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通十三五规划

安徽交通十三五规划
安徽交通十三五规划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三五”

发展规划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二〇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现状 (3)

一、发展成就 (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发展形势 (11)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3)

三、发展目标 (14)

第三章坚持创新发展,增强交通发展内生动力 (20)

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行业发展活力 (20)

二、实施?互联网+?交通行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21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3)

第四章坚持协调发展,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6)

一、健全公路水运网络,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26)

二、促进交通差异建设,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32)

三、坚持建管养运并重,实现行业协调发展 (34)

第五章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 (36)

一、优先发展公交,促进低碳出行 (36)

二、转变发展方式,节约利用资源 (37)

三、调整运力结构,提升装备水平 (38)

四、优化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38)

五、加强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 (39)

第六章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区域深度互动融合 (40)

一、依托黄金水道,加快交通运输主通道建设 (40)

二、支撑东向发展,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 (42)

三、服务皖北振兴,推动中原地区交通深度融合 (44)

第七章坚持共享发展,提升交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45

一、开展交通脱贫扶贫攻坚 (45)

二、加快城乡客运融合发展 (46)

三、推进农村物流多元发展 (46)

四、推动文明交通加快发展 (47)

第八章坚持安全发展,着力推进平安交通建设 (48)

一、构建严密责任体系 (48)

二、增强依法治安能力 (48)

三、推进重点领域治理 (49)

四、强化超载超限治理 (50)

五、提升应急救援效能 (51)

六、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51)

第九章保障措施 (53)

一、加强组织领导 (53)

二、硬化规划约束 (53)

三、创新管理体制 (53)

四、完善协调机制 (53)

五、拓宽融资渠道 (54)

六、强化要素保障 (54)

七、加强队伍建设 (54)

为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创新型?三个强省?、?美好安徽?、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调、转、促?的发展新思路,根据国家及安徽省相关规划,结合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和文明交通?为核心,明确了?十三五?期安徽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和水路交通运输,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关心支持下,全省交通运输系统锐意改革、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结构明显改善、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行业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实施了全省公路系统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了省、市(县)公路管理机构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推动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

建设模式全面落实,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示范省。实施了全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对水运的关心和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核减行政权力342项,核减率达70.1%。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市(省直管县)成立了交通投资公司,极大地缓解了资金瓶颈制约。截至2015年底,全省18个市(省直管县)交通投资公司均已投入运营,实际到位资金439.7亿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港口码头建设与经营,被交通运输部列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PPP模式试点省。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投资规模大幅提高。?十二五?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2902亿元(不含铁路),是规划目标任务1600亿元的1.8倍。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水运、站场建设分别比?十一五?增长40.7%、33.3%、160%、188.8%。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投资增速更为明显,五年完成投资相当于?十五?和?十一五?10年投资总和的3.6倍。

公路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7万公里,位居全国第8位;路网密度134.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6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246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317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达3166公里,是

?十一五?末的6.3倍;农村公路里程达17.3万公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99%。全省?四纵八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省辖市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全省实现了南北向6小时过境、东西向3小时过境目标。

水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达6612公里,通航里程6271公里,分别位居全国第7和第8位。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1428公里,位居全国第5位。长江干线航道维护水深不断提高,芜湖以下主航道实现9-10.5米维护水深,芜湖至安庆段实现6-8米维护水深,提前实现2020年长江安徽段主航道维护水深规划任务。港口吞吐能力达5亿吨、119万标箱,比?十一五?末增长26.5%和292%。

运输站场布局更加合理。全省等级客运站共699个,其中一级站30个,二级站63个,三级站83个;货运站共63个,其中一级站2个,二级站9个,三级站7个。基本形成了省辖市至少一个一级客运站,县至少一个二级站,重点乡镇至少一个农村客运站的场站布局。

(三)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客货运量稳步增长。?十二五?期全省公路水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83.4亿人次、客运周转量5389.2亿人公里、货运量166.1亿吨、货运周转量48948.0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一五?增长45.8%、40.7%、135.7%、184.9%。港口吞吐量

