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国教育部对科学课标做出了修订,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他们从小就了解科学概念、科学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学生。从小启迪孩子们的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不同,形成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下面我谈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教育活动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如:有趣的吸铁石,天上的彩虹,各种各样的纽扣等都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对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给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学生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中学科学,效果更佳。例如:在认识“沉与浮”活动中,我和学生寻找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他们试一试哪些材料要沉?哪些能浮起?再想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能沉下去。在操作中,孩子们思维活跃,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进去,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石子,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也好。

三、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气的主题活动时,引导孩子找空气,我为孩子们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孩子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让学生在活动时通过摇晃或敲击瓶子感知声音的不同,还可以从敲击瓶子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瓶子中的材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听觉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供充分的材料,就

为每个孩子创设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在探索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有助于培养学生“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四、注重在平时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消失?我带领学生做了“太阳钟”。学生互相讨论和实验,最后发现身体往往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方向相同的一边倾斜时,可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充满了喜悦。在这种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探索的欲望,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注意适时的鼓励,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对孩子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不要横加指责,不要过多的限制,以免学生产生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一般是口头表扬,动作、眼神暗示等,现在我们还可以在课件中设计表扬环节,如孩子答对某个问题后,电脑中出现五角星、小红花、红旗等表扬的画面,还可以加上你真棒、太好了等语音,这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定,电脑中的表扬对学生是一种新的刺激,很有激励作用。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学生一样的探索者,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学

生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激起学生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让学生走进科学,产生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引

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从身边的问题入手,着眼于未来,给学生一个自

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科学课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中的探究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从小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态度。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策略就是强调“动手做”,强调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践是探究知识最关键的一环。用过“做科学”来求科学,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每个人都爱动手,总有几个人在课堂上是个看客,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是:“课堂上做实验一点都没有意思只是执行老师的任务,或者照着书本复制实验过程而已,结论我们早就知道了,做与不做,区别不大.”等等。小学科学课如何从学生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共同探究,促进科学课教学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老师可以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

图画创设情境。在教学五年级上册《15.盘山公路》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准备几幅有趣的盘山公路全景挂图,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从山底到山顶,没有直接修成一条直线的斜坡,而是在山间绕来绕去。学生看到后都感到很惊奇---这么美妙。为什么要修成这个样子?为

后面探究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用测力计做实验探究做铺垫,这时学生渴望继续研究的欲望被调动了。

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生动的情节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你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7.茅草与锯子》时,讲鲁班到山上去寻伐木材,忽然手指被茅草划破了,渗出了鲜血,他仔细观察茅草叶的边上有一排细小的齿,鲁班想,我为何不打制一些边上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伐木树,这样伐树时不就省时省力吗?结果他在研究茅草的基础上发明了锯子。学生的兴趣来了,科学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

谈话鼓励。针对不会做的部分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悄悄找他们谈话,给她们鼓励,并事先告诉他们实验活动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注意什么。课堂中请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充当小老师,指导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实验。假如别人不想和他们合作,我建议他们积极为小组准备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主动帮助组长和其他同学整理桌面。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对动手操作的恐惧感,增强做好实验的自信心。

二、提供材料,保障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

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怎样经历?充足的探究材料才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使每双手都有事干,没双眼睛都有可看到的。同时实验材料在课前要亲自实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并准备充分的备用

材料。材料可以学生准备,也可以教师准备,当然,不管是谁准备的材料,只要能为探究服务的都能提高探究效率。如四年级上册观察动物单元《9.蚂蚁》,每人发一个昆虫盒,学生都可以自己抓到蚂蚁,而且抓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探究活动,索性让学生来准备。五年级上册《17.车的运动》,这样的材料就由教师来准备。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以及探究过程体验的深浅。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一定要拉近生活距离,让学生感到更直观、更亲切。所选的材料要为问题服务,使探究更深入。还可以允许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物体,这样更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有效指导、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要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常会受到阻碍,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如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等。使学生能

够形成掌握正确的操作习惯。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时有的学生说:“我家的香菇棚里有一支温度计,温度一般控制在32度以内;我的爸爸在地膜育秧棚里放了一支温度计,温度最高不能超过30度。”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并能创造和改善自己未来生活,使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社会、家庭中建立一种有机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如五年级上册《13.做一个小生态瓶》鼓励学生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植物和动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认识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有个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制作一个模拟池塘的生活环境——生态瓶。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或饮料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希望各小组下来制定好观察计划,重点看一看你们生态瓶里面的动物、植物活了没有,适不适应生态瓶里的环境,如果不适应,想办法让它们生活得更好。比一比“看谁的生态瓶里的生物活得时间最长”。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

