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临床证据的更新和解读(2020完整版)

高血压临床证据的更新和解读(2020完整版)
高血压临床证据的更新和解读(2020完整版)

高血压临床证据的更新和解读(2020完整版)

早在100年前,高血压就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且不仅是一种症状、危险因素或或危险标志物。人们认识到血压升高是导致末梢器官,如心脏、大脑和肾脏发生实质性病理生理变化的原因[1]。近20年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降压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预后,降低高血压患者死亡。但是,目前全球高血压控制如何,血压和降压治疗对痴呆和认知功能有和影响,白大衣高血压有何临床意义、是否需要进行治疗,高血压治疗期间如患者出现无症状体位性低血压,是否应降低其血压治疗目标,何时服用降压药物效果最佳,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了是否应该停用某些降压药,运动与降压是否有新临床证据。本文综合最新发表的高血压研究证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解答。

1 高血压流行病学证据

NCD-RisC研究调查了12个高收入国家的高血压意识、治疗和控制情况。结果显示,526 336例参与者中,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高血压患病率最低,芬兰最高。在1980~1990年代初,大多数国家、年龄和性别群体的治疗率最多为40%,而控制率不到25%。之后,这12个国家的高血压意识和治疗都有所提高,控制率也有所提高,其中韩国和德国的改善幅度最大,增长大部分发生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期早期,之后各个国家趋势趋于平稳。在调查中,加拿大、德国、韩国和美国

的意识、治疗和控制率最高,而芬兰、爱尔兰、日本和西班牙的意识、治疗和控制率最低。即使在表现最好的国家,治疗覆盖率也高达80%,控制率也不到70%。该研究结果提示,高收入国家对高血压的认识、治疗和控制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高血压控制率基本稳定[2]。

Geldsetzer等[3]调查了44个低和中收入国家的高血压意识、治疗和控制情况。结果显示,入选1 100 507例参试者中,17.5%患有高血压。在这些高血压患者中73.6%经常测量血压,高血压的发病率为39.2%、高血压治疗率为29.9%,高血压达标率为10.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相对经济条件好的国家对高血压控制较好,但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条件差的国家,对高血压控制最差。孟加拉、巴西、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吉尔吉斯坦和秘鲁等国对高血压控制好于本国的经济。女性、老年、受教育水平高、经济条件好、不吸烟与高血压控制好相关。

根据最新的临床证据,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不管是世界上高收入国家还是低和中等收入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与目前世界各国高血压指南相差甚远。只是高收入国家对高血压控制远好于中低收入国家,说明经济收入、人均接受教育水平与高血压控制密切相关。消灭贫穷,提高各国接受教育水平对高血压控制非常重要。

2 高血压与认知功能

脑白质是脑部神经纤维积聚之处,白质病变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磁共振扫描可见髓鞘变薄,胶质细胞对损伤反应增加,脑血管破裂或发生阻塞等,而这些都与血压升高或高血压有关。SPRINT MIND研究对449例参与者在入组时和4年后分别进行了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组(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的患者,其脑部白质病变体积平均增加显着小于常规降压组(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0.92 cm3 比1.45 cm3)。而之前也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积聚白质病变,并在生命晚期出现认知障碍和痴呆症。该研究提示,强化降压,延缓白质病变积聚,从而减轻年龄相关的脑损伤。表明控制血压不仅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还可以降低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的损伤[4]。

HOPE-3研究对2 361例参与者进行了认知评估。与安慰剂相比,坎地沙坦/氢氯噻嗪可使收缩压降低6.0 mmHg,瑞舒伐他汀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24.8 mg/dL。参与者随访5.7年,与安慰剂相比,坎地沙坦/氢氯噻嗪的数字符号替代测试(DSST)评分变化的平均差异为-0.91;与安慰剂相比,瑞舒伐他汀差异为-0.54;并且与双安慰剂相比,联合治疗差异为-1.43。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坎地沙坦加氢氯噻嗪,瑞舒伐他汀或其联合用药可以长期降低血压,但并未显著影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5]。Williamson等[6]评价了强化降压治疗对痴呆危险的影响。经过5.11年的随访发现,强化降压治疗可使痴呆危险降低17%(HR=0.83);强化降压治疗使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危

险降低19%(HR=0.81);使痴呆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复合终点降低15%(HR=0.85)。该研究结果提示,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可预防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CARDIA研究是一个基于社区的年轻人队列,对191例年轻人的血压、步态和认知能力进行分析。计算了30年的累及血压暴露,计算方法采用从基线检查到第30年检查的曲线下面积(mmHg×年)。经过30多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从20来岁开始,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会导致30年后步态异常。血压越高,步速越慢,步幅越小,步态稳定性越低,进而增加摔倒风险,还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收缩压累积值越高,主要是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和整体认知功能越差;而舒张压累积值越高,主要是记忆功能的降低。此外,步态异常与早期大脑白质出现损伤有关,相比认知功能障碍,早期白质损伤更容易导致步态异常。该研究提示,步态异常可能是高血压脑损伤的早期标志,长期高血压暴露比一次性血压测量值更能预测中老年的活动性和认知障碍[7]。Yoo等[8]调查了普通人群血压的变异性与痴呆及其亚型发生率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在6.2年的中位随访期间,共有200 574例(2.8%)全因痴呆患者,165 112例(2.1%)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和27 443例(0.3%)血管性痴呆患者。较高的血压变异性(BPV)与结局指标之间存在线性关联。在多变量校正模型中,与BPV不是最高四分位数的受试者相比,平均值无关的舒张压BPV变异性最高四分位数的受试者全因痴呆的HR为1.06,而对于收缩压则为1.09。而对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则为1.18。使用其他变异性指数以及各种敏感性和亚组分析

