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耕作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耕作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耕作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6.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7.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8.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9.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10.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11.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12.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4.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5.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6.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17.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8.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19.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0.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1.撂荒:是耕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22.连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种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23.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二、填空题:

1.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2.养地制度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_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6.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7.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8.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9.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0.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1.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2.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

13.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4.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15.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16.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17.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水稻、玉米、小麦、甘薯。

18.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

19.资源状况决定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必须适应资源状况。

三、简答题:

1.判断我国耕作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

一、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否合理利用。

二、作物结构与配置是否合理。

三、与作物相配套的养地制度是否合理。

四、是否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依本国、本地区实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本地、本国优势,生产出较

多较优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做法:(1)多熟——大力发展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2)多样——种植制度多

样化,不追求同一模式。(3)多利——种植制度要讲究经济效益。(4)多样——注意土地的用养结合。

3.简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

(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行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

4. 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注重科学技术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围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超前研究,发展应用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运用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B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大地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 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5. 简述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6.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有哪些?

(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已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试验应用到麻类、豆类、小麦、甘蔗、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用,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而广泛运用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

(2)套作技术的运用

套种是解决复种生长季矛盾的又一重要方法,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于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

(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A 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

B 前作物及时收获。

C 促进早熟技术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早成熟7天左右。

(4)作物晚播技术

播种季节较紧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种棉,需要晚播棉。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因晚播的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

7.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

8. 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 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9. 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我国丘陵山地多,平原少。海拔500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

积的75%。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表现在:

A农业比重还较大(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7%,1988年)。

B农业人口比重更大。1988年农业人口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4亿,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4%(世界平均为43%)

C 劳动生产率甚低。劳均生产粮食近1500kg,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kg。

D 农产品商品率低。粮食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60%。

E 规模小。给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F 农民收入低。1990年为630元。

G 生活水平低。温饱基本解决,但人均肉奶油果糖少,营养差。

H 农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3)地区差异大。由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生产水平相差甚大。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落后。

(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10.间作套种增产的机制?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谢产物的影响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减少竞争原理

11. 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

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 (1)固氮;

(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全氮大致可增加30%—40%。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扩大物质循环。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土壤中腐殖质越多。

有机与无机结合有机肥料(包括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肥,它的某些作用是化肥难以替代的。如有机肥与秸秆中磷钾返还比例大;有机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化肥所缺少的;有机肥料还可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培肥地力,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高。提倡有机肥

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是制订施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

12复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是什么?

(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

(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

(3)有利于稳产

13.根据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特点、问题及建议。

进展:种植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普遍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点:(1)是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

(2)是各地普遍把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3)是各地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避免农户盲目生产造成市场滞销。

(4)是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各地以科学求实的精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当地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同时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问题与建议:(1)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处于新阶段的低层次。

(2)是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的战略工程,在一定周期内,战略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一定很快显示出来,这就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整个运行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能否跟上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民在农业战略调整中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调整的质量。

(3)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结构调整。一些地区由于水利条件差,难以改种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一些地区由于相关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手段跟不上,影响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了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和金融、科技等各部门、各行业服务保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4)是部分地方对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对结构调整的理解还不到位。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个别地方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5)是政府对结构调整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注入。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6)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落实。一些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信息滞后,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使一些农产品出现了新的“卖难”,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7)是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体制服务手段、农技人员自身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基层农技部门有编无人、经费缺乏、知识分子政策难落实、工资难于按时足额发放、管理体制不顺和农技人员难于保证主要从事本职工作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同时,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多渠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功能。

14,试论述你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设想。

(1)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为适应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及轻工业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供求规律灵活调整粮经饲糖茶果菜的比例,既要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总产,也要发展经济作物、蔬菜、果品、饲料、特作等价值较高的作物。在粮食作物中,要考虑口粮、饲料粮及工业淀粉用粮的需要,把饲料粮生产如玉米、大麦、燕麦及青绿饲料的生产,纳入总体生产计划进行安排。经济作物应在最适宜区集中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效益的棉区、烟区、麻区、果产区。

(2)进一步发展多熟制

(3)南方冬闲田的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地发展双季稻在中亚热带以南的地区,应稳定双季稻和双季稻三熟制。(5)北方麦田两熟是北方地区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

(6)改进间套作技术

(7)研究推广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进一步研究菜籽饼、棉籽饼的利用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扩大饲料来源。

