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和完全成本法下利润的差异和局限性

变动和完全成本法下利润的差异和局限性
变动和完全成本法下利润的差异和局限性

变动和完全成本法下利润的差异和局限性

摘要:企业成本核算中最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其主要区别在于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由于财务会计解决问题的性质是在收入,费用和利润的过程中正确计算,因此,要求必须采用完全成本法编制损益表,所以完全成本法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变动方向与不同时期的销售量变化趋势相同,更适合生产经营决策。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有必要转换两种成本方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因此,分析两种成本方法之间的税前利润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差异;局限性

Title:Differences and limitations of profits under variable and full cost method

Abstract:Variable cost method and full cost method are two basic methods adopted in enterprise cost accounting.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cost. Because the essential problem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is the income, cost and profit in the correct calcul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complete cost method to compile the profit statement, so the total cost method is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oduct cost in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 variation direction of pre tax profit calculated by variable cost method is the same as the changing direction of sales volume, so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require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pre tax profits determined by the two cost methods. Therefore, it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pre tax profits determined by these two cost methods.

Key Words:variable costing;absorption costing;difference;limitations.

目录

1引言 (1)

2.1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定义 (2)

2.1.1变动成本法的定义 (2)

2.1.2完全成本法的定义 (2)

2.2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3)

2.2.1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3)

2.2.2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3)

3.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4)

3.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4)

3.3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6)

3.4销货成本水平及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7)

3.5分期损益的计算不同 (7)

3.5.1营业净利润的计算方法不同 (7)

3.5.2编制的损益表格式不同 (8)

3.5.3计算的营业净利润可能不同 (9)

3.6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11)

4. 的优势和限制的可变成本方法 (13)

4.1优势的可变成本法 (13)

4.2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1936年,美国会计学者Jonathan N Hass提出了可变成本计算方法。然后,该法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竞争、决策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所以对变动成本法进行关注,并被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管理广泛的应用。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会正在迅速变化。在外部环境优化和产品差异化优化的前提下,谁拥有成本优势就会有主动权,在市场和后续发展中站稳脚跟。所以,企业的成本决策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固定制造成本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因此,按照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预测,决策,评估,分析和控制。并且变动成本法在固定性制造费用处理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为企业选择成本核算方法是,应更多地考虑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之间的差异,优劣势以及对企业利润影响的研究分析等。

通过对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得出两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尽管其适用性和两种方法各有其局限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互补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的,完企成本法适用于编制对外财务报表,而变动成本法却不适合。完全成本法不能提供企业内部各种有用信息的管理需求,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而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这种信息,有利于短期决策。因此,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不能相互替代。他们应该结合使用。

2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概述

2.1 变动和完全成本法的定义

2.1.1 变动成本法的定义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即变动生产成本,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1。在变动成本法下,成本构成如下

图所示。

图1 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

2.1.2 完全成本法的定义

财务会计核算产品成本的主要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计算法也称为吸收成本计算法,指的是计算产品成本时,所有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都包含在内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结构如下所示。在完全成本法中,非制造成本被视为期间成本,不包括在产品成本中。因此,成品的制造成本在出售之前以库存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成品销售完成后,将制造成本转为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相匹配,损益在利润表中确认并反映。

图2 完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

2.2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2.2.1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根据成本的库存性质对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进行分类,才能计算产品成本,并确定其构成要素。管理会计理论认为,传统的会计概念不能解释什么是产品成本,什么是期间成本。因为那些定义反映的是人们过去的思维定式,过分强调产品生产与产品成本的因果关系,而忽视客观地存在于成本与产品产量之间、利润与销量之间的定量化联系。这就需要重新探讨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本质,进而揭示各种因素对利润指标实际影响的规律性。固定的生产成本必须要作为一个期间成本来处理,这构成了可变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变动成本法认为: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条件和保持生产能力的成本,与产品的实际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不会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期限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因此,不得递延到下一会计期间,而应作为当期费用的扣除项目计入当期损益发生的全额收入。2.2.2 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完全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产品所产生的所有生产成本都应属于产品,并纳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中。产品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消耗过程,而且也是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消耗过程。固定性制造费用在生产经营能力中保持一定的发展水平,虽然与产品产量没有直接联系,不随产量的增减而增减,但如果没有生产经营活动能力,就没有产品的生产。所以一定要将固定性制造费用纳入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中,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3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影响利润的因素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两个应用的前提、产品成本构成和期间成本、存货成本水平、销售成本水平和成本计算公式。对共同销售的货物进行成本计算,分阶段计算损益,并提供所提供的信息。

3.1 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成本习性分析的变动成本法首先将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混合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如果按生产成本划分则可以分为变动性制造成本和固定性制造成本两部分。如果期间费用需要分解,则必须要根据销售量细分。

完全成本法按用途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就属于生产成本,由于日常销售或管理而发生的,成本就属于非生产成本。

3.2 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由可变的生产成本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由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固定性财务费用、变动性销售费用、变动性管理费用和变动性财务费用所构成2。变动成本法期间成本的内容也可以用另外两种简单的方式表示,即所有固定成本和非生产成本的总和,或所有固定成本和全部变动性非生产成本之和。

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所有生产成本,而期间成本包括所有非生产成本。因此,完全成本法也称为总成本法。

例1:据了解,某企业于2007年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售价为20元/件。当年共生产6000件,销售了4500件,期末库存1500件。表1列出了当期相关成本费用数据。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当期发生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表3-1成本项目

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

序号项目金额/

元序号项目金额/

1直接材料360001直接材料36000 2直接人工180002直接人工18000

3变动性制造费用60003

制造费用21000 4固定性制造费用15000

5变动性销售费用9004

销售费用2000 6固定性销售费用1100

7变动性管理费用4505

管理费用4500 8固定性管理费用4050

9变动性财务费用06

财务费用1000 10固定性财务费用1000

合计82500合计82500

解:在变动成本法下,

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变动生产成本合计

=360000+180000+60000

=600000(元)

单位产品成本=600000÷6000=100(元/件)

期间成本=150000+11000+40500+10000+9000+4500+0

=3060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

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合计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360000+180000+210000

=750000(元)

