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专题报告

目录

专题一:磐安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

1.磐安县人口发展现状 (1)

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3)

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6)

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 (7)

5.规划期磐安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 (8)

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 (9)

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 (11)

专题二:磐安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1.磐安县土地资源评价 (14)

2.磐安县土地利用现状 (15)

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 (17)

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

(22)

专题一:

磐安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

1.磐安县人口发展现状

磐安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磐安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

1.1 磐安县域总人口

磐安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

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

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 磐安县是一个纯山区县,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

在1983年恢复县建制时仅有安文一个镇。在解放以来到恢复县建制前,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呈稳步增长趋势,除少数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10‰~32‰之间,从1949年~1982年的33年中,全县人口从10.54万人增至19.14万人,净增8.6万人,增长了81.6%。在1983年~2001年间人口增长率有大幅度下降,且增长趋势稳定,在这18年中,人口增

长2.9万人,年递增率4‰。

注:数据来源于《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1998-2002年《磐安统计年鉴》

2.2 磐安县在册人口增长主要以自然增长方式为主

磐安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大,故人口机械增长率总体上很低,可以忽略,大致按照迁入迁出平衡计算,故本地区人口发展以自然增长为主。而近期劳务输出人口有增长明显趋势。

2.3 区外来的暂住人口比例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安文镇。

2.4 人口的地域分布差异比较明显

磐安县人口的地域差异突出,按照人口密度衡量,全县域人口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据体为:

人口密度250~400人/平方公里的地区有:安文、新渥、尖山、深泽、玉山、胡宅;

人口密度150~250人/平方公里的地区有:冷水、尚湖;

人口密度100~1500人/平方公里的地区有:双峰、仁川、双溪、窈川、大盘、九和;

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地区有:墨林、盘峰、维新、高二、方前;

2001年磐安县域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仅为30%左右,低于全国城市平均城市化水平31%,同时低于金华市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影响了磐安县区域经济有效需求的扩大,并已开始制约磐安县社会经济发展。

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3.1 增长率的比较

从下表可以看出:磐安县自九十年代以来,GDP增长率大于人均GDP增长率,并且这两者总体上大于就业增长率,前三者总体上大于户籍人口的增长率。

3.2 增长率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相关性结论:磐安县GDP增长和人均GDP增长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

就业增长率和户籍人口增长率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

0.912;

GDP和就业、户籍人口增长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0.601;

人均GDP和就业、户籍人口增长率存在负相关性,负相关系数分别

为-0.601、-0.604。

3.3 相互关系特征分析

磐安县经济增长主要途径为通过扩大投资规模等外延方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来实现,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不够,生态加工业发展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社会对于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并不强烈,而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正逐步提高,导致人口与就业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4.1 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和国家计划生育有关政策

人口增长包括出生、死亡和机械变化三个因素,既受生产经济条件制约,也受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制约。磐安县人口死亡率基本下降到了较低且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除机械变动对人口增长有一定的影响外,未来人口关键在于人口的出生,即决定于全县现有和将有多少育龄妇女,以及每个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从前述磐安县人口发展阶段来看,70年代前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已经陆续进入婚育期,加之地区妇女生育年龄较早,22-25岁是生育高峰期,磐安县处于生育高峰期的妇女人数呈缓慢增长趋势,1997年后微降,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可望到2010年稳定下来。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人口发展处于稳定增长时期。

4.2 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反馈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全省2010年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达到46%~48%,金华市2010年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达到40%~41%,2002年磐安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根据该规划对于金华市,以及金华市对于磐安县的人口规模数量进行比较,本次规划将确定的磐安县域总人口规模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考虑这一指标。

4.3 与磐安县第十个五年计划相协调反馈

磐安县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确定磐安县人口增长率到2005年为

5.2‰,2005年人口控制在20.7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4%。

4.4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弹性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磐安县全县人口的发展除了应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外,还受到各种政策的影响、各种发展机遇的冲击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因此,人口发展的预测数值应留有弹性和一定的余地,并预留一定的幅度。

5.规划期磐安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

5.1 自然增长将是县域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

83年前,磐安县人口的发展速度为10~32%,1983年至2001年间人口增长有大幅度下降,且趋势稳定,90年代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5‰上下,稳中有降,人口机械增长基本持平,总人口发展速度趋于下降。今后20年,随着磐安县社会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育观的改变,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将进一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总量基数和增长率基数较高,县域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仍不会减少,并且将成为县域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

