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句:大众文化的狂欢盛宴

网络造句:大众文化的狂欢盛宴
网络造句:大众文化的狂欢盛宴

网络造句:大众文化的狂欢盛宴

网络造句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今已经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网络走向现实,形成各种流行语,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网络造句的大量出现不仅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对公权滥用的质疑讽刺以及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真相的渴求。网络造句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既体现了对权力化社会的颠覆与反抗,又体现出在复杂的社会转型中个人的无力与无奈。它无意间契合了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狂欢因素,上演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颠覆传统的盛大全民狂欢。

标签:网络造句;狂欢理论;大众文化;社会文化心理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语言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互联网在为语言提供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对语言的使用、表现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网民们对网络流行语的造句风潮日渐风靡。这里的造句,实际是仿拟,有意地仿照熟悉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等,根据表达意图创造出新的词语、段落、文章,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讽刺嘲弄,幽默诙谐。”①10多年来,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大规模、大范围的网络造句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造句既是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见证,也是网民文化创造力的体现。通过网络造句的流行与变化,我们能够观察到社会文化的变革与整个社会心理的变化。

一、网络造句的特点

伴随着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的使用,每个网民都拥有了在网络上发言、表达自己想法的“麦克风”。当“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余波刚刚在无限恶搞中荒诞落幕,QQ与360的一场大战又让我们体会了“刚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挣扎,好不容易网购一下,就被“亲”的淘宝体与“爱与不爱”的凡客体的腻歪和另类叙述方式所湮没,一部电视剧《甄嬛传》用半文半白的台词“卖弄”,引得台上台下、大街小巷纷纷模仿,誓将矫情进行到底。这些频繁出现的网络体是对日常熟悉的事物的变形、偏离,通过个性的创造,从而获得大众关注。

网络造句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姿态。它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用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读、演绎传统和经典,公众人物、英雄明星也难逃被调侃的命运。“网络造句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反常规、很随意、非理性的文化活动。”

②造句的意义体现了网络对传统、正统、假正经的颠覆与反抗。网络造句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传播成本低。近年来,网络空间从最初的论坛帖子扩展到个人的微博,网络传播载体从固定电脑转移到可移动笔记本、便捷的智能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阅读网络事件提供了条件,为随时随地创造网络文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网络传播的快捷性,远非其他传统媒体能比,网络传播范围大大扩展,突破了地域限制,网上发言尺度规定放宽,网民发言的自由度提高,这些不仅降低了生产门槛,也降低了传播成本。

2019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

. 2012 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 (1)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2)囧:被形容为“ 21 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的本义为“光明”,从 2008 年开始在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 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尴尬、 郁闷、悲伤、无奈”等意义。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打字飞快,常在用拼音打“什么”时,打出“神马”来。“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 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4)你 out 了:其意思等于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out 是简写,原为“ out of time”(时间之外),即不合时宜。 (5)织围脖:微博是 2009 年的产物,但在 2010 年因为明星喜爱微博而大火特火,织围脖就是写微博。 (6)杯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 (7)雷人:这是个非常有名的网络词,在现代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的意思。

. (8)PK:即 Player Killing 的缩写,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 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 更加广泛。 (9)我勒个去:“呜呼哀哉”。 (10)鸭梨:压力。 (11)织毛衣:源自一首网络歌曲《织毛衣》。后来就是指在微 博上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 (12)羡慕嫉妒恨: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 (13)非常艰难的决定:续 2010 年 11 月 3 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 广大 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 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 软件”,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开信改写“ QQ体”,其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令人啼笑皆非。艰难 的决定原文: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 难的决定。在 360 公司停止对 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作出这一 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14)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就是什么都管、什么也都不管的部门。 有了成绩和好处的时候,这些部门就会明确地站出来,这些成绩与 其有关,所以好处也应当有份;当出现问题和需要处罚时,这些部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浅谈网络流行语

