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重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重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重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1、细菌总数:可以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清洁状态。

2、食品中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1)细菌总数作为食品被污染的标志,

(2)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清洁状态:1.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清洁卫生;2.预测食品耐存放的程度与期限。

3、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100g或100mL食品中含有大肠菌群的可能数。

4、MPN超标的含义:1.食品曾受到粪便污染;2.食品可能被肠道致病菌污染。

5、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

6、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意义:1.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2.促使病原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消灭;3.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品途径传染给家禽、家畜;4.进一步促进畜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7、指示菌:常规卫生检测中,以指示被检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指示微生物

8、常规检验指示菌的目的:以指示菌在被检样品中存在与否以及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对照国家卫生标准,对检品的饮用、食用或使用的安全性作评价。

9、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集的样品能够代表食物的所有成分。

10、大肠杆菌与魏氏梭菌——空气被粪便的尘土污染;

变形杆菌——空气被各种腐败物质的分解物污染;

需氧芽孢杆菌——空气被尘土污染。

11、空气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气流撞击法最完善,其能较为准确的表示空气中细菌的真正含量。

12、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方法:能采取最小包装的食品就采取完整包装,需拆包取样的应无菌操作。

不同类型的食品采样时采用不同的工具与方法。

液态食品:混匀后无菌开启包装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于无菌盛样容器。

半固体食品:无菌拆包,用无菌勺子从几个部位挖取样品于无菌盛样容器。

固体食品:大块整体食品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部位割取,兼顾表面与深部,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小块大包装食品应从不用部位的小块上切取置于无菌盛样器。

冷冻食品:大包装小块食品按小块个体采取;大块冷冻食品用无菌刀削取样品或无菌小手锯锯取样品,也可用无菌钻头钻取碎屑样品于盛样容器。

固体食品与冷冻食品的采样需注意检验目的,若需检验污染情况,取表层;检验品质,取深部。

13、一般固体食品的样品处理方法有一下几种:捣碎均质方法、剪碎振摇法、研磨法、整粒振摇法、胃蠕动均质法。

14、染色的意义:通过染色强化细胞或细胞组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反差,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细胞。

15、革兰氏染色:染色为蓝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G+),染色为红色的是革兰氏阴性菌(G -)

染色流程:制片→干燥→固定→初染→水洗→媒染→水洗→脱色→水洗→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16、有显微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间接计数法)两种。

直接计数法:利用血细胞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可立即获得数值,但死活细胞都计数在内;间接计数法:在平板上长成菌落后计数,反应真实,但费时长,只计数活细胞。

17、血细胞计数板构造: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

计数板上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是有9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是计数室,供微生物计数用。大方格长宽各1mm,面积为1mm2,深度为0.1mm,体积为0.1mm3。

计数室有两种规格:① (16×25 ),大方格有16中格,每中格有25小格;

② (25×16 ),大方格有25中格,每中格有16小格。两种计数室均有400个小方格。

18、使用:10倍稀释法,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19、大方格双线上的菌,计数要数下方和左方线上或上方和右方的细胞,以减少误差。

20、已出芽的酵母菌,芽体达细胞一半时可作连个菌体计算;每个样品重复计数3次(误差值不宜过大),取平均值,按以下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还有的菌个数:

21、计算公式:

22、① 16×25的计数板

② 25×16的计数板:

22、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物体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与孢子);

23、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效果优于干热灭菌:湿热的热穿透力比干热大;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生物温度,增加灭菌效率;菌体吸水后,蛋白质含水量增加,容易凝固变性。

24、巴氏杀菌发:71 ℃,15-30s 煮沸杀菌:10-15min;芽孢需1-2h

高压蒸汽灭菌:121℃蒸汽维持15-30min 超高温灭菌法(UHT):135-150℃维持2-8s 紫外灭菌法:紫外线波长为253.7nm

25、化学灭菌法:没有选择性!浓度为75%的乙醇杀菌效果最好!食醋主要用于控制呼吸道感染!

26、土壤是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

27、菌种分离与纯化方法:最常用的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倾注平板法、平板划线法。10倍稀释法,稀释使用无菌生理盐水。

28、菌种保藏的目的:保存菌株的生命本身,保持菌株的遗传性状不变。

29、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如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ATCC)等。

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菌。

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30、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方法原理:先将微生物在极低温度(-70℃左右)下快速冷冻,然后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真空干燥),是微生物始终处于低温、干燥、缺氧条件下。

31、霉菌的鉴定步骤:分离纯化菌种、培养特征的观察、镜下特征的检查(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苯酚液)、查对资料,鉴定菌种。

32、真菌毒素: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33、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学检验等。

34、生物学检验法:测定毒素的毒性与“三致”性(致癌、致畸、致突变)

35、病毒:是有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36、二倍体细胞株: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

37、原代细胞培养

37、传代细胞培养

38、常见的分离病毒的方法有:组织培养法、鸡胚接种法、动物接种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克隆等。

39、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可引起细胞不同的变化,常见的形态学改变是细胞圆缩、坏死、溶解或脱落等。

40、血吸附: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镶嵌着病毒基因编码产生的糖蛋白,其中一些可以吸附特定种类的红细胞,这一现象就是血吸附。

41、血凝集:有的病毒感染细胞后,将细胞单层培养刮下来后经适当处理可凝集特定种类的红细胞,这类糖蛋白在细胞表面形成刺突,称为血凝素。

42、干扰现象: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并在细胞内繁殖,能同时干扰另一种病毒在该细胞中繁殖。

43、核酸类型鉴定:目的:验证是否为DNA/RNA病毒。

脂溶剂敏感实验目的:验证病毒是否有包膜。

耐酸性实验目的:验证病毒是否是肠道类病毒。

中和试验目的:测定病毒的感染能力

44、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受到内外有害因素的污染后,其原有色、香、味和营养成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45、蛋白质:过程:食物+分解Pr的微生物→多肽→AA+胺+硫化氢等

46、碳水化合物:过程:碳水化合物+分解糖类的微生物→有机酸+酒精+气体;

47、脂肪:过程:脂肪食物+解脂微生物→脂肪酸+甘油及其它产物。

48、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下者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者。

49、非酸性食品适合大多数细菌、酵母菌及霉菌生长;酸性食品适合酵母和霉菌生长。

50、某些微生物分解食品中的糖类产酸,结果引起食品的pH值下降;

