业主要涵盖哪些方面 社区商业应主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基本包括下列6项功能: 一、能提供主、副食品、生活日用品,满足购物需求。 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 三、为社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满足餐饮服务的需求。 四、为居民进行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彩扩等服务,满足综合服务的需求。 五、建立固定收购点和定期流动收购点,满足居民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的需求。 六、帮助居民雇佣小时工、请保姆、家教等,满足社区居民家政服务的需求。 哪些社区商机的需求最大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中心曾就“社区商业服务便利需求”一题在北京市27个小区进行了调查,从中看到了当前社区商机的藏身之处。调查显示,社区在购买商品、餐饮消费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要求配备健身场所的需求人数比例达69.6%;要求建立大众餐馆的需求人数比例占41.1%(以受访全部居民总体计算,平均每个家庭每月在外就餐37次。但主要困扰是小区餐饮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要求尽快完善网上购物和配送体系的需求人数比例占40.91%,尤其是在网络普及程度较高的小区,居民希望尽快完善支付体系和配送体系,另外,网上教育和信息咨询也有大量的需求;要求配备早餐服务的需求人数比例是38.5%;娱乐场所占38.2%;要求建立茶室、蛋糕店、面包房的需求人数比例是31.2%,居民对于档次较高、清洁美味的小食品屋的需求正在增加,并将对传统早点及点心类食品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要求开花店的需求比例是10.4%;音像店8.77%。 同时,调查显示,如下一些项目的需求比例减少:废品回收3.66%;理发美发5.85%;聘请保姆6%;雇小时工6%;聘请家教6%。这些项目有的在社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甚至出现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有的项目虽说需求的总量很大,但已有街道或物业等其他组织在进行统一管理。 急学现用,教你五招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供给困境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4297416.html,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供给困境及对策 作者:蒋文静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 [提要] 近年来,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助力系统和重要力量。但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之一,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重庆渝北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结合国内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的创新举措,分析渝北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重庆渝北区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0日 一、渝北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渝北区通过政策体制建设和项目支持等方式激活社会组织的活力。截至2015年,全区共有社会组织396个,其中社会团体9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00个,社会组织从业人员5,000多名。渝北区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递增。随着全区社会组织登记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组织总体数量与日俱增。近几年,渝北区社会组织已发展成一定规模,社会组织每年以10%左右的发展速度递增。 (二)服务范围拓宽。渝北区社会组织服务涵盖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民政、科技、卫生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社会经济的各行行业、各个层次。社会组织的发展类型主要包括四类社团和七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些类型在数量上分布不均,其中以专业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社会服务类和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占多数,分别占总数的7.3%、9.6%、13.7%和37.2%。 (三)功能作用日趋凸显。社会组织通过优化服务结构和创新服务方式,使得其在社会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彰显。社会组织在解决居民的社会问题和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以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的学前教育、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基层社会服务尤为突出。 (四)社会认同度提升。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居民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服务需求成为必然。为满足居民普遍性和特殊性需求,政府通过项目、措施、政策等

农村社区服务模式

农村社区服务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从乡村建设运动到新农村建设 【摘要】农村社区服务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具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服务在乡村建设运动时期、集体化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合作社与教育共同驱动的服务模式、先生产—后生活的服务模式和公共服务下乡的三大模式。这些社区服务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有较大差别,其后蕴涵着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博弈。不过,单靠某一方力量强大不一定就有高效的社区服务,只有“强政府”“强社会”与“强市场”联手,打造多元合作的服务模式,才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既好又多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经营服务。 【关键词】服务模式;农村社区;农村建设 鉴于农村社区服务与农村建设的高相关性,本研究从农村建设演进中描述社区服务模式变化。其一,农村社区服务发展与农村建设密切相关,但它们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村社区服务渗透于农村建设中,是农村建设诸多矛盾的主要矛盾,农村建设必须寻求社区服务支撑,并要在建设中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其二,农村建设一路走来,不同社会背景下社区服务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建设者是否意识到,无论服务项目有多少,也无论服务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社区服务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其三,回顾农村建设中社区服务模式及其变化,目的在于检视不同时期农村建设及社区服务工作,反思其中的得与失,以便更好地改进当下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服务工作,进而使广大农村居民享有更好更多的服务。 一、社区服务: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中国农村建设历经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集体化时期农村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主要阶段。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由社会力量推进,通过举办合作社、开展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农村经济。集体化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领导政治化改造后的农民共同参与农村集体建设,所有建设活动都受到国家体制支配,并且围绕政治和经济中心任务进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建设是在“三农”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在国家不断进行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上展开的,农村建设已不再局限于解决“三农”问题,它还被置于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部分。 结合当下的农村建设,回顾百年来中国农村建设历程,不难发现,尽管不同时期的农村建设活动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甚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与其说它是建设农村,不如说是破坏农村生产力的瞎折腾——阻碍了农村社会发