浅谈网络流行语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 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发展趋势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真实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群众心理和民俗风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由于上网的多为20—30 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网络语言体现出一种新奇、鲜活的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 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1]作为语言的载体之一, 网络使得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随意, 方言、谐音词、转义词、生造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 拼音简缩、英文简写、汉字拆分等方法也时常运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网络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许你有天打开电脑, 会在论坛上发现这样一个帖子: “7456, 儿子又被抓去断背了, 事物所真BT, 亲们一起BS 它, 就酱紫, 泪奔”这绝对不是胡言乱语, 而是一名“粉丝”(fans) 用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愤慨之情。这些鲜活生动的词汇通过网络, 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 也诱发一些词语生出新义。”[2]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并随着应用的广泛而成为流行语, 词义发展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从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结构来看,有汉语拼音简略、英语缩写、汉语短语简略等类型的网络流行语。从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表现来看, 有谐音型流行语、旧词新义型流行语、隐喻型流行语等类型的流行语, 拟声、象形等手法也大量运用。上述流行语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重合。 从形式结构上来看,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简略型 “MM”( 妹妹)、“GG”( 哥哥)、“PL”( 漂亮)、“BT”( 变态) 想必已为大家所熟知。网络文学的流行又让“TJ”( 太监, 指没有完结却又停止更新的文章)、“YY”(意淫)、“RPWT”(人品问题) 等词广为传播。在论坛里, 语言更是丰富多彩。“ZT”是转帖的意思, 表示帖子并非自己原创, 发帖人叫“LZ”( 楼主), 相对来说也就有了“LS”( 楼上)和“LX”(楼下)的关系。对于论坛上的帖子, 各路英雄更是有自己的看法。“SF”是“撒花”的意思,表示对某观点的赞同。“PP”是“批评”的意思,“BS”( 鄙视) 表示的是轻蔑, “PF”却有着“佩服”和“喷饭”两个相去甚远的意思,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不免要根据情境猜测下它的褒贬。“MS”( 貌似) 是一个比较谦逊的词语, 表示发帖人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的态度。网络上的称呼也多种多名段也随着作品的普及而广为传播, 而这些台词片段通常无法直接理解, 仔细品味才能体会个中含义。“ZT4”意为“猪头4”, 来源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 电影《手机》的热映也让“做人要厚道”传遍了大江南北。“XX 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出自《天下无贼》,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还的”来自《无间道》, 意为报应。“农妇山泉有点田”改编自农夫山泉的广告, 被喻为是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旺财”出自晋江文学网, 旺财是《唐