某些微生物分解Pr产碱,结果导致食品的pH值出现上升趋势。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利用的选择性;在含有糖和蛋白质的食品中,首先利用糖类再利用蛋白质,因此经常见到的首先是pH值下降,而后出现上升。

51、制备腌菜时,pH的变化趋势分析。

①初期:由于LAB(乳酸菌)利用菜液中的糖分而产酸,pH值就逐渐下降,直至有大量的酸积累时,由于酸度过高,LAB生长即被抑制。

②中期:一些真菌因具有耐酸的特性,它们并能利用酸性物质而获得生长的机会,这样就造成了pH值逐渐上升。

③后期:当pH值接近中性时,若原来加入的盐分不足和在其它条件的影响下,还可以出现一些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最后的结果造成pH值显著向碱性转化。

52、对高渗透压的适应性不同,微生物可分为:高度耐盐细菌,中等耐盐细菌,低等耐盐细菌,耐糖细菌。

53、食品安全储藏的防霉含水量Aw为0.65,Aw为0.60以下时,微生物不能生长。

含水量百分率也常用来表示食品的含水量,并以此作为控制微生物生长的衡量指标。

54、低温微生物:食品在冷藏中出现的因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食品变质,这类低温条件下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为低温微生物(5℃左右或更低的温度-20℃以下

55、环境中含有较高浓度的CO2或O3可显著抑制好氧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56、紫外线可促进油脂氧化和酸败。

57、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无机物质、含氮有机碱、有机酸类、有机分解产物

脂肪-----甘油脂肪酸-----过氧化物、氧化物、酸败物质

碳水化合物-----水、气体、有机物质、其他物质

58、挥发性盐基总氮:测定氨基酸或蛋白质含量高的样品中氨和胺类(二甲胺和三甲胺)含量,如低温有氧条件下,鱼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达30mg/100g是变质的标志。

59、组胺:测定样品中的组胺含量(组氨酸经组胺脱羧酶脱羧产生),如鱼肉中组胺含量达4-10mg/100g,会引起食品中毒。

60、K值:ATP分解肌苷和次黄嘌呤低级产物占ATP系列分解物的百分比,主要使用与鱼类早起腐败的鉴定,K≤20%说明鱼体新鲜;K≧40%说明鱼已开始腐败。

61、例如牲畜屠宰后,肌肉pH的变化趋势分析。

①初期:肌肉中因碳水化合物产生消化作用,结果造成乳酸和磷酸在肌肉中积累以致引起pH值下降;

②后期:因腐败微生物繁殖,肌肉被分解,造成氨积累,又促使pH上升;

故借助于pH值测定可评价食品变质的程度

62、肉类表面有粘性物质产生。

发黏的原因:微生物繁殖形成的菌苔和分解蛋白质的产物

63、腐败肉类的微生物学分析

生产、保藏条件不适时,肉及肉制品会由表到内的腐败,同时会出现菌群交替的现象。1.需氧菌期

腐败前3-4d;主要发生在肉制品表面。

微生物:各种球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枯草杆菌等。

表面微生物多,且是有氧环境,分解作用旺盛。

2.兼性厌氧菌期

腐败3-4d后;细菌在肉制品中层。

微生物:产气荚膜梭菌、双酵母、产芽孢杆菌等。

有氧性分解和厌氧性分解同时进行。

宰杀后若不立即去除脏器,腐败首先发生在肠道和内脏。

3.厌氧菌期

腐败7-8d后;细菌在肉制品深层。

微生物:主要是腐败梭菌

64、肉类卫生学检验的意义

意义:排除肉制品的安全隐患;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防止人畜共患疾病及其他畜禽疫病的传播;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65、鲜乳中微生物来源:

来自乳房内部:乳房细菌,是正常的乳房菌群,主要是无害的球菌,如小球菌属、链球菌数等。

来自外界环境:乳畜的体表,用具,工作人员,空气水源,饲料及褥草,,其他。

66、链球菌: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乳酪链球菌等。

乳酸杆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酸乳酸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制作)等。

67、腐败鲜乳的微生物学分析

1.牛乳在室温下贮存时微生物的活动

抑制期:刚挤出的鲜乳放置一定时间不出现变质现象(乳过氧化氢酶系统、乳铁蛋白、溶菌酶)。

乳酸链球菌期:乳链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一些蛋白质分解菌等开始生长繁殖。其中以乳酸链球菌生长繁殖占绝对优势,当酸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pH=4.5左右),乳链球菌本身也受到抑制。现象:凝乳。

乳酸杆菌期:在乳链球菌生长过程中,也伴随着乳杆菌的生长,当pH降到4.5左右时,乳杆菌由于有较强的酸抵抗力,因而继续进行繁殖产酸,这时乳中出现大量凝块,并伴随有乳清的析出。

真菌期:随着酸度的上升,当pH达3.5-3.0时,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此时仅有酵母菌和霉菌尚能适应强酸环境,并利用其中的乳酸或其它有机酸而存活,由于酸被利用,pH值回升,并逐渐接近中性

腐败期(胨化细菌期):经过以上几个阶段,乳中的乳糖含量已基本上消耗掉,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增高,因此,此时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细菌开始活跃,凝乳块逐渐被消化,乳的pH值不断上升,向碱性转化,并伴随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如芽孢杆菌、假单孢菌、变形杆菌等都可能生长,于是牛奶出现腐败的臭味。

2.牛乳在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低温条件下嗜温微生物被抑制,低温微生物能增值,如假单胞菌、产碱杆菌等。

冷藏乳的变质主要是乳脂肪的分解,脂肪酶耐热,加热消毒后仍可以分解脂肪。

冷藏乳中低温细菌可分解蛋白质,使牛乳胨化。

68、鲜乳中的病原微生物

来自乳畜的病原微生物:患有传染病或乳房炎的乳畜,如结核分支杆菌、炭疽杆菌等。

来自认为因素的病原微生物:工作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是带菌(毒)者,生产过程中受蝇、蚊等的污染。

来自饲料被霉菌污染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如长期摄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其牛乳中也会收到污染。

69、引起炼乳的变质现象:

凝乳:一种是凝乳而酸度并不升高,这种凝固称作甜性凝固,主要是由于芽孢菌引起,如枯草芽孢杆菌等。这种凝固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凝乳酶的作用。另一种现象是凝乳并出现酸度增高,这种凝固称作酸凝固,是由于细菌分解乳糖产酸而引起凝固(LAB),个别凝乳芽孢菌,不仅使炼乳变稠凝固,使酸度升高,而且会呈现干酪样的气味,如蜡样芽孢杆菌是需氧菌,可在乳液的表面繁殖使乳酸产生柔软的凝固并伴随有干酪样气味产生。

70、引起鲜蛋变质的病原菌最常见的是沙门氏菌。

71、鱼类的腐败现象:腐败现象:腹部和肌肉失去弹性,肌肉与骨骼脱离;眼珠下陷,角膜浑浊;体表浑浊,鳞片灰暗、易脱落;口腮微启,腮耙呈暗紫色,有腥臭或腐败味;肛门吐出,呈污红色,有的是淡绿色斑点,黏液浓稠;腹部松软、下陷、崩溃。

72、鱼类腐败原因:

①鱼类生存的环境温度较低,鱼体的酶在较低温度下仍具有活性;

②鱼体水分含量较高,宜于微生物繁殖;

③捕鱼时造成鱼体死亡,鱼鳞脱落,使细菌易入侵肌肉;

④鱼体表面的黏液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73、冷冻虾类会出现黑变现象,主要是由于体内的酚氧化酶将虾体内的酪氨酸氧化,形成黑色素。

74、不同酸度罐头发生变质的微生物

◇平酸腐败:通常由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引起。

①低酸性罐头◇硫化物腐败:由致黑梭状芽孢杆菌引起。

(pH > 5.3 )◇腐烂性腐败: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

②中酸性罐头●与低酸性罐头的腐败情况相似.

(pH 5.3-4.5 ) ●TA腐败。

●平酸腐败:由凝结芽孢杆菌引起。

③酸性罐头◎缺氧性发酵腐败:丁酸梭菌和巴氏梭状芽孢杆菌引起

(pH 4.5-3.7)◎酵母菌发酵腐败:多由球拟酵母和假丝酵母引起。

◎发霉:常由纯黄丝衣霉菌和雪白丝衣霉菌引起。

④高酸性罐头?易发生氢膨胀,

(pH < 3.7)?偶然也会遭受yeast和一些耐热性霉菌的影响

75、不同外观变质罐头的微生物学分析

?TA腐败产生CO2和H2造成。

①胖听?中温梭状芽孢杆菌发生丁酸腐败,产生CO2和H2。

?中温需氧芽孢杆菌发酵,产酸、产气引起。

?不产芽孢细菌发酵糖类产酸产气引起。

?Yeast发酵产生CO2而造成。

?平酸菌:

?嗜热菌:

?中温菌:

②平听?致黑梭状芽孢杆菌

?霉菌引起的腐败变质。

76、土壤是污染粮食的主要来源。

77、霉菌是粮食中的主要危害菌。

78、放线菌主要存在于含泥杂较多的粮食中。

79、谷物的胚部在谷粒中的营养最为丰富,组织最为松软,皮层保护最为薄弱,往往为霉菌侵染和生长的首选部位。

80、粮食常规储藏中微生物区系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细菌量变化的一般规律

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细菌的数量下降速度较快,芽孢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新粮上几乎检不出芽孢菌,陈粮中基本上均是芽孢菌。

粮食中腐生菌的含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粮食储藏的年限和储藏条件,也许粮食的新鲜程度相关。

2.粮粒外霉菌量变化的一般规律

田间型霉菌:储藏初期,田间型霉菌的数量下降速率较快,使这类霉菌在霉菌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减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田间型霉菌数量下降的速率趋于平稳。

储藏型霉菌:在储粮条件较好的常规储藏期间一半数量基本维持稳定;粮仓中某些部位,如近表面的粮层,靠近仓墙、门窗等处的粮食,在储藏初期由于粮食本身的后熟呼吸及受外界温湿的影响,可能出现少量增加的情况;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这类霉菌也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初期下降速率较快,后趋于平缓。

81、引起水果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

82、蔬菜中污染微生物的类型:细菌:主要是欧文氏菌属(分解果胶酶致使蔬菜细菌性软化腐烂)和假单胞菌属。

83、引起果酱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是一些耐渗透压的微生物,如汉逊氏酵母、青霉等。

84、微生物侵染果蔬的途径;细菌侵染果蔬的途径

85、引起蔬菜细菌性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是欧文氏菌,这类菌可分解果胶,使蔬菜组织软化、发黏,有时有异味和似水浸泡过的外形。

86、新鲜果蔬深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

深加工的果蔬常具有严格的灭菌工艺条件。

鲜切果蔬尤其是鲜切水果,经鲜切后汁液外渗,汁液中糖分和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很高,极利于微生物生长并导致水果腐烂。

微生物控制是鲜切果蔬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关键。

控制鲜切果蔬微生物侵染的主要方法有:低温控制和防腐剂防腐。

87、引起糕点变质的原因:生产原料不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如奶和奶油不经巴氏杀菌等)、制作过程中灭菌不彻底(细菌和霉菌的孢子残留)和糕点包装和储藏不当(造成二次污染)。

88、酵母菌是果汁中所含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类微生物。

89、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90、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毒素、重金属及有毒化学物质。

91、食源性疾病的三大基本要素:①食物是传播病原菌的媒介;②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质是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因子;③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中毒性和感染性。

92、食物中毒的机理

1、对酶系统的干扰

对酶产生抑制,如有机磷对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砷与多种酶的巯基结合均产生不可逆的抑制;

致死性合成,如氟乙酸与某些酶的基质相似,使生化反应链的一步或几步被酶接受,从而产生了异常无功能的毒性产物,某些络合剂会出去酶反应中需要的金属;

氧运输的抑制,如氰化物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使该酶失去氧化还原能力,阻断了需氧代谢,对机体有致死作用。

2.对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的阻断,高铁血红蛋白、硫血红蛋白及破氧血红蛋白的形成均可使血液运输氧的功能丧失或降低。

3.对神经传导的干扰,如河豚毒素可选择性地阻断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进而阻断神经传导。

4.变态与光毒反应,如大分子多肽或其他与蛋白质结合的一类物质易引起变态反应;光毒性反应是指摄食某些物质后,再暴露于日光下即可发生皮炎。

9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类: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

