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讲义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讲义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讲义

第三十章第四节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教学内容:了解第三代诗歌的内涵及主要艺术特点;了解韩东诗歌特点并通过阅读其《有关大雁塔》、《山民》来理解其与朦胧诗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第一阶段——基础理论教学部分(12分钟)

掌握后新诗潮以及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

掌握第三代诗歌艺术特点。

课前思考: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八十年代,中国新诗曾繁荣一时,流派纷呈。“朦胧诗”一波未平,“第三代诗歌”一波又起。

1984年以后,一场以“PASS北岛”为口号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席卷全国,各地诗歌流派林立,其中以“非非”、“他们”、“莽汉”等流派最为突出。1986年10月,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分别刊发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即后来所说的“86诗歌大展”,将第三代诗歌运动推向高潮。

一、第三代诗歌

(一)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

所谓“第三代”,按照诗人们的解释,第一代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艾青、臧克家等老一代诗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他们的主流,我们称之为政治诗;

第二代主要指以朦胧诗为主体的现代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

朦胧诗在思想核心上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肯定,朦胧诗崇尚英雄主义、悲剧美学,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其诗歌主题往往表现为觉醒与叛逆、失落与寻找、苦难与历史等;朦朦胧诗艺术形式上常常采用意象化、象征化等表现手法。

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抒情诗;

而第三代诗人则是从朦胧诗人中分离出来的后朦胧诗人,他们反对朦胧诗,他们高呼“打倒北岛”,试图颠覆朦胧诗。第三代诗人不要朦胧诗的悲壮与崇高,他们只要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凡人”,做“凡人”想做的一切事,说“凡人”该说的一切话。

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徐敬亚、李亚伟、杨克等。

对这第三代诗歌潮流的称呼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后朦胧诗”等,其中大部分也是参照朦胧诗群而进行的命名。

(二)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三代诗人毫不客气地张扬反文化、反崇高、反英雄的口号,在创作中力图使诗歌世俗化、平民化,表现这种最普遍最平凡的人生。在这样的追求这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首先,反崇高、反英雄的平民意识

许多第三代诗人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如爱恨、生死、睡觉、上厕所等。他们就是要返回生命本真状态,做一个世俗平凡的人。

在第三代诗人笔下,卡尔·马克思这么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被还原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些邋遢的犹太人。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叨着雪茄/用鹅毛笔写字/字迹非常潦草/他太忙/满脸的大胡子/刮也不刮……他写诗/燕妮读了他的诗/感动得哭了……(尚仲敏《卡尔·马克思》)。

朦胧诗人所在意的那些英雄主义与崇高,在第三代诗人的解构下已烟消云散。一切的伟大和英雄被请下诗坛。

其次,反文化的冷抒情

所谓的反文化,指反对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文化,反对其中蕴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习

惯。

如张锋的小诗《本草纲目》:

一两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三钱李商隐的苦蝉/半勺李煜的一江春水煎煮/所有的春天喝下/都染上中国忧郁症

一提起《本草纲目》,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李时珍的医学专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诗歌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张锋却直接把它拿过来,作为一首诗的题目,由此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使我们对其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在诗歌中,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把《天净沙?秋思》、《蝉》、《虞美人》这样几组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放在一起,配制成一个药方给人另外一种全新的感受。更有意思的是,药本是用来治病的,而诗人开出的这个药方,却是让人“得病”的,这就有了“故作病态”的意味,诗歌讽刺了中国人对“忧郁症”的偏爱和嗜好,从而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的缺少阳刚之气表示出不满的情绪。就这样,《本草纲目》消解了原诗的经典意味和文化感,

第三,反意象、反修辞的现代口语和语感的应用

第三代诗歌不讲究意象的精炼,反对使用修辞,过多使用形容词,重视口语和语感的应用。如于坚的《尚义街六号》采用了完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一群经常在“尚义街六号”相聚的生活片断: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大家终于走散/剩下一片空地板/像一张旧唱片再也不响……

长诗采用了完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话家常。但细细读来,却有一种哀伤的味道。尤其是在诗的结尾,大家各奔东西,则给人一种人生平淡无奇的凄凉感。

小结:第三代诗歌在精神价值上张扬反崇高、反英雄、反文化,在艺术表现上标举反意象、反优雅、反修辞的口语化写作。

课后延伸阅读

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陈仲义:《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鹭江出版社1994 .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

教学第二阶段——作品应用教学部分(10分钟)

通过具体诗人诗歌了解第三代诗歌特点;