中,对于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可以观察到一致的结果。该研究结果提示,BPV是痴呆症及其亚型发展的独立预测因子,较高的BPV与痴呆发生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降低BPV可能是预防普通人群痴呆的靶标。

3 白大衣高血压

虽然白大衣高血压概念的提出时间较晚,但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血压变异性的重要性。不稳定的血压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会进展为高血压。将诊室高血压命名为神经官能症的现象很危险,但也很普遍。经过了几十年的争论,白大衣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无害的,至少被纳入了随访指征。Cohen等[9]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该研究纳入了的27项研究共包含25 786例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以及38 487例血压正常者,这些研究平均随访3~19年。分析结果显示,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CVE)、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36%、33%和109%。在CVE包括脑卒中的部分研究中,未治疗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发生CVE、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有所降低,分别增加12%、11%和4%。研究结果提示,需要加强诊室外血压监测。此外,没有接受降压治疗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要积极进行生活方式调节,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改善饮食结构、加强运动。

Faria等[10]探讨了夜间血压正常的白大衣高血压长期心血管预后,该研究入选了2 659例接受动态血压测定参试者,分成3组: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和白大衣高血压组。平均随访7.6年发现,白大衣高血压组、血压正常组和高血压组CVE发生率分别为0.60、0.66和2.0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与白大衣高血压相比,高血压组CVE危险增加2倍(HR=2.23);白大衣高血压与血压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29%的白大衣高血压组参试者在随访期间接受了降压治疗,但是接受和没有接受降压治疗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CVE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夜间血压正常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患者相比,CVE发生率低,与血压正常人相似。因此,夜间血压水平决定了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4 体位性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坐着时血压较高,而站立时血压降低。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从坐姿调整至站姿1分钟后,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Herrett等[11]以SPRINT试验为基础,分析体位性低血压对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体位性低血压与高心血管事件风险无关(主要终点HR=1.06)。此外,体位性低血压与晕厥、电解质异常、损伤性跌倒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关。体位性低血压与低血压相关的住院或急诊就诊(HR=1.77)和心动过缓(HR=1.94)相关,但这些相关性对血压治疗目标上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提示,体位性低血压与高心血管风险无关,不同的血压治疗目标对

体位性低血压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相关性没有影响。由此可见,高血压治疗期间如患者出现无症状体位性低血压,不应降低其血压治疗目标,即使其血压治疗目标较低也不应因此放弃。

Juraschek等[12]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研究,纳入8156例年龄≥50岁的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68岁。在该研究中,中位随访3年期间,在以收缩压<120 mmHg或<140 mmHg为降压目标的患者中,分别有5.7%和5.0%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结果发现,无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并未增加心血管事件、晕厥、电解质异常、损伤性跌倒、急性肾衰等的发生风险。但是,体位性低血压会导致低血压相关住院或急诊就诊风险增加77%,心动过缓风险增加94%,这在两个降压目标不同的组中,情况相似。

上述新的临床证据证明,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如果出现无症状的体位性低血压,并不会增加CVE、晕厥、电解质异常、损伤性跌倒或急性肾衰竭等风险。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降压目标越严格,越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和跌到。显然新的临床证据并不支持这一点。即便是在强化降压治疗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无症状性体位性低血压,都不应该成为下调降压药物的理由,即不应该调低降压药物用量或者减少降压药物种类。

5 降压药物的正确使用

对于何时服用降压药物效果最佳一直存在争论,Hermida等[13] 将19 000例高血压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睡前服用降压药物组(夜间服药组)和晨起服用降压药物组(日间服药组)。两组患者在基线时无差异,服药依从性相似。患者每年就诊一次,每次至少进行48 h的动态血压监测。研究结果显示,与日间服药组相比,夜间服药组患者平均6.3年内的CVD死亡、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或卒中风险减少50%(HR=0.55)。与早晨服用降压药物相比,睡前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时的血压控制更好:睡眠时的平均收缩压较低,醒来时的收缩压降低效果也未下降。此外,夜间服用抗血压药物还可以使睡眠期间的相对收缩压下降,非夜间血压下降型(non-dipping)高血压的发生率降低。在研究结束时,晚间服药组服用的高血压药物稍少,但未增加不良事件。睡前服药患者的肾功能更好,脂质分布也得到了改善:LDL-C较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高。该研究提示,睡前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较早晨醒来时服用效果更佳。在睡前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部分获益可能是由于其潜在的改善了组织的昼夜节律性,以使血压在睡眠期间控制更佳所致[14]。这项试验还强调了动态血压监测的价值[15]。

Qiao等[16]探讨了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

<30ml/min/1.73 m2,停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治疗对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