94、霉菌毒素的特点:①仅限少数产毒霉菌,且产毒菌种中的产毒菌株占少数;②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有可变性和易变性;③一种菌株可产不同毒素,同一霉菌毒素可有多种霉菌产生;

④产毒菌株需一定条件。

95、引起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原因:1.食品原料受到了污染;2.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食用过程中的污染3.加工方法不当。4.交叉污染5.工作人员的污染

96、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1.严格执行有关法规2.严格防止食品污染3.控制微生物在食品上的繁殖4.杀灭污染食品中的微生物5.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和宣传工作

97、沙门氏菌(混合型):多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如病死牲畜肉、腌制肉等),也可由鱼类、禽肉类、乳类及其制品等引起。

预防中毒的措施(1)防止食品原料和成品被污染(2)控制生长繁殖(3)食用前彻底加热杀菌(4)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卫生制度,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肠道带菌检查。98、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混合型);主要是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豆制品、蔬菜,尤其是肉类和凉拌菜。

防止食品原料和成品被带菌者的人和动物,以及污水、不洁的器具等的污染。

低温冷藏生食、熟食和其他动物性食品。

食用前彻底加热杀菌。

99、副溶血性弧菌(混合型);主要是海产品,其中墨鱼、竹荚鱼、黄花鱼等居多

志贺氏菌属(混合型);主要是水果、蔬菜、沙拉、凉拌菜、肉类、乳类及其他熟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毒素型);主要是牛乳、肉类、蛋类、鱼类及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国内常在乳及乳制品还有用牛乳制作的冰激凌和奶糕点中最常见。

肉毒梭菌(毒素型);我国主要是由植物性食品引起的,如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豆豉、豆瓣酱等发酵食品,其次为动物性食品,如肉类食品(腊肉和熟肉)及罐头食品。

产气荚膜梭菌(混合型);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肉类、禽肉类、鱼贝类和植物蛋白食品。

100、真菌毒素按其产生菌分为:曲霉毒素类、青霉毒素类、镰刀菌毒素类等。

101、霉菌产毒的特点:①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②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具有易变性。③产毒霉菌产毒不具有一定的严格性。④产毒霉菌产毒需要一定条件。⑤一种霉菌可

以产生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由多种霉菌产生。

102、真菌毒素检测基本步骤:采样、毒素的提取、净化、定性定量分析、确证。

103、真菌毒素的常见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

104、黄曲霉毒素(AF)是曲霉菌属的黄曲霉、寄生曲霉长生的代谢产物。AF中的B1的致癌性最强,其次为G1 、B2 、M1。AF主要污染粮食、油及其制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是最容易污染黄曲霉的农作物之一。

105、杂色曲霉毒素(ST)是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主要有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产生的最终代谢产物,又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合成黄曲霉毒素过程后期的中间产物,是一种个很强的肝和肾脏毒素。ST是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大米、花生、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粮食饲料。106、赭曲霉毒素(OT)是曲霉属和青霉属霉菌所产生的一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毒性最强。OTA是由多种生长在粮食、花生、蔬菜、豆类等农作物上的曲霉和青霉产生,特别是储藏中高粱、玉米及小麦麸皮上。

107、黄绿青霉素(CIT)的是黄绿青霉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心脏血管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真菌毒素能在较低温度和较高的湿度下产生。大米在水分含量14.6%以上时易感染黄绿青霉,在12-13 ℃便可形成黄变米,米粒上有淡黄色病斑,同时产生CIT。CIT是导致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的可疑病因。

108、橘青霉素是一种很强的肾脏毒素。

109、岛青霉对谷物的污染较为严重,主要产毒谷物有大米、玉米和大麦。

110、展青霉主要存在于霉烂苹果和霉变苹果加工成的苹果汁中。展青霉素广泛存在多种食、饲料中,特别是在以苹果为加工原料的产品中尤为突出。

111、食物感染:动物源性食品除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外,在其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动物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会传染给人类从而引发感染。

112、人、畜共患病: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即由共同病原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人和脊椎动物的疾病。如鼠疫、炭疽、霍乱等。主要污染源有:鼠类、畜禽及其肉、蛋、乳产品等。

113、炭疽杆菌(人畜共患),炭疽杆菌的抗原组成包括: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护性抗原及芽孢抗原。炭疽杆菌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

114、布氏杆菌(人畜共患),我国流行的是羊布氏杆菌(较多),布氏杆菌对热敏感,内毒素是该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115、结核分支杆菌,致病物质与结核杆菌的荚膜、脂质和蛋白质有关。

116、霍乱弧菌(不是人畜共患),痢疾志贺矢菌(人畜共患)。

117、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

118、诺瓦克病毒,无包膜;基因组为单链RNA。

119、轮状病毒,核心为双股RNA,无包膜。

120、肠道冠状病毒,有包膜,核酸为单核正链RNA,是自然界中已知最大的最稳定的RNA。121甲型肝炎病毒,小RNA病毒,无包膜。

122、戊型肝炎病毒,单股正链RNA病毒,无囊膜。

123、脊髓灰质炎病毒,无包膜,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124、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特异性越强,亲和力也越高;

比例性: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决定抗原抗体结合后能否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可逆性:表面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结合。抗原抗体结合除了空间结构互补外,主要以氢键、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疏水键等非共价结合。不如共价键稳定,易受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

度的影响而解离,解离后抗原抗体仍具有原有特性;

125、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理化性质、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和种类;

抗体:不同动物的免疫血清、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二)环境条件

1.电解质:抗原抗体反应中,常用PBS和TBS缓冲液作为抗原抗体的稀释液和反应液,其中的Na+和Cl-;可分别中和胶体颗粒上的电荷,使胶体颗粒的电势下降,形成可见的沉淀物或凝集物。

2.酸碱度(pH):抗原抗体反应一般以pH6-9为宜。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表面带有较多负电荷,适当浓度的电解质会使它们失去一部分负电荷而相互结合。

3.温度:通常为37℃,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可增加抗原与抗体分子的碰撞机会,但56℃以上可使抗原或抗体变性失活。