4.8亿吨,比?十一五?末增加了47.69%;集装箱吞吐量96万标箱,是?十一五?末的4.33倍。

运输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全省营运载客汽车达到8.31万辆,省、市际客运班线中高级车比例达到92%;营运载货汽车达到64.04万辆,总吨位数达到518.54万吨。营运船舶2.88万艘,总载重吨达4214万吨,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内河运力规模位居全国第1位。芜湖港成为我省首个亿吨大港。全省公交车达1.85万台、线路总长2.72万公里,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6%和122%。

(四)行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和?平安交通?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省道路运输死亡率由每万车2.91人下降到1.67人,水上港口吞吐量事故发生率由每百万吨0.067起下降到0.049起,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

法治部门建设深入推进。扎实推进依法治交,《安徽省农村公路条例》、《安徽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安徽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等颁布施行。全面推行阳光执法公开运行系统,严格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交通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治超条例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省际合作、区域联动、部门联合治超进入常态化,公路超限超载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科技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高速公路ETC实现收费站100%覆盖,并已实现全国联网。交通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综合治超管理系统等一批行业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全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6项、专利226项。

行业文明创建成果明显。以微笑服务进机关为主题,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严明机关纪律?暨效能建设活动,省交通运输厅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入选全国交通十大文化品牌、省文明单位创建十佳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瓶颈制约?到?基本缓解?、从?跟跑?到?支撑?的重大转变,但与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充分发挥?领跑?作用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仍比较突出。

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高速公路网络尚不完善,高速公路密度为3.16公里/百平方公里、0.90公里/万人,比中部地区六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0%和21.9%,全省尚有4个县未通高速;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网络尚处于加速推进阶段,存在省到市、市到市、市到县之间一级公路连通度不足、长距离连续性的一级公路通道少等问题;农村公路覆盖广度、通达深度依然不足,部分较大自然村尚未通硬化路;高等级航道里程偏少,主要支线航道整治推进较慢,高等级航道网络尚未形成。

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路网等级结构亟待优化,?断头路?仍然存在。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比重仅占8.5%,大多数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主通道技术标准选取较低,部分过江通道节点瓶颈问题也比较突出。国家公路网和普通省道网规划调整后,由于规划里程大幅增加,二级以上公路占比较低,公路技术等级亟待提升。农村公路整体技术等级仍较低下,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改善。港口码头结构不尽合

理,发展层次不高、服务功能单一,集疏运体系发展滞后。

综合交通运输网衔接不顺畅。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统筹不够,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融合仍不足。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交通网络衔接仍不够顺畅,综合运输枢纽布局不完善,功能不齐全,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的客货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交通发展不平衡现象较突出。全省各地区交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皖北沿淮地区、大别山山区已成为全省交通发展洼地,补短板需求强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快全省交通均衡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服务、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同一运输方式内部不同技术等级的设施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重建轻养现象仍然存在,养护资金短缺问题日益明显。

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公路出行服务水平不高,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沿线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公共交通服务投入不足,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服务覆盖率偏低,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偏低。农村客运、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等发展水平离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仍有一定差距。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较为滞后,站场设施尤其是物流园区设施比较落后。

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仍需加强。交通设施安全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水上安全监管设施

有待完善。安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运输安全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安全监管效率及能力还有待提升。统一的安全监管和应急平台尚未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应急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三、发展形势

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并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要求交通运输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提升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从全省层面来看,?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要保持年均8.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并大力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和引领生产力布局、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支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区域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扶贫攻坚的影响更加深远。各市、县加快交通发展的需求迫切,人民群众期望值越来越高,省委、省政府要求继续加大交通建设投入,交通运输保持中高速发展将成为

常态,?先行官?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从交通运输自身发展层面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升运输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盘活交通存量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现实需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速推进,部分交通项目审批权下放,也为我省交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将进一步激发交通运输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看到,交通运输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日益增多,交通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资金、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尚未得到根本缓解,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公众需求趋向多元。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既要强化机遇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又要强化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攻坚克难,顺势而为,更好的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推动全省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一大目标、五大任务?,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健全网络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打造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文明交通,为安徽?‘五大发展’闯出新路、全国方阵走在前列、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美好安徽开创新篇?当好先行官。

