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称谓趣谈

天津方言称谓趣谈
天津方言称谓趣谈

xx方言称谓趣谈

xx

1、xx

民俗语言专家、山东大学文史哲学研究院孙剑艺教授,原籍山东省阳谷县,是传说中打虎英雄武二郎的老乡。在学术交流通信中,他说:

山东阳谷有传统民俗,就是出门在外,遇到年龄相当的陌生男子,要尊称为“二哥”,而忌讳称“大哥”。曾请教老人,答曰:

“大哥是骂人的话,大哥是王八!”其实,山东阳谷“二哥”的尊称源于对“武松”的“英雄崇拜”。山东好汉武二郎是响当当的英雄,而其胞兄武大却因妻子潘金莲的秽行而窝囊被害,成为遭人耻笑的人物。

京津地区旧时饭馆旅店,对前来食宿的男性顾客尊称二爷,却讳称大爷。典型者为茶房、伙计、店小二之类在与前来的客人打招呼时,必称“二爷里请”、“二爷您用点儿什么”之类。

社会交往中,亦尊称成年陌生男子为二哥,却讳称大哥。例如天津小贩在兜售时,爱说:

“二哥吃菜瓜,酸甜的。”究其原因,又与“娃娃大哥”有关。

旧时婚姻观念,早成家早生子,叫做“早立子”。但旧时医疗卫生条件很落后,天花、麻疹、肺炎等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生下男孩并平安健康,是全家人的热切期盼。于是,就到娘娘宫去烧香祈祷,请回一个泥娃娃,当作自己的儿子。家中有了这个“娃娃大哥”作为长子,于是“招弟”“连弟”“续弟”……弟弟们就接二连三地呼噜噜跟着来了。新婚不久的小媳妇到娘娘宫去“拴娃娃”,这成了天津独特的民俗。旧时,老天津卫居民几乎家里都有“娃娃大哥”。由此,出生的头胎男孩,“排行”则成了“老二”。老二、老三对娃娃大哥毕恭毕敬,尊之为兄长,且辈辈相沿。数十年后,逢年过节,老二老三的子女也对娃娃大爷叩拜行礼。

我幼时曾看到邻居家的娃娃大哥留两撇小黑胡,衣着长袍马褂,戴着红顶瓜皮帽,手持旱烟袋端坐于玻璃罩内的情状。五六十年前,天津土著各家长子都屈尊降为老二,而老大行第却专属泥偶,盖因其为家庭招来弟弟而功莫大焉。这是旧时天津社会称谓于面称“二哥”“二爷”的重要原因。旧时在天津大街上,两位素不相识的男士初次见面,则拱手行礼,必以“二爷”相称。因为“大爷”是家里供案上的“娃娃大哥”。

现在,新一代的天津人,即使萍水相逢,也相互称呼“大哥”。如:

“大哥,跟您了打听点儿事……”见到年纪大一些的,则一律称呼“大爷”。现在没有再称呼“二哥,吃菜瓜”和“二爷,里请”的了。这也是“移风易俗”“与时俱进”。

2、大姐

在社会交往中,用亲属称谓招呼并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离,显得亲切、真诚。这种称谓理念已形成传统,各国各地,概莫能外。汉语“大姐”这个称谓,涵盖面很宽。甭说一般的中年妇女,就是对身居高位的女性政治家,也可以亲切地称呼“大姐”。如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老一辈革命家,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邓大姐”、“蔡大姐”、“康大姐”。

外地女性朋友来到天津,常会听到街市上的商贩或的哥,热情地打招呼,“大姐,您了买点嘛?”“大姐,您了上哪?”外地朋友对天津市井中“大姐”的称呼,觉得有意思。

其实,在老天津卫的街市上,跟女性市民打招呼,一律称为“大姑”。旧时走街串巷的小贩,或推车,或挑担,或提篮,或卖鱼,或卖菜,或卖日用杂品,主要是和家庭妇女打交道。小贩的买卖首先靠吆喝:

“萝卜、白菜、茄子、火柿子咧……”这时,从院子里走出来一位妇女买菜,小贩笑脸相迎:

“大姑,您了挑点儿嘛?”“来1斤萝卜,半斤小葱,2斤韭菜。”和和气气,买卖成交了。

天津人,尤其是做买卖的商贩,嘴都甜,和气生财嘛。做生意和顾客打照面,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打招呼,究竟使用什么称谓?里面学问大着呐!还拿卖菜的说事,看见一位来买菜的妇女,三十来岁,干净麻利,你招呼一声:

“大嫂!”结果,遭来xx:

“德行!谁是你大嫂!”人家气哼哼地走了。旁边买菜的大娘小声说:

“你这个冒失鬼!人家是大闺女,还没有出阁呢!”卖菜小贩说:

“嗨,我哪知道啊!”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教训,得管一辈子。

因此,在社交礼仪中,选用女性称谓时,应特别注意其婚姻状况,“大

嫂”“大婶”“大妈”“大娘”之类表示已婚的称谓,应慎重使用。在对其人婚姻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应选用“大姐”“大姑”“大姨”等称谓。所以,叫“大姑”最为保险。您了出阁了,是大姑;你还没出阁,也是大姑。现在的天津话,称呼陌生女性一律为“大姐”或“姐姐”,从十五六的小姑娘,到四五十的中年妇女,都可一律称为“姐姐”。十五六的小姑娘是“小姐姐”,四五十岁的妇女是“老姐姐”,这绝对没错,绝不会落包涵。

上中学十五六的一个闺女,周日陪着妈妈外出购物,到了农贸市场,娘俩分别被售货员称为“姐姐”。母女俩相视一笑,都觉得舒服受用。为嘛?闺女心里颇得意——我长大了,受到社会的尊重;妈妈也很开心——看来,我还很年轻!您看,“大姐”这个称谓,在社交场合的表达效果怎么样?倍儿好!