126、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酶标记免疫技术、荧光标记免疫技术、反射标记免疫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27、非均相酶免疫测定根据是否使用固相支持物作为抗体(抗原)的载体,又分为液相和固相酶免疫测定两种类型。固相吸附酶免疫测定(也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将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上,使免疫反应在固相载体上进行,然后借助与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固相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酶标记物催化底物的显色反应,测定标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128、双夹心ELISA (检测抗原):将已知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标准品或样本中的抗原与固定的抗体结合,再加入该抗原的抗体和酶标抗抗体组成累死三明治的结构,抗原夹在其中,加入酶底物,在酶标仪上测定光密度。此法与双抗体夹心ELISA的区别是:采用酶标抗抗体检查多种大分子抗原,不仅不必标记每一种抗体,还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129、.竞争ELISA (检测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将特异性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测标本和一定量的酶标一直抗原,使二者竞争与固相抗体结合。经洗涤后,最后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原与待测抗原含量呈负相关。

130、基因芯片:在一个微小的基片表面集成了大量的DNA分子识别探针,能在同一时间内平行分析大量的基因,进行大信息量的筛选和检测分析。

DNA探针技术又称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分子的变性、复性以及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对某一特异性DNA序列进行探查的新技术。

131、预测微生物学:依据各种食品微生物在不同加工、储藏或流通条件下的特征详情信息库,通过计算机及其配套软件,在不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的前提下,判断食品内主要病原和腐败微生物的全过程死亡、残存和增值的动态变化,从而对食品安全做出快速评估的预测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选择题 A 型题 1.下列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中哪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A 霍乱弧菌 B 肉毒杆菌 C 白喉杆菌 D 链球菌 E 破伤风杆菌 2.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方法是: A 清创处理 B 有效抗生素治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D A+B E A+B+C 3.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造成外伤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白百破三联疫苗 D.丙种球蛋白 E.破伤风菌苗 4.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孪而入院。8天前,右脚被铁钉扎伤,伤口深,但几日后自愈。5日后右腿有些麻木和疼痛,且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请问下述哪项是最佳治疗原则 A 注射青霉素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白百破疫苗 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 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E 注射青霉素和白百破疫苗 5.鉴定破伤风杆菌有无致病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是 A G+细长杆菌 B 顶端圆形芽孢 C 有周身鞭毛 D 专性厌氧生长 E 产生特异性外毒素 6.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病外,还能引起何种疾病E A.菌血症 B.食物中毒

C.组织坏死 D.坏死性肠炎 E.以上均不是 7.下列搭配哪项不恰当: A 大肠杆菌EHEC组——出血性肠炎 B 炭疽杆菌——气性坏疽 C 破伤风杆菌——脐带风 D 淋球菌——尿道炎 E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不是肉毒梭菌特点的是 A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菌体呈网球拍状 B 严格厌氧 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D 引起疾病主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E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是阻止神经组织释放乙酰胆碱 B型题 A 常因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疾病 B 常经呼吸道所致的疾病 C 常经消化道所致的疾病 D 常经产道所致的疾病 E 常因战伤所致的疾病 1.假膜性肠炎 2.气性坏疽 3.肉毒中毒 X型题 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细菌有 A 金葡菌 B 伤寒杆菌 C 产气荚膜杆菌 D 破伤风杆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2.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疾病有 A 气性坏疽 B 坏死性肠炎 C 产褥热 D 食物中毒 E 伪膜性肠炎 3.有迁徙性生长现象的是 A 链球菌 B 变形杆菌

(完整word版)《食品微生物检验》习题库完整

习题库 项目一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2、食品微生物检验: 3、食品变质: 4、腐败: 5、酸败: 6、菌落总数: 7、大肠菌群: 8、MPN: 二、填空题 1、食品中的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和。 2、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主要有、、和 等方面,其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是。 3、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以为主,其次是和。 4、分解糖类的微生物以为主,其次是和。 5、分解脂肪的微生物以为主,其次是和。 6、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和。 7、微生物指标一般分为、和三项。 8、食品微生物检验包括和两个方面。 三、选择题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个体微小 B.分布广泛 C.种类繁多 D.可无致病性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土壤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霉菌 C、酵母菌 D、放线菌 3、我国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A、每1000ml水中大肠杆菌<3个 B、每1000ml水中大肠杆菌<30个 C、每100ml水中大肠杆菌<3个 D、每100ml水中大肠杆菌<30个 E、每500ml水中大肠杆菌<3个 4、我国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E ) A、每ml水中细菌总数<1000个 B、每ml水中细菌总数<10个 C、每100ml水中细菌总数<10个 D、每500ml水中细菌总数<10个 E、每ml水中细菌总数<100个 四、判断题 1、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 2、MPN是指可能产气的数量。() 3、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可以检验出少量的病原微生物() 五、问答题 1、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有哪些? 2、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任务是什么? 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每一个方面的检验项目是什么? 4、食品质量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并具体解释之。 5、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是什么? 6、食品中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是什么? 7、食品中大肠菌群检验的意义是什么? 项目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条件与设备 一、名词解释 1、分辨力: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1按照GB 4789.2-2016菌落总数测定进行液体样品测定时,若两个接种原液的样品的培养皿中均无菌落出现,则应报告()CFU/ml。 A、0 B、<1 C、<10 D、<1×稀释倍数 正确答案:B 2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是() A、粪链球菌 B、大肠菌群 C、沙门氏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确答案:B 3()发酵利用试验在微生物法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上有重要意义。 A、葡萄糖 B、乳糖 C、麦芽糖 D、甘露醇 正确答案:B 4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是() A、粪链球菌 B、大肠菌群 C、沙门氏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确答案:B 5大肠菌群MPN计数法中,在LST肉汤管中的培养时间是() A、24~48h B、24~36h C、36~48h