5.2 人口机械增长和外来暂住人口的比例均较小

随着磐安县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县城中心城功能的进一步极化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周边邻近地区迁移过来的机械人口的数量将会有所上升,外来打工的人口随不如山区以外地区那样大量增加,但也不会出现大量流出,甚至也会有一定数量增加。从长远来看,考虑到磐安县地处山区,从全国人口迁移发展态势来看属于人口流出地区,但是由于磐安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在未来应是区域内发展潜力较大地区,还将会吸引相对落后地区的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因此,规划期内人口流入、流出数量相差不会太多,在全县县域范围内持平,人口机械增长可以忽略不计。外来暂住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也将很低。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全县人口的发展速度仍将维持在一定水平。据此分析和历史趋势外推法确定:城镇人口增长率近期取5%,远期

3.5%。

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

6.1 县域总人口预测

根据对于磐安县人口增长途径的分析,本次磐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对县域人口规模预测拟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即:发展速度预测法和时间序列法两种方法预测。

(1)发展速度预测法

发展速度预测法是根据人口的综合增长速度来测算人口的一种常用方法,具体公式为:

P=P0(1+X+Y)n

P:总人口

P0:2002年县域人口

X+Y:人口综合增长率

将数据代入公式,用速度预测法预测结果情况如下

近期(2003年—2010年)增长率取7.0‰,2010年县域规划人口21.65万人;

中期(2010年—2015年)增长率取6.5‰,2015年县域规划人口22.36万人;

远期(2015年—2020年)增长率取6.0‰,2020年县域规划人口23.04万人。

(2)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是利用较长时间段上,预测数值与时间数值之间的相关规律进行测算的一种方法,适宜于人口总量的发展预测。将磐安县历年的总人口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相关模拟,得出人口预测值为2010年21.65万人,2015年为22.04万人,2020年为22.88万人左右。

综合以上测算,考虑到速度预测法较符合磐安县发展实际和接近其他方法的测算,而趋势外推法的数据样本数量受到限制,有可能存在失准。故以发展速度预测法为基准,规划预测磐安县域总人口为:

2010年:21.65万人;

2015年:22.36万人;

2020年:23.04万人。

6.2 县域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

为执行建设部关于城市人口的构成规定和适应未来户籍制度变化等特点,规划以镇区驻地人口作为测算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针对目前统计数据中,具有足够时间长度和历史可比性的资料是现行口径的非农业人口数据的特点,采用非农业人口增长作为预测县域城市化水平的主要依据,然后依非农业人口的经验比例关系折算为城市人口,以此计算城市化水平。

本次规划预测城市化水平采用人口转移法,公式为:

U L={[P01(1+X1)n/K1] [P02(1+X2)n/K2]}/P

U L:城镇化水平

P01:基准期中心城非农业人口数,2002年为

P02:基准期中心城外县域其他乡镇非农业人口数,2002年为

X1:中心城非农业人口增长率

X2:县域其他乡镇非农业人口增长率

n :预测年数

K1:非农业人口占中心城常住人口的比例

K2:非农业人口占乡镇常住人口的比例

P:全市总人口

规划确定首选期为2002年,2002年中心城城市人口=城区非农业人口+城区农业人口+城区暂住人口。

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

7.1 县城城区现状人口规模

根据“五普”口径,到2002年底磐安县县城人口共计5.01万人,其中:安文镇3.11万人;深泽乡0.93万人;云山办事处0.23万人;新渥0.74万人。

7.2 县城城区城市人口预测

对磐安县城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拟采用2种方法,即:综合分析法,产业规模分析法。

(1)综合分析法

本次规划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发展的特点,依据县城城区人口的历史统计数据,在采用传统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以下问题: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强化,将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的聚集进展,吸引外部人口迁入城市或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如附近乡镇的部分农村人口。

——城区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的主要部分,受县域总人口规模控制力度和县域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双重制约。

——从生态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供给的角度出发,在某一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应有一定的限度和远景门槛值。 规划分析磐安县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继续降低,今后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以机械增长为主,企业迁城人口尚可增加,此外还有部分外来就业就读的一年以上暂住人口也将有一定增长。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计算如下:

根据人口发展的态势,规划采用增长率法预测县域人口的变动,公式为

Pn=Po(1+α+β)n

式中:Pn—规划期末人口数;

Po—规划起始期人口基数;

α—人口自然增长率;

β—人口机械增长率;

n—规划年限;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6—2001年分别为6.42‰、5.39‰、4.04‰、5.19‰、5.31‰、3.50‰,人口自然增长总的来说虽然呈降低趋势,而且今后自然增长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据此分析确定:近期(2003年—2010年)自然增长率取4.50‰;中期(2010年—2015年)自然增长率取4.00‰;远期(2015年—2020年)自然增长率取3.50‰。

