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管理评价体系及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智力资本管理评价体系及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智力资本管理评价体系及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第一章绪论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技术与知识信息的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企业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复杂多变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要想适应环境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利润,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与管理方式,即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并且不断的创造出被社会认可的价值与财富,并且得到企业的投资者、所有者和客户满意。那么在此条件之下,由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市场中企业价值的改观慢慢导致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逐渐认识到知识是创造财富、增加企业价值的源泉,而智力资本则是创造财富与价值的动力因素。纵观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时代的变迁决定了智力资本必将成为我国企业顺利发展与壮大的核心要素。

1、研究背景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和生产决定因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劳动力和土地,财富的唯一(至少是主要的)创造者是信息和知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面对着技术与知识信息的更新换代周期的逐渐缩短,企业身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不再单纯的是物质资本的竞争,同时更多的是知识技能、智力资本的竞争。纵观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时代的变迁决定了智力资本必将成为我国企业顺利发展与壮大的核心要素。在市场经济的拉动之下,企业价值的增长逐渐由有形资本转变成无形资本之间的较量,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也逐渐认识到同有形物质资本相比,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有形资产,并在未来还有增加的趋势。通过有关数据调查显示,青岛海尔集团2012年市值为##,而其有形资产为##,智力资本价值为##,占据了全部资产的##,中国##集团2012年市值##,其中有形资产为##,智力资本价值为##,无形资产占据了企业全部价值的百分之##。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据的份量,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不单单是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智力资本中各个相关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企业价值的增长产生一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些对于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及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资料。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

决策层都纷纷将智力资本的投入、获得与应用作为自己的战略核心,运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争取和发展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同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主导地位。国家通过宏微观经济调控政策,努力提升国有企业存在的价值及发展空间,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及信息资料注入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来,使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最新数据统计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在近几年来保持着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2012年发展之下,全国31省市、深圳、厦门等国资委之间或间接接管的##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元,同比增长###,利润收入###元,同比增长###,上缴税金###元,同比增长###元,截至到2012年底,资产总额达到###元,同比增长了###,净资产##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它主导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但是,国有企业在为国家财政收入、社会责任的承担做出着不可估量的贡献的同时,突显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伴随全球知识经济进程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飞速,使得国有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从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全国31省市###家国有企业中总共有###家破产退出我国经济市场,这些破产的国有企业亏损额度达到##元,设计的职工人数约为###人。剩余的###家国有企业也有大部分企业有不同程度的亏算现象,亏损额度接近###。

从这些企业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最引发人们深思的理应当是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之下的对智力资本管理问题的重视及全面程度。智力资本涵盖了人力、结构、制度、客户关系、技术及文化创新等各个因素,如何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之下谋求发展,对企业进行更好、更全面的智力资本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清形势是进行发展与改进的首要条件,很多国有企业管理理念陈旧,资源配置效率低,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落后等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都使其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同时,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市场中一个特殊的企业,经历了三场重要的改革过程,现如今,我们已经步入到一个新的以知

识为主宰的市场环境中来,国有企业更应该有效利用知识进行性调整,强化员工人力资本价值,客户所代表的关系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形象等智力资本,以提升组织的智力资本管理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就目前实际发展中很少有企业真正的去关注智力资本的管理,也没有对智力资本在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中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当前存在这些诸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大部分国有资源闲置浪费;在财务及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使得企业造成亏损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低,核心竞争力较弱,整体结构不够优化等等的问题,都将是国有企业下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企业智力资本管理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对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合理评估及全面管理的问题。无形资本创造潜在价值,且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也随之加大,这些现象日益凸显出智力资本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的重要程度。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强烈需求,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它提供了关于人力资本、内部运作、顾客满意度、创新等企业在知识经济竞争条件下关键的非财务指标,从而更全面的反映了企业价值和业绩。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该依托智力资本创新,进行智力资本集群,构筑智力资本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念,推动企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2、研究意义

从最早的英国学者西尼尔(Senior)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智力资本的研究发现,虽然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对智力资本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对智力资本的理解上的不同以及所站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企业内部智力资本管理这一复杂过程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因而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另外,由于企业智力资本管理涉及的因素众多,环节比较复杂,很多指标不易于定性测量,而且国内企业发展较为保守,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知识管理的依赖程度,同时对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践应用相对比较少。因此,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坚决走发展的创新之路,才能继续担当维系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

所以,本文研究意义重点在于分析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智力资本管理上存在

具体问题,完善其智力资本管理体系,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优化解决方案进行探索与分析。从应用的价值与意义上来讲,知识经济时代之下,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的一些不容易被模仿与复制和不容易衡量与评估等特性,导致了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能力不够。而且,我国国有企业对于智力资本管理的经验和认识还比较缺乏,管理方案实施的效果还不理想,也无法利用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战略决策,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初步的研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企业能够提高竞争力与战略决策力提供一定的建议。

3、智力资本研究现状

智力资本的起源思想是早在1836年由西尼尔(Senior)提出的,他认为智力资本指的是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随着西尼尔提出的这一思想的起步,各国学者纷纷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概念拓展,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智力资本的概念随之被广泛研究,并引起各国学者和企业投资、管理者的兴趣。本文的第二章第一小节会对智力资本的思想起源以及世界各国不同学者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整理,在此不做详解。

