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总纲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精神。在总结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和学习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以当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构建一个即符合国情又具有我院特色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此次大纲修订,在进一步明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基础上,突出了单项课建设的特点。大纲分为总纲和单项课教学大纲两部分。总纲对我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考评以及执行大纲的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依据总纲要求,结合各专项课实际,制定具有各自特点,切实可行的专项课教学大纲。使其成为,实施单项课建设,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经。

三、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我院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主要适用于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

1.运动参与目标:爱好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能够编制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能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创伤的预防和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具有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人际关系和谐,具有寻求他人和集体支持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我院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而确定的,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主要适用于运动训练课。

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能独立制定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具有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大学生以上等级比赛的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5.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能够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体育事务并能发挥骨干作用。

四、课程设置

1.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院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每学期1学分,本科学生总计4个学分,修满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高校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运动训练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系别、班级、男女生界限,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择锻炼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4.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每学年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学时不少于10%,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5.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训练,纳入运动训练课管理。平均每周训练不少于两次,根据出勤和完成训练比赛任务的情况给予学分。

五、课程结构及内容

(一)课程结构

我院体育教学继续采用“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课程模式。

1.课内教学系统

基础专项课: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采用专项课的组织形式,选用基础教材并辅以专项基本技术教材的方法。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学习基础知识、锻炼方法,增强体质、提高体能为主要任务。基础课教材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能的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为主要内容。

专项提高课:为二年级已达到基础专项课标准的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学习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主要任务。

2.课外锻炼系统

俱乐部活动课:为1—2年级学生开设的活动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介绍新型体育项目,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和自学、自练、自我组织竞赛活动、自我监督与评价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运动训练课:为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开设的专项提高课。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为主要任务。

(二)课程内容

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基础专项课:

理论部分:高校体育理论教程部分章节、专项理论部分内容

实践部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手球、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搏击、体适能等专项的基本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能的方法为主要内容。

2.专项提高课:

理论部分:基础理论和各专项理论。

实践部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手球、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搏击、体适能等专项的基本技战术为主要内容。

3.运动训练课:运动特长生和院级运动队训练。

4.俱乐部活动课: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健美、太极拳、健美操、跆拳道、绳毽、轮滑等俱乐部活动与竞赛。

六、课程教学管理

(一)选课程序和管理办法

1.学生入学后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选择一项适宜自己锻炼的项目进行学习。根据我院场地、器材和师资情况,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手球、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搏击、体适能等专项班,每班

人数限定30人左右。

2.学生每学年可以重新选项一次,并允许跨年级选课。开课两周之内,允许调换专项,中途不再办理转换项手续。但每学期初允许在本专项的基础和提高课进行层次调整。

3.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每学期选择1-2项适宜自己锻炼项目,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课外俱乐部活动课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

(二)课堂管理

1.上课时间:上午10:10-11:40;下午2:00-3:30;运动训练、俱乐部活动课:下午4:00-5:00

2.按教务处下达的课表,到各专项班指定位置上课,教师和学生不得迟到早退。

3.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调整教学计划必须经过教研室主任批准。

4.教师要严格执行课内教学和课外俱乐部活动课的考勤制度,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等进行评价,写好课后小结。

(三)考核内容与方法

依据课程目标和我院“课内外一体化”管理要求,体育为考试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评分方法。各专项课,制定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考核。体育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学期综合成绩合格获1学分。

1.课内教学系统占全部考试内容的60%:其中所授教材技评、达标占40%;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占20%。

2.课外锻炼系统占全部考试内容的40%:其中锻炼效果占20%;早操和课外锻炼出勤占20%;运动训练课根据出勤、表现及运动成绩由教练评定成绩。

3.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考核,不仅包括《理论教程》的开卷或闭卷考试,而且将制定课外锻炼计划;准备活动以及体育游戏的创编;竞赛组织和裁判实习等纳入考试内容。

4.课外系统中的早操、课外锻炼出勤考核,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相应的俱乐部活动,每学期每人出操39次,课外锻炼24次,缺勤超过15%者,本学期课外锻炼为不合格。

5.课外系统中的锻炼效果考核,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要内容。每学年测两次,第一学期进行耐力跑测试,第二学期进行健康标准六项内容测试,以检查学生锻炼效果,按测试得分换算出具体成绩。

6.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评相结合的方法,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7.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部考核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的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8. 体育课程成绩统计。每学期结课后两周内,教师完成本专项学生的成绩统计和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统计以及成绩输入工作。成绩册及时上缴到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审核无误后,上报教务处和各系办公室。

