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专题2 (细胞工程)单元测试题

选修3专题2 (细胞工程)单元测试题
选修3专题2 (细胞工程)单元测试题

选修3专题2 (细胞工程)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注意:1~18为单选;19~24为多选)

1.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当原生质体融合成一个细胞后,需要诱导产生出细胞壁,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高尔基体B.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叶绿体、线粒体 D.线粒体、内质网

2.以下4种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新个体中,体内遗传物质均来自一个亲本的是

A.细胞和组织培养B.细胞融合 C.动物胚胎移植D.细胞核移植

3.下面哪一项生物技术与细胞全能性是无关的

A.克隆羊的培育

B.干细胞培育出器官

C.无籽西瓜的培育

D.胚胎分割移植

4.下列哪一项属于克隆

A.将鸡的某个DNA片断整合到小鼠的DNA分子中

B.将某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繁殖成一个细胞系

C.将抗药菌的某基因引入草履虫的细胞内

D.将鼠的骨髓细胞与经过免疫的脾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5. 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利用不同物种的两个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该过程是指

A.不同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的融合

B.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的融合

C.完整的两个体细胞的融合

D.植物花粉细胞的两两融合

6.从细胞全能性的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化程度高,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B.分化程度低,具有较低的全能性

C.分化程度低,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D.分化程度高低与全能性无关

7.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珍断

B.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

C.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

D.可以在生物体内生产,不能体外生产

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的癌变发生于原代培养向传代培养的过渡过程中

B.动物细胞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生长素和动物血清等

C.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获得大量的细胞分泌蛋白

D.动物细胞培养前和培养过程中都要用胰蛋白酶处理

9.下列关于生物工程中酶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纤维素酶可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 B.胰蛋白酶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C.限制酶只用于提取目的基因 D.DNA连接酶只用于DNA拼接重组

10.通过细胞工程生产单克隆抗体时,要涉及到以下三个筛选过程:①在特定培养基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②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③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并能大量增殖的细胞群。这三个过程的先后次序是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11.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对得到的杂交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A.有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

B.无增殖的本领

C.可分泌特异性抗体

D.有大量增殖的本领

12.关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 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条件

C.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或人工种子,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全能性

的结果

D. 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细胞株或细胞系,表明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13.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不正确的是

A.老年动物体内也有细胞的分化

B.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D.分化后的不同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不相同

14.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增殖

15.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

A.受精卵

B.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

C.传代10~50代以内的细胞

D.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

16.科学家将雌黑鼠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白鼠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入褐鼠的子宫,该褐鼠产下小鼠的体色和性别是

A.黑、雌B.褐、雌C.白、雄D.黑、雄

17.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只野驴刚死亡,以下较易成为“复生”野驴的方法是

A.将野驴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脱分化、再分化,培育成新个体

B.将野驴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

C.取出野驴的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驴的去核卵细胞中,再经胚胎移植孕育培养成新个体

D.将野驴的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新个体

18.下列不属于单克隆抗体在实践上应用的实例是

A.将抗药菌的某基因引入小鼠细胞内

B.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定位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

C.利用免疫毒素清除异体骨髓移植中的供体骨髓T细胞

D.制成“生物导弹”,将药物定向地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

以下为多选题:

19. 在下列选项中,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C.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D.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20.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的技术是

A .动物细胞融合

B .植物体细胞杂交

C .动物胚胎移植

D 基因工程

21. 培育克隆牛的过程中,如果供体细胞来自同一头牛,培育出的这些个体在性状上也不完全相同,分析其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性状变异可由环境条件引起 B.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

C.受体细胞的细胞质基因不同

D.细胞核基因发生了重组

22. 最近,科学家利用猪的动脉血管以及能够模拟胚胎环境的新型生物反应器,成功的在实验室内培育出新的动脉血管。这种培养新血管的技术可能需要

A .“克隆”技术

B .去核卵细胞

C .激发血管细胞的“全能性”

D .激发血管细胞发育成血管的潜能

23.下列有关生物工程方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B .培养流感病毒时应选用无菌的牛肉汤

C .在青霉菌体内获取青霉素属于基因工程的实例

D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能克服远缘物种杂交障碍

24.与植物体细胞杂交密切相关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利用离心、振动、电刺激等诱导