3、xx

天津老大娘领孩子上街,半路遇到邻居,邻居就会问:

“这是红眼儿?还是白眼儿?”这要是让老外听见了,一定会大惑不解:

“说我们老外是金发碧眼,你们中国人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怎么出来…白眼珠?…红眼珠?了?”原来,天津老年人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把自己的孙子、孙女称作“红眼儿”,把自己的外孙子、外孙女称为“白眼儿”。

其实,“白眼儿”是“白眼儿狼”的省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狼”在中国文化中是以怨报德的动物。因此,中国人把忘恩负义的人比喻成“白眼儿狼”。例如:

“全不想老师当年的培育之恩呐,文革一来,就陷害老师,批斗老师,真是个白眼儿狼啊!”

但为嘛把自己的外孙子、外孙女说成是“白眼儿狼”呢?首先指出:

这是一种戏称(戏谑性称呼),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意为:

尽管姥姥、姥爷再疼爱,但外孙子、外孙女毕竟是外姓人。天津俗语说:

“外孙是xx的狗,吃饱了就走。”

老人尽管嘴上笑骂:

“你这个小白眼儿狼!”可对外孙疼爱有加,几天不见就想得慌。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姥姥和姥爷。

中国人讲究称谓的系统性和对应化,就是相关的称谓得成龙配套。既然外孙子、外孙女雅号“白眼儿”,那孙子、孙女也别来个“空位”,干脆就称“红眼儿”,以示区别吧!有红是白的,多鲜乎啊!

从修辞角度分析,“白眼儿”使用的是借喻手法,而“红眼儿”却是仿拟手法产生出来的。天津人称孙子为“红眼儿”,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红眼儿”毫无瓜葛,与极端嫉妒的“眼红”也绝无关系,纯粹只是为了和“小白眼儿”相对应而形成的说法。这么看来,无辜的“红眼儿”是吃了“白眼儿”的挂落了。

4、姑奶奶

姑奶奶,本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在旧时,老爷的正妻,称为“太太”,少爷的正妻称为“少奶奶”。而“姑奶奶”就是已出嫁的小姐在娘家的称呼。在天津话里,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儿,叫“姑奶奶”。例如:

“今个儿是大年初二,三个姑奶奶和姑爷一块儿回娘家,可热闹啦!”

后来,未出阁的女子,也被称为“姑奶奶”。例如:

母亲对闺女说:

“我的小姑奶奶,你就别再给我惹事啦!”再如:

“俩少爷都不争气,两房少奶奶是针尖麦芒,再加上三个姑奶奶都不是省油的灯。您看吧,老宅院整天吵得跟热窑一样!”

再后来,“姑奶奶”成为性格外向女子的自称,多带蔑视别人的自大拿大之称。例如:

“你敢惹我?姑奶奶饶不了你!”“本姑奶奶就不听他这一套!”“文革”期间,江青讲话就是这种无赖口吻,不过她自称“老娘”,不说“姑奶奶”。泼妇江青典型的“文革”语言就是:

“好啊!你竟敢告老娘的黑状!”

在天津,农历“二月二”这天,有一项家庭活动:

“接姑奶奶”。那天一早,娘家派人派车接回已出嫁的女儿。因为老天津人的礼数多,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大年初二那天,姑娘和女婿一起到娘家,拜了年之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到婆家,把女儿接回去,住上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在被接回来“省亲”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打牌看戏,就是串门子聊天儿,比在婆家轻松多了。

老天津人家操办白事,最怕姑奶奶挑理儿。虽然姑奶奶早已出嫁,在娘家已不当家,但她可以主本宅的许多事情。主事的本家大爷、二爷都怵她三分,让她三分,至于嫂子和兄弟媳妇,对姑奶奶就更得敬重如宾了。老天津卫的姑奶奶,眼里不揉沙子,在宴席上,一言不遂意就翻呲,甚至大闹一场。用天津话说,这叫“闹丧”。因此,天津大户人家办白事,得小心翼翼地把姑奶奶侍候好了,把各项事宜都办周全,把各方面利益都摆平了。只要姑奶奶不挑理儿、点了头,顺顺当当的,那才是万事大吉呢!您看,这姑奶奶够厉害吧。

5、一个姑爷半个儿

“一个女婿半个儿”,是尽人皆知的汉语俗语。有的地方说成“女婿半边子”,天津话则说成“一个姑爷半个儿”。探究这条俗语的来源,它是唐代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产物。所谓“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之间,通过结亲建立友好关系。《新唐书·回鹘传》记载:

“诏咸安公主下嫁……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

…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大意是说:

xx下诏:

咸安公主下嫁回鹘可汗。可汗写信给唐德宗,表示感谢说:

“过去我们是兄弟,现在我成了您的女婿,就是您的半个儿子。”这就是俗语“一个女婿(姑爷)半个儿”的来源。

xx老人在儿女结婚前夕,总是谆谆告诫:

“孝敬双方父母。”因此,天津姑爷有孝敬岳父岳母的优良传统,忠心耿耿地履行“半个儿”的职责。而天津丈母娘疼爱姑爷,那简直是没说的。

在天津,每年春节大年初二,是约定俗成的“姑爷节”——这在国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节日。到了“姑爷节”那天上午,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姑爷们都打扮得整整齐齐,带着穿盛装的夫人和孩子,提着大包小包,前往老丈人家过年。据天津的的哥的姐介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属大年初二的生意最好!姑爷节这天,是出租车营业额最高的一天。那一天,也是天津姑爷下厨露一手的才艺表演日。据说,天津男子的业余烹饪水平,普遍高于夫人,在国内各大城市中,那是一枝独秀。为嘛?每年“姑爷节”的实践考验,使手艺层层脆,水平步步高!

