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07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07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07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材整理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条件

(1)欧美各国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2)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①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在此基础上,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教材整理2垄断组织的出现

1.条件

(1)工业部门的变化: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2)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由于工厂规模扩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2.目的: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3.表现: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

4.影响: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易错提醒] 垄断组织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倒退

尽管垄断组织是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出现的,但这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标志,是历史的进步。

教材整理3世界市场的发展

1.条件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表现

(1)世界贸易额增长: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2)国际分工明显:粮食和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工业生产集中于欧美国家。

3.影响: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途径: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侵略方式:商品输出为辅,资本输出为主。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学思之窗”,思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

【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这段话反映了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探究点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并简析其影响。

【提示】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的人使用汽车;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转移趋势。

【提示】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向煤铁生产地区转移)。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转移。

【史论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美国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一些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如德国、日本,在这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更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的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

探究点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特点。

【提示】19世纪末,随着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根据史料二,说明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作用。

【提示】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扩大、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这一切都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史论拓展】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①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②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所决定。

③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④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⑤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近代以来,世界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下图中虚线所示的交通工具是( )

交通运输工具实际速度的变化

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

【解题模板】

1.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 )

【导学号:14330050】A.17世纪末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D.20世纪初

【解析】由材料中“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信息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又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的重大发明是( )

A.珍妮机B.蒸汽机

C.骡机D.内燃机

【解析】珍妮机和骡机只是纺织机器,使用机械动力,并不属于交通工具的发动机。蒸汽机虽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但所使用的燃料是煤。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不仅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又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导学号:14330051】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解析】工厂制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D两项错误。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

【答案】 C

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标志是( )

A.电气化生产模式在全世界得以实现

B.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的扩展

C.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052】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图一蒸汽船图二汽车

材料三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

亲爱的妈妈:

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1918年12月23日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产生于哪次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改进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涉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至少写出4项)

【解析】第(1)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反映出贸易往来是世界性的,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时间上来看,其应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有关。第(2)问,图一蒸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二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交通工具的改进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3)问,根据材料三可知有汽车、电报、飞机、电力等。

【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图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图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

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汽车、电报、飞机、电力等。(答出其中任意四项即可)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优质课教案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渴求,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

逐步发展,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其中英国最为显著,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 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作业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解析:选D 英国在19世纪仍是世界霸主,经济实力急剧衰落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产物,不属于前提,故排除B项;自然科学研究出现重大进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特点的成因,故排除C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前提条件是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由此推断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的政治前提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故选D项。 2.1882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交流电,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 A.特斯拉电的技术领先爱迪生 B.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履艰难 C.高频率交流电缺陷影响运用 D.时代需要呼唤电气时代到来 解析:选B 材料体现的是交流电问世后,受到传统技术和观念的抵制,被爱迪生攻击,故B项正确。 3.《全球通史》曾经这样形容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下列发明属

于“定制”的是( ) A.珍妮纺纱机B.电灯 C.汽船D.蒸汽机车 解析:选B 珍妮纺纱机、汽船和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属于“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属于“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故B项符合题意。 4.导致石油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陆空交通工具发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远洋轮船的出现B.飞机的出现 C.汽车的出现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解析:选D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创制并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出现汽车、飞机、远洋轮船,带动了石油开采和化工产业的发展。 5.近代以来,世界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下图中虚线所示的交通工具是( ) A.轮船B.火车 C.汽车D.飞机 解析:选C 轮船和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故A、B两项错误;结合图示中的时间限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和速度变化可以判断虚线表示的交通工具应是汽车,故C项正确;飞机虽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但是速度明显与题干虚线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doc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条件: A、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B、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D、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F、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合作探究】1: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目“人类迈人‘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发展”,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一发现”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 过程评价:所谓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以后,先后在欧美、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4)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过渡: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题: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列举电力广泛应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将科技成就制成图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科技革命的发展领域及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一、重点: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启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英国,一系列机重要的发明创造,把人类带入到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19世纪末,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工业革命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出示课题:第2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我们先学习教材第一目。(出示第一目标题:一、电力的开发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 一、电力的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

