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过程及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论

3.DNA分子的结构、复制过程及特点、与基因工程操作的关系。

4.基因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基因与蛋白质及性状的关系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讲解内容: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分析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S型

细菌内存在着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

菌的物质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

生转化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细菌体内的DNA是“转化因子”,

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注: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第一组分离不到活的R型菌,第二组可以分离到S型菌,第三组分离不到S型菌,第四组即可以分离到S型菌又可以分离R型菌。

⑴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S型菌具致病性,使小鼠死亡。

⑵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没有毒性。

⑶对比分析第二、三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具有致病性。

⑷在第四组中是S型菌导致小鼠死亡。

⑸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⑹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与第三、四组相比,起对照作用。

⑺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特别提示: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

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步骤①标记细菌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

分析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二、DNA分子的结构和特性

1. 结合图解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及特点

从上图可看出:⑴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了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在碱基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

⑵一个DNA分子中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

⑶脱氧核糖与磷酸基、碱基的相连情况:在DNA分子单链一端的脱氧核糖与1个磷酸基和1个碱基相连;在DNA单链中间的脱氧核糖与2个磷酸基和1个碱基相连。

2. DNA分子结构中的碱基比例关系

规律公式

1 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

2 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A+G)/(T+C)=(A+C)/(T+G)=1

3 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

基总量的50%

(A+C)/(A+C+T+G)=(T+G)/(A+C

+T+G)=50%

4 单链和互补链碱基比例关系一条链上(A+T)/(C+G)=a,(A+C)/(T

+G)=b,则该链的互补链上相应比例应分别为a

和1/b

5 双链DNA中互补的碱基之和相

A1+T1(或C1+G1)=A2+T2(或C2+G2)

三、DNA分子的复制及转录、翻译过程分析

1. 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示意图

⑴原核细胞DNA复制图(origin:复制起点)

原核细胞DNA复制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原核细胞转录翻译图

原核细胞:边转录边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具有时空连续性。

⑵真核细胞的DNA复制图(甲)、转录图(乙)、翻译图(丙)

乙图中a表示RNA聚合酶,b表示DNA链上的胞嘧啶脱氧和核苷酸,c表示RNA上的胞嘧啶核糖核苷酸,d表示合成的RNA链。

丙图中I表示tRNA,II表示核糖体,III表示mRNA,IV表示正在合成的多肽链。

真核细胞DNA复制有多个复制起点,一个细胞周期中只能起始一次。

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是分开进行的,不具有时空连续性。

3. mRNA与核糖体数量、翻译速度的关系

⑴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

⑵目的意义: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⑶方向:从左向右(见上图),判断依据是根据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

4.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项目复制转录翻译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

体、叶绿体)

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

叶绿体)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

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条件酶(解旋酶,DNA聚

合酶等)和能量

酶(RNA聚合酶等)和能

特定的酶、能量和tRNA

碱基配

对原则

A-T;G-C A-U;G-C;T-A A-U;G-C

产生形成2条DNA双链一条单链RNA分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

mRNA

序的多肽——蛋白质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

复制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DNA

仍保留原来双链结构

一个mRNA分子上可连

续结合多个核糖体,提

高合成蛋白质的速度

传递

方向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性状)

注: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区别

⑴位置不同:遗传信息是DNA分子的基因的碱基排列的顺序,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反密码子是t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这里要注意的是,DNA分子上并不是所有片段都代表着遗传信息,非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不含遗传信息。

⑵作用不同:遗传信息决定着mRNA上密码子的排序,密码子决定着氨基酸的种类,tRNA 上的反密码子则保证了tRNA准确的运载相应的氨基酸。

⑶不同的生物个体具有不同的基因遗传信息,合成不同的mRNA,但共用一套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因此不同生物的密码子、反密码子和tRNA的种类是相同的。

4.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为:

⑴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⑵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如胰岛细胞中胰岛素的合成)为:

⑶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⑷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⑸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特别提示:DNA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分裂细胞中,分化了的细胞不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而在所有细胞中都可进行转录、翻译过程。

四、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⑴直接途径:基因――→控制结构蛋白质――→控制细胞结构――→控制生物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的病因

⑵间接途径:基因――→控制酶或激素――→控制细胞代谢――→控制生物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型。

2.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

⑴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一个基因只决定一种性状;有些性状受多个基因的控制;有的一个基因则会控制多种性状。

⑵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易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答案】C

【解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例题2】

【题干】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易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①错误,Watson和Crick 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吗,故②错误,结构决定功能,清楚DNA双螺旋结构,就可以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故③正确;清楚了DNA双螺旋结构,就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而且Waston和Crick也对DNA复制进行了描述,故④正确。