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智力资本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早已认识到员工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的凝聚力、责任感,与顾客之间的关系,顾客的满意程度等等都是一个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它作为企业提升企业价值的必要因素同一切物质资本共同参与到整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它是无形的资产,比如知识、技能、信息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生产要素----设备、厂房和土地,成为了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经济效益的核心资源。人们对智力资本极其管理问题的关注,代表着了人们对知识战略资源的重视程度,当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增加的同时,智力资本成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由它所主导的企业发展,大大提升了企业潜在价值的提升,成为一个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和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核心所在,进一步讲,它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与竞争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将注意力转入到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问题探究中来,现存的这些研究为智力资本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企业的投资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力资

本相关概念存在的时间不短,但实际应用到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是较缓慢的,而且缺乏一定的有力基础支持,而且我国学者的研究相对较浅,没有形成系统的框架与内容。由于智力资本管理问题在当今的国有企业发展中体现出了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多学者与企业投资管理者仍然将关注点停留在这个地方。4、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归纳综合整理智力资本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分析国有企业智力资本构成特点,找出目前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及模型,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一个优化方案。从而为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时代的发展中顺利改革,保持独有的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了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整个智力资本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第三部分: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分析。分析当前国有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现状,引入国有企业进行智力资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并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构成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分别对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三种资本的管理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与模型,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部分:根据前面对智力资本管理的综合评价结合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提出优化方案。

第六部分:研究和展望。主要对本研究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智力资本管理可能的未来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第二章绪论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技术与知识信息的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企业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复杂多变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要想适应环境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利润,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与管理方式,即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并且不断的创造出被社会认可的价值与财富,并且得到企业的投资者、所有者和客户满意。那么在此条件之下,由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市场中企业价值的改观慢慢导致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逐渐认识到知识是创造财富、增加企业价值的源泉,而智力资本则是创造财富与价值的动力因素。纵观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时代的变迁决定了智力资本必将成为我国企业顺利发展与壮大的核心要素。

1、研究背景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和生产决定因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劳动力和土地,财富的唯一(至少是主要的)创造者是信息和知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面对着技术与知识信息的更新换代周期的逐渐缩短,企业身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不再单纯的是物质资本的竞争,同时更多的是知识技能、智力资本的竞争。纵观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时代的变迁决定了智力资本必将成为我国企业顺利发展与壮大的核心要素。在市场经济的拉动之下,企业价值的增长逐渐由有形资本转变成无形资本之间的较量,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也逐渐认识到同有形物质资本相比,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有形资产,并在未来还有增加的趋势。通过有关数据调查显示,青岛海尔集团2012年市值为##,而其有形资产为##,智力资本价值为##,占据了全部资产的##,中国##集团2012年市值##,其中有形资产为##,智力资本价值为##,无形资产占据了企业全部价值的百分之##。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据的份量,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企业价值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不单单是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智力资本中各个相关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企业价值的增长产生一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些对于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及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资料。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

决策层都纷纷将智力资本的投入、获得与应用作为自己的战略核心,运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争取和发展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同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主导地位。国家通过宏微观经济调控政策,努力提升国有企业存在的价值及发展空间,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及信息资料注入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来,使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最新数据统计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在近几年来保持着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2012年发展之下,全国31省市、深圳、厦门等国资委之间或间接接管的##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元,同比增长###,利润收入###元,同比增长###,上缴税金###元,同比增长###元,截至到2012年底,资产总额达到###元,同比增长了###,净资产##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它主导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但是,国有企业在为国家财政收入、社会责任的承担做出着不可估量的贡献的同时,突显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伴随全球知识经济进程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飞速,使得国有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从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全国31省市###家国有企业中总共有###家破产退出我国经济市场,这些破产的国有企业亏损额度达到##元,设计的职工人数约为###人。剩余的###家国有企业也有大部分企业有不同程度的亏算现象,亏损额度接近###。

从这些企业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最引发人们深思的理应当是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之下的对智力资本管理问题的重视及全面程度。智力资本涵盖了人力、结构、制度、客户关系、技术及文化创新等各个因素,如何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之下谋求发展,对企业进行更好、更全面的智力资本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清形势是进行发展与改进的首要条件,很多国有企业管理理念陈旧,资源配置效率低,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落后等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都使其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同时,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市场中一个特殊的企业,经历了三场重要的改革过程,现如今,我们已经步入到一个新的以知

识为主宰的市场环境中来,国有企业更应该有效利用知识进行性调整,强化员工人力资本价值,客户所代表的关系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形象等智力资本,以提升组织的智力资本管理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就目前实际发展中很少有企业真正的去关注智力资本的管理,也没有对智力资本在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中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当前存在这些诸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大部分国有资源闲置浪费;在财务及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使得企业造成亏损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低,核心竞争力较弱,整体结构不够优化等等的问题,都将是国有企业下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企业智力资本管理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对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合理评估及全面管理的问题。无形资本创造潜在价值,且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也随之加大,这些现象日益凸显出智力资本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的重要程度。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强烈需求,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它提供了关于人力资本、内部运作、顾客满意度、创新等企业在知识经济竞争条件下关键的非财务指标,从而更全面的反映了企业价值和业绩。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该依托智力资本创新,进行智力资本集群,构筑智力资本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念,推动企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2、研究意义

