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工业通风复习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工业通风复习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工业通风复习知识点汇总

各章知识点罗列

第一章:

1?一次尘化作用是不足以使粉尘扩散飞扬的,污染车间空气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二次气流;二次气流速度越大,作用越明显。

2 ?有害蒸气或气体的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其一是质量浓度,mg/m3;其二是体积浓

度,ppm表示,1mL/m3=1 ppm , 1ppm表示空气中某种有害蒸气或气体的体积浓度为百万分之一。

3?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一般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m3,含有10%以上游

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则为2mg/m3,危害性大的物质其容许浓度低。在车间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最高容许能度为30 mg/m3,而居住区大气中则为1 mg/m3,居住区的卫生要求要求比生产车间高。

4?排放标准是在卫生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对十三类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或排放浓度做了规定。

第二章:

第一节局部通风

1.局部排风系统的组成:局部排风罩、风管、净化设备、风机;

2.局部送风系统:分为系统式和分散式;第二节全面通风

1.非稳态全面通风时间的确定:

二n Ly1 X Ly o

L Ly2 X Ly o

2.稳态有害物浓度的确定

x

y2 y o L

3?原则:当数种有机溶剂或刺激性气体,对人体的作用是叠加的,全面通风量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容许浓度所需空气量的总和计算。

同时放散数种其他物质时,全面通风量应分别计算稀释各有害物质的风量,然后取最大值。

4?换气次数的定义。

5?气流组织布置的原则: 1 )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高的区域,把

有害物迅速从室内排出。

2)送风口应尽量接近操作地点。送入通风房间的清洁空气,要先经过操作地点,再经污染区域排至室外。

3)在整个通风房间内,尽量使送风气流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地区的聚集。

6?风量平衡与热平衡

G jj G zj G jp G zp

Q h CG p t n Q d cG jj t j cG zj t w

第三节事故通风

1.事故通风的基本规定:当工艺设计不能提供有关计算资料时,应按每小时不小于房间全部容

积的确定。

8 次换气量

第三章局部排风罩

第一节概述

1.局部排风罩的优势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密闭罩

1.密闭罩的优点和缺点

2.密闭罩排风口位置的确定,应根据生产设备的工作特点和含尘气流运动规律确定,排风口应

社于罩内压力最高的部位,以利于消除正压。

第三节柜式排风罩

1.柜式排风罩的分类——吸气式、吹吸式2.排风口的设定——冷过程和热过程第四节外部吸气罩

1.控制风速法与流量比法控制风速:控制点的空气运动速度;流量比:从罩口周围吸入的空气量与污染气体发生量之比。

2.外部吸气罩与接受罩的区别

第五节热源上部接受式排风罩

1.原理:只起接受作用,罩口外的气流运动是生产过程本身造成的。排风量取决于接受的污染空气量的大小。

第六节槽边排风罩

1.应用特点:是外部吸气罩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不影响工作人员操作,分单侧/双侧。单侧适用于槽宽B W 700mm , B>700mm适用于双侧,当B>1200mm ,宜采用吹吸式排风罩。

第七节大门空气幕

1.用途:隔绝室内外空气流动,防治有害物扩散。2.形式:侧送式空气幕,下送式、上送式,对于上送式空气幕的优势要有所了解。

第八节吹吸式排风罩

1 .吹吸式通风的原理和特点

第四章通风排气中粉尘的净化第一节粉尘的特性1.真密度与容积密度;2.粉尘粘附性的优缺势;3.爆炸性的原因;4.荷电性与比电阻;5.粉尘的润湿性:亲水性粉尘、疏水性粉尘、水硬性粉尘;6.粉尘粒径分布和分散度第二节除尘器效率和除尘机理1.除尘器效率——全效率、串联情况、穿透率、分级效率(与全效率的关系)2.除尘机理:重力、离心力、惯性碰撞、接触阻留、扩散、静电力、凝聚3.除尘器的分类与净化的分类