和终末期肾病(ESKD)的影响。该研究入选3 909例高血压患者,接受ACEI或ARB治疗,且治疗期间eGFR降至<30 mL/min/1.73 m2。根据eGFR降至<30 mL/min/1.73 m2后6个月内是否停止ACEI或ARB治疗对个体进行分类。结果显示,1 235例患者在eGFR下降后6个月内停止ACEI或ARB治疗,2 674例患者未停止治疗。共有434例停止ACEI或ARB治疗的患者(35.1%)和786例没有停止治疗的患者(29.4%)在2.9年的中位随访期间死亡。倾向性评分匹配样本中,停止ACEI或ARB治疗与较高的死亡率(HR=1.39)和MACE(HR=1.37)相关,但在ESKD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HR=1.19)。该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肾功能下降的高血压患者,坚持ACEI和ARB治疗可改善心血管功能,且不会增加终末期肾病风险。

6 高血压治疗

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难治性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相关性更高。尽管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难治性高血压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但尚无确切检出率。Jaffe等[17]分析了4 660例年龄在18岁至90岁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并在之后的24个月内对其进行持续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率为2.1%。与未筛查人群相比,受筛查者较年轻、收缩压、舒张压、冠心病发病率和血清钾浓度均较低。同时,受筛查患者的钙通道阻滞剂(CCB)、混合α/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交感神经药物和血管舒张剂的

处方率显著高于未筛查人群,环噻嗪和噻嗪类利尿剂的处方率显著低于未筛查人群。此外,二者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或其他保钾利尿剂的处方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提示,符合难治性高血压醛固醇增多症筛查标准人群中,2年内接受筛查的比例为2.1%。目前临床仍应坚持遵循指南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醛固酮增多症筛查。

Wang等[18]研究纳入60个工作场所的4 16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 178例和对照组988例。干预组基线血压控制率为19.5%,对照组为20.1%。2年随访时,干预组的血压控制较高,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分别净降低5.8和3.6 mmHg。在实施干预措施的前3个月内,干预组血压控制率就从21.6%上升至46.3%。而且血压控制率在整个干预期间持续升高,2年随访时达66.2%。而对照组的血压控制率从基线时的20.9%增加至44%。干预组的血压水平也显著降低,干预组的收缩压较基线时降低了10.5 mmHg,舒张压降低了7.3 mmHg;对照组仅降低了4.7 mmHg、3.6 mmHg。此外,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血压控制水平提高更为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健康素养越高,这与血压控制越好是独立相关的。该研究提示,基于工作场所健康计划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有利于职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Valenzuela等[19]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至少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血压仍≥140/90 mmHg的顽固性高血压,或

许也应该考虑把体育锻炼纳入到治疗方案中去。在安全可耐受的前提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完成8~12周的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 d,中等强度的快步走30~60 min)后,与基线相比,24小时动态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降低了5.4 mmHg和2.8 mmHg。经常锻炼(无论是耐力还是抵抗力)可以降低血管僵硬度,改善迷走神经张力和减少交感神经活动。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体力活动与较高的左心室质量具有相关性,但同时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Joseph等[20]探讨了高血压的存在是否改变体力活动与左心室质量的关系以及左心室肥厚能否改变体力活动与预后的有益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的存在可显著改变体力活动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在正常血压组中,体力活动水平越高,左心室质量指数越高,但高血压组患者中无此现象。体力活动水平与死亡率和心血管结局的改善相关,而与LVH无关(LVH患者:低强度活动HR=0.77,中度/高强度活动HR=0.61;LVH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试验P=0.71)。该研究提示,血压正常人群增加体力活动水平会导致左心室质量指数较高,而高血压患者中没有这种现象。无论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体力活动水平与预后良好相关。

目前研究已证实,饮食中钠的摄入与动物和人的血压升高相关。Huang等[21]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钠摄入量减少和血压降低的幅度呈剂量-反应关系,且在老年人群、非白人人群和高血压人群中的血压降低幅度更大。DASH试验共纳入412例收缩压为120~159 mmHg、舒张压为80~95 mmHg且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成年受试者,将其随机分入

DASH饮食组或对照饮食组(平行设计)。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人群中,平均体重随钠盐摄入的增加而略有增加,但分配给DASH饮食组的人群没有类似表现。不同钠盐摄入水平下,两组饮食的能量摄入没有差异。高钠饮食导致对照组在饮食期间更易口渴且尿量增加(表明有更高的液体摄入量)。研究结果提示,减少钠盐摄入并不会增加维持稳定体重所需的能量,但会减少口渴频率和尿量(仅限控制饮食的情况下),这一发现与哺乳动物钠的生理学作用传统观点一致[22]。Odai等[23]分析了184例男性和297例女士在一年中按照个人意愿喝未经加工西红柿汁。研究结束时,94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前期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从141.2 mmHg降至137.0 mmHg,舒张压从平均83.3 mmHg降至80.9 mmHg。该研究提示,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成年人中,饮用未经加工的西红柿汁可以降低血压。

7 高血压控制策略

降压治疗主要以血压阈值为指导,Herrett等[24]考察了新的血压治疗的替代策略。对四种不同的治疗策略进行了评估和比较:使用2011年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指南、2019年NICE指南、血压阈值(≥140/90 mm Hg)以及10年心血管风险(QRISK 2评分为≥10%)。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死亡或随访期结束。该研究入选了1 222 670例参与者,平均随访4.3年。随访期间,32 183例患者诊断为心血管疾病(每1000随访年发病7.1例),每1000随访年中,

