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讲课稿

最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讲课稿
最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讲课稿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答:1、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发展只提供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3、国际生产关系;

4、经济改革和上层建筑。

2.国际分工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

2、决定国际经济贸易商品结构;

3、主导国际经济贸易地区分布;

4、影响各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3.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错误的;

(2)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3)重商主义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4)把金银禁锢在国内的政策主张是错误的;

(5)主张国家干预外贸的观点有积极意义。

4.关税的消极影响?

(1)关税构成国际贸易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专业化得发展;(2)关税的征收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3)关税征收过度会降低受保护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效率;

(4)征收关税需要消耗一定的行政管理成本。

5.商品倾销的目的?

1.为了打击和摧毁竞争对手,扩大和垄断某种产品的销路;

2.为了在国外建立新产品的销售市场;

3.为了阻碍当地同种产品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以继续维持其在当地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4.为了推销“过剩”产品,转嫁经济危机;

5.为了打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以达到经济上、政治上控制这些国家的目的。

6.对李斯特保护贸易论的评价?

(1)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保护贸易论对于德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

(3)对其他一些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学术研究影响很大。

1.关税同盟的概念及其贸易创造效应及其积极的福利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关税同盟是指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以统一关境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协议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主要取决于:1.原有关税水平越高,关税同盟使进口商品下降的幅度就越快,从而它扩大贸易量得作用就越大;

2.该国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同量的削减关税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大;

3.其他成员国的生产效率越高,即它的生产成本与该进口国的成本差距越大,取消关税对扩大贸易量得作用便越大;

4.一国在参加贸易集团之前对外开放的程度越低,它参加关税同盟后贸易自由化的进展月显著,贸易量的增加幅度就会越大;

5.成员国的经济结构月相似,关税同盟创造的效应就越大。如果该国与其他成员国有较大的结构差异,自己完全不生产某种进口产品,那么,取消关税只能从扩大需求量方面增加贸易量,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便会较小。

2.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解释、评价?

(1)技能和人力资本

在H-O模型中,生产要素被简单地分为劳动、资本或土地,并没有将这些要素再进一步细分。

一般说来,熟练工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大量科技人员需要大量的科研与开发经费的投入,在这些劳动力投入的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资本投入。

研究表明,美国出口行业的工人平均工资比进口竞争行业工人的平均工资要高15%,可见,美国出口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包含的人力资本要高于进口竞争行业。

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密集度的确要比它进口竞争产业产品的要高。(2)自然资源的稀缺

美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许多原料性产品,例如石油、矿砂、矿产品、木材等,这些原料的开采或提炼在美国需要耗费大量投资,随着美国某些稀缺的自然资源产品进口的扩大,美国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上升,这样就出现了“里昂惕夫悖论”的现象。

这个观点得到了里昂惕夫本人的支持。他曾做过计算,把自然资源产品从统计中剔除,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现象就消失了。

(3)美国的进出口限制

如果美国的关税及其他限制倾向于反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以便能保护美国同类产品的生产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数量和比重就会下降,而出口数量和比重相对就会增加。

(4)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的颠倒: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产品。其原因是:两种商品生产中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存在差异。

当生产商品的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大,那么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比率变动就会影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例如,本来一种商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工资的相对上涨,资本就会替代一部分劳动,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被称为“要素密集度逆转”。

(5)美国的需求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需求和偏好的差异也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如果需求的影响超过由原来比较成本决定的供给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在美国市场上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会改变美国原有的贸易结构,多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改商品时将会使原来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评价:

(1)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开创了用统计数据全面验证贸易理论的先例;

(2)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国际贸易理论有了一个转折和发展。

(3)里昂惕夫之谜和H-O原理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理论上的矛盾,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3.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分析贸易小国征收关税的效应?

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由原来的△的面积变为

△IAPt的面积,即增加面积为a,此即为征收关税后生产者的福利所得。

①小国情形

由图7-1可知,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对于小国而言,关税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其中,b称为生产扭曲(production distortion),表示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d称为消费扭曲(consumption distortion),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的降低,在扣除消费支出的下降部分之后的净损失。

4.对H-O定理的基本内容、评价?

