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

一、流行病学

心房颤动为多发病, 60 岁之后每增加十岁,房颤患病率增加一倍,因此房颤多见于老年病,人群中发病率为 1% ,我国现有房颤患者 1000 万左右。

二、房颤的危害

(一)血栓栓塞

房颤易造成血栓形成并脱落,多见于脑栓塞。

(二)影响心脏功能

心房颤动时心房机械功能丧失,影响心室充盈,同时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影响心脏搏血功能,导致心功能衰竭。

(三)不规则和快速的心跳

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如 ppt4 图表所示,房颤可明显增加人类死亡率。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死亡风险可增加一倍。

三、房颤的治疗原则

房颤的治疗首选恢复窦性心律,若不能恢复,应尽量消除房颤的危害,预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等。

如 ppt6 、 7 图表所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长期有效率低于 50% ,且相关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

如 ppt8 图表所示最新研究表明, III 类 AAD 目前被认为是安全的,事实并非如此,III 类 AAD 可增加 AF 死亡率和住院率。

四、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一)常用治疗方式

1. 心房起搏预防房颤发作。

2. 心房内除颤器终止房颤。

3. 缓解症状: AVN 消融 + 起搏、房室结改良。

4. 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左心耳封堵术。

5. 根治房颤:导管消融、外科消融。

(二)心房起搏预防房颤

1. 机制

( 1 )抑制心动过缓导致的心房复极离散。

( 2 )抑制房性早搏。

( 3 )保持房室同步,减少瓣膜返流,减少心房牵张诱导的心房电生理改变。

2. 疗效

如 ppt12 图表所示为关于心房起搏治疗房颤的研究( 2000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研究通过对 32 个中心, 1474 个无 AF 病史患者随机分组,结果显示生理起搏组 AF 发生率显著低于心室起搏组。

如 ppt13 图表所示为非起搏器适应证的阵发性房颤起搏治疗研究( 1999 年Circulation 发表)。结果显示无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起搏预防房颤效果不确切。

3. 心房起搏抑制房颤发作的认识

( 1 )尚无证据支持心房起搏能够降低房颤的复发。

( 2 )对于不伴心动过缓的房颤患者不推荐常规置入起搏器来预防或治疗房颤。

( 3 )对于病态窦房结合伴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起搏器置入对于预防房颤有积极意义。

(三)心房内除颤终止房颤

如 ppt13 图表所示放置导管通过体外除颤器进行转复的研究。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选择 141 个 PAF/CAF 患者,结果显示,结论:低能量心内转复房颤有效、安全。

心内转复除颤可用于各型房颤,成功率 70-89% ,优点为尽早转复为窦率,可防止长时间房颤所致的电重构,为双向脉冲和低能量,痛苦小,并发症少。与室颤不同,房颤不直接导致死亡,心内转复价格昂贵,不便推广。

(四)缓解症状

1. AVN 消融 + 心室起搏方法

方法为消融阻断或改良房室交界区,置入永久起搏器心室起搏。

如 ppt20 、 21 图表所示为房室结消融 + 心室起搏的 Mata 分析。通过 21 项研究,针对 1181 个患者( 97% 为特发性房颤)进行观察,分析生活质量、心室功能、运动耐量和就医次数,结果显示如下:

( 1 )活动耐量显著改善。

( 2 )心功能显著改善。

( 3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 4 )症状显著减轻。

( 5 )再就诊及住院次数减少。

2.AVN 消融 + 心室起搏适应证及局限性

AVN 消融 + 心室起搏适应证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临床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其局限性在于以下几点:

( 1 )需长期抗凝、终身依赖起搏器。

( 2 ) TDP 及室颤导致的 SCD 风险可能增加。

( 3 )房室失同步(肥厚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功能异常的患者更多的依赖房室同步以增加心脏输出)。

(五)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左心耳封堵术)

发生血栓的非风湿性 AF , LAA 是最常见的部位( 90% )。如 ppt25 图表所示为左心耳堵闭术取代药物抗凝。导管自下腔静脉,经过房间隔进入左房,堵闭左心耳消除死腔。

如 ppt26 图表所示为 Watchman 封堵器置入术后 5 年 MRI 影像。

如 ppt27 图表所示为 PROTECTAF 研究,该研究选择 707 例病人分为 Watchman 和华法林对照,结果显示 Watchman 植入成功率为 88% , Watchman 组事件发生率为 3/ 人年,对照组为 4.9/ 人年。 Watchman 可降低卒中相对风险 29%(P>0.05) 。