单位产品成本=750000/6000= 125(元/件)

期间成本=非生产成本合计

=销售费用总额十管理费用总额十财务费用总额

=2 0000+45000+10000

=75000(元)

实例结果表明,用两种成本法计算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异主要是应为两种成本方法在处理固定制造成本方面不同。

3.3 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广义上的产品有两种实物形态:销售和库存。当期末库存和当前销售量都不为零时,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将反映在销货成本和库存成本中。在变动成本法下,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表中,就不会有转化为销售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性,最终期末存货成本都是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的3。而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产品成本中包含了正常的制造费用,所以当存在期末库存时,在此期间产品产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需要在当前和最终库存之间分配,并且一些固定的制造费用被吸收到期末存货成本中4。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由两种成本方法确定的不同水平的存货成本。

例2:已知同例1,该企业的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要求: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甲产品的期末存货成本。

解:在变动成本法下,

单位期末存货成本= 100(元/件)

期末存货成本=100×15000=15000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因为本期产量大于期末存货量,所以

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125(元/件)

期末存货成本=125X15000=187500(元)

在这种情况下,由完全成本法确定的最终库存成本不仅包括150000元的变动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37500元的固定制造费用,用变动成本法确定的最终存货成本仅包含150000元变动生产成本,差额为37500元。

3.4 销货成本水平及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类似于前一个差异的原因,由于两个成本的成本构成是不同的,当销售量不是零时,变动成本法的成本只会改变与销售量有关的生产成本,而完全成本法则改变销售所吸收的固定制造成本。所以两种成本方法在当前损益表中不同。

在完全成本法下,因为各时期的生产成本不同,而各个时期的固定制造成本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并且每一个时期的生产成本都发生了变化,这使得每个时期的生产成本可能不一致。计算过程如下:

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十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一期末存成本

但是由于变动成本法的销货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在相关范围内,各期的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不变,所以可直接按下式计算出销货成本。

本期销货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本期销售量

例3:已知例1的资料和例2的计算结果。

要求:分别按两种方法计算甲产品的当期销货成本。

解:在变动成本法下,

本期销货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本期销售量

=10×45000

=4500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

本期销货成本=0+750000-187500=562500(元)

3.5 分期损益的计算不同

3.5.1 营业净利润的计算方法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净利润须按下列步骤和公式计算。

贡献毛益=营业收入一变动成本

营业净利润=贡献毛益一固定成本

上式中,

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十变动非生产成本

在完全成本法下,净利润须按下列步骤和公式计算。

营业毛利=营业收入一营业成本

营业净利润=营业毛利一营业费用

上式中,

营业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完全生产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十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一期末存货成本营业费用=非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十管理费用十财务费用例4:已知例1的资料和例2、例3的计算结果。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当期营业净利润

解:在变动成本法下,

营业收入=20×45000=900000(元)

销货成本=450000(元)

变动非生产成本=9000+4500+0=13500(元)

变动成本=450000+13500=463500(元)

贡献毛益=900000一463500=436500(元)

固定成本=150000+11000+40500+10000=211500(元)

营业净利润间=436500-211500=2250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

营业收入=20×45000=900000(元)

营业成本=562500(元)

营业毛利=900000-562500=337500(元)

营业费用=20000+45000+10000=75000(元)

营业净利润=337500-75000=262500(元)

3.5.2编制的损益表格式不同

在两种成本法中,损益表的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变动成本法采用损益分摊表。完全成本法采用传统的损益表形式。

例5已知,例4的计算结果

要求,分别编制贡献式损益表和传统式损益表 解:编制出来的两种损益表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损益表除了不同的格式外,也可以提供不同的中间指标。例如,贡献收益表可以反映“毛利润率”指标。传统的损益表可以提供“营业毛利”指数。这些指标的意义和功能完全不同。 3.5.3 计算的营业净利润可能不同

已知例6:例1在企业2007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的产品中,每个库存数量和生产数据如表3所示,相关数据如产品销售价格和成本水平如表4所示,企业库存评估方法是一样的。

表2某企业2007年度损益表单位:元

贡献式损益表传统式损益表营业收入

减:变动成本

销货中的变动成本加:变动性销售费用

变动性管理费用变动性财务费用变动成本合计贡献毛益

减:固定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加:固定性销售费用

固定性管理费用固定性财务费用固定成本合计营业净利润

900004500090045004635043650150001000405010002115022500

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加: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

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

减:期末存货成本

营业成本合计营业毛利

减:营业费用

销售费用

加: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合计营业净利润

9000007500075000187505625033750200045001000750026250

要求:分别编制各年贡献式损益表和传统式损益表。

解:由上述资料,可以得到有关单价、成本和费用资料如表4所示。

编制出来的两种损益表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表3存货量和产销量资料

单位:元项目

年份

期初存货量

本期产量(x1)

本期销量(n)

期末存货量

2007060004500150020081500400050005002009

500

4000

4000

500

表4单价、成本和费用资料

单位:元年份

项目2007年2008年2009年单价202020营业收入

9000010000080000单位变动生产成本

101010固定性制造费用150001500015000当期生产成本750005500055000销货的变动成本450005000040000单位变动性销售费用

0.20.20.2固定性销售费用110011001100当期销售费用200021001900单位变动性管理费用

0.10.10.1固定性管理费用405040504050当期管理费用405045504450单位变动性财务费用

000固定性财务费用100010001000当期财务费用

1000

1000

1000

表5

贡献式损益表

单位:元项目

2007年2008年2009年营业收入减:变动成本

销货中的变动成本加:变动性销售费用

变动性管理费用变动性财务费用变动成本合计贡献毛益减: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加:固定性销售费用

固定性管理费用固定性财务费用固定成本合计净利润

900004500090045004635043650150001100405010002115022500

10000050000100050005150048500150001100405010002115027350

800004000080040004120038800150001100405010002115017650

从表5和表6的的结果可以看出,2007年贡献式损益表中净利润比传统式损益表中净利润少37500元,2008年贡献式损益表中净利润比传统式损益表中净利润多了18750元,而到2009年二者又恰好相等。因此,可以看出,即使在前后阶段的成本水平、价格和存货计价方法都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成本方法的利润差异也不是零,但没有必要。