高级中学历史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doc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电力的广泛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 (2)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关系。 (3)运用:探讨垄断的影响;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2)运用范例教学,培养学生找出知识比较点,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辨证认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价值。 (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注重培育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同时注意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同上一课一样,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复习要点岳麓版

第19、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是何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1)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2)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标志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重大成果)是什么? 答:(1)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2)电力的使用和内燃机的创制。 3、实际可用的发电机是何时由哪国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实际可用的电动机是何时、哪国、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电力的是哪一种机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什么? 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他们的的发明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1)1866年;德国;西门子。(2)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3)发电机(4)电动机(5)电磁感应现象。(6)使电能的开发和利用变成了现实。 4、电磁感应现象是哪国科学家谁何时发现的?它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答:(1)英国;法拉第;1831年(2)为人类利用电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5、在电能的利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谁?它是哪国人?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的重要发明有哪些?如何评价它? 答:(1)爱迪生;(2)美国(3)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发明(4)电灯泡、留声机、电影摄像机、碱性电池等共2000多项发明(5)发明大王 6、“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谁的名言?电灯泡是他何时发明的? 答:(1)爱迪生;(2)1879年 7、20世纪三大能源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什么?人类跨入电气时代是由于哪种新能源的出现?使石油成为新能源的重大发明是什么? 答:(1)电力、石油和煤炭(2)电力和石油(3)电力(4)内燃机的发明 8、在电能的利用方面领先一步的国家是哪些?电力的开发、电器的发明和应用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美国和德国;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同步解读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 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2)政治: 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思想文化: 垄断主义;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 (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2.浅析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类型、实质及其影响 形成原因: 垄断组织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就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企业趋于集中和联合;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二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三是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1900至190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类型: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在德国最先出现的一种垄断组织,其垄断程度较低。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这一组织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生产和销售的独立性;德国的卡特尔有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保留法律和产品上的独立地位。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独立地位。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

第二十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十九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 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八步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温故知新 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 2、巴黎公社失败的标志:五月流血周。 3、《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巴黎公社的失败。 第二步: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 1、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时间、标志、进入时代、代表国家、重大发明、影响等。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3、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步:自主学习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概况: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 (2)突出国家:美国、德国; (3)核心: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4)重要发明: 美国:爱迪生—碳丝灯泡;莱特兄弟—飞机; 德国:西门子—第一台发电机;卡特—汽车; (5)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影响: (1)生产力社会的巨大飞跃(最直接影响) (2)垄断组织出现(重要影响) (3)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3、发明创造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刘晓艳 一、说教材 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作用非常重要。纵向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文明扩展;横向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全球化进一步扩展。所以学好本课能起到三点作用:一是使学生建立全球史观;二是增进理解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是能明确科技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第1课时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含义、背景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授课过程主要分课前、课中和课后,着力点主要在课前的师生准备上。首先教师研读大 纲确定使力点,采用比较中美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差距的方法使学生明确“科技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任务,精心指导预习;第三,制定几种预案,以确保对 课堂生成性问题有效掌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激励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并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说教法 本课的设计总思路是以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线,学生展示、质疑和释疑为中心,比较法贯穿始终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弱,涉猎的知识有限而又自信心不足的学情,本次公开课仅在基础知识层面展开合作探究,但能力要求却不低:使学生学会如何搜集、整合资料,

