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它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学生更多的思索、探求知识的空间,同时,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采用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从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与社会环境,相反,它一方面要弘扬学生与学校(社区)的个性特征,一方面要兼顾学科特征和时代特点。各地学校如何结合当地实际与地理文化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开发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来促进乡土地理教学,这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它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个性化、创造性的课程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来实现的。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地形: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地质构造:名称、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开发现状、前景,气象及气候资源:气象要素的分布及特点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开发现状、水污染及环境保护,自然带及其森林、草场资源:类型、分布、利用现状和保护,灾害性的地理现象:台风、梅雨、伏旱、滑坡、地震、泥石流。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农业生产及农业布局,专门市场的布局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保护,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及地位,环境污染的种类、现状、影响和防治,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格局及变化,著名学者的重要理论及其意义。这对学习者感知地理、认识地理提供了载体,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就要发挥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或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课程资源,课程要体现本地区特殊的人文色彩,对本土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体现本土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还是乡土文化,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一方面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是怎样奋斗过来的,另一方面,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说家乡话,靠一方水土养育成长的学生又有几人了解家乡的地理文化。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合作构建乡土地理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做好三件事:

1、组织学习小组

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由4-6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及善于调节众人关系的人作为小组长,主持小组的工作,并同时确定其他各成员的分工,如负责文献资料或网络信息查询的,负责社会调查访问的,负责文献资料整理与打印的等,总之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建立后,各小组都要先进行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常识: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调查工作的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课题总结、成果的展示与汇报等等。让他们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科学选择,确定主题

科学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老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的主题。

在选题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找好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二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

在这个方面,我最常用方法的就是结合课堂教学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乡土地理知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地理《远古的居民》这一节中的“海陆位置的优势”时,我就结合惠安现状简单说了一下“海陆位置”的特征,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惠安最大的地理优势是什么?”没想到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在下课后,纷纷问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就顺手推舟,让他们去找答案,去考证一番,建议他们去参观找找资料,去斗尾港实地考证一下,由此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3、制定计划

在主题确定之后,就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课题研究小组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内容,认真讨论,精心设计最佳的活动方案:选择社会调查的对象,采访的人,计划收集资料,分析社会调查表、研究调查进展,预期成果及完成时间。最后在老师指导下,由小组长执笔,认真、规范地写好课题计划表。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究过程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析,鉴别材料的真伪及创造性地处理材料。

1、收集材料,帮助学生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小组成员按照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分工,自主地开展收集材料。材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由于我们的教学一般都局限在教室里,这难以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学习、探究,要求他们都带上笔和笔记本,随时记录活动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感受,每一个想法。在指导《中国的海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就曾牺牲节假日的时间,陪学生一起到斗尾港调查,走访了造船厂和修船厂建设工地,并指导学生做详细记录,并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开发校本课程,就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感性的材料。

(2)组织学生访谈调查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访谈调查,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并做好详实的记录,这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做访谈调查,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3)组织学生查阅资料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上网。我就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并把它积累起来。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甚至指导他们到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党史办公室等去收集材料。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地收集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技能。

2、筛选整理材料,进行讨论,撰写小论文

对于所收集到的繁多的材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加工处理。我的做法通常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来整理材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最后通过总结,撰写小论文。如在《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性学习中,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就进行讨论,整理材料,并最后写了一篇质量较高的小论文。

(附:论文提纲:

①斗尾港简介②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历史③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④对斗尾港的保护⑤对斗尾港发展的思考)

3、成果的交流展示

让学生们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质疑,交流研讨,老师做有针对性的点评。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大家都有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竞争、合作中共同成长。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注重的是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学会发现的目的,但老师在这过程中,并不是就无所为,而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因为,老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多研习一些理论书籍或参加培训等,从理念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二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多看当地的一些报纸,多了解本地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身乡土地理的储备,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一人类命运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上生活,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地理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地理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人文地理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遵循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要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地理与现实相结合,鼓励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走访相关的部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汲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始终处于一个重要地位,体现其主体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地理,感悟地理,培养他们的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5677745.html,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作者:何湘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 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师与生所处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科技人文、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反映人们文化心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家乡观念和爱国热情。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对周边的地理现象与事物积极探索,主动求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中寻找乡土地理素材,并把这种素材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加以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科学的魅力,丰富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有益延伸和良好补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乡土地理结合学生周边实际,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自主地去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将理论学习转变为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地理空间和地理过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方法表达出来,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爱国热情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

