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审美

中国画审美
中国画审美

浅论中国画审美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西方一位美术学家在论及中国绘画时说:“绘画史自然产生的东西,并非人类努力的结果。”对于西方,中国绘画有一种神秘感。它表现的并不是表象的东西,是领悟的而非理解的,是灵性的而非物质的,是深邃的而非广博的。中国画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某种最高代表和典范,在世界视觉艺术史的长廊之中也堪称灿烂辉煌。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鱼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这里试谈的就是中国画的美。

一、意境之美

中国画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要求作品有诗意。对象的特征和画家感受的适当表现才能产生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意的形象。“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诗意的形象。只求逼真地描写对象的外形,即使是写生的作品,也难免使人感到乏味。邓维新先生的画,有诗的境界,体现出高尚的人品和丰富的知识。他看的高,想的远,用诗一般的感情和笔墨,为他的花鸟画开辟了新的意境。例如颜泉的《群鹭图》但只见画中有四只鹭鸶,停在明镜澄澈的水中,两只引颈鸣叫,一只伸着脖子凝视前方,另一只缩着脖子,显得有些寒意,造型适度夸张,强调了“警觉”和各不相同的神态。画家用笔沉着痛快,大处着想,小处留俏,落笔准狠,随着用笔的转动,墨色由深变淡,充分发挥写意水墨的绵里裹针,绝无生硬霸悍之气,近景芦苇丛生,倾倒一边的苇叶,我们

从题材背景谈国画审美特征

从题材背景谈国画审美特征 对于题材,人们常常视作艺术品内容分类的一种依据而已。在传统的 中国画中,则可分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界画,等等。其实, 在题材方面,我们尤可看到更多的美学意味。 一、从题材不同角度国画艺术审美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看,艺术家对特定的表现内容总是有着自身的选 择倾向,而接受者也同样有相对应的偏爱眼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艺术家们显然对古典的题材情有独钟,痴迷不已,而批判写实主义 的画家则是更多地将眼光投向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艺术家之间的干 差万别往往就从他们首选的题材开始的。与之相对应,特定的题材会 构成艺术家的优势感受域,获得特殊的敏感和丰富的把握,从而对特 定的对象有得心应手的驾驭。同样,对某一题材的特别兴趣,也会造 就接受者的感悟深度。其次,如果再从艺术史本身的角度看,我们则 会发现:第一,特定题材的出现,遵循着一种几乎是具有普适性的顺序。例如,在原始时代的岩画上,大多都是动物类的题材,其表达的 生动水准令今天的艺术家也会赞叹不绝。原始人之所以首先选择动物,原因并非现代人能够猜测无误的。不过,这种偏重动物的现象多少是 与这些岩画可能所具有的巫术之类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相比之下, 人物形象的出现应该稍晚些。第二,题材其实曾有过等级上的区分意义,并且还有变异的情况。在唐代的《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就曾 依据顾恺之的说法,从艺术的难易方面分出题材的等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之。''''斯言得之。"不过,到了中国美学以及画论发展到在山水的世界里体会与自然的契 合甚至"畅神"与"比德"兼备的时候,山水画就成为了文人画家最为看 重的门类。第三,事实上,巡视美术史,我们能够看到一种题材趋于 丰富甚至难以区分或辨别的倾向。特定时代意识、美学观点乃至技术 手段的限定。以中国的文人画为例,艺术家既然属于文人阶层,因而 使用书法而完成的题跋就显得十分自然,而且水平高超;同样,与书 法比较接近的兰花、竹子等也就轻车熟路而能够从容驾驭了。所以,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中国画审美的节点

中国画审美的节点 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和改进,已经成为世界绘画领域中颇具特色的东方绘画的代表画种。 一、中国画诞生就是生命精神载体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极其重视生命精神表现,艺术家在对自然的审美表现中有极强的主体意识,把人性的理念情感作为艺术的主要目的,它切中了当代艺术观念。如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仅仅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到了隋唐以后开始独立,到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辉煌、成熟和最有影响力的高峰时期,以李成、董源为代表树立了中国山水画的标杆。表现在当时山水画之中,便有了典雅、大气、正气、浩然之气等特质,“浩然之气”生命与人格的阳刚正气的审美主张。从五代到宋代期间的很多画作都承载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画家们开始转向对自然的表现,“山河”、“江山”表达的是民族的概念,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自宋代宗炳提出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理论开始,把山水画作为承载人类精神要求的载体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深远。宗炳的思想建立在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他把以往过于精神化的山水理念,引向到视觉的