如 ppt28 图表所示随术者经验的积累,植入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大幅提高。

如 ppt29 图表所示, PROTECTAF 研究结果显示,成功植入 Watchman 装置患者明显优于华法林治疗患者。

如 ppt30 图表所示为第四代 watchman 左心耳封堵器,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回收和重新释放的左心耳封堵装置。初步结果表明:该器械置入成功率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六)导管消融和外科手术

1. 心房切割术

如 ppt32 图表所示外科迷宫术治疗房颤。应用 10 年来,手术成功率为 85% 左右。其缺点为心房切割手术复杂,手术难度大,副作用及并发症较多,需要心脏起搏比率较高。

如 ppt34 图表所示迷宫 III 型手术效果。

2. 外科微创消融术

如 ppt33 图表所示为微创消融术。利用胸腔镜或者小切口将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较高。

五、目前房颤主要消融策略

如 ppt35 图表所示为目前房颤主要消融策略,如环肺静脉消融或节段性肺静脉消融、肺静脉隔离技术、肺静脉自发电位消融技术及 stepwise 技术等。

(一)阵发性房颤消融

阵发性房颤消融以肺静脉隔离为基础。肺静脉隔离为房颤非药物治疗或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如 ppt36 图表所示 CPVA/PVI 消融策略已为各中心所接受。

(二)持续性房颤消融

如 ppt37 图表所示,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各中心差别较大。消融越复杂成功率越高,但过多消融对心房有危害。

如 ppt38 图表所示为安贞医院慢性房颤消融策略 2C 3L ,即环肺静脉 + 左房顶部线 + 静脉峡部线 + 静脉环峡部线消融,随访 12 月,单次消融成功率 66% 。

(三)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

如 ppt39 图表显示,全球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已达较高水平。

如 ppt40 图表显示, 2009 年与 2005 年相比较,随着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改进及器械的改善,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如 ppt41 图表显示,已公布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均提示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

如 ppt42 图表显示,房颤导管消融维持窦性心律优于 AAD 。

如 ppt43 、 44 图表显示, 2008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研究表明,对于 AF 和 HF 病人,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显著优于房室结消融 + 双室起搏。

如 ppt45 图表显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即使 CHADS 积分大于 2 分患者,若导管消融后可维持窦性心律,停用华法林后卒中发生率较低。

如 ppt46 图表显示导管消融术后服用或停用抗凝药 5 年无事件(卒中)生存曲线高于服药曲线。

(四)导管消融并发症

如 ppt47 图表显示为导管消融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率。

如 ppt48 图表显示导管消融致命并发症发生率为 0.1% 。

(五)房颤导管消融指南推荐

如 ppt49 图表显示随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完善,导管消融适应证逐渐放宽。如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正常房颤,在 2006 年指南建议适应证为 IIa 类,而 2011 年指南建议为 I 类。

六、新技术、新器械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一) Frontiers 导管隔离肺静脉

如 ppt51 图表所示,为环状消融技术。其缺点为无症状性脑栓塞风险较高,未获 FDA 批准。

(二)冷冻球囊隔离肺静脉

如 ppt52 图表所示冷冻球囊隔离肺静脉示意图。如 ppt54 图表所示为冷冻球囊隔离肺静脉消融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损伤及麻痹,多为一过性。

(三)激光球囊隔离肺静脉

如 ppt53 图表所示为可视下激光球囊隔离肺静脉。

(四) Hybird 技术(经胸腔镜外科消融 + 导管消融)

如 ppt55 图表所示为经胸腔镜外科消融 + 导管消融术。

(五)远程操控消融房颤:磁导航系统

如 ppt56 图表所示为 CardioRhythm2011 北京安贞医院手术演示病例,操作时间(从房间隔穿刺开始)为 90min 。其优点为操作方便、心脏穿孔风险小及射线辐射小等。