人口机械增长率在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较快,增长较快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在60‰以上,比如义乌、余姚、东阳、永康、桐乡等,增长速度中等的增长率在30—60‰之间,如嵊州、平湖、兰溪、龙泉等,增长较慢的县城增长率在30‰以下,如新昌、缙云等。从磐安的实际情况来看,增长速度较快(1982—1990年98.6‰,1991—1996年75.5‰)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好前景下,制约磐安县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设施明显显现,磐安县将在前面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形成新一轮的开发,而由于有前十年的基础,发展的规模不一定会超过前十年。另外考虑磐安县县城的发展条件和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趋势,预计人口机械增长率近期(2003年—2010年)取50‰;中期(2010年—2015年)取40‰;远期(2015年—2020年)取30‰。

由此计算得出预测人口:

2010年磐安县城城区人口为:8.3万人

2015年磐安县城城区人口为:9.6万人

2020年磐安县城城区人口为:10.0万人

7.3 生态产业区人口规模预测

由于规划深泽及新渥为生态产业区,而鉴于生态产业区的特殊性,考虑应用劳动平衡法或职工带眷系数法来平衡,其中职工带眷系数法的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带眷职工人数X(1+带眷数)+单身职工

根据上表及公式,可以得出深泽及新渥片区的预测人口约为

2010年:4.0万人

2015年:6.5万人

2020年:8.0万人

而通过综合分析法可以得出磐安县县城除去深泽及新渥片区的预测人口为:

2010年:4.0万人

2015年:4.5万人

2020年:5.0万人

综合各种方法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规划用地范围上的变化及人口预测方式,确定规划人口规模为:

近期(2010年):8.0万人;

中期(2015年):11.0万人;

远期(2020年)13.0万人。

专题二:

磐安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随着新世纪磐安县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新增土地及空间资源十分重要。本次总体规划根据磐安县的实际情况,在符合国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前提下,遵照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浙江省及金华市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规定,对

磐安县城市建设存量用地和发展用地做了尽可能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技术依据论证,现就磐安县土地资源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情况、发展需求、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规模以及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的实施措施作如下说明:

1.磐安县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磐安县土地资源现状自然类型结构分析,对于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

磐安县地貌地质以断裂构造为主,受天台山、会稽山、括苍山以及仙霞岭余脉的影响,形成整个地势中南部高、西部低的独特大盘山脉,成为曹娥江、灵江、瓯江和钱塘江四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境内最高处为南部的青梅尖,海拔1314米;最低处是东北部的夹溪谷地,海拔150米。

主要根据土地评级系统,磐安县土地质量等级分为五个等级四个地貌区——磐东北台地区、磐中南低中山区、磐西南丘陵区、磐东丘陵区。

一等地主要分布在磐东北台地区、磐中南低中山区,包括胡宅、尖山、玉山、尚湖部分用地、安文、新渥、冷水、双溪、墨林及仁川部分用地。该类地区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较高;

二等地主要分布在方前、尚湖、仁川、大盘,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相对较好,交通相对方便;

三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山区及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台地区; 四等地集中分布在西南及东北部分地形起伏较大,用地空间狭小的地区;

五等地包括河谷和复杂山地,以及高海拔贫困乡镇用地。

2.磐安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磐安县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详见下表:

2.2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分析

(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明显

宏观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情况、矿产资源和地质构造等是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的先决条件。由于磐安县地处浙中山区,全县范围内有较为典型的山区地形地貌特征。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从1314米到150米,相对高差达1164米。根据地貌量算,磐安县域内低山面积约为856.3平方公里,占71.24%;中山面积175.3平方公里,占14.62%;丘陵面积82.4平方公里,占6.87%;平畈面积85平方公里,占7.09%。另据统计,磐安县域范围内坡度在25%以下的土地仅

占总体用地的28%。整体坡地多而平地少,土地利用率高,利用类型多。

由于地貌复杂,全县共形成了包括耕地、园地、山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庄及工矿、交通、沙滩、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在内的八类用地。 (2)土地利用率高,耕地比重少,人地矛盾突出

据磐安县统计部门资料,磐安县人口自解放后至1982年从10.54万人增至19.14万人,净增8.6万人,至2002年人口达到20.62万人,在1982年基础上净增1.48万人,总体趋势较解放初接近一倍。从利用于农、林、牧等的土地的增长情况看,自1983年恢复县建制以来,耕地以每年近45亩的趋势减少,预计在今后一定时间内人均土地占有量及耕地量将呈进一步下降趋势。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3)耕地中,坡耕地多,中低产田比重大,高稳产农田地少,用养结合不够,