要素禀赋论的核心思想:

(1)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2)一国要素禀赋中有要素丰裕也有要素稀缺;

(3)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

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

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

也可以说,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供给丰裕的要素,进口的是本国供给不足的要素。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H-O定理是建立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论(工资、利息和地租)基础之上的。

(2)生产要素禀赋

指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劳动、土地之间的比例称为要素禀赋,也称为生产要素比例。

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产出上的差异。

3)要素丰裕与要素稀缺

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供应量较大(或较小),该国或该地区就是该要素丰裕(或稀缺)的。(4)要素密集度

指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投入的各种要素的比例。H-O定理认为所有商品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三类。

3. 衡量一国要素丰裕程度的方法

(1)以一国某一要素总供给量与另一要素的总供给量之比与别国同两种要素的总供给量之比相比较。比如,以土地和劳动这两种要素为例,美国与印度当有下式时:

LandUS / LaborUS > LandInd /LaborInd

上式可得出结论:美国是土地丰裕的国家;印度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2)比较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土地价格——地租,劳动价格——工资。仍以美、印为例:WUS /RUS >WInd /RInd

上式可得出结论:美国还是土地丰裕的国家;印度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1)国与国之间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的直接原因;

(2)商品价格的差异是因为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不

同;

(3)成本差异又是因为要素价格差异引起的;

(4)两国间要素价格差异源于要素供给量的不同;

(5)要素供给量不同实际上意味着要素禀赋的不同。

结论:

一国出口的当是那些密集使用本国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密集使用本国较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评价:

(1)古典贸易理论侧重研究贸易利益问题,其分析方法

属于福利经济学的范畴;而H-O定理侧重解释贸易

产生的原因,其分析方法属于实证经济学范围。

(2)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完全专业化生

产,即完全国际分工,而H-O理论则认为可能会,

但也可能不会导致完全专业化生产。

(3)古典贸易理论只涉及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而H-O理论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要素为基础。

(4)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趋

向均衡,而H-O理论则认为国际贸易将会使生产要

素趋于均等。

(5)H-O理论把比较利益理论、生产费用理论和相互依

存、供求均衡等理论结合起来解释国际贸易,集各

家之大成,形成较全面的理论。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本次我们教研组的活动是进行了教材(单元五)解读。这单元是简易方程。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方程概念的引进,将学生引入了数学学习的新领域,同时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策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因此我们觉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用字母表示数;二解简易方程;三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是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并能自觉地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能较熟练地找到应用题中各种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遗传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身心发展就无从实现。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体态、感官和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亲戚、朋友的交往都可以看做是环境的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于培养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要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详)讲解学习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解剖特点是指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述及,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理方面的特点是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他们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人的遗传素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这也是人的发展优于动物的地方。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一般的学习就是神经元凭藉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而建立的干百万个暂时的神经联系。因此,从脑的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的复杂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提供了人的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亦即区别于动物的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动性的发挥。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作为一种状态,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作为一种过程,成熟是由一系列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成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成熟的规律规定了个体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和状态。按照正常的发展,个体到了某一年龄阶段就应出现该年龄阶段应出现的年龄特征,如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都各自具有不同生理发展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达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形成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心理学家格塞尔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就是对遗传素质成熟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也是以在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人的遗传素质的这个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特点是遗传和变异性。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遗传差异是指由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个体遗传基因的差别,会给人的身心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理上,遗传控制个体的先天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致使不同的人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上呈现出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但是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上也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的构造和机能都会具有不同的素质差异。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揭示了人的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等的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论文作业)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摘要:影响个人发展因素众多,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因素学说。从单因素到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都在尽可能的描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正如我们知道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对个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究竟怎么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去研究与探讨。我们先探讨一下各种因素。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主观 一、历史上的各种观点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单因素决定论、三因素决定论、多因素决定论及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单因素决定论认为:在众多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有决定意义的。经过人们研究,人们认为这种单因素论不能解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许多问题,片面了。三因素决定论坚持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三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并非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二则,三因素忽视了人的内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强调了人发展的外因。随后出现了四因素说(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说(反馈调节),以及后来的综合因素说,他们同样并没有把人的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看做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两层次三因素说。两层次为,可能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 下面我将通过本人的成长经历来阐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遗传影响因素 在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其中有人强调内因,强调人的生物性的决定作用,即遗传决定论。在我上小学时候。我我在数学方面特别擅长,计算能力比我同年级的学生都强。我的父亲他在小时候也表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每当我拿着一百分的卷子给他看时,他都会说:“果然是我的儿子!继承了我的优良传统(遗传),跟我小时候一样聪明。”对于这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建构而形成的结果。人们对这些因素有不同的划分,对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可以区分为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环境的影响,部因素主要包括人的遗传素质、过去经验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于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这一区分,需要说明这样几点:第一,上述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形中,其作用力是有强弱之分、方向之别的。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对人的发展作用相对减弱。第二,将教育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因素中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意味着否认或低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因素的类别与各因素影响的大小之间没有必然性的联系。教育不能作为一个纯粹的外部因素。从教育的三要素来看,教育既可以是影响人发展的外因也可以是因。第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几乎不存在固定的因或外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外部因素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第四,这些外部因素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而现有的因又是在过去外因的影响下形成的。比如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又会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第五,在个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的实践活动是使外因发生相互作用的桥梁。在人的发展中,活动是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外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性因素。也正是藉着活动,外部因素才对人的发展发生作用,儿童是在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儿童发展的因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活动,儿童的因就不可能与外因产生联系.儿童在发展的可能性就不可能通过外因作用而转化为现实性。 我们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下文将对这些基本因素进行探讨。其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将在第三节进行着重论述。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解剖特点是指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结