从最早的英国学者西尼尔(Senior)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智力资本的研究发现,虽然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对智力资本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对智力资本的理解上的不同以及所站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企业内部智力资本管理这一复杂过程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因而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另外,由于企业智力资本管理涉及的因素众多,环节比较复杂,很多指标不易于定性测量,而且国内企业发展较为保守,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知识管理的依赖程度,同时对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践应用相对比较少。因此,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坚决走发展的创新之路,才能继续担当维系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

所以,本文研究意义重点在于分析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智力资本管理上存在

具体问题,完善其智力资本管理体系,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优化解决方案进行探索与分析。从应用的价值与意义上来讲,知识经济时代之下,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的一些不容易被模仿与复制和不容易衡量与评估等特性,导致了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能力不够。而且,我国国有企业对于智力资本管理的经验和认识还比较缺乏,管理方案实施的效果还不理想,也无法利用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战略决策,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初步的研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企业能够提高竞争力与战略决策力提供一定的建议。

3、智力资本研究现状

智力资本的起源思想是早在1836年由西尼尔(Senior)提出的,他认为智力资本指的是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随着西尼尔提出的这一思想的起步,各国学者纷纷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概念拓展,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智力资本的概念随之被广泛研究,并引起各国学者和企业投资、管理者的兴趣。本文的第二章第一小节会对智力资本的思想起源以及世界各国不同学者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整理,在此不做详解。

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智力资本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早已认识到员工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的凝聚力、责任感,与顾客之间的关系,顾客的满意程度等等都是一个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它作为企业提升企业价值的必要因素同一切物质资本共同参与到整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它是无形的资产,比如知识、技能、信息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生产要素----设备、厂房和土地,成为了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经济效益的核心资源。人们对智力资本极其管理问题的关注,代表着了人们对知识战略资源的重视程度,当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增加的同时,智力资本成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由它所主导的企业发展,大大提升了企业潜在价值的提升,成为一个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和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核心所在,进一步讲,它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与竞争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将注意力转入到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问题探究中来,现存的这些研究为智力资本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企业的投资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力资

本相关概念存在的时间不短,但实际应用到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是较缓慢的,而且缺乏一定的有力基础支持,而且我国学者的研究相对较浅,没有形成系统的框架与内容。由于智力资本管理问题在当今的国有企业发展中体现出了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多学者与企业投资管理者仍然将关注点停留在这个地方。4、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归纳综合整理智力资本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分析国有企业智力资本构成特点,找出目前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及模型,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一个优化方案。从而为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时代的发展中顺利改革,保持独有的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了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整个智力资本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第三部分: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分析。分析当前国有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现状,引入国有企业进行智力资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并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构成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分别对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三种资本的管理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与模型,对国有企业智力资本管理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部分:根据前面对智力资本管理的综合评价结合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提出优化方案。

第六部分:研究和展望。主要对本研究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智力资本管理可能的未来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何理冯科 一、引言 创业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所提供的股权资本,其目的是希望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中长期投资收益。创业投资基金所投资的项目,最终只有少数能成功上市或者被并购;而多数项目则表现平平甚至失败,无法带来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创投基金不少时候“选择了差项目”。而且,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创投基金有些时候“错过了好项目”,即当初决定不投资的项目,后来该项目却经营成功了。因此,对于创业投资基金来说,如何从成百上千的投资申请中评选出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是其运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创投行业强调的是如何选择优质的项目,如果草率地筛选和评估,投资后尽管有一系列增值服务来辅导改正,但其效果会相差很远。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创投基金应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评选决策流程和评估指标体系。 二、创投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创业投资的评选过程,首先体现在决策流程中,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一定是在决策流程的核心环节应用。Tyebjee & Bruno(1984)将创业投资决策流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投资方案取得阶段、投资方案筛选阶段、投资方案评估阶段、投资协议阶段、投资后活动阶段。Fried & Hisrich(1994)通过对18家创业投资公司进行研究调查,将创投项目决策流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投资方案产生、创投公司偏爱筛选、一般性筛选、初步评估、深入评估、结案。Stefano Caselli & Stefano Gatti (2004)则重点关注了投资前的决策阶段和决策标准,认为整个投资前决策阶段包括两个重要部分,并且在不同阶段评选的指标标准不同。在初步分析和评选阶段,指标包括区域(离VC的距离)、产业(结构、竞争分析、创新和发展能力)、产品(创新性和技术含量、独特性、专利、竞争优势)等。在深入分析和评选阶段,指标包括市场(发展维度、销售增长率、进入壁垒、差异化和成本领先领导者)、财务回报(预期现金流、所需资金额、退出方式)等。

