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成像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光电成像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光电成像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光电成像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线阵CCD原理及驱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本实验仪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2、掌握用双踪迹示波器观测二相线阵CCD驱动脉冲的频率、幅度、周期和各路驱动脉冲之间的相位关系等的测量方法。

3、通过对典型线阵CCD驱动脉冲的时序和相位关系观测,掌握二相线阵CCD的基本工作原理,尤其是复位脉冲CCD输出电路中的作用;转移脉冲与驱动脉冲间的相位关系,掌握电荷转移的过程。

二、实验前准备内容

1、学习线阵CCD的基本工作原理(参考《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教材),阅读双踪迹示波器的使用说明书。

2、学习TCD2252D线阵CCD基本工作原理与驱动波形图(参考附录)。

3、掌握双踪迹示波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尤其是它的同步、幅度、频率、时间与相位的测量方法。

4、根据线阵CCD的基本工作原理,观测转移脉冲SH与F1(CR1)、F2(CR2)的相位关系,理解线阵CCD的并行转移过程。观测F1与F2及F1与CP、SP、RS间的相位关系,理解线阵CCD的串行传输过程和复位脉冲RS的作用。

5、测量CCD在不同驱动频率的情况下的F1与F2、F1、RS的周期与频率值,以及它的行周期(FC)值。

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双踪迹同步示波器(带宽50MHz以上)一台。

2、彩色线阵CCD多功能实验仪YHLCCD-IV一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预备

(1)首先将示波器地线与实验仪上的地线连接良好,并确认示波器和实验仪的电源插头均已插入交流220V的电源插座上;

(2)取出双踪迹同步示波器,将电源线插入交流220V的电源插座上,测试笔(或称探头)分别接入测试输入端口;打开示波器的电源开关,选择自动测试方式,调整显示屏上出现的扫描线处于便于观察的位置;

(3)将示波器的两个测试笔分别接到示波器的标准输出信号输入端子上进行校准;

(4)打开YHLCCD-IV的电源开关,观察仪器面板显示窗口,数字闪烁表示仪器初始化,闪烁结束后显示为“00 0”字样,前两位数表示积分时间档次值,末位数表示CCD的驱动频率档位值。积分时间共分为32档,显示数值范围由“00”~“31”,数值越大表示积分时间越长。积分时间的设置由仪器数值显示板下方的四个按键开关控制,分为十位键与个位键控制,按标有“+”号的键将使对应的显示积分时间的挡位加一操作,按动标有“-”号的键将使对应的显示积分时间的挡位减一操作;CCD的驱动频率档位值共有4档,分别显示数值为“0”~“3”,“0”挡位下的驱动频率最高,“1”挡位数下的驱动频率是“0”挡位下的驱动频率的一半,显然,“3”挡位数下的驱动频率是“0”挡位下的驱动频率的1/8;

2.驱动脉冲相位的测量

(1)将示波器测试笔CH1和CH2的扫描线调整至适当位置后,用CH1为同步信号输入端。对照“附录一”TCD2252D的驱动波形进行下面的实验。

(2)用测试笔CH1接到仪器表面上(转移脉冲)上,仔细调节触发脉冲电平旋钮使显示波形稳定(同步),使SH脉冲宽度适当(将示波器的扫描频率调至2 s左右)以便于观察。用测试笔CH2分别接到仪器表面标有“F1”与“F2”(驱动脉冲)字样的测试端口,观测SH与F1、F2的相位关系;

(3)再用测试笔CH1测量F1信号,CH2探头分别测量F2、RS、CP、SP信号,观测F1与F2、RS、CP、SP信号之间的相位关系。

(4)用测试笔CH1探头测量CP信号,CH2探头分别测量RS、SP,观测CP与RS、SP信号之间的相位关系。

(5)将以上所测的波形与相位关系与“附录一”所示TCD2252D的驱动波形相对照。

3.驱动频率和积分时间测量

(1)用示波器分别测量4档位下的驱动脉冲F1、F2、复位RS信号的周期、幅度,并计算出它们的频率填入表1-1。

表1-1 驱动频率与周期

(2)将CCD的驱动频率设置为“0”档,积分时间也设置为“00”档。用测试笔CH1测FC(以它作同步),用测试笔CH2测量SH,观察两者的周期是否相同,记录FC信号的周期。通过实验仪面板上的积分时间和驱动频率的调整按钮进行调节,并将

2

不同驱动频率档和积分时间档次下的FC周期填入下表1-2中。表1-2只列出16档,其余档次可以自行添加测量。

表1-2 积分时间的测量

4.CCD输出信号的测量

(1)将实验仪积分时间设置为“00”档,驱动频率设置在“0”档。

(2)用示波器CH1探头测量FC信号,调节示波器显示至少2个FC周期;CH2 探头测量实验仪的UG输出端子,打开实验仪顶部盖板,调节镜头光圈。观察UG输出是否有变化,如没有任何变化,请通知实验指导教师调整。

(3)步缩小镜头光圈,观测UG的波形变化,当UG的输出在小于3V时停止调整镜头光圈,盖上仪器盖板。

(4)保持CH1探头不变,增加积分时间,用CH2探头分别测量UG、UR和UB 信号,观测这三个信号在积分时间改变时的信号变化。

(5)调节示波器扫描速度,展开SH信号,观测SH波形和CCD输出波形之间的相位关系。重复上述步骤观测FC波形和CCD输出波形之间的相位关系。

(6)打开实验仪上盖板,将测量片夹B插入到后端片夹夹具中,适当开大镜头光圈,通过示波器观测CCD输出波形的变化。

5.关机结束

(1)关闭实验仪。

(2)关闭示波器。

(3)关闭电源。

五、实验总结

1、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注意说明TCD2252D的基本工作原理。

2、说明RS脉冲、SP脉冲和CP脉冲的作用,输出信号与F1、F2周期的关系。

3、解释为何在同样的光源亮度下会出现U R、U G、U B信号的幅度差异。

3

六、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本实验的顺利进行,保障人身安全,避免设备损坏,并且达到实验目的,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述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秩序、按步骤的进行。

1、在实验之前,实验人员必须阅读本实验指导书中所要求的实验准备内容,并阅读必要的参考资料。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的详细步骤,达到要求后方能进行实验。

2、实验进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步骤进行实验,不得自行随意进行,否则可能会损坏实验仪,造成严重后果。

3、要爱护实验仪器和示波器、计算机等实验设备,不允许将其它不相关的仪器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与实验仪进行连接。

4、所有与本实验仪相关的线缆如电源线、示波器地线、计算机并行接口数据连接线等必须在断电的情况下连接良好,严禁带电插拔所有线缆。

5、实验时应集中精力,认真实验;遇到问题时,应找指导教师解决;不许自作主张。

6、所有实验设备应当在确定所有地线良好连接后方可开机上电。

7、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实验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当立即切断实验设备电源,并如实向指导教师汇报情况。故障排除之后方可继续实验。

实验二线阵CCD基本特性的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典型线阵CCD在不同驱动频率和不同积分时间下输出信号的测量,进一步掌握线阵CCD的基本特性,加深积分时间对CCD输出信号的影响,掌握驱动频率和积分时间设置与改变的意义。正确理解线阵CCD器件的光照灵敏度的概念与饱和“溢出”的效应。