七、小结

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非药物治疗最重要的措施,因其技术难度大需长时间学习方能掌握。目前关于房颤消融的研究无一例外的出自经验丰富的术者和领先的电生理中心。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1-06-10T09:46:10.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成张利壁[导读]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 王成张利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300)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047-02 【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 1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房颤不伴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阵发性房颤是指窦性心律者突然发生的房颤,常伴明显的症状及快速的心室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国内不少医生面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合并心衰,总是首选静推西地兰。但近年来,国际房颤治疗指南中对于不伴心衰的阵发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不论其是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均Ⅰ类推荐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控制患者静息或活动后的心率,对伴有低血压或心室率过快需紧急治疗时,可应用这些药的静脉制剂。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和胺碘酮仅为Ⅱ类推荐。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活动后心率90~115次/分。 房颤伴发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五大疾病患者,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目前正在进行的AF-CHF研究,针对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这个特殊人群,比较恢复与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对心血管死亡或脑卒中的影响。阶段性的结果也未能证明前者优于后者。对于伴发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时,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与上述无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意见全然不同。2006年国际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Ⅰ类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而这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推荐意见变为Ⅱb类,甚至Ⅲ类推荐。这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还可适用地高辛加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2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术式不断推陈出新,现基本以两种术式为主,即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两种方法都以静脉为靶点,后者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受青睐。从现有的研究看,达到肺静脉-心房的完全电隔离对于阵发性房颤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论SPVI还是CAPV,其总体有效率均可达90%左右。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仅仅隔离肺静脉是不够的,心房基质在房颤的维持中已经起主要作用,所以对心房,包括右心房内的特殊结构如界塉等部位的干预应当加强。 其方法是CAPV扩展术式,即在CAPV的基础上加做心房消融径线。目前常用的径线有左心房顶部径线、二尖瓣峡部径线、右心房峡部径线等,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失常学会(HRS/EHRA/ECAS)2007经导管和手术消融治疗房颤的专家共识认为,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条径线可以常规应用,后一条径线则只对合并峡部依赖性房颤的患者适用。 总之,从现有的治疗手段看,对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方面成功率较高,另一方面避免了阵发性房颤演化为持续性房颤,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的益处。 3 房颤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显示,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5%。 由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升高,因此除非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所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然而,选择何种抗栓药物及如何确定抗栓治疗的强度,与房颤患者自身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低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通常采用2006年ACC/AHA/ESC更新的房颤指南中制定的分层标准。 当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即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其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也明显差于华法林。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有效窗是国际标准化比(INR)2.0~3.0,INR<2.0时抗凝不足,>3.0时又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研究显示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收缩压≥160mmHg、血肝酐升高、INR>3.0。INR>3.0是最强的预测因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易受机体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大,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INR,避免抗凝不足或过度。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2.5~3.0mg/日,起效时间2~4天,5~7天达高峰。在开始治疗应隔天监测INR,直到INR连续2次在目标范围内,然后每周监测2次,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减幅度一般在1.5mg/日以内,剂量调整后需重新监测INR。INR<5.0,临床上无明显出血,可将华法林减量或停服1~2次。INR>9.0而临床上无明显出血,或因急诊手术和拔牙而需要快速降低INR时,可口服2~5mg的维生素K1使INR在24小时内降低。对于严重出血或INR>20时,可根据情况应用维生素K110mg,新鲜血浆和凝酶原浓缩物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可重复静脉应用维生素K1。参考文献 [1]Hersi A,WyseDG.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Ⅱ ation.Currprobl Cardiol,30:175-233. [2]Clel JG,ColettApAbde Ⅱ ah.AT,et al.Clinical trials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7:CORONA,KethinQ,MASCOA,AFCHF,HART,MASTEK,POISE and Setem ce Ⅱ therapy.EUr Heart Fai Iure,2008,10:102-108. [3]黄从新.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心房起源.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7,21(2):95-96. [4]CaIKinsH,BrugadaJ,Packer DL,et al.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com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policy,procedures and follow-up HeartRhythm,2007,4:816-861.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体会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11-19T16:43:25.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陈元友陈结[导读] 手术治疗 13例(行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5]9例(3例有复发),4例行房室结消融术及起搏器植入。 陈元友陈结 (重庆市彭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6496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9-0237-01 心房颤动[1,2]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Framinghan研究表明,50~59岁人均房颤的发生率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后显著增加,平均为10年发病率增加1倍。 心房颤动的治疗应评估转复窦性心律的必要性,适当的时间,以及恰当的方法。现对我院2005年~2011年12月的58例(60±17.8岁)心房颤动的患者的治疗作分析(男性36例,女性22例)。 一、治疗情况 治疗分药物治疗[3]、非药物治疗,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围绕消除房颤的触发因素和改善心房的异常基质两方面进行。 1、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新近(24小时内)发生的房颤及局灶性房颤适合转变为窦性心律,并且易于维持窦性节律。对20例阵发性房颤行转复,年龄小于50岁,一般情况好;10例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行直流电转复。转复成功9例,后用索地洛尔80mg/d,维持24月,复发3例。10例用胺碘酮[4]转复或或预防其发展均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控制心室率年龄大于55岁的28例,心力衰竭严重的先纠正心力衰竭,洋地黄治疗,在控制房颤心室率方面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同时使用,3月一次动态心电图,临床加以评价,23例控制较理想,2例发生过尖端扭转性室速,对症处理后好转。 3、手术治疗 13例(行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5]9例(3例有复发),4例行房室结消融术及起搏器植入。 二、结论 房颤的治疗[6]主要是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结合抗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房颤的基本策略,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恢复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终点之一。为尽快提高我国治疗房颤的水平,及时总结经验及成果。毫无疑问,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手段。对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患者,非药物治疗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方法的准确发作方向与正在进行的关于引起房颤所导致的电生理的分子改变的研究密切联系。展望未来的十年令人激动,我们可能最终会征服被当地称作“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后一道重大障碍”的防治的挑战。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云.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郭继鸿.心律失常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教材 2010.7.103页. [3]郭继鸿.心律失常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教材 2012.7.181页. [4]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 [5]徐燕萍,殷跃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4月第39卷.第4期.372. [6]陈少杰,殷跃辉,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1月第40卷.第1期.68.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房颤的主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病变 (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 窦房结疾病 2.非心原性疾病 肺部疾患

