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上)

8.《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上)
8.《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上)

8.《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上)

【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

这个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讲的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四篇课文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是散文,《台阶》是小说,《卖油翁》是文言文。依据我们学习第一、第二单元的经验,大家一定要注意单元导语,因为它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让我们一起来翻看一下单元导语,请大家用笔把以下两点学习要求划出来。

【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读这篇文章。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积累一下文中的词语。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特别多,请大家要特别关注。咱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教材后面的“读读写写”,请你出声读一遍这些生字词。大家读好了吗?

1.读准字音

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面有几个生字词要特别注意,老师来朗读一遍。你可以把注音标注在旁边:

(2)注意字形

不仅我们要读准字音,有些字还是很容易写错的。我们还要注意以下这几个字的字形:

这里要注意“辫子”的“辫”要和“辨别”的“辨”以及“争辩”的“辩”区分开来。“霹雳”、“渴慕”、“诘问”,这几个字到底怎么写?请大家一定要对照书上看清楚,你也可以把不会写的字在旁边写几遍,练习一下。

【解析标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到课文的讲读了。这是一篇多件事写人的散文。我们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须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让咱们先从标题入手,先听老师来读一遍标题:《阿长与山海经》。课题中的“阿长”是人名,我们已经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知道她了,《山海经》在这里用了书名号,表明这是一本书。作者用“与”字把“阿长”这个人和“《山海经》”这本书联系起来,不免让我们生出疑问:这个人和这本书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作者又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还要一起进入到文章里去探讨。那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读1-18段的内容。

【讲读1-2段】

请大家先默读1-2段。大家应该读得差不多了,那么请你思考两个问题: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明确:

1.1-2段写了人们对阿长的称呼,以及她名字的来由。

2.至于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得先看看:从1-2段中可以得知关于阿长的哪些信息?请你拿起笔把相关信息画出来。

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阿长的身份是周家的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另外我们也可以知道“阿长”的“长”不是阿长的姓氏,也不是阿长的体貌特征,更不是阿长原名中的任何一个字,而是沿用了上一任女工的称呼。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就可以读出,阿长是一个身份卑微、身世不幸的人。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再一次默读一下第1段,并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3.人们对于阿长还有哪些称呼呢?

4.其中有哪些人称她为“阿长”呢?

5.这些称呼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的?

明确:

第1段中介绍了三个称呼:“长妈妈”“阿长”“阿妈”。“长妈妈”是与阿长同辈的人对她略带些客气的称呼;“阿长”是祖母所称,也只有祖母这么称呼她;“阿妈”是“我”对她的称呼。对于“我”称呼她为“阿长”,作者是这么说的:

从刚刚老师读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平时叫她“阿妈”,那是一个孩子对保姆的普通的称呼,憎恶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作者在这里也交代了自己叫她“阿长”的原因,因为她“谋死了我那隐鼠”。关于这件事情,鲁迅先生在他的另外一篇散文《狗?猫?鼠》中提到过,小的时候他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经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着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沿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谋死”这个词说明在“我”的心目中,阿长是故意加害“我”的隐鼠的,所以作者用“憎恶”这个词语直接表明了“我”的情感态度,这个时候就不客气地,不满地,带有恨意地叫她“阿长”了。请大家自己再朗读一遍这句话。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讲读3-18段】

1.分层概括内容

接下来我们再来研读文章的3-18段,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请大家先默读3-18段,看一看这个部分怎么划分层次呢?每一层的内容是不是可以请你概括一下?

老师在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3-18段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层次:

(1)第3-5段

我们先一起来浏览一下第3-5段,继续拿着你手中的笔去圈画,看看这几段写了哪些内容呢?这里提到了:阿长经常喜欢切切察察、还爱告“我”的状、晚上睡觉的时候睡相也差,因而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概括:“切切查查”“爱告状”“睡相差”,请大家做好笔记。

(2)第6-12段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写了阿长懂得许多规矩,教“我”很多道理。

(3)第13-17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4)第18段

这段又概述了她谋害隐鼠这件事。

2.人物分析及作者情感态度

我们刚刚一起从3-18段中梳理了四件事,那么现在请你任意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情细读,并且完成这样两个任务:第一,你读出这件事情中阿长是个什么