提炼有效信息;如何动手制作并播放课件;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比较法找出 知识比较点。 四、说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播放《大国崛起》之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剪辑。 提问:从这段视频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此导入新课。 2.学生展示环节:大概在10——15分钟内,给2或3个小组展示他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教师视实际给 以及时点评。 3.建构知识体系: 其一,运用比较法,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点。具体知识结构: 一、含义 二、背景 (一)前提 (二)条件 三、成就 (一)电力的广泛应用 (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三)石油、化学工业建立 (四)以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的进步 其二,围绕课堂生成的重点、难点,师生互动质疑释疑,完成教学任务。 预设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预设难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合作探究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创设情境:在1911年的某一天,有一位英国曼彻斯特商人查尔斯,他要取道法国赴美国洽谈生意,他打电话给美国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时髦的涤纶面料做的衣服,坐电车到码头,乘汽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当他达到法国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往美国华盛顿,到达机场时,他多年的朋友威廉热情地从一辆汽车中迎了出来,把他接到家中,吃过晚餐后,威廉热情地邀请查尔斯去看电影。闲聊中,查尔斯告诉威廉,他这次洽谈的是一笔塑料制品和化肥及电脑配件生意。如果谈成就马上给自己的合伙人发短信报喜,并准备用远洋轮船将货物运回曼彻斯特。 让我们穿过时空去看一看英国商人查尔斯先生的生活,请同学们判断哪些行为可能是真实的?哪些不可能?为什么?比一比哪个同学发现多?以此来抓住重点,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合作探究2: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美两国社会状况 学生分组展示所搜集的资料阐述中美两国的差距。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2 中华书局版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在使学生掌握史实的情况下,通过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有重点有选择的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也普遍突出,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富有趣味性,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初步具备接受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属于科技革命史,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教学中我选择插入了视频和动态图,增加课堂的饱满度,让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 3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生尚未进入状态,为引出课题,猜谜语(电灯、电话),进而引出课题《第二次工业革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自主学习、史料分析,落实重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本课的内容包括四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方便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活动3【讲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能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能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荷特点;能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特别是能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久,1870年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讲授新课】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问题: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试分析一下?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1)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科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4)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 5)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A、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 B、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汽车(1885年,卡尔·本茨;1896年,亨利·福特)和汽车工业兴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等相继问世。 C、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3)化学工业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4)钢铁工业: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钢铁工业的发展 1、生产力领域:促进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2、生产关系领域: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说明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必背知识点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含义: 19C中后期到19C末20C初,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时间:19C中后期到19C末20C初 三、背景: (一)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 (二)科技条件:19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三)资金: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殖民地掠夺累计的资金。 (四)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四、主要成就 五、特点:(一)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二)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 (三)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俄)。

(四)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六、影响: (一)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推动了传统工业进步。 (二)工业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要部分。 (三)生产组织方式:垄断组织产生。 垄断组织探究: 1.含义:大企业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2.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 ③企业竞争求生存的需要 3.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2)消极:推动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四)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C末20C初)。 (五)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 问题探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优质教案》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1.知道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理解蒸汽机的改进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了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让我们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教师:17世纪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那么工业革命的进

行还需要什么条件? 史料1 如图。 教师: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 教师归纳: 史料2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海外市场的扩大。 教师: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先改进技术的是哪一生产部门?其中提高织布速度的发明是什么?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8课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8课 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有关其积极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B.有利于改善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D.有利于缓解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解析:D。本题就垄断组织的积极作用命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垄断组织的发展加剧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贫富悬殊,不利于缓和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2.右下图漫画名为《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的 作品。某班学生对此漫画的解读发生了争议,以下解读错误的是() A.此图可被誉为“蒸汽时代”的政治生活 B.此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此图描绘了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生活的场景 D.此图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及分析能力。漫画的中心是被垄断组织操控的参议院,说明垄断组织渗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A项不正确。 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 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重化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4.《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的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的贷款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社会金融的需求。”这表明( ) 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 ②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惟一途径 ③金融资本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具有决定作用 ④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赛课导学案_6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方面。 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得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材第七单元第20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火车和铁路”;这三个子目内在关系将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影响串联在一起。在这一系列环节中,“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这时期机器动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风力、畜力、水力,这使

得机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随之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因此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从手工操作时代过渡到“蒸汽时代”。 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需要将历史的整体性展现给学生,前后知识的串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历史学习,九年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从能力上来说,要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科知识、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虽处在学业压力较重的学段,但是经过两年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的默契培养,学生依然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对历史课堂期待无限,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教师在充分展示学科魅力的同时,依旧要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见微知著培养其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最新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完美版讲课稿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 影响。 (3)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从世界交流的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总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 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至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 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 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2.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现实: 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乘坐的公共汽车、汽车是以什么作动力的?(汽油,它 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 (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动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 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一百多年后,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 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 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主要条件 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提示:从政治、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着手)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殖民地掠夺 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原因) 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类别年代内容国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