【例题3】

【题干】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易

A. 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 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 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其中蛋白糊中含有S元素,而核酸不含,A错误;T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其寄主细胞是细菌,而酵母菌是真菌,B错误;T2噬菌体是DNA 病毒,不含RNA,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病毒可以以自身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大量增殖,D正确。

【例题4】

【题干】甲(ATGG)是一种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易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答案】D

【解析】甲是单链DNA,乙是RNA、丙是ATP,三者都含有核糖,其中DNA中含脱氧核糖,RNA和ATP中含有核糖,A正确;甲为ATGG,含有3种核苷酸,其转录的RNA为UACC也含有3中核苷酸,因此甲、乙共含有6种核苷酸,B正确;ATP可以通过断裂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是直接的能源物质,C正确;乙的水解产物为3种核苷酸,不含有ATP,D错误。

【例题5】

【题干】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易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碱基对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答案】D

【解析】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双链DNA中,A=T,可以有3对,G=C,可以有4对。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2个,脱氧核糖塑料片14个,磷酸塑料片14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故A、B、C错误,D正确。

【例题6】

【题干】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易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所以A、C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错。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的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D正确。

【例题7】

【题干】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中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

【解析】A项RNA聚合酶可以将原核生物DNA双螺旋解开,A正确;B项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该与U配对,B错误;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mRNA翻译能得到多条肽链,C

错误;D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只能发生在原核生物中D,错误。

【例题8】

【题干】肠道病毒EV71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示意图。中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中

⑴图中物质M 的合成场所是。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 是。

⑵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病毒基因组

+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 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 个。

⑶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

⑷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⑸病毒衣壳由VP1、VP2、VP3 和VP4 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 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 包埋在衣壳内侧并与RNA 连接,另外VP1 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是。

【答案】⑴宿主细胞的核糖体RNA RNA 聚合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聚合酶

⑵9000 ⑶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⑸VP4 VP1

【解析】⑴图中的M 物质是一条多肽链,由于EV71 病毒没有细胞器,其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①、②过程是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的是RNA 复制酶(或RNA 聚合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 聚合酶);

⑵病毒+RNA的复制过程:首先以并病毒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单股负链RNA(-RNA),然后再以这条-RNA为模板合成子代的+RNA。在这这一过程中,碱基配对的关系为:A=U,G=C。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病毒+RNA 中(假设用第1 条链来表示)(A1+U1)=40%,而互补链-RNA 中(假设用第2 条链来表示)(A2+U2)=(A1+U1)=40%,所以两条互

补链中A+U 占双链RNA 碱基数的比例是A+U=40%,则G+C=60%,所以病毒基因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 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 和C 碱基数是7500×2×60%=9000。

⑶由图中可以看出,+RNA 的功能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也作为复制的

模板形成新的+RNA;还是病毒的组成成分之一。

⑷EV71 病毒感染机体后进入内环境中,首先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还会引发细胞免疫。

⑸由于VP4 包埋在衣壳内侧不适合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由于VP1 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口服后不会改变其性质,所以更适合制成口服疫苗。

三、课堂运用

【基础】

1.

A. 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 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 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 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①、②组:R+S型菌的蛋白质/荚膜多糖,只长出R型菌,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③组:R+S型菌的DNA,结果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说明DNA可以使R

型菌转化为S型菌;④组:用DNA酶将DNA水解,结果只长出R型菌,说明DNA的水

解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从一个反面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故C正确。

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A选项: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因而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物质。标记噬菌体的方法应该是:首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B选项:保温时间的控制要恰当,时间过短未充分侵染,时间过长侵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增殖后释放出来,都会使实验误差增大。

C选项: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在离心的下层沉淀物中,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其误差来源分析如下:(1)35S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后,在搅拌器中搅拌不充分,使吸附在大肠杆菌外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与大肠杆菌完全分离开。⑵被35S标记的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少量存在于沉淀物中。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在离心的上层清液中,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其误差来源分析如下:(1)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2)有一部分32P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少量分布于上清液中。

D选项: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得到证明。按照该思路,可以得出,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通过相互对照,可以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3.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 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C. 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SARS病毒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

【答案】B

【解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而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也是核算,但其核酸不在细胞内;DNA分子的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链接;DNA分子的碱基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的多样性;SARS病毒只有RNA,不含DNA。

4.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

B. 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 T2噬苗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 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DNA含有脱氧核糖,RNA含有核糖,A 项错误;DNA和ATP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B项错误。T2噬菌体遗传物质为DNA,故其遗传信息也储存在DNA中,C项错误。双链DNA嘌呤总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故两者数量相等,D项正确。

5.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可以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DNA病毒中没有RNA ,病毒的增殖发生在寄主细胞中,并且其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6. 关于核酸生物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 RNA分子可作为DNA合成的模板