通过阅读韩东《有关大雁塔》了解第三代诗歌反崇高、反文化、反意象的艺术特点。

二、韩东诗歌创作

(一)韩东诗歌的艺术特点

韩东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作家,在80年代中期,与李亚伟等人推动了第三代诗歌的发展,发表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诗作。

韩东的诗,带有一种哲理思辨色彩,语言平淡直白。

(二)阅读诗歌《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这首诗歌比较集中显示了韩东诗歌语言的简约、意象的淡漠以及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的平民化特征。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内,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象征。朦胧诗人杨炼专门写了一首长诗《大雁塔》来吟赞她,把“大雁塔”作为历史文化承载的象征物。

课堂提问:请结合第三代诗歌的特点来谈谈《有关大雁塔》的艺术特点。

反崇高

“英雄”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之多,但诗人完全是在反面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这里所谓的“英雄”不过是观光客,根本没有任何英雄的气派和特征。

英雄之塔成了自杀的高楼(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反文化

诗中的“大雁塔”已不再是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在诗人的笔下,它仅仅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破塔而已,我们爬上去,也只不过是为了看看四周的风景罢了。

历史文化承载的象征物——观光景点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反意象——口语化的书写方式(有关二字)

没有密集的意象,没有一个完整的主体意象

同样一座大雁塔,作为杨炼苦心营建的充满悲剧、英雄、历史、文化气息的意象空间却被韩东不动声色地消解了。

小结: 第三代诗人韩东面对大雁塔已不再是豪情勃发和情不自禁的赞叹,相反是无聊、无奈和冰冷到骨头里的厌倦。《有关大雁塔》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文化,消解了英雄和崇高,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

教学第三阶段——素质拓展教学拓展部分(20分钟)

阅读韩东诗歌《山民》,分析隐藏在诗歌里的哲理思考;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逻辑能力。

(三)诗歌《山民》阅读

叙述性的诗歌《山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叙述情节的,我们按照它的叙述情节来讲。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这是诗的第一节,采用口语与对话的形式,叙述父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这是一种新诗戏剧化的表现。

细读诗歌,我们眼前的小山民仿佛是一位不甘心守着成规的探索者,是想走出封闭大山的渴望者。山民从小就生活在大山深处,目之所及皆山也,难道世界上只有山了吗他禁不住向父亲打探外

面的世界。

这“山那边是什么”的发问早已不是第一次,至少在他“小时候”就开始了,自己求取不了答案,转而去求助父亲。然而,父亲的回答使他大为失望。外面也是重重叠叠的山,一颗充满憧憬的

心顿时蒙上阴影,他的眼睛感到疲倦,更疲倦的还是他的心,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山民那一双的失望

的眼睛,能为之作证的便是他的“不做声”和“这样疲倦”。

我们从这默默的疲倦中就能读出多少探索者的艰辛与困惑啊。他为什么“这样疲倦”呢

阅读诗的第二节。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经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从诗作的第二节起,诗人采用心理剖白的手法来揭示山民的思想变化。从这里,我们不难读出他的悲哀。随着小山民的成长,他也慢慢地知道:“海是有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悲哀也就在这里,大海离深山是如此的遥远,只能活几十年的他,“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命是如此短暂、个人是如此渺小的惆怅。

让山民希望幻灭的是那绵绵密密、那样的百转千回、那样的遥遥无尽的重重群山。

思考:这“群山”,仅仅是指自然的“群山”。如果不是,那会是什么呢(后来回答)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

接下来,我们看到,清醒了的新一代的“山民”没有在望山兴叹之后作绝望之举。他想到了应该上路,而且“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道理很简单,因为“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儿子也会有儿子……”就像愚公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一边生孩子,一边赶路,终有一天会见到大海的。这个想法也许是破天荒第一次出现在深山中,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想法,说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不为过。

在这里,我们的思路会进入《愚公移山》的习惯思维轨道。

思考:这里“山民”是“愚公”吗诗歌是在写愚公精神吗

然而,韩东并没有按照“愚公移山”的思路走下去,韩东让他的“山民”就此刹住。诗人写道: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讨论:山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与他的父辈有什么不同(3分钟)

“山民”与现状妥协了,他不再想了。“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这样,他终于为自己的懦弱找到了借口,“山民”把责任归结到自己的祖先头上了。