B.利用聚乙二醇(PEG )等试剂诱导

C.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

二、简答题

25. 右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A 、B 是植物细胞,在细胞融合之前已用

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除去_____________;A 、

B 到细胞

C 的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是

_____________。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

(2)若A 、B 是植物细胞,则形成的D 细胞还要应用

______________技术把D 培养成植株。

(3)若A 、B 是动物细胞,一般取自______________,

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使其分散开来,A 、B 到C 的过程中,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所形成的D 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A 为小鼠B 淋巴细胞,那么,在获得此细胞之前,小鼠已被注射了___________,注射后小鼠身体产生了相应的_______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图中B 为_________________。

(5)若该过程仍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在A 、B 到C 的过程中,所形成的C 有______种,用

来培养的D的细胞应该是_____________。从中选择出它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培养,

获得D后,常用的培养方法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6.现有甲、乙两个烟草品种(2n=48),其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位于非

同源染色体上,且在光照强度大于800勒克斯时,都不能生长,这是由于它们中的一对隐

性纯合基因(aa或bb)作用的结果。取甲乙两品种的花粉分别培养成植株,将它们的叶肉细

胞制成原生质体,并将两者相混,使之融合,诱导产生细胞团。然后,放到大于800勒克

斯光照下培养,结果有的细胞团不能分化,有的能分化发育成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烟草品种花粉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将叶肉细胞制成原生质体时,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除细胞壁。

(3)在细胞融合技术中,常用的促融剂是___________。

(4)细胞融合后诱导产生的细胞团叫_______________。

(5)在大于800勒克斯光照下培养,有________种细胞团不能分化;能分化的细胞团是由

___________的原生质体融合来的(这里只考虑2个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由核细胞团分化

发育成的植株,其染色体数是___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______。该植株自交后代中,

在大于800勒克斯光照下,出现不能生长的植株的概率是_________

27.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⑥表示有关

过程。

(1)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

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

过程。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

性的原因。

(2)各类血细胞均采自于

造血干细胞,但它们的功能

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

(3)图中f代表的细胞名

红细胞血小板吞噬细胞等 e 效应B细胞f 效应T细胞称是,

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的过程有 (填数字)。

(4)效应B细胞不能无限增殖,若要大量生产某种抗体,可通过细胞工程中的

技术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合成抗体的翻译过程需要作为模板。单克

隆抗体具有高度的,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CBB 6~10:CDDCC 11~15:BDCBB 16~18:ACA 19~24:BCD ABD ABC ABD ABC ABC

二、简答题:

25.(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细胞壁电刺激、振动、离心产生细胞壁(2)植物组织培养(3)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胰蛋白酶灭活的病毒诱导杂种细胞(4)抗原效应B细胞抗体和记忆细胞骨髓瘤细胞(5)3 杂交瘤细胞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培养小鼠腹腔内增殖

26.(1)aB Ab (2)纤维素酶(答果胶酶也对) (3)聚乙二醇(答灭活的病毒也对) (4)愈伤组织(5)2 甲、乙两品种48 AaBb 7/16

40、(9分) (1)增殖(分裂) 分化没有细胞核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⑤和

⑥ (4)(动物)细胞融合 mRNA(信使RNA)特异性

27.(1)增殖(分裂) 分化没有细胞核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记忆细胞⑤和⑥(4)(动物)细胞融合 mRNA(信使RNA) 特异性

人教版选修3专题2 细胞工程(含答案)

专题2 细胞工程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2.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现出全能性C.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D.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 C.癌细胞在培养瓶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 D.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需要使用CO2培养箱 4.下列哪种生物不能通过突变体的利用而获得() A.抗除草剂的白三叶草 B.生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C.高产的水稻 D.蛋白质含量高的小麦 5.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 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病毒引起的感染 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 C.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 D.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 6.与创造“番茄——马铃薯”杂交植株有关的生物技术是() ①转基因技术②细胞核移植③植物组织培养④细胞融合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养或产生() A.药物 B.无病毒植株 C.人工种子 D. A、B、C均是 8.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是() A.产生杂种植株 B.产生杂种细胞 C.原生质体融合 D.形成愈伤组织 9.动物细胞融合的目的中最重要的是() A.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 B.制备单克隆抗体 C.培育新物种 D.生产杂交细胞 1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B.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克隆出动物个体 C.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制备“生物导弹” D.蛋白质工程可以改造自然界现有的蛋白质 11.运用细胞工程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时,下列操作不必要的是() A.对小动物注射抗原 B.融合并筛选杂交瘤细胞 C.培养杂交瘤细胞 D.将胰蛋白酶注入小鼠腹腔 12.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生物选修三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清单(自主整理适合学生识记)

