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生物专一性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生物专一性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生物专一性

继电高中姜华

生物的专一性也就是生物的特异性,可理解为某种生物体或生物体内的某种物质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生物或物质的特点。现将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生物专一性简要归纳如下:

1 酶的专一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一类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只有极少数酶是RNA。酶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具有专一性。酶的专一性又称酶的特异性,是指酶催化生化反应时对底物的选择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例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却不能催化脂肪的分解;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却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又如,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另,J某一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部位发挥作用,产生特定

的粘性末端。正是由于酶的专一性,导致生物体内的酶极其复杂多样,例如水解酶类、合成酶类、氧化酶类、脱氢酶类等等。这就保证了生物体内极其复杂多样的生化反应能高效有序地进行。

2激素的专一性

激素是生物体内产生的一类调节生命活动的化合物。生物体内的激素有很多种,如动物体中的生长激素、胰岛素等,植物体中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这些激素独立或协同地对机体起调节作用。激素在作用等方面有一定的专一性。通常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定的组织或器官,如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不同的激素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也各不相同,且一种激素的功能不能被其他激素代替,如胰岛D细胞产生的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一旦缺乏或不能合成,人体的血糖浓度就会过高,人就会出现糖尿病的系列症状。

3 蛋白质载体的专一性

蛋白质载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膜等膜结构中的一类起运输作用的蛋白质。是生物体的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主动吸收一些营养物质或主动排出一些代谢废物时所必需的物质。蛋白质载体具有明显的专一性,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一种载体只能与一种相应的被运输的物质相结合。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载体运输。细胞内是否有某种物质的载体,或是运输该种物质载体的数量有多少,将决定该种物质能否被运输或运输量的多少。例如,植物体根细胞膜上有很多运输NH+

4

的载体,而运

输SO

42-的载体却很少,因此植物体的根能吸收较多的NH+

4

,却只能吸收少量的SO

4

2-。蛋

白质载体的专一性决定了其所在的细胞膜等膜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这对于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极为重要。

4 抗体的专一性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够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抗毒素,能特异性凝集细菌的凝集素等,都属于抗体。抗体在发挥作用时同样具有很强的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不同的抗体是在不同的抗原刺激下,由不同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出的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生物体内的抗体种类可达上百万种之多,但一种效应D细胞只能合成并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利用这一点,目前,科学家通过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单克隆抗体,制成单抗诊断盒或“生物导弹”,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 tRNA的专一性

tRNA(转运RNA)是RNA的一种,其作用是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将游离的氨基酸搭载并运输到核糖体上。在运输过程中,tRNA同样表现专一性。即一种tRNA 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原因是每个tRNA有特定的三个碱基(反密码子),只能与mRNA中的特定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当tRNA运载着一个氨基酸到核糖体以后,就将该氨基酸放到mRNA中的相应密码子对应的位置上。

全面解读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新教材

全面解读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1、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分子与细胞》的内容要求是: 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及研究进展,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概念1 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4)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3)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4)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5)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6)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7)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 学业要求 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细胞水平的各项生命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分子生物学课程(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中文版)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案 2007~2008学年第 1 学期 授课专业:生物技术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 主讲教师:何宁佳 查幸福 赵爱春

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 二、总课时数:45 三、先修课程:基因工程原理 四、使用教材: PC Turner, AG McLennan, AD Bates&MRH White, 《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 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八次印刷 五、教学参考书: 1 PC特纳、AG麦克伦南、AD贝茨、MRH怀特,《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中文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七次印刷。 2 朱玉贤,李毅编著《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3次印刷。 六、考核方式:理论课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总成绩,平时成绩30%,中期考试10%,期末考试60% 七、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 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可以按每堂课(指同一主题连续1~2节课)设计编写。教案编写说明 如下: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 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相应课型栏内选择打“√”。 3、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4、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 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5、教学方式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教学手段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 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6、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 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7、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8、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8126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 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桑格(F.Sanger):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年,他发现了溶酶体。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 2 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 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 参考书:《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 科学出版社 实验一﹑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的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 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叫感受态。转化是指质粒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细菌处于0?C ,CaCl2低渗溶液中,细胞膨胀成球形,外源DNA附着于细胞表面,经42?C 短时间热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将细胞放置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新表型如Amp+得到表达,然后将此细菌培养物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获得转化子。 三.[教学内容] 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基础知识及方法简介 2.CaCl2法制备DH5α或JM109感受态细胞,计算转化效率 3.pUC19等质粒和重组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四.[实验材料和用品] E. coli DH5α菌株: Rˉ,Mˉ,Ampˉ;pBS质粒DNA,eppendorf管。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生化培养箱、平皿、LB培养基、CaCl2 溶液、氨苄青霉素、等 五.[实验步骤] 一、受体菌的培养 从LB平板上挑取新活化的E. coli DH5α单菌落,接种于3-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12小时左右,直至对数生长后期。将该菌悬液以1:100-1:50的比例接种于100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2-3小时至OD600 =0.5左右。 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CaCl2 法) 1、将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分钟,然后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2、弃去上清,用预冷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10ml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15-30分钟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3、弃去上清,加入4ml预冷含15%甘油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几分钟,即成感受态细胞悬液。 4、感受态细胞分装成200μl的小份,贮存于-70℃可保存半年。 三、转化 1、从-70℃冰箱中取200μl感受态细胞悬液,室温下使其解冻,解冻后立即置冰上。 2、加入pBS质粒DNA溶液(含量不超过50ng,体积不超过10μl),轻轻摇匀,冰上放置

