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

浅谈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
七台河二十一小学 赵显英
内容概要: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不管做什么事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而对于小学生来讲,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本文将从家校协作,创设预习时空;强化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预习 习惯 培养
作者简介:赵显英,七台河市二十一小学班主任教师,职称——小教高级,非青年教师,在研课题《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主要业绩:荣获区市优秀教师,多项省市教学成果。

就小学生而言,21世纪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现在所学知识掌握如何,更要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形式,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有能力独立探究更广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然而,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么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我们课题组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营造家校合作氛围,创设学生预习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偏差,而他们一天当中大多数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度过的,预习中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家里度过,所以要充分分挥家长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环境。
(一)提高家长对预习的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家长错误的认为,老师布置的预习是为了自己减轻负担,第二天上课容易上,而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学生回家预习就是先让家长给提前讲解一遍,这样还要你们老师做什么?这种错误的思想不仅没有调动学生在家自主预习的主动性,还耽误了家长的时间。造成第二天到课堂上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早会了,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探索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与学校领导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开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开课活动,使家长们认识到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预习是

每位家长应尽的职责。家长会一开始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直接发言的惯例,提前安排一组情境表演(老师表演妈妈,一个学生表演孩子。)大体情境就是:一个孩子放学了,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做完了作业,向正在忙家务的妈妈喊了声:我作业做完了。这时妈妈让他预习一下明天的课,孩子说我这么聪明不预习都比好多学生考的分高。妈妈并没有生气,而是亲切的说,你是还没有尝到预习给你带来的好处,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学生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和妈妈合作起来。第二天回来就高兴的大喊:“妈妈,今天老师讲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想个办法解决,我是第一个举手的,当老师知道我是在家提前预习时,夸我是个爱思考,学习勤奋的好孩子。今天晚上我还想预习”。通过情境表演足以让家长们认识到预习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发挥家长们的特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砖加瓦。
(二)教给家长预习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让家长在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环境,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开课给家长授课,让家长参与到学习中来,参与到预习中来。
1. 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尽量让自己解决
要求家长再忙也要尽量抽时间检查孩子的预习完成的情况,当孩子遇到疑难问题被难住了时,家长要注意不要孩子一问就什么都给代劳,有些题是孩子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这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思考的乐趣,遇到问题乐于去思考、探究。而长期遇到问题让家长代劳的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依赖心里,养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很难养成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难点的习惯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但这并不是让家长置之不理,当孩子遇到疑难时,家长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当引导,发现孩子在细节中表现出的进步,应当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在孩子身上挑小毛病,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他提个小建议进行完善预习,这时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
2.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指导
预习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知道明天的课要学会什么。如果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课目标明确,上课听讲的时候他才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一节课下来,他才会明确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我们鼓励家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向老师发飞信、打电话或发邮件等形式,根据孩子的特点向任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上课的表现,常翻阅孩子的课本,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再向老师了解授课内容和进度,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孩子沟通,与老师

一起帮助孩子确定什么是近期学习的重点、难点。以此来增强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每个细节中表现出的进步,做出及时的肯定。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当孩子在指定的时期内都能认真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要求去做的,家长通过发表扬信给老师,让孩子得到老师的认可,还可以加盖“红花”、“小星星”等,以示鼓励。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预习问题上不可盲从。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把以前薄弱的环节及时补上。
二、强化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预习也不例外。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它是一种乐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新的知识,甚至创造性地探索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至终生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如何强化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一)明确预习的要求,有的放矢,难易适度。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我们的教材每篇课文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明确预习的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去预习,在预习初期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书写提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针对性,针对学习的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经验;要有启发性,题目深浅,难易兼顾,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操作性要强,步骤明确,指导清楚;趣味性要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嚼青橄榄的滋味,逐步体会出预习在学习中的乐趣。例如预习古诗《赠汪伦》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2、标出生字词,并利用各种工具解决生字词,掌握音形。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正确朗读诗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出不懂的问题等。4、搜集有关朋友深厚情谊的古诗或名言警句。当学生完成预习要求后,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定向预习逐步发展到自主预习。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预习