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清单 (一)植物组织培养 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2.全能性概念:具有某生物发育所需全部遗传信息的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丛芽、不定根—新植株 4、相关概念及实验注意事项 ①外植体:离体植物器官、组织、细胞 ②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固定形态的薄壁细胞。全能性高,分化程度低 ③外植体消毒:70%酒精30s—无菌水冲洗—次氯酸钠30min—无菌水冲洗 ④取材:选取形成层部位 ⑤脱分化:23~26o C,避光 ⑥再分化: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光照下培养 ⑦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比值高—促进生根;比值低—促进发芽 5、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6、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 1、植物体细胞杂交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过程。 2、过程及注意事项: ①去除细胞壁: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获得原生质体 ②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物理法(离心、震荡、电刺激);化学法:聚乙二醇 ③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细胞壁 3、融合结果:获得杂种细胞,进而获得杂种植株。 A细胞+B细胞所得杂种植株遗传物质=A+B 4、成功例子:番茄—马铃薯;烟草—海岛烟草;胡萝卜—羊角芹;白菜—甘蓝 5、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6、局限性:不能按照人的要求表达性状 (三)植物细胞工程应用 1、微型繁殖: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观赏植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作物) 2、作物脱毒:采用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培养来除去病毒(因为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或没有) 如:马铃薯;草莓;甘蔗;菠萝、香蕉等经济作物 3、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优点: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受季节的限制;方便储藏和运输 4、作物新品种培育:单倍体育种 5、突变体利用:在组织培养中会出现突变体,通过从有用的突变体中选育出新品种(如筛选抗病、抗盐、含高蛋白的突变体) 6、细胞产物的生产:通过能够产生对人们有利的产物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让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胞产物。 如:生产人参皂甙,三七,紫草,银杏等。 (定向诱导愈伤组织细胞分化为产生特定物质的细胞,提纯产物)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B卷)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测评卷(B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对于A 2+3B22AB3反应来说,以下反应速率表示反应最快的是() A.v(AB3)=0.5 mol/(L·min) B.v(B2)=0.6 mol/(L·min) C.v(A2)=0.4 mol/(L·min) D.无法判断 解析:A项由v(AB3)=0.5mol/(L·min)可推出v(A2)=0.25 mol/(L·min);B项由v(B2)=0.6mol/(L·min),可得v(A2)=0.2 mol/(L·min),由此可知表示反应最快的是C项。 答案:C 2.(2009·杭州高二检测)在一定温度下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下述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解析:解题时明确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是变量不再发生变化。特别注意A的状态为固体。由于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

相等,在刚性容器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压强不变,故A 、D 错;由于A 为固体,气体的质量在反应中会发生变化,直到达平衡状态,ρ=m V ,由于V 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平衡前后会发生变化,不变时即达到平衡,B 对;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均可表明达到平衡状态,C 对。 答案:BC 3.下列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答案:C 4.常温常压下,注射器甲中装有NO 2气体,注射器乙中装有相同体积的空气,注射器与U 形管连通,如图所示,打开两个止水夹,同时向外拉两注射器的活塞,且拉动的距离相等,将会看到U 形管中液面(不考虑此条件下NO 2与水的反应)( )

[高二理化生]生物选修3专题二《细胞工程》精选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植物a 叶片叶组 织块 b 愈伤 组织 c 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 状结构 d 人工 种子 e 种苗 91 届高二生物选修 3 练习:专题二《细胞工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正确的是 A.离体的植物细胞均能够表现出全能性 B.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C.花粉可培育成单倍体植株是细胞全能性的表现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2、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①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②获取大量的脱毒苗 ③制备人工种子④单倍体育种⑤无子西瓜的快速大量繁殖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顺序是 ①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②根、芽③愈伤组织④脱分化⑤再分化⑥植物体 A.①④③⑤②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①⑤④③②⑥ D.⑥①④③⑤② 4、下面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流程图解,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中脱分化发生在b 步骤,形成愈伤组织,在此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再分化发生在d 步骤,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C.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全能性 D.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 5、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B.参与杂种细胞壁形成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和核糖体 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植株 D.杂种植株表现出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下图所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错误的是 A.A 和 B 细胞诱导融合前要先去除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B.从A 和B 细胞到 C 细胞的过程中,常用离心、振动、电刺激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 导剂 C.A 和 B 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D.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杂种细胞 7、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下列处理不恰当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 B.提供种类齐全的营养物质 C.提供纯氧以保证细胞的呼吸作用D.保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pH 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中的人效应T 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养中的人B 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9、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不能获得有重要价值的蛋白质生物制品 B.动物细胞培养前要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 C.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发生于原代培养过程中 D.培养至 50 代后能继续传代的细胞叫细胞株 10、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比较,特殊性表现在 A.融合的原因B.融合的优点C.融合的诱导手段D.融合的过程