符合2011NICE指南、2019年NICE指南、血压≥140/90 mm Hg以及QRISK 2评分为≥10%患者的CVE分别为15.2例、14.9例、11.4例以及16.9例。该研究提示,基于心血管风险的策略(QRISK2≥10%)较基于2011 NICE的策略,可多预测1/3的CVE;较基于2019 NICE的策略可多预测1/5的CVE;且在避免每次事件治疗的次数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力。

Li等[25]分析了17个队列,总计17 921例,其中12 624例有日间血压监测数据,5 297例进行家庭自测血压。中位随访13.2年期间,对于≤60岁的人,诊室外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别增加42%和70%。而对于>80岁老年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别仅增加9%和12%。该研究提示,随着血压升高,所有年龄组死亡和心血管病事件风险都增加。但≤60岁者死亡和心血管病事件风险增加非常明显,而>80岁者,随血压升高,死亡和心血管病事件仅轻度增加。

小结

根据最新的临床证据,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不管是世界上高收入国家还是低和中等收入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与目前世界各国高血压指南相差甚远。强化降压,延缓白质病变积聚,从而减轻年龄相关的脑损伤;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可预防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步态异常可能是高血压脑损伤的早期标志,长期高血压暴露比一次性血压测量值更能预测中老年的活动性和认知障碍;BPV是痴呆症及

其亚型发展的独立预测因子。夜间血压水平决定了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高血压治疗期间如患者出现无症状体位性低血压,不应降低其血压治疗目标,即使其血压治疗目标较低也不应因此放弃。睡前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较早晨醒来时服用效果更佳,对于肾功能下降的高血压患者,坚持ACEI 和ARB治疗可改善心血管功能,且不会增加终末期肾病风险。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常规筛查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基于工作场所健康计划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有利于职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运动降低血压又获得新的证据,不论是顽固性高血压还是已存在左心室肥厚者。钠摄入量减少和血压降低的幅度呈剂量-反应关系,西红柿汁可以降低血压。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3]。 二、病因学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2,4],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5],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为什么称高血压就是“沉默的杀手”? 高血压病初期症状很少,46、5%无任何早期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她疾病就医时才偶然发现高血压。据调查,在高血压患者中约80%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70%未经治疗,90%以上未得到满意的控制,许多人已患上高血压但并不知道,也未治疗,即使偶测血压增高也未引起重视,直到出现并发症(如脑出血)时才就医。而此时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好,不仅造成财力、时间的巨大浪费,而且死亡率及致残率亦均明显增高。目前,高血压的致残率及由它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死亡率居我国疾病的首位,所以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生命的第一杀手”。 高血压病人早期会有哪些不正常现象? 高血压病病人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无平行关系。常见的症状有: (1)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就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就是持续性的。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的妨碍思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症状。 (2)头痛:头痛亦就是高血压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与后脑勺。 (3)烦躁、心悸、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心悸、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颇令人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5)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6)出血: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动脉脑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就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在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80%患高血压。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要警惕就是否患有高血压,及时进行血压测量或到医院就诊。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 护理措施: 1.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的高血压病人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在医院内进行观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心理护理病人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饮食护理应选用低盐、低热能、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多食水果、蔬菜、戒烟、控制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应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香蕉、橘子等。肥胖者应限制热能摄入,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之内。 4.病情观察对血压持续增高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血压2~3次,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测立、坐、卧位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如血压波动过大,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如在血压急剧增高的同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如出现端坐呼吸、喘憋、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出现上述各种表现时均应立即送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七年三月 目录 一、概述 (2) 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 (2) (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2) 1、耐受性研究 (2) 2、药代动力学研究 (3) 3、药效动力学研究 (3) (二)、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 (3) 1、研究人群 (4) 2、试验设计和研究周期 (4) 3、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5) 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5) 三、有效性评价 (5) (一)、有效性评价的一般原则 (5) (二)、有效性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6) 1、血压 (6) 2、靶器官保护 (7) 3、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7) (三)、有效性的研究策略 (8) 1、药效动力学研究 (8) 2、量效关系 (8)

3、抗高血压绝对疗效的研究 (8) 4、抗高血压相对疗效的研究 (9) 四、安全性评价 (9) (一)、低血压和血压反跳 (10) (二)、影响心率(律)的作用 (10) (三)、对靶器官损伤的作用 (10) (四)、对伴随疾病的作用 (11) (五)、对伴随危险因素的作用 (11) 五、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11) (一)、剂量探索(Dose-finding)研究 (11) (二)确证性临床研究 (12) 六、参考文献 (12)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本文件提供了抗高血压新药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抗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首先要遵循药品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遵循业已发布的其它相关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等。固定剂量复方抗高血压药物制剂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从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固定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说明了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主要考虑的相关问题,在有效性评价上主要涉及一般原则,评价指标和标准,证明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在安全性评价上提出了除常规药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外,强调了高血压药物需要特别关注的主要安全性观察和评价内容,最后介绍了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的有关内容。 本指导原则是建议性的,不是新药上市注册的强制性要求。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 (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1、耐受性研究 应该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耐受性研究,研究中可以同时观