俚语and网络流行语

1.hold住一说hold住源于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的香港,表示把握住,控制住,稳定住. 另一说在我国的江苏,湖南,安徽等地的方言中早已有hold住的说法,意思是?吃的消??可以承受?之意。而相反的说法就是?吃不住?。不管怎样,hold住直到最近今年才真正流行起来,现在它已不仅仅用于网络,还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草根原义指"草的根",由于草根的普遍性和卑微性,就诞生了新的含义,(1)贬义词,用于形容像草根一样卑微的弱势人群. (2)中性词,用于形容同精英人群相对应的普通老百姓。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 3.PK PK源于Player Kill(去杀电脑或者其他的玩家)的缩写,为?对决?,"切磋","较量","单挑"等含义. PK当然还有其它很多意思,如英文Park(公园)的缩写等等。 4.备胎最正式的意思就是?备用的轮胎?的意思啦,大部分情况下,它都会默默地挂在汽车背后那里,等待几千分之一的机会,等哪个轮胎出事了,他就派上用场了。然后如果那个轮胎修好,他又很可能又称为备胎了。现在通常用于指?备用的男(女)朋友?。往往他(她)对你还很好,就是不跟你谈恋爱,然后当他(她)不开心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在被人抛弃时会找你,然后开心就回去找男(女)朋友。然后和汽车备胎一样,如果他(她)和恋人byebye了,那么恭喜啊,备胎变成正式的轮胎啦。 5.八卦八卦正统的意思是指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然后在粤语中,?八卦?用于形容一个人到处说是非、饶舌。因此八卦通常用于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通常是隐私的信息. 也可用于形容一个人话多,爱谈论和宣传一些无聊的事情,特别是一些隐私的信息。即"喜欢八卦的倾向" 6.抽风原指医学上所谓的?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可能是因为犯"抽风"病时行为会有些异常,因此现在"抽风"常用于损人,指人的行为举止不正常,让人难以理解。?抽风?同样可以指物,如;?我的手机刚刚抽风了?就是指手机出了些故障。 7. 达人一般认为,?达人?一词应该来自日语。在日语中,达人的意思是高手,名手,能手。或说是学问,技艺等方面精通的人。随着"中国达人秀"节目的走红,"达人"这个称呼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接受和喜爱,成为流行用语。 8.二b 来源于北方方言. ?2?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中,均被适用于侮辱对方,说对方傻之类(例如:你这人,真2).感觉类似于"二等"的意思. 而?B?又同某脏话中一字谐音. 因此?2B?也是一极具侮辱人的词汇,通常用于形容人笨,傻等。但在这个词的使用中如果是来自极亲密的朋友等人的话,其侮辱性会大大降低,可能只是作为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存在。 9.二百五二百五通常用于形容傻头傻脑,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或...总之,二百五类似于"傻瓜",是一个贬义词哦. ?二百五?的由来说法不一。这里就举一种说法吧:战国时著名说客苏秦,在齐国被杀刺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二百五多用于口语调侃,很少是用于粗口或者骂人的哦.因此,人家叫你"二百五",完全可以一笑了之的啦。 9.放鸽子来源有好几种说法,这里就描述一种说法吧:古代人们通信都是用鸽子来通信的,有一次两个人约定,到时候给我来信.但其中一人,只给放来鸽子没有写信.另一人就说,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履行诺言.放鸽子就这样来了. 现在常把?已定下了约会而没有赴约?的行为称之为?放鸽子?,比如说,我和你约定一个地方见面,然而到了约定的时间我没去,让你白白等了很长时间,这就叫做我放了你鸽子。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4093074.html,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作者:王丽琴万菲 来源:《大观》2017年第10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的传播之下孕育而生,是反映社会现状和人们思想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由于网络传播速度之快,网络流行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乐趣和丰富词汇量,给传统语言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语言和社会带来了威胁。因此,研究和分析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必然之举和当务之急。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由来,种类,特点和利弊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直译、意译和音译的翻译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翻译方法 随着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出现,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尤其为年轻人广泛运用。流行语,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某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因素。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网络流行语逐渐为人们所知,从而进一步反映了我国,某地区在某时段所发生的事件以及所关注的问题。网络流行语大大地丰富了词汇量,也在原有词汇量的基础上赋予了创新精神。由于流行语已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我国文化为全世界所了解以及熟知,为了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误解,我们急需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创新性及阶段性 创新是指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体现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关注和新思想的出现。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很多新词,如: 2012年的“屌丝”“躺着也中枪”“元芳,你怎么看?” 2013年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2014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我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 2015年的“城会玩”“么么哒”“吓死本宝宝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2016年的“蓝瘦香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言不合,就...”;