二、实验准备内容

1、学习掌握线阵CCD的基本工作原理(参考《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教材的相关章节)。

2、学习掌握TCD2252D线阵CCD基本工作原理(参考附录一中的特性参数表)。

4

3、通过对典型线阵CCD的输出信号和驱动脉冲相位关系的测量,掌握线阵CCD的基本特性。特别注意对积分时间、驱动频率、输出信号幅度等的测量结果的分析。找出积分时间、驱动频率、输出信号幅度间的关系,FC脉冲与输出信号的相位关系,说明FC脉冲的作用。

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双踪迹同步示波器(带宽50MHz以上)一台。

2、彩色线阵CCD多功能实验仪YHLCCD-IV一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预备

(1)首先将示波器的地线与多功能实验仪上的地线连接好,并确认示波器和多功能实验仪的电源插头均插入交流220V插座上。

(2)打开示波器电源开关,调整好示波器。

(3)打开YHLCCD-IV的电源开关,测量F1、F2、FC、RS、SP、CP各路驱动脉冲信号的波形,并与“附录一”中所示波形对比。应该与附图3所示的波形基本相符,表明仪器工作正常,继续进行下面实验;否则,应请指导教师检查。

2.驱动频率变化对CCD输出波形影响的测量

(1)将示波器CH1和CH2的扫描线调整至适当位置,设置CH1所测信号为同步信号。

(2)将实验仪CCD的驱动频率设置为“0”档,积分时间设置为“00”挡。

(3)用CH1探头测量FC脉冲,仔细调节使之同步稳定,调节示波器使示波器显示至少2个稳定的FC周期,用测试笔CH2测量U o(泛指U R、U G、U B)信号。

(4)调整CCD成像物镜镜头的光圈,观测U o信号幅度的变化,将光圈调整至U G 信号接近“0V”位置处停止调整光圈,将测量片夹B插入后端片夹夹具中,盖上盖板。

(5)维持示波器探头不动,使FC脉冲始终保持显示至少2个周期,改变驱动频率,设置为“1”档,观测CCD输出信号的变化。

(6)继续调节驱动频率至“2”档和“3”档,观测输出信号U G的变化。并做相应记录。

3.积分时间与输出信号测量

(1)保持实验仪其他设置不变,只将实验仪驱动频率设置恢复为“0”档,并确认积分时间设置处于“00”档。

(2)用CH1探头测量FC脉冲,调节示波器使之同步稳定,并至少显示两个周期。用CH2探头测量U o信号。

(3)调节积分时间设置按钮逐步增加积分时间,测出输出信号U o的幅度(VH是高电平,VL是低电平)值,添入表2-1。表2-1添满后,以积分时间为横坐标,以输出信号U o的幅度为纵坐标,画输出特性曲线,观察CCD的输出信号与积分时间的关系,当CCD 出现饱和后,积分时间与输出的信号有为如何?

(4)驱动频率(即调节驱动频率设置按钮,从“0”至“3”),重复上述实验,观

5

测波形变化情况并做相应记录。

(5)写出实验报告,说明CCD输出信号与积分时间的关系,并解释之。

表2-1 输出信号幅度与积分时间的关系

4.关机结束

(1)关闭实验仪。

(2)关闭示波器。

(3)关闭电源。

五、实验总结

1、解释为什么驱动频率对积分时间会有影响?

2、解释为什么在入射光不变的情况下积分时间的变化会对输出信号有影响?这对CCD的应用有何指导意义?进一步增加积分时间以后,输出信号的宽度会变宽吗?为什么?这对CCD的应用又有何指导意义?

六、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本实验的顺利进行,保障人身安全,避免设备损坏,并且达到实验目的,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述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秩序、按步骤的进行。

1、在实验之前,实验人员必须阅读本实验指导书中所要求的实验准备

内容,并阅读必要的参考资料。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的详细步骤,达到要求后方能进行实验。

2、实验进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步骤进行实验,不得自

6

行随意进行,否则可能会损坏实验仪,造成严重后果。

3、要爱护实验仪器和示波器、计算机等实验设备,不允许将其它不相关的仪器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与实验仪进行连接。

4、所有与本实验仪相关的线缆如电源线、示波器地线、计算机并行接口数据连接线等必须在断电的情况下连接良好,严禁带电插拔所有线缆。

5、实验时应集中精力,认真实验;遇到问题时,应找指导教师解决;不许自作主张。

6、所有实验设备应当在确定所有地线良好连接后方可开机上电。

7、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实验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当立即切断实验设备电源,并如实向指导教师汇报情况。故障排除之后方可继续实验。

实验三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

2、进一步掌握线阵CCD积分时间与光照灵敏度的关系。

3、掌握本实验仪配套软件的基本操作,熟悉各项设置和调整功能。

4、学会基本数据采集软件的编写和应用(选做)。

二、实验准备内容

1、学习C语言进行计算机端口操作和绘图的基本功能(参考相关教科书)。

2、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基本原理。

3、熟悉A/D数据采集的基本操作软件。

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YHLCCD-IV型彩色线阵CCD多功能实验仪一台;

(2)装有VC++软件及相关实验软件的PC计算机一台;

(3)带宽50MHz以上的双踪迹同步示波器一台;

四、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基本原理

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的种类和方法很多,这里只介绍实验仪所采用的USB2.0接口方式的数据采集基本工作原理。

7

如图4-1所示为以8位A/D转换器件TLC5510A为核心器件构成的线阵CCD数据采

集USB2.0接口方式的数据采集系统。它以CPLD为基本逻辑单元完成地址译码器、接口

控制、同步控制、逻辑控制和数据采集Array等逻辑功能。计算机软件通过向端口发

送控制指令完成对CPLD的复位与过程

操作。CPLD的所有操作均以行周期脉

冲FC进行同步控制,以采样脉冲SP为

相元同步脉冲完成对每个像元的同步采

集,A/D转换器输出的8位数字先存储

在一个32K的静态缓存器件中

(SRUM62256),待一行像元的数据转

换完成后,CPLD会生成一个标志转换

结束的信号,同时停止A/D转换器的转

换工作。计算机软件在查询到结束标志

信号后,读取SRAM存储器的数据,并将读出的数据绘出波形曲线显示于计算机显示屏,

当然也将数据以动态库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户通过自编程序扩展功能。当软件读取并

处理完成一行数据后,再次发送复位指令进行上述采集过程的循环。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内容

