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

读《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的启示

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姓名:韦爱萍2009190194

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对一书的主要内容的概述,阐析了数学、文化与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置数学课程与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剖析我国课程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对现在科学信息时代的探求,提出了我国重建中小学课程的策略。后半部分主要是基于前半部分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建设中,“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下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出了几点策略,并展开分析。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本文共八章,主要阐述了数学、文化与课程三者的千丝万搂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置数学课程与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剖析我国课程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对现在科学信息时代的探求,提出了我国重建中小学课程的策略。

第一章主要是写数学与文化的关系。作者首先从数学与文化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机制入手,提出一个观点: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并例举了美国数学家怀尔德“数学——一种文化体系”作为论证的论据。接着分别从文化学、数学哲学、历史角度,即从数学对象的人为性、数学活动的整体性、数学发展的历史性,以及数学本身独有的文化特点,等不同层面所具有的特点与文化的特点相一致的观点,从而得出了结论:数学就是一种文化体系。接下来从古希腊和中国古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以及现在信息科学和数学的密切联系说明数学是一种文化力量。而从民族数学的形成和数学社会学与人类各领域的相互参透中,指出了人类文化对数学的影响。

第二章是则在文化视野中以《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作为素材,中西文化发展的异同以及对数学与数学课程的影响。作者一开始分别从历史背景、内容、结构体系、数学方法等方面对这两本书籍进行深入解读,得出了《九章算术》倾向于算法,《几何原本》倾向于演绎推理的结论。接下来从中西文化传统和数学价值、思维方式三方面对产生这两种不同倾向的根源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肯定了它们对当时社会的作用价值。

第三、四章从文化意义上对15世界以来数学的发展进行反思,对数学的社会价值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弄清了如何更好的在数学文化中反映文化内涵。作者向我们阐析了数学的研究对象的演化:数量——变量——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集合和元数学——群、环、域、拓扑空间——计算机复杂理论。以及数学观随时代发展而转化,从而得出了“数学化”这一数学观。并分析了这一观点在西方出现的原因以及在我国不可能形成的原因。最后肯定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数学: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一种科学语言;人类思维的工具;一种思想方法;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性的精神。

第五章剖析了文化与课程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的影响,从而对该如何构建课程进行了反思。作者首先以下几方面对文化对课程的影响进行分析:文化传统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文化模式制约课程,文化变迁、文化交流均可影响课程发展。而反过来,课程也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功能。如课程可保存、传递文化;活化文化;选择、整理和丰富文化等功能。从而得出了课程建设应给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加于改革创新,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趋势。

第六、七、八章则给于以上文化、数学、课程三者分析,剖析了社会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考察了发达国家的数学课程面对种种挑战而做出的应对策略,提出了我国重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策略。作者分别对国外课程探索的一个新措施“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以及两种颇具特色的数学教材——英国的SMP美国的UCSMP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我国重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策略:数学课程的现代化、“大众数学”、强化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意识、数学课程对数学建模应予极大关注等。

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中,教育质量和教师水平是不容忽略的因素,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让学生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能使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数学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的一项不容轻视的任务。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妙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中小学的学生中的许许多多的景象都充满了好奇心,也是一个爱提问和探究其中原委的一个年龄时期。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新课程特别注重用一些具体的,有趣的生活中的例子作为素材导入课程。因此,在数学教育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容易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挑起学习的热情。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头脑来学习的,在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知识构架。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学生大多数的知识都是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培养的。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这一观点就能很好的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以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来转化为新知识学习的素材。

3、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任何知识都有其的来源和去处。而我国的课程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弊端,教学知识只更多的注重单纯的传授,而对其中的原委不加说明。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却不了解“知识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这严重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出现厌倦和害怕的学习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适当的在课堂上引入国内外当今热门的大事作为教学素材,学会从实际生活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取,从而建构出一个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答。并把这结论反馈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面接受数学,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这将会大大的及其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