C. 真核生物的大部分核酸在细胞核中合成

D. 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答案】D

【解析】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7. 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C.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答案】C

【解析】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8. 原核生物的mRNA通常在转录完成之前便可启动蛋白质的翻译,但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必须在mRNA形成之后才能翻译蛋白质,针对这一差异的合理解释是()

A.原核生物的tRNA合成无需基因指导

B.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是在细胞不同位置完成的

C.真核生物的核糖体需进入细胞核完成转录

D.原核生物的DNA是裸露的,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由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核膜,所以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但与DNA是否裸露无关。真核生物有核膜,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出mRNA后从核孔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上进行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隔。

9.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解析】遗传因子只是孟德尔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的理论产物,孟德尔并未证实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错;由于噬菌体转化实验将DNA和蛋白质的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DNA和蛋白质不能完全分离开,所以噬菌体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嘌呤数等于嘧啶数,C错;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

10.下列实例与基因的作用无关的是()

A.细胞分裂素延迟植物衰老

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

C.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

D.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

【答案】B

【解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过程是受基因控制合成的相关酶作用调控,因此与基因作用有关;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可能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极端低温由于结冰导致细胞膜破裂,与基因无关,因此B选项正确。

【巩固】

1. 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答案】D

【解析】考察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和转录。甲图以DNA两条单链均为模板,而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且产物是一条链,确定甲图表示DNA复制,乙图表示转录。A. 转录不是半保留方式,产物是单链RNA;B. 真核细胞的DNA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及叶绿体中。C.DNA复制过程解旋需要解旋酶,转录时需要的RNA聚合酶具有解旋的功能。

D.项一个细胞周期DNA只复制一次,但要进行大量的蛋白质合成,所以转录多次发生。

2.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答案】B

【解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在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放射性。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由于DNA 的半保留复制,所以DNA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每个染色单体含一个DNA 分子,所以一半的染色单体含放射性。

3.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也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环境因子不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

B. 不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基因型都相同

C. 黄曲霉毒素致癌是表现型

D. 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是表现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也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可知,A项是错误的;由于是多基因控制的这一性状,所以不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基因型不相同;依据表现型的概念,可知黄曲霉毒素致癌不属于表现型,但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是表现型。

4. 关于RNAR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 真核细胞内mRNA和tRNA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

C. 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成为密码子

D. 细胞中有多种tRNA,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RNA的合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5. 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答案】B

【解析】细胞内合成蛋白质过程中,tRNA种类和核糖体成分是相同的,A、C项错误;直接决定氨基酸顺序的是mRNA碱基序列,mRNA碱基序列不同,合成的氨基酸顺序也不同,B项正确;同一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相同的,D项错误。

6. 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B. 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C. 病毒的外壳通过抑制宿主菌蛋白质的合成使该菌死亡

D. 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答案】A

【解析】噬菌体侵入寄主后,利用寄主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DNA,所以A对;子代噬菌体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来复制的,B错;噬菌体消耗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导致细菌死亡,C错误;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是在寄主菌体内合成各个部件后,组装,释放,使细菌裂解,D错

【拔高】

1.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3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 含32P与只含33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 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的结构、复制及其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双链DNA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则鸟嘌呤G占30%,即一个这样的DNA中,A=T=2000个,G=C=3000个,则100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共含有鸟嘌呤G:3×105个。由一个噬菌体增殖到100个噬菌体的过程中,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3×105-3000个,故选项A错误。

噬菌体侵染细菌并增殖过程中,DNA复制、转录所需的模板为噬菌体DNA,转录和翻译所需要的核糖核苷酸、核糖体、氨基酸以及酶等皆来自宿主细胞(细菌),故选项B错误。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个双链都含32P的DNA复制后,子代中含有32P的DNA(一条链含32P,一条链含33P的DNA)共有2个,只含有33P的DNA共有98个,二者的比例为2︰98即1︰49,故选项C正确。

由于DNA上有非基因序列,基因中有非编码序列以及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DNA发生突变并不意味着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选项D错误。

2. 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载核昔酸相似,能参与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 合成时,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TACATACATC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也可和单链模板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进行配对。在该模板上共有4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这样,可能有0、1、2、3、4个的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与模板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进行配对,所以总共有5种不同长度的子链。

3. 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⑵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

为。

⑶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⑷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

⑸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答案】⑴细胞核⑵26% ⑶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⑷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⑸不完全相同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解析】⑴图①②③表示的过程依次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⑵RNA中G+U=54%、C+A=46%,则其DNA模板链中C(29%)+A=54%、G(19%)+T=46%,计算得DNA一条链中A+T=52%,故双链中A+T=52%,A=T=26%。

⑶该基因突变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的,故异亮氨酸的密码子中第2个碱基U变为了碱基C成为苏氨酸的密码子,相应的则是基因中T//A替换为了C//G(或A//T替换为了G // C)。