新兴词语与流行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一:【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的新兴词汇 二十一世纪新兴词汇的调 查报告 班级:高2012级1班 姓名:张超(负责撰写报告及汇报) 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指导老师:王昌君 - 1 -二十一世纪新兴词汇的调查报告 班级:高2012级1班 姓名:张超(负责撰写报告及汇报) 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指导老师:王昌君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盛行,一些网络语言在人们,特别是新新人类中流行。这些新词汇被他们广泛用于生活语言中。每个词汇的流行必然有它的市场,我们收集了一些网络词汇,看看下面这些另类的网络语言,你知道的有多少?看看它们既可以说是一种消遣,又可以在听到这些词汇时,不至于迷惑不解。让我们一同走进21世纪的新兴词汇吧!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新兴词汇的用法,好处,弊端,促进新兴词汇的发展,加深我们对汉文化的理解,提升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集体的力量,锻炼在多方面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处事能力。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问卷法、查文献资料法、网络查询法。 2.研究过程:分工合作,分四阶段实施: 3. 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1年5月 ① 9月20日- 9月23日,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②10月10日-10月25日,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③ 3月16日- 3月20日,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2 -②此次问卷调查共调查100人,0-15岁:22人,16-30岁:57人,30岁以上:21人 通过这次有关“21世纪新兴词汇”的有关调查可以了解到现在大部分人对“新兴词汇”比较了解,其中16-30岁年龄段的人较多,对“新兴词汇”接触较多,使用较多,也是使用“新兴词汇”的主要群体,主要通过①网络,电视等媒体;②报纸,杂志等读物;③朋友,同学,家人等这三种途径。并且调查中的大部分人都对“新兴词汇”的发展抱有很大希望,认为这类词汇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新兴词汇”的出现是对中华传统的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发展和补充,是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见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加以发扬,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变化,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眼光加以对待,并能够正确的使用,相信会使我们中华传统的五千年文化更加精彩,丰富。 - 3 - 2.新兴词汇示例: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正确理解规范使用 ——对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分析及思考 一、调查原因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网民的46%。上网聊天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闲聊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一种带有较大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固定模式的语言——网络用语。其中,有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点击率、使用率日益提高,在表情达意中成为大多数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用语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媒体用语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因为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且中学生主要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如何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它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一)确定探讨内容(2010年5月) 1、2007年—2010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归类; 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3、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4、探讨中学生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二)主要步骤(2010年5月—2011年3月) 1、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2007—2010年网络流行语; 2、将网络流行语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3、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理解、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 4、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 1、反映重大事件类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崛起,许多热词不断涌现,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如:2007年的“正龙拍虎”,2008年的“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的“躲猫猫”“做噩梦”,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等这些网络热词以具体事件作为依据,时代特色鲜明,俏皮中暗含生活哲学,

网络流行语开题报告

网络流行语开题报告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具有高效、便捷、准确的特征。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选题依据 1.设计(论文)题目 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InterCatchwordinInter-Cultu ralVision 2.研究领域 本论文属翻译理论与实践类研究,主要探讨在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理论及翻译方法 3.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出现并迅速发展,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的形态和发展趋势。因而,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范围必将越来越大。在对外交往中,如何把这些网络流行语准确翻译成地道的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汉

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不仅有助于国内网络流行文化的输出,而且能扩大这些用语在全球的影响范围。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一随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翻译学家对于这一文化现象更加注重。北京大学教授王逢鑫曾做过相似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很多翻译学家学者对如何把汉语网络流行语准确翻译成地道的英语 的研究加以重视。这一研究领域的课题分为很多角度,主要有跨文化视角、模因视角、动态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等。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理论及英译方法。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为了使汉语网络流行语准确翻译成地道的英语,今后翻译界将从跨文化视角、动态对等理论等角度重点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二、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 1.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理论及英译方法以及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 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在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1)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形成方式、特点及应用 (2)研究跨文化的定义与应用

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摘要: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僭越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量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空间。一方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网络流行语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和模仿。这种网络流行语从客观上表现出大众文化在网络领域的传承、移植和普及,实现了精英文化的普及化;但在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也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带来了许多问题,它对个人价值观的宣扬、对个性文化的宣泄,构成了对大众主流文化的僭越和消融。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肇始及热化 网络流行语言并非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学界和业界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就有所关注。早在2001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就出版

