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二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二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二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12首赏析汇总---侯昊彬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

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天河。

(13)幸:庆幸。

(13)甚:极点。

(14)至:非常。

(1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情。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①“观”统领全篇;首先描写了观沧海所见到的波澜壮阔的全景;

然后由全貌写到局部,视线由远及近,俯视脚下:丛生的树木,繁茂的百草,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最后写诗人由观沧海所展现出的宏伟抱负与宽广胸襟。②炼字角度赏析“涌”:“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③划线句动静结合,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④“若”的好处是: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表明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⑤“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句是诗人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一幅吞吐宇宙的宏伟画面,表明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理解: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

8.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9.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0.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顺风。

(6)悬:挂。

(7)海日:海上的旭日。

(8)残夜:夜将尽之时。

(9)江春:江南的春天。

(10)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

信的传说。

(11)青山:指北固山。

(12)乡书:家信。

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主题: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之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①画面描述: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①句炼字:“正”和“悬”对应,写出江风的和缓和船的平稳。②句: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达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炼字角度:“生”“入”,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理趣。③句运用设问,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理解:1.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主题:诗中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①这首小令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②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中。③(写了一幅什么景以及作用)诗中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衬托了漂泊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④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描绘画面:天色昏暗,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

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⑤“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写温馨的场景,以勒景写哀情,反衬天涯游子的孤苦寂寞,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理解:1.诗中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 诗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

泊的人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诗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

阳县。

(2)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

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4)与:给。

(5)随风:一作“随君”。

(6)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

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主题:该诗借景抒情,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托付明月与愁心寄给朋友,把自己对朋友的慰藉带到遥远的夜郎西,表达了对朋友真切的关怀和同情。①“杨花落尽子规啼”选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来写,融情于景,既点明了时令,又烘托了离别的哀伤之情,为下文抒发离别之痛做铺垫。②划横线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感情,以奇特想像,表达深邃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切之情。③“杨花落尽子规啼”选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来写,融情于景,既点明了时令,又烘托了离别的哀伤之情,为下文抒发离别之痛做铺

垫。④划横线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感情,以奇特想像,表达深邃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切之情。

理解:1.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寄北:写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

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

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主题:诗中表达了流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①第二句炼字:“涨”字富有动感,写出夜雨绵绵密密注入秋池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不

得归家,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愁绪。②后两句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表达了渴望与妻子离别重逢的迫切心情。

理解:1.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

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

入岷江。

(4)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

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峡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6)下:顺流而下。

(7)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①画面描述: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在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②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③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请你加以赏析。作者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

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行江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理解:1.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

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

都在其中。

(7)君:指李龟年

译文:岐王府第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主题: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日的无限眷恋和对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①诗的前两句追忆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怀念之情。②诗的后两句用“落花时节”来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的景象。

不仅点名了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理解:1.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勉强。

(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4)怜:可怜。

(5)傍:靠近、接近。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主题:表现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①重阳登高,诗人为什么要说“强欲”?重阳节是与亲朋好友一起祈福的节日,但当时正逢战乱时期,诗人只身在外,已是内心无限惆怅。勉强打起精神登上高处,却又感叹无人与之饮酒,内心又添一层凄凉。②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节无酒助兴,王弘为他送酒。这里作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③分析“遥怜故园菊”一句中“遥”和“怜”表达的情感。“遥”字表现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

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此处的想象表面上是惜花和思乡,而更深层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理解:1.诗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

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

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主题: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画面。远望回乐烽前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营造了一种宁静、凄美的氛围。②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总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了极致。“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理解:1.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秋词(其一)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主题: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①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②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效果?“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理解: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抒发志向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 诗中与之情

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春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主题: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①诗中“僵”

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凄凉处境,反衬诗人的“不自哀”,突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乐观豪迈的气概。②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理解:1.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诗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潼关

谭嗣同(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2)解:懂得。

(3)束:拘束。

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主题:表现了少年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①诗歌前两句写出了当时怎样的景象?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久远的关隘被白云团团簇拥,踏破崇山峻岭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的景象,写出了古城的高大、寥远和寂寥。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理解: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封建束缚、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