6、二姨夫

xx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俏皮话:

“二姨夫——甩货”。所谓“甩货”,是零售商业的术语,属于动词。指因换季、拆迁、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为使商品及早脱手,商家低价抛售商品。例如:

“清仓大甩货”“夏装两折甩货”等等。另外,“甩货”也指被甩卖的“货品”,比喻不被重视的无足轻重的人。如:

“人一走,茶就凉。老职工一退休,就成了甩货了!”

天津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在名作《不正之风》中,塑造了“万能胶”的艺术形象。其中有一段荒诞幽默的喜剧情节:

为了赶时间,万能胶要用装殓着二姨夫遗体的火化车去接新娘子。

这真是“娶媳妇打幡儿——凑热闹”了。火化车上坐着的工会主席问:

“那二姨夫呢?”万能胶回答:

“别提他,二姨夫——甩货了!”这个包袱抖得很响,在天津家喻户晓。于是“二姨夫——甩货!”这个当代俏皮话就产生了。

“二姨夫——甩货”这个俏皮话,产生于天津的相声作品,颇具天津民俗文化的诙谐自嘲色彩。细究其语义,并没有什么蕴含的深意。性情幽默的天津人,在开玩笑时偶然用之;但天津为数众多的二姑爷,谁也不对号入座,或耿耿于怀,自寻烦恼;更不会凿死铆子质问:

“为嘛大姨夫、三姨夫和老姨夫都没事儿,合着就我这个二姨夫是甩货呢?”——为嘛?天津人幽默呗!实事求是地讲,在下本人就是“二姨夫”,在岳母家亲友聚会时,也曾用这条俏皮话自嘲,引起全家人惬意欢笑,并不觉得不妥。

据xx媒体报道:

市民某大姐途经赤峰道一家服装店时,被门前“本店全部二姨夫”的七字标语弄得一头雾水。经同伴提示,这位大姐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商家为了促销而使出的怪招——所谓“二姨夫”,就是“甩货”的意思。

这条黄纸红字的广告标语,吸引了过路人的眼球,但外地顾客大惑不解。年轻店主解释说:

“这多哏儿啊!二姨夫不就是…甩货?的意思吗?我这店里的东西全都甩货了,赶紧挑,赶紧选吧,您了!”这家小店因这则特殊的广告语而热闹起来,客流量持续不减,销量大增。——这就是天津人的幽默!

天津方言俏皮话数量很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洋溢着幽默情怀。

7、一担挑儿

在古代,两个女婿之间最初称为“娅”,但这个文言词儿,太典雅,太古板,缺乏形象感。

后来,人们就造出“连襟”这个口语词,取代它。“连襟”,指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例如:

“他是我的连襟”、“他们俩儿既是同事,又是连襟”等。连襟之间,可依据夫人的长幼之序,分称“襟兄”、“襟弟”。“襟”,指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连襟”就是比喻关系亲近的意思。

古时,“连襟”也可称为“连袂”。“连袂”也是姊妹丈夫的互称。例如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

“李参政昌龄家女多得贵婿,参政范公仲淹,枢副郑公戬,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连袂。”这是说: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和郑戬,都是李昌龄老先生的乘龙快婿,他们俩儿就是“连袂”、“连襟”。

所谓“连袂”,其字面义就是手拉手的意思,比喻同来同往。后来,只用“连襟”来指称这种两个女婿的互称;而把“连袂”这个词儿,让位给一般的朋友关系了。例如:

“连袂而往”、“连袂而至”、“连袂登台献艺”等。后来,可能是为了加以区分,就将朋友之间的“连袂”写成“联袂”了。“襟”指上衣前部,“袂”指袖子。所谓“连襟”、“连袂”,就是两位先生的上衣和袖子都连在一起了。您看,这不就是“一根线上拴着着两个蚂蚱——跑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天津话与众不同,“连襟”在天津称为“一担一挑”,也说成“一担挑”。这是天津人的创造。

遍查各种《称谓词典》,古往今来,还真没有“一担一挑”的说法。

何谓“一担一挑”?姐妹两个夫君之间的相互称谓也——这是很形象的称谓。所谓“一担一挑”,就是一条扁担挑着两个筐。这扁担挑在谁的肩上呢?当然是挑在老丈人的肩上了。多年前,我曾看到逃难的一户农民,挈妇将雏,挑着一副担子艰难前行的情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筐里各坐着一个幼儿。

“一担一挑”,就形象地比喻姑爷们与岳父利益攸关的关系。老岳父有两个千金,俩千金各自嫁了人。但岳父母对出了阁的闺女的关爱有增无减,而这种关爱更多体现和姑爷身上。新婚姑爷被称为“娇客”,丈母娘疼姑爷,那是在辙的事儿。岳父岳母和姑爷的关系,姑爷之间的关系,就是八个字: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这“一担一挑”,是形象化的比喻,只是说说而已。真的一头儿筐里坐着一个大老爷们儿,加一块得三百来斤,谁挑得起来?不把老泰山压坏了才怪呐!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准考证号:300208200051 指导教师:陈颖作者:何园园 摘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而亲属称谓词则是指称谓人际亲疏、尊卑、长幼关系的词语。本文主要是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洛阳方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及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概括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使其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引言 (一)有关称谓词语 随着方言称谓词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名称也各不统一。《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是以“称呼”解释“称谓”。如:《后汉书·郎顗传》:“改易名号,随事称谓。”唐刘知几《史通·称谓》:“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而本文主要介绍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夫、姑父等)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只有恰当的称谓语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思想、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一类词.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汉民族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其间富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因此,研究洛阳地区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洛阳地区社会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的变迁。由于亲属称谓词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起来的,其中叠置着不同历史时代的成分,所以在语音方面、语义方面都会有所放映,对不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时,这种语音、语义的差异都有所突显,对于揭示方言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洛阳方言简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位于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美丽的洛河水悠悠地从城中穿过。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科举制度创建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五大都城遗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驾六震惊世界,“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源自洛阳,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豫、晋、