方法,养成独立预习的良好习惯。为了避免盲目性,预习要求不宜太难,刚开始时目标要切合实际或略低一点。
(二)树立预习榜样,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学生的预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预习初期需要全程跟踪,对预习作业进行及时检查和批改,当学生逐步形成预习习惯时,组织小组内检查,全班交流等。在检查过程中,对学生的预习态度、预习方法、预习深度、预习效度做到深入了解。经常从中筛选出预习好的同学为本班的“预习好习惯标兵”,做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利用上课前几分钟,让这些“标兵”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预习做法和预习心得,使大家一起分享预习的快乐。这样,有了班上预习榜样的正面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大部分学生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去完成预习作业了。这时教师的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如此一来,就会在班上形成了预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三)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形式,增强预习的兴趣。
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特点,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中,能够改变他们把预习当作负担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采用的方式有:1、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2、在课堂上进行预习生字词的训练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预习掌握生字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竞赛,看谁最快最准确,也就是最多地掌握生字词。3、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检查预习。如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4、在班级中设立预习“星级评比栏”进行评比加星,表现优秀的就相应的给予增加星,而对于退步的同学就相应地减少星,学生通过看小星星就能了解自己在预习方面的表现情况。这样,既激发了他们预习的兴趣,也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三、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预习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们课题组总结出“预习四化”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一)“预习内容问题化”
教师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为更好的正面强化学生预习习惯,应该注意巧妙利用学生

的好奇心,同时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主动发现问题。
我们课题组探索出3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
1.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来源上找问题,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分不清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那就是新旧知识关系搞不清的问题。提示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们与比有哪些关系?
2.引导学生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问题,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理由来,同样应该发问。
3.为了照顾学困生,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课外独立进行预习,我们把数学知识问题化并提出个体要求,如在教《数的整除》一节中, “质数”、“合数”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性较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巧设悬疑,激起学生好奇心:①什么叫质数?7为什么叫质数?②什么叫合数?“8”为什么叫合数?最小的合数、质数分别是几?③1是不是质数? 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总之,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做到了“小一些”、“实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
(二)“关键内容具体化”
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哪些问题是懂了的,哪些是不懂的,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寻找小的切入点。如:
思考:30.06÷6应该怎样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
思考:30.06÷6计算结果,商中间的0你认为能省略吗?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更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引导学生在预习教材时,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来简明醒目地提醒自己。如作者的观点可用“—”;关键词句用“……”;有疑问的地方用“?”;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比如:
☆1. 预习时,遇到了哪些生字词?怎么解决的?课文精读了几遍?
☆2. 遇到生字词摘录:
☆3. 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我最喜欢的人、事或句子(理由):
5. 我的疑问:
6. 我了解到的相关课外信息:
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可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在学生解决疑难之处,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要在预习时解决,通过上课注意听讲,课后同学间的讨论等方式同样可以解决。
(三)“课后练习预习化”
学生预习以后,可做一些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教师对练习题的设置

要突出层次性、操作性,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正如徐特立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按要求完成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预习练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比如在教《勤奋自学成大器》一课中这样来设计课后练习。
1.华罗庚出生在江苏太湖一个叫( )小县城,他的父亲打理着一个小店铺,便他不屈从( )一边做活,一边顽强的向命运挑战,开始了( )生涯。19岁时发表了( )论文。
2.题中的“成大器”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写谁勤奋自学成大器?在文中划出勤奋自学的句子。
3.“你还要吃饭吗?还是要这些‘天书’都烧了?”父亲就要烧书。
这里的‘天书’用的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要这样用?
4.课文叙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年轻时( )表现出他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克服困难的( )。
由于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所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也就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充分考虑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降低门槛,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比如完成上述中的1、2题就可以。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求相应的也要提高。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对课课文能概括出中心内容。如上述练习题中的第4小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人人预习的目的。
(四)预习效果评价化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对预习作业的检查应坚持不懈。
1.我们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还及时对预习作业进行批阅、评价,以便在展示前就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哪些问题出错率高?哪些问题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练习并反思。
2.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特别关注他们,我们在他的预习作业上得一个进步的小花,或者写一句:老师相信你是认真预习的,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你会更棒等评语。
3.对于预习效果好的同学,同样写上鼓励的评语来肯定他们的预习价值。
4.开展每周预习作业展示评比活动。每周由组长先选出本组优秀的预习作业和进步的预习作业,在班级中评比,选出本周的进步奖和优秀奖,把他们的预习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学习。同时老师也会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孩子在学校的优秀表现。
5.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同学,需要通过预习检测来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