9.学院规定,课内外一体化所确定的学分,学生在毕业时未达到者不准毕业。凡体育成绩不及格,补考后的成绩,只评及格与不及格。学生每学期缺课1/3以上者,不予补考需重修。

七、各类课程基础理论教材纲要

(一)体育意识的培养

1.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2.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我院体育课程的目标和管理要求

(二)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1.健康的概念及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2.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3.增强心肺功能的途径与方法

4.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5.体格强壮及增加肌肉力量的手段和方法

(三)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1.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身心健康的自我评价方法

(四)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1.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取向

2.体育锻炼的社会适应性培养

(五)体育运动与营养

1.大学生的营养特点及补充

2.合理营养的原则

(六)体育保健与卫生

1.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

2.常见的运动性疾病预防与处置

3.体育锻炼中的安全与卫生

(七)各专项课基础理论

1.各专项项目简介,锻炼价值及意义

2.各专项基本技术、战术理论

3.各专项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八、课内系统各项教材时数分配

九、执行大纲的几点要求

1.教师要全面理解大纲精神,明确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注重教书育人,全面完成大纲提出的目标任务。

2.教研室各专项组要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出单项课教学大纲,写出教学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3.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前书写教案,课后写好小结,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

4.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结合,认真进行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测试。

5.教师要加强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指导,严格监督、检查课外锻炼的活动情况并认真做好考勤登记工作。

6.院级代表队运动训练课,要求负责教师制定训练计划,平均每周至少训练两次,并做好训练工作日志和出勤登记工作。

7.课外锻炼与早操考勤统计由体育部和学工部共同负责,每学期第18周分别将统计结果上报体育部。

2007年6月

第二部分

各专项课教学大纲

健美操专项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体育项目。

本课依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要求,按照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运动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设计,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为不同层次喜爱健美操运动的同学,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和锻炼内容。通过健美操学习和锻炼过程,使学生热爱健美操运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科学地进行健美操锻炼,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健美操运动的乐趣,提高体育文化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基础目标

1.爱好健美操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课外体育锻炼出勤达到合格标准。

2.熟练掌握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2、3级动作;能够依据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健美操运动中常见创伤的处置方法。专项技术及能力考核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3.依据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在学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合格并不断提高。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健美操学习目标。自觉通过参与健美操活动来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健美操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表现积极,乐观、勇于克服困难,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通过健美操的学习与锻炼,不断提高体育文化和道德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具有团队意识,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1.爱好健美操运动,积极参与健美操俱乐部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对健美操的文化内涵有较深认识和理解,并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修养和欣赏能力。每周至少参加两次健美操俱乐部训练,课外锻炼出勤考核合格。

2.熟练掌握健美操运动的方法与技能,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技术和能力考核

中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3.能依据健美操运动的特点,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掌握检测和评价体质健康的方法,在学年体质健康检测中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4.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具备参加院级以上健美操竞赛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

5.积极参与并承担健美操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及辅导工作,成为健美操俱乐部和推动健美操运动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

1.高校体育理论教程部分内容。

2.健美操概述、特点和练习要求;健美操的锻炼价值和音乐。

3.健美操的创编原则与方法;健美操的组织与裁判法。

4.健美操的训练法;健美操的欣赏与评价。

(二)实践部分:

1.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

常用手型:掌、拳、剑指、响指、翘指、造型手等。

头颈部练习:屈、转、绕和绕环、平移等。

肩部练习:提肩和沉肩、绕和绕环、摆肩等。

胸部练习:含、展等。

腰部练习:屈、转、绕和绕环等。

髋部练习:顶、摆、提、绕和绕环等。

上肢部位练习:臂屈伸、摆臂、振臂、旋臂等。

下肢部位练习:踢、弓步、膝的屈伸和绕环、腿的内旋和外旋等。

十四个基本步伐及其变化步伐:踏步(March)、漫波步(Mambo)、一字步(Easy Walk)、V字步(V Step)、单并步(Step Touch)、后屈腿(Step Curl)、侧抬腿(Step Knee)、双并步(Two Step)、交叉步(Grapevine)、向前走(Walk Forward)、脚跟前点(Heel Tap)、脚尖侧点(Toe Tap)、脚尖后点(Toe Back)、依次抬推(Knee Lift)等。

2.基本套路

基础专项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2级;

跑跳组合(1—2组);有氧健身组合(1—2组)。

专项提高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3、4级;

