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
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P31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参与其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非功利性行为或活动。

(P32)练习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又称为感知运动游戏或技能性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对新习得但还不够熟练的动作进行练习的游戏活动形式。(P33)象征性游戏:又称为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是指幼儿以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等代替物为中介,在想象的情境中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体验的游戏活动。

(P33)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游戏材料或其他物体,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反映。

(P35)协同游戏:又称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其他幼儿在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活动,游戏中往往因为材料的借人或借出而互有沟通,也可能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缺乏对于材料、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

(P36)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创编的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P39)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游戏活动中,主体性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P48)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是人机体内部的剩余精力的发泄与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P48)生活准备说:格鲁斯认为,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足以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P49)复演说:霍尔认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

(P49)松弛说: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P50)“唯乐原则”:是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指通过游戏实现在现实生活中

实现不了的愿望,获得愉快和满足。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是支配幼儿游戏的动机。

(P51)“强迫重复”:是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儿童在游戏中重复不愉快的体验是“强迫重复”现象,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体现。

(P52)同化: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

(P52)顺应:是指使主体改变自己原有动作图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P54)最近发展区:由维果茨基提出,认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通过成人帮助和自己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差异的消除就是“最近发展区”。

(P63)玩物游戏:是指通过操作、摆弄玩具成材料进行的以发展肌内动作和认知发展为主的游戏,是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

(P66)身体运动游戏:主要指以发展大肌肉动作为主的动作游戏。

(P67)追逐打闹游戏:是以身体和动作为“材料”的游戏活动。

(P70)角色行为:是包括了角色动作、语言、表情所构成的扮演过程,是角色扮演的基本要素。幼儿最先出现的角色行为是模仿性的装扮性动作。

(P70)扮演动机:角色的选择和角色的动作表演都有一种内部推动力,即扮演动机。一般有模仿动机、情感动机、认知动机三种可能的动机。

(P71)角色意识:是指幼儿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和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P71)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它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生话经验有关,随角色扮演意识的日益清晰而逐步提高。

(P73)模拟建构:是幼儿模拟实物进行的建构活动,这种实物只有主题形象的特征,没有结构造型特征,幼儿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材料,是模拟与想象的结合。从幼儿建构活动的自然及展规律来看,模拟构造晚于任意构造。

(P73)想象建构:是幼儿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了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加之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一于作品,以实现构造目的的建构活动。

(P84)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涉及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其最基本因素是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

(P86)概念形成:是指儿童在与客观事物直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或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关键特征,属于发现学习。

(P86)概念同化:是指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掌握以词为标志的概念,使符号(词)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代表特殊的事物,属于接受学习。

(P87)辐合型问题:是指当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只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要求用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来解决。

(P89)发散型问题: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最终获得圆满解决的问题。

(P90)亲子依恋:亲子关系是儿童生命中最早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建立在先天的血缘基础上,但后天共同生活中的亲情发展才是杀中子关系建立的关键。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称为亲子依恋。亲子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P93)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互惠行为,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P107)教学: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师生双向沟通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的一种互动的过程。

(P107)课程:课程即教学科目,即学习经验,即有计划的教育或教学活动。(P110)基本活动:是指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中出现频率最高,对人的生存发展最有价值,并且最适合该年龄段的活动。基本活动就是一个人某一个阶段最经常、最适宜最必然的活动。

(P125)活动区:是投放有丰富材料,能够支持幼儿开展特定类型的学习与游戏活动的相对独立的小空间。在这空间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围事物。

(P149)平行性游戏:是指所有游戏者在游戏中同做一件事情,有相同的动作要求,角色是平行的,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

(P149)互补性游戏:是指游戏双方在游戏中分别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动作要求,关系是互补的,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P170)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的手段来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种游戏活动。

(P174)角色扮演:是指儿童借助语言、动作、物品等媒介装扮他人或他物,是角色游戏的核心要素,其发展主要体现在角色转换、角色意识、角色分配与轮流、主题与情节等几个方面的发展。

(P192)建构游戏:广义的建构游戏指幼儿运用积木、插塑等较小的材料通过搭建、接插等动作组合成较大的物体的游戏活动。狭义的建构游戏指积木游戏。

(P197)表征行为:指幼儿用组合在一起的积木来表示某个物体。表征行为是构成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