(1)进行以8位A/D转换器件TLC5510A为核心器件构成的线阵CCD数据采集系统

实验。

(2)进行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系统基本软件操作(软件工作参数的设置、CCD

工作参数的设置等)的实验,熟悉软件操作的基本功能。

(3)进行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过程中对数据文件的存储、打开、读出等操作,

为今后应用所采数据完成功能更为丰富的应用研究。

2.实验步骤

(1)先将实验仪的数据端口和计算机USB端口用专用USB数据线缆连接好。

(1)打开计算机电源和YHLCCD-IV的主电源开关,完成系统的启动后进入下面的操

作。

(2)用示波器测量F1、F2、FC、RS、SP、CP等各路驱动脉冲的波形是否正确。如果

与附图3所示的波形基本相符便可进行下面的实验;否则,应请指导教师检查实验仪是否

工作正常。

(3)先确认是否已经安装了A/D数据采集的基本软件。若没有安装,请安装A/D数据

采集的基本软件。A/D数据采集的基本软件安装完成后,计算机界面会以图标方式提供完

成实验仪的所有实验软件,从中选择“A/D数据采集实验”。

8

9

3.运行AD 数据采集实验软件 7、 选择“A/D 数据采集实验”。后,计算机显示屏应显示出如图4-2所示的程序主界面。 8、

采集菜单分为“连续”、“单次”和“平均”等3种采集方式,为调试方便应选择

连续采集方式。显示方式也分为分屏显示与单屏压缩显示,单屏压缩显示方便调试。点击图4-3所示“0”设置0s 停顿时间的显示方式。点击“连续”便可进行连续采集方式的工作。 9、 仿照实验二、三对镜头光圈的调节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要对驱动频率和

积分时间等参数进行设置,观测所采集的输出波形,使输出波形的幅度处于便于观察的位

置。

10、 打开实验仪上盖板,将测量样片 “A ”插入靠近光源的片夹夹具(测量片夹)中,调节成像物镜的光圈和积分时间,观测输出波形的变化。

11、 将AD 转换的输出波形曲线以*.txt ,或*.dat 数据格式保存为数据文件。 12、 打开数据文件,显示A/D 数据采集的数据,观测每一像元的数据和整行数据的特点。

13、 观测与分析输出波形,分析输出波形与样片 “A ”图像(物)的关系。

14、 将测量样片“A ”取出,换上另外测量样片“F ”,再重复做(5)、(6)、(7)项实

验,观察与分析测量结果。

4.编写AD 数据采集连接与处理软件(选做) (1) 利用上面所保存的数据文件求出一行数据的最大、最小值所在的相元位置; (2) 利用数据文件找出信号的变化周期,分析所采数据的特点。

(3) 根据厂家提供的接口程序(动态链接库)设计并编写出简单的功能接口软件与简单的数据处理软件。接口软件需要较好的VC++软件基础,根据情况进行选做。研究生或指导教师可以自行编写难度更高的应用软件,在该项实验中可以做更多的软件设计与编写工作。

图4-3保存数据操作

图4-4打开数据文件

5.结束、关机

(1)先退出实验程序,再关闭实验仪的电源;

(2)关闭计算机系统;

(3)关闭示波器电源;

(4)关掉总电源。

(5)整理好所有的实验器材与工具。

六、实验总结

(1)写出实验总结报告,总结CCD输出信号的幅度与积分时间及光照灵敏度之间的关系,能否验证在同样的光照下输出信号的幅度随积分时间的增长而幅度增大。

(2)能否用这个试验检测CCD光敏单元的不均匀性?如果能,该如何安排这个实验?

(3)用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实验能否进行物体尺寸的测量工作?若能,该如何安排这个实验?

(4)试将片夹“F”插入片夹夹具中,线阵CCD输出的波形会怎样?片夹“F”为对比度很好的黑白条,经成像物镜、线阵CCD光电变换后再经A/D数据采集,计算机所获得的波形会出现“变形”的现象,怎样解释“变形”的现象?“变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否利用“变形”的输出波形进行黑白条尺寸的测量?黑白条图像的真实边界的数值应该有什么特点?

(5)你能例举出利用本实验进行其他目的的实验吗?

实验四利用线阵CCD进行物体角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应用线阵CCD可以进行物体位置或角度的测量,学习利用线阵CCD测量被测物体角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线阵CCD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增强创新设计能力。

二、实验准备内容

a)学习利用彩色线阵CCD测量被测物体角度的基本原理。

b)掌握利用CCD进行角度测量的方法。

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4)YHLCCD-IV型彩色线阵CCD多功能实验仪一台。

(5)装有VC++软件及相关实验软件的PC计算机一台;

(6)带宽50MHz以上的双踪迹同步示波器一台;

10

四、利用彩色线阵CCD测量物体角度的原理

利用线阵CCD测量被测物体角度的方法有很多,其实质都属于尺寸测量和位移量测量的类型。常用的测量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如图6-1所示,图中水平粗线表征线阵CCD 的像敏单元阵列,假设待测物体的轴线与CCD像元排列方向垂直,线阵CCD将测出它的宽度为D,当该物体旋转了角度α后,CCD测量出来的宽度值也发生变化,变为S。

从图6-1可以推导出被测物的倾斜角度α为α=sin-1 ( D / S )。

这种测量角度的方法比较简单,适用于低精度测量较大尺寸物体的倾斜角。这种方法要求预先知道被测体垂直放置时的宽度,且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不能太高。当被测物体本身的宽度尺寸D有显著变化时,会直接影响角度的测量精度。

测量角度的第二种方法实际上是两条具有水平刻度尺的平行线切割被测物体而对其倾角敏感的测量原理。由于彩色线阵CCD由3条相互平行的像敏单元阵列构成,且制造CCD 的工艺保证了三条平行的光敏单元阵列的首尾及像元尺寸的高精度一致性,使得其中的任意两行光敏单元阵列能够构成两条具有水平刻度的尺,其像元尺寸可视为尺的分度,像元总长可视为测量范围(当然要考虑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当被测物与线阵CCD像敏单元阵列成角度α时,可以利用彩色线阵CCD两条平行的阵列传感器进行角度测量。

如图6-2所示,假设被测物在CCD像面上的投影如灰色部分所示,R、B、G分别为彩色线阵CCD的R、B、G三条像敏单元阵列(阵列传感器)。由图中可以看出,三条阵列传感器对待测物体成像后的边界是相互错开的,用分离最远的R、G阵列传感器做测量尺,通过对R、G阵列传感器的边界信息的提取测量,便可以测得图中的S。而相邻感光线的间距为64μm为已知量(见器件手册),则R、G阵列传感器的边界间隔距离L0=128μm。

由此可以推导出待测物体的倾斜角度为

α=tg-1 ( T / S ) (6-1) 由于彩色线阵CCD的相邻阵列传感器的距离L0较宽,而同列像元的中心距l0很小,因此用这种方法测角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这种方法测角的角度分辨率为

αmin=tg-1 ( l0 / L0 ) (6-2)

11

12

图6-4实验结果的显示

图6-3算法选择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内容

(1)用单色线阵CCD 测量物体的角度 (2)用彩色线阵CCD 测量物体的角度

2、实验步骤 i. 首先将实验仪的数据端口和计算机USB 端口用专用USB 数据线缆连接好并合上YHLCCD -IV 的主电源开关。

ii. 打开计算机电源,完成系统启动后进入下一步操作。

iii.

用示波器测量F1、F2、FC 、RS 、SP 、CP 各路脉冲信号的波形是否正确。如果与附图3所示的波形相符,继续进行下面实验;否则,应请指导教师检查。

iv. 认已经正确安装实验仪软件。否则,请首先安装实验仪软件。 v.