第三节重力沉降室与惯性除尘器1.沉降速度与悬浮速度2.重力沉降室与惯性除尘器的除尘的粒径范围第四节旋风除尘器1.旋风除尘器的粒径范围2.三个方向速度的分布特点第五节过滤式除尘器1.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与粒径范围2.了解集尘层和初层的所指3.袋式除尘器按清灰方式进行的分类第六节湿式除尘器1.湿式除尘器的粒径范围和除尘机理2.湿式除尘器的分类第七节电除尘器1.电除尘器的除尘范围和特点2.理解驱进速度3.粉尘的比电阻的含义和价值第八节进气净化用空气过滤器1.不同类别空气过滤器的粒径范围和过滤效率第五章通风排气中有害气体的净化第一节概述1.常用的四种有害气体的净化方法第二节吸收过程的理论基础1.吸收分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2.摩尔分数和比摩尔分数的含义第四节吸收设备1.喷淋塔、填料塔、湍流塔和筛板塔的特点第八节吸附法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原理2.吸附剂的静活性与动活性3.固定床吸附装置与蜂轮式吸附装置的特点第九节有害气体的高空排放1.有害气体高空排放需要参考的卫生标准

第六章通风管道的设计计算第一节风管内空气流动的阻力 1. 摩擦阻力,局部阻力的计算

2.流速当量直径和流量当量直径的求法第二节风管内的压力分布 1. 风管内静压和动压分布

2. 风机前后压力变化趋势图第三节通风管道的水力计算 1. 假定流速法的计算步骤

2. 并联支路阻力平衡的调节方式

第七章自然通风与局部送风

第一节自然通风的作用原理1.有关热压和风压作用原理的描述第二节自然通风的计算1.自然通风的计算步骤;2.车间排风温度计算的方法第三节避风天窗及风帽1.了解避风天窗及风帽的作用原理和类型第四节自然通风与工艺、建筑设计的配合1.有关建筑形式和厂房布置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第五节局部送风1.各种局部送风装置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第八章通风系统的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编: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 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 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公开课二轮复习工业专题教案

教案 课题工业专题授课人 考情分析工业区位分析与工业地域的形成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从考查内容上看,以某地工业分布图或文字材料为信息载体,考查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示意图、演变图为载体,考查工业联系的类型、工业集聚、分散的原因和意义;结合典型的工业地域示意图,分析区位条件、特点、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工业地域的形成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题型复杂多变,考生想得高分难度较大,尤其是综合题,主要是因为平时缺少系统的思维训练,分析应用能力、从地图或背景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组织语言能力等较弱。所以,本专题以高考真题为例帮助同学归纳分析方法,建立答题模型,提高应试水平能力。 教学目标以高考真题为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主导因素的判断产业转移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课前展示】【合作探究】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课我们就以工业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多媒体展示:考纲要求、考情展示、考题展示、命题方向和主干 知识框架等内容。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探究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是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一。半岛南北 差异化的区域发展受到了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图反映了朝鲜 半岛的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状况,表是图所示区域四个代表性城 市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表。 【课件演示】 【板书】 【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如 何提取信息 提问引导 小组讨论

高考工业知识点总结(答题模板)和练习题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二)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三)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1.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政策条件历史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举例: 例1: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①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②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四)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④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①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资源、能源紧张状况; ②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②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③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②环境优