跑跳组合(1—2组);有氧健身组合(1—2组)。

俱乐部活动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3、4、5级。

专项训练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4、5、6级;自选套路。

3.基本能力

发展身体素质的能力:掌握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各种练习方法。

专项锻炼的能力:能根据专项知识制定个人练习计划;创编专项动作组合。

专项训练和欣赏能力:能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能运用专项知识进行评价。

专项组织及辅导能力:能参与组织竞赛活动;能帮助、指导他人进行锻炼。

四、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一)课内系统占总成绩60%:

1.技术技评占40%

①考核内容:

基础专项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2级;跑跳操;有氧健身操。

专项提高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3、4级;跑跳操;有氧健身操。

②评定标准:

2.理论知识及运用能力占20%

基础专项课:①基础和专项理论知识考试(笔试)。

专项提高课:①基础和专项理论知识考试(笔试)。

②健美操的锻炼方法及创编考试。(实践)

运动训练课:①提交训练日志,写出一篇训练总结。

②健美操的组织与裁判法(模拟竞赛实践)。

(二)课外系统占总成绩40%:

1.俱乐部活动课:

锻炼效果占20%: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

锻炼出勤占20%:俱乐部活动出勤。

2.运动训练课:

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4、5、6级部分动作。依据训练比赛的出勤、表现综合评定;健美操的组织与裁判

五、实施大纲的措施

1.丰富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含于实践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锻炼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锻炼效果。

2.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法,选定组长(定期轮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和组织、辅导他人进行练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主动团结和帮助他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采取模拟教学和考试的方式,将师生角色互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体育鉴赏力。

4.依据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原则构建综合动态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技能、体能、知识、学习态度、锻炼习惯、能力表现等均纳入考评内容。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太极拳专项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中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一项体育运动。太极拳不仅具有强身健体,自卫技击的功能,而且还蕴含着了解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奥哲理。本课以太极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12、24、16、32、42势太极拳和32、42势太极剑等基本套路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合理的太极拳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本课,依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要求,按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运动训练课进行课程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发展的平台。体验太极拳教学和训练的快乐。

二、课程目标

(一)基础目标

1.热爱太极拳运动,积极参与太极拳的学习和锻炼,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太极拳俱乐部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出勤考核达到合格标准。

2.熟练掌握12式、24、16、32势太极拳和32势太极剑的基本动作技术,具有独立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能力。专项技术和能力考核合格并逐步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3.能依据太极拳的特点,科学地锻炼身体,全面增强体质。学会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和检测评定体质健康的方法。在学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合格并逐年有所提高。

4.初步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文化内涵,通过太极拳锻炼改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能够切身体验到太极拳锻炼在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觉。

5.自觉通过太极拳的学习和锻炼,逐步提高体育文化和道德修养,具有寻求他人和

集体支持的能力。在太极拳的教学和锻炼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积极与他人合作,具

有团队意识。

(二)发展目标

1.热爱太极拳运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对太极拳的拳理和文化内涵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修养和观赏水平。每周至少参加两次太极拳锻炼,课外锻炼出勤考核合格。

2.熟练掌握42势太极拳、42势太极剑等竞赛套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在太极拳方面的运动才能,具有代表系和学院参加各级比赛的水平,在技术技能考核中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3.能依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体能,练就强健体魄,提高锻炼能力;学会检测和评价体质健康的方法,在每学年体质健康检测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4.在运动和竞赛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以上的太极拳比赛,能够切身体验到太极拳锻炼在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觉。

5.积极参加太极拳社团活动,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在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做出贡献。积极承担太极拳俱乐部的组织和辅导工作,成为院、系太极拳社团中的骨干。

三、教学内容纲要

(一)理论部分:

1.太极拳运动概述、太极拳的特点和练习要求。

2.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太极拳与道德修养。

3.太极拳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太极拳欣赏与评价、太极拳竞赛裁判法。

(二)技术部分:

1.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桩功:无极桩、抱球桩、开和桩、升降桩等。

手型:拳、掌、勾手。

手法:抨、捋、挤、按、冲拳、架拳、推掌、分掌、云手等。

步型:弓步、马步、虚步、扑步、歇步、独立步等。

步法:进步、退步、跟步、跃步、并步、盖步等。

腿法: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蹬脚等。

2.基本套路:

基础专项课:12势太极拳、24势太极拳。

专项提高课:16势太极拳、32势太极剑、32势太极拳。

俱乐部活动课:12势太极拳、24势太极拳、32势太极拳(剑)。、

专项训练课:42势太极拳、42势太极剑。

3.基本能力:

发展身体素质的能力:发展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力量等素质的方法。

发展专项锻炼的能力:编制个人练习计划,专项准备活动创编、体育游戏创编等。

专项欣赏和评价能力:观摩比赛和学会评价,组织和指导他人进行练习。

四、考核内容及标准

(一)课内系统占总成绩60%:

1.技术技评占40%;

考核内容:基础专项课:12势、24势简化太极拳技术动作。

专项提高课:16势、32式太极拳、32势太极剑技术动作。

评分标准:

2.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及情意表现占20%。

基础专项课:1.基础和专项理论知识考试(笔试)。

专项提高课:1.基础和专项理论知识考试(笔试)。

2.创编体育游戏或专项素质练习方法(实践)。

(二)课外系统占总成绩40%:

1.俱乐部活动课:锻炼效果占20%: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

锻炼出勤占20%:早操、课外锻炼出勤。

2.运动训练课:依据训练比赛出勤、表现综合评定。

五、实施大纲的措施:

1.采用理论知识在实践课上获取的方法,结合太极拳的拳理和文化内涵,编制实践课理论教程,加强体育文化传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锻炼以及组织和辅导他人进行练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体育游戏、专项准备活动创编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

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评价与借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4.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层次和考核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选择教师、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5. 依据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原则,构建综合动态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态度、习惯纳入考评内容。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的方法。

武术专项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初级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武术教学训练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提高防身自卫能力,增强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锻炼习惯。

依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要求,按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运动训练课进行课程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体验武术学习和锻炼的快乐。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热爱武术运动,能积极参加武术的学习和锻炼;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武术俱乐部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出勤考核达到合格标准。

2.熟练掌握初级拳、剑、刀术等基础武术套路;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每学期基本技术及能力考核合格。

3.能根据武术的特点与自身的健康状况,科学地制定锻炼计划,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增强体质;在每学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达到合格标准,并逐年有所提高。

4.初步了解武术的发展史与文化内涵。通过自觉积极的锻炼,调节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5.在武术的学习与锻炼中,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具有寻求他人和集体帮助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1.能自觉有计划地坚持武术锻炼,并能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锻炼计划。具有鉴别武术段位的能力。每周至少参加两次武术俱乐部训练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出勤合格。

2.具有较高武术技术水平,能熟练把握武术套路表演的节奏、劲力与气势表现出来。

具有代表院系参加院级以上比赛的能力,

3.能依据武术的特点,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体能,学会检测和评价体质健康的方法。每学年体质健康检测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4.积极参加武术锻炼及其有关的体育竞赛活动,在竞技对抗当中表现出勇敢顽强、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以上的武术比赛。

5.积极参加武术社团活动,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为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做出贡献。并积极承担武术俱乐部的组织和辅导工作,成为院、系武术社团中的骨干。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

1.高校理论教程部分章节

2.武术运动概述

3.武术的特点与要求。

4.武术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二)实践部分

1.基本功

手型:拳、掌、勾手。

手法:冲拳、架拳、挑掌、亮掌、推掌等。

步型步法: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盖步、插步等。

腿法:正踢、里合、外摆、弹踢、飞脚、旋风脚等。

2.基本套路

基础专项课:初级长拳、初级刀术的基础动作与套路。

专项提高课:长拳、剑术等竞赛套路的基础动作与套路。

俱乐部活动课:南拳、刀术(竞赛套路)、初级棍、散打。

运动训练课:刀、剑、棍等(竞赛套路)。

3.基本能力

发展身体素质的能力:发展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发展柔韧,灵敏,协调等素质。

发展专项锻炼的能力:编制个人练习计划、专项准备活动、游戏创编、套路创编。

专项欣赏和评价能力:学会欣赏和评价比赛,组织和指导他人进行练习。

四、考核内容及标准

(一)课内系统占总成绩60%

1.教材技评40%

基础专项课:

考核内容:初级拳、初级刀。

考核方法:技术评定。

专项提高课:

考核内容:长拳、剑术竞赛套路

考核方法:技术评定。

评分标准:

2.理论知识及运用能力占20%

基础专项课:基础和专项理论知识考试(笔试)。

专项提高课:基础和专项理论知识考试(笔试)。

体育游戏创编练习(实践)。

(二)课外系统占40%

俱乐部活动课:锻炼效果占20%,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

锻炼出勤占20%,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出勤。

运动训练课:教练依据训练出勤、训练比赛的表现和成绩综合评定成绩。

五、实施大纲的措施

1.采用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武术运动,并编制实践课理论教程,加强体育文化传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2.采用分组教学和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锻炼以及组织和辅导他人进行练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体育游戏、专项准备活动、武术套路等创编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评价与借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4.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专项能力水平,确定教学层次和考核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