(P197)搭建行为:是指幼儿把积木颗粒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起的行为,如把积木首尾相连拼接在一起。搭建行为是构成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

(P211)规则游戏:是指至少有两人参与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组织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也属于幼儿园规则游戏的范畴。

(P215)“动即快乐”:是儿童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具体表现为儿童只是因为对仪式化的动作感兴趣而不断重复和模仿游戏的动作。这阶段,游戏规则不具有来自于外部的强制性约束的作用,着中国无意识的表现与儿童规则行为发展的第一阶段的表现是相对应的。

(P215~216)“规则神圣不可侵犯”:是儿童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具体表现为儿童开始注意到游戏的规则并模仿别人的规则行为。他们开始接受规则,认为这些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P227)益智玩具:是旨在启迪幼儿智慧,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某种概念或技能,具有一定游戏因素的操作性学习材料。

(P234)益智游戏:是围绕任务或概念编制,借助玩具或玩法来发展幼儿智力、启迪幼儿智慧的游戏。益智游戏属于规则游戏。

(P244)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计划,利用游戏的形式和因素所编制和组织的具有一定游戏性的教学活动。

学前游戏论复习最全(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幼儿园专业理论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幼儿园专业理论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1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2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又称教学游戏。 3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4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和子之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 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5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6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彼此 没有交流。他们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偶尔会望一下别的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这种游戏在2-3岁时常见,是孩子们初步学习社交的机会。 7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8.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由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它 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学习任务,它将一定的学习因素和游戏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可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的有效手段。 9.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体育活动的一种有趣的形式为儿 童所喜爱。开展体育游戏的条件简单,不需要许多设备也不需要复杂的技能,基本是由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所组成,有场地便可进行。 10.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的游戏活动,以音乐与动作相配合,以动作表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幼儿学习游戏化:是指幼儿园将幼儿日常学习活动都纳入游戏之中,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交融,综合运用教学游戏与幼儿自然游戏形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3、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又被称为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身体动作、情节、角色和规则组成的一种活动性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4、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5、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6、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规则的游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把幼儿比作花朵,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幼儿园比作花园。 A、福禄培尔 B、杜威 C、蒙台梭利 D、欧文 2、( A )提出了游戏的复演说。 A、霍尔 B、拉察鲁斯 C、阿普利登 D、奇尔摩 3、下列不属于角色游戏的特点的是(D) A、表征性 B、创造性 C、自主性 D、自然性 4、下列哪个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B) A、观察者 B、设计者 C、引导者 D、支持者 5、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自身表演、桌面表演、影子戏和( C) A、过家家 B、扮警察 C、木偶戏 D、扮演医生 6、(A )是将竹片、竹块、竹圈等材料粘合成某物体的结构游戏。 A、积竹游戏 B、积木游戏 C、积塑游戏 D、拼图游戏 7、( D )能培养幼儿的细心、耐心、坚持克服困难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8、积木构造的基本技能包括延长、铺平、围合、(B )等等。 A、连接 B、加高、加宽 C、分割 D、组合 9、( C )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为主的活动。 A、集体娱乐游戏 B、结构游戏 C、体育游戏 D、智力游戏 10、(B )是由重复做规定动作的活动和有一定教育目的的附加措施构成,是决定游戏效果的重要因素。 A、游戏动作 B、练习方法 C、游戏情节 D、活动条件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 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 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 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 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 用以发展自己。 4.选择:批判的吸收。 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 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 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 研究原则。 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 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 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 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 展。 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 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 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 种方法。 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 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 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 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 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 的研究方法。 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 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 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 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 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 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 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 情况下进行的实验。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 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 的实验。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 派 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 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 识之间。 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 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 关的欲望 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 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 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 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 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 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 原则支配 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 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 来的一部分 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 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 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 下是自身发生变化 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 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 中去。 2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 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 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2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 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 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 现过程是间接地,是以符号或词 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是文 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4.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 际,表现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 的形式。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 特征 25.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 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 26.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 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 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 27.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 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 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 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 所导致的变化。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 童发展 28.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 特征,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 和使用方法为结果的活动。 29.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 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 动。 30.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 要为基本内驱动力,智力类和象 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发。 31.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 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 32.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 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 础。 33.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 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 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 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形 式。 34.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 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 景。 35.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 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 代替的物的名称来命名当前物 体。 36.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 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 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不属 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 特征。 37.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 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 是根据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形象来 模仿他人的行为。 38.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 果,他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选择:批判的吸收。 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 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 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 足。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 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 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 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 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 境中去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 自身发生变化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 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 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 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 心理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 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 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社会, 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 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 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 作材料的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 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 来的功能特性。 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 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 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 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 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 以掌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 为结果的活动。 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 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 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 发。 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 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 以社会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周围生活的 一种游戏形式。 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 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 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 称来命名当前物体。 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 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 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 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 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去感 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仿他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 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 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 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 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 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 具的游戏。 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 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 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 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 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 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 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 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 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 社会性(狭义):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 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 理倾向性。 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 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 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 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 内心体验。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 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 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 联系的内心体验。