陕西方言

陕西方言大全 形容类: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 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 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 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罗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 二 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 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荐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语的形容: 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甩膀大干的人实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不听忠告的人瓷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风面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汉有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奔的,长的太聪明的人蛮的。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

【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 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 广府语言 例如:客车-巴士;出租车-的士;球-波;衬衣-T 恤衫; 聚会-派对;胶卷-菲林;小商店-士多;小费-贴士;票-飞等等这种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都远不如粤语突出。其实这正是粤语的一贯作风,自古有之。它原本就是中原汉语、当地土话、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杂交品种”。直到现在,粤语中还有不少当年“百越杂处”的痕迹比如“这”说成“呢”,就和壮、侗、傣、黎、布依语相同或近似又如细想叫捻,抓住叫揿,一团叫一旧,便是壮语。乜、拧等字都念阴调,也和壮语相似;修饰词放在被修饰词后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鸡叫鸡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壮语的构词特征。汉语和壮语虽然都属汉藏语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语族,粤语却能将它们融为一体。这种融会贯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粤语和粤语文化的特征。[11]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陕西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公”;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陕西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陕西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陕西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对晚辈的

陕西关中方言大全

陕西关中方言大全 牛B—扎式 惊讶—我的神啊笨蛋—瓜怂 懒惰—死人 试试—试火 缓慢—幕囊 没门—莫项 还行—罢咧 坏蛋—哈怂 批评—弹嫌 困难—难常 厉害—增怂 说话—谝闲传 心烦—木乱 是吗—得是 撒谎—糟怪 吱声—言传 乞丐—要饭 完蛋—逼咧 ; 小朋友—碎怂 不讲理—麻迷 舍不得—涩皮 无所谓—怂管 同乡人—乡党 不和—不卯 干扰—打搅 发痒—害咬 适合—刚好 断绝—拉倒 马虎—毛草 矮人—矬子 体胖人—福太 瘦人—干猴 不行—失气 笛子—篾管 胡琴—弦弦

小锣—当当 梆子—咣咣 铙钹—镲镲 唢呐—喇叭 烧饼—饦饦 干面—粘面 糊糊—搅团 馒头—蒸馍 饺子—煮角 棉鞋—窝窝 快点—可里麻擦 迟钝—瓷马格登 不讲道理的人-麻糜儿 不正经—崽拐 对-奏是 结束—毕了 巴结人—舔尻子 出外散步—转转 向别人表功—摆亏欠 嫌弃讨厌—走远 无关紧要—提不上串 左顾右看—卖脸 挑剔毛病—弹嫌 办事周密—严攒 脾气暴躁—脏板 不多不少—刚谄 歪曲事实—胡粘 调皮淘气—捣蛋 大声哭嚎——唤 骂人隐私—揭短 背后告人—干板 梆子戏—莲花落 蛮干胡扑的人—二百五不顺眼的人或者事—丧眼没问题—没麻达

逛—浪 节约—细发 丢盹—打瞌睡 冒失-张 没门路-没眼隙 结实—瓷实 皮实—经得住摔打 害怕—怯火 思绪烦乱-木乱 还行——罢列 差劲-马卡 行动-迟缓—幕囊 邋遢-扑西来海 麻达-麻烦、问题 完蛋了-毕咧 乱七八糟一大堆—噶达马西一河滩一边去——趔远 干脆利落——麻利 哥们—伙计 你别说了—你包说列 一案子起-一边去 赶快——圪利麻擦 不机灵-瓷麻二愣: 怎么了-咋咧 偏僻角落-疙崂夹巷:、 太笨了-瓜实了: 什么东西—啥货 打你一巴掌-扇你一撇儿子 笨蛋-闷耸 增地很-厉害 恶作剧-花搅、 好舒服-颤活 热情过分讨好献媚-骚轻 说不该说的话—皮干 这里-只达 那里-勿达-

广东方言的文化现象

广东方言的文化现象 人文学院 07中本(4)班 章欣欣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混合,省份众多,因此各省各式各样的方言也成了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粤语来说吧,已经拥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在香港、广东省大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一直占主要地位。它在海外的影响长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国人认识的中国话实际上就是广东话。这源于早年广东人最先到海外打天下,而美加、澳洲是最多华人的地方,广东话仍是当地华人的主要语言。尽管国家现已推广普通话,但是粤语在广东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粤语声调众多,音域宽广,朗读古诗特别上口和押运。其中入声,是粤语系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古代汉语的特征。 古代诗歌,即使是非格律诗,也都十分重视入声的运用,因为入声“短促急疏藏”,运用得当,可使诗的节奏铿锵有力。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竭”、“雪”、“绝”都是入声字,与诗中所表现的激烈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又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及柳宗元的《江雪》、岳飞的《满江红》等,都是如此。 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用普通话诵读这些古诗,可能无法体会入声的艺术作用。同时,由于“入派三声”,原来的入声字很可能读为平声,这么一来,连区分平仄都成问题,传统诗词的音韵美必然大打折扣。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只有粤语保存着一整套塞音韵尾,包括双唇塞音韵尾“p”、舌尖塞音韵尾“t”、舌根塞音韵尾“k”,也就完整地保存着古汉语的入声。传统诗词,尤其是上述押入声韵的诗词,可能只有用粤语吟诵,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正像儿化是北京话的标志一样,入声可以说是粤语的标志。而儿化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入声却是古代汉语音韵的保存。 除此之外,粤语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保留了大量的民间俚语,请看下面一段话:“阿妈话你哨牙好,哨牙可以刨西瓜,落雨可以遮下巴,饮茶可以隔茶渣,食也可以当刀叉,劈友都可以挡两下,你话哨牙系咪顶呱呱!” 通过以上可知,粤人在日常言语中喜欢掺进生动、幽默、谐趣的歇后语作为口头禅。这是方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事实也证明,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且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在思维模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爲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此,作爲一个地域的方言也是如此。汉语有七大方言,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蕴涵深厚的文化积淀。 广东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广东和整个岭南地区最大的汉语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离开了粤语,广府乃至岭南地区许多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因此,研究粤语,可以从民间俚语,俗语入手,因为它们直接反映了民间生活。 根据互联网的资料搜集,粤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俗语,歇后语,为我们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俗语: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 2012年 5月 22日 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