高中生物书人物总结

生物书上的大佬们 必修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指出器官更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3.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4.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施莱登(植物)、施旺(动物):细胞学说的建立 ?6.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 ?1.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不同组分分开,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2.德迪夫:发现了装有大量酶的“容器”,后来被人们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并且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分泌蛋白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结构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得出结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并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错误) ?科学家发现了蛋白质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分子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与人类的细胞融合,证实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桑格、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斯帕兰札尼:笼子鹰肉块 ?2.巴斯德:没有活细胞参与,糖类是无法变成酒精的 ?3.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将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将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得到了酒。并将酵母菌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5.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纯了脲酶(可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并证实了脲酶是蛋白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重点) ?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萨克斯发现它集中在细胞中的一个小的结构中,这个结构后来被人们叫做叶绿体 ?1.普利斯特利:将蜡烛与植物,小鼠与植物关在密闭容器中,得出‘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的结论 ?2.英格豪斯:重复多次上述实验,发现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明细

高中生物必修一(完善版) (共六章21节,实验8个,探究实验4个,模型建构1个) 第一章:走进细胞1、从生物圈到细胞 ①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②生命体的结构和层次 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①观察细胞 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③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组成细胞的元素 ②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①氨基酸及其种类 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③蛋白质的功能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①①①①①①①②②②③③③③③③ ①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①细胞中的糖类 ②细胞中的脂质 ③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5、细胞中的无机物 ①细胞中的水 ②细胞中的无机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①细胞膜的成分 ②细胞膜的功能 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和线粒体) 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②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③细胞膜的生物系统 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①细胞核的功能 ②细胞核的结构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①被动运输 ②主动运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酶的作用和本质 ②酶的特性 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①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②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③ATP的利用 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①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②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4、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叶绿体的结构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历史人物和实验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1665 年英国人胡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鮭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提岀了细胞学说,指岀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年德国魏尔肖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1、1895年欧文顿 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太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岀了膜由脂质组 成的假说。 2、1959年罗伯特森 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岀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他认为膜是静止的,膜蛋白分布是对称的。 3、1970年拉里?弗莱等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岀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 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年法国巴斯德 提岀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1857年德国李比希 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岀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4、1875年德国毕希姆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1925年美国萨姆纳 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涉及的科学家 1、171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 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内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生物学》教材必修部分概念变化详解

《生物学》教材必修部分概念变化详解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必修一 1 着丝粒取代着丝点 新教材用着丝粒取代着丝点,是与时俱进,力求体现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以前,染色体上纺锤丝附着区域常使用着丝粒或着丝点,着丝粒多出现在遗传学文献中,着丝点多出现在细胞学文献中。 现在,着丝点这一术语逐渐被动粒取而代之;着丝粒这一术语则被沿用下来。着丝粒和动粒都是染色体结构的重要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位置关系固定,结构成分相互穿插,功能密切相关。着丝粒是染色体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能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并在后期分离。动粒是纺锤丝附着位点,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在前期和中期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动粒位于着丝粒两侧。 2 脂肪 必修1旧教材没有关于脂肪概念的描述。 必修1 新教材26页∶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 评析∶旧教材提到脂肪,但没有脂肪的概念,学生对脂肪不甚了解,经常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提出疑问。 新教材给出了脂肪的概念,教材的旁边又增添了图示,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脂肪的构成,降低学习的难度。

3 蛋白质变性 必修1旧教材没有明确提出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必修1新教材32页∶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某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评析∶新教材给出的概念中,更明确了蛋白质变性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破坏,生物活性的丧失,更好区分蛋白质变性和蛋白质盐析。 4 被动运输 必修1旧教材70页∶物质进出细胞,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必修1新教材65页∶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评析∶旧教材在被动运输概念中侧重顺浓度的重要性,新教材在被动运输概念中则侧重不消耗能量的表述。 5 自由扩散 必修1旧教材70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必修1新教材66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作自由扩散,也叫简单扩散。 评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给出的概念中,增加自由扩散的别称,即简单扩散。更改后的概念与大学教材相统一。 6 协助扩散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桑格(F.Sanger):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年,他发现了溶酶体。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