样的人?第二,在你读的这件事情中,你觉得“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是怎么样的?读的时候要做圈画和批注。好了,老师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1)那么老师先来读一读阿长睡相差的部分:

这一段文字活灵活现地用了几个动词,一个“伸”、一个“摆”、一个“挤”,还有一句“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这些都写出了阿长睡觉时不雅的姿态,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生动。这里对于睡相细节的反复描写,让人又体会到阿长的粗俗。作为保姆,她的本职工作和她的职责是照顾好“我”,但结果她竟然让“我”晚上睡得极其不舒服。“我”对阿长的表现的态度是无法可想,体现出年幼时“我”对她的厌烦。

(2)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元旦仪式的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中阿长的表现,她按住“我”,摇着“我”的肩,听到“我”的祝福就“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显示出她对元旦祈福的热情。这件事也具体说明了第6段开头提到的“她懂得许多规矩”,而这些规矩实际上都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民俗,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阿长的迷信。

再来关注一下这件事情中“我”的表现:“我”对阿长的郑重叮嘱不以为然、抛诸脑后,被她塞了福橘之后,“我”大吃一惊,还称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磨难”一词意为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遭受折磨,这个词就鲜明地表现出“我”对古怪仪式的厌烦;作者还说“总算已经受完”,表达了他强烈的不满之情。

(3)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阿长讲长毛故事的部分,这个故事是荒诞不经的,比如:

连长毛到底指的是什么人,阿长都说不清楚。同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阿长也没有什么判断力,对“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女人脱了裤子就可以使敌人的炮弹被炸坏”的说法,她都毫无保留地相信。她用严肃的口气讲着荒谬可笑的话,仿佛她自己真的能抵抗炮弹,表明她十分自信自己拥有这种荒诞的神力,体现出了她的愚昧无知。

而“我”对于这样的阿长有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继续往下读圈,画一下文中评论性的语句:

“空前的敬意”说明“我”此时对阿长的敬意是前所未有的。

第17段又解释了这敬意的来由,咱们再一起往下读:

“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是源于她“拥有伟大的神力”。阿长讲的故事,我们一听就觉得很荒谬,但是却没有引起年幼的“我”的怀疑,“我”惊异于她能抵挡炮弹,把这她视作“伟大的神力”,甚至不再计较阿长晚上睡觉姿势不雅,挤占了自己的空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第13段中的“空前的记忆”前面作者用了“一时”这样一个词语来限定,带有调侃的意味,只是这敬意也逐渐淡薄,最后完全消失。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18段:

联系“惧惮”一词来看,上文所说的“特别的敬意”,原来也包含了一个天真的小孩对拥有“伟大的神力”的阿长的那种惧怕和忌惮,而此时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我”就只剩下憎恶之情了。

3.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纵观3-18段,作者刻画了阿长的日常言行,写了她讲究各种繁琐的规矩和礼节、讲长毛的故事和谋害隐鼠这些内容,表现出了阿长的粗俗、迷信、愚昧无知的特点。那么这些事件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1)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连缀这些事件的?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连接几个事件之间的句子:

(2)大家看一看这几句句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这部分内容都是用转折连词连缀起来的,“但”“但是”“然而”就像路标一样,不仅逐一引出了关于阿长的诸多往事,也写出了“我”对她的情感态度变化:

①虽然她行为粗俗,令“我”讨厌,但是她懂得很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②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令“我”感到很麻烦。

③然而她会讲长毛的故事,使“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④虽然她讲长毛的故事带来的这种敬意也逐渐淡薄起来,但是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此时的“我”对她充满了憎恶之情。

所以我们可以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梳理为:

(3)小结: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部分的解读:

我们通过连接事件之间的句子,捕捉到一组表述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梳理了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作者一转再转的行文思路中,读出了作者对阿长由“实在不大佩服”到“憎恶”的情感变化过程。

【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阅读了课文的前18段,我们把这18段的内容分成了两部分来解读:

1. 1-2段介绍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表现了阿长的身份低微、身世不幸;

2. 3-18段围绕阿长写了四个层次的内容。

(1)我们抓住了这些事件中的细节,读出了阿长粗俗、迷信、愚昧无知的特点。

(2)又抓住了事件之间衔接上下文的关联词,梳理出了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课文的19-29段,课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先通读一遍19-29段。请你思考:在阿长和《山海经》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