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两种形式——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分析两种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和区别: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被认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李嘉图理论重点分析劳动生产率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并以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高,另一国成本相对更低,它们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分工与贸易。在劳动成本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在不利中选择不利较小的产品进行生产与出口;在劳动成本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则可以选择优势更大的产品生产与出口,两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是李嘉图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他们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该理论把李嘉图单一的劳动要素分析,扩展到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这一理论强调,一国应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最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今天学术界所讨论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是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为蓝本的。 相同点与不同点何在? 2.关于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的争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以及主要缺陷。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国内外理论界的认识分歧较大,我国近年来两种对立观点的论战一直在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误导,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会陷入停滞的比较利益陷阱(洪银兴,1997、王允贵,200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与其要素禀赋即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与技术结构,才能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从而使其经济收敛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违背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产业与技术结构,则会使企业丧失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林毅夫、李永军,2003)。 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原理在中国的现实应用,使中国成为名列世界前五位的出口贸易大国。但是,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竞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的原则。加入WTO之后中国现实的选择是力争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中国具备成为现代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在要素驱动转向投资、创新驱动阶段“入世”与经济全球化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短中期内中国不具备成为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研发活动与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提升制造能力而展开以避免盲目性。【摘要题】对外开放与中国【关键词】比较优势/制造业/研发业/服务业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理性定位应该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地位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这一结论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竞争体系中最具优势的竞争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简单劳动力;其二研究与开发优势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有赖于超常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基础;其三服务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的服务业必须有其服务对象即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高度化也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作支撑。 一、理论分析:比较优势仍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它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生产制