(8)改进旱地耕作制度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研究保土、保水、保肥耕作法,发展多熟分带轮作、聚垄耕作法,进一步提高旱地的生产力。

(9)发展高效益耕作制度目前高效益耕作制集中体现于各地兴起的吨粮田、双千田。各种粮、经、饲、菜、药、果、菌、鱼的立体多层次间套作与复合种养体系有了较大发展,比较有希望的形式有南方的麦—瓜—稻、菜—稻—稻、菜—稻、蔗—稻,北方的棉蒜两熟、粮菜两熟及粮菜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

(10)进一步强化养地制度,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如吨粮田建设、水利建设、园田化建设等。重视有机肥料,广泛推行秸秆还田,努力按比例增加化肥用量。

(11)研究适于机械化的种植制度与配套技术当前应着重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机械化增产技术,小麦、玉米套作的机械化技术,南方稻麦两熟机械化技术等。

综合题:

请根据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叙述棉花从种植到收获包括中期育种及后期种子处理等的整个过程和应注意的事项?

提示:从栽培、育种、耕作、种子学、农学实验内容等多方面进行回答。答案不唯一,各抒己见。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药剂学 名词解释 问答题

药剂学名解问答题 名词解释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 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 术科学。 2.制剂: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 剂。而且,研制的过程也称为制剂。 3.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4.等量递增法:将量大的药物先研细,然后取出大部分, 与量小药物约等量混合研匀,如此倍量增加量大的药 物直至全部研匀。 5.湿热灭菌法:在饱和蒸气或沸水或流通蒸气中进行灭 菌的方法。 6.冷冻干燥技术:将被干燥液体物料冷冻成固体,在低 温减压条件下,利用干冰的升华性能,使物料低温脱 水而达到干燥目的的技术。 7.氯化钠等渗当量:与1g药物呈现等渗的氯化钠克数。 8.低共熔现象:有些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可形成低 共熔混合物而在室温条件下出现湿润或液化现象,叫 低共熔。 9.固体分散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 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的新技术。 10.粘冲:片剂表面不光、不平或有凹痕的现象。 11.裂片:受到振动或放置后,片剂腰部或顶部开裂的现 象。 12.等张溶液: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 13.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14.软膏剂: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 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15.粉针剂:又称注射用无菌粉末,指临用前用灭菌注射 用水溶解后注射的一种较常用的注射剂型。 16.胶囊剂:指药物(或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充填于空 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囊壳中的固体制剂。 17.注射剂:俗称针剂,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注射剂有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组成。18.滴丸: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加热熔化混匀后, 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 制剂。 19.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 分子层结构。 问答题 1.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生物的种类与数量、②蒸汽性质、③药品性质 和灭菌时间、④介质pH 2.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答:①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 ②无热原: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③澄明 度: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④安全性:注射 剂不能引起对组织的此进行或发生毒性反应、⑤渗透 压:其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⑥pH: 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血液pH约7.4,)一般控制在 4~9的范围内、⑦稳定性:注射剂具有必要的物理和 化学稳定性,以确保产品在储存期内安全有效、⑧降 压物质:必须符合规定。 3.