而他呢,也并不想为实现看大海的愿望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他希望的是他的祖先像他那样想,然后做,那么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看到大海了。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苟且偷安,才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生活现状的良机,造成了祖祖辈辈走不出大山,世世代代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这种命运。倘若诗中的山民能幡然醒悟,迈步上路,虽然他自己也许并不能看到大海,但毕竟为子孙谋幸福走出了第一步。然而,他却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重新回到祖祖辈辈一代代重复的生活中,心安理得地走老祖宗的老路,他与他的父辈没有什么不同。山民的可悲就在于,他没有想到,他也将会成为他的子子孙孙的祖先。他就像他祖先一样是一个囿于环境、封闭保守、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人。

诗作也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对封闭、保守、愚昧、自欺欺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批判。诗歌中的群山其实就是积淀了千百年之久的、落后保守的封建农耕文化的意识。

小结:诗作对某种民族传统文化的落后因素和民族文化心理中的消极思想的进行了思考和批判。《山民》所表现的则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的强烈渴望,以及在这个过程的种种艰难与困惑。

课后延伸阅读:对大海的向往的主题(2分钟)

有人说,《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分于‘山’,总向往着‘海’”。因此,诗中的“山”可以看做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现实的缩影;“他”对大海的向往,其实就是中国人民走出封闭落后的期望;诗中的“海”既是先进的现代西方文化的象征,又是未来理想中国的形象。

“山”是凝重的、沉静的、保守的,前者显然是封闭、愚昧、落后的表征,让人想到个人的艰苦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人类前行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海”则是流动的、激荡的、生生不息的,是美好自由的象征,它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待的成功,想到追求的境界……“山民”,则是对自己落后封闭状态的有所察觉、有所认识,并有所反思和有所批判的现代人。“他”身处于“山”,心却想着“海”;虽为自己未能付诸行动而抱憾终身,但“他”毕竟知道“海”的存在,且已萌生了要走出大山的信念和愿望。

参考文献:

王志强.理想·疲倦·命运——韩东《山民》诗主题探析,现代语文,2004(7)

徐润润.山民的遗憾——韩东的《山民》鉴赏名作欣赏,2003(11)

李雪松.《山民》主旨再探,语文教学之友,2003(8)

洪流.《山民》的寓言化解读,名作欣赏,2003(7)

吕秀彬.《山民》意象解读,学语文,2001(6)

三、总结(1分钟)

总的来说,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无疑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技法,使诗歌成为更加切近人生、更加切近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

第三代诗歌的局限:我们认为第三代诗歌的“反文化”必然导致意义和深度的消解,“反崇高”导致美感的失落,“反意象”必然导致诗歌品质的全面下退乃至衰竭。

课后延伸阅读

王烨.“后朦胧”以来诗歌“口语化”探索的危机,江汉大学学报,2004(6)

赵培霞.“第三代诗”论析,山东社会科学,2002(2)

龙泉明.我看“后新诗潮”,文学评论,2001(3)

阎月君编《后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陈光炜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OOO.

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前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徐冰 作品分析

徐冰作品分析(全改写加自发)这个反一下,绿色是抄袭的 徐冰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游戏感,足以显示其足智多谋。 他在装置作品中,对观念,材料和制作上各层次结合的丝丝入扣,让人惊叹不已。 1986年,徐冰创作了自己的硕士毕业创作《五个复数系列》(找一下) 徐冰在其作品中将真实的情感和自己的心路历程传化为一种哲学的艺术创作方法,启发观众从中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 《天书》与《猪》的作品从材料上看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淡淡其实它们所表现的都是文化对人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所带给人的别扭心理关系的问题。它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存文字创作的遗憾。 《猪》动物是没有被“文化”过的象征物,我们的别扭,不适应之所以会产生,都是因为我们有“文化”。“文化”让我们逐渐淡忘了事物的本质,忘记了我们创作“文化”的初衷。 《鬼打墙》是一件用宣纸来拓印长城的艺术作品。被堪称为另一件“无意义”的时代的代表作品。 作品将长城的城墙和烽火台拓印了下来,当人们看到这巨大,等尺寸比列的作品裱合在一起,在博物馆展示的时候,这又是一种无形的震撼。 这对长城“肌肤纹理”的拓印,无疑是将长城与之相互维系了无数个春秋的沙漠、黄土、古战场相脱离,它在这没有背景烘托得气氛中,活活变成了一个“细胞标本”,这种细节的复制,反而颠覆了长城原本的面貌。 这种哀伤的气氛,有一次烘托了徐冰作品中,祭祀式的庄重与“无意义”的意义。 1990年,当徐冰《鬼打墙》的作品照片在美国展出时,国外的艺术家们被徐冰另类的版画手法、语言以及材料的运用所为之震惊。 长城就是世界地图上最大的一幅版画。 拓印其实是一种很真实的记录手段。 《新英文书法——教育系统》又是徐冰到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的艺术结晶。作品是对人类过往惯性经验和思维方式的挑战,同《天书》如出一辙。 美国生活的语言障碍,让他无法表达自己内心成熟的思维想法,这种尴尬成就了他《新英文书法》创作的源泉。 徐冰的作品都是与概念有关,他善于把人们原有的概念打混,让人们重新反思,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相呼应,以此也弘扬了中国的艺术文化。 这同时也是一种对无国界道路的寻求。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五首经典现代诗及赏析