高血压诊治指南

高血压诊治指南 前言 高血压是目前老年人最多见的疾病,现在也趋于年轻化,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是目前首要的任务,控制好高血压就可以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及时的对症治疗减少高血压出现的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预防脑出血和偏瘫的出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势在必行。 血压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性别和年龄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尤其35岁之前;35岁之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升高幅度可超过男性,可能与女性妊娠、孕期及产后饮食习惯和内分泌变化有关。无论男女,平均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收缩压增高比舒张压更明显。 2.职业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体力劳动者高,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患病率高,且发病年龄早,其可能原因与生活紧张程度、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职业有关。 3.饮食与血压业已证实,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长期喝浓咖啡,膳食中缺少钙,饮食中饱和脂肪酸过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均可促使血压增高。相反,饮食中有充足钾、钙、镁和优质蛋白,则可防止血压增高。素食为主者血压常比肉食为主者低,而经常食鱼地区血压水平也往往较低。由此可见,饮食和营养因素对血压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吸烟吸烟不仅对呼吸系统有不良影响,也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并可使血压升高,烟草中烟碱和微量元素镉含量较高,吸入过多的烟碱和镉可导致血压升高。 5.肥胖和超体量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往往合并存在,而高血压和糖尿病常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因此减肥不仅可降低血压,对控制糖尿病和冠心病均有裨益。 6.遗传高血压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属多基因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孪生子女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单卵双生者;父母均患高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相反,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某些先天性遗传基因与许多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 7.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不尽相同,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收缩压平均数比南方地区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其可能原因与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

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 什么是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是,“高血压脑病”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我们这就来了解一下高血压脑病的基本信息吧! 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血压急剧、持续升高导致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任何类型高血压只要血压显著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但临床上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等,也好发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的病人。除血压突然升高外,常伴剧烈头痛与神志改变,有时还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眼底检查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但不一定有出血、渗出或水肿,降压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高血压脑病为高血压病程中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情况,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及时治疗其症状可完全消失,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可导致不可逆脑损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以脑部损害最为突出,必须及时抢救治疗。凡高血压者有血压急剧升高伴剧烈头痛,甚至有意识和神志改变者,均应立即到医院急救治疗。迅速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防止或减轻脑组织水肿与损伤是治疗的关键。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血压下降过度而使脑、心、肾的血液灌注发生障碍。系统治疗高血压和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将有助于降低高血压脑病的发生。病情稳定后应逐步向常规抗高血压治疗过渡并坚持长期、正规治疗。... 高血压脑病的原因 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均可发生高血压脑病。妈妈网百科将病因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类。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2、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国内外高血压病的研究概况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有多种,总体可以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国内外医学专家对高血压病的分类、病因、治疗以及预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 1、高血压病的概况 学者项氏[1]定义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的概况,学者邓氏[2]说道,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或简称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如增龄就是一个明显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增加。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高血压,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老年高血压。由于老年人的特点,促发的因素更加复杂。一部分老年高血压是由老年前期(45~59岁)或更早发生的高血压延续至老年期。一部分是由于老年人器官的老化,调节功能下降,血管硬化和粥样硬化,更易促使血管的弹性减退,心脏搏血时的外周阻力增加,产生压力负荷型的血压增高。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不稳定。如离退休后工作环境的改变,体力减退、丧偶或子女赡养等家庭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精神的不安。

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寿比山、钠催离); 2.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可、博苏)、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卡维地洛(金络、络德); 3. 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心痛定、拜新同(即拜心痛)、地尔硫(恬尔心)、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康宝得维)、拉贝洛尔(乐西平、司乐平)、尼群地平等)。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博通)、依那普利(怡那林、悦宁定)、培哚普利(雅施达)、笨那普利(洛丁新)、福辛普利(蒙诺)、雷米普利(瑞秦)等。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洛沙坦(科素亚)、缬沙坦(代文)、替米沙坦(美卡素)、厄贝沙坦(安博维)等。 各类降压药物适应症和禁忌症 各种降压药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它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对于我们来讲,首先更应该记住它的禁忌症,尤其是绝对禁忌症,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是绝对不允许使用的。 1. 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如HCT即双氢克尿噻); 适应证: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禁忌症:痛风病人绝对不能用,相对禁忌为妊娠。 2. β受体阻滞剂 适应证:心绞痛,心梗后,快速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高血压; 禁忌症:因为该类药物可减慢心率,因此2~3度房室传导阻滞绝对不能用,该类药物也会引起支气管收缩,因此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也绝对不能用,此外,周围血管病、糖耐量减低、经常运动者可谨慎使用该类药物。 3. 钙通道阻滞剂 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尼群地平等);

适应证:老年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妊娠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颈中动脉粥样硬化;该类药物使用的比例非常大; 禁忌症:该类药物没有明显的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为快速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等。) 适应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梗后,左室功能不全,非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该类药物也是临床使用较广较多的一类; 禁忌症:妊娠、高血钾、双侧肾动脉狭窄为其绝对禁忌症。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等) 适应证: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左室肥厚,ACEI 所致的咳嗽;该类药物也是临床使用较广较多的一类; 禁忌症:与ACEI类药物一样,妊娠、高血钾、双侧肾动脉狭窄为其绝对禁忌症 6. α阻滞剂 适应证:前列腺增生,高血脂: 禁忌症:绝对禁忌为体位性低血压,相对禁忌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上那么多药物,大家不可能全部记得住,药物说明书上列出的绝对禁忌症是需要大家重点注意的。当然,首选为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基层高血压药物治疗规范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80%分布在基层(城镇社区/乡村),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 我国人群高血压控制率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基层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技能欠缺有关。因此,积极宣讲《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高血压防治技术是必要的。本文仅就基层高血压药物治疗规范做一简介。 高血压治疗目标●高血压治疗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危险。