片剂产生裂片的主要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答:①原因:A.处方因素a物料中细粉太多,压缩时 空气不能排出,解压后空气体积膨胀而导致裂片b易 脆碎的物料和易弹性变形的物料塑形太差,结合力弱, 易于裂片 B.工艺因素a单冲压片机比旋转压片机易 出现裂片b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易裂片c凸面片剂比 平面片剂易裂片d一次压缩比多次压缩易裂片。②解 决措施:选用弹性小塑性大的辅料;选用适宜的制粒 方法;选用适宜的压片机和操作参数等整体上提高物 料的压缩成形性。 4.片剂的包衣的目的何在? 答:①避光、防潮,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②遮盖药 物的不良气味,增加患者的顺应性;③隔离配伍禁忌 成分;④采用不同颜色包衣,增加药物的识别能力, 增加用药的安全性;⑤包衣后表面光洁,提高流动性; ⑥提高美观度;⑦改变药物的释放位置及速度。 5.不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有哪些?为什么? 答:①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以防囊壁溶化; ②易溶解的刺激性药物,防止囊壳溶化后,局部药量 过大;③风化性药物,防止囊壁软化;④易潮解的药 物,防止囊壁脆裂。 6.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例,说明复凝胶法原理. 答:将溶液pH值调至明胶的等电点以下使之带正电 (pH4.0~4.5时明胶带的正电荷多),而阿拉伯胶仍带 负电荷,由于电荷互相吸引交联形成正、负离子的络 合物,溶解度降低而凝聚成囊,加水稀释,甲醛交联 固化,洗尽甲醛,即得。 7.注射液制备注意事项: 答:①配制注射液时应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②配制 剧毒药品注射液时,严格称量与校核,并谨防交叉污 染、③对化学不稳定的药物应注意调配顺序、④对于 不易滤清的药液可加0.1%~0.3%活性炭处理,少量注 射液可用纸浆混炭处理。 8.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答:①溶剂的影响:相似相溶;②溶剂化作用与水合 作用;③晶型的影响;④粒子大小的影响;⑤温度的 影响;⑥pH与同离子效应;⑦混合溶剂的影响;⑧添 加物的影响。 9.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有哪些?各自的适用范围? 答: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10.什么是缓释/控释制剂?有何特点? 答:A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 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B控释制剂:系指药 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 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C缓释、 控释制剂特点:(l)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 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 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可减 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11.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答:①饱和水溶液法:将CYD配成饱和水溶液,加 入药物(难溶性药物可用少量丙酮或异丙醇等有机溶 剂溶解)混合30min以上,使药物与CYD形成包合 物后析出,且可定量地将包合物分离出来。②研磨法: 取β-CYD加入2~5倍量的水混合,研匀,加入药物(难 溶性药物应先溶于有机溶剂中),充分研磨成糊状物, 低温干燥后,再用适宜的有机溶剂洗净,干燥即得。 ③冷冻干燥法:适用于制成包合物后易溶于水、且在 干燥过程中易分解、变色的药物。所得成品疏松,溶 解度好,可制成注射用粉末。④喷雾干燥法:适用于 难溶性、疏水性药物,如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地西泮 与β环糊精包合物,增加了地西泮的溶解度,提高了其 生物利用度。 12.药物微囊化的目的: 答:①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②提高药物的稳 定性;③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④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⑤减少复方药物 的配伍变化;⑥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⑦使药物浓 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⑧可将活细胞 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13.A、B型明胶的区别,若与阿拉伯胶一起复凝胶,宜 用A还是B型? 答:明胶是氨基酸与肽交联形成的直链聚合物,因制 备时水解方法的不同,明胶分酸法明胶(A型)和碱 法明胶(B型)。A型明胶的等电点为7~9,10g/L溶 液25℃时的pH值为3.8~6.0;B型明胶稳定而不易长 菌,等电点为4.7~5.0,10g/L溶液25℃的pH值为 5.0~7.4。