5.依据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原则,构建综合动态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态度、习惯纳入考评内容。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的方法进行。

乒乓球专项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具有球体小、速度快、球路变化多、趣味性强的特点。长期参加这项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灵敏、协调、动作速率等运动能力,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拼搏进取、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本课以乒乓球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和能够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锻炼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和锻炼过程,达到增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实现《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基本和发展目标。

依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要求,按照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进行课程设计。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乒乓球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课程目标

(一)基础目标

1.热爱乒乓球运动,能主动关心并观看国内外乒乓赛事,积极参与乒乓球俱乐部的活动,逐步养成健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乒乓球俱乐部活动,在课外体育锻炼出勤考核中达到合格标准。

2.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乒乓球1—2种发球技术及反手推挡、正手攻球和搓球的基本技术。能熟练掌握以一般性准备活动为框架的科学的健身运动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在技术和能力考核中合格并逐步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3.重视自身体质健康,用所学的制定运动处方、检测评定体质健康的方法,科学锻炼,全面增强体质。在学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合格并逐年有所提高。

4.在乒乓球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表现积极,敢于向困难挑战,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乒乓球技术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切身体验到锻炼在身心全面发展方面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通过乒乓球锻炼提高自信,改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行为习惯。

5.自觉通过乒乓球的学习和锻炼,逐步提高体育文化和道德修养,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具有寻求他人和集体支持的能力,形成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乒乓球的教学和锻炼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积极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意识。

(二)发展目标

1.热爱乒乓球运动,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和习惯,对乒乓球的基理和文化内涵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修养和观赏水平。每周至少参加2次乒乓球训练,课外锻炼出勤考核合格。

2.较熟练掌握乒乓球各项基本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在乒乓球方面的运动才能,具有代表系和学院参加各级比赛的水平。在技术技能考核中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3.能依据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体能,练就强健体魄,提高锻炼能力;学会检测和评价体质健康的方法,在每学年的体质健康检测中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4.在运动和竞赛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以上的乒乓球比赛。

5.积极参加我院乒乓球社团活动,主动关心他人,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积极承担乒乓球俱乐部组织及辅导工作。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

1.高校理论教程部分内容。

2.乒乓球运动发展简介及锻炼价值。

3.乒乓球基本技术理论。

4.乒乓球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二)实践部分:

1.基本技术:

乒乓球握拍法、站位与基本姿势。

基本步法:单步、跨步、侧身步。

反手挡球和推挡球技术。

正手攻球技术。

乒乓球搓球技术:慢搓、快搓。

发球技术:正、反手平击发球;侧旋发球;下旋发球。

接发球技术:接平击球;下旋球;侧旋球;侧下旋球。

组合技术:左推右攻;侧身攻;攻两点;搓球抢攻。

专项素质:柔韧、力量、反应、速度及耐力练习。

2、教学比赛;裁判实践。

3、介绍教材:

转与不转发球;高抛发球;下蹲发球;侧上、侧下旋发球;加、减力推挡;下旋推挡;中远台攻球;反手攻球;快拉、快带;滑板球;放高球;打回头;削球;弧圈球;步法(跳步、交叉步、并步)。

(三)基本能力:

发展身体素质的能力:准备活动及发展身体各部分素质的内容。

发展专项锻炼的能力:编制个人练习计划,创编组织素质练习等。

专项欣赏和评价能力:观摩比赛和学会评价,组织和指导他人进行练习。

四、考核内容与标准

(一)课内系统占60%

1.理论、能力、表现部分(占20%)

基础专项课:包括基础及专项理论知识(笔试)。

自行完成准备活动;创编并组织实施体育活动(实践)。

专项提高课:包括基础及专项理论知识(笔试)。

准备活动或体育游戏创编(实践)。

2.技术部分(占40%)

基础专项课:

考核内容:推挡球、正手攻球。

(1)推挡

考核方法:中线或斜线对推,计一分钟内累计板数。

评分标准:一分钟推挡球:(对推)

(2)正手攻球

考核方法:中线或斜线推攻,计一分钟内累计板数(陪测者不计)。

一分钟攻球:(一推一攻)

专项提高课:

考核内容:发球、接发球、搓球、左推右攻、侧身攻。

(1)发球

考核方法:共发10次球,正、反手平击发球、正、反手侧旋发球、下旋球各两个球,成功发球一次给10分

评分标准:

(2)接发球

考核方法:接10次不同性能的发球成功一次为10分。

评分标准:

(3)搓球

考核方法:以连续完成的次数来确定分数

评分标准:

(4)左推右攻

考核方法:记一分钟累计连续组数。陪测者推对方两角,主测者在左半台推左方斜线,用并步步法移动后正手攻右方直线至对方反手位。推一板、攻一板为一组球。

(5)推挡变侧身攻

考核方法:记一分钟累计组数。在左半台,主测者推挡(或快拨)后结合测身正手攻对方反手位。推一板再攻一板为一组球。

评分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说明 体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必修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它对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有重要意义,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和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初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的。它是国家对全体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教

材,开展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质量和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与要求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2.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4、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 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 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说明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教学科目中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高中体 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修订稿),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 要求制订的. 高中是普通教育中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功能,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编写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和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进行管理与督导的依据. 一,教学总目标 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本,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一)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健康的体魄,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性及应变能力; 增进健康,抵御疾病;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心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满足高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要,,使学生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对健康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卫生保健的方法,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 在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自主设计锻炼计划,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言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依据,指导思想和原1F (一)构建本课程内容的依据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以及有关教育 法规,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状,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特点,构 建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构建本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的综合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运动技能并受到教育。 二、教材选定: 1.各种方式的跳跃 2.各种游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跳跃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形。 2.通过保龄球练习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形成群体合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人际交往,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课的结构: 1.开始部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组织学生进行转法、行进间转法的练习,培养学生集体行为,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2.准备部分:

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自编健身操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然后和老师一起做诱导性练习。通过小游戏练习,提高学生起跳的判断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基本部分 在练习各种方式的跳跃教学中采用小组练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练习、观摩、探讨的机会,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游戏《保龄球比赛》,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下,通过对学生的诱导、使学生了解奥运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更好地完成预定的任务,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懂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互相支持帮助的重要性,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部分 最后,通过组奥运五环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奥运意识、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放松。

体育课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高职) 二O一一年五月

前言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体育教学。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我校体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服务“终生体育”的要求,特制订江苏省淮阴农校高职体育教学实施性大纲。 高职教育是五年制,但学生在第四、五年要实习,故而给体育课的开设带来难度所以,我们考虑只能制订三年的常规教学大纲。 本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到农业学校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我校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设施情况,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侧重点为田径和球类,充分体现我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并力求各学期的连贯和系统。另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上下肢、腰腹力量、柔韧性练习、允许教师在执行大纲的前提下,作小范围的变更,使其更趋科学合理。 由于农业学校有着自身性的特殊性,体育教学的难度较大,加之时间紧,本人水平有限,因而在编写过程中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便在以后修订时予以吸收和改进。 朱庆胜

体育课成绩评定制度与方法 体育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效果,因而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如何更科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定其体育课成绩,尤其显得至关得要。经过我组(室)全体同仁的共同探讨,特制定本制度与方法,以便在实际考评中规范操作,统一尺度,做到有章可循。 一、评定制度 1、学生必须按大纲要求,修完必修的课时与内容。 2、无故旷课达到1/3者,不对其体育成绩进行评定。 3、需要免试免修降低标准者,必须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办好有关手续,并交任课教师。 4、每学期开学后的前三周由体育组(室),组织教师对上学期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统一进行补考。经补考仍不及格者,在毕业前再进行统一补考。 二、体育成绩评定方法 1、随堂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 2、每学期体育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百分制方法。 总成绩评定在学期结束前,对本学期成绩按技评50%,素质30%,理论与平时表现各占10%的四项指标综合评定,换算成百分制。 三、附各项成绩评分标准 1、田径(见实施性大纲田径考核标准)。 2、球类(见实施性大纲考核标准)。 3、体操与武术 (1)90—100分,独立完成操练过程,充满信心,动作熟练,姿态准确,按规定动作,方法,要领和时间完成全部动作。 (2)80—89分,较有信心,有把握独立完成动作,但有明显缺点。 (3)70—79分,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信心不足,协调性较差,有明显的错误。 (4)60—69分,在别人帮助下,能完成动作。 (5)59分以下,不能完成动作。 4、结合职业专业特点的考核项目,可视情适当地增加难度和提高标准。