3.6 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是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典型的完全成本法是在十九世纪形成的,它是用来进行企业内部分配各种产品的间接成本,反映了生产的所有资本成本,确定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利润的损失。是满足需要外部报告而产生的5。因为它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可以激发增长的积极性,因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固定生产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了,是因为西方企业迅速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这种情况下确定的完全成本方法仍然是广泛应用于的西方会计领域中。在美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税务局都主张采用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用来满足企业对未来的成本决策,以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而产生的。因为它可以科学地反映成本和业务量之间,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加强企业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职能6。因为条件下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企业的净利润从技术上销售价格,成本和功能的三个元素,所以当单位价格和成本在恒定的水平,净利润应直接与销售

表6传统式损益表

单位:元项目

2007年2008年2009年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加: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营业成本合计营业毛利

减:营业费用

加: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合计净利润

90000075000187505625033750200045001000750026250

100000187505500068756687533125210045501000765025475

8000068755500068755500025000190044501000735017650

数量挂钩。净利润周转率与销售金额的变化趋势直接相关,这一规则只能在可变成本法下得到充分体现。

如观察例6的有关数据,在连续三年的单价和成本水平均未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因为2008年的销售量增长了(从2007年的4500件增加到5000件),则2008年按变动成本法的净利润发生了相应增长(从2007年的22500元增增加到27350元),2009年较低的销售量导致净利润的下降。2008年净利润是最高的。2009的销售量最低,它的净利润也是最低的。

但在完全成本法下,净利润的变化似乎与销售量或产出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大。在销量增长的2008年,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净利润却下降了(从2007年的26250元降到25475元),似乎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与销量无关。但到了2009年,情况又发生了变成化,该年的产量与2008年一样,其净利润却比2008年年降低了,又好像随销量的变化而变化。完全成本法下的净利润与产出或销售量是否不同,是看不见的。

长时间销售与根据可变成本法确定的经营净利润有关的信息将被发现。

(1)当一个时期的销售额高于前一个时期时,可变成本法确定的净营业利润将比上一个时期增加。

(2)当一个时期的销售额低于前一个时期时,可变成本法确定的净经营利润将比前一个时期减少。

(3)销售周期最高时,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也是最高的。

(4)当期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利润率是最低。

(5)当两个阶段的销售量相同时,两个周期将与可变成本法确定的净经营利润相同。

可见,在变动成本法下,净利润确实成为反映企业销量的晴雨表,这有助于企业重视市场营销。

例7:已知:以例3-6的计算结果为条件,预计该企业2010年的产销量都是65000件,2011年的产量分别为6000件和4500件。其他条件都不变。

要求:在不计算的情况下,直接判断2010、2011年度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净利润水平,并说明原因。

解:因为2010年和2011年的预计销售量分别等于2008年和2007年的销售

量,所以根据2008年和2007年变动成本法下的净利润,可以断定2010年的该项指标为27350万元,2011年的该项指标为22500元。

4变动成本法

4.1 优势的可变成本法

(1)这是有助于促进企业重视的市场并设置生产的基础上销售。在变动成本法下,利润真正成为一个晴雨表,有助于促进企业树立市场观念,发展市场,关注销售,以产定销,减少或避免由于盲目的生产造成的损失。

(2)有助于简化成本核算。采用变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成本计入周期成本,直接从贡献毛利项目中扣除,极大地简化了间接成本在产品成本计算中的分配过程,减少了主观随意性。这可能是由于分配标准的多样化,从而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成本核算工作中脱颖而出。

(3)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和区别每个部门的责任。使用变动成本法,产品成本不受固定成本和产出的影响,而是取决于可变成本的数量。因此,它可以直接分析成本上升和下降造成的成本控制工作本身的质量。同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有助于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指数分为不同的责任单位,区分各部门的职责,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降低成本,鼓励他们采取措施。提出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促进全面降低成本。

(4)有利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科学预测和短期业务决策。这种方法是这一分析的前提。通过分析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和贡献指数,可以实现成本预测和短期管理决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4.2 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1)不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根据传统的概念,产品成本是指生产领域中生产产品所产生的所有生产成本,当然,也应当包括固定的生产成本。长期以来,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并被吸收为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成为国外报告的标准。然而,变动成本法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2)不能满足需要长期的决策的要求。变动成本法是基于成本习惯的分析。因此,它必须预设为存在的先决条件。但行为的成本是受几个因素的影响,所以水平的固定和可变成本不能保持恒定的长期。因此,提供的信息由变动成本法是

不适用于长期的决策。

结论

两种成本法确定的净利润的差额称为两种成本法下净利润的差额。用公式表示为:

某期两种成本法下净利润的差额=该期完全成本法下的净利润-该期变动成本法下净利润

显然,两种成本方法在不同时期之间的净利润差异可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零。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成本法的净利润出现了不为零的差额呢?

结合上述实例,分析比较两种成本法下净利润的计算公式和损益表,不难发现:

(1)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两种成本法的销售收入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单价和销售量因素都是常数,不会导致净利润差额的出现。

(2)在完全成本法或变动成本法下,变动生产成本总是属于产品成本的内容。一定期间内两种成本法计入当期损益表的销货成本中,所包含的变动生产成本数额必然相同。显然,与销货有关的变动生产成本也不是导致发生净利润差额的因素。

(3)无论采用哪种成本方法,非生产成本的性质(包括所有销售、管理和财务成本)都属于该期间的成本,并最终被包括在当前损益表中,而不是推迟到下一个时期,只有在计入不同的损益表和赔偿先后顺序的形式不同,所以不会导致净利润率的结果不同。

(4)以上排除了单价、销售量、变动生产成本和全部非生产成本四个因素,只剩下固定性制造费用。看来,净利润率的原因分析似乎必须从固定生产成本的分析入手。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净经营利润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定制造成本的加工方法的差异。由于这种原因,不可能解释如下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例6)中,虽然两种成本方法总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固定成本,但变动成本法最终会考虑固定制造成本视为期间成本。但是,完全成本法总是把它当作产品成本处理,但不是每个时都不一定会产生净利润率(如2009的净利润率为零)。