磐安县耕地中坡耕地比重较大,坡度15度以上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量50%以上。同时由于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只有5489公顷耕地可以满足三熟制耕作。

县域范围内耕地用养结合不够。由于区内耕地主要由红壤、黄壤发育而成,肥力较低,普遍缺乏磷、钙等元素。长期以来,在土地上过度垦殖,不重视养地,影响单产提高。在林地经营方面,森林的几次砍伐,加之部分地区采取刀耕火种的经营方式,导致地面裸露面积增大,林地土层渐减,水土流失严重。

(4)经济园林用地少,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水平低

经营园林和牧业用地分别占农业用地的比例低,与磐安县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园地质量差、效益低。

(5)林业用地中,林业经营粗放

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79.4%(1998年口径),森林覆盖率74.6%。在林种结构上,经济林比重小,以次生松树及杉树为多,阔叶林资源相对较少。林业经营管理粗放,林地效益低。

(6)为数不多的平坦农田用地与非农业建设用地矛盾加剧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猛,该地区整体投入的增加致使区域基础设计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导致可供农业开发的用地需求与以上建设

所需用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关键是要统一协调,服从大局,保证各方面建设的有序进行,正确处理好各类用地的关系,保障城市建设的合理用地要求,杜绝公路沿线建设等的违法用地现象。

(7)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开发潜力较小且难度较大

由于磐安县农垦历史较久,山区农民为了生计过度垦荒,甚至毁林种粮,致使土地后备资源以为不多。可供开发利用农、林、园地集中分布在磐东北台地和其他山地丘陵中,现状主要以荒草地状态夹在已经开发利用的各类土地中,母岩露地表面积大,土层浅薄,通过平整加客土改造可开垦为耕地。余下土地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封山育林为主,改造成为林地。

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

本次总体规划除了对城市建设用地可供使用的条件和数量分布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外,又增加了对城市用地的发展需求分析内容,试图从更为全面的市场供需角度来剖析城市用地发展与形成过程中的潜在特征及一般规律,找出历史和现状建设用地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为政府调控建设用地规模提供经济依据。

3.1 磐安县城建设用地发展的需求分析

(1)历史发展趋势需求和城市自然增长的需要

从磐安县城用地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最初的安文镇核心区发展到目前将安文镇所占较为平坦用地基本填满的情况来看,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自然地形及对外交通道路的限制。在地形及交通的双重约束下,城市呈南北狭长的格局,并逐步在近年向狭长谷地蔓延。这种约束影响了磐安县城城市建设的基本格局,导致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建设标准很低。

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92年邓小平南巡和党的十四大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推动下,各方面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很快,迫切需要将磐安县城所在地安文镇与城市的远景发展构想、与近期各项建设、与开发区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规划调整,推动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增长。97版总体规划经政府批准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对磐安县城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2002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个平方公里左右。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向外扩张的惯性依然明显。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根据该纲要,确

定磐安县:

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4亿元,年递增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24元。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县城人口达到4万,城镇化水平达到34%。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空间载体和布局提出了落实要求。安文镇作为县城所在地,是磐安县区域中心城市,也是磐安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集中地域,现有城市空间格局已远远适应不了规划期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必须积极拓展城市用地发展空间,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城市功能发展高度化、多样化的需要

随着对外道路交通的进一步完善,磐安县城除了强化其在县域范围内的中心功能外,必须承担起相当的区域功能,其经济职能将经一步得到加强。工业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磐安县县城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其集中度还在加强,其空间上的实现需要得到用地的保证。另外磐安城市的其他功能如科技教育功能、建设园林城市的要求、高科技发展的功能等,以及县域商贸流通和交通枢纽的功能等的增强都需要用地的集约发展、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4)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需要

2002年底磐安县城城市现状人口5.1万人,规划期末人口13万人,比现状人口增加近两倍。在国家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前提下,特别是根据磐安县特殊地域特点,遵循集约利用的原则,规划人均用地指标在现状基础上,人均用地依据国家规定,适当提高。人口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用地空间发展规模相应的扩大,规划建设用地近14平方公里。

3.2 现状可供给的用地条件评价及用地现状指标特征分类分析

(1)城市规划区用地综合分析评价

城市规划区在原有安文镇现状用地基础之上,主要向南拓展,同时兼顾东侧云山地区,面积近14平方公里。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整个城区呈组团式分布,包括安文、云山、深泽、新渥等。