《现代高职体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目的及其具体化的课程目标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2.课程作用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1-2项基本技能和保健方法,具备多项体育项目的赏析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本课程不仅培养了技能型人才,还培养了身心健康和具有赏析多个体育项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 现代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运动参与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之具备较好的体育文化素养,促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1-2项基本技能和保健方法,具备多项体育项目的赏析能力。 3.强健体魄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卫生常识,懂得如何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方法;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适宜的体育活动调节不良情绪,改善心

理状态,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5.社会适应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6.团队协作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与竞赛的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团队精神。 7.创新思维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三.课程标准设计的依据 21世纪正值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从过去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培养“创造型”、“综合型”的人才,着眼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课程建设必须为满足这一社会需求服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 1.宏观目标: 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确立终身体育思想,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向学生传授“三基”;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中观目标: 促使学生的健、美、乐的增值。健,包含健身、健心、健全人格,健康生活等内容;美,包括形体、姿态、动作美、心灵美等方面;乐,包括乐于求知,乐于锻炼,乐于合作、乐于进取等内涵。 3.微观目标: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基本运动素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水平的提高,培养团结协作,敢于创新,顽强拼搏,

七年级下学期体育课程纲要

七年级下学期体育课程纲要(水平四) 学校名称:郑庵镇第一初级中学 课程名称:初中体育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体育教科书水平四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适用年级:初中水平四(七年级下学期) 课时安排:40课时 设计人:杨军会、李广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明白终身锻炼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专项技术,如:队列、体操、篮球、肩肘倒立、头手倒立、跨越式跳高、中长跑; 3.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模仿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集体项目的比赛及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课程实施: 本学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低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本学期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环境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自己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道具,用于学生的游戏及模仿操的练习当中;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情景教学、示范教学、榜样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尤其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和关心; 三、在组织形式上:要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集体练习,不要只是单一的四列站队,应多采取分散的站位。 四.课程评价: 学习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学生个人活动的情况,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3.期中考试的成绩情况; 4.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习评价指标1-2统一后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级依次评定;学习评价指标3则按百分制评分; 2.若有特殊情况可作特殊处理。

七年级上学期体育课程纲要

七年级上学期体育课程 纲要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七年级上学期体育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狼城岗镇第一初级中学 设计教师:王艳俊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体育教科书水平四 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 总课时:40课时 一: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情况:年级共6个班,每班约六十人左右,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学体育教学课标》以及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传授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明白终身锻炼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专项技术,如:队列、体操、篮球、肩肘倒立、头手倒立、跨越式跳高、中长跑; 3.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模仿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集体项目的比赛及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本学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低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本学期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环境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自己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道具,用于学生的游戏及模仿操的练习当中;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情景教学、示范教学、榜样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尤其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和关心; 三、在组织形式上:要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集体练习,不要只是单一的四列站队,应多采取分散的站位。 四.课程评价: 学习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学生个人活动的情况,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3.期中考试的成绩情况; 4.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习评价指标1-2统一后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级依 次评定;学习评价指标3则按百分制评分; 2.若有特殊情况可作特殊处理。 附:教学计划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新生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初一年级六个班,每班大约60名学生。学生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 2.技能情况:初一学校都处于青春发育期间,体质差异大,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所以在进行

(完整word)小学一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3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 划3篇 一: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也少,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什么对他们来说也是从零做起的,喜欢接受新知识,但对某些难度教大的知识接受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较为简单,本册教材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看图学习体育知识天天进行身体锻炼)、韵律体操及舞蹈(在欢乐的日子里)、田径类的跳跃(单脚跳双脚跳跳绳跳高)和投掷(轻物掷远抛接球)、体操(团身前后滚动分腿跪撑后仰蹲撑往低处滚翻团身前滚翻蹲撑前滚翻抱腿起)、队列练习、走跑练习(30米跑高抬腿跑300—500跑走交替)、步法练习(跑跳步踏跳步踏点步后踢步小碎步小跑步)。内容简单,但全是基础的东西,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体操难度较大,教师在注意安全

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多加以引导,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点: 重点是田径的各种跳动和投掷动作。 教学难点: 各种体操动作。 五: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理解离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多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上好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就要因势利导,富趣味于教学,寓游戏于教学,既能保证智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手脑并用能力,一方面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打下基础。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是学生上体育教育课的入门阶段。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有些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存在模式僵硬、成人化色彩浓,或教学直奔主体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 一指导思想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二目标体系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且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太一致。 三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四学段不同 课程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对应于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水平四对应于初中,水平五对应于高中,水平六为发展性水平。按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大纲则是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五内容标准不同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械做法;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 七评价方法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体育教学大纲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概述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自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我院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及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对我院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其更加规范、统一。 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目标 (一)体育课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 体育课程的目的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康第—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健康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掌握技能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是三年制中专一、二年级必修课。对未完成课程及未修满学分的学生不准毕业。 课程类型: 1、基础课: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选项课打基础。 2、选项课: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项基础自主选择学习项目。掌握专项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熟练掌握该项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培养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 3、理论课: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正确认识体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科学锻炼的手段、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自我评价和监督,以及运动创伤的救治和处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4、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的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 篮球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篮球运动是集跑、跳、投于一身的集体对抗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有效 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学写与运动实 践,体验勇敢、顽强、竞争、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良好的团队作风。