总目录 论文正文 (6) 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 (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 (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 (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 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 (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 (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 (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 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 (一)语音方面 (18) 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 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 3.儿化音现象 (18) (二)词汇方面 (19) 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 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 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 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 (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 1.从简原则 (20) 2.从亲原则 (20) 3.规范原则 (21) 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 附录 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

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

陕西顺口溜

陕西顺口溜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 蛮临潼,鬼合阳,韩城是个球咬腿 白水能出二秆子,不如富平的八点子 金周至,银户县 ,杀人放火长安县 二球出在澄城县土匪出在两华县 孟原的风,赤水的葱 武功县的烧鸡公。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继续 长安南路砍过树,秦始皇陵盗过墓,此生行尽天涯路,陕西楞娃就是酷娱乐场所打过仗,火凤凰里嫖过娼,万里长城万里长,陕西楞娃就是强东大街上下过海,长安县上挂过彩,青山颜色终不改,陕西楞娃就是拽华清池里洗过澡,兴庆公园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陕西楞娃就是刁八里村口打过劫,政法门口飙过血,意气精魄坚如铁,陕西楞娃就是烈长军武校练过武,和平年代hi过舞,天下英雄皆入土,陕西楞娃就是虎婆娘床上流过汗,五一饭店吃过饭,也曾弯弓射鸟蛋,陕西楞娃就是蛮小寨路口吹过风,打架砍人立过功,万山览遍此为峰,陕西楞娃就是凶派出所里睡过觉,公安局里报过到,曾与将军驱虎豹,陕西楞娃就是暴 挖坑桌上翻过本,1+1里嗑过粉,千秋家国血未冷,陕西楞娃就是猛 往下看: 灰吴旗,愣志丹,自做聪明是延安穷黄龙,瘦宜川,甘泉醉鬼满街转 鬼洛川,贼富县,子洲公鸡住医院憨延長,瞎延川,安塞野鸡桥头站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神府的碳榆林的盖老上千万, 定靖的婊子蛮街转横佳俩地尽灰汉,吴堡出的尽山汉

呵呵,子洲出了一个王名万!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 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 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 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 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 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 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接着往下: 陕西旧语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陕西旧语 出了南门往北走, 路上碰见人咬狗。 拾起狗来砸砖头, 反被砖头咬了手。 顺手扔进河里头, 溅了一身黄干土。 蚂蚱身上害疥疮, 老牛卧在鸡架上。 蚂蚁踏的锅盖响, 老鼠骑到猫脖项。 他大十七娃十八, 月子娃娃做庄稼。 说了白话说实话, 初九过了是初八。 还有;还有:

广东三大民系

论文全文: 广东省的居民主要由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的人民,外加黎、苗、瑶、壮、回、满、畲、京等多个世居于广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组成。其中三大民系的人民是广东居民的主体。 一.三大民系的分布 广府民系: 主要分布在广州,番禺,南海,佛山,东莞及以南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区)潮汕民系: 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普宁,汕尾等地区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清远,深圳龙岗等地区。二.三大民系的特点: 1. 广府民系: 历史文化特征: 广府人主要由中原地区自秦以来的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其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人民的表现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的遗传,又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更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具有多元化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征越族之际,珠江流域就开始得到开发,中原文化逐步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广东地域有建立起地域性的南汉政权. 经济开始自成一体的发展。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更是初具规模。到了明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当时岭南地域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清代以来, 珠江三角洲的近代工业新兴产业更是发达。广州这座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府人民在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们以多层次的、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其文化精神特征有如下表现: 一.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广府民系的人们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善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二.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精明能干,善于计算的素质和敢于探索和尝试的精神。正是广府民系人民善于经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创造了 珠江三角洲地区多元化的农工商经济 三.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市侩性, 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清代以来,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驰名全国。因商业活动的长期熏陶导致广 府民系的人们更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商业利益的意识往往制约着人 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四.具有较为浓厚的宿命观。穗港澳地区的广府民系居民普遍存在迷信命

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对普通话和山东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得出两个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的异同之处,并通过对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分析,找出章丘方言的特色所在。 标签: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特色 一、章丘方言概况 章丘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是新划为济南市的一个区,距济南市中心50公里,被誉为小泉城。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主编)的分区,章丘方言属于北方官话(冀鲁官话)沧惠片、章桓小片。章丘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亲属称谓有很多区别于普通话的地方。 章丘方言有声母25个,韵母36个,声调4个。 声母:p ph m f v t th n l ts tsh s t? t?h ? ? t? t?h ? ? k kh ? x ? 韵母:? i u y ? a ia ua ? i? u? ? i? u? y? ? i? ei uei ou iou a? ia? u? y? ?? i?? u?? y?? ɑ? iɑ? uɑ? ?? i? u? y? 本文以章丘区政府所在地的明水镇现居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其日常亲属称谓进行调查研究。 二、章丘方言亲属称谓情况 孙玉卿[1]在《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中写道:“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亲属称谓的发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生等血缘关系所致,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三是由法律认定所致。”据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亲属关系划分类别,可以把亲属关系分为两大类:血亲和姻亲。 参照胡士云[2]的分类和说法,对章丘方言亲属称谓描述如表1所示。 三、章丘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从词的构成来看 从音节上看,章丘方言亲属称谓词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等。 章丘方言中单音节亲属称谓词有很多,如“爸、妈、爹、娘、姑、叔、姨、哥、姐”等,但都需要在称谓词后面加语气词,如:“爸”实际读为[pa21a0],“姐”读为[t?i?55-21e0]。200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多用双音节称呼。万里[3]指出,“普

