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含答案)

3 乡愁同步练习

01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解析:A.引用的句子作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句末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4.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5.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6.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1)上联:海峡无阻下联:陆岛有情

(2)上联:一湾浅浅的海峡下联:两岸深深的乡心

7.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40个字)

【示例】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澳门和祖国母亲一起向台湾招手说:“回来吧,就缺你了。”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9.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用:以一种轻淡的描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很小、程度很轻的对象之中,反衬出乡愁的浓烈,同时增加了音律美。

11.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为什么?

不是。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诗人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亲人之思和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03 拓展阅读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2.诗人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

【示例】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

雾里的挥手别离——乡愁的怅惘。

古树——乡愁的永恒。

13.“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无奈。14.诗人为什么把离别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树”代表着家,诗人把离别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家的思念是永恒的,家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她心中唯一的牵挂。表达了诗人心中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日益浓重的深深的思乡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典型例题】《乡愁》中为了表现乡愁,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给人多方面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

望。

【技法点睛】意象,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艾青《小夜曲》),诗人把舞蹈家的“人体”,比喻成“云”“风”等。暗喻,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死水》),诗人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等。

3.描述性意象。通过描述具体景物与事物,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乡愁”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初中八年级语文:席慕蓉《乡愁》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席慕蓉《乡愁》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Xi Murong "Nostalgia"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席慕蓉《乡愁》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

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

《乡愁》同步练习

《乡愁》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阅读《树》,然后答题。《树》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 起 1.作者艾青,原名_____,现代著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__化的__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席慕蓉,散文家,诗人,画家。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初相遇/席慕容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拔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象你我才初初相遇。抉择/席慕容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与你同行/席慕容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只要有过那样的一个夏日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而朝我迎来的日复以夜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还有那麽多琐碎的错误将我们慢慢地慢慢地隔开让今夜的我终於明白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任世间哪

一条路我都不能与你同行莲的心事/席慕容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回眸/席慕容前世,我频频回眸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多少相思多少离愁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问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像飞蛾扑向火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要理由回眸再回眸千次万次你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我频频回顾着期待你的温柔我频频回顾着渴望长相厮守前世我在舟中回眸莲叶一片一片连成我眼中的哀愁今生佛成全我的思念让我走进你的眼中我寻觅了很久累了只想在你怀中停息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脸上的泪痕只想让你的体温温暖我冰凉的双手不要问我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我没有喝孟婆汤心中牵挂着你不要问我为何哭泣我没有喝孟婆汤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说我喜极而泣吧泪落在你的襟上前世的种种哀愁开成一树繁密的丁香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来世我还会和你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

《乡愁》同步练习(含答案)

乡愁》[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 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四、阅读理解: 世间最美的坟墓 (1)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

《乡愁》课文讲稿

《乡愁》课文讲稿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下面是分享的《乡愁》课文讲稿,更多资料请点击(./wenxue)。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 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席慕容《乡愁》原文

席慕容《乡愁》原文 《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席慕容《乡愁》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席慕容《乡愁》原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乡愁》英文翻译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席慕容《乡愁》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席慕蓉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春》同步练习含答案

《春》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C.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一批文人共同编撰。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2. 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顶是(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①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②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④春天像小姑娘 A. ②④③① B. ③④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④③ 3. 对《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 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 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 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的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 4.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诗人泰戈尔,其作品《吉檀加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B. 《绿色蝈蝈》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他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精力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写成了《昆虫记》. C.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舍予,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样子》.《背影》.《踪迹》. D.《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晚年自号石云.其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的短篇志怪小说.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B. 《我的老师》选自《我生活的故事》,作者是法国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C.《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儒家经典之一。D.《登飞来峰》是作者王安石青年时代的作品,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雄心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余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3乡愁》同步练习及答案