高中生物选修三训练《植物细胞工程》

专题2细胞工程 2.1植物细胞工程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课时训练5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 解析: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具有细胞核的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在离开母体后,在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下,细胞首先发生脱分化,然后恢复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再在一定的诱导因素作用下发生分化,最后形成具有根、茎、叶的完整植株。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只有在离开母体后才能表现出来。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D项错误。B项中,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属于基因工程,与细胞的全能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C 2.可以成为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的是()。 ①CO2②有机物③生长素④细胞分裂素⑤水⑥矿质元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是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条件,在愈伤组织形成之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CO2。 答案:C 3.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利用不同物种的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该过程是指()。 A.不同植物的精子与卵子的融合 B.不同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 C.完整的两个体细胞的融合 D.植物花粉细胞的两两融合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为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精、卵结合过程为受精作用,花粉细胞不是体细胞。 答案:B 4.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条件是不需要的?() A.消毒灭菌 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光照 D.适宜的养料和激素 解析:形成愈伤组织,需要在消毒灭菌条件下进行是肯定的,因为只有在消毒灭菌条件下,才能保证培养出的组织细胞不被感染,否则培养基内将长出许多霉菌,与离体细胞争夺营养与生存空间,不能形成愈伤组织。由于此阶段形成的是愈伤组织,并没有形成具有根、茎、叶的植物体,因此不需要光照。 答案:C 5.不能用于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选修3细胞工程知识点

细胞工程 考点一植物细胞工程1.细胞工程 (1)操作水平: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 (2)目的: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2)原理:细胞内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 (3)全能性表达条件: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处于离体状态,提供一定的营养、激素和其他适宜外界条件。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过程: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2)原理:体细胞杂交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过程(4)意义:克服不同种生物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5.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①微型繁殖: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作物脱毒技术:选取作物无毒组织(如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的技术。 ③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①单倍体育种 a.实质: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就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b.流程:花药单倍体幼苗――――――――→ 秋水仙素诱导 染色体数目加倍 纯合子。 c.优点: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都是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②突变体的利用: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 (1)条件:离体,一定营养物质,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2- 中硫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2 B 2 2 分子中含有 3个σ键和 2 个π键 A. SO.C H C. H2O分子中氧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D. BF3分子空间构型呈三角锥形 2.氯的含氧酸根离子有ClO ---- 等,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lO 2、 ClO 3、 ClO 4 () A. ClO4-是 sp3 杂化B. ClO3-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C. ClO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 ClO-中 Cl 显 +1价 3.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2 V 形的极性分子 A. CS 为空间构型为 B.双原子或多原子形成的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 键,可能有π 键 C.氢原子电子云的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2﹣3 杂化 D. HCN、SiF 4和 SO3的中心原子均为 sp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弱电解质B.可燃冰是可以燃烧的水 C.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D.0℃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大 5.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叫做等电子体,下列各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是()A. CO和 CO2B. NO和 CO C . CH4和 NH3D. OH-和 S2- 6.下列分子或离子中, VSEPR模型为四面体且空间构型为V 形的是 A. H2S B . SO2 2-C . CO2 D . SO4 7.下列分子中只存在σ键的是 () A. CO2B.CH4C.C2H4D.C2H2 8. HBr 气体的热分解温度比HI 热分解温度高的原因是() A.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短,键能大 B.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长,键能小 C. HBr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I 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D. HBr 分子间作用力比HI 分子间作用力大 9.表述 1 正确,且能用表述 2 加以正确解释的选项是() 表述1表述2 A在水中,NaCl 的溶解度比I 2的溶解度大NaCl晶体中Cl ﹣与Na+间的作用力