了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一书,收录了诸如“美眉”、“版猪”等1305条网络热词和新词,曾经在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争议。如果说在2001年网络热词还是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新现象的话,在今天,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内容和特色,被大量地复制、模仿和转载,这些流行语集中体现了网民的智慧和其当下的思想和心态,在网民中有极高的人气和点击率,能够普遍反映某个特定时期内一些特定人群的心声。 简单概括而言,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语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更得益于日渐提升的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网民的人数。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28.9%。大量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涌入网络媒体,在把互联网当做信息获取平台的同时,也将网络媒体当成一个个性展示和心理情感抒发的平台。正如覃晓燕所说,这种文化“更多代表的是草根文化或平民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质疑与反思。它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①。 网络流行语:大众文化的网络再现

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心理-2019年文档

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心理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网络流行语无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最终也仍然是语言的种类之一,也 依然具有语言的共通性。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指出:“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最好的窗口。”可见,语言与大众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的 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等”。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来探讨大众文化心理。 近年来,经济形势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对象,因为它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吃、穿、住、用、行,样样都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却让人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关注“吃”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了一个系列。 比如“蒜你很”、“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等等,这些三字经格式的用语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并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这是因为,它们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物价上涨的客观现实,也深刻地反映出在这种现实下,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即愤怒、无奈和隐忍。物价上涨, 最终的受害者是普通民众,他们因此而愤怒,可这种愤怒丝毫不能改变物价继续上涨的趋势,当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唯有无奈,就算是“鸽你肉”,也只能说句“蒜你很”,然后归于隐忍,这同时也是一种抗议。 安居乐业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通最平实的生活梦想,可面对如今的房价,这种生活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蜗居”、“蚁族”、“逃离北上广”,这类词语也因之为人们所熟悉。所谓“蜗居”,就是指像蜗牛背上的壳那样小的房子。 这是一个深刻的比喻。人们的生活梦想已经挤压的如此之小,大概连愤怒都不会有了。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远在天边,于是“蚁族”随之出现。所谓“蚁族”,顾名思义,就是指像蚂蚁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时效性 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的重要著作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的斗争时说“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翻译成中文就是“很好,很深刻,很和谐”。其作为的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 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SB”一类的词汇均无法打出。于是猫扑的网友便用“NB”来代替原来“SB”的含义,而“NB”的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 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是自己发的)。于是此后跟贴的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很黄很暴力: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 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的话。 斯巴达(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指进入极端亢奋的脑残状态。 Nice Boat(2007年下旬):原自《school days》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Nice XXX”。 失态(2007年末):原自《高达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是何等的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ACG的场景都有类似的语句,但是通常说出此话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将此话发扬光大的则是龙之塔(ドルアーガの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8分50秒及13分55秒(SOSG字幕组)...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的无可奈何。 (2008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被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时,受访人的回答“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 (2008-5-20):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的百度吧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子问"LZSB"是什么意思,另一位百度吧友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成此典故,之后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 兰州烧饼,首字母为“LZSB”LZ可以引申为楼主。回复此词语后,表示对楼主的鄙视,对楼主智商的怀疑。但本词的语气较之“LZSB”稍轻。 (2008年夏):据调查,最早恶搞“做俯卧撑”的帖子出现在7月1日19时59分,网友“流芳苑主”发表了《吃面要吃雪菜肉丝,运动要做俯卧撑!身体倍儿棒!》的帖子,网友纷纷效仿恶搞“做俯卧撑”。释义:①增强臂力的一种辅助性体育运动。两手和双前脚掌撑地,身体俯卧,两臂反复弯曲和撑起,使全身平起平落。②对某事不便或不愿发表意见。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一、引言 人们常说的网络,实际上是指互联网(Internet, 又译英特网,网际网路)。互联网本义指“网络的网络”,也就是“网际网”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国际网”。媒体学认为,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促使了我们生活方式的质变。互联网这一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兴起的以高效迅捷著称的第四媒体,它的发展如同报纸、收音机、电视的发展一样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由传者到受者的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改而用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的传播方式,强化了参与者的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将人类的文字、口语以及所有的视听语言整合到一个沟通系统中,打破了因媒介材料不同、传播手段不同而在不同媒介之间形成的传播壁垒,同时打破了人类感觉的界限。将人类知觉的不同向度结合起来,这样,互联网以现实生活为摹本,塑造了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彻底打破了现实生活中地域的限制,把全体网民①整合到一起,大家按照同一种网络逻辑行事,遵守同一种网络运行规则。”(孟建,祁林,2002) 在这个强调互动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得到了延伸,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用于网上交流的、所谓网络语言到底该怎么定义?网络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种语言的认识。但是,“我们并非如其所然地观察现实,而是见到现实在我们语言里的样态。我们的语言便是我们的媒介。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曼纽尔.卡斯特,2001)一方面,我们通过观察语言的状态来获得对现实的感知;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的媒介,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研究将为我们构建起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其体现的网络文化的桥梁,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加深认识,这也正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任务。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背景 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netspeak)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网络语言(netspeak)