(完整版)工业区位知识点整理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 (一)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工业分类: (1)按产品的性质分类 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材、化学等工业。 轻工业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纺织、食品、造纸、皮革、钟表、家电等工业。 (2)按形成时间分类 传统工业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时形成。如钢铁、纺织、石油化工工业。 新兴工业新技术革命时形成。产品轻、薄、短、小,如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核工业、航天工业。 (3)按生产对象分类 采掘工业采取自然资源制造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加工工业(制造业)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生产部门。 (4)按投入的主要要素的分类 资源密集型工业 主要分布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受资源分布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特点为:需进行一定开发,要有长远的发展计划。投入要素为原料。(例:采掘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 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发展特点为:产品春雨成熟期和衰退期,需开发优质新产品,并降低生产成本;投入要素为劳动力。(例:纺织、普通服装制造、家用电器装配工业) 资金密集型工业 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资金雄厚,对原料依赖性强;发展特点:产品多处于成熟期,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投入要素为资金(例:钢铁、化工) 技术密集型工业 多分布于高科技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特点为产品多处于增长期和开发期,更新速度快,技术成本高:投入要素为技术(例:微电子、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 (5)按工业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总结

工业知识点

超越每刻卓越一生 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起点,只要你的心不拒绝奔跑高一地理组 3. 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选择题中运用) 运输、土地、集聚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综合题中运用) 原料、燃料、交通、地价、劳动力、市场、技术、政策 3.污染工业的布局原则: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盛行风的下风向(盛行一种风);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季风区)。 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位于河流下游;(补充:自来水厂位于河流上游,理由:位于河流上游,水质优); 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4.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 原料地指向型(制糖、水产品、水果加工等) 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如炼铜厂、炼铝厂) 市场指向型(食品、印刷、家具、瓶装饮料、石化等) 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等、电子产品装配)、 技术指向型(电子原件、芯片、飞机制造等) 5.工业产生哪些污染 水泥厂、酿造厂(大气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水污染); 化工厂、炼油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发电厂、钢铁厂(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6.工业转移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我国中西部。 原因: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临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 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工资水平比较低。 * 产业转移的转出地开始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7.钢铁工业区位选择 煤炭——铁矿——市场、港口 8.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的意义,承接地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新基础工业工程知识点-学生

基础工业工程知识点2014-学生

第一章工业工程学科形成和发展 1.工业工程定义: 工业工程(IE)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工程分析的方法,将人力﹑物资﹑装备﹑能量和信息组成一个集成系统, 并对这样的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改进的活动。 2.工业工程历史发展 1) IE的萌芽时期 ●以泰勒的动时研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时代 2) IE形成期 ●以休哈特统计质量控制为代表工业工程时代,是工业工程走向科学的形 成期 3)运筹学发生影响的时期 ●以运筹学成为学科主要理论基础的优化技术时代,是工业工程方法和技 术的丰富成熟期 4)工业与系统工程时期 ●以系统科学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IT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工业与 系统工程时代 3.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 ●基础工业工程形成时期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制造性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 在现阶段,随着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工业工程的需求,其应用 领域已扩展到所有社会组织的运营活动,涉及工商业,行政机关、军事 单位、交通运输、学校、医院、各类公私团体等组织的运营业务工作。

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任何社会组织的业务活动 4.基础IE与现代IE的关联 1)相同点 ①基础工业工程与现代工业工程所追求的本质目标相同。通过各种优化方法或技术,改善运营系统,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②基础工业工程与现代工业工程的意识相同。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全局和整体化意识;以人为中心的意识。 ③工业工程学科的性质没变: 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IE要学习大量的工程技术和数学方面的课程。它是一门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的边缘科学。 2)区别点: ①基础的以经验和定性分析为主;现代的以定量分析为主。 ②基础的以通过基层生产现场中作业研究来降低劳动成本为主;现代的以研究整体系统的优化、降低各种资源消耗、提高整体系统的生产率为主。 ③早期的IE以提高制造现场作业效率和改进生产管理为主;现代IE则面向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 ④早期的IE单兵独进,现代IE已经成为为企业CIMS、进而为企业发展到LAF企业提供管理集成基础结构的有效工具。 ⑤早期的IE只应用于制造业,现代IE已经普及到交通、建筑、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多种产业中。 5.IE 的基本职能 工作研究与绩效评价