D、48h±2h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50.0分) 1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三项 A、菌落总数 B、大肠菌群 C、大肠杆菌 D、致病菌 正确答案:ABD 2以下关于菌落总数检验错误的是() A、活菌计数法检测细菌总数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 B、活菌计数法检测细菌总数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200~500之间的稀释度 C、检测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培养是48h D、检测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培养是24h 正确答案:BD 3以下关于大肠菌群检测说法错误的是() A、MPN法是待测样品经系列稀释并培养后,根据其未生长的最低稀释度与生长的最高稀释度,应用统计学概率论推算出待测样品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 B、MPN法中从制备样品匀液至样品接种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20min C、初发酵实验中,培养24±2h未产气者进行复发酵试验 D、凡BGLB肉汤管产气,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正确答案:BC 4空气中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方法有()。 A、直接沉降法 B、过滤法 C、气流撞击法 D、通风法 正确答案:ABC 5菌落总数测定时需要注意哪些误差?() A、菌落计数误差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文献综述 题目: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姓名: 木日西提江 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 班级: 071班 学号: 074031156 指导教师: 王伟 2010年12 月7 日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 摘要: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食物中毒作为最典型的一大类食源性疾病更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凡是导致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破坏,引发机体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被称为毒物。毒物随食物或毒物被当作食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被称为食物中毒。本文以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为出发点,对常见食物中毒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三大类,叙述其中毒原理及常见症状,描述食物中毒的发病原理,发病症状,检验方法(包括快速检验)。并详细描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关键字致病菌沙门氏菌检验快速检验 正文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中毒症状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其中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 (一)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二)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急救处理:催吐、洗胃和导泻以消除毒物;应用氧化型亚甲蓝(美蓝)、

食品微生物检验题库

一、名词解释 菌落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志贺菌属 乳酸菌 培养基 灭菌 二、多选 1关于乳及乳制品中大肠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37℃培养24h能发酵乳糖 B:37℃培养24h可产酸,但不产气C: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D:革兰氏阴性有芽孢杆菌 2罐头食品判定为商业无菌应满足的要求是()。 A:经审查生产记录,属于正常 B:保温后开罐经感官检查、pH测定无微生物增殖现象 C:抽取样品经保温试验,未发生泄漏 D:涂片镜检或接种培养无微生物增殖现象 3常见的平板划线法有ac A:连续划线法 B:环形划线法C:分区划线法 D:穿刺法 4分离纯化方法有acd A:倾注平板法 B:斜面穿刺法 C:平板划线法 D:涂布平板法 5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abc A:划线接种 B:涂布接种 C:穿刺接种 D:倾注接种 6检测的原始数据 A:可以由同一个人记录和校核 B:不能由同一个人记录和校核C:可由主检人担当记录人,但不能同时担当校核人 D:由计算机自动采集时,记录一栏可以不签 7下列关于准确度和精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度决定了检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B: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平均值的符合程度 C:精密度是有系统误差决定的 D: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8列关于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 B: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就高 C:准确度高精密度不一定就高 D:精密度和准确度没有任何关系 9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特征abc A:耐盐 B:溶血 C:血浆凝固酶阳性 D:触酶试验阴性 10适合厌氧培养的细菌abc A:大肠杆菌 B:肉毒梭菌 C:志贺氏菌 D:蜡样芽孢杆菌 11微生物菌落总数不确定度评定必须考虑的因素有 A:人员 B:设备 C:环境 D:试剂 12按照《GB/T4789.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进行测定时,样品稀释溶液必须使用灭菌(),一个样品分别在两个培养皿中各加入培养基大约15mL。 A:磷酸盐缓冲液 B:生理盐水 C:缓冲胨水 D:碱性胨水 13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的致病菌 A:霍乱弧菌 B: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C:志贺氏菌 D:副溶血性弧菌 14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包括() A:糖发酵试验 B:V-P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16沙门氏菌属的形态特征是()。 A:革兰氏阴性杆 B:有芽抱 C:有荚膜 D:大多数有动力、周生鞭毛 17志贺氏菌属的形态特征为()。 A:革兰氏阴性杆菌 B:无芽抱 C:无荚膜,无鞭毛 D:不运动,有菌毛 18一般来说,当食品中含有()时,含有志贺氏菌的可能性极大。 A:大肠菌群 B:大肠杆菌 C:沙门氏菌 D:葡萄球菌 19葡萄球菌属的形态特征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无鞭毛 C:有芽孢 D:一般形成荚膜 20链球菌的形态特征是()。 A:革兰氏阳性 B:形成芽抱 C:无鞭毛 D:不运动 21属于肠杆菌科中埃希氏菌族的是()。 A:葡萄球菌 B:溶血性链球菌 C:沙门氏菌 D:志贺氏菌 22能有效防止沙门氏菌病发生的方法有()。 A:蒸煮 B:巴氏消毒 C:存放适宜温度 D:以上都不是 23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科)作业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共60分) 1. 请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应注意的问题。 2.请简述细菌培养中所用的培养基的种类及各自的用途。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营养肉汤用于一般细菌培养、复壮、增菌等,也可用于消毒剂定性消毒效果测定营养琼脂培养基是一种无选择性的较低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菌落计数,也可以用于细菌的传代和增菌,但一般不用于细菌的鉴定(除非该细菌菌落有比较特殊的形态特征).只适合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 3.平板菌落计数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

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4.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意义。 食品的微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三个项目。其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最重要、最常检的检验项目。 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可以了解食品在生产中,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受外界污染的情况.从而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一般来说、菌落总数越多,说明食品的卫生质量越差,遭受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而菌落总数仅少量存在时,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或者几乎不存在。但上述规则也有例外,有些食品成品的菌落总数并不高,但由于已有细菌繁殖并已产生了毒素,且毒素性状稳定,仍存留于食品中;再有一些食品如酸泡菜和酸乳等,本身就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制成的,且是活菌制品。因此,菌落总数的测定对评价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有着一定的卫生指标的作用,但本能单凭此一项指标来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还必须配合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检验,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大肠菌群是水源污染的指示菌,当饮用水中检查出大肠菌群时,即证实水已被粪便污染,对人是有害的,是不卫生的。同样,食品中若有大肠菌群存在,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1. 纯净水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 国家饮用水标准GB 5749-85规定,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 cfu/g(ml),所用 的方法是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等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为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A卷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及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2015级《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期末考试卷 (A卷) 一、名词解释(总分10分,每题2分) 1.菌落 2.菌落总数 3.培养基 4.乳酸菌 5.大肠菌群 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 1.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乳酸菌主要为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等。采用法,检测酸奶中的各种乳酸菌可以获得满意结果。 2.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主要有、和三项。 3.在菌体形态观察中,需进行制片后才能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菌时采用的制片方法是,观察真菌采取的制片方法是。 4.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要素有、、、、生长因子和能源。 5.根据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将细菌的生长分为、、、 四个时期,作为研究材料应取的细菌最合适。 6.一般培养基的制备主要程序可分为:称量、、调节pH、过滤、、加塞包扎、 和无菌检查等步骤。 7.无菌室的熏蒸消毒,主要采用熏蒸消毒法,测定无菌室无菌程度一般采用法。 三、单项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1分,将答案写在下面) 1——5:6——10: 11——15:16——20: 1.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可能是() A.紫外线的高热作用 B.紫外线的辐射作用 C.紫外线凝固细菌蛋白质 D.紫外线干扰细菌DNA复制与转录