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精选范文

2012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1)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2)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的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尴尬、郁闷、悲伤、无奈”等意义。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打字飞快,常在用拼音打“什么”时,打出“神马”来。“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4)你out了:其意思等于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out是简写,原为“out of time”(时间之外),即不合时宜。 (5)织围脖:微博是2009年的产物,但在2010年因为明星喜爱微博而大火特火,织围脖就是写微博。 (6)杯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 (7)雷人:这是个非常有名的网络词,在现代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的意思。

(8)PK:即Player Killing的缩写,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更加广泛。(9)我勒个去:“呜呼哀哉”。 (10)鸭梨:压力。 (11)织毛衣:源自一首网络歌曲《织毛衣》。后来就是指在微博上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 (12)羡慕嫉妒恨: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 (13)非常艰难的决定:续2010年11月3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开信改写“QQ体”,其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令人啼笑皆非。艰难的决定原文: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14)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就是什么都管、什么也都不管的部门。有了成绩和好处的时候,这些部门就会明确地站出来,这些成绩与其有关,所以好处也应当有份;当出现问题和需要处罚时,这些部门就马上不见了踪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导学案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导学案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提升对语言的感悟水平和判断水平。 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包括当下的流行语句),课后写一篇小论文或随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并能试着作出较深层次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4、重点难点: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提升对语言的感悟水平和判断水平。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 1、收集新词新语: 学习语言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深入生活,留心收集新词新语。 2、留意网络语言: 能够这样说,网络是新词新语的摇篮,收集、研究新词新语离不开网络。所以我们要将网络里出现频率高的新词新语收集起来。 3、留意商业语言: 商业语言也很有特色,很多流行一时的新词新语都是先从商业领域里出现的。 4、留意时尚报刊: 很多新词语是从时尚报刊里流传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留意时尚报刊,注意里面的新词新语。 5、注重流行文化: “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词语,但“流行文化”的含义就相对固定一些,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人们工作观点、生活观点乃至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沉入生活之中,敏锐地体察流行的文化,并揣摩新词新语是如何彰显流行文化的。 ▲知识扫描 (1)“豆你玩”、“蒜你狠”、“柜族”、“低碳客”……2010的上半年,又是一个新词的多发季节,以至于虽然6月还剩11天,南方周末报做一场纸上的新词发布会。对现实的敏锐感知、发达的网络横向交流,造就了新词创造的旺盛景况和传播广度。这些根植于当下社会的新词汇,情绪化地表达着特定群体对某类社会现实的注重和看法,欢喜的、讽刺的、无奈的,不一而足,在某种水准上说,梳理新词,能够从中看出社会进化的轨迹,它们也在无意中揭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可能行进的方向。对新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显示一个人对时代是否同步,是否具有充足敏锐的感知和觉悟。 新词语折射着社会,社会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新词语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从新词语词汇频率的变化,能够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的变化。“黄金周”一词来源于日本,这与我国2000年以后对“五一”国庆法定假期的调整相关,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观点的变化。新词也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例如“超女”一次就是现今流行文化的现象。“恶搞”盛行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低级文化流行的势态。能够说一些新词正是这些流行文化的标志。 (2)什么是新词新语? ▲基础训练 走进新词新语 同学交流,分类收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