二、基本原则

注重导向。坚持以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导向,以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战略导向,以服务?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建设美好安徽?、?五大发展?为目标导向,以解决行业突出问题为需求导向,抢抓机遇、厚植优势,改革创新、填补短板,着力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引导和支撑保障作用。

统筹发展。坚持区域、行业、建管养运统筹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调转促?,全面打赢交通扶贫攻坚战,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突出重点。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行业发展基础差异和不同发展需求,突出发展重点,把政策、资源、要素向重点倾斜,支持重点优先、重点先行、重点突破,达到点面结合、以点促面、以点提面,带动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发展。

项目支撑。坚持规划功能化、规划项目化,以具体项目为落脚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项目管理为手段,科学配置有效资源要素,全面加快公路、水路、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布局更加合理、网络更加健全、结构更加优化。

提质增效。坚持把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作为根本追求,突出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服务水平,加快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步伐,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现代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畅通安全、绿色智能、文明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不同运输方式深度融合,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科技与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安全和应急保障更加有力。

(二)具体目标

1.网络更健全

——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水运交通网络,公路网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以上。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普通国省道基本实现省到市、市到县一级公路短直连接,一级公路里程达到5000公里;基本形成干支相连、覆盖广泛、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网。

——建成以?一纵两横?为骨架,涡河、浍河等高等级航道为支撑的全省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实现干支初步贯通、江淮水系沟通。

2.结构更合理

——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50公里以上,主通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普通国道全面消除断头路、等外路,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2%以上;普通省道二级公路比重达到60%以上。

——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800公里,瓶颈基本消除、等级明显提升。

3.衔接更顺畅

——不同运输方式衔接顺畅,基本建成衔接高效的客运枢纽布局。

——所有县城建有二级以上客运站,乡镇建有标准适宜的客运及物流站点。

——公路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主要港区

与公路实现顺畅衔接与转换。

4.服务更优质

——服务区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国示范高速公路服务区比例达到6%。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省辖市覆盖率达到100%,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联网售票率达到100%。

——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显著提升,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70%。

——具备条件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100%。

——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60%,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500吨。

5.保障更有力

——道路运输?两客一危?车辆联网联控比例达到100%。

——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到100%。

6.发展更绿色

——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碳排放下降率达到20%。

——建养环节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85%。

——新能源车辆推广加快,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

源公交车比重达到65%。

——道路运输超载治理成效显著,超限超载率控制在1%以下。

(三)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实施?63336?发展战略,即:

坚持6大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

突出3大主题: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聚焦3大重点:依托黄金水道,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依托快速交通网,打造合肥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为目标,以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为抓手,提升皖北及大别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实现3千亿元投资,确保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再上新台阶。

打造6个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文明交通。

说明:★指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指标。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安徽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内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 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4]26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8.28 【实施日期】2014.08.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 通知 (皖政办〔2014〕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8月28日

关于做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 为高水平做好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 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省“十三五”规划,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密切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要求和基本导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 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把握五个方面的导向:一是突出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的新要求。充分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明确战略举措,在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征程上迈出

佛山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编制与管理办法

xx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编制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随着城市扩张不断加快和机动车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量快速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未经交通论证即进行建设,加剧了城市交通的紧张局面或给今后城市交通问题留下隐患。根据交通影响的程度判断建设项目选址、建设规模、开发强度及性质等方面的合理性,提出内部、外部交通设施及交通组织等方面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第二条为统一、规范xx市城镇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促进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条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同时结合xx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xx 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其他区域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除应执行本办法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xx市现行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四条由市交通主管部门出具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评审意见和意见函均作为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方案阶段或详细规划的依据之一。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五条交通影响评价主要分析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对策,使建设项目的交通设施配置与内外交通组织符合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要求,减小项目开发对周边道路交通产生的冲击。 第六条交通影响评价主要依据应包括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