数学建模常见评价模型简介

常见评价模型简介 评价类数学模型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经常出现的一类模型,如2005年全国赛A题长江水质的评价问题,2008年B题高校学费标准评价体系问题等。主要介绍三种比较常用的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期帮助大家了解不同背景下不同评价方法的应用。 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将所包含的因素进行分类,一般按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排列,构成一个层次结构,对同层次内诸因素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权重,这样层层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按重要性程度的一个排序。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层(目标—准则或指标—方案或对象),上层受下层影响,而层内各因素基本上相对独立。 步骤2构造成对比较阵 对于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借助1~9尺度,构造比较矩阵; 步骤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做为权向量。

步骤4计算组合权向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组合权向量可作为决策的定量依据 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介绍层次分析模型的应用。 例(选择旅游地决策问题)如何在桂林、黄山、北戴河3个目的地中按照景色、费用、居住条件、饮食、旅途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步骤1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O,准则层C,方案层P;每层有若干元素,各层元素间的关系用相连的直线表示。

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河南大学教科院刘志军 任何评价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中开展的,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如何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等等,都内含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这条主线常常带有时代的烙印,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以及相关的理论成果对这条主线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条主线以及这条主线所体现出的评价理念、规则和方法共同形成了评价体系。我们开展发展性课程评价必须对影响和支配它的这条主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任何评价体系的形成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具体的评价内容共同形成的。 一、几种课程评价模式的比较分析 为了给构建我国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提供启示,笔者主要从思维方式上对国外五种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当事人中心评价模式、自然主义评价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说,任一种课程评价模式的形成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作支撑,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体现在课程评价模式的结构中,并渗透到评价目的与功能的选择以及方法的运用等方面。 ,一,从评价整体结构看~课程评价模式存在着由直线式结构向循环式结构演变的过程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结构,是比较明确的直线式结构。在这一评价模式中,泰勒把课程评价过程设定为:确定目标??确定评价情境??选择评价方法和工具??判定评价结果四个基本的步骤。在这四个步骤中,判定评价结果是评价的落脚点,是一次完整评价的终点。虽然泰勒也认识到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并已形成一个“连续环”(continuing cycle),但泰勒提出的这一“连续环”只是在说明

项目管理后评价

工程项目管理后评价 第一部分产品核心思想及内容 1.1课题提出的背景 项目管理后评价是项目管理周期最后一个环节,是项目管理逐步深入的必然结果,是项目决策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对决策者、经营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意义。“温故而知新”,后评价是通过对项目管理全面的总结评价,汲取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项目决策水平,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进行项目管理后评价时,企业通常会评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在国内,已对类似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后评价做了大量研究,亦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但是,为了保证经济的良性循环,站在企业自身角度开展的项目管理后评价很少,尤其是针对于EPC项目、施工总承包项目等项目管理模式来看更是屈指可数,如何对这些形式分别建立全面的项目管理后评价的模型,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分解提取成若干指标库,从而对自身项目管理体系的更新和优化带来更大价值,真正实现PDCA循环,对组织知识管理带来更大效益,已成为企业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2课题产生的价值 (1)典型项目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提取,有利于指导同类项目管理,将项目分类分级,体现公司对项目选择的关注点,协助公司级对项目选择进行决策、项目实施前期科学策划,实施中的风险管控,不断完善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 (2)项目管理后评价的报告(WORD和PPT)是公司重大或典型项目管理的最佳实践,可作为公司项目经理、储备项目经理和新员工培训的真实案例,也是公司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财富; (3)项目管理后评价成果可申请或参入公司、行业协会、国家政府等评选,也可以挑选优异项目申报国家及国际奖项,作为公司的品牌、经营资质;另外,

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涵义及特点

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涵义和特点 第一节概述 一,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涵义和特点 二,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三,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二,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第三节项目前期工作与实施的后评价 一,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 二,项目实施后评价 第四节项目运营后评价 一,项目运营后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二,项目运营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第十一章投资项目后评价 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前评价是在项目建设前进行的,其判断,预测是否正确,项目的实际效益如何,需要在项目竣工投产后根据现实数据资料进行再评估来检验,这种再评估就是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可以全面总结项目投资管理中的经验教训,井为以后改进项目管理和制订科学的投资计划提供现实依据. 第一节概述

一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涵义和特点 1.后评价的定义 关于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目前国内外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尚有不同的理解.本书工程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建成投产并的综合研究,衡量和分析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其与预测(计划)情况的差距,确定有关项目预测和判断是否正确,并分析其原因,从项目完成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创造条件,并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2.工程项目后评特的特点 与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相比,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是: (1)现实性.项目后评价分析研究的是项目实际情况,所依据的数据资料是现实发生的真实数据或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预测的数据,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前评价分析研究的是项目未来的状况,所用的数据都是预测数据. (2)全面性.在进行项目后评价时,既要分析其投资过程,又要分析经营过程;不仅要分析项目投资经济效益,而且要分析其经营管理的状况,发掘项目的潜力. (3)探索性.项目后评价要分析企业现状,发现问题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要求项目后评价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创造性,把握影响项目效益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反馈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价的目的在于为计划部门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而项目后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有关部门反馈信息,为今后