01.《相信未来》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文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的特征 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创造的环境促使甚至迫使观众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诗歌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 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一般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是可变的艺术,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在帝门艺术中心一间灯光昏暗的展室里,《中国美术馆》月刊的英文编辑唐泽慧和她的一个伙伴相隔4米对坐在两只雪山模型似的椅子上。她们的头上各戴着一顶接有电极和电线的由金属条编成的帽子,看起来就像在接受医疗检查。 她们眯着双眼,两手自然地放在大腿上,身体一动不动,仿佛已进入佛教徒那种忘我的禅定状态,而身前的地板上,由上方投影下来的满池碧水中的粉红色莲花在荷叶间忽大忽小、忽开忽灭。 大约3分钟后,两个人结束了游戏。“不分胜负啊。”站在房间一侧的林书民走过来笑道,“你们心无旁骛的程度旗鼓相当。” 唐泽慧和她的伙伴参与体验的游戏实际上是林书民正在展示的一件互动性影像装置作品,名为《内功》。它的目的是通过侦测参与者的脑波活动状况来探讨人们面对外界不同情况时的内心活动轨迹,其表现是,靠近心境杂乱一方的莲花会快速生灭,而另一方的莲花则格外壮硕。“这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相距甚远的两座雪山上用意念比拼内功。”林书民说。 林书民是旅居美国的华裔影像装置艺术家,作品在过去10年间曾获得过日本ARTEC95双年展杰出奖、美国席瓦特艺术创作奖最高奖金和2002年南斯拉夫双年展首奖等国际奖项。帝门艺术中心总经理陈绫蕙说,该中心之所以选择《内功》这样的作品展览,是希望能为北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经验,让人们欣赏到不同艺术家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视野。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现代诗精选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3.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4.青春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5.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6.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徐冰的天书

徐冰的天书“五解” 关于徐冰的《析世鉴——世纪末卷》,自两度展出以来,见诸于报刊的文字已经很不少。其反响之强烈,其褒贬之不一,在近年画坛尚属少见。尽管有评家认为“空前的赞扬”已经够多,但我依然觉得言犹未尽,还想说一点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这件作品的潜在影响还远未显示出来。 从“音义符号”转向“视觉符号” 《析世鉴》何以能产生如此反响,值得认真研究,不能简单看作是‘评家一窝蜂”。当今画坛,有几位画家的作品曾牵动评家峰拥而至呢?实在数不出多少。有的评家认为,徐冰的作品来自于谷文达的“文字系列”和吴山专的“红色幽默”,因此,“从原创性说,徐冰的天书没有超越谷文达、吴山专。”我以为,这是一个十分表面的认识。徐冰的《析世鉴》与谷、吴二位采用文字的作品有着质的不同。谷文达是将文字作传统的“替身”来玩弄、亵读,来发泄他的叛逆情绪。他像一个弄潮儿,随手拣拾起中国汉字,翻来复去地摆弄、审视、嬉戏、玩耍、嘲讽;他通过“错误的标点符号与文法逻辑、错字、倒字、反字、无意义字、综合的字、重叠的字、分解的字、漏字、偏旁互借的字,以及标点符号与文字偏旁非常识性的结合等等”⑴,作为“审美过程”去“自由自在地创造”。“在审美的陈述中找回失去的直觉整一性的把握”,“通过非陈述性的文字”、“取消或部分地取消了陈述‘真理’的义务”,从而“把文字的意义推进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世界”⑵。但是,他的“非陈述性”实际还是陈述的。因为他虽然做着将文字分解、破坏的“文字游戏”,但却并未放弃对字音、字义和语义的利用,所以他的探索并非纯视觉和纯绘画的。看他的画,依然需要“阅读”,需要从文字的阅读中理解其创作动因。同样,吴山专的“红色幽默”也仅是借助于荒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荒诞的现实,将不相关的词语随意组合以表现“文化革命”所带来的“文化赤字”。他并没有对作为其视觉语言的构成因素的“文字”本身做任何思考,因此,他作品中的文字,依然是一种“音义符号”。 而徐冰作品中的文字则排除了这种“音义”性,他对于“文字”的再造完全是出于语言的需要。他既非原封不动地借用“文字”,目的也不在嘲弄文字本身。他不同于谷文达,故意把字写错、写反、写倒、写漏。不能把他刊刻的近两千个方块字看作是“ 错字”,因为其中没有一个“不错”的字。他是通过对字型的重组和再造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工程——从音义符号向视觉符号的全盘转化。除了标题,他没有在作品中运用一个现成汉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疾。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