甲亢 中毒:酒精、咖啡 3.“孤立性”房颤 青年患者 30% 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治疗方法有两种:(1)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一般情况下,对每一次发作并且持续时间短于24h的房颤,选用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这一选择已成为共识[4]。问题在于,对于持续性的房颤治疗原则数十年来都基于经验,并无权威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5],由此而来,在房颤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至今无法统一的分歧。 1 维持窦性心律 对于房颤的患者,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发生率,减轻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并能减少抗凝药物的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汤日波 一、概述 房颤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逐年增加,房颤可增加脑卒中风险 2-7 倍,增加死亡率 2 倍。如 ppt3 图表所示房颤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心梗后患者、心衰患者相似。 二、房颤的治疗策略 如 ppt3 图表所示为房颤的治疗策略示意图。房颤的治疗策略分为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抗拴治疗为房颤治疗的基石。可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而采取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交叉的策略。 如 ppt5 图表所示根据 AFFIRM 研究,节律控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 如 ppt6 图表所示多项研究显示,转复并维持窦律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明显提高。 如 ppt7 图表所示 AFFIRM 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减少栓塞事件。该研究同时显示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的随访第 5 年和第 8 年,节律控制略优于室率控制。可见节律控制长期的预后优于心室率控制。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 Vaughan-William 分类 1.Na 离子阻断剂: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 2. β受体阻断剂:倍他乐克。 3.K 离子阻断剂:胺碘酮。 4.Ca 离子阻断剂:异搏定。 如 ppt10 图表所示奎尼丁是最早应用于房颤转复的药物,早在 1914 年就开始应用于临床。