高考地理-工业专题知识点大总结

☆工业生产特点的描述模式 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有因有果) 「自然因素」 1.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有色矿产资源丰富 2.能源:临近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 3.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4.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经济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2.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或高速公路或航空港,路网密集,交通便利。 3.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丰富;素质:劳动力素质高;价格:劳动力廉价 4.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 5.经济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工业基础设施完善 6.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 7.历史经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8.地价:地广人稀,租金低

9.个人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10.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环境因素」 1.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郊外;在季风区,布局在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风向不定的地方,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下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3.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措施如鲁尔区): 1.调整工业布局,改造传统产业; 2.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3.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4.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 5.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6.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 ①本土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完整版)工业区位知识点整理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 (一)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工业分类: (1)按产品的性质分类 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材、化 学等工业。 轻工业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纺织、食品、造纸、皮 革、钟表、家电等工业。 (2 )按形成时间分类 传统工业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时形成。如钢铁、纺织、石油化工工业。 新兴工业新技术革命时形成。产品轻、薄、短、小,如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核工业、航天工业。 (3 )按生产对象分类 采掘工业采取自然资源制造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加工工业(制造业)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生产部门。 (4)按投入的主要要素的分类 资源密集型工业 主要分布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受资源分布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特点为:需进行一定开发,要有长远的发展计划。投入要素为原料。(例:采掘业和农产品 加工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 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发展特点为:产品春雨成熟期和衰退期,需开发优质新产品,并降低生产成本;投入要素为劳动力。(例:纺 织、普通服装制造、家用电器装配工业) 资金密集型工业 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资金雄厚,对原料依赖性强;发展特点:产品多处于成熟期,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投入要素为资金(例:钢铁、化工)技术密集型工业 多分布于高科技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特点为产品多处于增长期和开发期,更新速度快,技术成本高:投入要素为技术(例:微电子、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 (5)按工业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总结 '按生产对象;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分类Y按产品性质:重工业r轻工业 按投入主要要索:资源,劳动.技术.资金密集型 5按主导区位:原料.市场*廉价劳动力.技术、动力指向性(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流程专题复习

解决工业流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编制:审核:审批:日期: 【学习目标】: (1)掌握工业流程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理解速率的控制在工业流程的应用 (3)理解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 【重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一:工业流程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例题1】Sn(SO4)2是一种重要的硫酸盐。用SnCl2制备Sn(SO4)2路线如下: 已知:SnCl2易溶于水 (1)请写出搅拌时生成Sn4+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Ⅰ生成了沉淀SnO2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含锡化合物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锶(SrCO3)其中锶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ⅡA族,请写出用盐酸除去SrCO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请学生讲述解题的思考和突破点。 【交流讨论】:学生讨论,对上述分析进行补充。 【提问】:本流程题中的问题里关注的热点有哪些?考学生那些知识?

巩固练习:铬酸铅(PbCrO 4)俗称铬黄,不溶于水。广泛用于涂料、油墨等工业。实验室 模拟工业上用含铬废料(含有Cr 2O 3、Fe 2O 3、C 、 Si 等)来制备铬黄的工艺流程如下: (2)“溶液2”中加入H 2O 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学生活动】校对答案。讨论。 活动二:影响工业流程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因素 【例题2】:某炼铁废渣中含有大量CuS 及少量的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 问题:(1)本流程中采用哪些措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工业流程中还有哪些其他途径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讲解】:请学生讲述解题的思考过程和突破点。 【交流讨论】:学生讨论,对上述分析进行补充 ……… 废渣1 NaOH 调节 pH=9 HCl 足量空气 废气 废渣2

高考地理复习工业区位的选择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工业区位的选择知识点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成本因素较多,下面是工业区位的选择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1.工业区位选择因素不断变化 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动力及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的依赖程度,即原料、燃料、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案例探究:本案例主要比较了鞍钢和宝钢的异同,也从另一方面分析了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鞍钢 宝钢 煤炭来源 早期主要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山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铁矿供应 鞍山铁矿 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 消费市场 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中心 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 交通运输 铁路运输便利

