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 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

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

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

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物理小识∶普雨茶蒸之成团,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

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皮血者,研敷立愈。

闷百草镜云∶此症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惟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顷尽出,费容斋子患此,已黑黯不治,得此方试效。

3.《本草图经》:旧不著所出州郡,今闽、浙、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谓之茶,茶、茶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

4.《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桐,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痰。

5.《纲目》: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正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次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者皆茗尔。

6.《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采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

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

7.《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8.《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蠢,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9.《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10.《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鼓、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

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1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庵,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12.《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13.《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14.《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15.《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16.《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17.《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18. 张洁古:清头目。

19.《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20.《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21.《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22.《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23.《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①我国明朝的李时珍(1518-1593),是世界上伟大的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拉丁等10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的学术见解是高超的,他的分类方法符合现代的科学原则。该书于1596年问世,比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多世纪。 “搜罗百氏”, ②李时珍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由于他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成果, 旁征博引,参考八百余家;更主要的,还在于他忠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他认识到这项工作对百姓有利,因而用了近30年的时闭,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在写作过程中,他不辞辛苦,深入实际,“访采四方”,先后到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收集标本与药材。他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例如,为了证实前人所说“穿山甲诱蚁而食”,便亲自动手,解剖穿山甲,结论是:“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 ③李时珍写《蕲蛇传》,也是一个有益的故事。他父亲李言闻,研究了蕲州的特产艾叶,写成了《蕲艾传,他读后很受启发,便决心写一本《蕲蛇传》。开始他只是从蛇贩子那里观察白花蛇,有人告诉他,这不是真正的蕲州蛇,真蕲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人被咬后会迅速致死,是当时皇帝指定进贡的制药珍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时珍不顾危险,几次爬上龙峰山去观察蕲蛇,目睹了它吃石南藤及被捕情形,了解了它的形体与习性上的特点,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李时珍很重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样可以“一一采视,颇得其真”。(作者:王梓坤选自《科学发现纵横谈》,有删改)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2.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时珍不顾危险,……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第③段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含义,并说说它体现了李时珍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 3.(1)突出了《本草纲目》的影响之广,贡献之大。 (2)突出了李时珍完成《蕲蛇传》的艰辛过程。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或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表现了李时珍科学求实、献身事业的精神。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阅读答案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阅读答案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① 我国明朝的李时珍(1518—1593),是世界上伟大的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拉丁等10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的学术见解是高超的,他的分类方法符合现代的科学原则。该书于1596年问世,比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多世纪。 ② 李时珍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由于他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搜罗百氏”,旁征博引,参考八百余家;更主要的,还在于他忠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他认识到这项工作对百姓有利,因而用了近30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在写作过程中,他不辞辛苦,深入实际,“访采四方”,先后到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收集标本与药材。他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例如,为了证实前人所说“穿山甲诱蚁而食”,便亲自动手,解剖穿山甲,结论是:“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 ③ 李时珍写《蕲蛇传》,也是一个有益的故事。他父亲李言闻,研究了蕲州的特产艾叶,写成了《蕲艾传>,他读后很受启发,便决心写一本《蕲蛇传》。开始他只是从蛇贩子那里观察白花蛇,有人告诉他,这不是真正的蕲州蛇,真蕲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人被咬后会迅速致死,是当时皇帝指定进贡的制药珍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时珍不顾危险,几次爬上龙峰山去观察蕲蛇,目睹了它吃石南藤及被捕情形,了解了它的形体与习性上的特点,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李时珍很重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样可以“一一采视,颇得其真”。 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李时珍不顾危险,……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 2.解释第③段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含义,并说说它体现了李时珍的什么精神? 3.文中②③两段中的划线句均引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经典语句,请你分析引用这些句子的作用。 4.下列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他认识到这项工作对百姓有利,因而用了近30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 答案: 1.(1)突出了《本草纲目》的影响之广,贡献之大。(2). 突出了李时珍完成《蕲蛇传》的艰辛过程。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或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表现了李时珍科学求实、献身事业的精神。 3.两处引用均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引资料体现了李时珍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4.不能去掉,“近”表示将近三十年,还不到三十年,是约数,去掉就变成了“三十年”,是确数,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语言表达不准确。