如 ppt11 图表所示奎尼丁转复的效率不高,且荟萃研究显示,奎尼丁增加死亡危险 3 倍。 (二)阵发性 AF 药物复律的选择 阵发性 AF 药物复律已被证明有效的药物为:多菲利特、氟卡尼、伊布利特、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普罗帕酮为国内临床上可应用药物,属一类适应证,证据级别 A 。疗效差或未被深入研究的药物为: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地高辛和索他洛尔不具有药物转率的功能,不能用于阵发房颤药物复律。 (三)持续性 AF 药物复律的选择 持续性房颤的复律已被证明有效的药物包括多菲利特、伊布利特和胺碘酮。普罗帕酮用于持续性房颤药物复律疗效较差,为 2b 类的适应证。疗效差或未被深入研究的药物为: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氟卡尼、普罗帕酮。地高辛和索他洛尔不推荐用于持续性房颤的药物复律治疗。 (四) AADs 转复 AF 用法及不良反应 如 ppt14 图表所示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颤的用法和不良反应。胺碘酮静脉负荷量为 5 毫克每公斤,追加计量为 50 毫克每小时静脉滴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低血压、减慢房室传导。 伊布利特静脉负荷量为 1 毫克,推注 10 分钟以上,若转复失败, 10 分钟后追加 1 毫克,不良反应为延长 QT 间期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普罗帕酮静脉负荷量为 2 毫克每公斤,或者口服 450 至 600 毫克。不良反应为延长 QRS 时间,导致心动过缓。维纳卡兰为新批准用于房颤转复药物,静脉负荷量为 3 毫克每公斤,若 15 分钟后未转复成功,可再次应用。 (五) 2012ESC 指南 ESC 房颤指南中,房颤药物转复的流程如 ppt15 图表所示: 1.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可急诊电复律。 2.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根据患者和医生的选择,可采取电复律或者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10个临床问题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10个临床问题 除室性早搏外,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第二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因此,有效的治疗房颤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本文重点讨论房颤药物治疗时常遇到的10个临床问题。 1、房颤并非良性,需积极治疗房颤的危害已被熟知,常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病死率高 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房颤组的病死率是窦性心律对照组的2倍。因此,房颤是增加病死率的一个独立因素。 1.2致残率高资料表明,房颤患者的体栓塞率比窦性对照组高4-18倍,高发生率的体栓塞必然引起高比例的器官功能损害及致残率,这将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1.3损害心功能正常时心脏的功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房和心室的同步性,其中心室完成心功能比例的65%-85%,称为主泵,而心房完成心功能比例的15%-35%,称为心脏的辅助泵。心房辅助泵的作用表现在舒张期P波引起的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房颤时随着P波的消失,患者舒张期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将消失,只剩下E峰,使心功能明显受损。 1.4引起一定比例的猝死体内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表明,需要ICD放电治疗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高达18%的室颤因房颤介导而发生,进而形成了心房颤动一心室颤动一猝死的新疾病链。房颤蜕化为室颤的原因包括房颤时较高的心室率能损害心功能,并在一定的程度激活交感神经,以及房颤时常出现的长短周期现象等都是引发猝死的可能原因。 因此,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其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2、转复和维持窦律的益处高于心室率的控制 房颤的上述危害已得到共识,这些危害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样,只是对心功能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另外3项危害两者几乎没有差别。多数情况下,这些危害只能在房颤转复和维持窦律时才能得到最佳的控制和纠正。 有些医生一定会提出,近年来循证医学的资料不是反复证实房颤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等于或优于转复窦律的治疗吗?部分医生提出这一问题并不奇怪,但实际,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确实,AFFIRM研究和RACE研究的结论都认为就病死率、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等方面,控制心室率与转复窦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应当注意,引用循证医学的结果与结论时,只能直接引证于其研究的人群,而对该研究中没有涉及的人群不能任意扩大和滥用其结论。 AFFIRM研究面世后,一直存在着较多的批评意见,这是因为:(1)该研究入组的人群年龄偏高(平均70岁);(2)该研究对象的临床情况偏重。因此,AFFIRM研究涵盖的人群不能代表房颤的全部人群,实际这组人群偏向于“不容易转为窦律的人群或不容易维持窦律的人群”。临床医

房颤治疗 首选药物

房颤治疗首选药物 *导读:室率控制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学会房颤指南指出,对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常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控制室率(Ⅰ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可考虑房室结或旁道射频消融治疗以控制心室率(Ⅱa…… ★我国多数房颤患者在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故药物治疗有其重要地位 ★投资较小、应用方便,是药物治疗之优势 ★药物治疗是房颤心率和节律控制的一线选择,预防血栓栓塞是房颤治疗的基石 地位为室率和节律控制首选 室率控制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学会房颤指南指出,对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常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控制室率(Ⅰ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可考虑房室结或旁道射频消融治疗以控制心室率(Ⅱa);药物不能控制心室率或怀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时,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Ⅱb)。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考虑射频消融房室结(Ⅲ)。 节律控制建议应用氟卡尼、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Ⅰ类)以及胺碘酮(Ⅱa)复律房颤。对于左房不大或轻度扩大的症状

性房颤患者,为预防房颤复发可以考虑射频消融作为药物治疗的替代选择(Ⅱa)。 作用警惕毒副作用 普罗帕酮有效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对持续房颤、房扑、器质性心脏病疗效较差,应避免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奎尼丁有效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与持续性房颤。但副作用较多,包括扭转性室速、恶心、腹泻等。 胺碘酮治疗房颤最为常用,具有抗交感和钙通道阻滞作用,可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延缓房室传导及有效控制心室率。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衰患者也可应用该药。然而胺碘酮起效较慢,对多器官均有毒性作用,因而应用有限。 索他洛尔维持窦性节律作用欠佳,并具有致心动过缓、疲乏、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的不良作用,与其对β肾上腺素能的阻滞作用有关。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率为2.4%,大多发生在起始治疗后第1周或剂量调整后,女性患者中常见。因此,应当在具备心电图监测和复苏急救条件下,在院内进行初始索他洛尔治疗。 华法林可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但诸多食物、药物及遗传等因素均可影响华法林疗效,并且华法林治疗谱窄,有出血风险,需在抗凝监测下调整剂量,导致很多房颤高危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或抗凝力度不足。 进展暂无突破性进展