理念之中,从而为山水成“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宗炳还提出了“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作出了山水画具有生命精神本质意义的界定,由此确立山水画的创作审美准则。民族审美对山水的认识乃为一种东方文化意识:山水画不是物象的自然再现,它是人的精神再现,是自我生命认识的再现,是自然山水与人之情感的相交相融,“物我合一”宇宙观。老子的“道法自然”,他以哲人的眼光从自然山水中寻觅出精神的归寄;这种具有理想色彩和积极意义的方式,促进了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中国画有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功用,“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二、中国画的“笔墨”是东方绘画的特质 笔墨的精炼淋漓是中国画艺术手段,是中国艺术的生命根源。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生辉,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王维在所著《山水诀》中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道:“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其“墨”是泛指作画的操作过程,尚不具有水墨晕章之义,如五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所云:“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

论传统中国画的特征

论传统中国画的特征 在国画中我最喜欢潘天寿的,我认为潘天寿是在中西比较中,以拉开距离,保持中国画独立的民族性来确立自己艺术位置的。许多方面的观点也是站在传统绘画上来说的。但传统的观点,绘画方式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精神有很大的冲突。就单以传统中国画的特征来讲,从潘天寿的画论中,传统中国画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向来是用线来表现对象的一切形象的。辗转延续到现在,造成了中国传统绘画高度明确概括的线条美。”线的运用在传统绘画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中国传统绘画是文史、诗词、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在画面上的综合表现。 3.中国绘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尤为注重表现内在的情韵、意境、格趣。 4.齐白石说:“妙在似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就以上几点说一下我对它们的认识。 一、线的弱化 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线的运用从原始社会起就一直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加之中国书法用笔与绘画的相似性,对线的关注也备受重视。 线的弱化,一方面是由于世纪初对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引进,传统的具象、抽象和平面性的“线”与有明暗、有体积感的西方绘画相矛盾。这是东西方两种艺术在矛盾冲突与融合统一的过程中的必然矛盾,也是必须解决的矛盾。 传统的没骨和用色彩表现的倾向是线弱化的另一个角度。没骨法在清代的花鸟画坛是垄断一时的。这种无勾勒而纯以淡雅的色彩直接作画的画风与西方水彩画有几分相似,其实海派的任伯年、吴昌硕已在大量运用色彩。色彩的提倡是本世纪画坛的又一重要倾向,如林风眠的彩墨画就是兼用线条、明暗、色彩三种造型、表现手段的典型。傅抱石也注意到这点:“中国绘画传统形式和技法的本身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基本上是用线组成的中国绘画,色彩受到一定的约束,色彩若无限制的发展是线所不能容忍的。像…没骨?形式,虽然它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结果只有消灭线的存在。” 二、诗、书、画、印的综合与画中的情韵、意境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这在西方绘画中是没有的,这是中国画的又一个特征。 在传统绘画中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的情韵、意境,四者是不能缺一的。但新的中国画是否一定如此呢?现代的许多画家已作出了答案。由于时代不同,作画的对象、画家的心境也不同,画上要不要作诗、题词已不是那么重要,诗、书、画、印已被作为绘画的一种符号来运用。对“画中有诗”命题的一些看法一位老教授曾说:“作画最好先有诗意,然后发生画意,这样的画才能有意境。”“以诗作画,应抓住诗最突出的特点,并非要罗列字句中所有的东西。” 三、神似与形似 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以形写神”首先是把形作为基础,离开了形,神是不存在的。但是同样是写形,传神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为写形而写形,所描绘的对象是僵化的没有生命的。只有以传神为目的进行写形,并对形的神韵做应有的强调、取舍,甚至进行夸张、变化,才能真正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 有人主张:“只要形似,神似即在其中。”这是一种“但求形似”的观点。神是什么?神是神态、神韵。画人物,讲究人的神态表情、性格、精神气质,这些都是属于“神”的问题。而花卉、植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与技巧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 一、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二、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三、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这样的笔锋则呈顺势,如果采用相反的方向,把笔锋逆转来画,笔锋也采用逆势,这就是逆锋用笔。 还有一种逆势,是笔锋向正向行笔时,中间突然逆向,笔毫则逆着纸面磨擦而前进,趁着这种散开的笔头画下去,可取得一种特殊效果。 凡表达光滑平整之物体质感,可以用顺锋,获得圆润、流畅的效果。凡表达一些粗糙物体的质感,以逆锋的效果为佳,亦应斟酌内容之需要,使顺锋送锋交互使用。 四、转折提按 "转"是画圆的手段,“折”是画方的手段,“提”是画细的手段,"按"是画粗的手段。就其形成线的基本形状来说,就是方圆粗细。手段可以千变万化,其基本行笔不外是圆和方两个最基本线型,由此变化而至于无穷。 画方线的转折处,称为桥笔,行笔当折时按一下笔锋而成桥。但圆的转法与折不同,在转弯处要把笔管轻轻捻动一下,这样的转笔可不露生硬的痕迹,墨也不会渗出疙瘩来。如画人脸的轮廓、梅花瓣,都多用圆匀之线型,转运流畅的画出。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中国画审美特征论