3乡愁 【课前学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邮.票(yóu) 窄窄.(zhǎi) 揣摩.(mó) 乡愁.(chóu) B.海峡.(xiá) 矮矮.(ǎi) 弦.乐(xián) 一枚.(méi) C.坟墓.(mù) 掠.夺(luè) 一湾.(wān) 浅浅.(qiǎn) D.颠簸.(bǒ) 倾.听(qīng) 承载.(zài) 大陆.(1ù) 2.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大陆/在那头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具体所指.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邮票: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坟墓: 4.诗中有四处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对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表示时间的推移,诗人年岁的增长。 B.表示诗人在不同的时间对于乡愁有不同的理解。 C.前三个时间段写诗人思念母亲、妻子的儿女之情,第四个时间段感情升华到思念祖国大陆,渴望祖国统一的高度。 D.表时间的词与主题关系不大,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所以表时间的词语可以删掉。 【课堂检测】 (二)阅读《乡愁》,完成1~4题。(共12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4分) 1.诗中的四个物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分) 3.诗歌所选取的一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 4.对《乡愁》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解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节是说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凭船只代鹊桥。 C.全诗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组词语,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爱意。 D.“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的运用,除了显示诗人的语言功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作用。 【课后拓展】 阅读席慕蓉《乡愁》一诗,完成1-5题。(15分)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找出这首诗中的比喻句,并对其中一处进行分析。(4分) 2.第一节诗中为什么在“晚上”前加上“有月亮的”这一修饰词?(2分) 3.“没有年轮的树”是指什么?(3分) 4.下面对第二节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说明树木长青,永远不老

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

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怀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1代人的成长历程。下面是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供大家参考。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出发点上的美常常被人疏忽。其实,当运动员们在出发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道位,在裁判员1威望严而悠久的豫备——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块肌肉每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1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像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出发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常常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脸部表情。那出发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1。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意味,那末,出发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人生的终极点只有1个,但是出发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出发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出发点常常较为隐蔽。1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慎重地写下了第1行字;1 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1回走进办公室,他尽可能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而友善地望着他;1个才把趸来的川橘铺排在货位上的个体户,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的双手捂捂冻得发红的耳朵,嗡声嗡气地发出他的头1声吆喝:大橘子保甜咧——;1位才任

杜甫《登高》同步练习附答案

《登高》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 ..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 ..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 ..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阅读《登高》,完成6~8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 7.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答: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3课 乡愁

第 3 课乡愁 第1课时阅读导航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著有诗 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乡愁》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 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刻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被人为地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乡愁》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1.诗人所描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化、升华的? 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

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从而,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2.诗歌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点拨: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这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窄?窄(zhǎi)坟墓?(mù)海峡?(xiá)一枚?(méi)一湾?(wān)邮?票(y óu) 2. 掌握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浅:①jiān(浅浅水声)②qiǎn(深浅) 3. 辨清字形。 (1)枚méi(枚举)玫méi(玫瑰)畋tián(畋猎) (2)墓mù(坟墓)暮mù(暮色)幕mù(屏幕)慕mù(羡慕)募mù(募捐)蓦mò(蓦然) (3)峡xiá(海峡)狭xiá(狭窄)侠xiá(侠客)颊jiá(脸颊)浃jiā(汗流浃背) 第2课时课堂掌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____)票 (2)乡愁是一张窄.(_____)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____)墓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_____) 2.填空。 (1)本诗作者是著名诗人___,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2)后来啊/______/我在外头/______ (3)诗中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C.诗歌把“乡愁”寄托在四种物象上,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十分具体。 D.这首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阅读《乡愁》一诗,回答问题。 4.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5.在诗中,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诗人在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6.这首诗的结构形式体现出既统一又变化的美,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人教部编版秋季九上第课《乡愁》同步练习含答案

3乡愁01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解析:A.引用的句子作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句末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4.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着名的诗人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5.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6.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1)上联:海峡无阻下联:陆岛有情

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情深深愁绵绵 -----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3课《乡愁》教案

第3课乡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地图像什么?(鸡)那么宝岛台湾又像什么?(鸡蛋)没错,鸡蛋是鸡的孩子,而宝岛台湾就是我们祖国的孩子,但是,它曾经离开我们太久太久。这让无数的赤子牵挂心头,无法释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让我们从这位台湾游子的心里感受那一份令人牵挂的浓浓的乡愁……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范读欣赏。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注意朗读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学生明确: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读完整首诗,你的脑海里留下几个什么词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确: 四个: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表达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结: 二、深入探究——把握意象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四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席慕容