心房颤动患者须知

1 健康人心脏的工作方式 健康人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开始的,窦房结发出节律整齐的激动(60~100次/分),然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种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2.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一般人群的总患病率在0.4%,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60岁以下的患病率为1%,随着年龄增加,房颤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整,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虽然由于房室结的保护作用可使这些激动不能全部到达心室,但是心室率(心率)仍然可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窦性心律快得多,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 3.心房颤动的原因或伴发因素 ?高血压 ?冠心病 ?心脏外科手术 ?瓣膜病 ?慢性肺部疾病 ?心力衰竭 ?心肌病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栓塞 ?甲亢 ?心包炎 ?合并其它类型心律失常 ?其它:可能与饮酒、紧张、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有关。 4.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 ?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虽然一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但危害仍然存在!(血栓栓塞并发症) 5. 心房颤动主要危害 ?血栓形成与栓塞: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 栓,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在不伴有其它疾病年龄小于60岁的房颤病人,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左右,而在60~75岁以上的病人,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如果伴有其它栓塞高危因素,则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可达4%。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年龄超过65岁等。 ?心率快和节律不整齐可使病人感到心悸。 ?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 ?增加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 6. 诊断心房颤动的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这种检查简单易行。对于房颤短暂发作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7.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2.抗心律失常治疗(转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 ?主要非药物治疗 1.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 2.射频消融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3.堵闭左心耳(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8. 心房颤动治疗的目的 ?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最佳结果。只有恢复窦性心律(即正常心律),才能 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 的心室率。 ?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在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 9. 根治房颤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ACC/AHA/ESC房颤处理指南2006》指出房颤治疗策略应体现个体化,对确诊房颤进行评估,以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措施。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进展简要综述。 控制心室率 控制房颤心室率常是治疗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60-80/min,中度活动后90-115/min。AFFIRM研究目标为静息时≦80/min,6min步行试验最大心率≦110/min或24h平均心室率<100/min。治疗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运动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首选用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不伴心衰时可选用钙拮抗剂。洋地黄主要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有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首选。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可以考虑,一般作为二线用药。房颤心室率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阵发性房颤不应该以洋地黄为唯一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对于尚未充分药物尝试控制心室率的患者不能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对于伴心衰的患者不能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预激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使心室率加快。 虽然有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效果并不比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差,甚至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心律控制。但心室率的满意控制并不完全改善预后,对高危患者还需终生抗凝治疗。 恢复并维持窦律 药物复律适用于那些时间不超过半年、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触发因素已经去除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转复药物包括Ia类、Ic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心房,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选用复律药物时需考虑房颤持续的时间,对于新发房颤选用Ic类药物效果较好;因为I类药物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Ic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故这类药物不宜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者。对于发作7天以内的房颤适合转复的药物主要有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胺碘酮则为IIa 类选择。选用普罗帕酮时需注意是否房扑,对于房扑患者首先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否则普罗帕酮可能导致过快心室反应而使临床加重。对于7天以上房颤国内目前能选择的药物主要为胺碘酮和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多形)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该药尤以对于房扑的高转复率为临床青睐。 房颤转复后的窦律维持需要综合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面目前可选用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施太可。胺碘酮因其较少心脏副作用而适合那些器质性心脏病人。普罗帕酮则对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有价值。施太可归类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有很强的β受体阻滞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对心功能和对气道阻力影响而产生的不良临床反应。此外,部分患者使用施太可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尤其当启用和加量时需要注意。 总之,药物治疗仍然是房颤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心室率控制是房颤处理的第一步,不但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而且留给临床更多时间分辨、鉴别和思考能否立刻转复窦律(?)、是否需要抗凝(?)、有无特殊因素需要去除(?)等等。 另附胺碘酮药品说明