高血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是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和身体的某些器官受到损害时表现出来的征象。 (1)症状特点 根据高血压病起病缓急和病情进展情况,临床上分为缓进型高血压病和急进型恶性高血压病两种。缓进型高血压病比较多见,约占高血压病的95%,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常达10~20年或更久,其中约半数病人多年无症状,偶尔在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个别病人可突然发生脑出血,此时才发现高血压。但多数早期高血压病患者常有头痛、头昏、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失眠、焦虑和容易疲劳等,其中以头痛、头昏最为常见。这些症状主要由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及脑血管舒缩功能失常所致,其轻重与高血压程度不一致。早期高血压病患者往往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血压波动较大,易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和劳累后增高,去除病因或休息后,血压多能降至正常。病情继续发展,高血压病患者经休息后,也不能降至正常,多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造成的。这些靶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脑梗塞、脑出血、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等。 如在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由于某种诱因使血压骤然极度上升,则可直接威胁生命,出现高血压急症。如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烦躁不安、肢体活动不灵等恶性高血压或高血压脑病等表现,亦可出现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转载自中国健康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b7582199.html,,请保留此标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救治。 (2)血压变化 高血压病初期,只有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体力劳动后血压暂时升高,以后血压升高变得明显而持久,休息或去除诱因不能使其满意下降。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波动性为其临床特点,血压波动的幅度可很大。

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性脑病 高血压性脑病(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系指原发性高血压病或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突然血压再度升高所致 的急性一过性的大脑功能障碍的症候群。 【发病机理】 由于在原有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继续升高,平均动脉压迅速升高达20kPa以上,脑小动脉发生过强的自动调节反应,即引起普通的脑小动脉痉挛,脑血管阻力明显增加,脑血流量减少,缺氧,血管壁变性,渗透性增强,使体液和蛋白质外渗,产生急性脑水肿及点状出血,因而临床上出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的脑病症候群。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发作时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升高,,常达24/16kPa以上,舒张压比收缩压升高明显,一般舒张压超过16kPa或平均动脉压在20kPa以上,其临床主要表现为: 一、剧烈头痛:多为全头或枕部疼痛,可伴有呕吐,查体见眼底有严重的高血压视网膜病,视乳头水肿、出血、渗出,有时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 二、抽搐:早期常有肌肉抽搐、肌阵挛等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征象。如不及时控制血压,患者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癫痫发作,严重者可发展成为癫痫持续状态。

三、意识障碍:可呈现昏迷、谵妄、精神错乱、甚至昏迷。 四、伴有短暂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如出现黑朦、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听觉障碍等。 【诊断】 一、有高血病、肾脏病、妊娠中毒症等病史,或其他引起血压过高的原因。 二、血压增高常达24/16kPa或平均动脉压20kPa以上。 三、有剧烈头痛、抽搐、意识障碍三大主征,或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四、眼底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乳头水肿等征象。 五、脑脊液压力增高,但内容物正常。 【治疗】 高血压脑病发病急,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控制血压,使其尽快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降压不可过速过低,应不低于或稍高于患者年龄的正常血压水平,以免心、脑、肾的缺血,一般主张降至 21.3/1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宜用利血平1~2mg或硫酸镁肌注,或安血定2mg静注,每数分钟1次,直至舒张压降至13.3kPa,也可静滴。亦可用溴化六甲双胺10mg静注或肌注。消除血管痉挛,防止脑病的继续发展及心肾功能障碍,如有尿毒症,心功能障碍及其他内科疾病合并存在时应予相应处理。另外肾脏病可适当选用脱水药物以利消除脑水肿。对癫痫发作,头痛可做对症治疗。急性情况控制后,应查明并进行病因治疗。意识恢复清晰后,应长期口服降压药。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文件提供了抗高血压新药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抗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首先要遵循药品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遵循业已发布的其它相关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等。固定剂量复方抗高血压药物制剂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从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固定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说明了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主要考虑的相关问题,在有效性评价上主要涉及一般原则,评价指标和标准,证明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在安全性评价上提出了除常规药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外,强调了高血压药物需要特别关注的主要安全性观察和评价内容,最后介绍了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的有关内容。本指导原则是建议性的,不是新药上市注册的强制性要求。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1、耐受性研究应该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耐受性研究,研究中可以同时观察试验药物的降压效应、主要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等,试验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终止标准。 2、药代动力学研究应该进行详细的人体药代研究,抗高血压药物常用于老年人,因此要对老年人进行特殊研究,对于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应进行特殊研究。高血压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应该进行相关药物的药代相互作用研究。同时进行药代/药效研究,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 3、药效动力学研究应描述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点。药效动力学研究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作用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心搏出量、体循环血管阻力)、心率和心律(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神经体液参数(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及肾功能。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对以下参数可能有影响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冲动形成及传导、心肌耗氧量等。通常这些研究采用安慰剂对照。(二)、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应该进行探索性试验,探索药物的疗效强度和剂量范围等,随后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确证性临床研究中进行确认,并进行获益/风险的评估。在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研究人群参加抗高血压新药研究的应为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试验中大多数应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最好同时患有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在后期的试验中,患有伴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 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是增长态势,每 5 个成人中 2 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 2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心脏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 ★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需根据心血管总危险度,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 1000 万人,对正常高值血压等高血压的易患人群,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 140/90 mmHg 以下;高危患者血压目标是 130/80 mmHg 以下。 在可耐受前提下,逐步降压达标。 1 / 8