重视乡土地理教育1

重视乡土地理教育,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以兰考县为例 刘晓东*林程吉朱毅陈丹静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乡土地理教育的功能,乡土地理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兰考县高中阶段乡土地理教育的现状;最后根据兰考县乡土地理资源的概况提出了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基本思路。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育功能;乡土认知现状 中国图书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的推广,乡土地理教育出现并逐步确立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地位,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1] ,乡土地理成为初中生的必修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和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建议有三十多条,集中体现在活动建议中要求结合本地实际[2];乡土地理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载体。广大的中学地理教师明确乡土地理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以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地理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1 乡土地理教育的承载的主要教育功能 爱国之道,始于爱乡。乡土地理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以区域和乡土为学习载体的地理新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乡土地理教材编写能够为地理教材理论研究积累素材;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 1.1乡土地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载体 我国乡土地理教育产生于清末反抗外来侵略、保国保种的民族救亡运动中;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内凡是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也是乡土地理比较繁荣的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知识讲授,因而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乡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开了一个窗口[3]”。乡土风物、民俗真实可感,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包含着乡情教育,学习乡土知识自然可以产生对于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使爱国和爱乡之情真是可感,新课程要求的情感目标因此更容易落实。 1.2乡土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乡土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测量、去观测,到社区、工厂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调查,上网收集资料,这个过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科研立项 通讯联系地址:lxdxl@https://www.360docs.net/doc/ec15677745.html, 作者简介:刘晓东(1988-),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7级本科生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必备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机、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 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三)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地理)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地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写调查报告和地理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读图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二、课程背景 根据关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地理教学的教材建设应该由国家统编教材、地区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是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那么如何界定校本课程的地位是编写的关键,因为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之所在。现行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既提供了指导思路,也为校本课程的建设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加强地理学习能力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中学尤其是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和突破口。因而在完成统编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做好活动和选修课的设计安排是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统编教材有机补充的校本课程,应该为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开设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案。所以把校本课程定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能力培训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的选修课、活动课教材的层面上,既可以避免内容上和统编教材的冲突与雷同,又可以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对统编教材的内容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予以有机补充。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船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目录 第一节基本概况……………………………………第二节地理交通……………………………… 第三节资源环境…………………………………… 第四节行政区划………………………………… 第五节历史沿革………………………………… 第六节农业情况………………………………………第七节工业状况………………………………………第八节人文景观………………………………………第九节乡风民俗………………………………………第十节物华天宝………………………………………

一、基本概况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除丰富的石油资源外,还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刚砂、金、铁、锰等矿产资源。工业有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服装、食品等部门。土特产品有元明粉、羊毛、驼毛、蚕豆、花海瓜等。市内有昌马石窟、昌马岩画、汉长城及烽燧、火烧沟遗址、干海子候鸟保护区、老君庙、孙健初纪念碑等名胜古迹。 玉门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石油工业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为了服务油田发展,原玉门县从玉门镇(现为玉门新市区)迁至老市区,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为地级市,1961年市局分家,玉门市改为县级建制。1999年中国石油企业改制重组,将玉门石油管理局分设为玉门油田分公司和玉门石油管理局。2002年国务院批准酒泉撤地设市,玉门市被确定为甘肃省直辖市,由酒泉市代管。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迁址获得国务院、民政部、省政府、酒泉市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同年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在酒泉市新城区奠基,石油企业"下山工程"正式启动。 二、地理交通 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部,位于东经96°15′-98°30′,北纬39°40′-41°00′之间,东临钢城嘉峪关和古城酒泉,西通国际旅游城敦煌,南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达中蒙边境,是甘肃省距离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并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前期论证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现在也应成为我们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 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加德纳认为这7 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正是这7 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二)自我评估 我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品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宗旨,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隐性课程,已基本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内部设施完善,微机室、多媒体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齐全,图书、音像资料完备。 现有任课教师19名,大专学历达标率100%,40岁以下教师占88.8%,且素质较高。经过理论培训,外出学习,课题研究,教师思想观念先进,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居全县上游,具有初步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逐渐增强,学校特色日渐突出。在信息技术、科研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英语教学、语文读写同步运行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珍惜时间,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 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 6、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研究

《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研究》 2008—2009学年度春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2009.2——2009.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服务”的思想,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模式。坚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按课题研究方案运作,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宣传、边推广的操作过程,不断丰富科研的内涵,不断推出科研的成果,不断拓展学校的特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1、学习规章制度。为了使课题研究管理工作更科学,课题组实行了考评制,制定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考核条例》。包括:向课题组教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每学期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作为课题组成员,本学期将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扎扎实实的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2、注重过程。课题研究重在过程,学校对教师科研过程的监控,实施课题全程管理,让每一位教师都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不仅能确保课题的质量,更能确保教师健康地发展。课题组先集体备好课,本人在此基础上纳入自己的思想进行修改、上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评课,综合成员的意见,形成材料。 3、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广泛,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师生拥有了自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使网络成了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的实质性的变革,使学生对信息的获取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就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而言,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应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如在教材编写上没有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同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于教学,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就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所以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重要的途径,是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以往认为农村校本课程资源贫乏的认识和目前课程过 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地方及学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和科技创新 2、研究的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保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农村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农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村中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德育新途径,达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苏北中学陈敏儿 摘要:阐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乡土地理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活化、深化地理教学。如通过分析樟林港的变迁来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的形成、布局、乃至商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将乡土环境地理方面探讨和课文知识相结合,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生态农业樟林古港交通运输区域发展一、概述 乡土地理教材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中山川、村镇、农田、道路、天气变化等感觉经验,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感受先人们的拼搏奋斗精神,珍惜前辈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