造、研究开发、管理运营。把中国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中心就是将经济资源重点配置在新兴产业和经过现代技术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对其他两个环节也有所注重的国际分工定位和产业竞争战略。在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三个环节中研究开发环节居于关键地位管理运营环节能获取较多的国际分工利益生产制造环节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中国定位于生产制造环节呢?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但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实践对比较优势学说似乎形成了挑战。围绕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二战后国际分工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循着两条脉络:一是继承比较成本学说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和发展比较成本学说如新要素理论、动态周期理论等循着这一方向形成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特征但仍然坚持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二是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贸易产生的基础及国际分工所应依据的原则如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因而寻求产品的差异性并以差异产品为基础进行规模扩张是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的有效途径。表面上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结论与比较优势学说的主张似乎是不一致的但确定差异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比较优势、劣势的过程扩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过程就是创造比较优势的过程。产业内贸易理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我过去的二十年岁月中,影响我身心发展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多种因素作用而成应该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说法,归纳总结一下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等等。 首先,我认为遗传对于一个机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龙生龙,凤生凤”,我们的机体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的许多特征,可以说大部分都是遗传的结果。但是遗传的影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淡化,很多早慧的孩子长大以后并不一定就是天才,像许多孩子可能早期性格比较内向,但随着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他们很可能成为侃侃而谈的人,许多著名的人物,早年的缺陷往往成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中大放光芒的方面,遗传的因素绝对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些借口遗传因素制约而不能克服某些困难的人只是借遗传因素来掩盖自己的不求上进。 其次,环境的因素也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样不是决定性因素。我小时候据说是很调皮的,好奇心特别强,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我想这个时候树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因为那时候我和很多孩子一样,就很喜欢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大人的行为、动作包括语言,我记得小时候大人说什么,我就会在嘴里小声的嘀咕,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强,不同的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功能发展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举一个例子,在我家隔壁,有个小孩子,他今年五岁了,他可以叽叽咕咕说很多话了,但是他所说的话几乎没人可以听懂,这与他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妈妈是说苏北的方言的,他爸爸是讲普通话的,从小照顾他的奶奶是讲苏州方言的,小孩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各种语言杂糅的环境使他的语言一直不能有很好的发展,像我的小堂妹,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都是流利的普通话,她很小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这不能不说是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仅仅是影响,绝对不能说是决定,很多孩子开口很晚,难道是他一直处于无声的世界吗? 再一个因素就是教育的因素,我觉得在我的人生发展中,这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上学之前,我一直是在老家的,在那样一个狭小的环境中,我接触的只是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小伙伴,生活的空间是那么一方小小的天地,所知道的不过是吃饭睡觉之类的生活琐事,但是当我进入学校,什么都是新鲜的,不同的小伙伴,不同的老师,接受的知识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在我生活的那一小方世界外,还有一个更加五彩斑斓的世界,我开始识字,开始学习在集体生活学习,没有教育,我想我依然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对什么都好奇,但也是仅限于好奇,不会从理论实践上去找出缘由。而教育为我解开了我始终不得理解的世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这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对人得到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而作为一个学生,我对于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也是颇有感受的。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似乎对学习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而到了高中,我的学习有了明显的目的性,虽然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但是我明白什么东西是我需要的。而大学,更加是一段令人记忆犹新的回忆,我开始对整个世界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的成熟阶段也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吧,教育的妙不可言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了解,我也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走进大学的殿堂,切身体会思想的成熟的过程。 在书本上对于影响人的发展还讲到一点个体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在大学中我也开始初有体会,大学之前的学习大多是灌输性的学习,而现在我更多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努力去将之解决,现在我更多的对许多知

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11710班刘芳芳1107314056 摘要:资本主义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方面科学的分析国际分工生产和发展的客观性,而且从生产关系方面提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性。 关键字:马克思国际分工关系阶段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阶段及特征(四个阶段)。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 ①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②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以前,只存在极不发达的地域分工,世界市场也还没有出现。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一些殖民主义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政策,把广大的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都卷入到国际贸易的行列,从而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显著增多,从而形成的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出现了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