★ 我国常用的钙拮抗剂、 ACEI、 ARB、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及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 关注少儿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 加强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化管理和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高血压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新指南修订组织单位包括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卫生部疾控局的加入,体现了政府对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的重视,表明了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部分省市调查目前成人患病率达 25%,全国至少有 2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70%脑卒中和 50%心肌梗死的发病与高血压相关。 政府主导的新医改中,已将高血压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表明了政府对控制高血压的决心和具体措施。

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的症状 目录 什么叫高血压 高血压病概述 缺钙也会引起高血压 什么是体位性高血压? 什么是睡眠性高血压? 什么是缓进型高血压? 什么是急进型恶性高血压 什么是临界高血压? 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什么叫高血压 随着人民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不断提高,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有不少人也十分关心自己的血压是否正常,是不是患有高血压?在介绍高血压的定义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血压?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是一种以动脉压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mmhg(毫米汞柱)或kpa(千帕斯卡)为单位,这就是血压。平时说的血压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在舒张时,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医生记录血压时,如为120/80mmhg,则120mmhg为收缩压,80mmhg为舒张压。按国际单位表示“kpa”(千帕斯卡),换算的方法: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那么120/80mmhg相当于16/10.6kpa。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 (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血压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首先受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影响,是指不存在心脏搏动时,整个身体内的血液将逐渐停止流动,血管内各点的压力达到一个相同值,该值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正常人大约是6mmhg(0.8kpa)。另外受心脏搏动影响,心脏射血进入动脉与外周血管阻力有密切关系,外周血管阻力越高,动脉血压也就越高。

高血压论文汇总

老年性高血压病治疗 摘要: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达10%-20%,其发展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损伤,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日益受到我国医务人员的重视。由于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中、青年高血压不同,其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更为突出。对各种疗法对高血压的认识及治疗情况进行论述。 一、老年高血压的定义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防治指南[1],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一)老年高血压的现状 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资料显示[2],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和血压升高幅度增加,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控制率下降。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27%的人患有高血压,其中20%为2级高血压。在80岁左右的人群中,75%患有高血压,其中60%为2级高血压。在年龄≥80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在年龄<60岁、60~79岁和≥80岁的人群中,血压控制正常率分别为38%、28%和23%[2]。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即约每2位老年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而我国仅32.2%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控制率仅为7.6%。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尽管许多试

(医疗药品)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寿比山、钠催离); 2.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可、博苏)、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卡维地洛(金络、络德); 3.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心痛定、拜新同(即拜心痛)、地尔硫(恬尔心)、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康宝得维)、拉贝洛尔(乐西平、司乐平)、尼群地平等)。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博通)、依那普利(怡那林、悦宁定)、培哚普利(雅施达)、笨那普利(洛丁新)、福辛普利(蒙诺)、雷米普利(瑞秦)等。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洛沙坦(科素亚)、缬沙坦(代文)、替米沙坦(美卡素)、厄贝沙坦(安博维)等。 各类降压药物适应症和禁忌症 各种降压药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它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对于我们来讲,首先更应该记住它的禁忌症,尤其是绝对禁忌症,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是绝对不允许使用的。 1.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如HCT即双氢克尿噻);

适应证: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禁忌症:痛风病人绝对不能用,相对禁忌为妊娠。 2.β受体阻滞剂 适应证:心绞痛,心梗后,快速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高血压; 禁忌症:因为该类药物可减慢心率,因此2~3度房室传导阻滞绝对不能用,该类药物也会引起支气管收缩,因此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也绝对不能用,此外,周围血管病、糖耐量减低、经常运动者可谨慎使用该类药物。 3.钙通道阻滞剂 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尼群地平等); 适应证:老年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妊娠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颈中动脉粥样硬化;该类药物使用的比例非常大; 禁忌症:该类药物没有明显的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为快速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等。) 适应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梗后,左室功能不全,非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该类药物也是临床使用较广较多的一类; 禁忌症:妊娠、高血钾、双侧肾动脉狭窄为其绝对禁忌症。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mmHg≥90mmHg。SBP≥140mmHg和DBP<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Et摄入量为10.5g,虽低于1992年的12.9g和2002年的12.0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三、病理生理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一)遗传的影响 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估计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变异影响占30%~50%,但血压终究是一种表型,是环境与多种遗传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有关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关联性的候选基因多直接或间接与控制肾脏钠的重吸收有关,如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基因、α-内收蛋白基因等。 (二)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在高血压发病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心率增加也是高动力循环的表现,促进心输出量增加;其次是通过促进心输出量增加而致循环血量增加。一旦高血压呈持续状态,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使心输出量不再增高或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促进外周阻力增高,为血压持续升高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钠摄入的影响 钠摄入增多引起血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心脏前负荷,促进心输出量增加。高钠摄入可激活加压机制,包括细胞内钙增加、胰岛素抵抗、心房利钠肽的矛盾升高,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上调。钠敏感性增高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 (四)水钠潴留 实验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过程中的肾脏本身的排钠异常起到重要作用。高血压人群中存在肾单位异质性,存在排钠降低的肾单位和已适应高滤过、高利尿钠的肾单位;肾素在前者分泌增高,在后者分泌降低;不适当的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削弱钠排泄;随年龄增高,肾单位数目降低,缺血也削弱钠排泄。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最新高血压测试题