病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适应环境的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并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最显著的发生部位是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 酶解性组织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于液化坏死范畴;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瘢痕组织(iscar tissue); 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其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的颜色和气味。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 水变性细胞损伤后钠水的过多积聚; 肥大与增生: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增加。;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再生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修复缺损; 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细胞微细胞坏消失,组织结构轮廓尚存; 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坏死彻底,不见组织结构轮廓。; 核碎裂(karyopyknosis)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破裂,细胞核发生碎裂,使核物质分散于细胞质中,也可有核固缩裂解城碎片而来;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浆水分增多,多角形细胞变大变圆,胞浆透明淡染; 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栓塞性脓肿由栓塞于毛细血管的化脓菌引起的脓肿; 脓性卡他粘膜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此时,中性粒细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化脓;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崩解后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炎性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 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 业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 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建设性冲突(P175):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17、定规维度(P195): 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18、管理幅度(P146): 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9、组织文化(P177):

药剂学名词解释培训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药物剂型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散剂、片剂、颗粒剂、乳剂;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腔道给药)。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按制法分类。按形态分类(液体、气体、固体、半固体)。 4.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并使制备工艺顺利进行。2.助流剂、润滑剂可使固体制剂的生产顺利进行。3.提高药物的稳定性.4.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如使制剂具有速释性、缓释性、肠溶性或靶向性。 5.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药典分三部,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6.外国药典: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国际药典(Ph.Int.) 7.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TC) 8.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GLP(药品非临床药酒质量管理规范):对动物进行非临床(非人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以确定它的安全性,特别是对药品的致畸、致癌、致突变性试验更为重要。9.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溶剂中制成的以液体形态应用的各种类型的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均相液体制剂(低分子液体制剂,分子微粒小于1nm;高分子溶液剂,微粒大小在1~100nm),非均相液体制剂。2.按给药途径分:内服液体制剂,外用液体制剂(皮肤用液体制剂,五官科液体制剂,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 10.微粒大小:溶液剂(<1nm)、溶胶剂(1~100)、乳剂(>100nm)、混悬剂(大于500nm)11.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蒸馏水、乙醇(95%)、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PEG,300~600,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破坏,有强亲水性,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以任意比例混合,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二甲基亚砜、脂肪油。 12.液体制剂的常用附加剂: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助溶剂(当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物质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称为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抑制物质腐败的药剂),矫味剂,着色剂。 13.液体制剂的染菌数限量要求:每克或每毫升药液内含菌数不超过100个,并不得检出大肠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 14.溶液剂:指药物的内服或外用的澄清溶液。制备方法:溶解法,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使用时再稀释至需要浓度)。 15.糖浆剂:指含有药物或芬芳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应用。单糖浆含糖量为85%(g/ml)或67%(g/g),糖浆剂含蔗糖应不低于65%(g/ml)。 16.酊剂: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或浸膏溶解稀释制成。醑剂: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 17.高分子溶液剂: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性质:溶解性,胶凝性。凝胶:有些亲水胶体溶液,在温度降低时,呈链状分散的高分子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之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 18.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分散相的微粒大小一般在0.5~1.0μm之间,小者为0.1μm,大的可达50μm以上。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在制备时可加入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pH调节剂等。制备方法: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剂要求的微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 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与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与组织体积增大。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得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得细胞所代替得过程. 5、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6、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与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她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就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得条纹,如虎皮斑纹。 9、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得玻璃样物质。 10、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1、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得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得细胞器碎片残体。

12、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与牙以外得组织内有固体钙盐得沉积.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得组织中或异物内。 14、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与/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得组织中。 15、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得腔。17、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得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得过程中产生大量得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得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19、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她异物血凝块血栓及渗出物等得过程。 20、、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就是真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机制,主要就是激活内源性核算内切酶而发生得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1、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得纤维母细胞及多少不等得炎细胞组成。在创伤表面常成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新鲜肉芽,故此得名。 2、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而形成得纤维结缔组织,有大量纵横交错得胶原纤维束组成,组织内血管稀少。 1、淤血:器官或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引起得充血,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管理学复习题

管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题 1、管理 2、技术技能 3、人际技能 4、概念技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管理?怎样理解管理的含义? 2、管理活动具备哪些基本职能? 3、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4、管理者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有何联系?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6、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三、论述题 你的任课教师是管理者吗?请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题 1、X理论 2、Y理论 3、超Y理论

二、简答题 1、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 3、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4、简述Z理论的主要内容。 5、梅奥的霍桑实验有什么意义?梅奥对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6、简述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7、简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三、论述题 试比较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及其对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的影响。 第三章决策 一、名词解释题 1、决策 2、战略决策 3、战术决策 4、程序化决策 5、非程序化决策 6、确定型决策 7、不确定型决策 8、风险型决策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决策?决策有哪些特点? 2、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简述决策的过程是什么?

4、简述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5、简述集体决策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决策遵循的“满意原则”。 2、试述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章计划 一、名词解释题 1、计划 2、战略性计划 3、目标管理 4、滚动计划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决策和计划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3、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4、如何评价滚动计划法 三、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五章组织设计 一、名词解释题 1、扁平结构 2、部门化 3、制度分权 4、授权