准,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综合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之紧密联系的区城市总体规划及片区详细规划、《通行能力手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项目本身规划方案等。 第七条交通影响评价分为详细规划、项目选址和方案阶段三个阶段。 第八条详细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应作为规划的内容之一,与详细规划同时报审,其费用纳入规划编制经费中。详细规划阶段交通影响分析主要目标是对研究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提出布局建议,同时在核算交通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对规划土地开发强度提出要求和建议。 第九条项目选址阶段(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审批之前)主要目标是从交通影响角度论证建设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确定建设项目停车配建、出入口位置设置等技术指标,并提出建设项目开发强度建议。 第十条项目方案阶段(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之前)主要目标是从交通角度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修改意见,验证和检查建设项目的开发强度是否适应周边交通设施的承受能力。 第十一条本办法所指的建设项目为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表1所列规模的拟建(新建、改建和扩建)永久性或临时性项目。建设项目详细规划阶段和方案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应符合表1规定。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推荐)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深村东片区调整 一、项目概况 1、调整背景 为贯彻佛山市委、市政府关于“三旧”改造的方针政策,根据禅城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精品禅城、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的工作部署,禅城区计划于近期对石湾镇街道深村东片区实施旧城改造。为进一步增强整体改造的可操作性,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向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 府提出规划调整申请。 2、调整范围 此次控规调整的范围位于《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下文简称《北片控规》)的编制范围之内。用地北至绿景路、东至文华中路、西至岭南大道、南至深宁路,总面积约58公顷。 二、调整目标和原则 贯彻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关于“三旧”改造的工作计划,传承深村历史文化特色,将深村东片区整体改造成为传统与

现代相结合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精品片区,同时实现物质形态景观与集体经济收入的双重提升,使深村东片区成为禅城区都市产业发展的良好承载空间之一,并将其打造成为禅城区三旧改造工作的又一亮点。 调整原则:合法、合乎规范原则、延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文脉传承原则 三、具体调整内容 1、规划结构调整 本次调整将深村东片区视作一个相对完整的社区对待,规划结构方面,总体呈现出一心、两轴、六组团的形态。 两轴:深村大道发展轴、港口路中央文化绿轴 延续深村大道作为片区发展轴的功能,两侧利用底层商业设施承载主要的配套服务功能,并且向西与深村西片区进行衔接。 根据《北片控规》,港口路是连通文华公园与东平河的一条生活休闲的林荫大道,本次调整继续控制港口路作为片区的中央绿轴,结合现状祠堂以及具有景观价值的历史民居的迁建,向其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将片区内的港口路打造成融绿化景观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观轴线。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精心整理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哪些环保内容呢?聘才网小编马上为您解读,详 细请看下文。解读十三五规划中的环保政策日前,《人民日报》公布“十 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这说 当前,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提,形成“新五化”。随即,在7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

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 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包括生态空间、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在内的完整体系,而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系没有这么完整。同时,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建立起来,

特别是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将建立起来,各个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将更加明确。同时,新的环保法开始严格实施。”李佐军表示。而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作,李佐军认为,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行动。第一,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即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清洁能源等,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排放 明体制改革的大幕。环保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对“十三五”充满期待。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硬性任务,有望在未来5年内为“环境质量目标导向”背书。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

佛山市顺德区交通规划

佛山市顺德区交通规划 佛山市顺德区交通规划 (简本)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文本名目 第一部分目标 (1) 1、项目概况4 2、目标与策略5 第二部分协同建立适应都市圈进展的区域交通设施 (7) 3、主动引入国家铁路系统8 4、加大与城际轨道交通衔接9 5、推进高、快速路系统建设11 6、完善物流货运交通体系12 第三部分构建支持都市整合的轨道和道路网络 (14) 7、优化都市轨道交通布局13 8、引入中运量公交系统16 9、构建一体化的都市道路网络17 第四部分提升交通设施及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32) 10、创新公共交通进展模式28 11、完善慢行交通设施30 12、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31 13、打造平稳和谐的静态交通32 14、实施主动有效的交通治理33 第五部分行动打算 (39)