规划区内的用地条件综合评价主要从工程及开发费用,保护农田和交通及环境要求三方面来分析。同时,规划区的建设用地条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规划区内地质因素、水文因素、地形因素、气象因素等用地因素进行分析。经分析,对规划区内用地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I类用地为适宜修建用地,分布在各个组团的中心部位

II类用地为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才能够进行建设的用地。

如基岩出露的坡地(坡度10%~15%)、膨胀土(中软度)、堆积物、冲击物和淤泥(或泥炭)夹层分布区。主要涉及区内丘陵地形变化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深泽东南方向用地、安文与深泽、云山之间相互联系区段需利用用地。

III类用地为不适建用地,如坡度较陡的山地(坡度大于25%),采石场或挖土处等。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内各组团用地与山体相交处。

(2)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及指标分类分析

1)现状建设用地主要特点

——安文镇地形南北狭长,沿溪两岸分布,地势略有起伏

——建设用地发展受到交通条件限制较大

——建设用地受到地质条件及自然地形限制较大

——建设用地控制相对较紧,在国家三级范围以内

2)存在问题

——作为磐安县县城所在地,县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磐安县城建设用地规模偏小,发展空间局促,受地形限制。尤其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用地在建成区内分布明显不足,完全依靠周边山体绿化进行平衡。

——建设用地实行土地综合开发的程度及力度较弱,地价杠杆和级差地租调控作用不明显,导致城市土地整体产出率较低。

——用地功能混杂,旧城区居住、商业、工业等用地交错复杂,相互干扰多,城市中心建筑密度大,改建的土地利用潜力小。

3)现状用地指标分析

磐安县城市人均建设用地78.19平方米,用地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成份。首先,人均公共绿地0.52平方米;其次,人均道路广场用地

19.17平方米。上述两类指标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必要。人均居住用地

20.23平方米,看似合适,但具体分析起来存在以下问题:主要居住形态多以单位院内自建住宅为主,没有形成若干个有一定影响的、综合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小区;建筑密度偏大;绿地缺乏;公共设施配套严重缺乏且布局分散等。同时,还存在马路市场、行政办公用地分散、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用地规模不足、工业仓储用地分散等现象。

注:2002年底现状人口5.01万。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

4.1 人均建设用地综合指标选取的影响因素

(1)遵循国家关于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国策;

(2)充分结合磐安县人多地少、山多平地少的县情特点;

(3)认真考虑磐安县委县政府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对足够空间载体特别是绿地增加导致城市用地总量指标增加的要求;

(4)充分考虑现状用地指标的特点和有关规范要求。

4.2 指标的选取结果

综合对于人均用地指标的限制及促进因素,确定人均用地综合指标仍然采取严格标准,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的水平上,并在人均用地指标体系结构内部体现有增有减的思想。如用于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规划期内就应达到10平方米/人,比现状有较大改善,以确实配合国家园林城市战略发展。同时,在人均道路广场用地方面也要尽可能提高其使用效率而适当控制其指标,以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富有效率的道路交通系统。考虑到规划区内居住区综合开发比例的提高,居住用地趋向相对集中,与现状指标相比,更应富有科学性与体现人本原则。

4.3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根据对用地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城市空间演变、对外交通条件以及现状建设用地情况的分析,本次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为:

(1)保持建设用地周边山地、山体的形态完整,满足城市景观系统的控制需求,城市与山体,尤其是林缘线之间,保持适当的田园过渡地带和自然生态环境。

(2)保护自然景观,城市用地应结合自然山体进行选择。

(3)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节约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良田耕地进行城市建设。

(4)考虑建设用地的适宜性,避免地震、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

(5)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和国有土地保值增值设想,考虑土地的投

入产出与城市的经济联系趋向。

(6)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村庄搬迁难度,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效益和可行性研究。

总之,磐安县城城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主要受到山体及对外交通、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影响,城市南北纵深较长,分组团结合地形布置。

跳出发展空间已严重不足的安文镇老区,拓展南部深泽、新渥用地,推进地区城市化,并将冷水及道士岙等作为发展被用地考虑。

对于诸永高速的跨越基于如下考虑:

(1)即使在新的规划中将云山、深泽并入规划建设用地考虑,但是由于受到山地自然地形的影响,建设用地选择仍然不足,仍然需要提供城市空间扩张基础;

(2)冷水距离现状城区距离较近,且用地较其他周边地区开阔,发展回旋余地较大;

(3)可以节约用地,利用丘陵地、坡地;