选择“角度测量实验”文件,点击,弹出角度测量主界面后按界面提示

进行下面的操作。

(一)角度测量方法之一

(1) 打开实验仪上盖板将测量角度样片D 、E 分别插入测量片夹夹具中。

(2) 运行《角度测量实验》软件,在如图6-3所示的界面工具条上选择算法,点击算法1按钮,便可以算法1的测量方法测出“物体”(样片D )的倾角,并将结果显示在如图6-4所示的测量框内,例如测得角度为44.54°。

(3) 调节镜头的光圈、焦距和CCD 的积分时间设置,

使信号达到测量要求(接近饱和状态,但不能进入饱和状态),且要调整好成像物镜,使

输出波形尽量陡直,以便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

(4) 设置阈值为“浮动阈值”方式,数值选为50。选择“压缩”显示,数据采集间隔设为0s ,设置采集次数为10次,得到10次采集的平均值。

(5) 运行测量软件,并将所显示的测量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二) 角度测量方法之二

选择工具条上的算法2按钮,实验仪将自动转换为用TCD2252D 的U R 、U G 两输出信号进行方法2测量。将测量角度样片D 、E 图形代替被测物分别插入测量片夹的夹槽中。其他实验步骤如同角度测量方法一的步骤。测量结果也同样显示于如图6-4所示的界面中。

3、结束与关机

(1)先退出实验程序,再关闭实验仪的电源; (2)关闭计算机系统; (3)关闭示波器电源; (4)关掉总电源。

(5)整理好所有的实验器材与工具。

六、实验总结

1、写出实验总结报告。

2、假设本实验测量物体宽度为4mm,CCD像面的测量精度为±2(CCD像素点),根据光学放大倍数,分析本实验测量角度的精度情况。

3、同上条件,假设被测物体本身的宽度变化为8mm ± 0.2mm,再分析测量角度的精度情况。

4、试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彩色线阵CCD的行间距越宽,测量精度越高吗?若采用两个平行放置的单色CCD能否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5、参考本实验角度测量原理,试设计一个用两个平行放置的线阵CCD进行圆形棒材直径进行测量的装置,并要求允许棒材产生适当的倾斜,求解测量公式。(选作)

13

附录一 TCD2252D手册

TCD2252D是一种高灵敏度、低暗电流、2700像元的内置采样保持电路的彩色线阵CCD图像传感器。该传感器可用于彩色传真、彩色图像扫描和OCR。它内部包含3列2700像元的光敏二极管。该器件工作在5V驱动(脉冲)、12V电源条件下。

1. 特性:

●像敏单元数目:2700像元?3列

●像敏单元大小:8μm?8μm?8μm(相邻像元中心距为8μm)

●光敏区域:采用高灵敏度和低暗电流PN结作为光敏单元

●相邻光敏列间距:64μm

●时钟:二相(5V)

●内部电路:采样保持电路、箝位电路

●封装形式:22脚DIP封装

●彩色滤光片:红、绿、蓝

2. 光学与电气特性参数:

(Ta=25℃,V OD=12V,V?= V SH= V = V = V = 5V(脉冲),f? =0.5MHZ,f RS=1MHz,t INT(积

RS SP C P

14

15

一、管脚分布顶视图

二、管脚定义:

三、驱动脉冲波形图

OS2OS3

SS Φ2B

SS

NC SH3

Φ2A2

Φ1A2

SH2

OS1OD Φ1B

V DD

SH1

Φ2A1

Φ1A1

SS

SS RS

SP CP

16

4. CCD 驱动波形与YHLCCD -IV 同步脉冲的关系:

由于TCD2252D 器件本身的驱动脉冲较多,为了便于实验,本实验仪器只提取了部分信号供实验测量,对应关系如下:

1、 实验仪上F1信号对应于该器件的?1A1、?1A2和?1B 信号。

2、 实验仪上F2信号对应于该器件的?2A1、?2A2和?2B 信号。

3、 实验仪上RS 信号对应于该器件的 信号。

4、 实验仪上CP 信号对应于该器件的 信号。

5、 实验仪上SP 信号对应于该器件的 信号。

6、 实验仪FC 信号定义如下:FC 信号周期与SH 信号周期相同,FC 信号上升沿对应于CCD 第一有效输出信号(如附图7所示)。

SP RS

CP

附录二 TCD1251D手册

17

18

19

20

产品管理-电脑产品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精品

作业指导书WORK INSTRUCTION 文件名称:Doc. Name Fujitsu产品可靠性试验作业指 导书 Fujitsu’s Product Reliability Test WI 文件编号: Doc. No. WI/750/050 拟制部门:Prepared by RTC版号: Version A/0 受控印章Ctrl. Stamp 受控副本章Ctrl. copy

一. 温湿(带操作)试验 1 目的 评价产品在温湿条件下使用和贮存的可靠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Fujitsu计算机音箱产品. 3 试验设备 恒温恒湿试验箱、噪音发生器 4 试验步骤 4.1 环境条件:温度:15℃~30℃,相对湿度:35%~80%. 4.2 取1对(或以上)无包装的合格样品. 4.3 将样品(工作状态下)放入恒温恒湿试验箱内(温度:30°C,RH:90%),2小时后,取出样品,在室温下放 置1小时. 4.4 试验后,检查样品的外观和功能. 5 质量要求 5.1 试验后,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应正常,样品应无异音. 5.2 试验前、后,样品的灵敏度变化须小于3dB. 6 参考文件 《Fujitsu可靠性试验项目》客户数据 7 记录保存年限 《RTC试验报告》750PR002 3年 二. 低温(带操作)试验 1 目的 评价产品在低温条件下使用和贮存的可靠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Fujitsu计算机音箱产品. 3 试验设备 冰箱、噪音发生器. 4 试验步骤 4.1 环境条件:温度:15℃~30℃,相对湿度:35%~80%. 4.2 取1对(或以上)无包装的合格样品. 4.3 将样品(工作状态下)放入冰箱内(温度:0°C),8小时后,取出样品,在室温下放置1小时. 4.4 试验后,检查样品的外观和功能. 5 质量要求 5.1 试验后,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应正常,样品应无异音. 5.2 试验前、后,样品的灵敏度变化须小于3dB. 6 参考文件 《Fujitsu可靠性试验项目》客户数据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2006级用汇总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版)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不同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一般形态结构的观测[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巩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学习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显微测量及显微摄影的操作方法,增强对细胞的形态和真实大小的感性认识。 通过本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的基本观测方法与技术,为进一步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好基础。 [实验原理] 应用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详见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章第一节),同时借助显微镜的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两尺配合使用,进行测量和运算,观察细胞形态,得出细胞的大小。 该实验完成需时6学时。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一、仪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拍摄系统、37℃温箱、镜台测微尺、目镜测微尺等。 二、材料 洋葱根尖切片标本,念珠藻永久装片,兔肝细胞标本,夹竹桃花丝毛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等。 三、试剂 生理盐水,10μg/mL罗丹明123染液(溶于甲醇,避光于4℃保存) [实验步骤] 一、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略微压片,用滤纸条吸去盖玻片四周多余的水分。 2、将上述装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在10×物镜下找到夹竹桃花丝毛细胞清晰的图像。 3、换上暗视野聚光器,调节至最佳位置,通过聚光器上的调中螺旋调节聚光器的中心位置,得到最好的暗视野图像效果。 4、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内部的显微结构和细胞质环流现象,并拍照。 5、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要换用与高倍镜相匹配的暗视野聚光器,重复以上调节步骤。 二、相差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

