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1.4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1.4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知识回顾】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自学导读】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预习检测】

1.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2.小明在利用图8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1

v=______ cm/s

3.小明同学想利用图8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猜想:

图8

(1)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7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4.一列长为12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5.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6.甲、乙两人利用回声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岸边,甲站在距峭壁较远处,甲乙连线与峭壁垂直,甲乙间距50m,现甲放一枪,乙测出所听两次枪声的时间差为4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设声音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7.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20m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5.5s、7.9、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1)小高跑100 m的平均速度是;(2)小高在第几个20m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有什么建议?

2

第一章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时用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 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一、体验 探究实验的7个环节: 1、提出问题:如 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 金属档片的作用 是 3、设计实验 4、做实验和记录数据 5、分析与论证 6、得出结论: 7、评估、交流与合作: V 2= t 2= S 2= V 3= t 3= t 1- t 2= S 3=S 1-S 2= V 1= t 1= S 1= 平均速度(m/s) 运动时间(s) 路 程(m) s s

注意事项: ★要使斜面保持较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方便计时。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影响实验结果。〖达标检测〗 1.如下图“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cm;tBC=___ s;vAB=_____m/s;vBC=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 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图1 图3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 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为__ _m/s, 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3. 物体从A点出发,途径B到达C点,速度由快到慢最后停下,若AB=BC=4m,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怀化学院

1 、 速度测量 挡光片宽度Δs 已知,用计时测速仪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Δt,即可测出平均速度,因Δs 很小,该平均速度近似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即: 瞬时速度:t s dt ds t s v t ??≈=??=→?lim MUJ-5B 计时仪能直接计算并显示速度。 2、 加速度测量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0.0058=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2、由数据记录表4,可得a 与M 的关系如下: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形成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本节内容 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 (一)、阅读24页拓展性实验,了解该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与步骤。(二)小组实验并填写下面的实验报告单 1、实验目的:练习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___________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_______。 3、实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实验步骤: 5、数据记录:☆知识点二:实验数据分析 1、运动会进行100m决赛时,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到达距离起点20m、80m、100m时各自所用的时间、其中三名同学的时间如

下表格所示、姓名到达20m处(s)到达80m处(s)到达100m处(s)王小兵 2、 38、4 12、2刘磊 2、 48、2 11、8杨阳 2、 78、4 11、4观察表格数据,如果你是解说员,简单的对三位同学比赛情况进行解说☆知识点三:超声波测距 1、画图介绍超声波测距的原理? 2、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速度,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按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到接受到信号用了0、4S,第二次从发出到接受到信号用了0、3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S,求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s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三、达标检测 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 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大学物理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范 文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 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

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 (1) nsinα=mω2x (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 ∴ 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 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 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 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 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几式得: g=4π2n2h/t2. 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天星乡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物理高效课堂导学案班级姓名主备:邹井华执教人时间教导处审批 §1.4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 2.知道如何测量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纪录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重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理解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知识回顾】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明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 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知识引入】: 由“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 【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2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测量平均速度时: 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理量。 4 .测量路程需要,测量时间需要。 5. 测量平均速度步骤。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3.分析实验: 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吗? 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当堂检测】: 1.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怎样利用这条跑道和手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平均速度? 2.有一个量程为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 校的路程,写出具体步骤。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AB=_______cm,t BC=_______s,V AC=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填“大”或“小”) (5)通过计算可知:Vac________Vb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 5、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秒内通过250m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6、出租车司机在某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机场? 【我的收获】:

本科生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课程论文题目:加速度的测量 姓名:黄珊 学号: 2014000135 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物理行知班 任课教师:王凤兰