的全过程,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五、拓展引伸,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情感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我们要打破科学课程就是科学课堂教学的观点,从学生的生活开始,树立大科学课程观,将学生关注的一切都作为科学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渠道,拓宽实施科学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自我积累与发展,学生这种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是我们科学课程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科学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启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果没有实践,探究就无从入手。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自然中获取知识才是无限的。重视学生课后有意义的后续活动,使探索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五年级上册《4.蘑菇》,开展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让学生应用在课堂上学习的观察方法观察更多的真菌生物。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学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到学校和同学们交流。避免误食毒蘑菇的事件发生。由此可见,注重实效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六、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学生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但如缺乏动手,还是不会有所创造。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手脑并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小学生天生就对一些未知领域充满兴趣,求知欲强,尤其是对小实验、小制作兴趣最为浓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看有关动手实验的节目,科学课的实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堂上老师的演示试验较多,学生只能观察,亲自去做的机会有限。如上五年级上册《20农作物与土壤》,研究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用三个实验盆作对比试验,把沙质土盆、壤土盆、黏土盆放在条件相同的地方,按时浇同样多的水,观察种子发芽的试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观察到现象,记录豆苗生长的情况,只能放到课外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小实验无论是在器材的准备、过程的设计、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但赏试新办法,反复试验,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学生在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全体学生动手能力,必须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亲近科学,引领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走向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科学

的行为习惯品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做实验,反复实验,获取数据,从中探究规律,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悟,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美)鲍里奇着.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怎样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系(部):教科系班级:12科教603班 学号:10610260331 姓名:刘孟昱 摘要: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的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 关键词:科学课:课堂教学:动手能力:看法 在小学中科目的门类是比较多的,在以往,大家注重的是语、数、外这三门。而科学课却是常常被忽视的一门科目,虽然它并不是学校课程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但是现当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都明白创新能力等一些能力开始受到重视,我们的人才绝不是只是会背书的书呆子,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学子。而科学课恰恰是一门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是当前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其关注重点,是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是面对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问题的挑战。现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作为素质教育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能力培养又被赋予了更新更广泛的意义。《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的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在活动中,只要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参与了,那么这些学习内容不再仅仅是大人们所说的道理,而是伴随他们经历的美

浅析动手能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动手能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土木工程2班,陈名,20130307 【摘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社会的现实需求就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代经济的的创新精神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的增长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几点对应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已与个人的发展前途、国家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一般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时代对各级各类学校当然也包括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应该是《机械基础》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1、设计问题和方案讨论。这是教师诱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主体独立意识。学生在面对专业知识和理论时,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原理,而且要弄懂为什么是这样的原理,能应用在什么场合,要注意如何调整和保养。如在学习机构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去看机床的传动机构,让学生去学习保养机床,这样进一步可以理解润滑等系列知识,使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触类旁通;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到实践生活中收集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进而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理解理论知识进而应用于实践。在这方面我鼓励学生,家中的生活器具如和机械有关要注意观察,如果坏了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能力与培养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能力与培养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工作首选就是体育教师,所以在校学习时应着重培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专业化即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基本含义是: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等。2001年新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强调教师是一项专门的职业,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为了适应社会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包括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同时又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提高,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传统教师素质模式。而现代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结构应体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关系。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应相辅相成,不仅仅是知识、技