电脑产品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作 业 指 导 书 WORK INSTRUCTION 文件名称: Doc. Name Fujitsu 产品可靠性试验作业指 导书 Fujitsu’s Product Reliability Test WI 文件编号: Doc. No. WI/750/050 拟制部门: RTC 版 号: A/0

5.1 试验后,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应正常,样品应无异音. 5.2 试验前、后,样品的灵敏度变化须小于3dB. 6 参考文件 《Fujitsu可靠性试验项目》客户数据 7 记录保存年限 《RTC试验报告》750PR002 3年 二. 低温(带操作)试验 1 目的 评价产品在低温条件下使用和贮存的可靠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Fujitsu计算机音箱产品. 3 试验设备 冰箱、噪音发生器. 4 试验步骤 4.1 环境条件:温度:15℃~30℃,相对湿度:35%~80%. 4.2 取1对(或以上)无包装的合格样品. 4.3 将样品(工作状态下)放入冰箱内(温度:0°C),8小时后,取出样品,在室温下放置1小时. 4.4 试验后,检查样品的外观和功能. 5 质量要求 5.1 试验后,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应正常,样品应无异音. 5.2 试验前、后,样品的灵敏度变化须小于3dB. 6 参考文件 《Fujitsu可靠性试验项目》客户数据 7 记录保存年限 《RTC试验报告》750PR002 3年 三. 高温高湿(带操作)试验 1 目的 评价产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使用和贮存的可靠性,并确认胶脚(c ushion)是否影响涂装面(产品如有胶脚(c ushion)贴在涂装面上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Fujitsu计算机音箱产品. 3 试验设备 恒湿恒湿试验箱、噪音发生器 4 试验步骤 4.1 环境条件:温度:15℃~30℃,相对湿度:35%~80%. 4.2 取1对(或以上)无包装的合格样品.

混凝土结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学生用)

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周淼 编 班级::学 号: 理工大学 2018 年9 月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适筋梁的受力过程和破坏特征; 2.验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 3.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实验方法及荷载、应变、挠度、裂缝宽度等数据的测试技术 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初步实验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当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适中时,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表现为典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阶段(I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梁如同两种弹性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梁截面的应力呈线性分布,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当梁受拉区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且最大的混凝土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受拉应变时,在纯弯段某一薄弱截面出现首条垂直裂缝。梁开裂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cr称为开裂弯矩。第二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II阶段):梁开裂后,裂缝处混凝土退出工作,钢筋应力急增,且通过粘结力向未开裂的混凝土传递拉应力,使得梁中继续出现拉裂缝。压区混凝土中压应力也由线性分布转化为非线性分布。当受拉钢筋屈服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y称为屈服弯矩。第三阶段——破坏阶段(III阶段):钢筋屈服后,在很小的荷载增量下,梁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裂缝的高度和宽度进一步发展,中和轴不断上移,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曲线渐趋丰满。当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时,压区混凝土压碎,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此时,梁承担的弯矩M u 称为极限弯矩。适筋梁的破坏始于纵筋屈服,终于混凝土压碎。整个过程要经历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这种破坏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三、试验装置

可靠性测试规范

手机可靠性测试规范 1. 目的 此可靠性测试检验规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挖掘由设计,制造或机构部件所引发的机构部分潜在性问题,在正式生产之前寻找改善方法并解决上述问题点,为正式生产在产品质量上做必要的报证。 2. 范围 本规范仅适用于CECT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手机电气特性测试。 3. 定义 UUT (Unit Under Test) 被测试手机 EVT (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 工程验证测试 DVT (Design Verification Test) 设计验证测试 PVT (Product Verification Test) 生产验证测试 4. 引用文件 GB/T2423.17-2001 盐雾测试方法 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Ab:低温) GB/T 2423.2-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Bb:高温) GB/T 2423.3-199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Ca:恒定湿热) GB/T 2423.8-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自由跌落) GB/T 2423.11-199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Fd: 宽频带随机振动) GB 3873-8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手机成品检验标准》XXX公司作业指导书 5. 测试样品需求数 总的样品需求为12pcs。 6. 测试项目及要求 6.1 初始化测试 在实验前都首先需要进行初始化测试,以保证UUT没有存在外观上的不良。如果碰到功能上的不良则需要先记录然后开始试验。在实验后也要进行初始化测试,检验经过实验是否造成不良。具体测试请参见《手机成品检验标准》。 6.2 机械应力测试 6.2.1 正弦振动测试 测试样品: 2 台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精)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总是依赖于技术和实验手段的进步,所以学习细胞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至关重要。 实验一普通显微镜及其使用(装片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油浸系的原理、使用方法、保护要点。 2、参观了解其他各类显微镜。 二、材料:普通光学显微镜及其他显微镜、细菌标本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 三、方法和步骤: 1、介绍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调焦螺旋。 光学部分:接目镜、物镜、反光镜、聚光器。 2、油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原理:油镜头的晶片细小,进入镜中的光线亦少,光线经聚光器,通过载玻片进油镜时,由于空气介质和玻璃介质的折射率不一样,光线因折射而损失,使视野更暗。在载玻片和油镜之间加上和玻璃折光系数相同的香柏油,光线直接进入镜头,不发生折射,视野明亮,便于观察。 3、如何维护显微镜:机械部分的维护,光学部分的维护。 4、注意事项: (1)观察油镜载片时,先在载片上有菌影的地方滴1-2滴香柏油,然后放载物台中央,眼侧面看,慢慢降低油镜浸入香柏油中,镜头几乎接触标本。再用左眼在接目镜观察,同时慢慢旋动粗螺旋提起镜筒至能模糊看到物象时,再转动微调螺旋,直至看清晰为止。注意镜头离开油,就不能看清,重新按刚才的步骤进行。 (2)油镜使用过后,立即用擦镜纸擦拭镜头,如油渍已干,则可用香柏油粘二甲苯擦拭镜

头,再用干净擦镜纸擦去二甲苯。 5、观察几种细菌标本片。 6、示教看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 四、作业及思考题: 1、油镜的原理是什么? 2、光线强弱如何调节?与哪些部件有关? 实验二、细胞膜的渗透性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由于溶质透入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相同。 实验用品 一、器材 50ml烧杯, 试管(1~10cm), 10ml移液管, 试管架。 二、材料 羊血。 三、试剂0.17mol/L氯化钠,0.17mol/L氯化胺,0.17mol/L醋酸胺,0.17mol/L硝酸钠,0.12mol/草酸胺,0.12mol/硫酸钠,0.32mol/葡萄糖,0.32mol/甘油,0.32mol/乙醇,0.32mol/丙酮。 实验方法 一、羊血细胞悬液 取50ml小烧杯一个,加1份羊血和10份0.17mol/L氯化钠,形成一种不透 明的红色液体,此即稀释的羊血。

可靠性试验管理规范(含表格)