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深了杜甫的忧虑。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圣,野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漫谈徐冰版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漫谈徐冰版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发表时间:2018-06-13T16:29:01.8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下作者:李燕[导读] “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使其成为‘具有复数性的绘画’。关键词:复数性情感表达痕迹 徐冰于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他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现今的中华大地上这一批毕业生成为中国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掌握着这个国家的命脉。徐冰入学前期到大学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版画经验。例如作品集:《山花烂漫》、《玉碎集》、《五个复数系列》都是能反应徐冰传统版画功底的作品。他本人也曾因为这样扎实的传统艺术功底炫耀:靳尚谊曾经赞扬他画的大卫,美国的版画家曾经称赞他调制油墨的水准。不过徐冰对于版画艺术的贡献不是因为他的传统艺术功底而是因为他的版画观念,他的观念始终保持对版画观念和实践的反省与修正。 早年,徐冰的创作题材和乡土版画比较靠近,据作者说这是因为早年上山下乡做知青的生活经验决定的,这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特殊经历,对于有过知青经验的大部分人来讲,不论酸甜苦辣,“泥土”都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刻下了重重的划痕。徐冰后来在自序《复数与痕迹之路》一文回忆这时期的创作时这样评价:“这些旧作现在看来真的是很‘土’的,不管是观念上,还是技法上,都比不上今天的许多刻木刻的学生。但好在它们是老老实实的,反映了一个人在一个时段内所做的事情。”徐冰的回忆不仅反映了一位艺术家客观反省评价自己的诚恳态度,其中关键是他表明了这一时期的作品是老老实实的作品,从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来看这是他的一贯风格,结合这一时期徐冰的创作来讲,他这一段时期的创作确实是老老实实的创作,完全的学院派技法,没有任何观念,取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创作时,从对版画的感性判断出发;从感性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展开自己的创作,许多版画家都是从这个角度开始自身的版画创作并且从这个角度结束自己版画创作的,徐冰得利于自身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的性格优点突破了前代版画家这样的鬼打墙的艺术生涯。 1987年徐冰在中央美院版画系完成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于中国的艺术学子来讲,毕业季里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是最关键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毕业证、学位证,对于徐冰这样实在的学生来讲这一年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也是对自身前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就是在这一年他发表了关于版画观念的重要论文《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创作了颠覆性的版画作品《五个复数系列》。他的论文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为徐冰理清了版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特殊价值在于复数性和痕迹,文章开宗明义,直接对版画的根本观念做出了规定,作者认为:“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使其成为‘具有复数性的绘画’。复数及规定性印痕是版画别于其它画种的关键所在。”徐冰通过多年学习版画的经验从差异化的角度开发了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拥有的独特艺术语言,这样的观念为不仅刷新了中国既有的版画观念而且为中国版画实验另辟蹊径、开疆扩土,在一个众人鬼打墙的摸索真理的黑暗日子里,打破僵局引入第一缕阳光的实践活动总是显得激动人心,徐冰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版画观念提炼了一个从语言角度理解版画的路径。当时中国艺术界不仅有传统的主流艺术思想,而且已经发生了“无名画派”、“星星美展”、“85美术运动”等一些在野艺术家组织的当代艺术活动,这些艺术实践为中国艺术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源,但是却鲜有以传统艺术门类为资源从语言角度切入改良的艺术实践,也许这和徐冰本人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有很大关系,当然,在成绩面前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徐冰个人的艺术观念为其他兄弟门类提供的启发和参照价值,夸张的说,这样的启发用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中一样会得到令人咋舌的效果。《五个复数系列》是在论文《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这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之所以说创作是以论文为基础的并不是基于两者发表时间上的先后,而是因为任何创作都要在明确的创作意图下才能生效。徐冰在《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这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在研究生毕业创作中我试图用尽可能纯粹的版画手段进行创作。其中有两组木刻系列。第一系列是由四小组、共12张组合而成的一幅巨大的作品。在这里,我极力发挥版画印刷中印痕及复数性所能产生的效果,使用重复印刷,由浅至深印刷,局部叠印,错位,补充印刷,正拓反印等手段使整幅作品构成特有的节奏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第二系列由十一幅画面排列而成。十一幅画面,同是一块板为媒介物印刷的结果这里我采用边刻边印的又一种复数形式。第一幅是未刻之前全板的印刷,第二幅画面出现最初的刀痕,从第三幅起,刀痕增多,逐渐显出形象,至第六幅为习惯概含上完整的画面;在此基础上,继续边刻边印,于是画面形象开始消失,直至第十一幅除边缘几处隐约刀痕外,已为白纸本身。”徐冰研究生时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相辅相成,整体反映了艺术家对版画本体语言的觉醒,在他看来版画的基础语言是复数性和规定性痕迹,这样的艺术观念导致了他在版画创作道路上另辟蹊径,《五个附属系列》这件作品印制的是刻版画的过程,这件作品颠覆了版画的复数性,使这件使用传统木版技法创作的唯一作品与历史上的版画作品既保持了血缘上的亲近,同时也疏离了历史上的版画创作,至此,他为版画艺术实践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大门。 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中间过程,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使其成为‘具有复数性的绘画’。复数及规定性印痕是版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关键所在。只有追寻这条线索,才能探寻到版画艺术的本质特征。”确实,这件作品在观者看来就是长城的影子,是长城的痕迹。这两件作品揭示了版画的一个重要语言——实物的痕迹转印。 徐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版画创作为版画实践开拓了前人从未触碰过的领域,他观点明确的把版画创作的视角转移到本体语言上来,从版画的本体语言出发拓展了版画语言,同时也扩大了版画转印媒介的范围。这样的认识直接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版画发展的大方向。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永丰二中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外结构,涉及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圆,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 你走来 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 比较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一)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过白岸亭》)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