水陆交通便捷 主导因素 原料、燃料 市场和交通(海运便捷) 地位 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 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 基地 a.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的最大不同是:鞍钢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而宝钢是以消费市场和便利的海运条件为主导区位因素。 b.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等原料,又能将产品远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创造了条件。 c.科学技术地进步: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导致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导致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导致信息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 响增强。 阅读指导: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时间

主导因素 原因 区位特点 举例 早期 煤炭资源 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的煤炭较多 靠近煤炭产地 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 铁矿资源 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 靠近大铁矿 中国的鞍钢、武钢、包钢、攀钢等 二战后 消费市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 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

地理复习专题——工业专题

工业专题 一、专题知识 本专题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纵横联系的空间较大,是地理高考的重要专题之一。专题复习的关键是抓住工业布局这个中心,理清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等);二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即影响工业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环境,特别是知识经济带来的变革等)。此外,本专题的复习不应拘泥于课本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吸纳新信息也很重要。 二、专题要点归纳 (一)世界经济发展与三大产业 1.世界经济发展三阶段 (1)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劳动力为基础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为特征; (2)工业经济时代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产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为特征; (3)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社会精华的经济,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型经济形态。 2.知识经济与第三产业

(1)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咨询、传统商业、服务业的扩大,第三产业大幅度增长。 (2)我国三大产业关系必须进一步协调,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适应知识经济发展。 (二)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布局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往往同时起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把各个因素统一起来分析,同时,又要抓住布局的主导因素。 1.不同工业部门,其布局的主导因素不同 2.不同地区,工业布局的因素不同 (1)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大多属于资源型工业,如采掘工业和一些农产品的加工工业,其布局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制约。因而在工业布局上(特别是基础工业)往往需要集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资源丰富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兴办出口加工区,发展“三资企业”。因而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污染工业也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迁移。 (2)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随着大量资金的投人和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形成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业区和世界工业地带。如北美、西欧两工业地带及英国的中部、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东北部和原苏联欧洲部分工业区。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从集中向分散方向发展。如德国工业向南部斯图加特、慕尼黑等扩散;美国向南部、西部扩散;英国向北部苏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5、市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 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高级中学考试地理工业专题知识点.doc

2017高考地理工业专题知识点 2017高考地理工业专题知识点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土地(地形平坦)、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燃料、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或信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风向、河流)。 2)、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017高考地理工业专题知识点: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 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 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

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 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 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 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

高考地理总复习-工业专题知识点讲义(精华例题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高考专题复习——工业专题(精华例题版) 【知识体系】 【考纲要求】 1、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梳理】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主要影响 自 然 因 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 的重要因素。地形是否开阔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接近河湖 分布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能源 供应地布局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 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劳动力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及其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

(1)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2)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3)选址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主导因素决定 1.工业区位选择的类型 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但总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即主导因素。根据主导因素把工业分为不同的导向类型: 2.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共性与个性

【重点突破】 一、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 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 如图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技术,则其主导因素是技术。图b中甲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投入,则其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乙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产品运费,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图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市场,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 (1)运输环节: ①原材料运量大(如制糖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则布局在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②产品运输要求高(如食品厂),则布局在消费地,主导因素为市场。 (2)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多,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 (3)工业布局转移中优越性增强的环节,如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后,海洋运输的优势增强,主导因素则是交通。3.根据分布地区判断 (1)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 (2)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3)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其在北京、大庆的液态奶基地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确定后,在工业布局时优先考虑,并对其他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答题思路 1.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 2.工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分析 (1)自然因素: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需要考虑是否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动力、市场和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 (3)环境因素: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