模型评价

必须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模型有效性评估主要包括模型确认和模型验证两部分内容:模型确认考察的是系统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与被仿真系统(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模型验证考察的则是系统模型与模型计算机实现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具体的建模项目来说,模型有效性评估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必须指出,模型实际上是所研究的系统的一种抽象表述形式,要验证一个模型是否百分之百有效是极其困难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模型是否有效是相对于研究目的以及用户需求而言的。在某些情况下,模型达到60%的可信度使可满足要求;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模型达到99%都可能是不满足的。 的关注。1967年,美国兰德公司的fishman和Kivtat明确指出,模型有效性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模型的确认(validation)和验证(verification)。这一观点被国际仿真学界普遍采纳。模型确认指通过比较在相同输入条判和运行环境下模型与实际系统输出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模型的可信度或可用性。模型验证则是判断模型的计算机实现是否正确。2 k! q3 p, G9 W 尽管确认和验证在各文献中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专家的看法却是基本一致的。简单地说,模型确认强调理论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的一致性,模型验证则强调当前模型与计算机程序之间的一致性。在有些文献中也采用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接受的“校模”和“验模”两个术语来分别代替“确认”和“验证”。模型的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见图8.5。 在图8.5中,“问题实体”指被建模的对象,如系统、观念、政策、现象等。“理论模型”是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而对问题实体进行的数学/逻辑描述。“计算机模型”(computerized Model)是理论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通过“分析与建模”活动可以建立理论模型。计算机模型的建立需通过“编程及实现”这一步骤来完成。经过仿真“实验”即可得到关于问题实体的结果。 模型确认包括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和运行有效性确认三部分内容,其中运行有效性确认是模型确认的核心。- n: l' \: C; D: C7 } 图8.5 确认和验证与建模的关系 1)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 W! [1 Y; Y5 ^4 {$ O+ z3 }0 } 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是对理论模型中采用的理论依据和假设条件的正确性以及理论模型对问题实体描述的合理性加以证实的过程。理论模型有效性确认包括两项内容:4 g: s' z% M( e, K7 I' t6 Z (1)检验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假设条件的正确性。它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检验理论依据的应用条件是否满足,如线性、正态性、独立性、静态性等;该检验过程可以利用统计方法进行。二是检验各种理论的应用是否正确。 (2)子模型的划分及其与总模型的关系是否合理,即分析模型的结构是否正确,子模型问的数学/逻辑关系是否与问题实体相符。理论模型经确认有效后,才能对其进行试运行。最后根据输出结果评估模型的精度。若理论模型无效,应重复分析、建模及确认的过程。 7 _) e' e; j- f 2)数据有效性确认7 W, c" B+ k7 h: F1 o3 U8 R 数据有效性确认用于保证模型建立、评估、检验和实验所用的数据是充分的和正确的。! f" Z, S7 X+ v1 o 在模型开发过程中,数据用于模型的建立、校验和运行。充分、正确、精确的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有效性确认包括对模型中关键变量、关键参数及随机变量的确认,以及对运行有效性确认时所使用的参数和初始值等数据的确认。- D9 U& K- l9 G: ? 3)运行有效性确认7 P0 V" l5 G2 V. C/ k7 w 运行有效性确认指就模型开发目的或用途而言,模型在其预期应用范围内的输出行为是否有足够的精度。 运行有效性确认的目的是对模型输出结果的精度进行计算和评估。其前提是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的数据均可获取。通过比较模型 算模型、以及经过确认的模型都可作为模型的可比系统。; q% j3 ]4 N2 f2 x 理论模型确认、数据有效性确认及模型验证是运行有效性确认的前提。经运行有效性确认被认为有效的模型即可作为正式模型投入运行,利用它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若模型在运行有效性确认时被确认为无效,其原因可能是理论模型不正确、或计算机模型不正确,也可能是数据无效。具体原因的查明需从分析与建模阶段开始,重复模型的构造过程。若实际系统及其可比系统不存在或完全不可观测,则模型与系统的输出数据无法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通过模型验证和理论模型确认,定性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_3 ^, {7 ^# q! o

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

四川铁投城乡投资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四川铁投城乡投资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不断调整和优化集团公司投资方向,根据省国资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精神,结合集团公司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本部、以股权投资方式独资或与他人合资设立的经营实体,包括分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和直属项目部,其中:分公司是指集团公司全资设立,由集团公司直接管理、财务独立核算的非法人经营实体;控股子公司是指集团公司直接投资或与其控股子公司合并投资占股东权益超过50%的企业法人;参股公司是指集团公司直接投资或与其控股子公司合并投资占股东权益不足50%的企业法人;项目部是指为完成项目管理目标而建立的管理组织,实施或参与项目管理工作,且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人员及设施的集合。(以下统称“投资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项目后评价是项目投资完成后,在一定的期限内,对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文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项目的前期准备、实施过程、运营情况及其影响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及原因,总结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高投资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和改进项目投资决策管理,为项目规划编制、投资计划编制及项目建设管理等工作提供借鉴,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投资行为包括: (一)权益性投资。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单位以资本金投入方式参与的长期股权投资,可分为新设公司类、兼并收购类、合资合作类、增资扩股类及BT、BOT项目类投资等;集团公司二级以下子公司原则上不进行权益性投资; (二)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主要指房屋、建筑物以及办公自动化和局域网建设等; (三)金融投资:包括投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品、产业基金、证券投资、期货投资、外汇交易以及对外委托理财等; (四)其他投资。 第二章项目后评价原则 第五条项目后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项目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职业能力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有《经济学》、《经济数学(1)》、《统计学》、《管理理论与实务》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能够具有先进的项目管理思维与理念,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方法,把握项目管理的工具、过程和技巧,了解国内外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项目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 国际项目管理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 ●具备项目策划与评估技术、项目融资方式与策略、项目建设总体组织、项目采 购与合同、项目设计与建设的管理、项目团队建设与激励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 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 ●熟悉项目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 2.能力目标 ●利用项目工具进行项目工作分解的能力; ●熟练使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 ●运用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的观点和理论解释项目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沟通手段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相关人相关 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的职业道德。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律能力; ●具有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形成利用项目管理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树立企业管理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认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参考学时 36学时。 (四)课程学分 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项目后评价管理规定