术、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种观点充分说明了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身作则是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仪表、教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召、教育、影响学生,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首先,要加强专业教育,牢固学生专业思想以及敬业精神、事业心的教育,干一行爱一行,使他们明白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从而深钻细研,对业务精益求精.同时,要加强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充分认识到今后的事业基点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问题,绝不仅仅是搞单一的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而是要把对人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始终。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的表现,主要包括熟练地编制各种教学文件的能力;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条不紊的集体活动的能力;善于运用队列队形和口令,迅速调动队伍的能力,具有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和正确无误的动作示范能力:掌握和运用中学教材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地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前些天看到了以下社会调查甚是感慨:1、目前有许多本科毕业生因找不着工作又去重读技 校, 2、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因动手能力差在竞争上岗中又被淘汰,3、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在 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创新能力而无所作为。4、许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前的应试教育而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多动手、多动脑,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爱迪生、法拉第一样,从小就能够多参加 科学实验活动。 5、学校领导、教师更希望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6、至今我国还未能拿 到一个诺贝尔奖(日本已拿到 4 个)更希望我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人之初,每个人 都一样,知识和能力如同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成人后,有些成了专家、学者,对人类作出 了很大贡献;而有一些却不学无术,成了无能之辈。这样的结果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就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造就出来的。但是,同等的先天条件,同样的学校和授课教师,其结果为什么还是有天壤之别呢?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学生的标 准,因为学生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一起培养的,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终日埋头苦读的学生所欠缺的。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坏的影 响。明智教师和家长不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 能更聪明。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体验。”在教学和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动手 能力的培养。在此,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 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学 生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动手去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做家务,做习题。家务包括自己整理物品、房间、抽屉、文具、玩具,和草稿纸、作业。草 稿纸要整齐。作业也一样,不是能看出答案就算完了,而是一步步写在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培 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 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老师)代替,实际上是家长(老师)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 而家长(老师)成为仲裁者也减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在一个包办代替的家庭,

在科学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永兴中心小学陆国春 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科学课是一门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细心观察机会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细心观察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科学课上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学生可以自己用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可以亲历实验的全过程,仔细观察到现象的发生、发展、生成和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所以我们一定要上好实验课,利用好现有的教具、学具,通过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创造性的用活教材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我们在科学教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用语言和粉笔代替了实验,要千方百计的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竭尽所能的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用心去观察。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实验教学中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据科学课教学,积极去探索、开发。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内容

的需要利用好现有的教具,还要大力开发利用好地方教具,自制教具。给学生有更多的探索、操作、观察的机会。 二、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学生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讨论,让每位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在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加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等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动手操作,用心观察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态度。兴趣是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实验教学中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可以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发现;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本质,特点等。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从中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1、设计问题和方案讨论。这是教师诱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2、培养学生主体独立意识。学生在面对专业知识和理论时,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原理,而且要弄懂为什么是这样的原理,能应用在什么场合,要注意如何调整和保养。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到实践生活中收集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进而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理解理论知识进而应用于实践。在这方面我鼓励学生,家中的生活器具如和机械有关要注意观察,如果坏了是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修复从而积累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学习上的独立自主。在理论教学中要强调独立,在实践中要强调合作。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访谈、问卷等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优、伪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学会运用资源共享,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如通信、电话、网络、E-mail等向专家请教专业理论,使他们在理论上有更高的发展空间。三、创新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作为职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尤其重要。陶行知曾指出: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这说明,手脑并用,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脑指挥着手使用一种物质的手段去作用另一种物质,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手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于是将其反馈于脑,推动人脑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最后又为手的动作导航。四、提倡学生质疑注异,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能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学习来认识科学本质,掌握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技校、职高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存在一些思维弱点。如,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懒惰,对知识的掌握主要靠死记硬背和粗浅的理解,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运用并作进一步的发挥创造。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思维解决问题,尤为重要。

大学生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能力 【摘要】: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体系不同,从而形成了职业能力基本框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改进大学课堂的学习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观念;职业能力 【引言】:作为大学生,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将踏上社会,开始自己的工作。因此,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已是我们必须开始考虑的问题。这篇文章我将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认识。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社会产生了三次大分工,从而出现了商业,导致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至此,职业活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划分,职业家族就慢慢地分化扩展起来了。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的基本框架 不同类型职业人员的能力体系不同职业对录用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一样,针对我们土木工程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现就现分别就科研型、管理型、工程型和社会型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做出解释。 1、科研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 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科研型人员应具备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语交流能力,既要有专长又要有较渊博的知识,达到专与博的有效结合。具备创造性,熟练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理解及应用,把这三者融会贯通,协调结合起来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勤于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培养途径实践性教学兼职 摘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必须要重视实践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做好实践能力培养的各项工作。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表征 1.实践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参与人的智力和体力支出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并经过再加工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 2.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法则所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观点、知识完成学业标准,动脑动手进行综合、实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初步能力,还有人际交流交往方面的能力。二是在校就读期间借助学校提供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诸如参与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其他阶层群体)改造自然或变革社会的某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或在已有基础上新增长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可塑性 由于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规范性,其实践能力既有与社会人实践能力相通处,又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不扎实以及某种局限性。因此,特别需要加强指导、管理和强化工作,由此才能预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升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能力是学生知、情、意、行在新的水平上的综合,这种综合同学生的创造欲相结合,是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进行发明创造和创业的奠基条件。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提高认识,明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大意义 实践性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按本专业课程的教材章节体系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上或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等。若干次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的叠加,则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养成过程;二是课堂教学在新的意义上的延伸,即在完成某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教学之后,以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如工业见习、野外实习、教育实