胡大一教授关于心房颤动药物治疗问题的回答

胡大一教授关于心房颤动药物治疗问题的回答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作者:胡大一 经导管射频消融根治心房颤动(房颤)的技术有了进展,但成功率仍不能令人满意,复发率高,存在严重并发症,标测复杂,成本高,近期推广普及的可能性不大。消融房室交界区,导致房室阻滞,放置心室起搏,可有效控制心室率,技术简便,疗效可靠,但仅适用于心室率难以用药物治疗控制,症状明显,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心房多部位起搏、双房起搏、心房内自动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疗效不可靠,实用性差。对大多数的心房颤动患者,药物仍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关于心房颤动,近年来发表的论著、讲座、综述大多围绕非药物治疗,尤其集中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内容,对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讨论不多。如何遵循临床研究证据,又结合每一例心房颤动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药物,是广大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有三个方面:①复律(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②控制心室率和③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一、复律(rhythm control)还是控制心室率(rate control)? 传统上,人们曾对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寄有“美好”的期望,推测只要维持窦性心律就能更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就能更好保护心功能,就能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从而省去使用华法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的麻烦。 但在医疗实践中,一是永久性房颤很少可能复律,持续性房颤中即使复律成功,长期用现存的抚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一年可维持窦性心律者,仅一半左右,并且在这一半中,也存在因患者用药后(尤其用胺碘酮后)没有症状而未引起医生与患者关注的房颤复发。 更重要的是,心律控制心房颤动随访研究(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ant,AFFIRM)1和对比心室率控制和心脏复律治疗心房颤动(Rate control vs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for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RACE)2等一系列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在慢性房颤患者,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在总死亡率和血栓栓塞(脑卒中)这些预后硬终点方面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从而在总体上改变了房颤复律还是控制心室率的选择策略,具有类似于当年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 CAST)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改变的划时代影响。 满意控制心室率是所有房颤治疗的基本目标;对一些症状不明显的老年慢性房颤患者应更多选择心室率控制策略;对于初次发作,尤其年青患者可以考虑给一次复律机会。 二、频发的阵发性房颤如何处理? AFFIRM1和RACE2的研究对象未包括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关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策略应首选心律控制还是心室律控制,目前没有一致的充分的临床试验证证据。 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交叉出现房颤与窦性心律,每次房颤复发大多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发作间歇期服用地高辛等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不能减少房颤复发,反复的房颤发作导致频繁去急诊就治,甚至住院,患者不但痛苦,而且增加医疗费用。 对于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在心律失常发作期,即可选用控制心室率,等待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也可选择复律。但应强调,已有充分研究证据显示,维拉帕米或西地兰没有复律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国既往一些教科书中的提法是错误的。在使用这些药物过程中,房颤终止,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自发终止,并非药物本身的作用。就复律而言,用这类药物

心房颤动的危害与治疗

心房颤动的危害与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在没有接受药物治疗之前,房颤时患者的心室率(心率)可以达到100-160次/分,甚至更快,而且心室收缩的节律也是绝对不整齐的,患者会因此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 房颤的症状有哪些 首次发生房颤时的症状多数表现为:发作开始比较突然,病人感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焦虑、烦躁、坐立不安。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可以出现心绞痛、眩晕,甚至晕厥,有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仅数分钟,但可频繁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 房颤发生时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受患者个体差异(如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有的患者刚发生房颤时,可有明显的症状,随着

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可逐渐适应,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如果没有其它心脏病,且房颤时心跳又基本接近正常,有些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症状与患者原有心脏病的程度以及房颤时患者的心室率有关。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时,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 房颤的原因、分类有哪些 与房颤相关的疾病或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合并其它类型心律失常、酗酒或嗜酒、长期精神紧张、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但是有6%-15%的房颤患者临床检查未发现任何已知的基础心脏疾病,也无其它常见触发房颤的原因,这种房颤被称为特发性房颤。 根据目前的欧美指南和专家共识所制定的分类标准,房颤可分为: (1)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终止,转复窦性心律(正常的心跳节律),一般持续时间<48小时;

房颤药物治疗的十大误区

房颤药物治疗的十大误区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心房颤动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保守估计,我们大约有800万房颤患者,而且随着工业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会不断上升。虽然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发展很快,但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遗憾的是,在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误区,下面作一简要概述。 误区一:治疗理念滞后 《2010年SEC房颤指南》,开创了以降低死亡率为直接治疗目标的新时代,即从根本上逆转房颤危害,达到“三降三升”:降低死亡率、住院率、脑卒中率,提高生活质量、心功能及活动耐量。在新治疗目标的驱动下,房颤治疗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治疗以及上游基质治疗。由于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这是房颤病人最直接的死亡原因。由于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房颤抗心律失常治疗则逐渐采取宽容的态度,转向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为治疗主要目标,宽松地控制心率、适度地维持窦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安全性重于有效性。 误区二:抗凝强度不足,华法林使用低 房颤治疗过程中未根据CHA2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过度担心华法林出血风险,对于中危和高危栓塞病人,华法林使用率极低,即使使用,INR达标率很低。实际研究显示,只要谨慎调整华法林剂量(保持INR在2.0—3.0),华法林可安全用于包括9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房颤患者,与应用阿司匹林比其轻微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颅内出血等致命性高风险更是相对较低。 误区三:不重视房颤的类型、心脏结构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 房颤发作一般都从房性早搏开始到频繁发作房早,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后可发生阵发性(paroxysm) 房颤,再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