(4)靠近诸永高速公路等对外快速交通干线,与磐安县的主要外向型经济流向一致,因此考虑这些因素,虽然向南跨越高速发展工程设施费用较高,但从节约耕地和经营城市的角度考虑仍然是有利的。

(5)安文镇北部开发建设应经初露端倪,应适当控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应放在南部地区的开发上。同时应严格控制沿高等级区间道路两侧的建设,禁止建设用地向山上延伸的趋势。

4.4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到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3.82平方公里,人均106平方米。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批复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工业品价格管理 【发文字号】浙发改能源[2010]1034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0.11.10 【实施日期】2010.11.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批复 (浙发改能源〔2010〕1034号) 常山县发改局: 你局《关于要求审批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请示》收悉。我委已委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组织对浙江城建煤气设计院编制的《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2010-2025年)》(以下简称《供热规划》)进行了审查,并形成了《供热规划》专家组评审意见。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对规划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供热规划》提出的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规划原则和目标、规划编制方法,以及《供热规划》深度基本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常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供热现状基础上,对全县热负荷及供热系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规划了热源点的建设布局;考虑了供热管网布置原则和路由选

择;分析了规划实施后节能减排效果。经研究,原则同意修改后的《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作为常山县发展集中供热的依据。主要内容批复如下: 一、常山县集中供热规划的必要性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县域总面积1099.1平方公里。随着常山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已拥有石产业、轴承、化工、食品及纺织等工业。为满足常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热用户相对集中的区域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改善投资环境,为常山县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常山县目前尚无区域性的集中供热的热源点,热用户以自备工业锅炉形式满足各自的用热要求。据统计,目前常山县约有工业锅炉71台,锅炉总容量213.76t/h。现有工业锅炉单台容量小,热效率低,除尘效果差。需要科学发展全市集中供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和资源承载压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

衢州城市规划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如行政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建区,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浙赣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铁路南移成为现实,这将打破铁路分割城市南北两区的屏障,使老城新区连为一体;市域“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的规划构筑,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衢州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等。这些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2002年5月,市政府组织进行了新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为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时两年,经过规划纲要、规划多轮方案论证完善,其间得到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2003年3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于03年5月经市人大、市政府常务会议论证通过,04年5月,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函[2004]81号”文件,批准通过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此,本轮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 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 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2年~2005年,中远期—2006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 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云溪、姜家山、汪村、廿里镇、石室、下张、黄家、长柱、坑口、横路行政区范围以及石梁镇、高家镇、湖南镇、航埠镇的部分行政村。 4、城市总体规范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接轨东部,借力发展: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省域东部的温台经济密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 2、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辐射赣、闽、皖等的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影响腹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 3、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建设,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化建设,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户籍总人口预测规模:2005年247万人,2020年262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2005年为38%,2020年为60%。 2、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衢州市现状基础和发展潜力,构筑“三轴一点”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 三轴:市域应以衢州城区为核心,形成“衢州城区-龙游镇-湖镇镇”、“衢州城区-须江镇-贺村镇”和“衢州城区-航埠镇-天马镇”三位为一体发展轴线,向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标案例