天津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天津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1.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而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北洋政府的解散,越来越多的晚清皇族、达官显贵进入到天津,在天津的多年生活和活动,使得天津人的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 天津民俗的发展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在自然环境、军事建制、

陕西方言大全你都还记得吗

陕西方言大全,你都还记得吗? 13、瓜?(简化为:上尺下从):后面这个简化字竟然打不出来,所以老乡们整天用它,却不知道怎么写,也有情可原。此字念song,指男性的生殖器、精液之类;还有一个骂人的话“瓜屄(bi)”,陕西人读音gua'pi,就是指的女性的生殖器。可见,乡村野人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有人将瓜(上尺下从)写作“瓜怂”,是不对的。查一下字典就知道,怂,是惊怕的意思,与傻瓜的“瓜”不搭配; 14、甑(zeng)糕:关中许多人念做jin/jing'gao,是一种用米、枣混合蒸成的食品,甜而粘。甑,蒸食品的器具,去博物馆里看看就知道,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已大量使用。只是不知道这甑糕起源于何时; 15、多(duo)人:这种称谓现在的关中年轻人都不怎么用了,这一词以及因而赋予“多”这个字的一个重要涵义将消失!所以,要救一救方言!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多,除了与“少”相对的意思外,多还有高尚、尊崇的意思。古书中经常有什么不足多、以什么为多的语句。现在关中人常说多(音tuo)人,是指长辈、老人。再看看“爹”字,父字下面一个多字,据某研究关中方言的专家说“爹”和关中人指父亲的“大”字,都起源于多字; 16、撴(dun)住:关中人说把什么抓住、抓紧,就说

撴住、撴紧,如:“把绳子撴紧,不敢丢!” 17、呇(men):一场大暴雨后,堡子被雨水呇了。指被水淹了。此字的原意为:水从地下涌出; 18、可憎:关中人常说某人可憎地很!指人不讨人喜欢、故意炫耀、矫情、不通人情等; 19、避:关中人让人走开、滚蛋,只用一个字避(pi),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有时还加个语气助词斯,避斯! 20、?:ba,大便,即是动词,又是名词。?下了!有时指发生意外、出事了,或者情况不妙。可英译为“Oh!Shit!”; 21、奘:大家通过《西游记》都知道了玄奘法师。可说起这名字的来头,连我也不知道。只是关中人说某人奘地很!脾气奘,就是指某人脾气厉害,语气生硬; 22、黡(yan)子:黑色的痣; 23、吝啬:关中人常说“看把你吝得!”“哪个家伙啬得很!”,把吝啬这个词汇拆开来用。吝,一般表示自己有某物而别人没有时,向别人炫耀;啬,则指某人有某物,但不给别人。两字略有区别; 24、霖雨:连续几日下雨; 25、霈(pei)雨:关中人把夏秋季来势迅猛、降雨量大的雨称作霈雨。查现代汉语词典,霈,即大雨。但字典注明是书面语用字。谁能想到陕西的老百姓口头上就在说呢; 26、莳(shi)弄:莳,移栽秧苗。莳花弄草,指栽种花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章和例表内汇编} 导语: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遵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目录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三】、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 【四】、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五】、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六】、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七】、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八】、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序列表: 【九】、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十】、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 【十一】、中国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 【十二】、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中国传统延续:《凡是血脉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是直系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直系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家族谱谍记载就称为五服内直系亲戚。》上五代即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自身为五代(上五世即从本位起自称“儿子”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五代即称谓:父亲、儿子、孙子、重孙、曾孙为五代(下五世指从本位起自称“父亲”下及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缘同血脉的远亲。【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广东方言粤语方言有十大特色

客家话版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面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 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 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 文章读哩几多本?三十零二本; 一本丢落塘,一本丢落井; 井里起银杆,银杆好架桥; 桥上好食饭,桥下好洗碗; 一洗洗到“乌舌嬷”,拿给阿婆养鸡嬷. (注:“乌舌嬷”指地是油嘴滑舌、爱耍贫嘴之人) 粤语版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阿爷睇牛去上山岗,啊…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睇牛羊,呀…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捕鱼虾罗,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啊…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划艇撇网更在行. 月光光,照地堂,年三十晚,摘槟榔, 五谷丰收堆满仓罗,老老嫩嫩喜喜洋洋,啊… 虾仔你快啲眯埋眼罗,一觉瞓到大天光,啊… 现代汉语地来历 正宗地古汉语 中国支正统汉语地一支是闽南语原名河洛话,另一支是客家话. 上海话归属地吴语(叫吴语不是因为原来吴国使用这个语言,而是因为现在地吴语区和原来吴国差不多)是原百越族语被河洛话影响后形成地(福州话则是从吴语里分出来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而粤语,是南越族地语言被河洛话和客家语影响后形成地. 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则是河洛话被满语蒙语大量入侵后形成地.是最偏离古汉语地一支. 关于现在北京话(北方方言)地来源: 目前地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地结果.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到南宋偏安时期中原已成「胡汉语」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北京官话渐渐形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地一支,后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大人官话,西洋人称为,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北方方言与北京话又有不同,音调并没有变得那么变态,没有儿话音等特征. 关于现在广东话地来源: 广东话有三大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先讲三大方言地来源,三大方言地来源都来源于中原地汉语,来源于河南、陕西一带地汉语,因为移民地时间、路线不同形成不同地方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天津民俗史化

天津民俗史话 什么是民俗 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以右手执筷?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 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它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

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您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民俗,是否感到它的神奇与博大?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人类失去民俗,世界将会怎样?把皮鞋当手套,把爷爷叫奶奶,天时不辩、春闲夏种、颗粒无收……失去民俗,人类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陕西省商洛市方言荟萃