可靠性试验管理规范 (IATF16949-2016/ISO9001-2015) 1.0目的: 为规范可靠性试验作业流程,保证出货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特制定本检查指引。 2.0适用范围: 适用制造中心生产的所有机顶盒试验及其他客户所要求试验的产品。 3.0名词定义: 无 4.0职责: 品保课负责落实本指引规定相关事宜,各相关部门配合执行。 5.0作业内容: 5.1 试验要求与标准不同客户的产品要求与标准都有差别,具体选择参照不同客户的要求与标准执行。 5.2 试验项目: 5.2.1高温老化试验: 试验员对量产的机顶盒进行高温老化试验,具体操作与标准请参照《高温老化作业指导书》执行;并将结果记录与【高温老化报表】中。如在老化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需及时反馈到QE和工程人员分析并记录与【可靠性试验不合格分析改善报告】。 5.2.2 高低压开关冲击试验:

1)试验前,将接触调压器电源根据试验要求进行电压调整; 2)每个产品根据机型电压范围,在90V、135V、260V各电压段每4分钟切换一次电压,通电3分钟,再断电1分钟,冲击时间至少1小时。具体操作与标准请参照《高低压开关状态试验作业指导书》执行,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高低压开关状态试验报表】中。如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需及时反馈到QE和程人员分析并记录与【可靠性试验不合格分析改善报告】。 3)每天对高低压冲击仪器的输出高、中、低电压用万用表进行电压点检,并将点检结果记录在【高低压冲击电压点检表】。 5.2.3 模拟运输振动试验: 将QA抽检后的产品按每天订单量的2%进行振动试验,具体操作与标准请参照《模拟运输振动作业指导书》执行,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模拟运输振动测试报表】中。如在测试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需及时反馈到QE和工程人员分析并记录与【可靠性试验不合格分析改善报告】 5.2.4 恒温恒湿试验: 将QA抽检后的产品按每个订单量抽取5台进行高、低温试验,具体操作与标准请参照《恒温恒湿作业指导书》执行,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恒温恒湿测试报表】中。如在测试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需及时反馈到QE和工程人员分析并记录与【可靠性试验不合格分析改善报告】 5.2.5 跌落试验: 将QA抽检报的产品均需做一角三梭六面跌落试验,跌落试验的数量至少为1箱,具体操作与标准请参照【跌落试验作业指导书】执行,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跌落测试报告】中。如在测试后出现不良现象需及时反馈到QE和工程人员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编写毕守一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试样制备 实验二含水率试验 实验三密度试验 实验四液限和塑限试验 实验五颗粒分析试验 实验六固结试验 实验七直接剪切试验 实验八击实试验 土工试验复习题

实验一试样制备 一、概述 试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具备一个统一的试样制备方法和程序。 试样的制备可分为原状土的试样制备和扰动土的试样制备。对于原状土的试样制备主要包括土样的开启、描述、切取等程序;而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风干、碾散、过筛、分样和贮存等预备程序以及击实等制备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试样的制备是土工试验工作的首要质量要素。 二、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1)孔径0.5mm、2mm和5mm的细筛; (2)孔径0.075mm的洗筛; (3)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的台秤; (4)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和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

(5)不锈钢环刀(内径61.8mm、高20mm;内径79.8mm、高20mm或内径61.8mm、高40mm); (6)击样器:包括活塞、导筒和环刀; (7)其他: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器、喷水设备、凡士林等。 三、试样制备 (一)原状土试样的制备步骤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土样。 2、检查土样结构,若土样已扰动,则不应作为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3、根据试验要求确定环刀尺寸,并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直至土样高出环刀,制样时不得扰动土样。 4、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平整环刀两端土样,然后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5、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 6、从切削的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供测定含水率以及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试验之用。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目录 一.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一、几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二、参观电子显微镜及生物超薄切片标本制备 二.细胞形态结构 实验三、细胞大小的形态观察——测微尺的使用 实验四、细胞活体染色技术 实验五、植物细胞骨架光学显微观察 实验六、胞间连丝观察 三.细胞化学 实验七、鉴定RNA的细胞化学方法——Branchet反应 实验八、DNA显色的观察——Feulgen反应 实验九、固绿染色法鉴定细胞内酸性蛋白与碱性蛋白 实验十、多糖及过氧化酶的显示 实验十一、核仁组成区的银染显示与观察 四.细胞生理 实验十二、细胞膜的通透性 实验十三、细胞电泳 五.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实验十四、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融合 实验十五、植物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实验十六、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十七、动物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六.细胞化学成分的分离 实验十八、细胞器的分离、纯化——细胞分级分离 实验十九、荧光的细胞化学测定 实验二十、细胞活力的鉴别 实验一几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普通显微镜提高分辨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基本原理 一般实验室经常使用的光学显微镜都是由物镜、目镜、聚光器和光阑组成,普通显微镜它们的放大原理及光路图如下: AB物体.A1B l第一次成像,A2B2第二次成像,O l目镜.O2物镜, F1为O l的前焦点,F2为O2的前焦点 各种光学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原理基本相同,各种特殊用途的光镜不过只是在光源、物镜、聚光器等方面作了改动,或在其它方面增设了某些特殊的设备。 (二)几种光学显微镜 l、普通光学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也叫复式显微镜,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显微镜。它适于观察一般固定的,有色的透明度较高的标本。其最大分辨力一般为0.2微米,从构造上可分光学、机械和电子三大系统。 2、暗视野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是以丁达尔现象(Tyndall phenomenon)(即光的微粒散射现象)为基础设计的,它使用了特殊的聚光器进行斜射照明,因光源中心束不直入物镜,所以视野黑暗,而被检细胞器因斜射照明发生衍射和反射,所以发亮可见。暗视野显微镜可用增加光照方法增加物体与背景的反差,因而可观察到0.2—0.004微米直径的微小粒子,但它分不清被检物的细微构造,它常用于观察物体的存在与运动。而暗视野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主要在于聚光器的不同,致使照明方法有别。确切地说,称暗视野显微镜为暗视野照明更为贴切。它是照明光线仅照亮被检样品而不进入物镜。使视野背景暗黑,样品明亮的照明方法。 3、相差显微镜: 相差是指同一光线经过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其相位发生变化并产生的差异。相位是指在某一时间上,光的波动所达到的位置。

CAD上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 (试行) 一、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1、有实验教学手册,按手册要求填写,若无则采用统一实验报告封面。 2、报告一律用钢笔书写或打印,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3、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 4、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原始记录,须经实验指导教师签字或登记。 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1、采用统一的封面。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手写或打印,手写一律用钢笔书写,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报告内容要求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过程、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心得等方面内容。 2、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题目、实习任务与要求、实习具体实施情况(附上图表、原始数据等)、实习个人总结等内容。 3、课程设计报告或说明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总体方案、方案设计与分析、所需仪器设备与元器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收获体会、参考资料等方面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教务处 2009-8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绘图(CAD) 实验项目AutoCAD二维绘图实验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 2016年11月日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书09年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工作原理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光学部分: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 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3.油镜的使用原理 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器材 1.永久切片 2. 溶液或试剂:香柏油、二甲苯。 3. 仪器或其他用具: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操作步骤 1.观察前的准备 (1)显微镜的安置,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源 2.显微镜观察