实验五加速度的测量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轨道小车的加速度,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 实验器材朗威DISLab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郎威DISLab力学轨道及配套小车、挡光片等附件。 实验原理由定义:加速度a=(Vt-V0)/t。 实验步骤 1、使用DISLab力学轨道附件中的“I”型支架将两只光电门传 感器固定在力学轨道一侧,将光电门分别接入数据采集器的 第一、二通道; 2、将轨道的一端调高,在小车上安装宽度为0.020m的“I”型 挡光板,调整光电门的位置,使小车及当光板能够顺利通过 并挡光; 3、打开“计算表格”,点击“变量”,启用“挡光片经过两个光 电门的时间”功能,软件默认变量为t12,定义挡光片的宽 度为“d”,输入固定值0.030; 4、点击“开始”,令小车从轨道高端下滑,使挡光片依次通过 两光电门,则挡光片通过两光电门传感器的时间t1、t2和经 过两光电门的时间t12会记录在表格中; 5、使小车自轨道高端下滑,并注意每次起点均不相同,重复测 量多次(注意操作中不要发生误挡光); 实验图像 实验装置图 加速度测量结果 实验分析在实验的六次过程中,加速度的值几乎相等。 误差分析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和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总结小车经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的六次实验过程中,加速度的值相等。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段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只要速度 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相等,那么加速度就相等。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 【学习重点】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公式是______、时间的公式是______、路程的公式是______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 3、我们用______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来测量时间 4、从速度公式______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__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我们就 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合作导学】 观察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视频,分析: 在测量速度过程中,若斜面坡度过小,会怎么样?坡度过大会怎么样? 若某组同学听到撞击声后一段微小时间后才才停表计时,测量结果会怎样? 【分层导练】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体会实际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形成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3、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68页到70页完成下列问题 1、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或___________)运动的快慢程度.用v表示平均速度, 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s/t. 2、人步行的速度为;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列车行驶的速度为;喷气式客机的速度为; 3、.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________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 (1)区别:平均速度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 动过程的_______或________的运动情况; (2)联系:只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才,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是。 【教师点评】 1、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也常用平均速度描述; 2、.通常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要和路程段或时间段相对应,因此, 平均速度只有在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才有意义; 3、.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在全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运动物体在各段路程上的平 均速度的平均值(即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自学检测】 1、.摩托车行驶时速度计上显示的60km/h,表示汽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 __速度。人步行的速度是1.2—1.5m/s,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速度。 2、某同学从家走到学校,先以1m/s的速度行走了500m后,再以1.5m/s的速度走完剩下的500m.求这位同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解:前500m所用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500m所用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1000 m的总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91年,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了当时100m 跑的世界纪录(如图3-1),下表记录了他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 (1)刘易斯在这100m (2)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3)如果是匀速直线运动,求出它的速度?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求出它前50m,后50m 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 图3-1图3-2 【当堂训练】 1.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2.运动员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8m/s,中途的速度是9m/s,最后的速度是10m/s ,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012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 标版 【学习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学生:斜面、停表、米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实验方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物体运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 t s v =- ,可以求出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t s v =- ,需要测量的是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教师复备栏 【展示交流】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巩固拓展】学生有时间可以去操场完成实验:(测量跑步时的平均速度) 介绍实验步骤 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 在操场上,测出30m 的路程,每隔10m 做一次记号。 2、 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 、20m 、30m 处。 3、 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 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 的路程。 5、 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本设计的表格中。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课堂小结】 1、可以利用公式 t s v = - 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布置作业】 1、 完成书第25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 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 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复备栏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秒表、米尺的正确使用 2,理解单摆法和落球法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 3,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摆角的关系。 4,学习系统误差的修正及在实验中减小不确定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停表(精度为0.01s),钢卷尺(精度为1mm),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 三,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球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如图2-1所示。 f =F sinθf θ T=F cosθ F= mg L 单摆原理图