陕西省商洛市方言荟萃商洛人把蚂蚁叫马爷 把蚯蚓叫出窜 把蛇叫长葱 把青蛙叫河马 把贝壳叫海巴子 把螃蟹叫盘夹夹 把知了叫唔鹰 把鸟雀叫桥桥 把乌鸦叫老娃 把鸽子叫蒲果 把蚊子叫莫子 把西红柿叫洋四子 把马铃薯叫芋头 把甘薯叫红薯,也叫红勺 把深山里的人叫三里毛老鼠 把深山叫深山仡佬子 把杏子叫横 把下叫哈 把前面叫前头 把后面叫颌斗 把去年叫年死 把稻草叫桃草 把玉米叫苞谷

把你没有用叫你能chua! 撒谎叫胡说,胡扯 把那边叫乌达 把这边叫只达 把下叫哈 把骗人叫哄森呢 把谁叫森 把干什么叫干撒哩 把啥叫撒 把讨厌叫祟人,泼烦 把串门子叫游门子 把到家里歇一歇叫坐一哈嘛 把休息叫歇一哈 把讨好别人叫舔么人,也叫加摸人,添沟子把眼睛叫眼窝 把来不及了叫跟不上了 把赶集叫上旗啊,上旗起啊 把膝盖叫乞子盖 把上不去叫不得上乞; 把玉米糊叫糊汤 把父亲叫大 把大伯叫大悲 把迟了叫次啦 把漂亮叫看你西的太

把高兴叫兴的 把聪明叫灵醒 把吝啬叫参皮 把对人热情叫稀气的 把岳父叫丈人 把岳母叫丈母娘 把姐妹的丈夫叫翘担子,一翘子把飞机叫虚机 把土匪叫偷许 把非常叫须长 把妻子叫婆娘,西子 把跪下叫困哈 把被人打了叫叫人杰啦 把说话叫年传 把乱跑叫葛宁 把垃圾叫我撒 把串门叫游门子 把就是叫四得 把特别多叫多地太太 把树枝叫树股子 把没问题叫么马达 把瞬间叫翁的一哈 把蹲下叫个各旧哈 把一团叫一疙瘩

把好极了叫聊咋了 把吵架叫嚷仗 把傻子叫二干、二球,二怂; 把小混混叫二流子 把跑得狼狈叫栽死也或 把颜色混杂叫五马六道 把乱七八糟叫乱马石窝 屁股叫勾子; 把上山叫上坡!把烦恼叫挠草,把蛇叫长虫,把开始叫嘎势吧,把急忙叫紧忙,把颜色叫年瑟,把一半叫半砸 商州方言 虽没有特别之处 但早已深深烙上商州人的气息 那么朴实 那么醇厚 商洛方言好似母语陪着一代又一代的商洛人做个商洛人真好! 商洛人把蚂蚁叫马爷 把蚯蚓叫出窜 把蛇叫长葱 把青蛙叫河马 把贝壳叫海巴子 把螃蟹叫盘夹夹 把知了叫唔鹰 把鸟雀叫桥桥

陕西方言歌曲

陕西方言歌曲《陕西木有啥》 唉咱大家吃好了没有?好咧。. 吃好了咱把喔家伙拿出来热闹一哈 军校,啊,备马,啊,抬刀伺候.。.喂儿.。. 【段落1】 中国版图最中间陕北关中连陕南秦岭中间分界线一声秦腔吼破天 陕西到底咋个向赶紧听我给你唱中华文明这发祥文化渊源时间长 陕西其实木有啥始皇嬴政统天下唐僧译经大雁塔西游故事传万家 名城名景扬中华百位皇帝埋地下炎黄二帝渭水源文人墨客誉华夏 丝路从咱这出发向西横穿了欧亚昭君出塞别西汉幽思自叹弹琵琶 贞观之治稳江山开元盛世商业繁科举制度贤能现文化包容后人赞 西周初年把名起清朝正名叫陕西至今声名未曾变横跨秦川八百里 周秦汉唐名天下辉煌成就耀中华革命精神代代传文脉深厚最文化 【段落2】 从东往西咱慢慢谝关中东头是潼关陕西的东门黄河边人间路止潼关险当年联军把皇帝撵一路狂奔来西安慈禧老佛爷进潼关关键时候得靠老陕再往里到韩城县史记之乡逛一遍鲤鱼摆尾跃龙门古城文庙包忘看 党家村的四合院建筑瑰宝专家赞华阴旁边立华山华山论剑英雄传 西岳庙藏宫殿要论年头始于汉帝王出行游玩处金碧辉煌你得看 走到临潼骊山头烽火台上戏诸侯褒姒一笑江山丢倾国倾城满玉楼 你说陕西木有啥我们都在这儿长大你说陕西木有啥五千年的故事厚厚一沓你说陕西木有啥每寸土地都有时光一茬你说陕西木有啥每座城市都有那文化一大把 【段落3】 秦始皇陵兵马俑屹立千年黄土中华清池,温泉宫贵妃醉酒在其中 唐明皇,有情男三千宠爱为玉环比翼鸟连理枝长恨之歌肝肠断 骊山脚下兵谏亭西安事变让内战停临潼过了是蓝田蓝田玉石迷人眼 韩愈老汉说的颤雪拥蓝关马不前蓝田猿人百万年半坡遗址比他晚 西安东边白鹿原小说电影话变迁老房老陕关中汉手里端着大老碗 到西安你得听我谝八百里秦川正中间博物馆遗址随处见说多你可包木乱这里美食是一活摊凉皮肉夹馍最经典羊肉泡馍喋一碗让你尝尝撒叫颤西安话也有特点克里马擦不拐弯头叫撒好叫颤听不懂你赶紧念传 【段落4】 关中自古英雄汉增愣噌倔少念传高人都把姓名埋墙根蹲着谝闲传 长安古乐调独弹距今一千三百年音乐里的活化石唐代宫廷最常见 走两步咱逛咸阳大地原点可别忘biangbiang面要尝一尝有个口诀得会唱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 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 推个车车逛咸阳推个车车逛咸阳逛咸阳 秦朝的皇帝秦始皇秦朝的宫殿叫阿房项羽一把火烧光昔日繁华一片荒咸阳一过到杨凌中国第一农科城特色产业真叫猛农业研究玩滴精 往西路过法门寺皇家寺庙存舍利大唐国宝一大堆两千多件不是吹 宝鸡自古称陈仓城市形象为凤凰民间工艺美术乡周秦文明这发祥 炎帝故里青铜乡佛骨圣地周礼邦西府小吃你喋不完尝遍才知道撒叫香