(1)低倍镜观察 (2)高倍镜观察 (3)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提升聚光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3.显微镜用毕后的处理 观察完毕,上升镜筒,用擦镜纸和二甲苯清洗镜头,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五、思考题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滴加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 实验二胞间连丝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加深对胞间连丝功能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有许多原生质的细丝,称胞间连丝。相邻细胞的胞间连丝相互联接,在细胞间的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中起桥粱作用,并使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协调一致,使植物体成为统一的有机体。用合适的植物细胞为材料,经简单处理,即能方便地看到胞间连丝。 三、实验材料 红辣椒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柿胚乳细胞间胞间连丝切片 四、实验步骤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上机)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格式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袁守利编 汽车工程学院 2005年9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1)学生在学习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伯努利方程实验、动量方程实 验,实现对基本理论的验证。 2)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水柱(水银柱)、U型压差计、毕托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等流体力学常用的测压、测流量装置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有基本认识。 2.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3.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相关章节。 4.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5. 实验改革与特色 根据实验内容和现有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学生自己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1.观察流体流经实验管段时的能量转化关系,了解特定截面上的总水头、测压管水头、压强水头、速度水头和位置水头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各种水头的测试方法和压强的测试方法。 3.掌握流量、流速的测量方法,了解毕托管测速的原理。 二、实验条件 伯努利方程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 图一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 细管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3.量杯14回水管15.实验桌 2.工作原理 定压水箱7靠溢流来维持其恒定的水位,在水箱下部装接水平放置的实验细管8,水经实验细管以恒定流流出,并通过调节阀11调节其出水流量。通过布置在实验管四个截面上的四组测压孔及测压管,可以测量到相应截面上的各种水头的大小,从而可以分析管路中恒定流动的各种能量形式、大小及相互转化关系。各个测量截面上的一组测压管都相当于一组毕托管,所以也可以用来测管中某点的流速。 电测流量装置由回水箱、计量水箱和电测流量装置(由浮子、光栅计量尺和光电子

电磁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题目利用Matlab模拟点电荷电场的分布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电气xxxx班 任课老师xxxx 实验日期2010-10

电磁场理论 实验一 ——利用Matlab 模拟点电荷电场的分布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单个点电荷及一对点电荷的电场分布情况; 2.学会使用Matlab 进行数值计算,并绘出相应的图形; 二.实验原理: 根据库伦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这两个电荷的电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电荷的连线上,两电荷同号为斥力,异号为吸力,它们之间的力F 满足: R R Q Q k F ? 212 = (式1) 由电场强度E 的定义可知: R R kQ E ? 2 = (式2) 对于点电荷,根据场论基础中的定义,有势场E 的势函数为 R kQ U = (式3) 而 U E -?= (式4) 在Matlab 中,由以上公式算出各点的电势U ,电场强度E 后,可以用Matlab 自带的库函数绘出相应电荷的电场分布情况。 三.实验内容: 1. 单个点电荷 点电荷的平面电力线和等势线 真空中点电荷的场强大小是E=kq /r^2 ,其中k 为静电力恒量, q 为电量, r 为点电荷到场点P(x,y)的距离。电场呈球对称分布, 取电量q> 0, 电力线是以电荷为起点的射线簇。以无穷远处为零势点, 点电荷的电势为U=kq /r,当U 取

常数时, 此式就是等势面方程.等势面是以电荷为中心以r 为半径的球面。 平面电力线的画法 在平面上, 电力线是等角分布的射线簇, 用MATLAB 画射线簇很简单。取射线的半径为( 都取国际制单位) r0=, 不同的角度用向量表示( 单位为弧度) th=linspace(0,2*pi,13)。射线簇的终点的直角坐标为: [x,y]=pol2cart(th,r0)。插入x 的起始坐标x=[x; *x].同样插入y 的起始坐标, y=[y; *y], x 和y 都是二维数组, 每一列是一条射线的起始和终止坐标。用二维画线命令plot(x,y)就画出所有电力线。 平面等势线的画法 在过电荷的截面上, 等势线就是以电荷为中心的圆簇, 用MATLAB 画等势 线更加简单。静电力常量为k=9e9, 电量可取为q=1e- 9; 最大的等势线的半径应该比射线的半径小一点 r0=。其电势为u0=k8q /r0。如果从外到里取7 条等势线, 最里面的等势线的电势是最外面的3 倍, 那么各条线的电势用向量表示为: u=linspace(1,3,7)*u0。从- r0 到r0 取偶数个点, 例如100 个点, 使最中心点的坐标绕过0, 各点的坐标可用向量表示: x=linspace(- r0,r0,100),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形成网格坐标: [X,Y]=meshgrid(x)。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 r=sqrt(X.^2+Y.^2), 在乘方时, 乘方号前面要加点, 表示对变量中的元素进行乘方计算。各点的电势为U=k8q. /r, 在进行除法运算时, 除号前面也要加点, 同样表示对变量中的元素进行除法运算。用等高线命令即可画出等势线 contour(X,Y,U,u), 在画等势线后一般会把电力线擦除, 在画等势线之前插入如下命令hold on 就行了。平面电力线和等势线如图1, 其中插入了标题等等。越靠近点电荷的中心, 电势越高, 电场强度越大, 电力线和等势线也越密。

可靠性测试规范之盐雾试验作业指导书

核准: 审核: 作成:袁媛 盐雾试验作业指导书 版 本 B0 制订部门 品质部 页次 1/7 生效日期 2020.05.11 1. 0目的 指导作业,规范操作,提升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赖性。 2. 0范围: 所有需要盐雾测试的产品。 3. 0定义: 盐雾试验:利用盐水喷雾腐蚀来检验和鉴定电镀层封孔性之好坏,以及对镀层耐腐蚀性和对基 体保护性能的测试;或试样无表面处理时本身耐腐蚀的能力。 4. 0权责 品管部负责取样、测试、判定。 5.0设备、药品及操作条件 5.1盐水喷雾试验机 5.2氯化钠(分析纯)溶液(5%)、溶液使用纯水配制,紧急时可使用纯净水替代。 5.3操作条件 项 目 试 验 中 备 注 盐水质量百分比浓度(%) 5±0.1 盐水不得重复使用 盐水PH 值 6.5-7.2 测定收集的盐雾溶液 压缩空气压力(kgf/cm 2) 1.00±0.1 经过现场校验和认证 喷雾量(ml/80cm 2/hr) 1.5+0.5 连续不得中断,至少8H 以上 压力桶温度 47±20C 试验室温度和湿度 35±20C,90% RH 以上 样品放置角度 15°-25° 附角度参照图 试验时间(hr) 参考本文件7.0条款 6.0 试验 6.1试样准备: 在试样准备以及试验结束取样观察全过程中,不可裸手接触试样,应全程戴一次性手套或 手指套,以保护试件电镀面不被汗渍及其它外来物污染。在用手套或手指套防护下,将镍片用双面胶粘在治具上,单个产品间距不少于20mm 。 6.2试样摆放: (1)试样不应摆放在盐雾直接喷射到的位置。