XINWEN AIHAOZHE2010·8(下半月) 新闻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比如,2008年在网上广泛流行的“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叉腰肌”、“囧”、“打酱油”,等等,它们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迅速流行的原因网络媒体的出现引起了人们认知方式改变的外在表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的不仅仅是内容,它同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当前政治有着密切联系。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口中不离“文革语言”;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里广告盛行,人们口中又充满了“广告语言”;近几年网络盛行,人们自然是满口的“网语”。 任何社会行为的变革总能推动语言的变革,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语言的流变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外在表现。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因此,新媒介的产生,有可能影响着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纵观人类传播史,传播媒介的变革引起的传播方式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原始社会,人类是“口语社会”;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转向“眼睛社会”;广播电视产生之后,人们 的关系开始疏远。而网络产生之后,人类 开始“参与社会”。在网络制造的“参与社 会”里,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媒介环境中 来,自由发挥,表达思想,传播观点。于 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 现,是网络传媒引起人们认知世界方式 发生改变的外在表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表达思想过程中 必然出现的现象。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改变 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网络 媒体为信息提供传播形式,也不可能有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存在。网络的出 现,使人类社会成为一种“参与社会”,人 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中来,表达思想, 传播观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 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统计显示, 当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82亿, 2008年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2009年 网民已达3.8亿。在这些网民中,年龄在 19~35岁的占83.1%,学历在大专以上的 占64.7%,上网地点在家、网吧、网校、网络 咖啡馆等休闲场所的占60.3%。由以上统 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上网人口基数大, 上网者大多是高学历的年轻人,上网时间 多为休闲时光。这些年轻人思想活跃,思 维灵活,喜欢新生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 新,追逐时尚,而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 太多的约束。他们在休闲时光上网,在这 样一个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 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尽情发挥的空间;他们 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 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以社会上出现的有强大影响力的事 件为背景。每一句风靡网络的流行语,背 后都有一个事件发生。比如,“做人不要太 CNN”,源自在报道“3·14”拉萨打砸抢烧 事件中,美国CNN对中国的歪曲报道; “躲猫猫”,源自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 晋宁县看守所里一男子离奇死亡;上溯 2005年的“凉粉”、“玉米”,源自当年娱乐 界的大事件“超女”;等等。 无论是哪一个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都 是以现实社会的大事件为母体,每一个网 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引人注目 的社会事件,它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在网络时代,网民对当下现实 社会中发生的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谈 自己的看法。有些观点、看法在当时的语 境下传播,容易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共鸣。 网络流行语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 网络流行语产生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但它以现实社会为背景。因此,它对现实 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渗透。任何事物的 产生都存在两面性,网络流行语对现实社 会的影响也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网络流 行语给社会带来的正效应: 社会历史的记录者。“打酱油”、“躲猫 猫”、“做人不要太CNN”,这些特殊、简单、 幽默的语言背后,都蕴涵着或者复杂或者 重大的新闻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有些体 现国际关系的改变,有些记录人们生活观 念的改变,有些在展示经济方向的变革。 网络流行语用自己独有的简单、幽默、生 动、隐喻的方式,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变化。虽然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没 有传统大众传媒那种语言严谨、完整的叙 事方式,但它同样担负着记录事实的角 色。 公众的解压阀。网络流行语承担着 “解压阀”的作用。部分网络流行语透露了 网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不满和发泄。中 国内地的网民中19~35岁的占83.1%,学 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7%,这部分人年轻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 □逯彦萃 摘要: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网民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于是,在网络上出现了区别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即“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在网络世界迅速传播,甚至流行开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网络流行语”现象,影响着现实社会。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正负效应发展趋势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