幼儿园教师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1.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 2.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3.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4.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幼儿衔接工作中的一个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5.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和孙子之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6.保育:主要为幼儿的生存和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高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技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体健康地发展。 7.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制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史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8.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的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 9.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子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10.自主游戏:是学前儿童有机体的内在需要,是儿童自由选择的,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一种愉快活动。自主是儿童游戏的重要条件,儿童在自主游戏中得到主动发展。 11.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 1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显著特征。 13.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4.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是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部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名词解释

1角色扮演:它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游戏性体验:是儿童作为主体,在各种游戏中产生的对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部心理体验,他影响着儿童对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3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形式,是儿童以模仿或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4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的游戏,也称教学游戏,其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5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6专门化玩具:模拟实物、结构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由工厂制造出来的玩具。 7非专门化的玩具: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制成的,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行不强的玩具。 8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及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 9 教学的游戏化: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清结果,重视过程。 10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1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在线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12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13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14游戏成熟说:代表人物是拜敦代克,是一种根据心里动力理论构建起来的,认为有喜事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

学前游戏论复习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开端计划:美国自1965年起按照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开始实施的,该计划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又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 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 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 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 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 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游戏是儿童和 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 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 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 德。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 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 为以动力。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 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 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 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 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 戏是儿童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 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 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 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2)

1.1 . “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 ?“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 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 ?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 ?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1.6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 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 1.7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2.1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化。 2.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2.3 ?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4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6 ?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2.7 ?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8 ?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专业化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2.10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2.11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即“应该或能够是怎样的”和 “实 际是怎样的”之间的差距,它是课程的“用武之地”一一有效发挥引导、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2.12课程内容的范围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2.54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已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13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故人一站式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1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网游名词解释

【RPG】角色扮演游戏【ACT】动作游戏 【AVG】冒险游戏 【SLG】策略游戏 【RTS】即时战略游戏【FGT】格斗游戏 【STG】射击类游戏 【PZL】益智类游戏【RCG】竞速游戏 【SPT】体育类游戏【TCG】育成游戏 【CAG】卡片游戏 【TAB】桌面游戏 【MSC】音乐游戏 【LVG】恋爱游戏 【WAG】手机游戏 【MUD】泥巴游戏 【MMO】大型多人在线【MMOG】大型多人在线游戏

【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ARPG】动作角色扮演 【SLG】战略模拟 【RTS】即时战略 【TBS】回合制策略 【FPS】第一人称射击 【SIM】模拟游戏 【PvE】玩家与电脑控制的角色战斗 【PVP】玩家对玩家的战斗 【Pet】被玩家控制的非玩家生物,如宠物、召唤物等【Proc】激活,指武器、装备附加效果、属性【MOB】指游戏中的怪物,任何怪物都可叫MOB 【Item】泛指游戏内的道具 【Respawn】重生点复活 【Roll】指掷随机数字来决定物品的归属 【Muscle】肌肉、指游戏角色属性 【Nerf】消弱、指游戏角色属性

【Nerve】神经、指游戏角色属性 【Mental】意念、指代游戏角色属性 【INT】智力、指代游戏角色属性 【Heart】心脉、指游戏角色属性 【STR】力量、指代游戏角色属性 【SPI】灵魂、指代游戏角色属性 【STA】耐力、指代游戏角色属性 【Agi】敏捷、指代游戏角色属性 【Stun】击晕(状态) 【HOT】指持续性治疗效果 【Mez】指催眠等状态是玩家暂时失去对角色控制 【Root】给敌人施加的类似定身状态 【Resistance】对属性攻击抵御(如:冰,火,毒 【AC】盔甲等级、级别 【AOE】区域作用魔法,即所谓群攻 【AE】区域作用伤害 【CBT】游戏封闭测试、指cosed beta、CJ上遇到韩国游戏业人士都是这么称呼。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