[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Tags: 心房, 药物, 首选, 治疗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郭继鸿 伊布利特是一种抗心律失常新药,主要适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扑及房颤的快速转复。在此之前,临床尚无治疗房扑、房颤的药物可以选择,一般情况下,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 率时,常用电转复。电转复的有效率为90%,其缺点是转复时,患者需要全麻,需要禁食 6小时。 《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指出,伊布利特是持续7天以内房颤的首选药物,以及房颤持续7天以上的一线治疗药物。围手 术期预先给予伊布利特,还将有助于预防房颤发生。伊布利特还可用于普罗帕酮复律失败,以及普罗帕酮或氟卡尼治疗期间房颤复发的患者。 文献证实:伊布利特快速转复房扑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 索他洛尔等药。伊布利特适合应用于心外科手术后、起搏器植入术中、射频消融房颤术中 发生房颤的患者。其特点是静脉推注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即可见效,不需静脉维持,不用 按公斤体重计算用药剂量。伊布利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常可自行消失。患者用药前应 查血清钾、血清镁的水平,用药后应心电监测4小时。左室射学分数低和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 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当前心血管药物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心房颤动(房颤) 、 心房扑动(房扑)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房扑、房颤 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血压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长期房扑、房 颤易使心房内产生血栓和血栓脱落。房扑、房颤还可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心房扩大、心 室肥厚) ,使器质性心脏病加重[1]。目前使房扑、房颤复律特别是快速复律的药物尚较少。近年研究表明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速效、安全的抗心律 失常药物,特别对快速终止房扑、房颤疗效较好。伊布利特也是美国FDA 第1个批准的静脉应用治疗房扑、房颤的药物[2]。本文对伊布利特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 伊布利特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因此一般将其归入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体外动物 实验结果表明伊布利特可延长兔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当伊布利特浓度为10-9 mol/L时,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

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 一、流行病学 心房颤动为多发病, 60 岁之后每增加十岁,房颤患病率增加一倍,因此房颤多见于老年病,人群中发病率为 1% ,我国现有房颤患者 1000 万左右。 二、房颤的危害 (一)血栓栓塞 房颤易造成血栓形成并脱落,多见于脑栓塞。 (二)影响心脏功能 心房颤动时心房机械功能丧失,影响心室充盈,同时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影响心脏搏血功能,导致心功能衰竭。 (三)不规则和快速的心跳 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如 ppt4 图表所示,房颤可明显增加人类死亡率。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死亡风险可增加一倍。 三、房颤的治疗原则 房颤的治疗首选恢复窦性心律,若不能恢复,应尽量消除房颤的危害,预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等。 如 ppt6 、 7 图表所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长期有效率低于 50% ,且相关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

如 ppt8 图表所示最新研究表明, III 类 AAD 目前被认为是安全的,事实并非如此,III 类 AAD 可增加 AF 死亡率和住院率。 四、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一)常用治疗方式 1. 心房起搏预防房颤发作。 2. 心房内除颤器终止房颤。 3. 缓解症状: AVN 消融 + 起搏、房室结改良。 4. 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左心耳封堵术。 5. 根治房颤:导管消融、外科消融。 (二)心房起搏预防房颤 1. 机制 ( 1 )抑制心动过缓导致的心房复极离散。 ( 2 )抑制房性早搏。 ( 3 )保持房室同步,减少瓣膜返流,减少心房牵张诱导的心房电生理改变。 2. 疗效 如 ppt12 图表所示为关于心房起搏治疗房颤的研究( 2000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研究通过对 32 个中心, 1474 个无 AF 病史患者随机分组,结果显示生理起搏组 AF 发生率显著低于心室起搏组。 如 ppt13 图表所示为非起搏器适应证的阵发性房颤起搏治疗研究( 1999 年Circulation 发表)。结果显示无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起搏预防房颤效果不确切。 3. 心房起搏抑制房颤发作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