核准: 审核: 作成:袁媛 盐雾试验作业指导书 版 本 B0 制订部门 品质部 页次 2/7 生效日期 2020.05.11 (2)在盐雾试验箱中被试面与垂直方向成15°~ 25°,并尽可能成20°,对于不规则的试样, 例如整个工件都是被试面,也应尽可能接近上述规定。 -带材测试:带材对折30°~50°之间,垂直放置在盐雾箱内。 20° 40° -镍片测试:借助辅助治具,确保试样被试面与垂直方向成15°~ 25° (3)试样可以摆放在试验箱不同水平面上,但不能接触箱体,也不能相互接触,单个试 样件间距不得小于20mm 。试样或其支架上的滴液不得落在其他试样上。 6.3 试验后试样的处理: (1)试验结束后取出试样,用温度不高于40℃的清洁流动水轻轻清洗以除去试样表面残留 的盐雾溶液,接着在距离试样约300mm 处用气压不超过300kPa 的空气立即吹干.或者 清洗后用无尘布轻轻吸干试件表面水份. 电镀面 错误摆放方式试件表面水渍印 试件不可纵向放 置上下间会滴液 L 型电镀面 电镀面

电热膜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电热膜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修订日期修订 单号 修订内容摘要页次版次修订审核批准 2011/03/30 / 系统文件新制定 4 A/0 / / / 批准:审核:编制:

电热膜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检验方法 1 功率试验开始时记录好功率,测试完成后与开始 功率对比。不能超出+5/-10的标准。 功率测试仪 2 绝缘强度耐压连接线线芯表面镀锡,剥线时切口整齐。芯 线于金属膜之间施加交流电1500V,5mA, 50HZ,历时3S不击穿。 用耐压测试仪测试 2 浸水耐压测试将发热组件一半浸入水中,铆接处露出水 面,用交流1500V,50HZ,整定电流5mA, 历时3S不击穿。 用耐压测试仪测试 3 泄漏电流 1.06倍额定电压下,其泄漏电流≤0.25mA。用泄漏电流测试仪测试 4 铆接力端子与连线铆接牢固,30N拉力1min不得 松动。 用推拉力计测试 5 可靠性试验装机额定电压下长期工作,正常使用寿命不 低于3000小时。 按规定要求通电测试 备注: 1在产品的额定电压通电前按上述的检验方法检查,在3000小时运转后再按上述方法检查。 2产品可靠试验基本上按上述顺序进行,如果某些试验项的结果与进行该项试验的先后顺序无关,试验顺序可以变动; 3试验应在无强制对流空气且环境温度为20℃±45℃的场所进行; 4首样检验、试制新产品、产品在设计、工艺、材料有重大改变时,上述每项都必须检验。 其余则可以根据客户或送检部门要求检验其中一项、几项或全部项目; 5可靠性试验时如有任一试验条款中任一试品不合格,则判该批为不合格,要求改进后重新送样,并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试; 6可靠性试的样本数量不少于10只; 7本作业指导书引用标准有(标准如有修订或换版则以最新版为准), 试验中不完善的项

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 班级:生科142 姓名:旷江 学号:10143131 组号: 2 小组成员:旷江、韦立尧、莫霞指导老师:范立强、李鹏飞 华东理工大学 应用生物学系

摘要 本次细胞生物学实验通过细胞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技术,细胞化学,细胞生理,细胞培养与分析,细胞周期分析,细胞成分分离与分析,细胞增殖与染色等技术对动植物细胞进行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细胞生理过程的研究、细胞培养与细胞分析、细胞冻存与复苏等,以此来研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 关键词:细胞增殖、细胞染色、冻存复苏、生理过程、形态结构

Abstract The cell biology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cell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bservation technique, cytochemistry, cell physiology, cell culture and analysis, cell cycle analysis, cell fractionation and analysi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taining. Observation of cell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cell culture and cell analysis, cell cryopreservation and resuscit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plants, functions and a variety of laws of life. Key words: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staining, cryopreservation,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morphological structur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实验指导书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实验指导书 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课程组 2011年9月

前言 本实验是为了配合《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的理论学习而专门设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更高级课程和信息智能化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书共分为八个实验:1.产生式系统实验;2.模糊推理系统实验;3.A*算法求解8数码问题实验;4.A*算法求解迷宫问题实验;5.遗传算法求解函数最值问题实验;6.遗传算法求解TSP问题实验;7.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实验;8.基于神经网络的优化计算实验。每个实验包括有:实验目的、实验容、实验条件、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和实验报告等六个项目。 本实验指导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实验的教学大纲;第二部分是介绍八个实验的容。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实验指导书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人工智能课程组 2011年9月

目录 实验教学大纲 (1) 实验一产生式系统实验 (4) 实验二模糊推理系统实验 (7) 实验三A*算法实验I (12) 实验四A*算法实验II (15) 实验五遗传算法实验I (17) 实验六遗传算法实验II (22) 实验七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实验 (25) 实验八基于神经网络的优化计算实验 (29)

实验教学大纲 一、学时:16学时,一般安排在第9周至第16周。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运行环境:PC机、Visual C++ 6.0、Matlab 7.0。 三、实验项目及教学安排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 平台实验容学 时 类型教学 要求 1 产生式系统应用VC++ 设计知识库,实现系统识别或 分类等。 2 设计课 2 模糊推理系统应 用Matlab 1)设计洗衣机的模糊控制器; 2)设计两车追赶的模糊控制 器。 2 验证课 3 A*算法应用I VC++ 设计与实现求解N数码问题的 A*算法。 2 综合课4 A*算法应用II VC++ 设计与实现求解迷宫问题的A* 算法。 2 综合课5 遗传算法应用I Matlab 1)求某一函数的最小值; 2)求某一函数的最大值。 2 验证课6 遗传算法应用II VC++ 设计与实现求解不同城市规模 的TSP问题的遗传算法。 2 综合课 7 基于神经网络的 模式识别Matlab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字识 别设计; 2)基于离散Hopfiel神经网络 的联想记忆设计。 2 验证课 8 基于神经网络的 优化计算VC++ 设计与实现求解TSP问题的连 续Hopfield神经网络。 2 综合课 四、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单独按五分制评定。凡实验成绩不及格者,该门课程就不及格。学生的实验成绩应以平时考查为主,一般应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其平时成绩又要以实验实际操作的优劣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对于实验课成绩,无论采取何种方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 1.检测范围 1.1 厂房、仓库、综合楼及其他生产建(构)筑物。 1.2 住宅楼、办公楼、宾馆、酒店等民用建筑物。 2.检测依据 2.1有关标准和规程 2.1.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T 50292-1999; 2.1.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2008; 2.1.3《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1999(2004年版); 2.1.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2.1.5《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 252:2009; 2.1.6《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2.1.7《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2.1.8《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3:2007; 2.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2.1.10《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1.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1.12《砌体工程现场验收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11; 2.1.1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1.14《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砼强度技术规范》CECS 02:2005; 2.1.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1.16 现行有关规程、规范。 2.2 各变电站建(构)筑物竣工验收资料。 2.3 各变电站历年加固、改造及维修记录。 3.检测鉴定实施程序 检测步骤为:初步调查——确定检测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详细调查——补充调查(必要时)——各项检测鉴定结果评定——检测鉴定报告。 4.检测内容 4.1初步调查:(全部) 4.1.1 收集图纸资料;调查建筑物使用历史。 4.1.2 建(构)筑物实物与现有资料进行初步核对;调查建筑物实际使用条件和内外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