1.1.“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1.6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 1.7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2.1.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化。 2.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2.3.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4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6.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2.7.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8.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专业化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2.10.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2.11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即“应该或能够是怎样的”和“实际是怎样的”之间的差距,它是课程的“用武之地”——有效发挥引导、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2.12课程内容的范围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2.54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已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13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故人一站式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1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

游戏类绩效指标名词解释

游戏类绩效指标名词解释: 1.网站(主网页)浏览量(必要时可同时考虑分产品网页、独立IP访问量和重复访问量,主要适用PC端游戏) 发行人应披露网页的主网页浏览量,主要游戏的分产品网页浏览量的分月份变化情况; 2.月注册账户数、月付费帐户数、月活跃账户数、月新增注册账户数、月新增付费账户数(适用PC端游戏和移动端游戏) 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按照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唯一性信息进行账户注册,每注册一个账户就计为一个注册账户; 月注册账户数是指该月末该项游戏的注册账户总数; 月新增注册账户数是指在该月内新注册该项游戏的账户总数; 月新增付费帐户数是指在该月内新注册该项游戏的账户数中发生付费交易的游戏帐户; 在计算月付费账户数时,同一账户在同一月份内发生一次或多次付费交易的,按照一个付费账户计入月付费帐户数;月新增付费账户数应比照上述原则处理; 在计算月活跃用户账户数时,同一账户在同一月份内登陆该项游戏的次数为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按照一个活跃账户记入月活跃账户数,注册该账户时的登陆行为,不计入登录次数; 发行人应披露主要游戏的月注册户数、月付费账户数、月活跃账户数、月新增注册账户数、月新增付费帐户数的分月份变化情况; 3.月下载量、月充值金额、月推广费用、百度指数(适用PC端游戏和移动端游戏) 月下载量是指当月该项游戏的下载累计数量,同一手机设备(或PC设备)或同一游戏账户当月超过一次的下载,按照一次下载计入月下载量; 月充值金额是指当月该项游戏累计充值金额,上述充值金额是指不可逆向转换的充值金额。 月推广费用是指当月为推广该项游戏发生的推广费用; 百度指数是指百度网站提供的该项游戏名称的趋势变化情况; 发行人应披露主要游戏(分游戏)的月下载量、月充值金额、月推广金额、月推广费用和百度指数(根据需要选择整体趋势、PC趋势或移动端趋势)的分月份变化对比图; 4.月均每账户充值金额(ARPU,适用PC端游戏和移动端游戏)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 2、"剩余精力”说 3、游戏主题 4、自我导向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 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 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论述题 答:这里的同伴是指儿童在游戏游戏中结成的玩伴关系。同伴关系对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水平会产生影响。其中有无同伴、玩伴的熟悉程度、玩伴的年龄和性别等会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需要同伴。同伴组成了一个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环境,加上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有助于强化他们过去已经掌握的各项技能,以便在更为复杂的行为水平上综合化和精细化。这里充分表明了儿童共同游戏的重要性。皮

幼儿园名词解释(20210228024710)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P2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P3 3、实验法:是教师根拯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冇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P4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而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P4 5、行为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P5 6、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P6 7、托儿所:是指用于专门照顾和培养婴幼儿生活能力的地方,也指公共场所中因父母不在而由受过训练的服务人员临时照顾孩子们的房间或地方。P7 8、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的体现: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成个体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冇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冇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学前教育基础性的体现。P8 9、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P9 第二章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0、《母育学校》:是由夸美纽斯所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冇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冇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冇学校, 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教师。 11、''恩物”:是福禄贝尔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称之为“恩物”。 12、保教结合的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冇要给予同等的重视, 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13、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儿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第三章学前教育 14、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左各级%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学前管理体制:主要指的是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主体的构成、各级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制度。 16、托儿所:是指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必须贯彻实行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方针, 为把儿童培育成体格健壮、品徳良好、智力发达的下一代打下基础。《条例》指岀 17、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冇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规程》指岀 18、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它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意见》指出 19、“学前全纳教育”:是一种让有残疾的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里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游戏和学习的教育模式。限制最小的环境通常是指分布在城市或农村的区别于特殊学校和幼儿园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