基建管理系统 后评价管理子系统 项目后评价管理规定 GHDJ/PJ-04-01 2008-xx-xx发布 2008-xx-xx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编制依据 (1) 第三章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第四章分工及职责 (2) 第五章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2) 第六章项目后评价指标 (2) 第七章项目后评价方法 (3) 第八章项目后评价的组织实施 (3) 第九章项目后评价结果的应用 (4) 第十章附则 (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投资效益,结合国华公司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后评价,是指对国华公司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或投入使用后一段时间后,运用科学、系统、规范的评价方法,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管理及投入运行后的实际效果、投资产生的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 第三条采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等方式且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或国华公司认为有必要进行后评价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应按本规定的要求实行后评价。 第四条项目后评价应遵循"客观、独立、科学、实用"的原则。 第五条对项目进行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 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二) 国家关于电力行业及国华公司相关行业的总体规划; (三) 国家有关行业的产业政策; (四) 项目立项及核准文件、初步设计文件、资金申请报告、评估报告、招投标文件、主要合同、工程概算调整批复、监理报告、竣工验收鉴定书、审计或稽察的结论性资料、财务决算资料及其相关的批复文件; (五) 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编制依据 第六条编制依据: (一)《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二)《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国资发规划[2005]92号)。 (三)《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资发法规〔2006〕133号)。 (四)《中国神华能源公司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中国神华工[2007]65号)。 第三章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第七条神华股份公司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第八条国华电力公司是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分公司的统称。

项目后评价

一、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客观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投资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投资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被评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旨在从投资开发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同类项目科学合理地做出决策,提高管理水平和改进投资效益服务。同时为未来新项目决策的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及时提出建议。 二、项目后评价理论基础——反馈与控制理论 项目后评价以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作为基本原理,对项目运行过程的演变、发展及其实施结果做出分析、总结和判断,进行有效调控,以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项目系统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即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具体到项目后评价中,可以用图1表示。从项目系统本身的角度来讲,“输入”就是项目为达到目的的付出,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处理”就是项目将“输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建设,“输出”即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成果。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反馈”则连接“输入”和“输出”,作为“输入”和“输出“的沟通桥梁,有效地将“输出”(结果和信息)反馈给“输入”,对“输入”产生作用,从而使“输入”更有效率。这就是项目内部的反馈机制,这一反馈机制依赖于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使项目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闭环系统。 系统与外部环境具有物质、信息交换,其系统状态参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项目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闭环系统,它采用反馈控制方法。任何控制系统都是由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施控系统将输入信息变换成为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经反馈通道被送到原输入端,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有效控制作用。反馈控制依据受控系统运行的现实状态与给定状态之间的偏差,减少或消除系统偏差,使受控系统的运行状态维持在一个给定的偏差范围内,或根据输出的结果调整施控系统,使其处于一个新的更为合理的状态。反馈系统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达到对项目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服务质量体系模型及评价指数分析

服务质量体系模型及评价指数分析

服务质量指数 摘要:当前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一般从顾客的主观感受程度,采用SEVEQUAL、顾客满意度等方法。可是,对服务质量的提供过程和提供能力涉及不够,而这些因素是决定服务质量水平的前提,经过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测评,才能准确、客观地体现服务质量的水平。本文提出建立以顾客为中心,涵盖服务质量能力、服务质量过程、服务质量绩效的服务质量体系模型,并用服务质量评价的新型工具——服务质量指数来定量化地描述服务质量水平。最后,经过实证研究论证了服务质量指数的有效性。 关键词:服务质量指数模型改进 Service Quality Index Tang Xiaofen (Shanghai Academy of Quality Management, Tel: 86-21- 62835871, E-mail:) Abstract: Nowadays the evaluation of service quality

usually adopts the methods such as SEVEQU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etc. And these methods employ the customer's impression to evaluate the service quality. But the attention paid to the process and capacity of service quality is not enough. While these two factors are prerequisites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service quality. To describe the level of service quality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se factors synthetic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establishes a service quality system model, which is customer-focused and covers three functional aspects of service capacity, service process and service performance. With the service quality index, the model describes quantitatively the level of service quality, which is a new point of view and method.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a real study case of an enterprise, which demonstrates the validity of service quality index. Key words: Service quality, Index, Model, Improvement 1 引言 当前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58%来自服务业,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25%,服务质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国际有关