严格地说,在损益表中,两种成本法和固定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存在差异。这

种差异也体现在完全成本法下的最终库存吸收的固定制造成本和初始库存释放的固定制造。因为在变动成本法下,在此期间发生的所有固定制造费用都包含在当前损益账户中。在完全成本法下,当期损益表的固定性制造成本不仅受当前阶段发生的所有固定制造成本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最终库存和期初存货成本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最终库存所吸收的固定成本的固定成本与初始库存所释放的固定制造成本的水平不同,则意味着两种成本方法的固定制造成本的量不同。在目前的损益表中,一定会使现阶段的两种成本方法获利。如果由总成本法吸收的期末存货的固定制造成本与初始库存所释放的固定制造成本相同,则意味着两种成本方法的固定制造成本的量是相同的,而当前的净利润是相同的,所以两种成本法的必要性是相等的。

在案例6中,2007的变动成本可变成本法将当前时期的15000元固定制造成本全部计入损益表,而变动成本法下的固定制造费用仅为11250元。比变动成本法少3750元。原因是100个期末库存吸收了3750元固定制造成本,转入下一个周期,初始库存为零,固定制造成本未被释放,致使总成本法的总经营净利润超过3750元。2008年度,损益表中变动成本法的固定制造成本仍为15000元,从上一期的3750元固定生产成本,从按总成本法计算的初始存货成本中扣除的15000元固定制造成本的当前时期,然后固定制造的1875元吸收的最终存货。最后,在当期损益表中,完全成本法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为16875元,损益表中的成本比变动成本法高出1875元,正好等于固定制造成本的差额。。这就是为什么完全成本法的净经营利润低于现行成本的1875元,而不是变动成本法。2009年,完全成本法开始时的固定制造成本等于最终库存所吸收的固定制造成本,均为1875元。因此,当期损益表的固定制造成本仅为15000元(1875+15000-1875),与变动成本法相同,因此,两种成本法的净经营利润都是相同的,金额等于17650元。

总而言之,两种成本方法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定制造性费用之间的差异。在完全成本法下的最终库存吸收和初始库存释放的固定制造成本是不同的。

不考虑其他附加条件,净利润率的数量特征具有以下一般规律。

(1)如果总成本法吸收的最终库存的固定制造成本等于初始库存所释放的

固定制造成本,则两种成本法所确定的净利润必须相等,即净利润率为零。

(2)如果完全成本法下的最终库存吸收的固定制造成本大于初始库存的固定制造成本,则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利润必须大于由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净利润。当然,净利润率必然大于零。

(3)如果完全成本法下的最终库存吸收的固定制造成本小于初始库存的固定制造成本,则由总成本法确定的净利润必须小于根据可变成本法确定的净利润。也就是说,净利润率必然小于零。

参考文献

[1] 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2] 彭广林,赵海英.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差异的算式推导[J].财会月刊,2007(10):79 .

[3] 张立民.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7( 2) .

[4] 沈洁,张田,王艳.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的关系[J].北方经济,2010( 6) .

[5] 单昭祥,蒋昕.现代管理会计学[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6] 魏崛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差异比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 7)..

云《管理会计》习题2变动成本法 答案

《管理会计》习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变动成本法下,其利润表所提供的中间指标是(B )。 A.营业毛利 B.贡献边际 C.营业利润 D.期间成本 2.下列项目中,不能列入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的是(C )。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固定性制造费用 D.变动制造费用; 3.若某企业连续三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分别为10 000元,12 000元和11 000元,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B )。 A.第三年的销量最小 B.第二年的销量最大 C.第一年的产量比第二年少 D.第二年的产量比第三年多 4.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应当列作(B )。 A.非生产成本 B.期间成本 C.产品成本 D.直接成本 5.在相同成本原始资料条件下,变动成本法计算下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完全成本法计算下的单位产品成本( C )。 A.相同 B.大 C.小 D.无法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不会导致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分期损益不同的是(ABCD )。 A.直接材料 B.管理费用 C.财务费用 D.销售费用 E.固定性制造费用 2.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CDE )。 A.变动管理费用 B.变动销售费用 C.变动制造费用 D.直接材料 E.直接人工 3.在变动成本下,期间成本通常包括(CDE )。 A.间接人工费 B.间接材料费 C.固定性制造费用 D.管理费用 E.销售费用 4.在完全成本法下,期间费用应当包括(DE )。 A.制造费用 B.变动性制造费用 C.固定性制造费用 D.销售费用 E.管理费用 5.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在于(ABCDE )。 A.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B.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C.对固定成本的认识与处理方法不同 D.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E.损益计算程序不同 三、计算分析题

变动成本法案例

一、 (一)资料 复华有限公司本年度计划产销甲产品18万件,固定成本总额为45万元,计划利润为18万元。实际执行结果是产销该种产品20万件,成本与售价均无变动,实现利润20万元。要求:试对该公司本年度的利润计划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二)案例分析 (1)从传统会计的观点来看,由于每件产品的计划利润为1元,当产销2万件时,增加利润2万元,就是超额完成了利润计划,实现了利润与产量(产值)的同步增大。 (2)从管理会计的观点来看,由于本年度实际产量20万件,较计划产量增长,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因此,原计划单位固定成本为:450000÷180 000=2.5(元) 现实际每件产品的固定成本(即单位固定成本)为:450 000÷200000=2.25(元) 即每件产品就降低固定成本0.25元(2.5-2.25)。由此,企业本年度的利润增加数应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出于单件产品固定成本降低而增加的利润:0.25×200 000=50 000(元);另一部分是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利润:1×20 000=20 000(元),合计为70 000(元). 可见,企业实际实现利润应比计划增加70 000元,即达到250 000元,才能同企业的产量相适应;而实际上,企业只实现了200 000元的利润,相差50 000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该企业本年度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是不够理想的,显然企业一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潜力可挖。 分析此案例需按以下要点进行: (1)固定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产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产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但按照成本习性,单位产品中所含的固定成本应随产量的增加而反比例递减。 (2)由于成本与售价均无变动,故每件产品固定成本中的降低数,即为利润的增加数。 (3)将由于每件产品固定成本的降低数及产量增加所引起的应该增加的利润数额,与实际情况对比,评价该公司本年度利润计划完成情况。 二、资料 A公司最近两年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有关该产品的产销基本情况以及按完全成本法编制的两年利润表的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