中国画审美特征论 发表时间:2010-10-09T14:22:07.37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2期供稿作者:戴剑波[导读] 由引可见,中国画的独特美,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之点,也是它的亮点与看点、核心与关键。戴剑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书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可以从美学的高度上观照中国画的创作。为此,本文从独特美、多样美、意境美三大方面,对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画独特意蕴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①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欣赏、教学,都具有从美学的高度上观照、指导的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试就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略抒拙见,以与国画人共同切磋、共同讨论。 具体来说,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予以解读。 一、独特美 在美学意义上,艺术个性是最大的艺术亮点与支撑,而艺术个性就是有别与其他艺术的独特性。因此,作为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的中国画,其审美特征首先便以独特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独特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一是独特的线条。历来的中国画,都是线条画,中国画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轻重、干湿、疏密、刚柔、肥瘦、缓急、曲直、畅涩等,表现不同的物象特征与情感层次。中国画专用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等特点,可以画出不同的力度、厚度、节奏感、立体感。二是色彩。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其色彩并不在于单纯追求物体色彩的真实感,既不是环境色,也不是固有色,而是情感色,即带有画家主观情感的情感色。三是独特的构图。中国画把构图称作“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认为这是“画之总要”。中国画的构图要求表现气势和韵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例如在透视法上,不采用西方油画的限定一个视点、一个视向、一个视域的焦点透视法(又称“定点透视法”),而采用多个视点、多个视向、多个视域的散点透视法(又称“动点透视法”),即把不同位置甚至不同时间的物象都有机地组织到一个画面上,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就将北国风光与江南景色、巍巍昆仑与滔滔黄河、红日东升与瑞雪纷飞集于一体,从而形成境界开阔、气势宏伟之感。在构图上,中国画还融诗、书、画、印为一炉。 (二)独特的绘画技巧。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技巧,其核心是“笔意”与“墨意”,合称“笔墨”。“笔意”指用笔的技巧,指钩、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与方法;“墨意”指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和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即所谓的“墨分五彩--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五种不同的色度。有人还将“墨分五彩”称为“墨分六彩”,即在原来五种色度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白色,起到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的艺术作用。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总体上写意化的艺术风格,不仅写意画如此,工笔画亦如此。这与西方绘画的写实化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引可见,中国画的独特美,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之点,也是它的亮点与看点、核心与关键。 二、多样美 中国画本身即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因此多样性便成为它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它的形态美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中国画的多样美,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绘画画科的多样美。中国画以绘画题材,划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界画等画科。各画科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二)技法形式的多样美。中国画按技法形式,划分为写意、工笔、钩勒、没骨、设色、水墨、泼墨、白描等。也各有千秋,各放异香。 (三)表现手法的多样美。中国画按表现手法的不同,划分为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留白等,也各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四)画幅形式的多样美。中国画按画幅形式,划分为壁画、屏幛、册页、扇面、手卷、挂轴等等。 (五)绘画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画在总体上的写意风格的基础上,还有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文人画的高逸、典雅、书卷气的艺术风格,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通俗、草根的民间艺术风格,就各显其长,各放其辉。 (六)画家个性的多样性。中国画还具有不同画家的不同艺术个性,例如齐白石善画虾,潘天寿善画荷,李苦蝉善画鹰,黄胄善画驴,徐悲鸿善画马。 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多样美,也是异常鲜明的。 三、意蕴美 意蕴,指事物的内容或含义,德国文学家创立的“意蕴说”,将艺术作品分为三大要素:材料、意蕴、形式。其中的“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现在所说的“意蕴”,即指艺术作品中的底蕴、内蕴,是作品的内部意义、韵味等等。中国画以意蕴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讲究“气韵生动”,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蕴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与神髓的有机统一,即“形神兼备”的集中体现。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在立意深邃高远的同时,又追求韵味与趣味。由此可见,中国画的意蕴美,同样是内容丰富的,这种意蕴美,也是中国画审美特征的至高境界。综上所述,可见中国画的独特美、多样性、意蕴美,集中体现出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这正如当代美学家彭吉象所说:“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②