15、近期行动33

第一部分目标 项目概况 规划背景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进展规划纲要(2008-2020)》出台,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广佛同城化加快推进,顺德区列入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努力争当“五个示范区”,面临区域化进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 《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提出“由街镇群到大都市区”进展战略,实现从镇街到都市的进展、从都市到都市区的融入,都市进展模式和进展格局面临重大转型。 规划目标 (1)立足于区域一体化和广佛同城化,构建有辐射力的区域对外交通体系。 (2)协同顺德区都市总体规划、顺德东部新城规划等同期开展的都市规划,构建支撑和引导都市进展的交通体系。 (3)衔接和和谐上层次《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等有关规划,落实轨道、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合重点交通设施和近期都市交通热点咨询题,制定详细规划方案。 (4)制定顺德区近期交通行动打算,指导顺德区交通规划建设。 规划范畴、年限 规划范畴为顺德全区十个街镇,总面积约806km2。 规划年限2009-2020年,近期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1)战略提升-把握机遇,将顺德的进展上升到区域层面乃至国家战略层面 (2)理念更新-以交通引导都市进展理念为核心,支持都市布局结构(3)突出重点-面向中心区等热点咨询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4)重在落实-强调规划的操纵性和可操作性,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

2017十三五总规划纲要解读

50个常用名词及解释,目的是帮助大家成为问不倒的“理论达人”。 1“五位一体”总布局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五大发展理念 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5“五大思维”能力 答: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6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一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7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两个同步” 答:“两个倍增”,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8一带一路 答: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9互联网+

答: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答: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1两学一做 答:“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12合格党员的“四讲四有” 答: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13四个自信 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4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答: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15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6八项规定 答: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17中央政治局强调的“四种意识” 答: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 (简本) 佛山市规划局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背景和过程 (1) 第二章 目标和策略 (2) 第三章 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 第四章 持续道路网络建设 (5) 第五章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8) 第六章 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发展 (10) 第七章 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12) 第八章 引导货运交通发展 (13) 第九章 协调停车设施供应 (14) 第十章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15) 第十一章 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空间 (16) 第十二章 加强交通管理 (17) 第十三章 加强交通环境的保护 (18) 第十四章 近期行动与保障措施 (19) 附图

第一章背景和过程 一、规划背景 在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广佛都市圈初步形成以及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佛山市既有交通体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佛山市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佛山市迫切需要大力构筑与区域合作、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此,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规划局会同市交通局组织编制“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域,面积约3848km2,重点研究区域为“2+5组团”,面积约1913 km2。规划年限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本次规划工作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围绕珠三角区域融合和广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研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整合;二是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体化发展目标,明确城市交通方式和结构,制定一体化发展政策;三是合理安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四是提出交通近期建设计划和实施时序,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 二、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 2007年4月-2007年12月,开展全市综合交通调查并制定初步规划方案。调查涉及交通需求、供应和运行各方面,包括覆盖全市所有740个村(居)的居民出行入户调查,抽样3.7万户,14.7万人。在此基础上完成初步方案编制,并于2007年12月向市政府进行专题汇报。 第二阶段: 2008年1月-2008年3月,在初步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交通发展战略及干线路网、轨道网、公交、交通管理等专项方案,形成中期规划成果,期间三轮征求市、区各部门及周边城市的意见。中期成果于2008年3月经专家咨询会评审通过。 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1月,修改完善中期成果,重点落实高等级道路方案与各组团及外围城镇的主次干道网络、公交场站和线网等专项规划方案,期间多次走访搜集各部门及各区、街道、镇的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完善,确保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2008年11月形成本次送审成果。

