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的故事

领袖的故事
领袖的故事

拿破仑─“宁为鸡首,不为牛厉”

“拿破仑”是一个让人敬畏和叹服的名字。

西方人把拿破仑评为千年以来最杰出的人。的确,拿破仑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是所有渴望当领袖的孩子的偶像。

拿破仑小时候专爱组织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他常常主动担任弱方的统帅,指挥“部下”在沙滩上挖出战壕,或是在岩石后埋伏“重兵”,打起来后又总是冲在前面,奋勇“杀敌”。

结果,每次他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小伙伴们都很崇拜他。

一次,他哥哥考了他一道数学题,他想了很久也没有回答出来。哥哥缓缓地说了一句:“拿破仑,你只是比我勇敢而已。”

拿破仑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从此,他就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算数学题。

母亲称赞了他,并给他讲了许多伟人的故事。她告诉拿破仑,那些伟大的领袖并不仅仅会指挥别人,得重要的是有着足以领导他人的知识和才能。

拿破仑在他10岁那年进入了法兰西的贵族军校。因为他是科西嘉人,而科西嘉是被法兰西所征服的岛国,又加上他身材矮小、沉默寡言、贫穷寒酸,所以同学们都爱嘲笑他。

拿破仑突然失去了往日“常胜将军”的威风,感到很不自在。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不想再忍受这些外国男孩的嘲笑。难道我该向这些富贵子弟们低声下气吗?”

父亲在回信中说:“那没办法,你必须留在那里。”拿破仑又给父亲回了信,在信中坚定地说:“我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这句名言来自于他看的伟人传记,用来形容他的性格真是太贴切了。

拿破仑孤独、固执,心中自有主张,我行我素。他渴望领导别人并获得别人的崇拜,无法忍受屈从于别的意志。他想,既然无法使那些法兰西的贵族屈从于自己,何不就先管好自己呢?

他想起了母亲的教导,于是在学校的花园里用篱笆围出一个自己的小王国,每天在里面专心读书、认真思考,远离同学们的嬉笑打闹。当那些贵族用傲慢的眼光看着他时,他就用更加傲慢的行动回击。

同学们可以进入他的王国参观,但一旦有人想侵占他的领地或是打扰他学习,他就愤怒地扑向“入侵者”,狂吼着把他们赶出去。

在这个学校,拿破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术,也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在后来的战争中,他展现出的杰出才能折服了人们。

于是,拿破仑自然而然地当上了真正地军事领袖,并且一升再升,最后当上了法兰西王国的皇帝,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

如果当时拿破仑没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决心,他可能就会和那些贵族们混到一起,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大文豪歌德说,拿破仑的故事很像一部启示录。“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大概就是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吧!

林肯——“随手捡来的”学问阿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16届总统。

他在谈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常对人说,他的学问是“随手捡来的”。

林肯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一个谋生,所以林肯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劈柴、提水和在地里锄草,尝过手上磨出水泡的滋味。小林肯也上过两家学校,但他所有的上学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虽然如此,他还是学会了最起码的本领——看书。

小林肯把所有能找到的书都看遍了。他总是把书带在身上,在干活的空隙找块空地坐下来看。书在他们那里可是很少见的东西,所以林肯每拿到一本书都像得到了宝贝一般,爱惜得要命。

有一次,林肯从附近村庄的一位先生那里借到了一本伟人传记,他爱不释手地一直看到深夜,才把书放在桌子上,恋恋不舍地上床睡觉。没想到,当天晚上下了暴雨,雨水从桌子上方的天花板上漏下来,把书全部打湿了。为了这本打湿的书,林肯自愿为那位先生干了3天活。

林肯就是这样东借一本、西借一本,每本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久,人们就发现林肯常常想一些“古怪”的问题。例如,有几个孩子都读过《肯塔基教师》这本书,可唯独林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最有权力控诉?是印地安人还是黑人?”然后,他就在玉米地里对此大发议论。旁边的人都像听天书一般,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离他们太远了。

小林肯逐渐长大了。17岁的时候,他长成了一个健壮、能干的小伙子,所以他承担的家务就更多了,但“古怪”的行为也越来越多。例如,他写信时总是一边写一边大声地问自己:“你想在信里说些什么?你打算怎么说?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最好,还是觉得有更好的说法?”