高血压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 型题 1 、A 1 型题(单个最佳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疾病不引起血压升高? A 、肾动脉狭窄 B 、急性肾炎 C 、嗜铬细胞瘤 D 、急性肾盂肾炎 E 、主动脉缩窄 2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危险的分层,以下哪项属于高危险组: A 、高血压1 级,不伴有危险因素者 B 、高血压1 级伴1~2 个危险因素者 C 、高血压2 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 个危险因素者 D 、高血压1~2 级伴至少3 个危险因素者

E 、高血压1~2 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 3 、恶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持续升高达下列哪项: A 、≥140mmHg B 、>140mmHg C 、≥130mmHg D 、>130mmHg E 、≥120mmHg 4 、关于恶性高血压的特点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 、由中度、重度高血压思者发展而来 B 、细、小动脉透明性变性 C 、眼底血渗出和乳头水肿 D 、肾功能不全,可有心、脑功能障碍 E 、如不及时治疗,预后不佳,可死于肾衰、脑卒中或心衰 5 、下列哪种药物降压作用迅速,心率增快: A 、卡维地洛 B 、美托洛尔 C 、硝苯地平 D 、卡托普利 E 、维拉帕米

6 、肾动脉狭窄患者以下哪类药物禁用: 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 、钙通道阻滞剂 C 、β受体阻滞剂 D 、α受体阻滞剂 E 、中枢交感神经抑制剂 7 、下列哪项降压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常易引起干咳症状: A 、美托洛尔 B 、维拉帕米 C 、尼群地平 D 、伊贝沙坦 E 、卡托普利 8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尚可降低血尿酸水平的药物是: A 、吲达帕胺 B 、培哚普利 C 、洛沙坦 D 、地尔硫卓 E 、阿替洛尔 9 、下列哪种降压药有高钾血症者不宜应用: A 、阿替洛尔 B 、卡托普利 C 、非洛地平 D 、吲达帕胺

高血压的联合用药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治疗的现状仍很严峻,高血压的控制率仍较低。研究表明中国18 岁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患病人数超过1.6 亿,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而控制率为 6.1% 。多至2/3 的患者需联合用药来控制血压。UKPDS 和HOT 等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需两种或更多的药物来使血压达到目标,尤其对初始血压较高、存在靶器官损害或相关疾病的患者更需联合用药。因此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2级及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常需联合应用降压药以使血压达标。 一、联合用药的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常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合并存在,与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因此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正因为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体液容量系统等多个方面,因此不易控制。大型临床研究HOT、VALUE 研究均表明单药治疗有效者只有近1/3 。单一药物只能对高血压的其中一种机制进行调节,所以疗效不佳,且血压降低后会启动反馈调节机制,使血压回升,药物加量至剂量-反应性平台后,再增加剂量不会增加疗效,且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因此对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或血压水平较高的中、重度高血压,应予联合用药。 美国JNC7 降压治疗方案指出,2 期以上高血压(≥ 160/100mmHg)多数需2 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通常为噻嗪类利尿剂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或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ARB) 或β 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CCB)并且血压比目标血压>20/10mmHg 以上,初始治疗即应两种药物联用。WHO/ISH 强调30% 病人需要三种或更多的降压药治疗。联合用药可使有效率增至75-90%,并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研究表明当两药联用时,其降压幅度基本是两种单药降压幅度之和,此时联合用药具“相加效应”,而不良反应较两种单药之和小,即相互抑制另一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此外联合用药有利于多种危险因素和并存疾病得到控制,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血管事件。 二、联合用药的原则 联合用药时药物搭配应具有协同作用,应为两种不同降压机制药物联用,常为小剂量联合,以降低单药高剂量所致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副作用最好相互抵消或少于两药单用。为简化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联用药物需服用方便,每日一次,疗效持续24 小时以上。选择药物时还应注意是否有利于改善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肾脏病或糖尿病,有无对某种疾病的禁忌。 联合用药有各药按需剂量配比处方和固定配比复方两种方式。较好固定复方剂如代文(缬沙坦+ 氢氯噻嗪),海捷亚(氯沙坦+ 氢氯噻嗪)、安博诺(厄贝沙坦+ 氢氯噻嗪)。 2003 年《欧洲高血压协会- 欧洲心脏协会高血压治疗指南》提供了一个联合治疗的药物搭配图,即常见的六种抗高血压药的配合。常见的六种药物为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ARB、CCB 。粗线条表示最合理的联合方式,方框内为对照干预研究中证实有益的降压药种类。治疗开始采用小剂量单一用药的优点在于能够发现病人对哪种药物反应最佳,但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Progress 试验表明起始治疗采用联合用药是有效的。如血压控制不满意,可加大剂量或小剂量联合应用第三种药物。 ACEI 或ARB 可预防肾脏疾病的进展,是合适的初始用药。常规推荐利尿剂或其它降压药与一种ACEI 或ARB 联合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