佛山市顺德区交通规划

顺德区政府网站链接资料1 佛山市顺德区交通规划 (简本)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文本目录 第一部分目标 (1) 1、项目概况 (3) 2、目标与策略 (5) 第二部分协同建立适应都市圈发展的区域交通设施 (7) 3、积极引入国家铁路系统 (8) 4、加强与城际轨道交通衔接 (9) 5、推进高、快速路系统建设 (11) 6、完善物流货运交通体系 (12) 第三部分构建支持城市整合的轨道和道路网络 (14) 7、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布局 (14) 8、引入中运量公交系统 (17) 9、构建一体化的城市道路网络 (18) 第四部分提升交通设施及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2) 10、创新公共交通发展模式 (31) 11、完善慢行交通设施 (33) 12、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34) 13、打造平衡协调的静态交通 (35) 14、实施积极有效的交通管理 (36) 第五部分行动计划 (39) 15、近期行动 (38)

第一部分目标 1、项目概况 1.1规划背景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出台,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广佛同城化加快推进,顺德区列入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努力争当“五个示范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 《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提出“由街镇群到大都市区”发展战略,实现从镇街到城市的发展、从城市到都市区的融入,城市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面临重大转型。 1.2规划目标 (1)立足于区域一体化和广佛同城化,构建有辐射力的区域对外交通体系。 (2)协同顺德区城市总体规划、顺德东部新城规划等同期开展的城市规划,构建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交通体系。 (3)衔接和协调上层次《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轨道、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合重点交通设施和近期城市交通热点问题,制定详细规划方案。 (4)制定顺德区近期交通行动计划,指导顺德区交通规划建设。 1.3规划范围、年限 规划范围为顺德全区十个街镇,总面积约806km2。 规划年限2009-2020年,近期2009-2015年。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01-佛山西站TOD综合开发规划初步方案-文本-201301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第二批) 佛山西站 (规划文本、规划图集) 二○一三年零一月

目录 一、 总则 二、 功能定位 三、 土地使用性质 四、 建设用地强度 五、 道路交通规划 六、 城市设计 七、 实施措施 附图1:深化调查可开发用地潜力分析图 附图2:土地使用性质规划图 附图3:建设用地强度分区引导图 附图4:道路网布局规划图 附图5:道路平面规划图 附图6:交通接驳设施布局及交通组织图 附图7:慢行交通规划图 附图8:城市设计导引图 附图9:核心区城市设计意象图 附图10:省市合作开发备选用地控制规划图 附图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示意图

一、总则 1、为深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切实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创新城镇空间组织方式,促进珠三角区域空间协调一体化发展,依据《城乡规划法》、《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制定本规划。 2、本规划协调的范围包括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佛山西站周边,由桂丹路、 兴塱路、兴业路、狮山工业大道围合的区域,用地面积约429.11公顷。 其中,邻近轨道交通站场,结合规划路网、空间发展轴线和站场两侧重 点发展用地,以站前西路和站前东路为界,确定面积约85.22公顷用地 为功能核心区。 3、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其中, 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 4、制定本规划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区域协调,公共交通引导发展,集约用 地,提升空间品质。 5、本规划的规划期限是从2012年至2020年。 6、本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功能定位 7、本站场周边综合开发的功能定位是: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功能网络 体系中的区域型次级中心功能节点;区域型交通枢纽;广佛都市西翼副中心,集交通枢纽、商业商务、产业服务、生活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佛山市新城市中心。 8、本站场周边综合开发的目标是:依托佛山西站打造服务区域的综合交通 枢纽,推行公共交通导向的综合开发,重点发展交通集散、商业服务、

安徽省“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安徽省“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安徽省医疗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精神,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和《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 1.居民健康水平。 201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12.92‰,死亡率 5.94 ‰,自然增长率6.98‰。婴儿死 亡率4.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85‰,孕产妇死亡率17.26/10万,甲乙类传染病 报告发病率242.66/10万。 表1 安徽省居民健康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指标 安徽省 全国(2015)2010年 2015年 期望寿命(岁)75.08 76.4 76.3 婴儿死亡率(‰)10.70 4.54 8.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3.32 6.85 10.7

