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

“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
“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

“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

在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山东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在自己的四年级班级开展了“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实践,已经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晨诵课程成果。

常老师说,我们的先人为了掌握农务,长期观察天文,创造了农历,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主要是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作物的收种管理。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所以,诗词课程就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五两个年级,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学习诗歌为主体,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物;配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学习农历(阴历、月亮历),二十四节气……

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唐诗宋词元曲,是先人们创造出来的辉煌。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

常老师说,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诗词已经成为我们心灵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最好的诗”,而是“此时此刻最适合”的诗。

小寒那天,他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寒假里,老师给孩子们设计了“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的假期作业,里面有十一首梅花诗词和四首关于春节、元宵节的诗词。每天,老师都会通过短信提醒孩子们背诵。在这个冬天里,他们共读了苏联作家维比安基的冬季《森林报》,这是一套世界科普名著,分为春夏秋冬四本。在这个白皑皑的冬天里,他们一起去滑雪,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我们送走了冬天。大寒之后,立春来了,春天也就开始了。读关于春天的诗歌。三八妇女节献母亲之花;农历三月三、惊蛰、谷雨等都读那些与之相关的诗歌。比如桃花开的时候,他们走进桃花林,去欣赏那满山的桃花。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读崔护的那首“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之后,海棠、杜鹃、蔷薇、兰花、牡丹次第开放,诵读老师精心挑选的“花之咏”组诗。春天结束时,他们读完了春季《森林报》,认识了榛子花、兰花积雪草、三色堇、欧洲野菊等很多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花……班级书架上的一套《新博物丛书》因此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书。夏天来了,读关于夏天的诗,夏天的田园诗。秋天读秋天的诗……无论清明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都能让孩子们享受到诗歌的美味大餐。在农历的天空下,孩子们更加优雅、从容,真正过上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

——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介绍

引子:农历课程的由来

晨诵项目是新教育实验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这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作为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常丽华(网名:芷眉)老师,从2007年冬至开始,在新教育研究中心干国祥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班学生开始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穿越着一首又一首古典诗词,他们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命完全向着诗歌,向着大自然敞开。走过了一年的旅程后,常丽华老师的农历课程实验获得极大的成功,成为了全国各实验区老师效仿的榜样。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农历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农历课程是以农历时间为线索,根据四季的变化,以24节气为线索,学习诗歌,以诵读四季、景物诗歌为主体,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物,学习古典诗词、农历、二十四节气、民间故事、民俗等。完成这一课程的时间是一年。每位学生从课程第一天起,要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农历游记”,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涉及唐诗宋词、农历绘画、书法、民风习俗等一个浩大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穿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穿越华夏民族的历史,在穿越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我们的先人是怎样憩息劳作的,是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这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响彻在我们的头顶,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奇妙的课程……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春天,我们将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我们将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枯萎,我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我们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领悟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冬天,我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暖,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同时,我们将走进李白,感受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我们跟着苏轼——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成就的伟人,我们要在他的一首又一首的诗歌的吟诵中,触摸这一伟大诗人的伟大灵魂;同时,我们也要去看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体会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强烈责任心……

我们相信,在穿越这一个诗歌的四季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芬芳和色泽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心情和精神后,我们的生命也必定会丰盈而深邃起来。

二、内容与安排

(一)农历课程的内容

在常丽华老师的引领下,经过我县广大实验教师地不懈努力,农历课程的内容逐渐丰盈起来。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节气诵诗系列。在农历24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

雨水——沾衣欲湿杏花雨

惊蛰——一雷惊蛰始

春风——青梅如豆柳如梅

清明——踏歌椎骨过清明

谷雨——茶香熏染谷雨花

立夏——一夜熏风带暑来

小满——麦穗初齐粒渐满

芒种——五月繁忙喜满仓

夏至——昼晷云极宵漏长

小暑——热雨纷纷小暑新

大暑——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秋——一枕新凉一扇风

处暑——残暑消尽秋渐浓

白露——清露盈盈凉意生

秋风——秋风折桂月毕天

寒露——马穿山径菊初黄

霜降——草木摇落露为霜

立冬——冬到寒气至

小雪——刺梧犹绿槿花然

大雪——当年瑞雪多盈尺

冬至——冬至阳生春又来

小寒——风劲雪寒孕新春

大寒——淡日寒云久吞吐

2、农历节日诵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多个节日时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

三月三——三月三日气象新

清明(与24节气重复)

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

七夕——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秋——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阳——岁岁重阳今重阳

腊八——谷粟为粥和豆煮

除夕——相守夜欢哗

3、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春天诗词之旅——斜风细雨不须归

桃花诗词之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诗词之旅——也无风雨也无晴

荷花诗词之旅——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诗词之旅——我言秋日胜春朝

菊花诗词之旅——此花开尽更无花

冬天诗词之旅——独钓寒江雪

梅花诗词之旅——曾为梅花醉似泥

4、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一位位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近他的灵魂。

春天——走进陶渊明:但使愿无违

夏天——走进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秋天——走进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5、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

春风竖蛋

清明踏青

端午包粽子

中秋赏月

重阳赏菊

……

除此外,也可在“午读”中进行相关节气的文章、资料、故事的阅读,作为诵诗的补充。

(二)农历课程的安排

教师要根据季节与节气的变化,把上述五部分内容进行穿插搭配,合理进行。以春季为例,示例如下:

三、操作与建议

(一)五种诵诗内容的课程操作。每种各举一例,仅作抛砖引玉。

1、节气诵诗系列。主要包含“节气常识、农业(天气)谚语、诵读诗词、课程延伸”四部分内容,以“惊蛰”节气为例。

一雷惊蛰始

——“惊蛰”诵诗预案

(安峪中心校曲良霞)

一、开启黎明

诵读《二十四节气歌》

二、复习诗歌

雨水诵诗——释志南的《绝句》

二、节气常识

1、生谈对节气的了解。

2、看相关视频。

3、师小结: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是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

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但在文学手法上是怎样表述这个节气的呢?我们来听听我国散文家苇岸对惊蛰的描述:“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这样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三、节气谚语

苇岸说“惊蛰”是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我们可以来看看惊蛰的谚

语。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各种植物都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惊蛰过,暖和和”。我们学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其实还不是春天本身,而仅仅是《春天》这部辉煌歌剧的前奏或序曲,因为它明显地还带着冬天的色泽。而“雨水”这段日子,是冬天和春天交战最激烈的时候。只有到了惊蛰,春天才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春耕就开始了。

四、诵读诗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