(完整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检测题汇总.doc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第 2 章 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8小题 , 1 ~12小题每小题 2分, 13~ 18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离子键、共价键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离子化合物里,只存在离子键,没有共价键 B .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中 C .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D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键 2.有关苯分子中的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每个碳原子的 sp 2 杂化轨道中的一个形成大 π键 B .每个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大 π键 C .碳原子的三个 sp 2 杂化轨道只形成两个 σ键 D .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 σ键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能提供孤对电子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是( ) ①H 2O ②NH 3 ③ Cl - ④CN - ⑤CO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⑤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 A .CH 4 和 H 2O B . CO 2 和 Cl 2 C . NH 3 和 H 2S D . CS 2 和 BF 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中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则分子越稳定 B .元素周期表中的Ⅰ A 族(除 H 外)和Ⅶ A 族元素间不能形成共价键 C .水分子可表示为 HO —H ,分子中键角为 180° D .H — O 键键能为 463 kJ mol · -1 ,即 18 g H 2 O 分解成 2 2 时,消耗能量为 2×463 kJ H 和 O 6. 1999 年报道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的正离子 N 5 + 的化合物 N 5 A sF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N 5 + 与 H 2S 是等电子体 B .N 5 + 中氮氮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 C .N 5AsF 6 化合物是共价分子 D .N 5AsF 6 化合物是极性分子 7.在乙烯分子中有 5 个 σ键、 1 个 π键,它们分别是( ) A .sp 2 杂化轨道形成 σ键,未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 π键 B .sp 2 杂化轨道形成 π键,未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 σ键

生物人教版选修三专题一和专题二试卷及答案

镇巴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生物试卷 (选修三专题一和专题二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卷后的答题卡内。共40题。1.5×40=60分。) 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菌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运载体DNA 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2.与“限制性内切酶”作用部位完全相同的酶是:() A.反转录酶 B.DNA连接酶 C.RNA聚合酶 D.解旋酶 3.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DNA上某些化学键打断,一种能对GAATTC 专一识别的限制酶,打断的化学键是:() A.G与A之间的键 B.G与C之间的键 C.A与T之间的键 D.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4.除下列哪一项外,转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保存 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C.具有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D.是环状形态的DNA分子 5.下列关于染色体和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质粒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 B.在基因工程中染色体和质粒均可以作为运载体 C.染色体和质粒均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D.染色体和质粒的化学本质相同 6.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是否已表达,其检测方法是:()A.是否有抗生素抗性 B.是否能检测到标记基因 C.是否有相应的性状 D.是否能分离到目的基因 7.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工程,成功地把一名女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那么,她后来所生的儿子中:() A.全部正常 B.一半正常 C.全部有病 D.不能确定

高中生物选修3细胞工程知识点

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 1.细胞工程 (1)操作水平: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 (2)目的: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2)原理:细胞内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 (3)全能性表达条件: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处于离体状态,提供一定的营养、激素和其他适宜外界条件。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过程: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2)原理:体细胞杂交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过程 (4)意义:克服不同种生物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5.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①微型繁殖: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作物脱毒技术:选取作物无毒组织(如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的技术。 ③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①单倍体育种 a.实质: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就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b.流程:花药单倍体幼苗纯合子。 c.优点: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都是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②突变体的利用: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 (1)条件:离体,一定营养物质,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 (2)培养基状态:固体培养基(需再分化生根培养基及生芽培养基)

化学选修三第二章测试题有答案

高二化学选修 3 第二章测试题 、选择题(本题包括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6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轨道和另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6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A.H2 B.HCl C.Cl2 D.F2 2.有关乙炔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 B ?两个碳原子采用sp 2杂化方式 C ?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n键 D ?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n键 3 ?膦(PH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含有磷化氢。它的 的叙述正确的是 PH3 B.PH3是非极性分子 D.PH3 分子的P-H 键是非极性键 中溶解度很大,这是因为 CCI4 与I2 分子量相差较大 H 2O H2O 不是直线型分子 中含有氢元素 H2O D ? CCI4和I2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 20是极性分子 5.下列事实中能证明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A .液态氯化氢不导电 B .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C .氯化氢不易分解 D .氯化氢溶液可以电离 6.下列现象与氢键有关的是: ①NH3的熔、沸点比VA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高②小分子的醇、羧酸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③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④尿素的熔、沸点比醋酸的高 个原子p 轨道以 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 A.PH 3 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C.PH 3 是一种强氧化剂 4 .碘单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但在 A ? CCI4与12分子量相差较小,而 B ? CCI4与I2都是直线型分子,而 C ? CCI4和I2都不含氢元素,而