基础工业工程知识点

《基础工业工程》课后习题 第一章生产及生产率管理 1、企业的生产运作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一)离散型制造企业:(1)车间任务型生产:①每项生产任务仅使用整个企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②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方式布置。(2)流水线型生产:①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按产品或加工对象组织生产②生产按节拍进行,各个工序同期进行作业,重复相同的作业内容③各道工序的单件作用时间及相应工序的工作地(或设备)数比值相等④工艺过程是封闭的。 (二)流程型制造企业:流程型制造是指通过对于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使其形状或化学属性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形状或新材料的生产方式。 (三)重入离散型制造企业:重入型制造是指产品或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机器(至少一台)重复加工两次以上。 (四)服务型企业:必须以为人们提供服务,以社会服务为中心组织生产,努力使顾客满意。 2、企业生产运作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浪费严重,无效劳动普遍存在,现场环境较差。 3、生产率从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什么? 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4、生产率测评的意义是什么? ①定期或快速评价各种投入资源或生产要素的转换效率及系统效能,确定及调整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适宜的资源开发及利用规划和经营管理方针,保证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②合理确定综合生产率目标水平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调控系统,制定有效提高现有生产率水平、不断实现目标要求的策略,以确保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好或满意的产出。③为企业或组织的诊断分析建立现实可行的“检查点”,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出系统绩效的“瓶颈”和发展的障碍,确定需优先改进的领域和方向。④有助于比较某一特定产业部门或地区、国家层次中不同微观组织的生产率水平及发展状况,通过规范而详细的比较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提高及发展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以提高竞争力,求得新的发展。⑤有助于决定微观组织内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相对绩效,实现系统内各部分、各行为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和工作的协同有序,从而保证集体努力的有效性。 5、生产率测评的种类及方法有哪些? (一)按生产系统投入资源或要素范围分类: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设备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成本生产率。(二)按生产系统的运作结果分类:狭义生产率,广义生产率。(三)按生产率测评层次和对象分类:国民经济生产率等。(四)按生产率测评的方式分类:静态生产率,动态生成率指数。 6、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有哪些? 外部:①全社会管理者和职工对提高生产率的态度;②提高生产率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要素。内部:①工厂布置、机器和设备②成本会计和降低成本的技术③生产的组织、计划和控制④人事策略

高考地理必背工业专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必背工业专题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为大家推荐了高考地理必背工业专题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工业专题 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⑴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⑶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⑷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

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⑸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利用乙醇汽油。 ⑹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 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⑺(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②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⑻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对西部的意义: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就业机会;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

高考专题复习工业专题

高考专题复习 ——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工业区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 (1)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____________。 (2)有些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可能在____________生产。 2、工业分散的结果:引发了工业的______________。 3、适宜分散的工业类型 (1) ___________________型产品的生产企业。 (2)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的生产企业。 4、工业分散的条件: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5、工业分散的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工业分散的结果,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代表性 地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东北___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 美国____硅谷_____等 特点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以_____中小_____企业为主,工业呈分散分布

代表性工 业部门 ___煤炭____、钢铁、___纺织__、机械、 _____化工_____等 轻工业和高技术工业 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新工业区所要求的区位条件是科研和技术人才、快速便捷的交通、清洁优美的环境。 一、传统工业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1、传统工业区的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及构成特点,分析如下: 2、传统工业区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工业区原有的优势会逐步丧失,出现许多问题,不仅使工业部门发生衰落,而且影响整个区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

高中地理工业和农业知识点总结

有关工业和农业部分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 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 ?(2)经济因素: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⑤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 ⑥工业基础雄厚。⑦信息:广告宣传品牌效应。 ?(3)社会因素:①国家政策(支持、鼓励);②国防安全;③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 ④工业惯性;⑤社会协作好: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 ?(4)环境因素: ?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A最小风频,布局在居民区的上风处。B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C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水源;B河流的下游 ?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居民区;B远离农田 ?④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 ?2.根据不同工业的特点,按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把工业类型: ? (1)原料指向型工业: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 ?(3)动力指向型工业:(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3、工业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 ?(2)空间联系: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4、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集聚 ?①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②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③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2)工业分散: ?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②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