药剂学名词解释答案

1. 潜溶、助溶与增溶作用有什么不同? 潜溶是指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简述药材的浸出过程及影响浸出因素。 一般药材的浸出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⑴浸润、渗透过程,浸出溶剂润湿药材粉粒并通过毛细管和细胞间隙进入细胞组织中;⑵解吸、溶解过程:浸出溶剂溶解有效成分形成溶液。⑶扩散过程:药物依靠浓度差由细胞内向周围主体溶液扩散;⑷置换过程:用新鲜溶剂或稀溶剂置换药材周围的浓浸出液,以提高进出推动力。 影响浸出因素有:浸出溶剂、药材粉碎粒度、浸出温度、浓度梯度、浸出压力、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等。 4. 片剂制备过程中常出现哪些问题,试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 片剂制备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裂片,产生原因有:物料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易排出;物料塑性差、易弹性形变;压片机压力不均,转速过快等。②松片:主要由于物料粘性力差,压力不足造成。③粘冲:主要原因为颗粒不够干燥,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粗糙等。④片重差异超限:产生原因有颗粒流动性不好,颗粒大小相差悬殊或细粉过多;冲头与模孔吻合性不好等。⑤崩解迟缓:主要原因为粘合剂、崩解剂、疏水性润滑剂等辅料的选用或用量,以及压片时的压缩力造成片剂的空隙率低和润湿性差,水分渗入速度慢。⑥溶出超限:影响因素有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溶出度差。⑦药物含量不均匀:所有造成片重差异超限的因素都可造成片剂中药物含量不均匀。可溶性成分在颗粒之间的迁移也是造成小剂量药物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5 .什么是缓释、控释制剂,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 ,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百分率小,并每24 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 次减少至1~2 次的制剂。 片剂:是指药物与药用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形状有圆片状、也有异形片状。 1、片剂的优点:①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②化学稳定性好;③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④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⑤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如分散片、控释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和口含片等。 2、片剂的不足:①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②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③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 二、片剂的常用辅料 片剂由药物和辅料组成。不同辅料可提供不同功能,即稀释作用、粘合作用、吸附作用、崩解作用和润滑作用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交配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8、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

病理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病理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是指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转化和 转归的一门学科。 5.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 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6.肥大;运动员肌肉肥大属于生理性肥大,高血压病人属于心肌肥大 7.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8.增生:是指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9.化生:是指由于环境改变的刺激作用,正常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10.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内水和钠离子过多积聚,又称水变性。 11.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沉积,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重度水肿——气球样 变→病毒性肝炎 12.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物质的蓄积,称为玻 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所有损伤因子,只要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 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受损组织,细胞的代谢完全停止,即引起坏死。 14.再生:指由健康的同种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复,再生可分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15.肉芽组织: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炎细胞浸 润。 16.干酪样坏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17.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的坏死。 18.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19.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0.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21.炎症:是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22.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23.渗出: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 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24.趋化作用:指白细胞沿炎症区域的化学刺激物浓度梯度做定向移动。 25.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浆产生和释放,参与或诱导 炎症发生发展的化学活性物质。 26.纤维素性炎:是指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继而形成纤维蛋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27.伪膜: 28.绒毛心:心包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不断跳动,渗出的纤维素在心包脏,壁两层表面可 形成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 29.脓肿: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点为炎症局部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 脓腔。 30.肉芽肿性炎:是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变的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炎 症。 3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2.休克:是由于各种强烈治病因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微循环血液灌流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1.管理:(management) 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 地完成工作。 Management involves coordinating and overseeing the work activities of others so that their activities are completed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2.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以社会组织和组织领导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学。(维基百科) Management is a social science whose objective is to stud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3.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种。 It includes Planning,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4.计划(Planning) 设定目标,确定战略,并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项活动。 Defining goals, establishing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plans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5.组织(Organizing) 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Determining what needs to be done, how it will be done and who is to do it. 6.领导(Leading) 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Motivating, leading and any other action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药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药物: 指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人类与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得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得物质。按其来源分三类: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 药物剂型:根据不同给药方式与给药部位等要求而制备得药物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药物制剂: 药物剂型得具体药物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Preperations)。 药品:药物经过一定得处方与工艺制备成得制剂产品,就是可供临床使用得特殊商品。 药剂学:将原料药制备成药物制剂得一门学科。药剂学(Pharmaceutics)就是研究药物制剂得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合理应用得综合性技术科学。具有工艺学性质与临床医疗实践性质。 制剂工艺: 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能诊断、预防、治疗人类与动物疾病需要得制剂产品得过程。药物剂型与药物制剂就是药剂学研究得核心主要研究对象。 临床医疗实践性:药物制剂研究必须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药物剂型,设计给药途径,设计制备工艺等,最后设计得制剂产品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验证。药物递送系统(DDS):将必要得药物,在必要得时间内递送必要得部位得新型递送技术。其目得就是提高原料药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药剂辅料:就是用于生产药品与调配处方释使用得赋形剂与附加剂。药品中,除活性物质外,其她得物质均称为辅料。 药典(pharmacopoeio):就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得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国家药品标准就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药典》、药品注册标准与其她药品标准,其内容包括质量指标、检验方法以及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 取向力:极性分子间得永久偶极产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分子偶极发生转动,形成异极相对取向,而产生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