摆球所受的力f 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 指向平衡位置。当摆角很小时(θ<5°),圆弧可近似地看成直线,f 也可近似地看作沿着这一直线。设摆长为L ,小球位移为x ,质量为m ,则 L x = θsin f=θsin F =-L x mg - =-m L g x 由f=ma ,可知a=- L g x 式中负号表示f 与位移x 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a = m f =-ω2 x 可得ω=l g ,即02 22=+x dt x d ω,解得)cos(0?ω+=t A x ,0A 为振幅,?为初相。 应有[])2cos())((cos )cos(000?πω?ω?ω++=++=+=t A T t A t A x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T =ωπ 2=2πg L 即 T 2=g 2 4πL 或 g=4π22 T L 又由于细线不是完全没有质量,他在外力作用下也不可能完成伸长,所以,单摆的重力加速度公式修正为 22 21 4T d L g +=π 四,实验步骤 1,数据采集 (1)测量摆长L 用米尺测量摆球支点和摆球顶点或最低点的间距l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则摆长 d l L 2 1+= (2)测量摆动周期 用手把摆球拉至偏离平衡位置约? 5放开,让其在一个铅直面内自由摆动,当小球通过平衡位置的瞬间,开始计时,连续默数100次全振动时间为t ,再除以100,得到周期T 。 (3)将所测数据列于下表中,并计算出摆长、周期及重力加速度。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养成和其他同学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训练准确计时的实验技巧和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课题(自主学习) 从速度的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求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合作探究 1.实验目的: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图1.4-1,找出所需实验器材: 3.实验步骤:各小组按照教材P23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教材设计的表格中,最后求出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4.交流评估:各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看那一组做的最好。最后小组展示 5.阅读教材P24“科学世界”,了解超声波测距的过程和原理。 自我小结: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我还存在的疑问。达标检测: 1.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2.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3.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50m路程,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的顺序是() A.汽车、羚羊、运动员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 4.某汽车长度为10m,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min内通过720m的路程,那么此车的速度为______m/s。按这个速度行驶,通过路程为21.6Km时,需要时间为______h。若仍按这一速度行驶,完全通过某桥需要时间为30s,则桥长为______m。 5.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当他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6、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80cm,燃烧速度为0.8cm/s的导火线,假若爆破者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破前跑到600米的安全区?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时间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计算打下某点时的瞬时速度。 二、实验原理 1、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若x1、x 2、x 3、x4……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若△x=x2-x1=x3 -x2=……=c(常数),即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利用某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来计算打下某点时的瞬时速度. 3、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1)根据Xm-Xn=(m-n)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选取不同的m和n,求出几个a,再计算出其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用V-t图像求物体的加速度:先根据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几个点的瞬时速度,然后做出V-t图像,图线的斜率就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逐差法: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X1、X2、X3……则有:△X=X2-X1=X3-X2=X4-X3=……=aT2 . 由上式还可得到 : X4-X1=(X4-X3)+(X3-X2)+(X2-X1)=3aT2同理有 X5-X2=X6-X3=……=3aT2 可见,测出各段位移X1、X2……即可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就是我们所要测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 1、.纸带采集 2、实验数据记录 3、计算加速度(用计算和V-T图像两种方法)和某点的瞬时速度 六、实验误差分析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制人:审核人:班级:小组:姓名:导学案编号:81WL016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 2、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新知探究】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合作探究】 1、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秒。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秒。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 路程(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 s1=2.4 t1=v1= s2=1.2 t2=v2= ①小车从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米/秒。 【达标测评】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 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 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 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 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 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 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 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 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9:5 B.3:2 C.2:3 D.5:9 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 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 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月亮躲进云里 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6.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8. 3m/s; C、7. 15m/s; D、7.75m/s. 【中考链接】 1、一位同学以3 m/s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 m/s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 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某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 h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 min 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学案导学 【要点一】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 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均速度 1. “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举一反三: 【变式】下面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C.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D.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 【答案】A 【类型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2.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停表) (刻度尺+=t S v 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反思: 三、板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导学案 使用时间: 编制人: 审核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导学案编号:81WL015 3.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学习目标】 1、我要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 我要体会实际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合作探究】 1. 平均速度 2. 瞬时速度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区别 (2)联系 【达标测评】 1.从武昌到北京西站,快车K38次约需12 h ,而直快546次约需 16 h ,这是 因为( ) A.546次车的所走路程比38次的所走路程远 B.38次车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比546次的速度快 C.通过任何相同地段,38次一定比546次开得快 D.546次沿途停靠站较多,耽误很多时间,使其平均速度比38次小 2.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 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3.一个大木箱漂浮在河面上,随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的上游和下游各有 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等.若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相等,那么,当两船同时 划向木箱时( ) A.上游小船先捞到木箱 B.下游小船先捞到木箱 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 D.无法判断哪条船先到达木箱 4.某同学从家走到学校,先以1m /s 的速度行走了500m 后,再以1.5m /s 的速度走完剩下的500m.求这位同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中考链接】 1.(太原市中考题)下表是卡车沿直线平稳行驶和电车、机车起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从起动一段时间后开始计时),请你比较和分析表中的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卡车做 运动; (2)电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定性)是 ; (3)电车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定量关系式是v = ; (4)通过分析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他们 是相同的. 2、图1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 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 图1 (1)会发生一个小球超越另一个小球的情况吗?如果会,在什么时刻? (2)小球A 做什么样的机械运动?小球B 做什么样的机械运动? (3)小球A 和B 曾有过相同的平均速度吗?如果有,在什么时间间隔内? (4)分别求出小球A 和小球B 在从第3s 到第7s 跟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一、复摆法测重力加速度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复摆的物理特性,用复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2. 学会用作图法研究问题及处理数据。 二.实验原理 复摆实验通常用于研究周期与摆轴位置的关系,并测定重力加速度。复摆是一刚体绕固定水平轴在重力作用下作微小摆动的动力运动体系。如图1,刚体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面内作左右摆动,G是该物体的质心,与轴O的距离为h,θ为其摆动角度。若规定右转角为正,此时刚体所受力矩与角位移方向相反,则有 θ =, (1) M- sin mgh 又据转动定律,该复摆又有