浅谈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首先全面介绍变动成本法的概念、优点,及与完全成本法的不同点,然后讨论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条件及主要的应用方法,由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均有其优缺点,所以最好用结合方法,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结合方法,首先满足内部管理,然后经过调整变通满足财务会计对外需要;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的结合方法,既符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也符合会计核算的惯例。两种方法易被企业认可和接受,因而有利于促进变动成本法在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进一步说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变动成本法本身的局限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变动成本法的全面应用需要更长的时间。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优点;作用;局限;应用方法 一、绪论 对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国外有关会计著作中的说法并不一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那场资本主义社会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对变动成本法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日趋严峻,预测、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1]人们要求会计工作能提供更为广泛、深入和适用的信息,当然也包括成本方面的信息。于是变动成本法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计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会瞬息万变。在企业外 部环境优化、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的前提下,谁拥有成本优势,谁就拥有主动权,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部门的成本信息就成为企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的重要依据。而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固定成本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样,按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就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的需要了,于是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就有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变动成本法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探求出变动成本法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其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变动成本法的概述 (一)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也称直接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是指在计算成本时,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全部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⑵变动成本法免去了固定成本的分配计算程序。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基于以下理由:产品成本应该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因为产品成本应是那些随产品实体的流转而流转,只在当产品销售出去时才能与相关收入实现配比,得以补偿的成本。按照变动成本法的解释,产品成本必然与产品密切相关,在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成本消耗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产品成本总额应当随着完成的产品产量成正比例变动。如果不存在产品这个物质承担者,就不应当有产品成本存在。因此,在变动成本法计算下,只有生产成本中变动部分才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案例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变动成本法即将成本按成本形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将变动的部分计入产品成本。变动生产成本法这一概念自被提出后,就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它能帮助管理者制定决策,科学的进行日常经营管理,有利于分析考核业绩。然而在实务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权威机构是不认可以变动生产成本法所编制的对外报表的。如何让变动成本法与当前的制造成本法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企业应用,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当前管理会计界的一个重点。 1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 1.1 变动成本法的起源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据记载,1836年英国的曼切斯特工厂已经出现了它的雏形;也有会计学家指出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提出过变动成本法的设想;英国人则认为在1904年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记载了相关的会计成本法内容;而美国的《制度》杂志在1906年也刊登过一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和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思路很相似: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抉择中,为估计其所期望的净损益,第一步就要找出合适衡量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单位费用,单位直接收入减去单位直接费用得单位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然后以它来抵偿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这些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是指不指选择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方式都一样固定或不变。单位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乘以产品数量就可以用来比较由于选择各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不同损益。 1.2变动成本法的传播 1936年1月15日的《会计师联合公报》刊出了美籍英国会计学家的一篇论文,乔纳森·哈里斯在论文里写到他1934年在阿尔末化学公司设计“直接标准成本制造计划”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公司的销售量上升了,但利润却不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2010.10(下) C h i n a C 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AASB1012号有关外币换算的规定,汇兑 损益既可以在盈余中也可以在未实现收益中予以确认,可根据交易的性质决定。我们看到,如果资产重估和汇兑损益在未实现收益中确认,那么盈余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必然发生变化。 无形资产的确认也是价值相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只有通过企业外部交易获得的无形资产才需要确认。例如,根据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利用现金支付方式获取专利权可通过资本化进行确认。Lev 和Zarowin (1999)表明 R&D 的资本化和摊销通常可以改善收入 与费用的匹配关系进而提高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所以,一般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进行确认的国家,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相对较高。 第二,对于已披露但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理解首先要从披露的定义出发。Devid- Fridayetal.(1999)指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 )并没有明确给出披露的定义,但该文认为已披露信息与财务报表已确认信息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所谓已披露信息是指那些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明确列示,但未被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其他科目规范且完整地记录的信息,比如外币资本折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承诺事项、或有事项等。 第三,所谓公开可得信息是指那些未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也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又是公开可得的。例如,同行业内其他公司的盈余公告,已发布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公司CEO 的变动等。 第四,类似Fama (1970),这里定义的内幕信息与公开可得信息相对应,指非公开渠道信息,例如,知情人内幕信息及交易者信息等。 这样,通过将信息划分为上述四类,本文建立了价值相关性的分级,可称之为有效价值相关性假说,具体描述如下:一是对应财务报表已确认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可称为弱式价值相关性;二是对应财务报表已确认信息、已披露但未被财务报表 确认信息以及既未披露也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公开可得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可称为半强式价值相关性;三是对应着所有公开可得信息和内幕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可称为强式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Barth,M.,Beaver,W.H.and Lands -man,W.R.The relevance of value rele -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nother view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 2、Beaver,W.H.,and William,H.Per -spectives on Recent Capital Market Re -search[J].Accounting Review,2002(77). 3、孟焰,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5(5). 4、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经济增加值 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2004(5). *本文感谢长春税务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08002)的支持。 (作者单位:刘淼,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张勤杰,吉林大学) 摘要: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更能真实地反映产品盈利情况,为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更相关的资料信息,能更好地落实“以销定产”的思想。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变动成本法并结合作业成本法进行日常核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编制报表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再将其调整为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和存货成本。文章结合实例分析了变动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如何正确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成为其科学应用的关键和难点。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应用;成本性态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将所有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其中生产成本中的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生产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非生产成本也全部转化成费用。变动成本法认为:产品成本应该是由随着产量密切相关的变动成本构成,在实现销售时更加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它们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与实际产量并没有直接联系。在性质上类似于期间费用,不应作为期末存货的一部分逐步递延到后续期间,而应在发生时全额转化成费用。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研究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含变动成本,因而期末的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要低于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其差额便是经分摊之后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由于存货计价的差异和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必然会导致二者在盈亏上的计算。变动成本法更强调某一产品对企业的边际贡献,边际贡献的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只含变动生产成本)。边际贡献首先要弥补固定成本(含期间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弥补完之后************************************************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 李百青 学术探讨 66

