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

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

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

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

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

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

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

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

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

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

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

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

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

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

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gān):冲。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但云:只说

点行(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还(huán)

边庭:边疆。

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

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陇(lǒng)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况复:更何况。

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役夫:行役的人。

敢:岂敢,怎么敢。

且如:就如。

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县官:官府。

比邻:近邻。

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个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烦冤:愁烦冤屈。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

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民不

聊生。《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

后不久写的。

赏析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

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

连年持续的大规模战争,不但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

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

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

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

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

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个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使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不过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

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体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

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

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

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

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

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

体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

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

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

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

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

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

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

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

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

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

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

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

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

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

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但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

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动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

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

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

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

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

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动,对

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

但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

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

社会制度下普遍存有的社会心理。但是因为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个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个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

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有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

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

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

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

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

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

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

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体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

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

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

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

随着叙述,句型、韵脚持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使用,增强了

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

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

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

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使用过渡句和习用

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但避免了冗长平板,还持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

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

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

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

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

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使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

民歌手法的使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高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代杜甫《兵车行》赏析--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丌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亍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亍点行频。 戒仍十亏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不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巫。 君丌闻汉家山东事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戓,被驱丌异犬不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甲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仍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丌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词句注释 1. 行: 本是乐府歌曲丨癿一种体裁。 兵车行: 是杜甫自创癿乐府新题。 1 / 12

2. 辚(ln)辚: 车行走时癿声音。 3. 萧萧: 马蹄声。 4. 行人: 仍军出征癿人。 5. 耶娘妻子: 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癿幵称。 仍军癿人既有十几岁癿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癿成年人,所以送行癿人有出征者癿父母,也有妻子呾孩子。 耶,同爷,父亲。 6. 咸阳桥: 又叨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癿大桥。 7. 干(gān): 冲。 8. 过者: 路过癿人。 这里指诗人自巪。 9. 点行频: 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1] 词句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2-4]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

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5][6] 作品鉴赏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6] 点评 《诗人玉屑》: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李杜诗选》:此二句(按指“露从”一联)妙绝古今矣,原其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选》真母头哉。 《唐诗归》: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

初二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望岳》(东岳泰山)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中心思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兵车行》原文,《兵车行》原文翻译,《兵车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兵车行》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二、《兵车行》原文翻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三、《兵车行》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_1166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篇一:杜甫诗三首注释译文 篇二: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I i 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 i 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

最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诗赏析-人教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诗赏析 作者:源作者:苏埠中学林承鸿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中摭取几首写月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杜甫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杜甫的咏月诗,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一、“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关注“安史之乱”的,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里,士卒不敢放肆,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飒然一振。《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全诗篇幅宏大,一百四十句,七百字,为杜甫五言古诗最长的一首;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时代变换、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思往昔、叹现实、想未来,驰骋宏阔,被人称为千古绝唱。其中“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兵车行》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品赏析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 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简析】: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 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 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 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 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 大规模战争, 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 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 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 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 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 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 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 诗歌 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 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 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 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 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 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 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 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 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 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 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 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 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12泰安市)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 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 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12泰安市)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12泰安市)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 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06百色市)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选择题 ①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06百色市)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

杜甫《月夜》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 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 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 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 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 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 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但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 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 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 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

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

杜甫诗歌赏析选2011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怎样的情怀? (2)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3)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4)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选出对杜甫《春夜喜雨》一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②他日泪:往年之泪。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3.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 水边。 1.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 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 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 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 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 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 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 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 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 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 么作用? 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这首诗表现了杜甫怎样的生活?“无村眺望赊” 中“赊”是什么意思? (2)颈联中用“出”和“斜”作用是什么?诗的尾联 说出了诗人此时心情的原由,这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 情?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王杨卢骆”是指初唐四个诗人。 这四人合称为“”。 2.“轻薄为文”是什么意思? 3.“尔曹”是指那些对“四杰”的人, “不废江河万古流”来比喻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 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 “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 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 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 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 本诗的主旨。 (2)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 达内心的感情的? 第二联: 第三联: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 何表现诗意的?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 答: (2)“又”字有何意味? 答: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 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 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是758年秋天在秦州(今甘肃省天 水县)所作。②凉风:秋风。天末:天边,指秦州,古 称秦州为“边”。③文章:泛指诗文。命达:命运通达。 魑魅:山精,鬼怪。④冤魂:指屈原。投诗:把诗投下 汨罗江吊祭屈原。 ①“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既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 又富有哲理意味,请对这一哲理意味作简要的分析。 ②黄生在《读杜诗说》一书中指出:“不曰吊而曰赠, 说得冤魂活现。”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