θ I M = , (2) (I 为该物体转动惯量) 由(1)和(2)可得θωθ sin 2-= , (3) 其中I mgh = 2 ω。若θ很小时(θ在5°以内)近似有 θωθ 2-= , (4) 此方程说明该复摆在小角度下作简谐振动,该复摆振动周期为 mgh I T π =2 , (5)

设G I 为转轴过质心且与O 轴平行时的转动惯量,那么根据平行轴定律可知 2mh I I G += , (6) 代入上式得 mgh mh I T G 2 2+=π , (7) 设(6)式中的2mk I G =,代入(7)式,得 gh h k mgh mh mk T 2 22222+=+=π π, (11) k 为复摆对G (质心)轴的回转半径,h 为质心到转轴的距离。对(11)式平方则有 2 2222 44h g k g h T ππ+=, (12) 设22,h x h T y ==,则(12)式改写成 x g k g y 2 2244ππ+=, (13) (13)式为直线方程,实验中(实验前摆锤A 和B 已经取下) 测出n 组 (x,y)值,用作图法求直线的截距A 和斜率B ,由于g B k g A 2 224,4ππ==,所以

新人教版《1.4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如何测量平均速度。 2、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学习重点】知道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二、课堂导学 自学教材23页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 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23页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2) 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计时。 6、数据记录: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例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在斜面上由顶端滑过斜面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小车通过的路程为,若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 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例2. 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 路程/m 0 10 20 30 40 时间/s 0 3.2 5.3 6.8 9.2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李军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c18100471.html,]【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在第1 min内、第2 min内、第3 min内的路程都是300 m,在这3 m in 内做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变速运动 D.无法确定 2、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平直的铁轨上启动时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D.平抛出去的小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3、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新的列车外形 如图,它从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可达200km/h,若南京到上海的全程为 300km,则列车通过这段距离需要 h。 【课后练习】 1、汽车在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迎面开来一 列速度为54k m/h的火车,汽车上的乘客看到火车开过经历了7s,由此 可知这列火车长 m。 2、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的车 费发票。求:(1)租车行驶时间;(2)出租车行驶速度。 【学习反馈与小结】[来源:学科网ZXXK]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将你的收获和反思记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