孕产妇死亡率(/10万)25.46 17.26 20.1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 176.16 242.66 223.6 万) 2.医疗卫生需求。 根据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全省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2.8%,其中城市居民24.0%、农村居民21.5%;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3.3%,其中城市居民23.7%、农村居民23.0%;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0.8%,其中城市居民10.0%、农村居民11.6%;城乡居民年住院率为8.3%,其中城市居民8.6%、农村居民7.9%。 表2 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与全国比较 指标全省皖北皖中皖南全国居民两周患病率(%)22.8 21.7 22.7 23.9 24.1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3.3 22.9 22.9 24.2 24.5 居民两周就诊率(%)10.8 13.7 7.0 11.5 13.0 居民年住院率(%)8.3 7.5 7.6 9.8 9.0 注:两周患病率是指每百人两周患病人次数,慢性病患病率是指调查前半年内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 3.医疗服务提供。 2015年,全省医疗机构年门、急诊25332.6952万人次,年入院人数842.989万,年手术173.6768万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6天,二级及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90.12%,一级医院病床使用率56.70%。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佛山市龙舟广场码头建设项目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的审核意见(2020)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佛山市龙舟广场码头建设项目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的审核意见(2020) 你单位关于龙舟广场码头建设项目的航道行政许可申请书及附件资料收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经我厅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如下: 一、工程选址 龙舟广场码头建设项目位于潭洲水道灯笼沙洲右汊右岸,下距华阳桥约530米。工程所处河段河道较顺直,河面宽约100米,水深良好,岸线、河势基本稳定。由于码头所处位置河面较窄,综合考虑选址相关因素,在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选址基本满足《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要求。 二、通航技术要求 拟建码头所处河段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为Ⅳ级,基本同意《龙舟广场码头建设项目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航评报告》)论证提出的码头建设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的评价结论。工程采用栈桥接趸船的浮码头设计方案,沿岸布置,前沿线总长113米;前沿停泊水域宽27米,其边线与主航道的最小间距约5米;码头前方不设置回旋水域(利用华阳桥下游较宽阔水域掉头)。工程布置对航道冲淤和水流变化影响较小,在采取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的条件下,码头建设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总体可控。 三、航道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一)基本同意《航评报告》提出的航道通航安全保障措施。为确保工程自身和船舶航行安全,建设及管理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设置助航和安全警示标志,并配套建设必要的维护及安全保障设施,保证与工程同步建设。 (二)工程建设及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范围内航道通航条件的观测分析和对运营船舶的管理,严格控制船舶进出和靠泊,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落实相关水域维护;妥善处理船舶进出与其他船舶通航的关系;运营船舶应适应航道通航条件,采取合理措施安全通过相关水域,确保航道通航安全。 四、有关要求 (一)工程开工建设前,施工单位按规定向我厅申请办理通航水域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审批。 (二)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本审核意见要求开展工程建设,积极配合佛山航道事务中心实施技术核查。工程完工后应向佛山航道事务中心报送建设项目审核意见执行情况、施工临时设施及残留物的清除情况,以及助航和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等资料。 (三)请省航道事务中心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技术核查工作的管理,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doc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坚守耕地红线 《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建议》提出: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建议》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建议》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根据顺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含大良街道办、容桂街道办、伦教街道办),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正文中字体如此标识的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原《顺德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95- )》等有关规划与本规划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规划期限 本次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远期)为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为;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1. 本规划依据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从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佛都市区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顺德与区域

其它城市之间的协调统筹,特别是顺德中心城区和广州的番禺、南沙以及中山、江门等之间的关系。 2. 本规划从建设、完善大佛山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发展和建设多级格局组团城市(即“2+5”组团模式)的理念,特别是要着力将顺德中心城区(即大良容桂组团)打造为大佛山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之一。 3. 本规划从顺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研究在不同阶段的顺德中心城区动态发展,确定规划远期与近期的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形态。 4. 本规划注重经济和产业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树立工业立区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现有中心城区内的各项产业布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为发展各项产业提供支持。做好大良、容桂、伦教现有的空间形态的整合,做到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优。 5. 本规划充分利用顺德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环境等自然条件,突出城区特色和风貌,正确处理好城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融城区于自然环境之中,建造具有优美的人居环境的滨水花园式城市。 规划编制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