第五章投标文件商务标格式 **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其委托代理人: (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解读 1、规划修编背景 (1)宏观政策得战略新部署 当前中国已步入全新得发展阶段,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转型、跨越、提升”等成为未来发展得关键词。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得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于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了经济转型得重要战略与抓手。 相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空间布局、政策环境以及关注重点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得差异,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得统筹结果。借势国家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所营造得良好政策环境,**城市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得修编来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得实现,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新得经济社会发展路径。AwWbDUw。 (2)区域发展得战略新格局 中心城市带动与区域整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促进地方发展得重要战略措施。各省市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纷纷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产城高度融合得新经济区为重点得新一轮发展态势。在重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得背景下,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发展规划(2011-2020)》得批复,意味着**城市所在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同时,为实现胶东半岛这一省内优质资源最为集中区域得转型升级,山东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得意见》,胶东半岛各城市均推出了发展不同特点高端产业得规划,将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品与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发展得重中之重。 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得一系列战略举措,意味着**城市将依托优势区域板块获得发展得重大战略机遇(政策、大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等),如何更好地从自身禀赋特征与发展目标角度,探讨在区域战略中得地位及诉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得先行区、示范区,将成为诸城未来城市发展得重大战略性议题。L0uyVMq。 (3)重大设施得战略新提升 随着潍日高速公路、对接青岛东西大通道、滨(潍)诸城际铁路、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得完成,**城市得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得优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得地位也将明显提升。 上述重大交通设施在**城市得相继落户,一方面为**城市经济产业得优化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影响**城市城镇空间布局得新得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得区域地位与作用。l011tsl。 (4)城市转型得战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得快速发展,诸城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城镇化得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包括诸城在内得十个中等城市将发展为50万人口以上得大城市。显然,**城市得人口及用地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经济发展与土地等要素资源短缺得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得修编,满足城市得未来发展空间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得新阶段。在发展目标上,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得经济、社会、环境得可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产业发展上,将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得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化得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上,将更强调发展模式得集约化,城市建设重心将向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内涵方向转变。 城市发展质量与素质得提升,就是适应转型发展得关键。从更广得视角来瞧,城市发展得不同阶段与城市所处得不同区域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得资源呈现很大差异。新得发展阶段,要求城市重新审视自身资源,关注人得需求,构建起顺应阶段发展要求得城市要素,并在更为开放得区域内,寻求自身独特得竞争优势。有必要通过本次总体规划得修编,更新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标准,优化城市建设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打造高质量得城市形象。TnaXyRt。 2、规划修编范围 对**城市整个市域2182、7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规划,统筹规划未来得远景发展,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根据发展建设得需要,合理确定本轮总体规划需要报批得发展规模与用地布局。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真题及答 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发文登记一般采用的形式是()。 A、联单式 B、簿册式 C、卡片式 D、图表式 【答案】B 【解析】发文登记一般采用簿册式登记的形式,每年一本,便于保存,也便于查找。多数机关采用这种方式。故选B。 2、在同一市场中,等离子电视机这类高档商品的售价比阴极射线管电视机这类普通商品的售价要高,这是因为:()。 A、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个别劳动时间 C、高档商品的使用价值较大 D、高档商品的使用功能比较完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题目中等离子电视机这类高档商品的售价比阴 3、下列文学作品中,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的是()。 A、卡夫卡的《变形记》 B、梅特林克的《青鸟》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其主张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述,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是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因此C项正确。A项卡夫卡的《变形记》属于表现主义流派的代表作。B项梅特林克的《青鸟》属于象征主义流派的代表作。D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如行政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建区,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浙赣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铁路南移成为现实,这将打破铁路分割城市南北两区的屏障,使老城新区连为一体;市域”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的规划构筑,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进;衢州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等。这些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5月,市政府组织进行了新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为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时两年,经过规划纲要、规划多轮方案论证完善,其间得到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3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于5月经市人大、市政府常务会议论证经过, 5月,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函[ ]81号”文件,批准经过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此,本轮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内容简介 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 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 ,中远期—~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 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

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5年;远景2026-2050年。 二、城市规划区: 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其范围为:天马镇除铜岭、龙潭、袁青口、新联、五联、中峰、钳口、石坝八村外的全部地域,辉埠镇除石木岭、山背、高峰三个村外的全部地域,何家乡的江源、何家、樊家、源口、煤山、琚家、金家等七村,同弓乡的伏江、过坑、湖石头村以及青石镇的高铺、底铺两村和一个林场。规划区面积共计180.0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4.5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的比重为1:3.3。 三、城市性质: 中国柚都石城、浙闽赣皖四省边界地区的旅游集散地,浙西生态园林城市。

四、城市形象定位:柚都石城。 五、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12万人,2020年16万人,远期(2025年)2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16.39平方公里,人均136.62平方米;远期(2025年)23.95平方公里,人均119.75平方米。 六、城市形态意象 本次规划延续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成果,城市形态为龙形水、碟形山、雁形城。 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三轴放射,肌理延续;四水六山,七楔八片。采用单城多区的丛族式结构。 一城四区,有机生长:中心城核心功能区、外港职能拓展区、常山县工业园区和辉埠新区。各区因地制宜,整合自身优势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又保持紧密联系,体现了城市的生长规律。 三轴放射,肌理延续:以定阳路、天马路和文峰路组成的传统“A”字型轴线公建服务带为核心,向中心城区以外七大片区延伸,达到城市肌理延续和加强片区联系的空间效果。 四水六山,七楔八片:以常山港为主轴的“四水六山”――常山港、内河、南门溪、龙绕溪和西峰山、天马山、石崆山、塔山、虎山、展衣山将八大片区自然承接,整体连续,内外呼应,将周围的生态环境顺着流淌的清水渗入城市各个空间。另一方面,城市居住用地的空间形态,尽可能向临近山体作谨慎的延伸,形成与山景自然融合的楔形片区。自北向南分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衢州市各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衢州市各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四片\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和衢州 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趋势,衢州商业网点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务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及社区商业(包括重点乡镇商业网点)三个层次;在规划期内,在中心城市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务中心、三个片区商业中心、两个物流基地(含重点专业市场群)和八条商业特色街,以及符合社区服务半径的集中商业网点布局。 市级商业中心 由老城区商业中心和西区商务中心两部分组成。 1、老城区商业中心 到2021年,基本商业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由环十字街商圈、环南湖、环坊门街三个商圈组成。 环十字街商圈。主要包括上下街、南街——新桥街和中河沿——蛟池街。上下街将继续保持老城区的商业中心街的地位,调整优化网点布局,提高档次。综合商业街进一步发展专卖店、连锁店和超市等新型业态,扶持现有的东方商厦、中百商厦、家电城、中银百货等重点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南街——新桥街继续培育发展旅游休闲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商业的融合。