一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

一.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 (0207)1.企业1999年生产乙产品10000件,销售9000件。该产品单位销售价格为40元,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24元,单位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该企业全年固定制造费用为60000元。全年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为25000元,假定该企业乙产品无期初存货。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本题10分) 收益表 贡献式传统式 营业收入360000 营业收入360000 变动成本营业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21 6000 期初存货成本0 变动销售管理费用36000 本期生产成本300000 变动成本合计252000 期末存货成本30000 贡献边际108000 营业成本合计270000 固定成本营业毛利90000 固定制造费用60000 营业费用 固定销售管理费用25000 销售管理费用61000 固定成本合计85000 营业费用合计61000 营业利润23000 营业利润29000 (2)对两种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差异进行分析。 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26250–22500=3750,是由于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了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所致.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1500×15000/6000=3750。

二、用经营杠杆系数预测利润 (0207)2.某企业生产一种甲产品,今年的产量为1000件,售价为2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90元/件,获利55000元。要求:(1)计算经营杠杆系数(2)明年计划增加销售5%,预测可实现的利润(3)若明年目标利润为66000元,计算应达到的销售量。 答案:(1)基期贡献边际=1000×(200一90)=110000(元) 经营杠杆系数=110000/55000=2 (2)预计可实现利润=55000×(1+2×5%)=60500(元) (3)利润变动率=(66000–55000)/55000 =20% 销售变动率=20%/2=10% 销售量=1000×(1+10%)=1100(件) (0307)2.企业本年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变动成本为600万元,固定成本为200万元。下一年度销售量增加20%,单价和成本水平不变。 要求:(1)计算经营杠杆系数; (2)预计下一年度的利润。 解:基期贡献边际=1000–600=400 基期利润=400–200=200 经营杠杆系数=400/200=2 预计可实现利润=200×(1+2×20%)=280 三、半成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0207)3.企业每年生产1000件甲产品,其单位完全成本为18元,(其中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为2元),直接出售的价格为20元。企业目前已具备将80%的甲半成品深加工为乙产品的能力,但每深加工一件甲半成品需要追加5元变动性加工成本。乙产品的单位售价为30元。假定乙产品的废品率为1%。要求:(1)如果深加工能力无法转移,做出是否深加工的决策;(2)深加工能力可用来承揽零星加工业务,预计可获得贡献边际4000元,做出深加工的决策。 答案:(1)乙产品的产量=1000×80%×(1—1%)=792 (件) 单位变动生产成本=18—2=16(元) 甲方案相关收入=1000×80%×20=16000(元) 乙方案相关收入=792×30=23760(元) 差量收入=23760一16000=7760(元) 甲方案的相关成本=0 乙方案的相关成本=5×800=4000(元) 差量成本=4000(元) 差量损益=7760—4000=3760(元) 因为差量损益大于零,所以应把甲半成品加工为乙产成品。………(5分) (2)深加工的机会成本=4000(元) 差量损益=3760—4000=—240(元) 因为差量损益小于零,所以应直接出售甲半成品。…………………(5分)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集团公司中的应用及比较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及比较 摘要 在不同的决策过程中,企业决策者需要不同的成本信息,因而在管理会计中就出现了许多种成本的分类方式,当然也随之出现了多种众多的成本核算方式。但是当下企业使用频率最大的成本核算方式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虽然在过去,在会计核算方式中,完全成本方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对成本核算的需求在日益增长,然而完全成本法已经不能再满足企业的需求,因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性越来越广泛。 笔者重点分析了两种结算方式各自的核算特点、区别以及优缺点的研究,探索这两种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并对这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哪种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更有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方式更加合理,既能避免重复核算,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对外提供报表的需求。结合制能降低会计成本,对企业更有利,更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优缺点;制造费用;结合制 Analysis on the Variable Costing and Full Costing in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Abstract Enterprise managers in the differ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need of different cost information, so there have been many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classification, accompanying a variety of costing methods. Among each enterprise cost accounting, the full cost method and the variable cost method are two kinds of main methods. Although the full cost method has been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enterprise cost accounting, as in the perfection of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world, the full cost method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enterprise. As a result, the variable costing method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widely. Based on the respective featur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full costing and variable costing , and the study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m, we will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in the enterprise in this article, and compare the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accounting. Our target is to draw a conclusion which accounting method is more advantageous. In the end, the article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way combined variable cost method with full cost method is more reasonable. 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avoid duplicate accounts, but als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providing reports. Combined system can

浅析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差异及其应用

浅析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差异及其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从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长,会计学界开始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视并使用变动成本法。可见变动成本法就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变动成本法是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基于以下理由: 产品成本应该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因为产品成本应是那些随产品实体的流转而流转,只在当产品销售出去时才能与相关收入实现配比,得以补偿的成本。按照变动成本法的解释,产品成本必然与产品密切相关,在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成本消耗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产品成本总额应当随着完成的产品产量成正比例变动。如果不存在产品这个物质承担者,就不应当有产品成本存在。因此,在变动成本法计算下,只有生产成本中变动部分才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 与变动成本法相对应的完全成本法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即全部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来计算损益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的净损益不仅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也为编制对外会计报表打下基础。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中包括了固定制造费用,它随产品而周转,从而使期末未销售和已销的产品成本构成完全相同。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来核算成本,完全成本法是以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来核算成本的。这就决定了变动成本法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存在较大差异。

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

《管理会计》公式 第二章 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 一.总成本的函数模型 在相关范围内,总成本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Y=a+bx 。 其中,y 代表总成本,x 代表业务量,b 代表固定成本总额半变动成本 高低点法 根据历史资料中业务量最高和最低期的成本数据,来分解成本的方法,叫高低点法。 由于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因而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Y=a+bX 其中,Y 代表一定期间某项混合成本总额; X 代表业务量; a 代表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 b 代表混合成本中的单位变动部分; 低高低高高低点产量之差高低点半变动成本之差x x y y x y b --==??= 计算顺序:先算b ,再求a = y 高-bx 高 或 a = y 低-bx 低 用高低点法来分解成本十分简单,但由于选用的资料有限,因而计算的结果不是很准确。 二.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表如下: 完全成本法下的职能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 减: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加:本期生产成本 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 减: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成本合计 销售毛利 减:营业费用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合计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的贡献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 减: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费用 变动管理费用 变动成本合计 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 三.营业利润差额= 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 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末存货量–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初存货量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一.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利润=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销售价格×销售量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固定成本 =(销售价格一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固定成本 设销售价格为p,销售量为x,固定成本总额为a,单位变动成本为b,利润为P,则这些变量之间可用下式表达: P = px-bx-a =(p-b)x-a 二.单位边际贡献(CM) =销售价格- 单位变动成本 =p-b 边际贡献(TCM)=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px-bx=(p-b)x=CM·x 营业利润(P)=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TCM - a