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类型

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石玉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地全新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基于学生地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地综合运用地课程形态;它有独特地先进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是没有具体地教材内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经过校本化,才能全面实施落实到位,才能体现本课程地理念.于是,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地宗旨,深入进行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地实践、研究和开发,对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地形式进行合理设计、全面协调,构建了我校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地校本课程特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类型地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地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和活动目地要根据学生地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与生活联系,只有这样才切实可行.在实践中,我认为可做如下几种类型地尝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观察观测型 这是一种带有实习性地活动类型,从观察到地各种乡土地理现象和观测地数据来印证课本上地地理学原理. ()气象观测.我们利用地理地气象设备观测气温、气压、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和风速、日照和云量等气象要素.根据观测地数据,结合物象和天气谚语,作基本地天气预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土壤观察.我们选择富有代表性地地段,从土壤剖面上观察我市主要土壤类型棕壤地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新生体和酸碱度,鉴定土壤地类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野外考察型 ()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地考察地点如宣化北山、黄羊山等,考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风蚀和水蚀地貌、倒置地形、小型冲积扇等.了解它们地形态,分析它们地成因,评估它们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河流功能考察.我门组织学生对于城市境内地主要河道——洋河、柳川河进行沿河考察,看看在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发挥得如何.水体有无污染,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生态农业考察.我们选择我市典型地生态农业示范区如城郊型特色农业——宣化葡萄等,考察生态农业区地地格局,了解生态农业究竟有哪些好处,与农村脱贫致富有什么关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调查研究型 调查地内容可以是我市旅游资源调查、环境污染源调查、工业布局调查、城市规划调查、交通状况调查、一个乡村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小区绿化现状调查、一个街道或居委会地人口调查,以及乡土文化、历史遗产、民居聚落、基础设施调等等.通过调查,撰写出有论点、有事实、有分析、有解决问题对策地调查报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旅游揽胜型 京西第一府旅游区文物古迹众多,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个“京西第一”,具有深厚地文化底蕴.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宣化古城地雄姿,体验塞外古城地风土人情.这里还有京西第一钟楼——清远楼,京西第一鼓楼——镇朔楼,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张世卿墓,京西第一砖雕——宣化五龙壁砖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极楼、九龙壁等景观,丰富精深地古城文化、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旅游活动课的开设为例 生地教研组 校本课程是学校或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学校、教师、学生),设计、组织并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是学校一级的课程,是学校自定的课程,因而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获得知识、参与生活、增加体验、实现创新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贯彻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都允许和鼓励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的存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我国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校本课程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岗教师还是职前教师,都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如何组织实施好校本课程,本人认为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条件;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其中理论基础是支撑;环境条件是基础;设计及实施是根本。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对于基层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要求并不很高,主要是指能够直接指导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开发实施的目的以及教师的基本理念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国家统一的核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要为基础的,难以顾及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校

本课程直接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兴趣和发展中的不足、缺陷,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完善学校办学的个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实践和行动的指南,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体现下列理念。 课程观:课程是教育情景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 学生观:学生不仅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 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二、环境条件分析 环境条件分析包括:(1)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如社会变革、社会期望、地区状况、社会教育资源等。(2)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如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学生需求、校风等。 我们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学校,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条件较好、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多,他们在旅游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更加强烈。同时,由于不具有像走读生那样在家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发展兴趣特长的机会就会受到学校统一安排的限制。 旅游活动课的开设,可以直接解决我校学生这两个现实问题。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鼓励(如每年五一和十一的长假安排),人们外出旅游的频率增加,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旅游区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在这方面学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学校课程开发的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视角、新的焦点。通过年的课改实验工作,结合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经过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专题研究,特制定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供校本课程开发究。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三个面向”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本校的优势,自主开发和运用本校的课程。积极开展学校课程开发与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努力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及意义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而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力军。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教师、提高教师、发展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发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兴趣,能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建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国家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有力地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概念的论述 1、什么是“校本”及校本研究 “校本”(School-base),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英文来看,大意可以解释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大教育博士生导师X金洲教授认为“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 一切为了学校,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