2.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3.热力灭菌法分干热和湿热灭菌两类,并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力较干热要强这是因为() A.可迅速提高温度 B.湿热有一定潜热、穿透力大,促进菌体蛋白凝固 C.迅速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D.促进糖类分解 4.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球状菌 B.G+ C.在血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为黑色D能产生凝固酶 5.GB/T4789.2-2010菌落总数检验方法是()。 A.平板涂抹法 B.显微镜检查法 C.平板菌落计数法 D.菌落计数器法 6.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用的增菌液是() A.7.5%氯化钠肉汤 B.普通肉汤 C.蛋白胨水 D.TTB 7.在测定菌落总数时,首先将食品样品作成()倍递增稀释液。 A.1:5 B.1:10 C.1:15 D.1:20 8.奶粉检验取样前,操作人员应() A.用95%的酒精棉球擦手 B.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和容器口周圈 C.用65%的酒精棉球擦容器口周围 D.用酒精灯烤容器口周围 9.某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时均可以生长并可以利用氧,它属于()。 A.微好氧菌 B.好氧菌 C.厌氧菌 D.兼性厌氧菌 10.一般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是:() A.121℃/15-30min B.115℃/15-30min C.130℃/15-30min D.65℃/15-30min 11.采用湿热高压蒸汽灭菌,()是影响灭菌质量的关键。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面向专业:全校 课程代码:无大纲执笔人:姜世金 总学分: 2.5[总学时:45(36/9)] 大纲审定人:牛钟相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以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以微生物为主的因素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作了扼要介绍;着重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检验方法;系统阐述了肉、蛋、乳、水产品及其制品、罐头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绪论 第一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污染概述 第二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 第三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 第三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变化 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学时) 第一节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第二节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方法 第三节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 第四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2学时) 第一节菌落总数 第二节大肠菌群MPN 第三节致病性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相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第五章食物中毒性微生物的检验(16学时)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第二节沙门氏菌及其检验 第三节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 第四节变形杆菌类及其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

实验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 3、掌握国标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 4、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三、试剂和仪器 (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 规格名称数量用途 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 2、500ml三角瓶1个配制生理盐水 3、250ml三角瓶2个配制营养琼脂 4、18×180mm试管3支稀释样品 5、1ml移液管 5 支 6、直径为90mm平皿10套倒营养平板 7、250ml量筒1支 8、玻璃珠:直径约5mm (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 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称量纸:适量 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开瓶器

(三)应制备的培养基 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 1、0.85%NaCl生理盐水1瓶300ml/瓶500ml三角瓶 2、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2瓶100ml/瓶250ml三角瓶 四、实验内容 (一)、基本操作过程: 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二)、样品的稀释(样品的处理) 样品:袋装乳粉 外包装消毒→→无菌称样品25g→→加无菌生理盐水→→加盖振荡摇均匀 1、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用无菌剪刀开封取样。称取检样25g,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然后用225mL温热的灭菌生理盐水徐徐加入(先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将乳粉调成糊状,再全部加入,以免奶粉结团),采用振摇法(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振摇均匀,即为1:10的稀释液。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另一支1ml灭菌吸管。 4、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稀释液1ml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 5、用1ml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试验,做2个平皿。 注意: ①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瓶口或试管口外部,也不得触及管内稀释液。 ②吸管插入检样液内取样稀释时,插入深度要达2.5cm以上,调整时应使管尖与容器内壁紧贴。 ③进行稀释时,应使吸管内的液体沿管壁小心流加入,以免增加检液。 ④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系列知识点汇总情况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应具有相应的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 (如生物学、植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 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生物有关的相关 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证、 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 理解并正确实施检验。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 关标准及培训,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规范(2002))。 应在检验过程中保持个人整洁与卫生,防止 人为污染样品。 应在检验过程中遵守相关安全措施的规定,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 的实验(即无颜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引起人和动物非常严重疾病,国家未发 现或已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引起任何动物比较严重疾病,在人和人、 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成严重危害如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 菌。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 适用范围如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 重要设备是超净工作台,它可以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 II级生物安全柜。)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样品的采样、送检、检验及报告。 2 引用标准 GB 4789.17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与肉制品检验 GB 4789.1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乳与乳制品检验 GB 4789.19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蛋与蛋制品检验 GB 4789.2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水产食品检验 GB 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清凉饮料检验 GB 4789.2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调味品检验 GB 4789.2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食菜、豆制品检验 GB 4789.2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糖果、糕点、果脯检验 GB 4789.2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酒类检验 GB 4789.2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检验 GB 4789.27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 3 设备和材料 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开罐器等。 4 样品的采集 在食品检验中,所采集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食品因其加工批号、原料情况(来源、种类、地区、季节等)、加工方法、运输、保藏条件、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例如有无防蝇、防污染、防蟑螂及防鼠等设备)及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和卫生认识水平等无不影响着食品卫生质量,因此必须考虑周密。 4.1 样品种类 样品种类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大样系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得的混合样品,小样系指做分析用,称为检样。检样一般以25g为准,中样以200g为准。 4.2 采样方法 4.2.1 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4.2.2 采样用具:如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和开罐器等,必须是灭菌的。 4.2.3 根据样品种类如袋、瓶和罐装者,应取完整的未开封的。如果样品很大,则需用无菌采样器取样;样品是固体粉末,应边取边混合;样品是液体的,通过振摇即可混匀;检样是冷冻食品,应保持在冷冻状态(可放在冰内、冰箱的冰盒内或低温冰箱内保存),非冷冻食品需保持在0~5℃中保存。 4.3 采样数量 根据不同种类,采样数量有所不同,见下表。 各种样品采样数量 (图略) 续表 (图略)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A1题型 1、人类ABO血型抗原包括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AB抗原 E、A抗原和B抗原 答案:E 2、ABO血型物质在人体中可引起哪几种Ab产生 A、抗B抗体 B、抗AB抗体 C、抗A抗体 D、抗O抗体 E、抗A和抗B抗体 答案:E 3、免疫耐受就是 A、非特异性无反应性 B、特异性无反应性 C、机体无反应性 D、免疫抑制性 E、对任何抗原都不反应 答案:B 4、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IgE B、IgA C、活化B细胞 D、活化T细胞 E、活化NK细胞