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探析.doc

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探析 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成本上的变动,要充分考虑好变动的成本才更有利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探析,希望能提供帮助。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有效采用各种成本法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在运行变动成本法的过程中,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会增加企业的核算工作量,还会同广泛应用的会计准则相冲突,然而它却对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采取科学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在实践中逐渐将其进行完善,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企业应用 一、变动成本的计算 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成本上的变动,要充分考虑好变动的成本才更有利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通常情况下,企业应将生产原材料、人力及变动制作费用进行充分的考虑,这部分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与原计划产生一定的差异,再

加上当今社会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管理面对更大的难度,企业在进行每一个决策之前都需要财务部门提供具有说明力的数据,此时应用变动成本法就更加具有说服力,能够保证企业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基础。 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对产品的成本做出预算和计划,要以成本的有效分析为生产的基础,在成本的计算过程中融入那部分容易产生变动的成本内容,期间费用是指那部分不会发生变动的生产成本,这就使得成本的计算方式变成了程序计算损益是被贡献式损益来体现的,与此同时,在日常的产品销售过程中,这种成本计算方法还会与运输、保险和销售抵押金等内容相结合。 二、变动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产品盈利能力资料的提供 企业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会计部门应负责将产品盈利能力资料详细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是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充足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采取经营措施和策略的主要依据。贡献毛益是每一种生产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因此,每一种产品的盈利能力都可以通过贡献毛

第六章变动成本法习题和答案

第六章变动成本法习题 一、关键概念 1.贡献毛益 2.变动成本法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能构成变动成本法产品成本内容的是(D )。 A.变动成本 B.固定成本 C.生产成本 D.变动生产成本 2.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应当列作(B )。 A.非生产成本 B.期间成本 C.产品成本 D.直接成本 3.下列费用中属于酌量型固定成本的是(B )。 A.房屋及设备租金 B.技术研发费 C.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 D.不动产税金 4.若本期完全成本法计算下的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计算下的利润,则(D )。 A.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 B.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 C.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 D.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 5.在相同成本原始资料条件下,变动成本法计算下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完全成本法计算下的单位产品成本( C )。 A.相同 B.大 C.小 D.无法确定 6.下列各项中,能构成变动成本法产品成本内容的是( D )。 A.变动成本 B.固定成本 C.生产成本 D.变动生产成本 7.在Y=a+( )X中,Y表示总成本,a表示固定成本,X表示销售额,则X的系数应是( C )。 A.单位变动成本 B.单位边际贡献 C.变动成本率 D.边际贡献率 8.当相关系数r→+1时,表明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是(B )。 A.完全正相关 B.基本正相关 C.完全相关 D.完全无关 9.在变动成本法下,其利润表所提供的中间指标是(B )。 A.营业毛利 B.贡献毛益 C.营业利润 D.期间成本 10.下列项目中,不能列入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的是( C )。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固定性制造费用 D.变动制造费用; 11.若某企业连续三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分别为10 000元,12 000元和11 000元,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B )。 A.第三年的销量最小 B.第二年的销量最大 C.第一年的产量比第二年少 D.第二年的产量比第三年多 12.单位产品售价减去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称为( C )。 A.单位收入 B.单位利润 C.单位边际贡献 D.单位边际贡献率

变动成本法及其应用

变动成本法及其应用 ——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摘要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变动成本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动成本法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变动成本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变动成本的理论前提和概述 2.1 变动成本法理论前提 2.2 变动成法概述 2.2.1 变动成本法概念 2.2.2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内容 3 变动成本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使用情况 3.1变动成本法的目前存在的问题 3.2国内外企业目前使用变动成本法的情况 3.2.1 国外企业目前使用变动成本法的情况 3.2.2 国内企业目前使用变动成本法的情况 4 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实例分析 4.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4.1.1 应用前提不同 4.1.2 理论依据不同 4.1.3 成本划分及构成不同. 4.1.4 销货成本与存货成本不同 4.1.4.1变动成本法下的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 4.1.4.2 完全成本法下的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 4.1.5损益的计算方式及分期损益不同 4.1. 5.1 损益的计算方式不同 4.1. 5.2分期损益有差异式不同 4.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优缺点分析 4.2.1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4.2.1.1完全成本法的优点 4.2.1.2 完全成本法的缺点 4.3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融合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4. 实例分析---以xx公司为例 4.4.1 案例

4.4.1.1 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单位成本差异分析 4.4.1.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各期税前利润差异 4.4.1.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转换结合分析 4.4.1.4 转换结合 4.4.1.5建立日常以变动成本法为主、期末进行完全成本法调整的成本核算系统 5.2结论与启发 致谢 参考文献

变动成本法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 3.1 学习指导 3.1.1学习目标 1.理解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含义及区别。 2.掌握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利润表的编制。 3.掌握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分期损益的影响。 4.理解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5.了解变动成本法的应用。 3.1.2学习重点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原理、特点、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1.3学习难点 理解变动成本法的优点与缺点,特别是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本量一利分析,有利于进行销售预测的优点。变动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和程序揭示了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成本控制和企业内部业绩考评。但注意它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另外,成本分解不够精确,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另一个难点是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程序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情况错综复杂,一个企业、一个车间、一种产品往往同时采用或者结合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 3.2练习题 3.2.1名词解释 1.变动成本法 3.2.2单项选择题 2.完全成本法 1.在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是指( )。 A.制造费用B.生产成本