⑷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不能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即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中能进行转录和翻译,但不能进行DNA的复制。(5)1个DNA分子中含许多个基因,不同组织细胞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进行转录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课后作业

【基础】

1.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噬菌体需分别用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

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后研究各自的效应

【答案】A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含有转化因子,没能证明就是DNA。2.右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示得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 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且需要消耗ATP

C. 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D. DNA在复制过程中先全部解旋,再复制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为新合成的DNA单链和对应的母链组成了新的DNA分子;从解旋酶的参入过程可以看出,解旋酶使DNA双链分开,并且这个过程消耗了ATP;分析图中合成的子链,可以看到两条子链的合成过程的方向是相反的;DNA的复制并没有在DNA全部解旋之后,而是边解旋边复制。

3. 下列叙述中,不能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说法提供佐证的是()

A.Aa杂合子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

B.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能自由组合

C.基因发生突变,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D.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答案】C

【解析】Aa杂合子发生染色体缺失后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能自由组合、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都能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说法提供佐证,而“基因发生突变,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

4.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B. DNA分子上的任意片段不一定都是基因

C. 基因是DNA分子上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碱基序列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段染色体就是一个基因

【答案】D

【解析】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去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基因;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遗传效应;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一段染色体可能含有基因,但不能等同。

5.右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叙述错

误的是()

A.图中①②过程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

子结构的改变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

酶活性下降

D.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D

【解析】从图示看出,图中①②过程为转录和翻译,场所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下降;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细胞的代谢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6.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如图所示,该实例可以说明()

A.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基因能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DNA 中部分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相应的蛋白质结构必然改变

【答案】C

【解析】从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示看出,CFTR基因缺少3个碱

基导致CFTR蛋白结构、功能异常,从而患病,说明基因能通

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7.对DNA分子的碱基进行数量分析,可以通过检测其中某种碱基的数目及其比例来推断其他碱基数目及其比例。假如检测某DNA分子得知碱基A的数目为x,其比例为y,以下推断正确的有()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已经不常见,建议删除,或换题。

A.碱基总数量为x/y

B.碱基C的数目为x(0.5y-1)

C.嘌呤数与嘧啶数之比为x/(1-y)

D.碱基G的比例为(1-y)/2

【答案】A

【解析】选A。根据题意知,A=x,则T=x,它们所占比例均为y,则碱基总数量为x/y;C+G=x/y-A-T=x/y-2x,则C=G=x(1/2y-1);嘌呤数与嘧啶数之比为2x∶(x/y-2x)=y/(0.5-y);碱基G的比例为(1-2y)/2。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二、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医学遗传学是用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物质基础的学科 2.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 3.遗传因素主导的遗传病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4.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多基因病和体细胞遗传病 5.环境因素主导的疾病非遗传性疾病 6.遗传病由遗传因素参与引起的疾病,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垂直传递的特点 7.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结构 8.染色体的化学组成DNA 组蛋白RNA 非组蛋白 9.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10.染色质的类型: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11.常染色质是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能活跃的进行转录的染色质特点是多位于细胞核中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12.异染色质是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集状态,一般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特点:着色较深,位于细胞核边缘和核仁周围。13.结构性异染色质是各类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14.兼性异染色质是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15.染色体的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

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16.性别决定基因成为睾丸决定因子;Y染色体上有性别决定基因:SRY 17.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18.点突变是基因(DNA链)中一个或一对碱基改变 19.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移码突变动态突变 20.碱基替换方式有两种:转换和颠换 21.碱基替换可引起四种不同的效应: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 22.移码突变:在DNA编码顺序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从而使自插入或缺失的那一点以下的三联体密码的组合发生改变进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 23.整码突变:DNA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则合成肽链将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插入或丢失部位的前后氨基酸顺序不变动态突变:DNA分子中碱基重复序列或拷贝数发生扩增而导致的突变(脆性X综合症) 24.系谱是指某种遗传病患者与家庭各成员相互关系的图解 25.系谱分析法是通过对性状在家族后代的分离或传递方式来推断基因的性质和该性状向某些家系成员传递的概率 26.先证者是指家系中被医生或研究者发现的第一个患病个体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27.单基因遗传病: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传递方式

第6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 提示: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②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③特定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④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⑤细胞核⑥RNA⑦mRNA⑧⑨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 1.(2018·全国卷Ⅲ)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D[奥地利的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小球藻,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卡尔文循环,B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的格里菲思和美国的艾弗里分别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C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项符合题意。] 2.(2018·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项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其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B项错误;HIV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C项正确;阻断病原体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C[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并在其细胞中复制和增殖,A错。T2噬菌体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在宿主细胞内,T2噬菌体以自身D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含32P的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培养