论视觉审美现场感的意义

论视觉审美现场感的意义 在徐冰的《天书》、《烟草计划》和蔡国强的《草船借箭》等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现场感的强调。这种现场感是不能单单被互联 网和多媒体的图片影像所替代的,就像卢浮宫和世界各大美术馆里的 藏画一样,现场性是永远不能被任何形式的体现所替代的。 经验主义、意义论对审美现场直观判断的影响 18世纪哲学家克莱在《新视觉论》中指出,人之所以能通过面部表情感受到对象的情绪变化,是因为“这些变化是视觉直接把握的对象, 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中看到情感,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经验中总是伴随 着情感一起出现。如果预先没有这样一种经验,我们就分不清楚脸红 究竟是羞愧的表现还是兴奋的表现”。此理论被后世的社会学家改头 换面地提出“主观推论说”。认为众人之所以有共同的对待某事物一 致的反映,是因为这些反映都是按照一种习俗和常规作出来的。此两 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认为事物的表现性质并非是事物 本身的视觉式样所拥有的,人所看到的仅仅是他们旧有的知识经验所 作用的。一旦这些知识经验被唤醒,就即刻注入到了某种事物中。而 使用这些理论去解释艺术创造,结论便是: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仅仅 是视知觉对象的简单复制。 阿恩海姆针对这种错误的联想主义观,提出艺术家对现实的知觉和把 握具有创造性性质。他指出,知觉的整体性不是对元素简单复制的结果,而是对元素的一种创造性再现,无论是艺术家的视觉和心灵都不 是简单复制着现实的装置。艺术家的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 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艺术家把握到的图像是 具有感染力、想象性的美的形象。阿恩海姆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认 为知觉不是初级、零碎和无意义的,知觉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整体性、 一种统一的结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如不能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统 一的结构,就永远都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阿恩海姆还认为,欣赏 伟大的视觉作品,是由作品本身的知觉特性直接传达到眼中的。我们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杜诗的艺术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梦李白二首》是回环反复表达感情的很好例子,梦中见其来,又疑其真来;分明他已真来,又疑其何以能逃出牢笼,定非真来;说他并非真来,又分明见其月色下憔悴颜色。真真幻幻,表现的是浓到如酒的情谊,深沉低回,波浪起伏。《北征》、《洗兵马》、《壮游》、《同谷七歌》、《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还有前面提到的《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它的风格。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这类诗不少,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 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鱼鸟自得其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 其二: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长安困顿、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陇蜀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