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设阶段;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的建立)。 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革,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阶段: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迄今为止所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地改善了工艺技术和劳动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使国际分工无论是它的形式或是广度、深度都随之而不断发生变动。 从个别国家来看,也是如此,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历史上,英国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它最先,以后又和美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二战以后,许多殖民地国家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一般因素 影响人身心等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从不同的侧面促进着或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进程与质量。 (一)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祖辈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有机体的形态、构造、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首先,人的发展总是要通过遗传途径获得生理组织和—定的生命力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其次,遗传素质的特点一方面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渐成熟的,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第三,遗传素质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为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提供了不同的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制约着人身心的发展。如人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不同,会影响人们才能的发展。由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不同,人也就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第四,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虽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必须在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比如说,人们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所赋予人的发展可能便不能变为现实。此外,遗传素质本身也可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正常情况下,基因是稳定的,但是也具有巨大的变异潜力。总之,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是不行的,但又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鉴于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育中也有一些与之相应的举措,如优生教育、潜能开发等。 (二)社会环境: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简言之,即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首先,经过人改造的自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它不断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中,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容和重要源泉。人们接触的社会文化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发展水平。 其次,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和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生物借助于繁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亲代人性状(形态、结构、机能)又在子代表现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特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这个概念着重表达的是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繁衍的内在机制。 遗传素质是指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子代个体在母体内已经形成,并从母体降生时就已具有了的包含着发展可能性的新生个本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这个概念着重表达的是新生个体已经成形、已经具有了的解剖生理特点。显然,如果把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仅仅归结为遗传素质的作用,那末它还没有回答这样的回题:这遗传素质本身又是怎么形成的?由于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 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最终应当归结为亲代精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存留于受精卵中的遗传基因的作用。受精卵中的遗传基因既包含了父方的遗传信息,又包含了母方的遗传信息。新的生命个体,正是在融合了父母双方遗传信息的遗传基因的作用下,吸收母体内环境所提供的物持养料逐步构筑成型的。为什么有的双亲智商都很高,却生出了智商不高甚至痴呆的儿童,而有的双亲智商属中等水平,却生出智商很高的儿童?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亲代精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遗传基因的物质组成成分或其排列组合发生变化,从而使该遗传基因发生突变或重组的结果。 (2)对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具体理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一着人的身心发展。在遗传基因的作用下,人作为生命个体在母胎 内孕育成胎儿,胎儿娩出时就具有了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地正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些物质前提,人的身心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例如,先天色盲的胎儿,出生之后,不管环境和教育如何影响他,这个儿童绝对不可能发展成为画家和需要辩别颜色的其他工作者。有一种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例如,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高尔顿,他用家谱调查方法,先选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内的977个著中人物,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个具有名声。再选出977个所谓一般的普通人,作为对照组,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只有1人具有名声。据此,高尔顿下结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在旧中国,也有人认为,人格完全预定于遗传之中,一切教谕、劝导等都是无用的,所谓自由、责任、义务,都是幻想的名词。一个人对于社会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的原则。加入wto 之后,中国现实的选择是力争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中国具备成为现代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在要素驱动转向投资、创新驱动阶段,“入世”与经济全球化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短中期内,中国不具备成为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研发活动与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提升制造能力而展开,以避免盲目性。 【摘要题】对外开放与中国 【关键词】比较优势/制造业/研发业/服务业 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理性定位,应该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地位,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这一结论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竞争体系中最具优势的竞争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简单劳动力;其二,研究与开发优势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有赖于超常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基础;其三,服务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的服务业,必须有其服务对象即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高度化也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作支撑。 一、理论分析:比较优势仍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它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生产制造、研究开发、管理运营。把中国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中心,就是将经济资源重点配置在新兴产业和经过现代技术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对其他两个环节也有所注重的国际分工定位和产业竞争战略。在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三个环节中,研究开发环节居于关键地位,管理运营环节能获取较多的国际分工利益,生产制造环节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中国定位于生产制造环节呢? 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但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实践对比较优势学说似乎形成了挑战。围绕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二战后国际分工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循着两条脉络:一是继承比较成本学说,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和发展比较成本学说,如新要素理论、动态周期理论等,循着这一方向形成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特征,但仍然坚持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二是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贸易产生的基础及国际分工所应依据的原则,如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因而寻求产品的差异性并以差异产品为基础进行规模扩张,是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的有效途径。表面上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结论与比较优势学说的主张似乎是不一致的,但确定差异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比较优势、劣势的过程,扩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过程就是创造比较优势的过程。产业内贸易理论所研究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水平分工发展到产品间分工、零部件分工和工艺工序分工阶段的条件下,各国如何进行分工并获取贸易利益的问题,其所依据的分工原则仍然是比较优势。公司内贸易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进行公司内贸易的动机、利益和格局,显然公司内贸易是与国际直接投资紧密联系的,而跨国公司在决定是以投资还是出口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时,比较优势、劣势的分析始终是其基本的分析方法。由此不难看出,跨国投资即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与配置,是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形式,其所依据的原则仍然是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简而言之,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通过鼓励特定产业产品的出口或限制其进口来达到改善经济绩效的政策体系。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比较优势分工原则的确形成了挑战,因为这一政策蕴含着这样一个理论逻辑和政策导向:某国某一产业即使处于比较劣势或没有比较优势,通过政府干预仍可实现国际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其成效也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阐述比较成本学说时,运用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进入国际贸易的产品:布和酒。在劳动和资本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生产成本(劳动耗费量)和技术条件既定时,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布要耗费10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布只需耗费90小时劳动量;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酒需耗费12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酒只需耗费80小时劳动量。在布和酒的生产上,英国的单位产品成本显然都高于葡萄牙,但是,在布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雅的1.1倍,酒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于是,英国在布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比在酒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要小,换言之,英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布生产方面,因为在英国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100:120,即少生产1单位酒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出1.2单位布。葡萄牙虽然两种商品成本都低于英国,但在布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90%,在酒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仅为英国的67%,葡萄牙的比较成本优势在酒的生产方面。在葡萄牙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90:80,即少生产l单位布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9/8单位的酒。 如果英葡两国实行国际分工,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英国生产布,葡萄牙生产酒,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在实行按照比较成本优势的国际分工前,英国国内市场上需要以1.2单位布换1单位酒,葡萄牙国内市场要用1单位布换8/9单位酒。实行国际分工后,若按1:1的比例交换(这一比例在1:1.2和1:8/9之间,若比例定在1:1.2或1:8/9,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只能对葡萄牙或英国一方有利),英国现在用100小时劳动生产的布可换到需本国120小时劳动生产的酒。而葡萄牙则用80小时生产的酒换到需耗费本国90小时劳动生产的布。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使双方都节约了劳动,得到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到了本世纪20-30年代,它受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的挑战,他们反对李嘉图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学说,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出了所谓“生产要素比例—生产要素密度原理”,即著名的“赫克歇尔—奥林定理”。 早在1919年,赫克歇尔在题为“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这片论文中,就提出了上述“定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概念(如区域和次区域)。1933年,赫克歇尔的弟子奥林用英文写作和出版了《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列为“哈佛经济研究丛书”),在他的老师的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 奥林认为,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时所存在着的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出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或相对稀缺件)的差异决定的。按照他的看法,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有两方面的缺陷:—是由劳动量决定生产成本,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和资本)的作用及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地租和利息)对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二是只强调供给方面的因素,忽视了需求变化的重要影响。奥林继承了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具体地说,价格是由供求的四项基本因素决定的:①消费者的欲望;②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情况(它通过影响收入从而影响需求);③生产要素的供给;④生产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的物质条件即生产要素的物质特性在各地都是一样的(例如,各国种植小麦均需土地,劣等地的农产品产量较低),所以第④项因素可以置而不论。第①项因素和第②项因素