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完整版)

试论课程改革中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 深圳市莲花中学王双燕 我国近20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实验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一些改革由于缺乏配套的措施而使结果不甚理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经过研究实践和探索,在吸收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的是讲得如何。主要有这样的条款: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材掌握如何、教法是否运用灵活、教态是否自然、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板书是否工整等,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的出发,看教师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难于把握,多数的评价只是印象分数,它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许多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成为表演课、作秀课,远离了教育的宗旨。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 具体说来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 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 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

浅谈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

浅谈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因兴建水利水电工程而引起的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自愿性的特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妥善安置,不仅关系到移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评价方法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现状及存在问题 水库移民为了支持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家园,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人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水库移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工程建设、地区发展、环境容量、移民生计、社会安定等诸多方面。移民安置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被破坏、人民生活困难、社会不安定、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对于移民而言,最重要的安置条件是为其提供生计的手段。只有解决好生产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安居乐业。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水库移民安置基本上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移民安置各种补偿费标准低,经费严重不足,并且各地在搬迁和安置移民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配套政策,随意性较大,安置方式以就近后靠为主,部分采用外迁性移民安置方式。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库移民问题所引发的矛盾更加尖锐。一是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移民与非移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移民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平均速度,三是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的形势更加严峻。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移民安置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一部分移民还不能摆脱贫困。水库移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移民安置规划的科学性,而移民安置规划中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素质、市场化程度,正确选择移民安置模式。 2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效果后评价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内容,其指标体系是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的基础,完善的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后评价的关键。 2.1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后评价单靠一个或几个指标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完备的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

. . 摘要 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对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建设、建成后经营管理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判断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距,以确定项目策划和判断是否准确,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对项目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措施。这有助于完善项目策划、改善项目实施和管理、加强项目监督、改善项目经营管理等工作创造条件,并最终提高项目投资效益。 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建立科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的投资决策管理体系中投资决策程序的重要内容,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项目决策管理的反馈环节。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后评价,起到了改进投资决策管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今后建设同类项目提供经验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理论、方法与应用着手,结合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较为系统地探讨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体系,并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体现了以下特色:(1)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总结研究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状况的同时,比较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进行项目后评价的经验、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项目后评价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路。(2)论文对项目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上,注重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后评价提出了切实可行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为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后评价;工程建设;管理 word . .

. . Abstract The post-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o make investigations in previous work,project construction,and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after the construction.Thus the judgment can be made to find out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project and the planned goal.We can ascertain whether the project is accurate or not,find out the reason goal for the deviation,summarize the experience,then we can mak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and measur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by effectiv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time,All the above efforts can help perfect the project plan,ameliorat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Evaluation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process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in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 important part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the last link is the feedback link management project decision. Afte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improved investment decisions play management, improve rela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rais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role of experience. Paper embodie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using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hile post-project evaluation to compare the systems analysis project at home and abroad aft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xperie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ost-project evalu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Ideas. (2) post-project evaluation paper on the study,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3) in a large number of data collection based on the post-project evaluation of the practical measures proposed measures and policy propos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Construction project,Post-evaluation,Management. word . .

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实施细则

细化和规范项目后评价实施工作内容及程序。 2 适用范围 公司及所属单位。 3 编制依据 3.1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价管理办法》,IT-01-05,2011,总公司; 3.2 《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价管理办法》,IT-01-03,2012,公司。 4 工作内容 4.1 工作组织 4.1.1 项目后评价小组可由公司员工、业务领域专家、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关键用户、运维人员等组成。 4.1.2 应确定评价小组负责人,评价小组负责人负责项目后评价的组织、管理、材料编报等各项工作。 4.2 工作方法 4.2.1 评价工作开始后,评价小组应首先研读信息化办公室报送的《自评报告》,并制定后评价工作计划。 4.2.2 信息化办公室应预先指定专人收集被评价项目相关资料,调研和采集被

评价项目应用和运行数据,并向评价小组介绍被评价项目整体情况及各类专项信息;系统用户部门应积极参与或配合这一过程。 4.2.3 评价小组在建设单位、运维单位、相关业务部门、系统用户及原项目组人员等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在完成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基础上,可依据《中国海油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数据填写和逐项评分,并按照相关评价标准确定各指标分值、依照权重合成最终评价分值;完成综合评分工作。 4.2.4 评价小组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指标及评分标准做局部修改和调整。 4.2.5 数据填写和逐项评分应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可追溯。 4.2.6 可结合项目的特点,选用一种或几种评价方法来确定每一指标的分值,如数据统计、调阅现有资料、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系统功能测试、现场观察、专家意见法等。 4.3 项目后评价报告 4.3.1 评价小组负责编制项目后评价报告,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但不限于: a)项目背景与目标、项目整体情况介绍; b)项目后评价关键要素评价分值、构成及其分析; c)项目运行、应用及价值绩效等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 d)评价结论。 4.3.2 报告中的项目后评价关键要素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a)项目总体评价; b)项目组织评价; c)项目建设过程评价; d)项目运行评价; e)项目应用评价; f)项目价值评价; g)项目合规性评价。 4.3.3 委托外部咨询机构进行项目后评价的,评价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上内容。 5 附则 本细则由公司风险管理办公室组织解释。 【正文结束】