在干完家务之后,他常常抽空走到30英里外的一个法字里去当听众。回家后,他就学着那些律师的样子,一边做各式各样的手势,一边大场而激动地演说着。偶尔他也会听到一些传教士挥舞着手臂、表情夸张地布道,回到家后他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演说。他甚至常常听乡民们唱歌,并把那些有寓意的歌词记在本子上。

在林肯24岁那年,他当上了村庄的邮递员。他读到了许多从没见过的报纸,逐渐学会了从报纸上了解国家大事。当时的报纸上很流行“民主”这个词,林肯每次见到都要大发议论:“因为我愿意当奴隶,所以我也不愿意做奴隶主。任何与此不同的想法都不是民主。”正是靠着这些“随手捡来的”学问,林肯逐渐成了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和思想家。

后来,林肯当上了美国总统。因为他体验过艰苦的农场生活,所以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他站在黑人奴尿那一边,指挥军队打败了南方奴隶主,解放了20万名黑人奴隶。

甘地——“真理的力量”

1930年3月的一天,整个印度都振奋了。一个老人开始长途跋涉向海边走去。

他是一个瘦小的老人,戴了一副圆眼镜,穿着一身印度最穷苦的人穿的那种白衣服。每到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就捧着鲜花、食物和礼品出来欢迎他。

“圣雄,你到哪儿去?”人们问他。

这们老人名叫莫汉达斯·甘地,但印度的人民都叫他圣雄。印度语中这个特殊的名字专门用来称呼那些最聪明和最善良的人。

“我到海边去取盐。”甘地告诉大家。

人们拍手欢呼。“我们和小一起去!”他们呐喊着。甘地领着他们向海边走去,一条长龙般的队伍一直延伸到肉眼看不见的天边。这支队伍中不仅有健壮的青年人,而且有许多拄着拐杖的老人和刚刚能干活的孩子。

当然,他们大多是穷人,穿着破烂的白布衣服。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走了将近一个月。

这就是印度历史上有名的食盐长征。盐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加可口,也可以防止食物腐败,但印度的穷人很多,他们都没有钱买盐。

当时,英国统治着印度,只有英国人才能以营盐的买卖,但他们将盐以穷人负担不起的高价出售。圣雄甘地上书英国统治者,有礼貌地告诉他们政府无权独占盐业。统治者没有理睬他。于是,甘地带领大家走向海边,自己用海水制作食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

事实上,食盐长征只是甘地领导的印度独立斗争的一部分。当时英国占据了印度,他知道,用武力无法取得最后的和平,而且印度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武力和英国抗衡。

于是,他就号召人们烧毁英国人卖的布料、穿自己用麻布编织成的衣服,拒绝接受英国人授予的爵位,不到英国人办的学校上学,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并且自愿坐牢。

当个别的人这么做时,英国人可以惩罚他;当所有的人都这么做时,英国人就束手无策了——他们感到根本无法统治这个古老的国度。这次运动在历史上叫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还给它取了个梵文名字,意思是“真理的力量。”

甘地相信,暴力的作用是暂时的,只有真理和完美的道德才具有永恒的力量。这种想法来自于印度古老的智慧。甘地因为制造食盐被英国人抓进了监狱。他开始在监狱中绝食,表示对英国的反抗。他瘦小的身躯显得越发衰弱了。

不久,全世界的报纸都刊登了圣雄甘地在监狱里的照片。人们都知道英国关押了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老人——这可是非常不光彩的事。英国不得已把甘地放了。

后来,甘地仍然领导着印度的人民用和平的方式去争取自由。最后,英国人被迫让步,接受了印度人的要求,离开了印度。

印度的人们很感谢甘地。同时,全世界的人都把甘地的“真理的力量”记在心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