第1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纲要求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Ⅰ);(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Ⅱ);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1)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Ⅰ);(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Ⅱ)。 4.DNA分子的复制:(1)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Ⅰ);(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提示 细胞增殖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胞分化过程完成遗传信息的表达。 考点1 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无毒性R 型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注射 小鼠死亡。 分析: ①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②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原因是S 型细菌的DNA 与R 型细菌的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2)体外转化(如图) (3)体内转化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关系: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

【思维辨析】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013·江苏,2C)( × ) 提示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的存在。 (2)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 (2013·北京,5A)( √ ) 提示 噬菌体是病毒。 (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DNA 用15N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2012·上海,11C)( × ) 提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用32P 标记噬菌体的DNA ,而不是用15N 标记的DNA 。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2012·江苏,2A)( √ ) 提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提取的DNA 纯度没有达到100%。 (5)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012·江苏,2D)( × ) 提示 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6)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011·江苏,12D)( × ) 提示 没有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7)HIV 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2009·江苏,5D)( × ) 提示 HIV 的遗传物质是RNA 。 【归纳提炼】 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问题分析 1. 体内转化实验中细菌数量变化曲线解读 体内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S 型、R 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ab 段: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ab 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 型细菌的抗体,故该时间段内R 型细菌数量增多。 (2)bc 段: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对抗R 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 型细菌数量减少。 (3)cd 段:c 之前,已有少量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S 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 型细菌大量繁殖,所以cd 段R 型细菌数量增多。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证实DNA 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能概述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 (5)掌握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2)D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3)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关系又是活动:结合 作出它们之 样 的 ? 学的知识 的关系图 生 思 考讨 论 回答 相 应的问题 通 过 学生 课 前的 准备 , 给出 本 内容 的 考点 和 相应 知 识点 , 学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 之间 怎 学生 所 类, 间 逐一分析讨论各考 点对应的 知识点 和,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由学生分 析回答相应的练 习 巩固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 进一步的回忆。复习内容: 。

医学遗传学试卷 姓名 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 核型: 2. 断裂基因: 3. 遗传异质性: 4. 遗传率: 5. 嵌合体; 6. 外显率和表现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 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柄部次缢痕与( )形成有关,称为( ) )表示,近亲婚配后代基因纯合的可能性用 )和( )两类。 )。核型为46, XX, deL (2)(q35)的个体表明其体内 )或( )变化。 6.细胞分裂早中期、前中期、晚前期或更早时期染色体的带纹,称为( 2. 近亲的两个个体的亲缘程度用( ( )表示。 3. 血红蛋白病分为( 4. Xq27 代表( 的染色体发生了( )。 )-