《生物学》(北师大版)教科书介绍

领略生命世界的精彩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生物学》(北师大版)教科书介绍 一、教材编写的原则 (一)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程的理念就是人们对于课程的一种认定、一种认识。 1.第一个基本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指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在校学生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向着课程目标指引的方向有所进步。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的含义。 这一理念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发展的尊重。 在这样一个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就要有这样一些要求: 第一,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关系 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关系 学业优秀与学业有差距学生的关系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指的是标准的制定是着眼于最基本的要求。 标准制定里凡是涉及内容的要求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限的要求 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要求 公民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第三,在我们考虑了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略那些在数理逻辑和科学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那些理科的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爱好的学生。 标准上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 教材上关注到那些优秀的学生 老师的授课上要关注到那些优秀的学生

为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和提供不同程度的空间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从评价这一方面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 学生不同的特点有一个真实的反映,让不同的学生显现出自己的优势 除了纸笔之外的评价之外,还可能有探究的评价 在评价后不可回避等级,但这种歧视不应来自于教师 隐含着没有歧视,民族、性别、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不应成为被歧视的理由第五,处理好公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2.第二个课程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于科学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构成 (1)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的好奇心是科学态度里最基本的一个方面 诚实的科学态度,每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都在科学的问题上都应该是真诚的。 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 如何对待科学、如何认识科学知识的问题 说明: 针对科学素养调查显现的偏差,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中最好的是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另两个方面差距很大。 通过活动而不是说教来改变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2)科学过程的技能 科学过程技能就是怎么样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最终帮助人们找到答案,即从问题开始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科学过程技能的培训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物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 a、Mg 元素微量:F 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授课时数分配建议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内容简介 本章分为两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回顾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本章内容从前瞻性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以及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的学习等问题。本章主要的活动有:“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和“生命会自然发生吗”两个“积极思维”活动;“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基因诊断”的“放眼社会”活动;“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的“边做边学”活动。 内容地位 “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教科书首先通过对癌症发病率和病因分析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传染病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着眼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章第二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不断挑战“自然发生说”的生物学史实,强调了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 教学特点 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发展迅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列举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某一方面,对其应用前景作出预测,并以辩证的思维对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高学生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章第二节安排了生物科学发展的精彩片段回放、点评,可以让学生思考、领悟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科学家是如何不断地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本章内容的本质为“绪论”,因而两节均无“关键词”,即无知识目标要求,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关注生物科学的进展,关注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本节地位

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 -高校教材资料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一 氯化钙法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实验二 细菌质粒DNA 的提取 实验三 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四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五 质粒DNA 限制性内切酶实验 实验六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实验七 胶回收法纯化DNA 与琼脂糖凝胶电泳 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与技术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训中心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Molecular biology 学分:1 学时:32 教学对象: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专业、食品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教学目的:在开设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动手能力。。 基本要求: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操作原理,掌握有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实验一.细菌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实验 (8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碱变性抽提法对大肠杆菌中的质粒的抽提,掌握质粒DNA的小量制备方法,了解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的原理。进一步了解限制性 内切酶的特性及酶切反应过程,掌握DNA的酶切技术。 重点: 掌握质粒DNA的小量制备方法,了解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的原理。进一步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掌握DNA的酶切技术。 难点: 掌握质粒DNA的小量制备方法及DNA的酶切技术。 实验二.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目的,原理,掌握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重点: 掌握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难点: 掌握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实验三.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原理及转化反应的目的,应用范围及操作过程,掌握重组DN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的操作技术。 重点: 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的操作技术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眩颊咭蚝粑δ芩ソ叨劳觥4送猓琒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 -高校教材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一 氯化钙法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实验二 细菌质粒DNA 的提取 实验三 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四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五 质粒DNA 限制性内切酶实验 实验六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实验七 胶回收法纯化DNA 与琼脂糖凝胶电泳 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与技术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训中心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Molecular biology 学分:1 学时:32 教学对象: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专业、食品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教学目的:在开设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动手能力。。 基本要求: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操作原理,掌握有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实验一.细菌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实验 (8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碱变性抽提法对大肠杆菌中的质粒的抽提,掌握质粒DNA的小量制备方法,了解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的原理。进一步了解限制性 内切酶的特性及酶切反应过程,掌握DNA的酶切技术。 重点: 掌握质粒DNA的小量制备方法,了解碱裂解法制备质粒DNA的原理。进一步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掌握DNA的酶切技术。 难点: 掌握质粒DNA的小量制备方法及DNA的酶切技术。 实验二.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目的,原理,掌握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重点: 掌握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难点: 掌握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实验三.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实验(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原理及转化反应的目的,应用范围及操作过程,掌握重组DN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的操作技术。 重点: 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的操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