(完整版)广东土话—广东俗语

广东土话—广东俗语 冇雷公咁远:很远的地方。 罗汉请观音:多人集资请一个人饮宴或食饭。 张天师遇鬼迷:精于此道的人也会失手。 老猫烧须:这句和上句也是一样意思的。 多只香炉多只鬼:多一个人来把利益分簿。 睇送食饭:因应情况来做事。 煲冇米粥:一些只留于空谈的商议 二打六:指人的身份无足轻重,或技术不够 坐定粒六:肯定会成功。 执条袜带累身家:以为得到一些小便宜,后来反而增加开支。

冤枉(口黎),瘟疫去:从不正当途径得来的,也会在一不正当情况下散去。即‘不义之财永无久享’。 狗咬狗骨:同类相残之意。 烚熟狗头:形容满面笑容。 跴亲条尾:触怒了人。 蛇王:躲懒或喜欢躲懒的人。 精过冇尾蛇:指很机惊灵巧的人。 死蛇烂鳝:指一个人懒得很,甚么也不愿做。 冇尾飞堶:一去无踪。 卖仔莫摸头:一些该要放弃的东西,便该忍痛放弃。 临老学吹打:到了年纪老迈时才学东西,能力和时间都不够了。

贼佬试沙煲:在做某一动行动时,(多是不怀好意的)先来一些试探行动。 唔使问阿贵:一些不问而知的事情。 孤寒:吝啬。 跟官咁耐唔知官姓乜:和一个人相处了很久,依然不知其喜好。 挖肉罗疮生:本来没麻烦,却自找麻烦。 陆荣廷睇相:这是一句歇后语:「唔衰罗(口黎)衰」。和上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狗瘦主人羞:如狗主供给足够的食物给狗只,那么狗不会太瘦。 唔食狗肉捞狗汁:意思是虽然不直接参与某事,但做了些间接参与的事。 老虎头上钉虱(也母):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或去得罪一些不能得罪的小人。 死牛一边颈:指性格刚强,不肯改变。死硬派。

跑马射蚊须:意即很难成功的事。 牛死送牛丧:以经有某一种损失,还因这损失以导致另一些损失。 蚁多褛死象:很细小的力量只要集合起来也可以打败强敌。 鸡脾打人牙铰软:给予别人一些利益,使人可以对自己在言论上作出一些帮忙或偏袒。 水过鸭背:一些事情过后便全忘了。 白鸽眼:指看不起人,有势利眼光的人。 海上无鱼虾为大:地方上没有出色的人物,那么就算分量不够的人,也能变成大人物。 上好沉香当烂柴:把珍贵的东西当作贱物。 食谷种:没有正常收入,依靠积蓄为生。 棚尾拉箱:走得就走。走得很狠狈、匆忙的样子。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摘要:亲属称谓作为人类学的研究传统,始于摩尔根。近年来,中国亲属称谓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具体、深入地研究某一个区域方言的文章还不是很多,而专门研究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文章目前还未见。本文主要从成因、系统、特点三个方面来描述、分析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关键词: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特征一、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成因按《中国语言地图集》分区,耒阳方言应属于赣方言耒资片。据颜森、鲍厚星(1986),鲍厚星、陈晖(2005)分区,耒阳方言也属赣语耒资片。耒阳境内方言大体上分为城关话、东乡话、西乡话、南乡话、北乡话,它们内部稍有差别,但基本能听懂。本文主要以北乡话为例。耒阳周边分布有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土话、客家话,在这样复杂的语言环境下形成了耒阳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尤其是亲属称谓。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的形成大致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历史移民两个方面去考察。(一)地理位置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衡阳盆地南端,五岭山脉北面,耒水中游。东北邻安仁县,西滨舂陵水,与常宁市隔河相望,北靠衡南县,南及东南与郴州市、永兴县交界,西南与桂阳县接壤。本县境内多丘陵山地。这些地理障碍造成了现代社会以前交通的不便,人们之间交流受到了限制,因而古汉语亲属称谓在耒阳

保留得比较多。由于耒阳靠近江西和广东,因而耒阳方言受到毗邻地区方言(赣语和客家话)的影响,发生了质的变化。汉代扬雄《方言》屡次将“南楚江湘”相提并论。“南楚江湘”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全省。古代的湖南人应该是使用同一种方言――湘语的。但到了现代,湖南境内的方言却有好几种,这是历代以来受到邻省方言影响的结果,其中又以江西方言的影响最大。今天湘东的耒阳方言就具有明显的赣语特征,包括亲属称谓。(二)历史移民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是从移民开始的,方言的形成和移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方言里的亲属称谓也受到移民因素的影响。秦汉以前,广大的江南地带,主要还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所使用的古越语跟古汉语的前身相差很远,不能交流。秦汉以后的两千余年,北方的汉人曾几次大规模地南下,带来了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南方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了南方相互歧异的六大方言。而且在同一种方言内部,有的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南方六大方言中,最早形成的是吴语和湘语。耒阳处于湖南较偏远地带,比较闭塞,所以,耒阳亲属称谓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痕迹。“客家”是历代从北方南下的移民,据今人罗香林的考证,客家南徙分五期,其中前两期是直接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后三期都是前二期已经在南方落户的客家再次向别地转移。耒阳就是这“别地”中的一地。所以,耒阳亲属称谓与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