论述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等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从不同的侧面促进着或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进程与质量。(一)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祖辈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有机体的形态、构造、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首先,人的发展总是要通过遗传途径获得生理组织和—定的生命力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其次,遗传素质的特点一方面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渐成熟的,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第三,遗传素质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为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提供了不同的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制约着人身心的发展。如人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不同,会影响人们才能的发展。由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不同,人也就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第四,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虽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必须在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比如说,人们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所赋予人的发展可能便不能变为现实。此外,遗传素质本身也可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正常情况下,基因是稳定的,但是也具有巨大的变异潜力。总之,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是不行的,但又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鉴于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育中也有一些与之相应的举措,如优生教育、潜能开发等。 (二)社会环境: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简言之,即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首先,经过人改造的自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它不断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中,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容和重要源泉。人们接触的社会文化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发展水平。 其次,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他人的思想、言论、行动都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在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关系、地位将对人的需要、兴趣、情感、道德品质、智力及体力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产生影响。 再次,社会意识形态也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人类历史借助语言文字,以科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风俗等形式保存的社会意识,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着个体意识,成为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 由于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为学生创设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等,努力实现环境育人。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夸大社会环境对人影响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知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兴趣、需要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客观环境条件无论怎样,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都要有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才能实现。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不一样,其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要讨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首先应明确人的发展所包含的内容。这里所要讨论的是个体发展问题,所以只要明确个体发展包含的内容。从个体发展来说,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我认为人的发展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许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有遗传、教育、环境三种。 先从生理发展说起,我认为生理发展受遗传的影响很大,最突出的表现在外貌和身高上。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得很像自己的父母或是自己的长辈,身高通常也会和父母有关系,有的时候会比较接近自己的长辈。其它方面或多或少会有影响。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深受遗传影响的。举一个例子:从小学起,我就发现我在体育方面不如别人。就拿跑步来说吧,我总是会落到最后几人里。我从小个头就比较小,但一个个头或我差不多的女孩却总是跑在最前面。不是我没有用尽全力,我曾记得我用尽全力的去跑,想要看看是我不行还是我没尽力,最后发现我是天生跑得慢。而我的家族里也确实没听说有什么善跑之人,我想这应该是遗传作用吧。当然,只有遗传素质是不够的。对于生理发展,外界必须提供满足其发展所需的条件。比如说我的身高问题,我从小到大站队都是站在第一个,因为个子矮小。我的父母身高都在一米六以上,而我却只有一米五五。我想这多少与我11—13岁那个生长期的生活有关,因为刚好是在我十一岁半的时候我进入了初中,开始住校。学校伙食极差,而我又不经常运动,住校又省了一天几次上下学的步行,一天几乎没什么运动。所以外界的条件对于生理发展是有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