环南湖商圈。主要包括环南湖区域和现火车站广场区域。环南湖区域重点改善现有“东方”、“南洋假日”、“友好”等宾馆饭店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在劳动路、仁德路和狮桥街发展特色餐饮店;环南湖合理分布酒吧、茶楼、足浴、歌厅等休闲场所。火车站南迁后,火车站广场和铁路客运大楼将改造为城市休闲娱乐广场。 环坊门街商圈。该商圈包括中河沿、蛟池街、五圣巷、衢江大道等。经营商品以服饰、床上用品、鞋类为主。业态上以专营店为特色。 2、西区商务中心 西区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分三期进行建设。 西区一期:未来衢州市的城市中心区,由“一核、二轴、三带、四片”组成。“一核”指由石梁溪溪口和两岸生态景观岸构成的生态绿核;“二轴”指沿花园路的东西向景观轴线和沿白云路的南北向景观轴线;“三带”指衢江和石梁溪构成的两条生态景观轴线和高速公路沿线绿带;“四片”指中心区、文教区、北居住区和南居住区。 西区二期:将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貌特色,主要由“一网络、一心、四片、一区”组成。“一网络”指一个由点、线、面组成的绿地系统;“一心”指一个区块中心,以市级体育、会展、旅游休闲设施为主,结合区级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设施共同构成的新区中心;“四片”即通过道路和绿地系统形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 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运河文化第一村”。 ?08片区:北湖湾西片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起北湖路,西 至梁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8万人。是本区的核心区,重点建设北湖湾,以行政为中心,文化为亮点,北湖旅游度假为支撑,高等教育为补充,打造为济宁城市的新中心。 ?09片区:北湖生态新城,北起北湖北堤,南到南四湖,东起洸俯河,西至梁 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逐步迁出,重点发展以水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服务功能。建设为鲁西南知名的旅游休闲区。

浙江省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浙江省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洞察报告对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做出全面梳理,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理解,洞悉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1) 第二节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分析 (3) 一、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3) 三、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统计 (3) 四、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衢州常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 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衢州常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分析 (7) 一、衢州常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衢州常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统计分析.7 四、衢州常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衢州常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8)

XXXX城市规划师经典案例

网校内部教学案例集锦 注册城市规划师实务实例分析 实例一 某企业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占地面积24500平方米,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打算利用区位优势,将一部分多余的工厂用地出让,建设住宅。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达成协议,由房地产开商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住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核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该用地使用性质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现场调研,并分析了周围建设情况和各种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向市政府作了请示,经市政府批准后核发了“两证一书”。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现场调研后并作了分析,根据该用地所处具体位置和具体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由于该用地“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根据规划法的规定,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由市政府审批的,要调整必须经过市政府的批准,才能改变用地性质。因此,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合法又合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核发了“两证一书”,这是正确的,不是多余之举。 实例二 某区属企业位于工业区内,占地8400平方米,由于设施老化,产品落后,最终破产倒闭。区政府想利用原厂区土地开发住宅,并将获得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经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被驳回,理由是该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工业用地,不能改变用地性质。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这个企业位于工业区内部,如果建设住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子女上学、购物、文化娱乐等,另外,周围的工厂企业产生的废气、粉尘、噪声等将对居民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能开发建设住宅。但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将位于居住区内的某些工业企业搬迁到这里,然后开发建设位于居民区内已腾出的用地,利用这方面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这样做,可以收各得其所的效果。 实例三 某中学有两个校址,一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占地40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中心区外围,占地8000平方米。根据国家规范,两处均不满足中、小学用地标准。因此,教育部门拟对两处用地进行合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市政府批准,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出让,开发公共设施项目,用置换来的资金在中心区外围校址旁边征用一块用地,建设一座标准中学。 评析: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校址用地改变使用性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