论中国画的线条艺术

第4卷 第2期2002年6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 f Chang ′a n Univ 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4 No.2 June 2002 收稿日期:2002-01-08 作者简介:张红军(1968-),男,陕西岐山人,长安大学建筑系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与研究。 【文学艺术】 论中国画的线条艺术 张红军 (长安大学建筑系,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中国画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刻苦钻研,潜心求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实,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关键词:线条;书法;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02)02-0073-02 Study on the Line 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Z H AN G Hong -jun (Depar tment o f A rchitecture ,Cha ng ′an U niv e rsity ,Xi ′an 710061,China )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hav e a lo ng history a nd hav e strong na tional features, Chinese artists lucubrated thousands o f years a nd gained a g reat achiev ement,a g reat deal of splendid w o rks has been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As an im po rtant part of the art ,line is the m ain method of Chinese a rtist to depict the outwa rd things and to express his or her feeling s.The line style is abundant increasingly throug h the lo ng art practice history and adiev ed exciting fascinations . Key words :line ;cauigraphy ;painting representatio n ;ar t 中国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笔墨丰富,意境深远,不求形似,追求神韵,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更是画家造型、传神的重要语言。 一、线条是中国画家表达物象、 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艺术到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和西汉马王堆帛画,再到历代名家的优秀艺术作品,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线条的丰富表现性。线条是人类最基础的造型表现形式,这种简洁概括地表现方法,具有浓厚的绘画情趣和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对线条的研究和运用是中国画家必备的基本功。 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六法论”观点: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是对中国绘画提出了六个审美标准和创作高度。其中的骨法用笔成为历代画 家绘画的最基本要求。骨法用笔即以线造型,用线条来表达物象,线条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线条逐渐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以意用笔,笔到意到,笔落形出神现。唐代著名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这种先“立意”后“归乎用笔”正是骨法用笔的体现。骨法用笔不是指线条的平铺直叙,而是要讲求用笔的意趣、力度、气韵和趣味,它体现了画家对于线条的认知程度及对画面意境的探索。石鲁先生说“线化为笔,以立形质、以传神情、以抒气韵,线虽简,然以其抑扬顿挫之变而化众美。”画家们依据自己对物象的理解和感受,运用不同的线条形式来作画,使得线条异常丰实:有的刚正挺拔,有的婀娜多姿,有的豪放不羁,有的纤细柔媚,线条是作者造型的手段,又是传情的工具,更是作者情感的渲泄、感受的喷发。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语言 ——“线条”美