C.变动生产成本D.变动成本 2.在变动成本法下,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等于( )。 A.销售毛利B.税后利润 C.税前利润D.边际贡献 3.下列项目中,不能列入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是( )。 A.直接材料B.直接人工 C.变动性制造费用D.固定性制造费用 4.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应当列作( )。 A.非生产成本B.期间成本 C.产品成本D.直接成本 5.如果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则完全成本法下与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的差额( )。 A.-定等于零B.可能等于零 C.-定大于零D.一定小于零 6.从数额上看,广义营业利润差额应当等于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 )。 A.期末存货成本与期初存货成本中的固定生产成本之差 B.期末与期初的存货量之差 C.利润超过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的部分 D.生产成本与销货成本之差 7.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是( )。 A.不将其作为费用 B.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全额列入利润表 C.将其作为期间费用,部分列入利润表 D.在每单位产品间分摊 8.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的说法是( )。 A.导致企业盲目生产B.不利于成本控制 C.不利于短期决策D.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 9.如果某期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5 000元,该期产量为2 000件,销售量为1 000件,期初存货为零,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2 000元,则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 )元。 A.0 B.1 000 C.5 000 D.6 000 10.如果本期销售量比上期增加,则可断定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本期营业利润( )。 A.本期一定等于上期B.本期应当大于上期 C.本期应当小于上期D.本期可能等于上期 3.2.3简答题 1.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2.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3.2.4计算与核算题 1.已知:某企业本期有关成本资料如下: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为10元,单位直接人工成

变动成本法课堂练习

1.假定有四个公司,均为多产品生产企业。这四个公司分别在过去一年中的损益情况如下表所示。 要求:根据变动成本法完成上述标号的空白表格。 2.假定某企业只产销一种产品,其有关资料如下:生产量2 000件,销售量1 800件,期初存货0件,边际贡献率60%,原材料6 000元,计件工资4 000元,其他变动性制造费用每件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2 000元,变动性销售与管理费用每件元,固定性销售与管理费用总额为300元。要求: (1)根据给定的边际贡献率确定售价; (2)用两种方法计算单位产品成本; (3)用两种成本法编制损益表; (4)说明两种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不同的原因。 3.已知:某企业本期有关资料如下:单位直接材料成本10元,单位直接人工成本5元,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7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4 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与管理费用4元,固定性销售与管理费用1 000元。期初存货为零,本期生产量1 000件,销售量600件,单位售价40元。要求:分别按两种成本法的有关公式计算下列指标:(1)单位产品成本;(2)期间成本;(3)销货成本;(4)营业利润。 4.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第一年,第二年产量分别为8 000件和5 000件,销售量分别为7 000件和6 000件。每件产品售价为50元,生产成本为:每件变动生产成本10元,固定生产成本每年发生额80 000元,变动性销售与管理费用为每件5元,固定性销售与管理费用每年60 000元。要求: (1)分别采用两种成本法计算产品单位成本; (2)分别采用两种成本法计算营业利润; (3)分析两种成本计算的营业利润发生差异的原因,并进行调整。

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变动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简述了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指出其意义与作用在于有利于企业采用科学的成本分析与控制方法,确定各部门的工作业绩,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变动成本法,即变动成本计算法(variable costing),也称直接成本法或称边际成本法,它是指在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成本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之企业广泛实行预算管理,强烈要求企业会计部门提供与之相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由此,变动成本法计算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 变动成本法最初称为“直接成本法”。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产

品成本只包括与业务量关系比较明显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些间接的制造费用虽然不是直接成本但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而有的直接成本虽然直接计入特定对象,但却并非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间接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并非两对完全对等的概念。因此,有人主张将直接成本改称为变动成本法。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美国管理会计文献使用“直接成本法”的术语。严格地讲,这种说法已经不确切了。由于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边际贡献,所以在英国该法也被成为“边际成本法”。 关于变动成本法的起源,国外会计专著的论述众说不一。据有人考证,早在1836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就出现了它的雏型。当然这仅仅是就损益计量方面的特点而言的。有会计学家指出,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曾宣布过直接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初步设想。英国人则强调1904年在英国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已经记载了与变动成本法有关的内容。1906年2月美国《制度》杂志曾刊登过一段话,与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抉择中,为估计其所期望的净损益,第一步就要找出适合衡量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单位费用,单位直接收入减去单位直接费用得单位直接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然后以它来抵偿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这些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是指不管选择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方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例题

已知:乙企业只生产经营一种产品,投产后第2年有关的产销业务量、销售单价与成本资料如表3—2所示。 要求:分别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解:依上述资料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当期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如表3—3所示。 本例计算结果表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要比完全成本法的相应数值低,而它的期间成本却高于变动成本法,这种差异来自于两种成本计算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它们共同的期间成本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已知:例1中的表3-2资料。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确定产品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解:计算结果如表3—4所示。 在本例中,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为10 000万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成本为12 500万元,其中,除了包括10 000元变动生产成本外,还包括2 500万元(2.5万元/件×1 000件)固定性制造费用,因而导致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比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少了2 500万元。 同样道理,变动成本法下的30 000万元销货成本完全是由变动生产成本组成的,而完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中包括了30 000万元变动生产成本和7 500万元固定性制造费用,由此导致变动成本法的销货成本比完全成本法少了7 500万元。 总之,上述两种差异的产生,都是因为在变动成本法下,10 000万元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全额计入了当期的期间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这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则被计入了产品成本(最终有2 500万元计入存货成本,7 500万元计入销货成本)所造成的。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房地产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研究—以某地产为例 2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 3 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分析 4 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积极效应分析 5 家族型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电器公司为例 6 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探讨 7 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8 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探讨 9 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0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以万科集团为例 11 云南绿大地会计舞弊案分析 12 “营改增”对我国企业影响的研究 13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5 某毛绒制品公司采购成本控制研究 16 家庭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以成熟型家庭为例 17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 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 19 某纺织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20 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成因及税收对策 21 企业存货审计研究--以某包装厂为例 22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以某物流为例 23 某电气公司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24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25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析 26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对比与应用研究 27 家庭理财规划问题的研究 28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 29 税务会计信息披露初探 30 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研究 31 我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分析 32 某科技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33 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 34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35 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