刘蓉华:关于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建议

刘蓉华:关于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建议 从目前情况看,社区服务管理已经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成为广大群众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凝聚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实践性的重要平台。同时,城乡一体化也要求必须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为区域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基础和服务保障,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成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 一、当前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山西情况看,近年来山西省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社区居委自治有待进一步强化。市、区、街和社区居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对社区居委的职责分工界定不够明晰,社区的行政性和半行政性事务过多,既有计生、就业、社保、综治、创建等常规性工作,又有各类统计、调查、检查、拆违、招商引资等临时性任务,有的还承担着老旧小区、回迁小区和企业移交生活区物业管理等事务。社居委真正用于社区自治的时间和精力少。 2、社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计生、劳动、综治、组

织等职能部门,都在社区或设立机构、或增挂牌子、或下派人员等方式开展工作,但各自为政,对上负责,条块分割,难以统筹。 3、社区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单一,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社区服务以政府部门和社居委为主体,缺乏市场化、社会化的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承接。社区商业服务欠发达,商业网点不够完善。 4、社区管理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缺乏规范化管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管理难统筹,考核评议缺乏统一规定,人员生活补贴待遇不一。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不高,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 二、对策建议 1、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并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 2、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一是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自身建设,增强居委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

大型社区物业服务模式

大型社区物业服务模式 (一)服务模式定位与释义 服务模式体现自由的、独立的、随意的、自然的、优美的、空闲的、开放的、任性的为人之本性释放,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精力被束缚一定程度后得到深度舒展而产生的愉悦感受,是无限美妙和令人遐想的,强调在自然与人文环境、现代与历史风格、建筑与服务气氛的和谐,突出尊重人为环境营造宗旨,回顾历史折射人文情怀,追求自然建立服务特色。 实现模式需要必备两条件:一是以“一切皆善,善待一切”的价值观,更多的通过顾客自我情操演绎千变的精彩生活,二是具有开放的建筑风格,舒适的交流空间,风格炯异的商业为大背景。 以尊重人文化倡导为前提,在法制、契约、诚信的底线,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同品位生活。模式主要由三大元素构成: ?开放的 1、自由出入的大社区,充裕的公共设施和场所,独立且安全的组团; 2、物业安全管理重点是组团,将居家报警、单元门禁、院落围墙红外线联动对 射、组团可视对讲门禁、安全员定点巡逻、24小时控制中心值班机制; 3、组团外施行“无人化管理”,通过智能化设备对主要场所的监控、以及巡视 员的交叉巡逻确保公共场所的治安,同时给予顾客的充分自由空间。 4、社区不在是私家领地,而是具有和政府共同治理的特点,引进综合治理办公 室、派出所、居委会等机构。只要遵守法律和社区规范的人员,将充分享受 无阻尼的服务,尽情享受丰富的生活方式。 5、社区将无“禁止践踏草地”的标识牌,开辟可直接接触的绿地,拉近人与自 然的距离,供客户享受青草芬香和阳光沐浴。 ?生活的 1、引领庭院文化,丰富组团内社区活动,为每组团设置亲善大使,直接为业主 排忧解难,建立快速沟通渠道,让业主在大社区中享受更贴切的服务; 2、营造绿树葱荫的生活环境,丰富社区公共场所的娱乐设施; 3、对商业业态更具有生活味布局,生活必配备项目、休闲娱乐项目、咖啡酒吧 项目、异国情调的跳蚤市场;亲和力的廉价百货项目; 4、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遍布社区的音乐广播、人流密集出的电子屏系统、可 随时求助的招援电话、传统的宣传公告栏。 5、缤纷色彩的社区文化,以健康、科学、探险为主题适于各类人群,尤其包括 儿童寓教于乐的科教活动。 ?便利的 1、社区提供便利的商业配套,引进大型购物商家交通车; 2、通畅的交通设计,路边停车方式,缩短步行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