在谈线条语言之前,我想提一提道家,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菲的影响。 《庄子.知北游》中载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万物很壮观,是不能说出来的;四季有分明的法度,但不能来评论。万物都遵循着道理,道理是说不出来的。圣人,就是能通过天地的壮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基本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会以人的语言或者说以人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需要人主动去发现、去总结了。庄子主张顺从无道,而摒弃“人为”,我想也是后者对线条重视的原因之一吧。他也认为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庄子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特别重视“天道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使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柔性特征,也使中国文艺形成一种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道家还强调“有生于无”、“唯道集虚”、“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对虚的重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我想这也是在中国的书法、画、雕塑、园林里面主要用线条表达的原因之一吧。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关系,根本上说是思想与文艺的关系问题。从简要上讲,道教的原始文本对中国传统文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老子》和《庄子》一直渗入文艺,有时甚至直接显现为文艺潮流后来,道教的思想在发展中也影响了其它的思想流派的形成,主要是道教、玄学、禅宗三家。不仅使华夏大地产生无数精美的建筑、雕塑、壁画和音乐。道教思想里的神仙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艺的想象空间。 受道家思想接影响,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及哲学观里,讲究的是含蓄内敛、气势不外露,在不经意间散发的气质就能打动人,这是中国传统文艺的风格,也是国人的特点。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艺的整体影响主要有书法、国画、雕塑、园林、诗歌等方面,它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和传统文艺追求“自然境界”的形成于发展起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在这从多方面中,能隐隐约约感受那种追求从容徐缓而又缠绵悱恻、不见其规律的“线条”,各种线条语言。 下面一一谈谈我的感受和看法: 一、书法之“线条”美 南北齐代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法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他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兼备。“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关于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关于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一、国画的表现形式 (1)具材料的运用。国画采用的工材料,可以大致归为笔、墨、纸、砚。中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决定国画的形式特点。尖而软的毛,笔锋变化无穷,在绢上将笔墨的情趣更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同的笔带不同的效果,软毫笔墨汁渲染着色,均匀不着痕迹;毫笔白描人物勾线;兼毫笔刚柔济。墨的不同使用也呈现不同浓淡变化、深浅层次。在上或者在绢上作画,表的笔墨和色彩的变化亦是有同的意境。倘若用端砚作,墨液发挥慢,色泽深沉这些都给国画带来了相当特的表现力。(2)内容材的选择。随着国画发展,题材和内容也在历不断的改变和不同程度的侧重。致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国画中的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明,刻画的逼真传神。传神手法,常把对人性格的表现寓于所处的气氛环之中。如著名的东晋画家恺之的《洛神赋图》,形神兼备,韵生动。山水画是以描写山景色为主的绘画,表现人与自的关系,将自然和人融为体。山水画讲求意境深远,山之中有美诗,一幅山水既一首诗,一幅山水既是一心境,一种感情。鸟画表现的是大自然的生命。这三种画相得益彰升华着我国国画的真谛。 (3)与古典艺相结合。国画深刻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国画与其他统文化形式紧密结合交相呼应。国画不仅诗文的能完美结合达到远的境遇,更与书法、刻、剪纸等不同类型的古艺术相得益彰。 国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画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中国与众不同的奥秘所在。“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就是画家的艺术创作时体现出的的

意境。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诗意则为画之灵魂。而画得最往往有落款,许多画家也书法家,一副画不仅能看秀丽的山水、逼真的任务、栩如生的花鸟,更能到或潇洒、或不羁、或秀丽的书法 二、国画的审美特点 (1)意念的传达——意境美。无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讲求一个意。意境的表现,是由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画试图追求一种包容象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将己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创造出画面上的氛围,画面中的神韵能引起者的共鸣。 国画中体现的意境,往往是含蓄空灵的诗意之美和迷远飘渺氛围之美。正如苏轼赞美维的诗一般“味摩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有诗。”正如南唐董源的《潇湘图,长山复岭,茂林远树,层层叠;树林中的房舍若隐若;烟雾缭绕,秀美多姿。整幅画面现出一种悠远葱郁之感,观者如同进入其中,流连忘返。国中呈现的意境,会产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观久久留于心中,难以忘怀。 (2直觉的联想——空间美西方绘画受“物我两立”的观影响,故以控制、探索的态对待无穷的空间,西方画中的空间是一种静止与序的和谐。而中国画深受传统学思想的影响,其意识“心灵之眼”感知空间万物,注通过作者本身直觉的联想,握自然物象整体节奏的流动性。 空间也有节,空间美体现出一时空的节奏。正因画家是以动态的,不断变换的视感知空间,所以上下前后的感知程中,空间已经节奏化。静止动是不会产生节奏的。如同我们欣一幅山水画,举目先看高远的峰,随着视线的下移,继而看到深的谷壑,再往下看到边小溪。这就

中国画审美特征论

中国画审美特征论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是民族绘画的主要代表。它还与中国书法并成为“中国书画”,而“中国书画”又与中医中药、京剧一起,并称“三大国粹”。因此,研究探讨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对于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中国画以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故中国画又称 “水墨画”或“彩墨画”,这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 由用笔而衍生出的“笔意”,则指的是用毛笔进行绘画时的艺术经营与笔画运转间所表现出来的意向、风格、功力、神态、意趣等等。宋代大诗人兼大画家苏轼曾在诗中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说的就是绘画时的笔意。 由用墨而衍生出的“墨意”,则指用墨创造绘画的意境。中间画以墨代色,称为“墨色”,有所谓“墨分五色”之说,即用烘、染、泼、积等笔墨法,使墨产生凤舞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即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色度,以墨色营造出画中的空间层次与物象特征。虽画牡丹,墨色能显牡丹之红;虽画绿荷,墨色亦能显满低荷碧。许多画家用“破墨法”,使墨色变化无穷,如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湿破干、以焦破润等等。另有“泼墨法”,即大笔饱蘸水墨渲染,或端砚墨,任墨在画纸上晕化成各种状态,然后随墨色诱发的想象略加勾勒点染,使形象清晰起来,创造出不可重复而又与众不同的新意。 笔与墨、笔意与墨意得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形成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两大支柱,共同撑起中国画的艺术天空。