答案:D 5、佐剂作用是 A、将Ag送入机体各部位 B、将Ag固定在局部 C、增强Ag免疫原性 D、赋予Ag免疫原性 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答案:E 6、下列哪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A、IgG B、干扰素 C、IgA D、前列腺素 E、补体 答案:E 7、TDH 细胞是 A、产生Ab细胞 B、天然杀伤细胞 C、细胞毒细胞 D、迟发变态反应T细胞 E、依Ab杀伤T细胞 答案:D 8、关于霍乱弧菌是否侵入上皮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侵入 B、侵入 C、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答案:A 9、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

A、α、β溶血素 B、α、γ溶血素 C、β、γ溶血素 D、δ、ε溶血素 E、α、γ溶血素 答案:A 10、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答案:D 11、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称作: A、V抗原 B、M抗原 C、A抗原 D、X抗原 E、S抗原 答案:B 12、下列关于铜绿假单胞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革兰氏阳性杆菌 C、无芽孢 D、具有荚膜 E、无鞭毛 答案:C 13、下列何种微生物具有荚膜结构 A、军团菌 B、支原体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样品(sample)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 食品采样(sampling)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硫化氢(H2S)试验: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增殖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品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也称为第二次污染.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无菌接种操作: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 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度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杆菌。 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尿素酶(Urease)试验: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氧化酶(Oxidase)试验: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开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无菌技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大肠菌群MPN:大肠菌群MPN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所测定和计算出的一种最近似数值。 大肠菌群值:大肠菌群值是指在食品中检出一个大肠菌群细菌时所需要的最少样品量。内源性污染:凡由动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染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者,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放置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损坏或影响,在部分研究中,将食品中细菌数量对食品的损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首 要内容。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其中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因为食品中有多种微生物共存现象,所以在检验前,微生物检验员要把不同的菌体进行分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及菌体的分布情况,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溶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原辅料微生物的控制和产成品微生物的检验是保证食品安 全的重要途径。 针对食品致病菌的相关检验。不同的致病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大米,有些不法商家将发霉的大米加工后再次放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虽然经加工后,在外表上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这种大米中含有黄曲霉这一致病菌,据可靠信息表明,黄曲霉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如果人们长时间吃这样的大米,出

现癌症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是保证我们能吃到放心食品十分关键的微生物检 测技术,所以我们在致病菌的检验上对不同种类的致病菌进行定量严格检验。如乳制品和肉制品的致病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大肠杆菌,而蛋制品中则容易出现染沙门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罐头食品容易出现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特点 对食品检测要求相对较高。在食品微生物的一系列检验中,由于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加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特别是致病菌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对相应的食品有一定的污染,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检测人员需要对食品受致病菌影响的程度、食品保质期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进行测量,难度会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而复杂。所以在微生物检验上我们对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都要重视,在各个微生物的测量上,相关的检测技术要求就有所提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随着食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不断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在日益严重,为了保障人们在能够及时满足食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落实,必须加强食品安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食品微生物:是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总称。 2.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运用微生物学、公共卫生学及免疫学的理论与技术,以检测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物为手段,来研究食品的预防性和生产性卫生监督,产品质量鉴定,控制以及最合理地加工利用,保证人畜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一门应用学科。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4.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5. 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6.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 7.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8.食品腐败变质: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填空题: 1.食品微生物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食物变质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2.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3.大肠菌群分为大肠艾希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4.食品的特点1、有丰富的营养物质2、含有一定量的水分3、常具有天然防御结构和抑菌物质 5.食品微生物来源:1、土壤2、空气3、人与动植物4、工具与容器5、水:(水是一种污染源,淡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有: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菌种。海水中主要是副溶血弧菌,是人类吃海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水不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还是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 6.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1)土壤(2)空气(3)水中(4)人及动物体(5)加工机械与设备(6)包装材料及原辅材料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副高高级病例分析题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副高、高级)病例分析题 一个23岁男子因尿痛、尿频,尿道有黄绿色脓性排出物或分泌物而入院。脓性分泌物涂片镜检显示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其内有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1.病人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是: A.脑膜炎球菌 B.杜克嗜血杆菌 C.溶脲脲原体 D.淋病奈瑟菌 E.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2.治疗首选药物是: A.青霉素 B.头孢曲松与强力霉素联用 C.强力霉素 D.磺胺增效剂-磺胺甲基异噁唑 E.万古霉素 3.该病原体在缺乏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具有抗吞噬作用,这主要是由哪种抗原所致: A.荚膜 B.菌毛 C.外膜蛋白 D.IgA蛋白酶 E.脂多糖 4.如果在患者脓性分泌物中查不到病原菌,你人认为尿道炎最常是由哪种病原体引起的: A.溶脲脲原体 B.梅毒螺旋体 C.单纯疱疹病毒 D.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K E.沙眼衣原体血清型L1、L2或L3

一个1岁女孩因阵发性严重咳嗽而入院。发作时,连续咳嗽5~20次,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大量粘液性带泡分泌物。患者咳嗽终止前,随着空气最后涌入肺部,发出喘鸣音。其它临床症状有:鼻和眼结膜出血,眶膜水肿,淋巴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病人无发热,咽喉部无假膜。该女孩尚未接受常规计划免疫。 5.引起患者疾病的最可能的病原体是: A.百日咳杆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流感病毒 E.白喉杆菌 6.已与病孩密切接触的未受免疫儿童和成人,应采取哪种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A.白喉抗毒素 B.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 C.红霉素 D.头孢曲松 D.金刚烷胺 7.病人发病过程中所见的过度分泌是由于: A.灭活延长因子2的毒素 B.激活膜结合Gi蛋白而提高胞内cAMP水平的毒素 C.降解SIgA抗体的IgA蛋白酶 D.切断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联结链的一种表面酶 E.病理免疫损伤 8.分离培养该病原体应采用: A.鲍-金培养基 B.巧克力培养基 C.鸡胚接种 D.吕氏血清培养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