小学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浅谈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浅谈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科学课是一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科学课上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可以参加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很开心,这也成为学生越来越喜欢上科学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创建动手实践的条件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据科学课教学,积极去探索、开发。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的

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学生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兴趣是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学中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如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发现;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本质,特点等。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从中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 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学生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但如缺乏动手,还是不会有所创造。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探

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摘要】:机械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类工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和高校双方面共同培养,学校和教师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自身,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应有的努力和帮助。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培养通过建立系统工程训练营、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建立产学一体化的社会实践新模式等途径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机会,弥补了课内教育的不足,为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增强了自身的优势,为获取工作增加了筹码。【关键词】:机械专业实践能力课外培养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尽管如此,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仍然处于低端,未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意味着给产业注入了更多的潜在高端人才,为产业进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的原动力,加速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由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其内部一般不具有完善的继续教育与技术培训机制。而企业多要求毕业生就业后能够马上上岗,尽快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即必须具备即用性。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降低用人单位实际培养成本,拓展就业需求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 2、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 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3、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停滞不前,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 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得不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地建设常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维护;许多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和民营企业等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愿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一份子。 三、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1.形成重视实践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实践教育的思想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大学校长和领导者应该高瞻远瞩,放眼世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实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化其应用知识、造福社会的品质与精神。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教育能力。目前很多大学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往往刚刚硕士或博士毕业便走上讲台,基本没有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他们往往理论水平比较高,但是动手能力实践经验不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普遍较低。高校可以考虑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提高教师

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

应用科技学院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自选) 竞赛活动方案(初稿)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营造诗山校区的大学氛围,我院决定开展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自选)竞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展示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良好的学风、教风。竞赛活动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在应用科技学院的竞赛活动组委会和指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自选)竞赛活动办公室,挂靠在学院教务科(诗山),成员主要由教务科人员组成。 二、经费来源:学校下拨的经费和学院的一定比例配套经费。三个竞赛项目共需经费约3200元。 三、参加对象:诗山校区全体在校生(含教科院的学生) 四、竞赛项目: 1、汽车文化知识竞赛 (1)目的: A、弘扬汽车文化,丰富我校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B、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汽车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专业知识氛围; C、为我校的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普及汽车文化,唤起我校大学生对我国汽车工业、汽车市场的关注。 (2)报名时间: 4月19日前 (3)竞赛时间:初赛:5月11日(周六)上午;决赛:5月11日(周六)下午 (4)竞赛地点:梯教 (5)比赛内容:汽车文化知识,汽车基本结构常识以及汽车驾驶和交通法规知识。(6)比赛规则: 第一轮初赛:笔试形式竞赛,限时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名,抽取参赛选手人数的50%进入决赛。如有发现同学携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材料进入竞赛现场和答题过程中相互抄袭的,将取消其竞赛资格。 第二轮决赛(现场抢答):两位主持人轮流发问,当主持人念完题目后开始抢答,“答”字说完选手才可以开始举牌抢答,否则属于违例抢答,违例抢答扣此题相应分值,答错者扣一分。如果有选手因台下观众提示而获利的,则取消此题答题资格,情节严重者,扣此题相应分值。 (7)奖项设置: 一等奖:参赛人数的5%名 二等奖:参赛人数的10%名 三等奖:参赛人数的15%名 (8)评委:邓腾树、杨炳山、洪小华 2、首届模拟商务谈判技能大赛 (1)目的:为了发扬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标准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展示我院学生的商务策划、商务沟通、商务礼仪、团结协作等多方面职业技能,特举办首届模拟商务谈判技能大赛,以此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际商务运作的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竞赛流程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找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要素,对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要素;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 康德说过:“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分析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身心特征是理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1实践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实践”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实践”和“能力”组成的“实践能力”,中外学者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展开了研究。本文从现有文献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概念,反映出实践能力的不同研究视角与层次。 在[美]斯腾伯格教授看来,实践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能够确定如何达到目标的、向周围世界展示自己意识的一种能力。这种解释,突破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局限,对人的实践智力给予了价值上的判断。庞国斌教授对实践能力所做的解释,指人的能动性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刘磊和傅维利教授从教育学的角度界定的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这里说明了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靠心理和生理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以上学者所给出的实践能力概念,为本文开展讨论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身心特征 大学生是从一个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青年人,每一个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其智力发展已具备了接受专业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谢锦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系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大学生适应潮流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向社会成功地迈进了一步,但是以后如何能够立足于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社会责任感能够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大学生拥有它们时,他们已经在社会中成功一半了。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是特意增加上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社会责任感予以高度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