房地产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房地产项目评估体系 一、项目评估体系 1、评价指标 注:①分城市评价与项目评价两类一级指标,各由二级指标累加得其分值(评价见表2);两大指标得分累加得到总体得分;②指标判断采用结合客观数据进行主观判断的方式;③指标与分值可不断修正与完善。 2、分值解释 体系分城市指标与项目指标两块,其得分为下属二级指标得分累加。其结果含义为: 注:分值区间可以进一步修正与完善 精选

二、部分项目地块试评结果 注:模拟项目立项时状况进行评价;由于不了解嘉兴、嘉善的情况,未做评价 精选

三、项目评价结果说明 1、“好”项目 1(11)、2(10)、3(15)三个项目都被评判为“好”项目,三个项目的共性是拿地时期都在房价快速上涨时期(初期),顺势而为。 取胜的关键分别是:1新区掘起之初占据新区低价协议地块;2在新区掘起初期占据了的新区中心绝佳区位;3搭上“郊区化”进程的顺风车等。 2、“较好”的项目 4(7)、5(8)、6(5)三个项目被评判为“较好”的项目,三个项目的共性也是拿地时期都在房价快速上涨时期(目前扬州、2等城市仍处于快速上涨周期阶段,只不过受调控影响暂时抵制了需求,有小幅调整),顺势而为。 扬州两项目本来都是好项目,区位、风水俱佳;美中不足是都有拆迁问题(-3分),且农校地块拿地时资金链紧张(-2分)。 6地块利润评估并不高,资金压力大,风险是比较大的,故城市评价高(7分)而项目评价低(-2分),但借湖东地区房价彪升的契机,仍不失有吸引力的一个项目。 3、“一般”项目 7项目评价一般(不完全资料统计),由于连云港房价刚起步(2060元/M2均价)就受调控影响,其房价快速提升还有一段等待期,项目前期利润是很低的。 但如果资金实力允许,能够“捂”到楼市回暖(而不是追求当年销售额与回笼),亦不失为一个有潜力的好项目。 4、“较差”的项目 8、9、10、11项目、12地块都被评估为较差项目。 前四者共性是地块位置较偏,所在地区吸引力差,人口外流,且城市化进程还没到“郊区化”阶段;9项目本不该如此尴尬,仍定位失误之故。 12地区则房价已趋高位,供过于求,且限房价上限导致利润偏低,无吸引力。 5、“差”与直接“否决”的项目 13旧项目由于在区位无吸引力的基础上,有化工污染硬伤(-4分),故为差项目。 14地块高峰时拿地,楼面价高于周边400-500元/M2,利润为负,直接否决。 2005-9-22 精选

课程评价体系

安丘经济开发区小学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一、创新课程的学生评价 我们对学生采用学分制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坚持全面发展和注重差异的原则,针对具体内容作出科学评价,可客观描述,可直接赋分,质性与量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一方面对所有选修创新课程的学生发放学分记录表(见表1)和学期学业评价表(见表2),一方面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基础自主选课。 表1:创新课程学分记录表 表2:创新课程学期学业评价表 20 年第学期班级姓名学号

表3:创新课程选择菜单 注: ▼智能信息指加德纳提到的至少8种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肢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认识智力。 ▼课程代理一般由熟悉学生情况的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兼任,向导师提供学生智能信息,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课程表单,向学生解释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的特色课程,课程实施过程中负责监督和管理工作,并完成相应档案整理工作。 表4:创新课程学生获奖或先进赋分标准表 二、创新课程的教师评价 以评促教,教学相长,创新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师评价实行目标考核制,教师工作量不纳入常规的学科教学中,另按课时与绩效计发报酬,也可折算为课时计入教师个人工作量(有的教师工作量不足),教师参与特色课程的教学情况同时列入教师年度考

核与职称聘任内容。实际操作中,起初采用1+X评价方案,即隐性的过程评价(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考勤)和显性的结果评价(师生获奖成果)相结合,但很少有教师撰写创新课程(校本课程)论文或教案,往往只填写教学记录册,以应付检查,因此给教学评价带来难度,处于闲置状态。 17年9月,经课题组研讨,决定修改评价方案,采用学期成果展评的形式,突出能力立意,实行量化评价。由学校创新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分组按评价标准对相应项目作出评价,一、二、三等奖以一定分数记入教师(或备课组)的年度考核中,优秀成果编订成册,部分成果推荐到市、区参加评比或发表。 (一)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价 教师开发创新课程能力评价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以课程纲要为主。 表5:教师开发创新课程能力评价表 (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 主要为两个渠道:①学生实际接受效果的评价。以问卷、座谈、跟踪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实际接受效果进行评价。②课程委员会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我们采用创新课程委员会评课,教师互评、学生参评等形式,综合评价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务处及时反馈意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规范教学评价,我们拟用了《教师创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见表6)。 表6:教师创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