二、写意 写意不仅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而且是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说:“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著名美学家彭吉祥象先生则从中西文化与中西美学比较学的高度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显然,写意与写实,成为中西美学的主要标志。 中国画的“写意化”审美特征十分鲜明。在构图上,不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如油画)那样讲究“焦点透视”,而取“散点透视”之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中国画的空间营造法,主要分为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分层式空间三种。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全景式空间,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以分段式空间的构图法构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则以分层式空间的构图法,展现了天界、人间、地界的不同景况。在明暗上,中国画也不像西方油画那样强调以色彩的深浅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在绘画的立意上,中国画更强调表现画家的意向和气韵,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画中的物象表现画家的思想、情致。 三、综合 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四合一”,充分体现出它的综合之美。中国画把绘画、诗歌、

浅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浅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同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独辟蹊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说它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创造。我们要欣赏中国画,就必须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手法,懂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创造和贡献 关键词:计白当黑似与不似取神 生活是一切造型艺术创作的源泉。中西方艺术创作都必须深入生活,但二者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上却截然不同。中国画画家是在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表现生活。中国画尤其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它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但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本形象,还是以墨线为主体。用线能最迅速灵活地捕捉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和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又因中国画所使用的水与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的枯湿浓淡之变,既极其丰富复杂,又极其单纯概括。从艺术性上来讲,中国画的用色力求单纯概括,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处。中国画非常重视强调诗、书、画、印并用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使画面丰富而有变化,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简单地讲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来比较:以情观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① 中国画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以及浓郁的兴趣,而不是作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而西画观察事物只限于对象的形、色、明、暗,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中国画却相反,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方法:如冷暖观、动静观、面面观、前后观、上下观、表里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无所不观等方法。这些观察方法都是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固定的视点和视线。对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然后综合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里的印象,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 以理观景是中国画另一观察事物的法则,理就是画家在深入观察生活中,分析总结出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特征,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要求画家在观察对象时不被一些偶然的、暂时的、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事物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稳定的、本质的东西。中国绘画特点是画常理之常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一、以形写神所谓“神”就是神气和性格,人徒知 人之有神气有性格,而不知物也同样有神气有性格。中国画家,描绘 世间万物,其所追求的,并非仅仅将对象的外形在画面上再现为满足,主要是紧紧的抓住对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来,即写物的神。没有神 的形是死的形,能够写神,则写形的任务就完成了。不过神离不开形,离开了形,就没有神,神是在形之中表现的,神的变化是与形的变化 相适合的,形神两者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中国画家对于所画的东西,都必须经过长期的观察,深入的、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 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特征等,作画的时候,把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 将对象的性格和画家的性格两者融合起来,迁想妙得,提笔一挥,就 能够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二、高度提炼中国画家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以后,都要经过一番高度提炼的功夫。所谓高 度提炼,就是用艺术手法加以处理,哪些能够删减,哪些能够夸张, 经过去粗取精,千锤百炼之后,把一般事物的形象提炼成艺术的形象,虽然简而又简,却掌握了事物的特征,不但没有失掉真实性反而比真 实的东西更纯粹更集中更有概括性,更具有动人的魅力,所以中国画 笔墨洗练,寥寥几笔就能够把事物塑造的恰到好处。中国画不画影子,不注重画光,也能够从这里得到理解。三、空间灵活首先,在中国 画画面上,常留有大块的空白,例如山水画,在理应画天和水的地方 往往不着墨色,留出白纸使虚实相生,人物画、花鸟画也往往不画背景,使主体更加突出,这种处理方法在西洋画里是很难看到的,但在 中国画里却很普遍,几乎成为一种规律。其次,在画山水画的时候, 有三远之说即高远、平远、长远的方法,这是处理空间的基本方法, 并且用三远作为基础,拿来灵活地处理其他特殊画幅形式的空间。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好像从高处望 下来似的鸟瞰法,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景物、船只、车马、店铺等 都历历可见,这种方法也是中国画家灵活处理空间的一种天才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