新中国历次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容

(一)新中国历次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把体育课改为《健康与体育》、《保健体育》、《体育与健康》等,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都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有的单独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有的把体育与健康合并成综合性课程。 为了更加鲜明突出体育课的目的,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的发展。新大纲大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比例,使课程内容弹性化、多样化,为各地区、学校和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更好地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选修教材完全由学校自由选择,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使用教材的随意性。为此,新大纲在选用教材中分为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两大类,限制性选修的意思就是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大纲规定的限选内容中选定修习一至二项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扩大限制性选修的授课时数,又可以保证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内容,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另外,给出相当大的比例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和拓宽,以及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可以说,任选的范围是很大的,特别是开了一个新的口子,叫做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也就是说,学校可以根据大纲规定的选材原则,置换大纲以外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新大纲扩大了选修教材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教学内容,这就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留了很大的余地。同时,体育教学也活了,开放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置换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新大纲体现“放开、开放”的一种思想。 田径教材在新大纲中仍占首位。在充分发挥田径教材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的同时,又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 (3)体操教材是3-6年级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学时数与旧大纲基本相同,但减少了许多内容,并给教师改造教材、灵活地选用教材留有余地。 (1)选修教材的比重新大纲由过去的30%增至50%。由于必修教材比重的减少,基础知识的比重由过去12-14%,减少到8-10%,并更新了许多教学内容。 新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突出健康意识的培养,突出集体运动中合作意识培养,增加了环境与健康、心理健康、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安全锻炼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内容。这些新的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是现代生活中过健康文明生活必须知道的基础内容。 (2)新大纲田径教材的教学时数基本未变。主要是考虑其锻炼身体的效果比较好。通过教材改造和教法改革,田径教材的教学也是可以得到学生欢迎的。此外,新大纲在保留田径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又大大地精减了许多辅助性练习,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材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也给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3)体操教材的教学时数新大纲相对增加了,而教学内容做了必要的精减。主要考虑的是,初中学生体操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体操对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增强大小肌肉群的力量,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增加体操教学内容的相对时数,使学生比较扎实地学习体操动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心理发展也有很好的作用。 (4)武术教材的教学时间由过去的6-8%增至10%。除规定内容外,还安排了自编、自选拳的内容,改变了过去规定过死、过细的做法,有利于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代码:00029 学分:6 总学时:104 理论学时:8 实践学时:96 机动学时:0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4、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生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体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总纲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精神。在总结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和学习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以当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构建一个即符合国情又具有我院特色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此次大纲修订,在进一步明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基础上,突出了单项课建设的特点。大纲分为总纲和单项课教学大纲两部分。总纲对我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考评以及执行大纲的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依据总纲要求,结合各专项课实际,制定具有各自特点,切实可行的专项课教学大纲。使其成为,实施单项课建设,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经。 三、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我院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主要适用于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 1.运动参与目标:爱好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能够编制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能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创伤的预防和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具有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大纲

《田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田径 英文名称:Track and field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144学时 学分:9学分 适用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技能占40%,理论占30% 选修课程:未作要求 二、课程简介 《田径》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主干课之一,面向非师范类、共180学时。该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和健身锻炼三大部分。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该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系统地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田径运动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和组织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田径运动科学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

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田径运动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田径运动定义、分类、从事田径运动锻炼的价值,了解我国和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田径课程和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田径课程的目的及内容和安排。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本门课程。 要求听课和自学相结合,充分理解内容实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田径运动定义、分类;难点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田径课程的目的及内容和安排。 第一节田径运动定义和分类 一、田径运动的定义 二、田径运动的项目与分类 (一)世界田径运动比赛项目与分类 (二)我国田径运动项目与分类 第二节田径运动的价值与特点 一、田径运动的价值 (一)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 (二)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2021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新版)

2021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 划(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1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新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 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从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出发,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明确个人职责,为体育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体育工作方面,本学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