生物选修3专题一知识点(详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基因工程的概念 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 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优点: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迅速培育出生物新品种 2、基因拼接的理论基础: (1)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3)双链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3、外源基因在受体内表达的理论基础: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独立遗传单位。 (2)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 (3)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一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原核生物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有特定的切割位点(专一性)。 (3)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 (3)结果:形成两种末端: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注意:用同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从而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起来 2?“分子缝合针” 一一DNA连接酶 ①作用:恢复磷酸二酯键。 ②种类: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连接黏性末端;

T4DNA连接酶:来源于噬菌体,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3. “分子运输车”--- 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常用的载体:细菌的质粒、入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天然质粒不能直接使用) 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 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 方法:①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方法:根据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的功能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 基因翻译产物蛋白质等特性。) ②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适用于已知目的基因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③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适用于目的基因较小,或已知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 3. 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区别 4.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全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快速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 M制 (4)使用的前提:已知目的基因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5)条件:模板DNA、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苷酸 (6)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C DNA解链为单链,断裂氢键; 第二步:退火,冷却到55?60C,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形成局部双链DNA

高中生物选修3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

高中生物选修3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 1.细胞脱分化:就是让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 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 2.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成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团。 3.外植体: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 4.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 能,也就是说,每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的特点。 5.全能性的原理: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而不是全部基 因。 6.全能性表达的标志:已分化的细胞形成完整的个体,若只是形成某种组织器 官,则不能体现全能性。 7.全能性的高低比较: (1)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2)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3)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 (4)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5)分裂能力强的细胞>分裂能力弱的细胞 8.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芽和根;芽和根进 而形成植株。 9.脱分化过程进行有丝分裂;再分化过程进行有丝分裂的同时也进行分化。 10.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 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11.植物细胞杂交:就是将不同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 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目的:获得杂种植物体。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杂交过程的关键:原生质体间的融合;人工诱导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化学法包括:聚乙二醇。 12.植物细胞杂交的优点: (1)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远源杂交。 (2)扩大了遗传重组的范围。 13.微型繁殖技术:把用于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叫做植物的微型 繁殖技术。 14.人工种子:就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 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15.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1)单倍体育种(有性生殖)优点:极大地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2)突变体的利用优点:能够产生新性状。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细胞工程专题复习题二范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细胞工程专题复习题二 专题复习二——细胞工程 【知识回扣】 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 理论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融合前处理注射特定抗原使正常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促融①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②化学法:聚乙二醇①物化法:与植物细胞融合相同②生物法:灭活的病毒 过程步原生质体的制备 第二步 动物细胞融合 第三步杂种细胞的筛选与培养 第四步单克隆抗体的提纯 意义和用途①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②突破有性杂交的母系遗传,获得细胞质基因杂合子,研究细胞质遗传①制备单克隆抗体; ②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例如:a.肿瘤定位诊断:放射性抗体→肿瘤b.生物导弹治疗:抗体—抗癌药物→肿瘤

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及其1例 特有的诱导因子分别是 A.细胞膜的流动性、离心B.细胞膜的流动性、灭活的病毒 c.细胞的全能性、电激D.细胞的全能性、灭活的病毒【答案】B 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比较 不同点: 原理不同: 操作水平不同: 工具酶不同: 相同点: 均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均能按照人的意愿定向改良生物性状。 例2下列生物工程技术中,不属于细胞工程的是 A.通过试管动物大量繁殖优良动物 B.利用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c.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羊 D.将某人的肝癌细胞在实验室中繁殖成一个细胞系【答案】 B

细胞工程技术与育种 育种方法植物组织培养及利用人工种子繁殖物种植物体 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技术育种,即克隆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 .与亲本关系:植物组织培养及利用人工种子繁殖物种得到的后代遗传物质一般全部来自于同一个亲本,故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的后代,遗传物质来自两个亲本,故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 例3 利用下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能培育出只含一个亲本 遗传性状的后代的是 A.组织培养B.细胞融合c.转基因技术D.核移植技术【答案】A 【对点演练】 .培育草莓脱毒苗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组织培养 B.细胞杂交 c.显微注射D.核移植 .以下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酶的专一性 B.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植物体细胞杂交——生物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化学选修三测试题