席慕容 《出塞曲》对我而言,是属于梦里的歌。 年少的时候,第一次听张清芳站在大漠深处唱: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旋律----黄沙漫漫里,落日长空下,英雄策马而来,带着一身寂寞和荣光。那种久远而苍凉的时空感,似乎总在冥冥之中指引着要你寻梦而去,去看一眼那片长城外的风光。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首歌是李南华女士根据席慕容的诗所谱的曲,作为蔡琴在1979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出塞曲》里的同名主打歌。我所听到的张清芳演唱的版本属于翻唱版。 那一年,席慕容36岁,与丈夫刘北海一起居住在台湾新竹。 从1969年自比利时完成学业返回台湾开始,席慕容就开始陆续在报纸上发表散文作品,后来又进行诗歌创作,直到1981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风靡海峡两岸。 彼时的席慕容结婚、生子、教书、画画、写作。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段生命中最安静,也是最清灵而纯粹的时光。 偶尔想起父母口中的故乡、那片广阔而古老的土地——蒙古时,也会生起一些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只是那时的一点乡愁,还未曾在她生命里燎原。 《出塞曲》正是席慕容那个时期里的思乡之作。与她原先清新柔美的诗风截然不同,这首诗读来气势磅薄,豪情万丈。虽然从未踏足过那片大漠草原,但诗里却充满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向往和渴望。 《前尘?昨夜?此刻》这本书,是她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其在散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翻开书,一行一行,一篇一篇的品读下去。越来越觉得,她就像是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婆婆”,讲述那些流逝了的岁月。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其行文风格的善于抒情,善于联想,题材选取上的生活化,碎片化,予我的强烈感受。 凡是成熟的作家,在不断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必然会“无意”间形成自身的特点。也许,家庭出身、时代背景、读书经验、社会阅历等,每一样都会对其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个流淌着蒙古族血液的人,她始终对故乡充满了神往。在父亲诉说的赛马故事里,在杂志刊印的草原图片上。似乎年纪越大,“思念”家乡的情结也愈真切。每一处关于故土的只言片语,都足以勾起她的神思。除了在出身上的竭力“还原”,还有一种对“家”的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含答案)

3 乡愁 01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解析:A.引用的句子作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句末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4.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5.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6.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1)上联:海峡无阻下联:陆岛有情 (2)上联:一湾浅浅的海峡下联:两岸深深的乡心 7.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40个字)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 摘要: 席慕容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成就了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她把乡愁放到了 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 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 她生长在一 个典型的 蒙古族家庭, 从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情感的熏染, 她的乡愁染上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关键词: 席慕容; 乡愁诗; 情结; 民族心理 席慕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在于诗人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 祖母是能骑善射的王室公主。从小她就受到浓郁的乡情的熏染。从长辈那里, 她听到许多祖先流传下来的关于离离草原、茫茫大漠的美丽如神话般的故事。那颗小小的敏感的心灵便由此产生了一种渺远的情思, 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有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童话世界般的梦想, 它更现实, 更遥远, 更充满眷恋, 随着年岁逐增, 那悠远的乡愁更因其难于实现而无法割舍。席慕容更多的乡愁诗是写给她的出生地塞外草原、茫茫大漠。她为自己不太像蒙古人而惆怅。她在 泊的湖 不无忐忑地问自己: 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去了, 站在那一片曾经养育过我的父亲和母亲成长的土地上, 我又会是什么呢? 我多害怕, 如果站在一块原来于我应该是非常亲近的土地上, 却发现自己已经是, 并且也终于只能是一个陌生的外乡人了。 诺日美丽之湖中描述她在香港的街市上回忆着香港度过的童年却又满怀惆怅地追问: 一生只能有一次童年, 我为什么不能生长在汗诺日美丽之湖的旁边? 川文艺出版社在出版 泊的湖 , 编者对席慕容的家世做过介绍后说: 这位蒙古贵胄的后代从未到过孕育自己民族的那块土地, 对那遥远古老的故土, 她总有着一种惆怅的思归之心, 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愁。那艺术的激情与天骄后裔的热血交融着从笔端流出。 塞外的风景一直是她的父母与她畅谈的话题。这个故乡是她最最不可碰触的隐痛。所有的知识只是一个名字, 所有的记忆只是父母一再重复的美丽的故事。 我不是只有只有 对你的记忆 你要知道 85 还有好多好多的线索 在我心底 可是有些我不能碰 一碰就是一次 锥心的疼痛 于是 月亮出来的时候 只好揣想你 微笑的模样 却绝不敢绝不敢 揣想它如何照我 塞外家乡 痛 这遥远而渺茫的思念是远古的乡愁, 是席慕容心中难以排遣的情绪。她的乡愁在不断的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