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

浅谈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甬江小学彭敏 动手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我国被长期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的学习是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新编小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动手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动手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此谈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 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浓厚的兴趣。在新授课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丰富素材和信息。在情景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中,我创设了一个“超市采购”的情景,模拟现实中买卖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很快掌握人民币的换算,而且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也长大啦。在语文教学“识字”课时,采用以貌取意、开火车、我是小老师、小医生等趣味活动,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也会出现不积极参与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动作迟缓或出现错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正确评价,指出不足。给每个同学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 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

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教师并不是无目的的让学生去实践,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例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到操场上量出 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长。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果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应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用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如: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是唯一的途径吗? 三、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适时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把形象思维变为知识,在应用于实际,变成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学生很难“理解”,也就不会有提高。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性的活动中梳理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增长知识。例如:在学习统计后,进行了活动课,要求学生统计公路上一小时内经过的汽车,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估计下一辆车最可能是什么车。根据统计图想到了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车越来越多,如果公交车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私家车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开发方案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开发方案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开发方案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80、90后新生代劳动力逐渐成长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以及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目前教育体系中对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基本技能和能力的需求的脱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就业压力逐渐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突出,这对各高校今后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弥补目前教育体系中对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基本技能和能力的需求的脱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从业者,以就业为导向,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出发,对大学生开展岗位胜任能力培训就行的很迫切。 二、项目说明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是结合就业岗位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进行职业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和岗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训。

(二)强调从岗位的胜任能力特征为核心,培训大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该项目采用全新方法进行可迁移能力的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式创新研究,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丰富的案例、辅助工具等多种可利用的技术成果,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实践活动体验教学与网络实训结合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三、培训目的(一)优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升各高校和高校毕业生的生存发展竞争力,培养出高职业素质,受企业欢迎的学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与岗位胜任能力对接,与就业对接. 四、课程设置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涉及两类课程。第一类课程是大学生通用职业素质能力课程,对应的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提升求职就业技能,职业素质能力;第二类课程是大学生岗位专业胜任能力课程,对应的课程是具体与岗位相关的知识,包括岗位工作任务、能力和技能。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如下: 综合能力素质部分岗位专业素质部分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我国的学生生活条件好,受到父母的过分疼爱,致使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校受应试教育影响,劳动观念差,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的普遍现象。实质已经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弱点和弊端。发展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把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物质劳动为取材对象的劳技课教学,从开始新课导入到课中的技能训练,再到讨论总结的各阶段,处处充满创造的因素和题材,课程改革的劳技课新板块,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所以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观念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劳动技术课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创造了条件 1.从劳动技术课培养目标看 劳动课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动手、学会创新、养成良好劳动、学习、生活习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明确劳技教学目标,将思想教育寓于劳技教学训练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及个人各方面素质,因此劳动技术课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

好劳动技术素质及各种能力的载体。因此劳技课堂教学内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术项目,即考虑教学任务目标,又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能。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现代生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去实践,去创新。 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劳技教学的主要特征,教学中要以实践为主,加强劳动技能和训练,增加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学习实践中培养正确地劳动观点,形成正确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因此劳技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形成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创作的过程,俗话说:熟能生巧。创造的一般过程是劳动过程,创造力是劳动过程的一种功能表现。因此在劳技教育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艰辛、幸福和快乐。懂得劳动成果的来自不易,在劳动实践中,通过教师及时指导点拨,使其正确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本门课程大纲规定讲授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时间安排原则是1:2。这不仅是劳技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也是教学过程的结构比。从认识论的高度,强调了劳技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配比重,突出了实践为主的劳技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摘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青年一代。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 的结合。就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而言,所希望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这一目的,它既便于学校组织以扩大受益面,又不失活动的严密;既便于安排,又便于检查;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解决了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效果很好的一些教育活动,学生也乐于参加,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参加的人数很少,致使相当部分的学生滞留在活动圈子以外。这个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受益面大大扩展,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了高校“两课”的教学,较大地提高了“两课”的教学实效,较好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理论,提高了学生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是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每逢假期,青年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到学校、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而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