李时珍的吃人纲目修订稿

李时珍的吃人纲目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李时珍的吃人纲目 @ 2010-9-14 9:58 阅读(2385) 评论(2) 来源:中华日报 姬昌和乐羊的儿子都被敌人做成肉羹,各朝各代大饥荒也有「易子而食」乃至「人相食」,甚至有官兵以百姓为军粮、或把人肉腌了当行军随粮,宋明清三朝灾荒史都有人肉市场的记录。一直到民国初年还有吃人的纪录。 一部三千年中国史,吃人史迹不绝於书,仅仅《史记》一部,便是煮、蒸、炒、腌、炸,说不胜说,而且似乎只要提到吃人,就是指吃人肉。 说到人身上可以吃的,当然不只是肉,鲁迅先生在《药》中写过一个故事:老人用仅有的储蓄买通刽子手,在犯人杀头的刹那,拿馒头去沾滚热的人血,乘血还热赶回家给病人吃了,听说可以治好痨病。 在《狂人日记》提到看病的郎中,也这般写着:「…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那本『本草什麽』的,不也说人肉可以煎嗷。」的确,李时珍先生在他的《本草纲目》卷五十二,编了一篇「人部」,列出人身上三十五味可入药之物,不过鲁迅冤枉了李时珍,李时珍在书中持别声明反对吃人肉。 《本草纲目》「人部」里头,举凡毛发、指甲、牙齿、屎尿、唾液、乳汁、眼泪、汗水、人骨、胞衣、体垢、月水、阴茎、人胆、结石…无一不可入药,真个是「吃人大全」! 其中有一项「蜜人」,是李时珍引用陶宗仪《辍耕录》的:说是天方国地方,有人七八十岁愿意舍身济人的,就绝饮绝食、洗澡净身,每天仅吃蜜,几个月後连排泄物都是蜜了,人就死去,国人用装满蜜的石棺浸泡他,封棺百年後就可以取用,凡是有人有骨折的,只要吃一点就立刻痊愈!其实,这正是木乃伊的传说。 《本草纲目》提到药用的「分泌液」有乳汁、唾液、汗水、眼泪还有人精(包括男女)。其中除了汗和泪两种是「气味咸,有毒」不可服食外,人精、唾液是用来涂而不是用来吃的,所以只剩

7、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罗白九年制学校五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黄旭慧审核:班级:49 C 姓名:课题7、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李时珍勤奋好学、敢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读课题,说说你有哪些疑问?听课文录音: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用横线加问号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历经2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医药全书----《本草纲目》,该书被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 三、生字词检查。 1、认读“差效博览库坠矿徒肤详”等生字; 2、多音字:差、扎; 3、词语理解:稀罕、哑然失笑、圣物、进贡、编撰、博览群书、印证、奔波、摇摇欲坠、猿啸狼嚎、不绝于耳、标本、人命关天、穴位、天旋地转、凝结、巨著、详细、。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理清课文条理,补充段落提纲: (1)李时珍从小就对中药产生了()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3)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4)介绍了《本草纲目》的( )。

2.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着重写了哪一件事? (1)捉白花蛇,确认蛇身上的斜方块花纹。 (2)仔细研究皇家禁物榔梅。 (3)不辞劳苦地收集各种标本。 (4)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 五、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本草纲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你从“直至今天,《本草纲目》仍被人们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著“体会到了什么?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讨论交流:课件出示:经过27年的努力,凝结着他一生心血的巨著——《本草纲目》终于写成。全书共52卷,记载的药物近2000种,每种药物都详细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用和采集、制作方法。书中还收集了1万多个药方,并附有大量插图。 讨论交流:用重点记号标出文中的数字,想一想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从“一生心血”、“终于”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1、抄写课文生字词; 2、辨字组词:钢()徒() 纲()陡() 详()祥() 博()搏() 效()郊() 3、自由朗读课文。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 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 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按? 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 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 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

李时珍编本草纲目》

2.李时珍编《本草纲目》 戴碧涛 【教学构想】 一.文本解读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二.教学目标 1.读准读懂文章。 2.学习李时珍持精神 3.了解《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发展的意义。 三:核心价值观目标 1.学习李时珍持精神 2.了解《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发展的意义。 3.做一个勤学上进的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知道我国着名医药学家是谁?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医药学家,了解他的贡献学习他的精神。

二.读准字音: 蕲(qí)州好(hào)读医书 芟(shān)烦补阙(quē) 混 (hùn) 为 (wéi) 一品 二.读准节奏: 1.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 /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 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 2.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三.配乐朗诵《胡笳十八拍》 四.重点注释: a)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也曾尝百草,发现药材, 教人治病。 b)大备:完备。 c)病:责备,指责。这里指不满意。 d)芟烦补阙:删除繁芜,增补遗缺。芟,删除;烦,繁多; 阙,缺漏。 e)三易:多次修改。三,表示多次。 五.疏通全文 六.分小组诵读。 七.小组探究:从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你学到了什么? 1.医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