)和( )的变化。 )造成的( )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异常或缺失,使( )的合成受到抑制而引起 的溶血性贫血。 10. 在基因的置换突变中同类碱基卩密喘与卩密喘、瞟吟与瞟吟)的替换称( )-不同类型 碱基(P 密喘与瞟吟)间的替换称为( )<. 11. 如果一条X 染色体XQ27 — Xq28之间呈细丝样结构,并使其所连接的长臂末端形似随体, 则这条X 染色体被称为( )。 12. 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与家庭中患者( )以及( )呈正相关。 三、选择题(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1. 人类1号染色体长臂分为4个区,靠近着丝粒的为()。 A. O 区 B. 1区 C. 2区 D. 3区 E. 4区 2. DNA 分于中碱基配对原则是指( )A. A 配丁,G 配C B. A 配G, G 配T C. A 配 U, G 配 C D. A 配 C, G 配 T E. A 配 T, C 配 U 3. 人类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3个()<, A.单价体 B.二价体 C.单分体 D.二分体 E.四分体 4. 46, XY, t (2; 5)(Q21; q31)表示( )<,A —女性体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插入B. 一男性体 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 C 一男性带有等臂染色体 D. 一女性个体带有易位型的畸变染 色体 E. 一男性个体含有缺失型的畸变染色体 5. MN 基因座位上,M 出现的概率为o. 38,指的是()- A 基因库 B.基因频率 C 基因型频率 D 亲缘系数E.近婚系数 6. 真核细胞中的RNA 来源于( )<,A. DNA 复制 B. DNA 裂解 C. DNA 转化 D. DNA 转录 E .DNA 翻译 7. 脆性X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A 智力低下伴眼距宽、鼻梁塌陷、通贯手、趾间距宽 B 智力低下伴头皮缺损、多指、严重唇裂及膊裂C .智力低下伴肌张力亢进。特殊握拳姿势、 摇椅足 D.智力低下伴长脸、大耳朵、大下颁、大睾丸E.智力正常、身材矮小、肘外 翻、乳腺发育差、乳间距宽、颈蹊 8. 基因型为P '邙'的个体表现为( )。A 重型9地中海贫血 B.中间型地中海贫血 C 轻型地中海贫血 D 静止型。地中海贫血E.正常 9. 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外显率为90%, —个杂合型患者与正常人 结婚生下患者的概率为()<■ A. 50% B. 45% C. 75% D. 25% E. 100% 7. 染色体数日畸变包括( 8. 分子病是指由于( 9. 地中海贫血,是因(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 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 外源DNA)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 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 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 接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习题七
医学遗传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遗传学 2 医学遗传学 3 遗传和变异 4 单基因病
5 多基因病 6 染色体病 7 基因 8 结构基因
9 调控基因 10 断裂基因 11 基因组 12 基因家族
13 基因簇 14 假基因 15 基因表达 16 转录
17 翻译 18 基因突变 19 点突变 20 同义突变
21 错义突变 22 无义突变 23 移码突变 24 等位基因
25 分离定律 26 复等位基因 27 自由组合定律 28 连锁与互换定律
29 单基因遗传 30 系谱 31 携带者 32 完全显性
33 不完全显性 34 不规则显性 35 共显性 36 延迟显性
37 表现度 38 外显率 39 交叉遗传 40 遗传异质性
41 多基因遗传 42 数量性状 43 微效基因 44 易患性
45 遗传率 46 早发现象 47 从性遗传 48 限性遗传
49 阈值 50 染色体组 51 染色体核型 52 显带技术
53 丹佛体制 54 染色体带型 55 高分辨带 56 染色体畸变
57 整倍体 58 非整倍体 59 假二倍体 60 易位
61 倒位 62 插入 63 重复 64 等臂染色体
65 双着丝粒染色体 66 嵌合体 67 三体型 68 单体型
69 多体型 70 TDF 基因 71 SRY 基因 72 AZF 基因
73 Lyon 假说 74 真两性畸形 75 假两性畸形 76 分子病
77 遗传性酶病 78 基因定位 79 遗传图谱 80 物理图谱
二、填空题
1 生物的正常性状和绝大多数的异常性状(疾病)都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在人类不同疾病的病因中,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可将人类疾病分
为等三种情况。
3 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具有传递的特征。
4 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5 基因病是由于突变而引起的疾病。其可分为
病和
病两类。
6 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一对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
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7 多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称
为。
8 DNA 具有 、和
等遗传物质的基本特性。
9 DNA 的组成单位是
后者由
、和 组成。
10 DNA 和 RNA 的共有碱基是
、和

11 双链 DNA 中,碱基对 A 和 T 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是 、G 和 C 之间的氢键数目
是。
12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 。
13 人类基因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成和

14 人类基因组包括
基因组和
基因组,人类 DNA 中的重复序列、基因家族主
要存在于
基因组。
1

专题07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1.(2018海南卷,10)下列与真核生物中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分子 B.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C.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D.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 【答案】B 2.(2018江苏卷,3)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都需要DNA片段作为引物 B.真核细胞内DNA和RNA的合成都在细胞核内完成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细胞内的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 【答案】D 【解析】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需要RNA为引物,A错误;真核细胞中的DNA和R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DNA和RNA,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说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体外转化试验证明了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D正确。 3.(2018全国Ⅰ卷,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第二节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1.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A 、G 、C 、T)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 的高分子化合物。 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①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 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②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3.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一一对应,遵循卡伽夫法则 (碱基互补配 对):A 一定与T 配对,A 和T 的分子数相等;G 一定与C 配对, G 和C 的分子数相等;但A +T 的量不一定等于G +C 的量。依 据卡伽夫法则可以确定是双链DNA 还是单链DNA 。 4.不同生物的DNA 碱基对的数目可能相同,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肯定不同。 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代表了遗传信息。 错误! 1.DNA 的化学组成 (1)基本组成元素:C 、H 、O 、N 、P 五种元素。 (2)基本单元:脱氧核苷酸。 (3)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 脱氧核苷酸 ??? 脱氧核苷????? 脱氧核糖碱基、T 、G 、磷酸 (4)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①碱基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②种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巧学妙记 ] DNA 结构的“五、四、三、二、一” 五种元素:C 、H 、O 、N 、P ; 四种碱基:A 、G 、C 、T ,相应的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两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 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提示: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分布。 2.双链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 3.每个DNA 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数是多少?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的比例是多少? 提示:(1)2个;(2)1∶1∶1。 4.两个长度相同的双链DNA 分子,其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主要体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1.DNA 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磷酸基团; 表示脱氧核糖(O 表示氧原子,数字表示碳原子编 号);□表示含氮碱基,构成DNA 分子的含氮碱基共有4种,即A(腺嘌呤)、T(胸 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2)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中,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如图所示:

1.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研究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 律和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为人类遗传病,研究遗传病发生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再发风险和预防方法,从而控制遗传病在一个家庭中的再发,降低它在人群中的危害,提高人口素质。 2.遗传病(inherited disease):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人类疾病 3.基因(Gene):是位于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基因型(Genotype):个体一定基因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组成 5.表现型(phenotype):一定基因型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机能、行为和生化等表现 6.遗传病的分类: 根据在疾病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将人类疾病分为四大类: 1.遗传因素决定发病,看不到特定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短指(趾) 2.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但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诱发,如苯丙酮尿症等 3.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作用 4.基本上是环境因素决定发病,与遗传因素无关。 7.遗传病的特征: (1)家族聚集性: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家族聚集性,但家族聚集的疾病并非都为遗传病,如坏血病等。 (2)先天性:遗传病多数为先天性疾病,但先天疾病并非都为遗传病,如由于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引起的胎儿白内障。 (3)遗传物质突变。 (4)垂直传递。 (5)终生性。 细胞分裂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叫做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一个细胞分裂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叫做细胞周期时间。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有丝分裂期。 突变Mutation致病突变Disease-causing mutation Exon外显子Intron内含子 核型: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系统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核型分析:将一个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按照染色体的大小、着丝粒位置及其他特征配对、排列,以确认其是否具有正常的核型组成的过程。 染色体组(chromosome set):人类等二倍体生物的每一个正常的精子或卵子的全部染色体。 亚二倍体(hypodiploid): 染色体数目少于二倍体数。缺失一条染色体的那对染色体将构成单体型(monosomy)。典型病例为45,X的女性性腺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 相互易位(平衡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两条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形成的两个断片,相互交换连接而形成两条衍生的染色体。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处发生断裂,在着丝粒处重接,也称着丝粒融合(centric fusion)。 1. 三倍体形成的原因? 1)双雄受精(dindry):受精时同时有两个精子入卵受精,可形成69,XXX;69,XXY;69XYY。 2)双雌受精(digyny):卵子发生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由于某种原因,其第二极体的那一染色体组没有排出卵外,而仍留在卵内这样的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后,即可形成核型为69,XXX或69,XXY 的受精卵。 2. 四倍体形成的原因? 1)核内复制(endoreduplication): 在一次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是复制一次,而是复制两次。每个染色体形成4条,染色体两两平行排列在一起,经过正常的分裂中期、后期和末期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核内复制与四倍体形成是癌细胞较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特征之一。 2)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 是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正常地复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时,核膜仍未破裂、消失,也无纺锤丝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通过“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使用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学生用书P39] 一、染色体结构与功能 1.结构: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2.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两种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T2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后,对标记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放射性同位素主要进入宿主细胞内,并且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2)实验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无毒R型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患败血症致死。从患病致死的小鼠血液中分离出活的S型菌。无论是活的R型菌还是死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都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由此可见,加热杀死的S 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 (2)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①过程及现象: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DNA时,R型菌才能转化为S型菌,若用DNA酶处理DNA样品,就不能使R 型菌发生转化,并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②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教案浙科 版必修2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 [学习目标] 1.了解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及实验证据。2.归纳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一、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1.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2.实验原理 (1)含15N的双链DNA密度较大,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下部。 (2)含14N的双链DNA密度较小,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上部。 (3)两条链分别含15N和14N的双链DNA密度介于双链均含15N的DNA和双链均含14N的DNA之间,离心后的条带应分布于离心管的中部。 3.实验过程 (1)大肠杆菌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繁殖若干代。 (2)将上述大肠杆菌转到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 (3)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即分别取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和两次细胞分裂的大肠杆菌,并将其中的DNA分子分离出来。 (4)将提取的DNA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和分析,记录离心后离心管中DNA的位置。 4.实验结果(如图示) (1)离心管a: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底部(15N-15N-DNA)。 (2)离心管b: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中部(15N-14N-DNA)。 (3)离心管c:繁殖二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离心管上部和离心管中部(14N-14N-DNA和15N -14N-DNA)。 5.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例1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

子质量为a)和15N -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 N 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代细菌DNA 分子中一条链是14N ,另一条链是15N B.Ⅱ代细菌含15N 的DNA 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4 C.预计Ⅲ代细菌DNA 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 +b 8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 B 解析 15N -DNA 在14N 的培养基上进行第一次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 分子均含有一条15N 的DNA 链和一条14N 的DNA 链。这样的DNA 用离心法分离后,应该全部处在试管的中部。Ⅰ 代的两个DNA 分子再分别进行复制,它们所产生的两个子代DNA 分别为全14N -DNA 分子和14N 、15N —DNA 分子。此时,将该DNA 作离心处理,产生的DNA 沉淀应该分别位于试管的上部和中 部。含15N 的DNA 分子占全部DNA 分子的12 。培养一个大肠杆菌,则其Ⅲ代细菌DNA 分子共有8个,各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为(7a +b),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 +b 8 。 例2 (2018·杭州模拟)如图为科学家设计的DNA 合成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利用大肠杆菌来探究DNA 的复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获得试管①到试管③,细胞内的染色体复制了两次 B.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提取DNA 更方便 C.试管③中含有14N 的DNA 占34