化学选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合符要求,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C.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2.下列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中,正确的是( ) 3.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其中不一定能表示该元素为主族元素的是( ) A.3s23p3 B.4s2 C.4s24p1 D.3s23p5 4.下列晶体熔化时不需破坏化学键的是 A.晶体硅B.食盐C.干冰D.金属钾 5.某元素原子3p能级上有一个空轨道,则该元素为( ) A.Na B.Si C.Al D.Mg 6.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1s22s22p63s23p6 B.N 2 的结构式: :N≡N: C.NaCl的电子式: D.CO 2 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7.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C.CH 4、SiH 4 、GeH 4 、SnH 4 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D.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8.下列分子和离子中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几何构型为四面体且分子或离子空间的构型为V形的是( ) A.NH 4+ B.PH 3 C.H 3 O+ D.OF 2 9.下列不能形成配位键的组合是( ) A.Ag+、NH 3 B.BF 3 、NH 3 C.NH 4 +、H+ D.Co3+、CO 10.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存在sp3杂化类型的是: A、SO42- B、NH3 C、C2H6 D、SO2 二、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选项,共30分) 11.水星大气中含有一种被称为硫化羰(化学式为COS)的物质。已知硫化羰与CO 2 的结构相似,但 能在O 2 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化羰的电子式为· ·S ·· ·· · ·C · ·O ·· ·· · · B.硫化羰分子中三个原子位于同一直线上 C.硫化羰的沸点比二氧化碳的低 D.硫化羰在O 2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 2 和SO 2 12.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有三个未成对的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有三个未成对的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13. 下面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A.晶体熔点由低到高:CF4碳化硅>晶体硅 C.熔点由高到低:Na>Mg>Al D.晶格能由大到小: NaI > NaBr> NaCl> NaF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3细胞工程知识点

t i m e a h i n g o o r 细胞工程考点一 植物细胞工程 1.细胞工程 (1)操作水平: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 (2)目的: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2)原理:细胞内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3)全能性表达条件: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处于离体状态,提供一定的营养、激素和其他适宜 外界条件。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 过程: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2)原理:体细胞杂交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 过程 (4)意义:克服不同种生物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5.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①微型繁殖: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作物脱毒技术:选取作物无毒组织(如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的技术。 ③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①单倍体育种 a.实质: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就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b.流程:花药单倍体幼苗纯合子。 ――――――――→ 秋水仙素诱导 染色体数目加倍c.优点: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都是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②突变体的利用: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3) 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 (1)条件:离体,一定营养物质,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

生物选修三专题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四、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

2.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 课题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二、统计菌落数目 (1)直接计数法:常用显微镜直接技术法,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2)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 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 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三、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四、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 四、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注: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 值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N2 B .HBr C .NH3 D .H2S 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HF H2O NH3 CH4 B .CH4 NH3 H2O HF H2O HF CH4 NH3 D .HF H2O CH4 NH3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于氢键的存在,冰能浮在水面上;由于乙醇与水间有氢键的存在,水与乙醇能互溶。 B.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反应,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都属于取代反应。 C.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难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6.下列化合物中含有 2 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 B A.丙烯分子中有 6 个σ 键, 1 个π 键 B.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都是sp 3杂化 C.丙烯分子属于极性分子 C. D . 7.下列关于丙烯(CH3﹣CH═CH2)的说法中正确的() 1.列化学键中,键的极性最强的是( A.C—F B.C—O C.C—N D.C—C 2.列物质中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的是 A. A.N a2O2 B.HCHO C.C2 H4 D.H2O2 4.列各组分子中,按共价键极性由强到弱排序正确的是 3. A. C.

D.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8.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 .溴溶于CCl4 C .蔗糖溶于水 D .HCl 溶于水 9.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阿司匹林属于分子晶体 3 C.阿司匹林中C原子只能形成sp3杂化D.可以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 10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卤化氢分子中,卤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共价键的极性越强,稳定性也越强B.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C.判断A2B 或AB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依据是:具有极性键且分子构型不对称,键角小于180°,为非直线形结构 D.非极性分子中,各原子间都应以非极性键结合 11.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是sp 2杂化的是() A.PBr3 B .CH4 C .H2O D .BF3 12 .用VSEPR理论预测下列粒子的立体结构,其中正确的() A.NO3-为平面三角形B.SO2为直线形 C.BeCl 2为V形D.BF3为三角锥形 13.已知A、B 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