习题七 医学遗传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遗传学 2 医学遗传学 3 遗传和变异 4 单基因病 5 多基因病 6 染色体病 7 基因 8 结构基因 9 调控基因10 断裂基因11 基因组12 基因家族 13 基因簇14 假基因15 基因表达16 转录 17 翻译18 基因突变19 点突变20 同义突变 21 错义突变22 无义突变23 移码突变24 等位基因 25 分离定律26 复等位基因27 自由组合定律28 连锁与互换定律 29 单基因遗传30 系谱31 携带者32 完全显性 33 不完全显性34 不规则显性35 共显性36 延迟显性 37 表现度38 外显率39 交叉遗传40 遗传异质性 41 多基因遗传42 数量性状43 微效基因44 易患性 45 遗传率46 早发现象47 从性遗传48 限性遗传 49 阈值50 染色体组51 染色体核型52 显带技术 53 丹佛体制54 染色体带型55 高分辨带56 染色体畸变 57 整倍体58 非整倍体59 假二倍体60 易位 61 倒位62 插入63 重复64 等臂染色体 65 双着丝粒染色体66 嵌合体67 三体型68 单体型 69 多体型70 TDF基因71 SRY基因72 AZF基因 73 Lyon假说74 真两性畸形75 假两性畸形76 分子病 77 遗传性酶病78 基因定位79 遗传图谱80 物理图谱 二、填空题 1 生物的正常性状和绝大多数的异常性状(疾病)都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在人类不同疾病的病因中,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可将人类疾病分为等三种情况。 3 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具有传递的特征。 4 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5 基因病是由于突变而引起的疾病。其可分为病和病两类。 6 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一对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7 多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 8 DNA具有、和等遗传物质的基本特性。 9 DNA的组成单位是后者由、和组成。 10 DNA和RNA的共有碱基是、和。 11 双链DNA中,碱基对A和T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是、G和C之间的氢键数目是。 12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 13 人类基因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成和。 14 人类基因组包括基因组和基因组,人类DNA中的重复序列、基因家族主要存在于基因组。

向高考要高分(一) 必修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们通过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研究发现,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等病原体而对人体无害,其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有效地阻断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而不影响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人们对此现象提出了许多假设,其中最不合理 的是 ... A.抗生素能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而不影响人体DNA的转录过程 B.抗生素能阻断细菌转运RNA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转运RNA的功能 C.抗生素能阻断细菌内核糖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内核糖体的功能 D.抗生素能阻断细菌线粒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线粒体的功能 2.以下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细胞增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倍体的西瓜无子是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联会 B.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三体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呈现9→18→9的周期性变化 C.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HIV在宿主细胞中进行遗传信息传递时只有A—U的配对,不存在A—T的配对3.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A.0条B.20条 C.大于0小于20条D.以上都有可能 4.如图表示发生在某细胞内一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过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B.该图所示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内 C.图中方框A最可能代表核糖体 D.图中链①上可能存在密码子 5.下列生命活动与右图模型不符合的是 A.某杂合髙茎豌豆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 B.基因型X W X w和X w Y的果蝇杂交后代产生的两种卵细胞的数量之比 C.人的胰岛素基因所含的碱基数目与胰岛素所含的氨基酸数目之比 D.通常哺乳动物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数目之比 6.用32p标记了果蝇精原细胞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如下图A→D和D→H的两个细胞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 小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项目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 结果 分析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S型细菌内存在着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S 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体内的DNA是“转化因子”,DNA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步骤①标记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 分析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32P标记的 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特别提示: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 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应无放射性,若存在放射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已被释放出来。原因之二是部分噬菌体并未侵入细菌内。 【例1】(2010·广东综合)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 这两个实验都没有经过重组DNA片段和诱发DNA突变;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 C [知识总结] 对“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这一经典实验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1)实验思路: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实验技术: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技术。(3)实验应用: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利用加热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虽然不再具有致病性,但仍具有免疫原性,机体会产生针对S型细菌的抗体。因此,在免疫学中,常利用加热等方法对病菌进行灭活处理,以获得减毒疫苗。 【互动探究1-1】(2009·宁夏模拟)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

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做真题品高考 1.(2017·全国课标卷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 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答案 C 2.(2013·全国新课标)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验证了孟德尔遗传规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根据DNA的X光衍射实验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 答案 C 3.(2017·全国课标卷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